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个日本喜剧电影,讲一个爸爸在外面工作,还在家里受气,一次孩子误将塑料袋套在头上,结果爸爸被狠骂了
《我两岁》
剧情介绍
太郎刚刚两岁,天真可爱,聪明活泼,又好动,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他给父母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父母的收入虽然不高, 但对太郎的吃穿用品和玩具等等,总是想得十分周到,决不忽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然而孩子是无知的。他喜怒无常,时而高兴,又笑又唱,稍有不如意便啼哭,他毕竟小不懂事,不知何时要闯出祸来,给父母带来了不少忧虑和烦恼。父母白天都要上班,没人照看小太郎,父亲怕他出危险, 就在门上做了个木板栅栏,以为这样就安全了。谁知淘气的小太郎竟然弄坏栅栏闹出人命。父母无法, 只好请奶奶来看管小太郎。但是奶奶溺爱孩子的作法,又引起父母的不安和新的家庭矛盾…..孩子平常的一举一动,无不牵连着父母的心,周围孩子的一些小事,都会引起父母的紧张和联想……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一片苦心,只有身为父母者才会感受得更深刻。
编辑本段影片评价
这是一部有独特创意的影片。他以一个两岁孩子的角度,语气来看成人的世界,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在摄影上也有新的突破,在这一领域,有了新的探索。孩子在胎衣里时的感觉的朦胧画面等给电影带来了新的语言。本片获1962年电影旬报是十佳奖第一名。
2. 有哪些电影结局是爸爸拿皮鞭抽打孩子孩子沿着梯子逃到了上面的家
应该是王晌戚杰档圆刘德华吴倩莲主演的《至尊无上Ⅱ之永霸天下》,片中王杰饰演你所说的父亲这个角色,那行谨塌个亲戚是黄一飞演的,确认无误的话,。
3. 冤枉小女孩偷手表,被父亲打什么电影
冤枉小女孩偷手表,被父亲打是电源《唯一的受害者》。在电影《唯一的受害者》中小女孩小时候被冲乎链误会偷了手表散孙,被父亲毒打,弟弟为了保护她,不幸死亡。小女孩从此也患上了多重人格症,黑衣人竟然是女主的暴力人格。陶医生是帮助自己走出心魔的人,一切都真相大白了。所以冤枉小女孩偷手表,被父亲打是电源《唯一的顷耐受害者》。
4. 有个小女孩打碎了妈妈的遗物,一个男孩帮她扛罪,被爸爸用皮带抽的电影(真人外国)叫什么
爱斗气爱上你 导演: 顾伦德·查达哈 主演: 艾西瓦娅·雷马丁·亨德森Nadira Babbar 看点: 名著改编 地区: 美国 / 英国
5. 求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 是讲述一个日本家庭的故事,父亲经常打骂儿子,有一次还把儿子最心爱的鸭子吃了
是不是韩剧:松药店的儿子们
6. 90年代动画片 日本的 爸爸妈妈两个孩子 爸爸经常受妈妈和孩子欺负
我也看过,但就是想不起来了,,,好像叫《无能爸爸》或者《无能老爸》
7. 日本宫崎骏电影里有一个是小女孩回忆小时候被爸爸打耳光 好像还是在家里的走廊里还有长大后有一个镜
就是 岁月的童话 啊 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但导演不是宫崎骏
8. 日本有毒父母多恐怖洗脑孩子杀人,笑着围观17岁儿子被侵犯
女神长泽雅美的新电影《mother》前几天刚在日本上映,不同于以往麻酱(长泽雅美的昵称)在影视剧里开朗活泼又可爱的形象,这一次她饰演了一位堕落暗黑的“有毒的母亲”。
生活混乱、挥霍无度,不对孩子负责,反倒让孩子跟着她颠沛流离、为她弄钱,甚至指使自己的儿子抢劫杀害祖父母…
这部电影改编自震惊日本的“川口市祖父母杀害事件”,麻酱饰演的母亲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其人。
被杀害的祖父母
2014年,埼玉县川口市,一名17岁少年优希(化名)为贪图钱财持刀杀害了自己的祖父母。
这个案件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抢劫杀人案,是因为大多数人在了解到这个杀人夺财的少年十几年的人生之后,很容易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是手握屠刀的少年?
