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亚洲电影 > 印度女孩到美国卖茶叶的电影

印度女孩到美国卖茶叶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3-04-28 01:00:24

❶ 印度励志影片《印度女孩》上映,这部影片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引言:现在很多的电影都值得人们去观看,很多迷茫的人去观看一些正能量的电影,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生活上的启发,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鼓励人们继续前行。

三、《印度女孩》讲了什么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女孩蔻茜(艾西瓦娅·拉杰什饰),因受父亲(萨嘉拉吉饰)的影响从小热爱板球,但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板球向来被认为是只属于男人的运动,这也让女孩追逐板球的梦想一开始就受到层层阻碍。父亲在看到女孩对板球的坚持和在训练中展现的天赋,毅然决定要竭尽全力支持女儿走上更大的舞台,随着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女孩终于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肩负着父亲与全国人民的期许,女孩又能否战胜实力强劲的对手取得胜利的故事。

❷ 《印度女孩》的评分与口碑都很好,为什么这部影片能赢得观众的喜欢

因为这部电影通过女孩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乎他人的偏见和质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女主经受了挫折和考验之后,最终为国家争得荣誉。能够和观众之间产生共鸣,让观众想起自己在拼搏努力时候的样子。

三、寇茜的梦想成功的意义

寇茜的成功不仅是她努力拼搏换来的,也是打破印度社会对女性偏见的突破口。印度需要寇茜这样的女性,能够矫正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以及提高印度女性在印度的社会地位。

❸ 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这是印度电影《黄沙战神》。

黄沙战神 Vinaya Vidheya Rama
(2019)

  • ❹ 电影《龙女孩》曝终极预告,剧中讲的是怎样的励志故事

    电影《龙女孩》的预告很精彩,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喜欢中国功夫的印度女孩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是中国和印度共同拍摄的,所以引起了两国的关注,网友们对这部剧的剧情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印度拍摄的现实题材影视剧确实比较出名。之前有好几部印度拍摄的电影,都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电影当中出现的角色大多是一些身世背景不是特别强大的小人物,非常真实。


    这部电影在2022年7月15日上映,在中国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女孩子非常敬佩电影当中的女主角,电影当中很多台词能够戳中新生代的女性观众,能够激起大家的力量,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保护好自己。

    ❺ 讲述一位印度妇女去美国游学还是留学的电影。是2013年上的,

    电影:伦敦 巴黎 纽约2012

    电影《伦敦 巴黎 纽约》的主角是两个印度的年轻人,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但却在伦敦、巴黎和纽约三个城市不期而遇,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倾心,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也渐渐变得炫目起来。
    拉丽莎来自印度南部的普通家庭,她成绩优秀,并且获得了以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纽约留学的机会。尼基尔是富裕人家的公子哥,依靠着家里的支持在英国伦敦学习电影。拉丽莎在伦敦旅行时遇到了尼基尔。尽管两个人身份背景悬殊,他们一见如故,并决定用一晚上的时间来一起游览伦敦的美景。八年后两个人又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偶然相遇,爱情的种子开始悄悄的萌芽,不过两个人还是只在一起待了一天。又过了八年,拉丽莎和尼基尔在美国纽约再一次相遇了。褪去了年少轻狂,这一次两个人决定好好经营自己的爱情。

    ❻ 一个印度小女孩演的电影叫什么

    《印度女孩》。

    《印度女孩》是由阿鲁拉贾·卡马拉杰自编自导,艾西瓦娅·拉杰什、萨嘉拉吉、斯瓦卡蒂恩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出身贫民的印度女孩蔻茜从小热爱板球运动,在面对性别、出身及社会给予的重重阻挠下仍奋力拼搏,最终逆袭进入国家队的故事。

    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女孩蔻茜,因受父亲穆鲁吉桑的影响从小热爱板球,但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板球向来被认为是只属于男人的运动,这也让女孩追逐板球的梦想一开始就受到层层阻碍。

