A. 为什么印度电影里要不断地插入歌舞有什么传统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印度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印度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而电影里歌舞的兴起,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亚洲电影·印度》上有讲过,在上个世纪,印度的很多人,还是比较穷的,所以看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于是花了钱进去影院看电影,都会希望电影要长,这样才能“够本”。
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的印度电影时长都在3小时左右(有的时候真的很考验观影人的耐心)。
如此,中间插入歌舞,算作是一种取巧的方式。据蔡澜的书里讲,他曾与一个印度电影的MAKER聊天,说是他制作的一出电影不到三小时,观众不买账,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MAKER在电影后面加了一段长长的歌舞,凑足了时间,最后宾主尽欢。
B. 印度电影为什么要穿插那么多歌舞
同印度的文化有关,印度的歌曲有它独特的风格,包括它比通常七阶音还要多的十二阶音更是难唱,就是那种歌一句唱完后面托着高低不同的长音。众所周之,印度是个佛教大国,对宗教的虔诚到了一定境界,而它们的歌曲起源又同宗教有关,他们政府可是鼓励拍歌舞剧的,一为信仰,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这点上印度可算做得彻底多了。
而对于不识字、语言又不通的印度平民大众来说,节奏欢快的印度歌舞,与一些看似夸张但表现力强的表演,便成了让印度使用各种语言的民众都喜闻乐见并能尽情地欣赏的段落,成为了跨越语言,沟通所有观众的纽带。特别是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一些波斯剧场由印度大城市走向乡镇等更广泛的地域,由固定的城市剧场发展为巡回剧场,在设备条件不足的状况下,更需要用夸张的动作和热闹的音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C.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里的歌舞
歌舞在电影中的出现,除了情节需要(如大篷车里的歌舞表演),还可以作为人物心理活动外化[3](如TBBT里Raj的那段…),以及快进情节的表现。所以在印度电影中歌舞场景很常见。歌舞已经成为宝莱坞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一提到宝莱坞,第一反应就是众人载歌载舞的场面。所以现在印度电影部部都有歌舞,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就像你会给你的产品打上商标一样。
D. 印度电影为什么几乎每一部都有歌舞,你知道其中缘由吗
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可以说是印度电影标志性的特色。首先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最开始主要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十分喜爱舞蹈,有着很多年歌舞的历史,并且几乎达到了全民都擅长歌舞的地步。最初的印度电影中有歌舞,只是为了迎合他们本国人的喜好,满足他们渴望在电影中欣赏美丽的歌舞的愿望。还有的一个令人较为无语,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导演们一直以时长作为评判一个电影好坏的标准。他们认为一部电影时间越长,那么就越精彩。许多印度电影动辄长达两三个小时,令其他国家的人们在观看时会感到十分的难熬。然而导演们有时根据故事情节是拍不足印度普遍电影时长的,这也使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用歌舞凑时长。所以现在看一些印度电影会发现歌舞来的莫名其妙,那么就有可能是印度导演迫于时长的压力,生硬凑上去的。
E. 印度电影为什么都要加入歌舞
一、传统的影响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即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聚会、结婚等活动,他们也习惯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备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F. 为什么印度电影必须有歌舞情节
歌舞是印度的文化习俗,所以会经常有这个情节。
印度电影指印度的电影及印度的电影产业,其开始于19世纪末。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主要应付印度国内庞大的需求。同时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以后10年中,外国制片人不断带来各种新影片,在孟买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
这些放映活动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制片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
G. 印度电影总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吗
印度电影每一部都会有唱歌,跳舞的片段,是由于历史遗传因素以及印度人民的民族文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热爱唱歌跳舞,而且印度电影中加入唱歌,跳舞的片段,已经成为一个惯例,一旦你没有唱歌跳舞,别人或许都不认为这是正宗的印度电影。
这样看来,印度电影中总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当然是印度文化的影响,以及宝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印度电影就被打成了每一步必须有唱歌,跳舞的片段,一旦没有这种片段,就失去了印度电影的特色,让人们看起来就没有那么有代入感了。
H. 为什么印度电影里面那么多的歌舞
电影更多时候反映的除了社会现实以外,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特点,而印载度本就是一个载歌舞的国家。长期以来独特的国情,使得印度观众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观众的观影习惯,所以印度的电影一直很具有娱乐性。为什么印度电影里总是出现歌舞表演呢?