还是将他掌握在手中、随意摆布他的母亲?
回顾优希短短十几年的人生,就会发现这个少年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他的生命里只有无情挥霍的母亲,为了能够让这样的母亲满意,为了不让自己被抛弃,他可以做一切事。
优希小时候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到他4岁那年,家里债台高筑,一家人不得已逃往外地。
母亲幸子(化名)不顾家庭贫困,非但不去工作,还把父亲给她用来交房租的钱花在了柏青哥(弹子赌博机)和其他东西上。
不过对年幼的优希来说,这个妈妈虽然花钱无节制,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就是他的“好妈妈”。
优希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去了埼玉县,就是从这里开始,优希的生活一点点瓦解了。
父亲很少回家,大多数时间都跟情人在一起。
母亲在他二年级的时候也不去工作了,而是去牛郎店寻欢作乐。
父母不在的日子里,优希只能吃着便利店的便当,还要看着母亲带“朋友”回家,家里时常寄宿着牛郎,生活被搅得乱七八糟。
在这样混乱的日子里,优希的作息也开始失去规律,渐渐地早上起不了床,到了4年级干脆就不去学校了。
也是这时候,父母正式离婚,优希选择留在母亲身边。
从此他的生活只能用“不正常”来形容。母亲幸子在网上认识了名古屋一个叫“亮”的男公关,离家出走一个月去找这个男人。
她完全没有顾及年幼的孩子,说走就走,那种“被抛弃”的绝望经历在优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对于这个幼小的男孩来说,他的世界里只有母亲,如果连母亲都不要他了,他的世界就不存在了。
所以为了能够让母亲不抛弃他,为了能够对母亲一直“有用”,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的所有。
之后,母亲和男公关亮一起回到了埼玉县,但俩人都没工作,但也丝毫没想着找工作挣钱,就靠卖掉优希的游戏、向亮的亲戚借钱等等来搞生活费,这些都用尽了之后就去坑蒙拐骗。
这样畸形的“家庭”在辗转各地之后,最终在一家情人旅馆安定了下来,在那儿住了两年之久。
优希不去上学,日常就是母亲一起在游戏中心和漫画咖啡厅里消磨时间,等着亮从临时工的工作里下班回家。
在情人旅馆小房间里的那两年,亮和母亲从来不会顾忌孩子的存在,就肆无忌惮地孩子面前啪啪啪。
光是在孩子面前展示性行为还不够,亮会抓住优希的脸,强迫他给自己口交。
母亲幸子就只是在旁边笑着看着,一点阻止的意思都没有。
这样的生活对优希来说还不能算是地狱最底层,当亮临时工的工作收入没了,亲戚的钱也花完了之后,母亲还怀上了亮的孩子。
出生的女孩虽然被命名为结衣,但没有提交出生申请,是个“黑户”,“一家四口”卷了朋友的钱逃往横滨,很快就花完了钱开始搭帐篷露宿。
母亲一如既往地一无是处,刚出生的小女孩一直都是优希来照顾,而亮因为生活压力,渐渐开始对优希施加暴力。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经常被施暴、遭受性暴力、母亲的熟视无睹、担负着养育妹妹的责任、习得性无助…
一个蜷缩在阴暗角落里不被看到的孩子有多绝望,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乎。
那时的优希曾经无数次地想,“死了的话会很轻松吧。”
逐渐长大的优希开始和亮在同一家涂装公司工作,母亲还是老样子,把钱浪费在酒店、游戏中心、弹子赌博机这些东西上。
虽然亮预支了几个月的工资,也向公司的前辈借钱,用来做生活费,但母亲为了筹措玩的钱,还是逼着优希预支了工资。
而对于害怕被母亲抛弃的优希来说,除了听从母亲的话,他没有第二种选择。
在这样无底洞一般的消耗下,这一家人又开始了债台高筑后的逃亡。
没了去处的母子,向优希的外公外婆借钱也被拒绝,这时的母亲说,“如果杀了外公外婆的话,(钱)就能到手了。”
优希还以为母亲这么说只是在开玩笑,就含糊地回答,“是啊”。
但母亲一声又一声的逼问让他知道,她是认真的。
“真的能做到吗?”
