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亚洲电影 > 1931年印度的有声电影

1931年印度的有声电影

发布时间:2024-01-18 21:03:03

❶ 还记得那些印度经典电影吗

前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过印度和斯里兰卡,参观了世界著名的印度“宝莱坞”,印象极其深刻。在这之前,印度经典电影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那些美妙的歌舞片,令人相当痴迷啊。可以说,我算是印度电影的Fans。所以,这次能够和高群书导演一起被邀请担任2010年印度影展的推广大使,感到非常荣幸,极其开心! 说起来,印度电影的历史真的相当悠久。据资料记载,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买首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第一次把电影带到了印度。此后在无声电影时期的20-30年代,印度电影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无声影片的产量持续上升,1931年高达207部。 同时,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印度电影开始了新的发展。1930年印度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影片《阿拉姆·阿拉》。影片题材取自《一千零一夜》,场景瑰丽多彩,穿插了很多歌舞场面,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这种歌舞片形式至今仍然是印度电影被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除了我们熟悉的歌舞片外,印度也有很多现实题材的电影,早期的《大地之子》和《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都是印度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特别是后者,以柯棣华医生投身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以身殉职的悲壮故事为题材,在中国也被很多人了解和喜爱。 1950年印度正式独立,其电影也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了,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拍摄了很多反映现实的优质影片,开始了印度的“新电影运动”。我们熟知的《两亩地》,就是这类影片的佼佼者。 进入60年代,印度影片的年产量已达300多部,而到了1985年,影片年产量更高达 912部。目前,印度电影的年产量都在千部以上,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印度的很多本土电影明星,虽然未必像好莱坞影星那样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但在本国,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超级喜爱,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次在中国举办的印度电影展,共有10部来自“宝莱坞”的佳作将与中国观众见面。在选片上也打破了观众对于印度电影“只有歌舞片”的刻板印象,选择了印度近年来最为优秀的现代影片,类型多样,包括喜剧、情节剧、历史剧、儿童剧等,题材涵盖了印度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合各个不同年龄层及口味的观众。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回忆起那些经典的印度电影,《流浪者》、《大篷车》、《奴里》、《宝莱坞生死恋》等等,当那些美好的记忆令你温暖而感动时,不如,去看看现代的印度电影吧。相信你一定会有特别的收获! 高群书导演和小车同学 郑重推荐印度电影

❷ 有声电影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有声电影是指有声音同步播映的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对。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后可靠的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1930年代早期,有声电影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在美国,有声电影使好莱坞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欧洲很多电影制作人和批评家对新的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过多的对白会削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电影通常是无声电影加现场表演,因此有声电影发展缓慢。在印度,声音成为该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作方法

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

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迹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

随着技术发展,有声电影的制作渐渐形成可能,但初期渣尺有声电影对大众来说是个全新的玩意儿,许多大片厂并不看好这块市场,深怕会流失已固定的观众群,此时华纳兄弟的电影公司正面临倒闭危机,因此他们将有声电影当作赌注,拍摄爵士歌手,没想到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因为广受观众欢迎其他电影公司也群起效仿,自此有声电影的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电影由无声发展为有声时,为了保证还音质量,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从原来每秒16格画幅改进为每秒24格画幅。由于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由无声期的纯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发展历史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其他人也曾想过发明有声电影机,但无一成功。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而这一点,其他人是无法做到岁游的。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爱迪生耗费了两年精力,才研制成功有声电影机。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一译《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著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根据资料来看,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华纳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纽约之光》。

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著无声片的寿终正寝。

默片开始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像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 *** ,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发明过程

诞生

1895年电影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伟大的哑巴"。为了弥补这个"哑巴"的缺憾,人们想了种种办法让它"说话"。刚开始 ,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种方法采用了一段时间就被淘汰了。后来,有人如雀高又想出一个办法: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这个办法比较受欢迎,曾风行了将近三十年,直到有声电影产 生才结束。毕竟这些办法只是弥补了观众的听觉缺憾,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观众对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问题。于是,有声电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应时而生 了。

真正的有声电影是 1928年7月6日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拍摄的《纽约之光》,同年有声电影进入中国的高级影院。其实在真正的有声电影诞生前,我国就进行过有声电影的实验放映,并对有声电影的前景进行过讨论和论辩。

1914年,上海维多利亚戏院放映了一次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因属实验性的,故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

录音方式

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

创造声音

随著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数位技术不仅仅用在画面上,也用在了声音上。

意义

1、对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影响。

2、即兴表演几乎完全消失。

3、戏剧电影牢固确立了发展优势。

4、歌舞片的出现。

5、影响了好莱坞电影的扩张。

兴起

有声影片的发明历程

有声影片并不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远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方法。