期待我国电影业的发展。
I. 印度电影为何动不动就要跳舞
印度电影为何动不动就要跳舞?
看过印度电影的都知道,电影到了高潮时就会突然跳起舞来。对于一言不合就又唱歌又跳舞的印度电影,一些人觉得很奇怪,也有一些人觉得这很有趣。为什么印度的每部电影基本都会穿插这样的歌舞情节?
其实电影中使用歌舞这种电影的形式其实这是受印度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像。大家都熟知的是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里很受人们欢迎的就是湿婆Shiva。舞蹈在印度人看来是湿婆创造的,同时舞蹈也就成了湿婆神的化身,所以人们对湿婆神的崇拜常会用舞蹈来体现。
比如结婚、聚会,印度人就会载歌载舞,无不体现舞蹈的重要性。所以舞蹈也就成为了印度人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形式,这也就是在印度电影里常见的又唱歌又跳舞,歌舞剧!
印度的电影就是歌舞电影,最好的印度电影中的歌曲与舞蹈都非常动人,备受观众喜爱。如果歌舞好,你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好的歌舞正是电影剧本的精华所在。所以印度很多电影都会在上映前先出唱片,然后没几天就能有效收回影片的制作成本,印度音乐市场和电影市场是共生关系,音乐市场的50%以上是电影音乐。
还有就是商业因素,一部电影大概是九十分钟,长的不过二个小时,但在印度,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时长效应。其实印度歌舞电影的兴起是为了让电影时间够长,让进去看电影的人感觉够本。
在上个世纪,印度的很多人还是比较穷的,看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印度人本来就有一种非常善于精打细算的习惯,相信与其做过生意的人都体验过印度人的砍价有多厉害。他们认为花了钱进去影院看电影,都会希望电影要长,这样才能“够本”。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印度很热,而电影院是最早为数不多可以提供冷气的地方,印度人希望能在电影院多呆一会。时长就成为一个衡量的重要标准了。谁的电影时长,谁就被认为是有良心的。
因为电影时间长,电影制作成本自然会提高,所以制片商灵机一动,大量加入大家都喜欢的歌舞,而歌舞大概是所有拍摄中成本最低的。所以印度一部电影就会有六七个跳舞的场景,加起来可达一个小时。这样,印度人就可以在冷气房里多呆一个小时了。凑足了时间,最后宾主尽欢。
接下来是国际的影响。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想要输出影片,是需要民族特色的电影,比如我们华人的影片就是武打片,因为李小龙的原因,搞得大家一提华人电影,就是武打,就是武侠,武打也是华人电影在国外最成功也是唯一成功的类型电影,而外国人更有一个奇怪的错觉,华人都是会武功的。
所以印度这种有舞蹈的电影到了国外,一下让外国人大开眼界,认为其民族特色十分浓厚。他们形成了思绪定式,印度电影一定要有舞蹈才行,就像他们看我们的电影,一定要有武打一样。这也是印度电影都有歌舞元素的重要原因。
J. 印度电影为什么要“唱歌跳舞”
说起印度电影很多人都看过吧,印度电影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
印度电影有两大特色:会模仿,会唱跳!
还记得2016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前,广电总局特地删减了21分钟。
倒不是因为“少儿不宜”的镜头,而是电影实在是太长了,广电总局一刀,把那些影响观众观影体验的歌舞片段,就给剪掉一部分。
所以印度电影里边的“歌舞”对于印度人来说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去去过印度看电影,你会发现印度观众们在看电影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唱起来或者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