“结果还是不行吗?”
一个十七年来一直掌控在有毒的母亲手中、恐惧被她抛弃的孩子,没办法对母亲的任何想法说不,哪怕她是让他去杀人。
第二天,两个人商量了杀人方法,优希去了外公外婆家,他一开始只是想借点钱,
但外公外婆早已经因为这个女儿多次借钱不还欠了债,所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优希。
想到母亲的计划,他不再迟疑,先是用电线勒紧了外婆的脖子,然后用厨房里的菜刀先后捅死了外婆和外公。
然后偷了8万日元的现金卡和照相机等财物就离开了家,之后跟母亲和妹妹汇合,入住酒店。
杀了祖父母得来的那些钱,仅仅3天就被挥霍一空,而在事件发生一个月后,优希被警方逮捕。
在审判中,优希被判处15年徒刑,而母亲幸子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半刑期,几年前就已刑满释放。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加害者?”这个问题,想必大家在看完整个案件经过后内心已有判断。
2017年,优希曾在狱中写道,“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犯罪,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如果没有母亲幸子的挥霍浪费,如果儿童咨询所能够对优希进行临时监护,让他能逃离那个绝望的环境,他就不会是“杀人犯”,而是一个认真腼腆的“普通孩子”。
可惜没有如果。
“毒亲”,是报道“川口市祖父母杀害事件”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个词,通常是指“支配孩子的人生,对孩子有害的父母。”
就像优希的母亲幸子,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对孩子更多表现出的不是爱而是利用和控制。
没有保护孩子,反而在孩子遭受暴力和性暴力时袖手旁观。
当然,像幸子这样完全烂透了的父母还是少数,更多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是在孩子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潜移默化进行精神虐待的父母。
经过日本精神科医生斋藤学的研究,将“有毒的父母”分为了四类:
1、过度干涉的控制型父母
这种父母也是被指责最多的,比如最近很火的《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妈妈就是对孩子控制欲很强的典型。
她将自己的“母亲”身份看得很重,朱朝阳这个儿子就是她的全世界,她不容许孩子摆脱自己的控制。
看过这部剧的人,应该都对朝阳妈妈逼朱朝阳喝牛奶的戏份印象很深刻,从剧集一开始她就耳提面命地提醒着儿子喝牛奶。
到了后来,更是强硬地逼着儿子喝牛奶,不管他喝不喝得下,不管牛奶是不是太烫了,这是她找回控制权的一种方法。
而在她想给儿子擦嘴角,却被儿子躲过去的时候,她情绪立马失控,几乎是狠狠地揪住儿子的脸强行给他擦。
这样把孩子当成全世界的“过度控制式”爸妈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并不少见。
而过度控制的后果,虽然不至于像朱朝阳那样黑化,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窒息。
2、疏忽的父母(无视、忽视孩子)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自然而然地渴望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因为父母是孩子小小世界里最亲近的人。
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无条件地倾注爱意。
有的父母确实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无视、忽视孩子。
上文里提到的优希父母是这样,《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爸爸也是这样。
在组成新家庭、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跟着前妻生活的儿子渐渐被爸爸忽视。
即使儿子成绩很优秀,回回考第一,乖巧又懂事,但爸爸并不在意,“当老爸的还不如同学的爸爸对自己儿子熟。”
带儿子去买鞋,还是因为牌友看到儿子的衣服太旧了,买鞋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孩子穿多大的鞋。
儿子被后妈打伤、被满楼道贴“他是杀人犯”的告示,却还要妈妈出面催,爸爸才答应过两天去看儿子。
这是一种“没有恶意的恶意”,朝阳爸爸“没有恶意”是因为他不在乎,他有了自己疼爱的女儿,有了再婚美好的家庭,所以他不在乎跟前妻过活的儿子。
不在乎他成绩好,不在乎他乖巧,也不在乎他衣服破旧。
但正是这种“没有恶意”的不在乎,对朱朝阳来说是最致命的“恶意”。
他一直向往着父爱,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所以他没法接受,爸爸再婚生下的“妹妹”理直气壮地大声冲他喊:“爸爸只喜欢我不喜欢你,他讨厌你讨厌你!”