在20世纪开始的第10年代里,法国亨利·约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经有了成就。同时爱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国,海普华斯、劳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国,麦格努森和保尔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也获得同样的成果。

但是,此时电影还始终停留在无声艺术的阶段。人们已知道如何将动作和台词同步起来,利用压缩空气来扩大声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剧院的6000观众都能够听见,可是,发出的声音却带有浓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员必须将他们嘴唇的动作同留声机唱片"重现"的声音设法配合起来。到1914年,有声电影几乎已被放弃了。

留声机是从电话机产生的,而电话机本身则又是从电报机发展出来的。无线电报--和电影几乎同时发明--和以后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李·德·福尔斯特发明)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于是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占有者。

这些专利权当时被两大集团,即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和德国的"A.E.G.--托比斯公司--克兰影片公司"所垄断。

"西方电气公司"曾向一些同样受摩根银行控制的美国大电影公司提议用它的录音方法。但这些公司对这种危及好莱坞霸权的有声电影不愿接受。

"西方电气公司"在失望之下,转而向华纳兄弟接洽。后二人创立的小影片公司当时方收买了"维太格拉夫"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个由15家影院组成的小放映网。

这两位制片人对于在电影院里用扩音器来代替管弦乐队的方法很感兴趣。在他们初期摄制的有声片中,用"维他风"有声电影机发出的音响还只限于一些音乐和一些喧闹的声音。

"华纳公司"虽然和它的两个明星--男演员约翰·巴里摩尔及狗明星林丁丁--订了契约,当时仍处于将要破产的状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家公司决定冒险摄制一部由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这部有声片的成功,对继续制作这类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华纳兄弟当时用最后的资本来拍摄这部影片,它聘请了游艺场的著名歌手阿尔·乔生,由没有什么名望的阿兰·克劳斯兰德来指导他的演出。影片剧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鲁希》有些类似,叙述一个贫穷的犹太歌手成名的经过,借这个主题,片中穿插了许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调。

这部影片获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国的上映收入达350万美元,几乎接近于《宾虚》一片所创造的纪录。但后一纪录,不久就被华纳公司另一部由阿尔·乔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达到了500万美元之巨。好莱坞其他公司看到这种辉煌的成就,也开始寻求有声电影的专利权。威廉·福斯已经有了一种根据德国的发明转化出来的"摩维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电气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无线电公司也研究出一种"福托风"有声电影机,但受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财团为了利用这种有声电影机,特地在好莱坞设立了一家新的电影公司--"雷电华影片公司",这是把"百代影片贸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这些旧公司和一个很大的过去经营游艺场的联营公司--"凯斯-奥芬公司"合并在一起、并由各无线电公司(如"C.B.S."、"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早期电影

美国

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J.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A.克罗斯兰导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R.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L.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维多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1940)。

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随着1928年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形成了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它们包括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合并于1924)、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

第一部

1927年10月6日,阿尔·乔尔森在今天开始上演的一部有声电影《爵士乐歌星》中担任主角,声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电话传送的清晰。演员的动作与他们的语言脱节。声音没有像在广播里那样抑扬顿挫。但不管怎样说,这是一次首创。

《爵士乐歌星》的情节部分地反映了乔尔森真实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样,乔尔森出身一个犹太家庭,这个家对爵士歌手的职业是很不满意的。乔尔森同父母的疏远及随后到来的飞黄腾达是这部影片的紧张和动人之处。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圣歌《柯尔·尼德里》和《妈妈》。沃纳·厄兰和龙金妮亚·贝瑟尔分别扮演父亲和母亲。

国产电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套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写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 *** ,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面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过天晴》于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无声片,这形成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得以彻底完成。

大观楼

大观楼影院始建于1905年,在这之前,它还有大亨茶园和马思远茶楼两个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当时,它的第一任经理任景丰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上世纪30年代,大观楼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购买法国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机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 *** 《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宽银幕电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体电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银幕影院。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观楼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

电影节

都柏林国际电影

每年3月在德国首都都柏林举办,为期10天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1974年创办,每年1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克拉科夫国际短片电影节

1961年创办,每年5至6月间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举办,为期8天

柏林电影节

1951年创办,每年2至3月间在德国柏林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斯图加特动画电影

1988年创办,每年1至4月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为期5天左右。

莫斯科电影节

1959年创办,每两年一次,7至8月间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嘎纳电影节

1939年创办,每年5月在法国嘎纳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

1979年创办,每年11至12月间在法国南特举办,为期6天左右。

蒙比利埃电影节

1978年创办,重点放映中国电影,有"中国电影节"之称。每年2至3月在法国蒙比利埃举办,为期6天左右。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1970年创办,每年1至2月在荷兰鹿特丹举办,为期10天左右。

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

1972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5至6月间在克罗埃西亚首都萨格勒布举办,为期5天左右。

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

1961年创办,欧洲最重要的电视节之一,每年1至2月在摩纳哥公国的的蒙特卡洛举办,为期10天左右。

斯德哥尔摩电影节

1990年创办,每年1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为期9天左右。

威尼斯电影节

1932年创办,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每年8至9月在义大利威尼斯举办,为期两周左.