    父亲在看到女孩对板球的坚持和在训练中展现的天赋,毅然决定要竭尽全力支持女儿走上更大的舞台,随着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女孩终于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肩负着父亲与全国人民的期许,女孩需要战胜实力强劲的对手取得胜利。

    ❼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Padman)

    电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套路电影,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电影启迪我们的东西确是极好的。毕竟这是以真实人物的事例改编而成的。而且当时在印度上映时还在发起了“姨妈巾活动”,阿米尔·汗也加入其中支持电影。

    介绍一下本片扮演拉克希米的演员阿克谢·库玛尔。他是是印度宝莱坞著名的动作片演员,在为成为演员之前在香港学习过武术,这也让他成为宝莱坞红得发紫的动作片英雄,不光动作片,他还被称为宝莱坞喜剧之王,也拍过各种浪漫爱情片。他的电影风格和成龙类似。出演的电影也超过120部,并且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为拉克希米颁奖的嘉宾是阿米达普·巴强,这位演员我也在前不久上映的《老爸102岁》的影评中介绍过,感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

    这次担任电影制片人的印度草根企业家阿鲁纳恰拉姆就是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原型,他的真实经历被拍成了这部电影。他14岁就辍学,却被称为印度的“姨妈巾之父”。电影的时间发生在1998年,而且当时印度女性使用卫生巾的使用率才12%。当然现在阿鲁纳恰拉姆早已不是电影中那个备受指责和辱骂的“变态”,而是成为了印度人民心中的英雄,一位成功的慈善企业家。

    这部印度电影再一次将箭头指向了印度社会的女权问题,影片上映之后也改变了印度人的一些看法。而且电影不属于假大空的范畴,而是着手解决了社会中最实际的问题。

    影片主人公拉克希米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深爱的妻子在“特殊时期”经历的事情,妻子不光要在阳台度过那段日子,甚至使用的布料非常不卫生。他向医生打听得到的答复却是印度社会普遍的问题,有很多女孩子都会因为这种卫生问题生病甚至死去。这也让他在思想上收到了打击,面临了非常大的考验。

    阻拦他的最大问题,技术支持只是作为一方面,而大问题就是最难改变人们落后腐朽的观念。这个问题我们也在很多印度电影中看到过,就是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

    落后腐朽的思想充斥着印度社会每一个角落,他们认为月经是羞耻的事情,是不洁的事物,而护垫更是男性不可触及的东西所有人都在避开这个问题,甚至拿着卫生巾都会感到羞耻。而且女性宁愿花51卢布向神灵祈求健康,却不愿意用55卢布来获得真正的健康。

    而他千辛万苦做的东西,却得不到支持。所有的亲人都不愿意,就连卫校的学生都觉得不靠谱,他只能自己上阵试验。这也导致了姐姐哭着回家谴责他,妻子离他而去,两个妹妹被送走,就连老母亲也羞愧地不认自己的儿子。他被全村的人谴责,只能背井离乡,一边打工一边研究。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一切能够获得帮助的途径,做出了那些大公司非常昂贵的制造机器。这个自制的机器仅需9万卢布,而做出的每一片护垫价格只有2卢布。这个价钱和市场上卖到55卢布一包的“免费”牌护垫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哪怕他的机器获得大奖,村里人的看法还是如此的羞耻和厌恶。他原本不想申请专利,因为他知道,他历经千辛万苦做出的机器,是为了印度女性服务的,是想让人们能够用得起,而卖给大公司,护垫的价格不会变化。但是他发现自己错了,他改变不了人们的观念。

    于是他和他的第一个使用者踏上了一条没有人敢尝试的道路——开放了专利,提供给无业的妇女一个就业机会。

    他教妇女们使用机器,雇佣她们在自己的工厂打工,鼓励她们自己开厂生产,实现经济独立,这样既能使得护垫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还能为女性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能够把他称之为英雄的原因。其实不光是他的大无畏精神敢和落后腐朽的思想对抗,敢想敢做的精神,而是他为印度这个国家甚至世界上一些国家做出的贡献。