他那么聪明,肯定已经知道爸爸有了新的家庭不再在乎他,但他并不愿意承认,更不可能接受被朱晶晶(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这样大声喊出来。
没有哪个孩子能接受被父母当成可有可无的存在,即使不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恨意,但这种不被最亲的人放在眼里的无助和失落,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3、野兽一样的父母
顾名思义,就是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暴力、谩骂、性虐待等行为,破坏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时还会危及生命。
4、生病和精神障碍的父母
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和保护,还有极少数的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父母。
一般来说,这种过度控制的父母是被指责最多的,但有时,有的父母可能会兼具好几种“有毒的父母”特质。比如优希的母亲,既忽视儿子,又控制儿子,并且在他遭受暴力和性暴力时袖手旁观。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虽然没有优希所处的环境那么地狱,但往往也会受“有毒的父母”折磨。
这些痛苦丝丝缕缕地缠绕在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身上,成了他们摆脱不掉的沉重枷锁和心理负担。
他们不会像优希那样,去极端地杀人,而是每日每日地与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共存,试着去寻求帮助,试着去倾诉。
日推上#毒亲#的话题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发帖,或是宣泄痛苦,或是倾诉感悟。
=意识到有毒父母的诅咒=
为什么我不能向人们敞开心扉?
明明想跟大家搞好关系的…
这是为什么呢?
越是靠近
越是痛苦
又回到孤单一个人的状态
这样很奇怪吧?
我就是这样一步步
产生了对“生而痛苦”的疑问
意识到了有毒父母的诅咒
有毒父母的诅咒有多强大,只有身在其中的孩子们才能体会,原生家庭带来的各种心理阴影、创伤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成人,甚至也许会伴随一生,
希望想要成为家长的人们,能提前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无法给予孩子健康的爱,无法让孩子快乐长大,就再考虑一下要不要孩子。
也希望被有毒父母的诅咒纠缠的人们,能够挣脱束缚,积极地寻求帮助,明白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活出自己没有阴影的人生。
9. 《如父如子》影评
《如父如子》是一部来自日本的家庭电影,影片首播于2013年,剧情引人入胜,画面清新唯美,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抱错孩子是非常狗血俗套的剧情,国产伦理家庭剧常见,“多陪孩子玩的家长更受孩子欢迎”也是说烂了的道理,但是枝裕和就是有办法拍出不同的角度和深意,冲突首先体现在两个家庭巨大的经济落差以及良多仅凭经济条件做出同时抚养两个孩子的决定的冒失,但导演还解释了“不同的人是如何成长为不同样子的”,良多缺乏母爱,和父亲关系淡漠,所以会坚定独立自主和人定胜天,完全不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努力的现实;五金店的父亲显然从小家庭美满,虽然不富裕,但他愿意花时间去陪伴,给孩子创造出自己当年的幸福时光。
良多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可以说都是恶人形象,自说自话,情商为零,对他人充满偏见,对孩子缺乏耐心与陪伴,导演在这里并没有选择一个仓促的皆大欢喜结局,比如陪琉晴玩闹一次就能重组幸福家庭,问题从来不是能轻易解决的,正如这样生硬的交接孩子的举措带给孩子的抛弃感和心理创伤也不是“小孩子嘛,哭一哭就忘了”就真的能平复的。良多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终于知道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而教会他这一切的,是两个孩子。