    最后他受邀去纽约的联合国大楼做演讲,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并不能完全凭借着男人的强大,而女性真正强大起来,才能代表这个国家真正的强大。”这才是本片的现实意义。

    当然,很多观众认为他不应该再回去找妻子了,虽然我也觉得不应该,但是他的初心不就是为了自己深爱的妻子吗?所以结局还是比较合理的。

    ❽ 就是有一部电影,一个印度女孩在模特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勇敢的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沙漠之花。应该是这个,讲的是她从家里跑出来,后来机缘巧合到了美国,经历一些坎坷最后成功,还在联合国提出废除她们那的一个残忍的习俗,很不错的电影。

    ❾ 有关茶叶咖啡豆在印度拍的是什么电影

    印度之行。电影是在印度当地拍摄里面洞坦扮讲述了纳灶茶叶和咖啡的饮用最初出现中国和埃信岩塞俄比亚,后来由阿拉伯商人传入印度,再又传到欧洲。

    ❿ 《德伯家的苔丝》C

            一PIXIU小品文

          (八)小说的社会价值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相信每一位读者,看过小说之后,都会发出一个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我觉得,了解了哈代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小说的写作背景和作家试图反映的社会问题,一切便会理迎刃而解。

    1、什么是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即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当时,英国的经济占到了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几倍,大英帝国迎来了“黄金时代”,进入“日不落帝国”时期。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科学发明汹涌澎湃,推动工业大发展。人们信仰科学进步,对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贯穿东西南北。在维多利亚的太平盛世下,以机器取代人力,一场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业的革命号角吹响。

    第二、社会憧憬美妙宏大。英国是世界的贸易中心、全球霸主。人们对这一无可匹敌的地位洋洋得意,有一段记载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国人的心态:“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正在向地球的所有温暖的区域扩展。”

    第三、女王成为社会风尚的典范。维多利亚女王在位长达64年,国家进入繁荣昌盛的顶峰。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主动做时代的表率。她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她既是贤妻又是良母,既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

    在女王的影响下,社会风尚大变,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形成;饮食讲究,小厨具流行,烹调书籍风行。英式下午茶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据说,女王的侍从官安娜觉得每天下午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习俗渐渐成为一种例行的仪式。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贵族淑女和小姐们常常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第四、文艺流派盛景夺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太平盛世催生了艺术界的繁荣,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以及后印象派等群星闪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五、繁荣背景现出隐忧。当国人陶醉于工业化的成就,沉迷于世界霸主地位的无限自豪之中,以为这一切都归结于英国的制度优越时,根本没有想到,许多社会弊病被掩盖,进而出现制度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积累了种种社会矛盾。比如国人道德堕落,拜金主义盛行,贫富差距加大。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逐步崛起,英国从全球霸主的位置退下,许多人才开始对国家制度进行反思补救,但为时已晚。

    第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但一些有先知先觉的文人学士,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产生担忧,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主动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他们对不人道的社会机构、拜金主义和堕落的道德、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社会。

    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双城记》,萨克雷的《名利场》,勃朗蒂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均通过洞察社会,对19世纪工业化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和冲突(包括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冲突)提出担忧,给予劳动大众无限同情。这就是哈代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这批作家中,哈代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德伯家的苔丝》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的道德观发起攻击。试想,在一个人人憧憬未来、沉醉陶醉于太平盛世的时代,一个作家公开跳出来,挑战女皇的权威和世俗传统,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因此,小说一经出版,马上引起激烈争议。《无名的裘德》发表后,他不得不由写小说转向创作诗歌。可见,《德伯家的苔丝》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是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苔丝的三次离家,来探讨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2、苔丝的三次离家 。

    第一次离家:纯瑞脊。苔丝16岁那年,因家里的老马死亡,失去了主要财产,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虚荣心,去纯瑞脊认本家。数月后,受到亚雷奸污。这是苔丝的第一次受害。

    亚雷是什么人?一位商人的儿子。他们家从外乡迁来,花钱买了德伯的姓氏,成为冒牌贵族。因为有钱有地位,他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到处鬼混。这一人物代表了城市资产阶段、暴发户依着金钱地位对一个纯洁美丽的乡村少女的玩弄与欺压。

    第二次离家:塔布篱牛奶厂。苔丝20岁那年,好不容易从过去的苦痛与耻辱中恢复过来,希望过一种没有苦恼、没有鄙夷的幸福生活,但又被新婚丈夫抛弃。如果说,亚雷对苔丝的伤害主要是肉体的,另外有一部分来自于家乡人的风言风语压力,但克莱对她的伤害却完全是精神上的,这要比第一次的伤害要深刻沉重严酷。

    克莱是什么人?他身处一个牧师家庭,有知识有教养有地位,标榜自己思想开明进步,却无法接受苔丝的失身之过。他代表了城市知识分子自视清高,却冲不脱世俗和传统道德的束缚,从而造成了对苔丝的第二次伤害。

    第三次离家:棱窟槐。克莱抛弃新婚妻子,去了巴西。苔丝无法呆在家,再次外出做工,一边等丈夫回心转意,一边赚钱生活。然而,亚雷出现,他借苔丝的父亲去世,家庭失去支柱,搬家未能找到新房的危机时刻,逼迫苔丝委身做了他的情妇。他庸俗放荡,除了有钱外,并不能给苔丝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与依靠,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正式的名份,只想把苔丝当作满足个人情欲、玩弄享乐的对象。当克莱从巴西回来后,苔丝为了真爱,毅然杀了这个恶人仇人,既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因为她觉得,她已经两次上了亚雷的当。

    从上面的经历可以看出,(1)苔丝的优点:聪明美丽、朴实能干、不怕吃苦、性格坚毅,富有家庭责任感,对爱情也是忠贞不移的。(2)苔丝在不断成长成熟。第一次年少无知造成失身之错,第二次满情希望准备拥抱爱情的时候,却得到了更大的伤害,最后她终于觉醒,决定反抗,宁肯做一个罪犯,也不愿意再受折磨与欺压。(3)苔丝反抗的仅仅是亚雷吗?她反抗的是当时的社会。这仅仅是苔丝一个人受到的不公吗?她是所有下层受害女性的一个典型缩影。这就是作家哈代要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思想主旨。(4)作家以苔丝的命运悲剧,揭露了工业革命轰轰烈烈与乡村社会土崩瓦解的矛盾对比,上流社会花天酒地而纯朴的穷人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形成的巨大反差,讽刺了宗教的虚伪、贵族血统和资产阶级对传统美德的破坏,讴歌了苔丝冲破束缚为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精神品格。

    3、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结合前面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分析到底是谁一步一步把苔丝推向了深渊。

    (1)社会因素。在男权主导的时代,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诸多亚雷这样的无赖、混混,奸污了少女却得不到惩罚,反而成了宣扬善良美德的宗教布道者,这不能不说一个社会悲哀与极大的讽刺。克莱年轻时也在伦敦犯过同样的错,苔丝原谅了丈夫,而他无法原谅自己的妻子。男人可以为所欲为,女人却只能坚守贞洁,即使她是无辜的受害者,这就是尊女卑的社会给苔丝带来的悲哀。