庆多第一次交接到五金店去,那边的爸爸问他“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而片尾父子和解、两家人一起进屋吃饭时,庆多问良多“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五金店爸爸问了一个良多从来不会问庆多的看似不务正业的问题,但父亲本来就该陪孩子梦想超级英雄,庆多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和五金店爸爸也相处不错。这个问题最后由庆多问出,因为除了超级英雄的幻想,它本就是一个关乎父子的问题,五金店爸爸让庆多知道了什么是健康快乐的家庭氛围,庆多则让良多知道了怎样做个好父亲。
02
改编自是枝裕和的原著小说。在东京建筑公司工作的野野宫良多和妻子绿,带着孩子庆多一起生活。虽然工作有压力,但野野宫算是富裕的一家人。
突然有一天,医院来电,告知野野宫,庆多是当初抱错的孩子,而报错的原因,竟然是当时一个生活很失败的护士,嫉妒野野宫家庭美满,故意破坏导致的。而自己的孩子琉晴现在在乡下杂货铺里生活,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野野宫一直认为庆多性格温吞,他认为庆多长大会越来越像杂货铺的老板那样,没有远大抱负。而琉晴会越来越像自己,有野心,不甘心输给别人。他选择了换回亲生孩子。在与琉晴的相处中,他开始明白,必须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去陪伴,去相处,才能打破这种隔阂。野野宫开始用心去陪伴和努力。
有一天,他打开相机的时候,发现庆多为自己拍了很多张照片,父亲睡觉时候,工作时候,吃饭时候,全是野野宫的照片。庆多对他的爱的表达,是如此含蓄。最终,经年累月积淀下的父子深情,超越了血缘的羁绊。两家人选择和平相处,但不交换儿子。
是枝裕和的这个题材很有思考性。也通过这个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另外一种亲情状态的存在。而陪伴,在潜移默化中,是比血缘和金钱更加重要的东西。这部片子难得一见的温柔,虽然两个家庭中都在悲伤和纠结中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但是影片的节奏很温情。
03
《如父如子》是日本电影大师是枝裕和的作品,另有他撰写的同名小说,这里主要对电影进行评论。
是枝裕和是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擅长以细腻的手法拍摄平常生活中的味道和感悟。其电影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捧红了数位男女演员,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在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可以算得上大师出品,必是精品了。
《如父如子》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位企业精英,有着温柔貌美的妻子,和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庆多,一家三口过得幸福美满,让人羡慕。然而突然有一天医院打来电话,说孩子不是他亲生的,当时出生的时候抱错了,医院给出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双方家庭都会互换的,故事由此展开。
抱错孩子这种老梗不只是在国外影视,即便是国内影视剧当中也经常会出现,但往往剧情比较狗血,看了让人无力吐槽。然而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这样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拍的细腻感人又不显做作。
经过dna鉴定,男主在震惊和愤怒之后,终于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一起生活了6年的孩子,和自己没有一点儿血缘关系。
而在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男主似乎恍然大悟,趴在方向盘上感慨道:果然如此吗?
男主作为企业的精英,工作中霸道强势,一丝不苟,什么都要求做到最好。而他的儿子却显得柔弱胆小,钢琴怎么练也谈不好。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没有继承自己的优良基因吧?那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啊。
通过医院建议,双方家长会面,在三番五次的谈判当中,双方最终还是决定互换孩子,不过为了不显突兀,先让两个孩子每周到对方家庭去“体验生活”。
在融入彼此家庭的过程当中,两个孩子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喜好,比如爱吃的,爱玩的,都不一样。在陌生的环境当中,两个孩子当然不太适应,双方父母尤其是男主的妻子,实在不知如何和亲生儿子相处和沟通,似乎每一分钟都很尴尬和煎熬。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又说改善,但两个孩子依旧想念原来的.父母。一天晚上,庆多忍不住思念,偷偷给原来的妈妈打了电话,而一旁男主的亲生儿子听见后,开始用画画和摔玩具来报复亲生母亲。
母亲越来越难以忍受,几乎在崩溃的边缘,终于,母亲带着亲生儿子,坐电车去了孩子原来的家庭。
之后男主也驱车赶来,想和原来的儿子庆多相见。然而庆多不愿意原谅男主,说爸爸已经不是爸爸了。男主对庆多道歉,说不应该随意地把庆多为他做的玫瑰花剪纸扔掉,不应该强迫他练钢琴,还有之前做过的许多错事都道歉。
最后结尾,男主和庆多在一段岔路口之后相会,男主拦住庆多,然后把他抱在怀里。
电影中这段处理的很好,一段岔路,分离交错,像父子两人的感情,像他们的人生。
电影最后,两个家庭仍旧互相来往聚会游玩,至于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整个故事看起来很平淡,并没有太剧烈的冲突,但胜在细腻感人,像一杯清茶,让人如沐春风,很是舒服。导演显然不想拍一个多么激烈矛盾的故事,而是通过孩子,来表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有几段对话很有意思。男主说没有陪亲生儿子放风筝,是因为公司的工作不能没有他,而对方家庭的父亲说:对孩子来说,父亲也是没人代替的工作呢。
而后来因为上司和下属从中作梗,导致男主被“发配边疆”,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在那里,男主看到了一个以前公司的高层精英,竟然每天围着一片花草树木做研究,并且过得怡然自得,没有丝毫抱怨和不满。
工作中,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孩子来说,父亲却是唯一的,没有人能代替。他们才不管dna怎么说,他们只知道,谁对自己好,谁一直陪伴着自己,那才是自己想要的爸爸。
电影中直接表现了双发家长的选择,而委婉地通过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表达了这一想法。
那么作为子女,如果能够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希望有一个帅气有钱但不能陪你的爸爸,还是想要一个长相普通工作一般却能哄你经常和你一起玩的爸爸?
最后,之所以给电影打四星,是因为和前作相比,是枝裕和本应拍的更好,有机会再对他的电影和小说进行评论。
04
据说是枝裕和这部作品当年在戛纳获奖的重要原因是获得评审团主席斯皮尔伯格的青睐,后者还决定买下剧本版权,拿回好莱坞进行改编创作。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并没有让人惊喜的新鲜感,反而充满着狗血肥皂剧的嫌疑。是枝裕和最成功之处在于用云淡风轻的作者风格尽可能抑制住所有的戏剧化冲突,颠覆观众对想象中常规情节发展的期待。
养育之恩与血缘关系如何取舍并没有令我有太多感触,反而是影片透露出两个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差异,令孩子在成长中形成的个性特征,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表面看上去像是在讲两个家庭对待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所做出的应对,其实,叙事重点却放在男主角如何真正成为父亲这个关键点上。他得知自己小孩非亲生后,想花钱收养两个小孩,之后与亲生儿子相处不甚如意,到最后终于领悟出: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陪伴而产生亲情。
这个影片的核心演绎得滴水不漏,全凭借标签式的生活流描绘慢慢酝酿,不过还是有几个刻意的细节(男主角把补偿金归还女护士,以及后面在相机里发现养子偷拍的照片)跟整个从容不迫的叙事口吻有所相悖,仿佛担心观众看不懂而故意制造出这种画蛇添足的情节。尽管如此,这部作品还是能保持导演一向的水准,尤其是指导小演员的表演很有一套,这也是导演赚取观众眼泪的杀手锏之一。
10. 一个父亲抱着孩子,踢了日本人一脚,然后踢起刀自杀
你说的那个父亲抱着孩子踢了日本一脚,然后自杀那个叫做什么电影?我告那电影叫作专题,日本人狗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