    (2)经济因素。读过小说,也许我们会说,要是苔丝呆在家,不出门就好了,后面就不会发生一系列悲剧,有这么简单吗?非也。其实,作家正是通过小说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贫富差距和机器工业对传统乡村的倾轧和冲击。苔丝一次一次出门,为什么?因为工业化的浪潮让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破坏,不外出打工是活不下去的。苔丝一家的情况,只是当时千千万万个乡村共同面临的问题。农人们没有土地和金钱,无法生存,不得不走出家门谋生。最后,苔丝明知亚雷是个恶魔,为了照顾父亲死亡后一家人能生活下去,不得不委身于人。亚雷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一次次得手。因此说,《德伯家的苔丝》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侵蚀之下,英国乡村传统土崩瓦解的过程。这就是哈代作品的高度与社会意义。

    (3)家庭与传统习俗因素。苔丝的父母头脑简单,爱慕虚荣,极力怂恿女儿去认本家。无疑是害了儿女的原因之一,但它背后还有一个深刻的社会根源。其实,爱慕虚荣与英国人一直倡导崇尚的贵族血统不无关系。只要有贵族的血统,再穷也是高贵的,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对这一点,哈代在小说中作了许多的暗示,一再讽刺。“德伯家的高贵的血统,没有国王的财力作支持,一文不值。”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到,作家对崇尚贵族血统的迂腐观念是持有强烈的反对的。

    (4)个人性格上的不足。固然有社会的、经济的、家庭的因素一步步把苔丝推向火坑,但她本人性格上屈从于父母的虚荣、屈从于宗教道德的伪善、屈从于社会陈规陋俗,也是一个因素。苔丝失身后,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心理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直到最后,她才彻底认清和觉醒,毅然作出反抗。假如她能够像她的母亲一样头脑简单,万事如烟云,也许不会落得如此不幸的下场。

    (九)小说的艺术特色

    1、乡土色彩浓厚。这是哈代小说最大的特点。作品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人物处境、心理与社会面貌融合在一起的。

    (1)马勒村:优美纯朴的气息,秋收时对机器收割的场面描写,二者对比强烈,显示了工业化正在向这个传统乡村一步步侵袭。亚雷所住别墅与周围的景观格格不入,突出他们是一个外来户。

    (2)纯瑞脊:对傍晚的森林和大雾的描写,预示着苔丝的不幸即将到来。

    (3)塔布篱牛奶厂:丰裕的土地,温润的气候,优美的山谷,反映了布蕾谷还不是一个完全被机器化侵袭的净土。就是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苔丝的找到了暂时的温暖和安全,回到了从前无忧无虑的日子,试图忘记耻辱。

    (4)棱窟槐:冬天的寒冷艰辛,秋收时机器大面积收割的场面,苔丝不断受到做工地小老板的非礼,显示了这里的乡村经济和道德良心已经被完全破坏,已经毫无优美宁静的田园气息,完全被无情的工业机器碾压,冷酷的金钱关系取代。

    哈代为什么如此擅长环境描写?据说,哈代的父亲喜欢经常用望远镜眺望远方,给儿子讲述所见地形的情况、形成的原因等。他的这个嗜好完全遗传给了哈代,成了哈代终生的习惯。乡间的泥土、浓雾、山地、河谷、荒原、灌木林、树木奇怪的形状、小动物们、绞刑场面,都成了哈代观察的对象。这种观赏远处的神秘和喜悦、情感体验,不但成就了哈代的自然诗,而且让他的小说成为区别于其它作家最大的一个特色。

    哈代对自然的体悟极深,除了来自于长期的观察外,我觉得,还与他的音乐爱好有关。读他的作品,我们分明会感到,他笔下的每一片树林,每一处草丛,每一团雾气,每一线阳光,每一段河流,它们仿佛有生命的活物一样在呼吸,在走动,在对话。当幸福来临时让人觉得那么可爱亲切,当悲剧来临时又是如此的可怕阴惨怪异。这就是哈代的文字魅力。

    此外,小说时还运用了大量的乡间哩语、土话、传说、富有迷信色彩的故事、谚语,进一步强化了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威塞克斯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体现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想想,鲁迅笔下的故乡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不是同样不缺少这样的元素?

    2、结构清晰,语言亲切生动,情节张驰有度。从哈代的文笔看,与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相比,同样优美流畅精致,但比后者更有力量,似法国作家福拜楼文风之冷艳客观、触目惊心。从反映的思想高度看,与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比,文字不那么粗砺大气,但思想深度绝不相差。在人物心理描写上,非常贴切到位,有时候让人觉得太过苛刻严酷,特别是融合了哈代最擅长的环境描写后,更显入心入骨,让人时而轻松欢快,时而阴郁沉重,时而唏嘘惊叹,回味无穷。这就是我十分喜欢哈代小说的原因。

    3、情节上设置了层层伏笔与悬念,引人入胜。小说里有大量前后呼应关照的线索,且一环紧扣一环,增加了读者的兴趣与探究心。不妨举例如下:

    (1)开场时交待,苔丝的父亲嗜酒又害有心脏病,这为他后来的早世留下了伏笔。(2)牧师说出贵族血统的考证信息,也是为了引出后面苔丝的攀亲。(3)克莱在五朔节与苔丝偶遇,为他们后来的重逢相爱留下了引子。(4)设计克莱的母亲是继母,也为后面克莱与苔丝中断联系,发生一系列不该发生的误会与悲剧提供的解释的依据。(5)克莱去巴西前,交待了他父亲的地址,这为后来苔丝在困境中不得不屈辱向公婆求助埋下了伏笔,否则她怎么能有勇气?苔丝来到爱姆寺想求助于公婆,恰恰听到了克莱几个哥哥的对话,一下失去信心,回家的中途又恰恰遇到正在做巡回布道的亚雷,这为引出亚雷对苔丝的第二次纠缠欺压留下的伏笔。(6)苔丝的父亲去世,住房被收回,一家人不得不搬迁,暂时又没有找到新房,这为亚雷再次得手留下可乘之机。这样的安排不胜枚举,可谓机巧精妙,匠心独运,层层嵌套,有理有据,无懈可击。这也是作家在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4、巧合、讽刺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最接地气的是情节上运用了大量的巧合、传说、谚语、警语、讽刺,来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在关健时刻,只是简单的一句谚语,就让我们感到颤栗不安,而不该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

    (1)当苔丝的母亲想打发女儿去攀亲时,酒馆的一个村人提醒说:“太太,你可要小心,千万别把发青的麦芽撒到地里!”事情却正是如此,发青的麦芽怎能存活,结果苔丝攀亲受辱回家。(2)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时,送了许多的玫瑰花,扎伤了苔丝的手,苔丝隐隐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然而,迫于家庭责任,她第二次去当养鸡工,结果造成不幸,正应了那句警语:“美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3)塔布篱牛奶厂,风光秀美宜人,让苔丝初到就心情欢快起来,哈代却提醒说:“凡是美丽的地方,就有嘶嘶的毒蛇出没。”这毒蛇就是后面她意外遇到了克莱。(4)结婚前的一个晚上,苔丝把信偷偷塞到了克莱的门下,不想塞到了地毯下,让她的秘密再次掩藏。第二天,悲剧马上发生。(5)苔丝被捕之夜,正好躺在了英国最著名的巨石阵遗址,巨石阵原本是神庙的祭坛,而苔丝竟成了那不幸的祭物。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在小说里,这样的巧合与象征同样不可胜数。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作家完成这部旷世名著的3年间,该是下了多么大的心血!

    5、悲剧色彩。哈代是一位公认的悲剧小说家,除了《德伯家的苔丝》,他的其它作品也几乎全部以悲惨的结局收场。悲剧是什么?鲁迅解释的非常直白,“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给别人看。”无疑,撕得越激烈凶猛、惊魂动魄,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哈代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蚂蚁,精心构建了一个一个美丽的家园;又像一只耐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编织了一个精美的蛛网,为它遮风守护,怕它受雨挨淋。然而,他突然改变了主意,让一场狂风袭来,暴雨侵过,那些个美好美丽的梦想瞬间化为乌有,这就是哈代。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精心编织的梦毁坏?我觉得,与那些令人欢快欢笑的作品比起来,悲剧更能引人珍惜、同情、深思。它是一种痛彻心肺的力量,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反思,一团催人奋进的烈火,也是一股无法言说的悲壮之美。这就是哈代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让一代代后人喜欢的核心原因。因此,哈代被誉为“英国小说里的莎士比亚”。

    他的小说,似一首伤心忧郁的挽歌,展现了一位有情怀与良知的作家对民众疾苦与社会的关注;他的小说,如一部荡气回肠的长诗,热情歌颂了苔丝一类美丽善良纯朴的下层女性,在追求幸福自由的道路上,如何以不屈的生命缩放着人性的光辉;他的小说,又如一首惊心动魄的哀歌,为大英国帝国从全球霸主的位置退下,“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开始暗淡,发出了最无声却强大有力的悲叹!

    6、思考与假想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精致、富有魅力、意义深远的名著。它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人生、生活、生命、爱恨情仇,作了全面深刻的刻画与描写,也作了全面深刻的思考。除了上面讨论的问题,读过这部小说,我觉得,您可能还会在伤心悲愤之余,生出许多其它的假想与思考来。现列于下面,供大家思辨回味。

    (1)假如苔丝不听父母的话,不去攀亲,会怎么样?

    (2)假如苔丝已经发现亚雷不是一个好人,第二次不答应去做养鸡工,会怎么样?

    (3)假如苔丝的孩子没有死去,会怎么样?

    (4)假如苔丝的信没有塞在地毯下,克莱在去教堂成婚当天知道了秘密,会怎么样?

    (5)当克莱首先交待自己在伦敦曾和一个女人同居过,苔丝以不原谅他而作要挟交换,会怎么样?

    (6)假如苔丝听从母亲的告诫,不说出秘密,等结婚后再说,会怎么样?

    (7)假如苔丝在爱姆寺为返回,见到了公婆,会怎么样?

    (8)假如您是苔丝的公婆,明明知道儿子抛弃新婚妻子而去了巴西,这一年里,是不是应该打听或者说给予儿媳应有的照顾?

    (9)假如苔丝不杀死亚雷,没有被追捕,会怎么样?

    (10)假如苔丝逃出了英国国境,会怎么样?

    (11)也许有人会说,苔丝16岁那年中了亚雷的花言巧语,太无知不自持了。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反问,假如是您家的16岁的女儿,您可以保证她不无知、能自持、能识破花言巧语?

    诸如上述问题,如果您还会列出一长串,这会进一步说明哈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它留给我们的无尽的思考,不是吗?

    看过此书的人,除了悲痛流泪,剩下的就是引发的深深的思考。这就是一位贫穷的石匠的儿子,留给世人的财富。一部小说能够触及灵魂,让读者上升到思考人生与社会哲学层面,实在是让人敬仰。

      (十)译者张谷若

    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既使本身很优秀,也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翻译者,才能原滋原味的体现其神其韵其魅力。我十分喜欢张谷若的译品,他于20世纪30年代成功的翻译了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从而一举成名,赢得“哈代专家”的美誉。据说,为了翻译作品,他研阅了哈代的全部作品,了解了哈代生前的爱好和喜爱的书籍,还多次到哈代的家乡考察,以体验作家的生活与英国乡村的文化习俗。从本书列出的众多注解,即可看出译者是下了精力和心血,无疑他是一个忠实的“哈代迷”。

    张谷若(1903-1994),北京大学教授,烟台人,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他一生从事英语言文学的教授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受人尊重。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越,译有七部、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名著。他是我国老一辈的知名译者、翻译大家,语言简洁大气,译风老道隽美,字里行间闪烁着厚德博学的气息和人文情怀。

    下面我们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段内容,作一展示,看看好的翻译是如何让人读来津津有味、隽永无限、韵味无穷的。不好的翻译又是如何让人读来干干巴巴、味如嚼蜡,甚至于读不下去的。

    例如:The rosy-cheeked, 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 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 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

    “她们四个人,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鸽子,并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着非常迷人、非常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们端详了一番,然后才走近前来”。

    在这一段的翻译中,张谷若采用摹状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四个年轻女孩的神态。“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这三个摹状词的使用,不仅将四位少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人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脸上红扑扑”形象地表达了少女的娇羞之色;“眼睛水汪汪”清晰地展现了少女的温柔之情;“夏服轻飘飘”生动的勾画出少女的轻盈之态。因此,张谷若的译文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哈代语言音乐性的特点,还赋予译语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

    又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 trees waters,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

    “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点,现在都有亲切细致的认识。”

    此句中,张谷若采用了整散句相结合的句式将之译出。我们知道,整句具有结构整齐,音调和谐,表达顺畅,语义鲜明的特征;而散句的特点恰恰相反。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仅避免了表达上的单调和枯燥,还加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他的翻译不仅体现了句式上的美学特征,还再现了原著在绘画视觉上的美学效果,如“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如同一幅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作者的原意和心思、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是很难译的如此迷人生动,又富有哲理之美的。可惜,这位博学勤思的老专家已于1994年离世,但他留给我们的文字之美、文风之厚重,治学之严谨精神,是永远沉浸在每一个读者心底的。

    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女儿张玲,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和作家。主要译作(含与张扬合译)有:《双城记》、《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卡斯特桥市长》、《哈代中短篇小说选》、《孤寂深渊》等。翻译家张扬是她的丈夫。看到这样的子承父业之家,我们能不为之高兴吗?

    在此,让我们向这个翻译世家致谢,正因为有他们的辛劳与卓越,才让东西方文学架起了一座互通互进之桥。再次提醒您,看西方名著时,一定要先看译者是谁?好的翻译会让原作煜煜生辉,不好的翻译可能让你无法读下去,更何求有美的享受?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是世面上最好最优的译本。

    据说,在哈代生活的年代,他家乡的多塞特郡是英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均寿命只有25岁。而哈代虽然出生时差点死去,一生孱弱多病,青年饱受磨难,直到晚年才成名,但他最终以88岁的高龄离世。也许,这就是上天给一位正直善良、心怀博大、本不该从事石匠工作的乡土作家的最大福报!最后,让我们再次向这位勤于钻研、勇于思考、敢于向时代挑战、富于深远思想的作家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时光真是令人悲伤。

    它偷走一半,又让一半存留。

    于是,战战巍巍的黄昏之躯,

    正搏动着一颗正午之心。



    书籍《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电影《德伯家的苔丝》(1979):娜塔莎•金斯基主演,法国Renn Proctions公司出品。

    系统文章: 《德伯家的苔丝》A

                  《德伯家的苔丝》B

                  《德伯家的苔丝》C

    阅读全文

    与印度女孩到美国卖茶叶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妈妈你到底在哪里电影片段 浏览:218
    华隶电影城 浏览:519
    电影院餐食 浏览:940
    兔呱呱电影网 浏览:95
    迷蝶电影网 浏览:854
    如何委婉拒绝男生请看电影 浏览:617
    豫剧全剧大全100部电影 浏览:551
    美国神话电影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270
    美国电影超脱 浏览:536
    大鹏讲电影 浏览:167
    宿舍男生唱的哪个最长的电影 浏览:163
    超级搞笑的少儿电影推荐 浏览:935
    琪琪电影网2017 浏览:770
    喜羊羊与灰太狼我爱灰太狼大电影2 浏览:910
    动漫死神电影 浏览:690
    泰国男男电影名称 浏览:807
    无辜囚徒电影插曲 浏览:219
    最好看非vip动画电影 浏览:433
    电影日本人在首尔 浏览:568
    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电影 浏览: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