软体简介

有声电影是一款非常酷的图像/声音录制软体,它充分利用windowsphone7.1 SDK套用中还可以编辑图片时间间隔,以及插入新图片等等特性介绍:同时记录声音和图像,以及互相的时间关系(芒果SDK新功能)逼真回放重现记录时的场景套用内直接取景拍照(芒果SDK新功能)合成/输出微软Powerpoint档案自由编辑图片声音相对位置,增删图片多种录制品质选项,以适应不同套用场景集成对简繁中文和英文界面的自动适应。

要求

系统要求: wp7.0、wp7.8、wp8.0

❸ 有声电影是时候开始有的

有声电影是指有声音同步播映的电影,和无声电影相对。190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后可靠的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手发行,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有声电影宣传海报
1930年代早期,有声电影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在美国,有声电影使好莱坞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欧洲很多电影制作人和批评家对新的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过多的对白会削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电影通常是无声电影加现场表演,因此有声电影发展缓慢。在印度,声音成为该国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❹ 为什么印度的电影舞蹈因素这么浓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印度电影,绝大多数的人答案一定都是「连唱带跳」。那么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如此之多呢?印度电影中加入歌舞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波斯剧场最大的特点是将舞台分为「深幕」和「浅幕」两个场景,戏剧的主要剧情都在深幕中演出,而浅幕中则会有人群涌现,并进行夸张的舞蹈表演。最早的波斯剧场其实是从英国人手中买下的,波斯人接管剧场后,为了吸引低层次的民众走进剧场,节奏欢快的印度歌舞就成了跨越语言、沟通观众的纽带。

前段时间口碑炸裂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除了在剧情上打动人心之外,许多观众对片中只有一段歌舞情节也是大感意外,引发了很多讨论。后来红遍网络的《误杀瞒天记》也招来了无数「原来印度电影也可以不跳舞」的评论。原来印度电影也不是100%都有歌舞的。

❺ 谁能解析一下为什么印度电影那么发达

印度电影的确挺好看的,它保留印度传统的歌舞元素,剧风独具一格,剧情美妙绝伦,更何况他有东方好莱坞之城的宝莱坞,电影事业规模庞大,具有很强大的商业后盾。
而日韩中泰等国的电影风格基本上已被西方的电影潮流给颠覆了,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民族魅力。
宝莱坞简介:
宝莱坞是以孟买为中心的以印地语为主的电影工业的统称~后来因为地位重要被引申为整个印度电的代称。但是实际上,狭义的宝莱坞只是印度电影工业的一部分,印度还有其他的电影中心。
印度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13年的Raja Harishchandra,是Dadasaheb Phalke
20世纪30年代印度每年可以产200多部电影。第一部印度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Alam Ara ,是Ardeshir Irani.,这电影大获成功。电影中对白,歌舞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
然后30年代-40年代陷入低谷。印度受到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独立运动印巴分制影响,电受到冲击。
1937年又是Ardeshir Irani凭借Alam Ara的成功,制作了印度第一部彩色片Kisan Kanya。彩色电影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才成为主流。此时那种很奢华的爱情主题的歌舞片就开始风靡。之后40年代-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
印度精彩电影:
《三个白痴》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black 》
《chakde india 》
《new york》
《宝莱坞生死恋》
《 阿育王》
《未知死亡》

❻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 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1930年底,中国第一部蜡盘发声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摄制成功。《歌女红牡 丹》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百代东方公司收 音、民众国产有声电影公司出品。编剧:洪深(化名庄正平),导演:张石川

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王吉亭、龚稼农主演。

《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1月完成制作工作,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影片采用国语对白,穿插了四段京剧片段,轰动一时。南洋片商以以高出默片十余倍的价格购买了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放映版权,使电影明星一下子“身(声)价百倍”。

❼ 歌舞片的歌舞片的流行史

歌舞片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好莱坞。几乎与有声电影同时诞生,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歌舞片的诞生,但是由于缺乏声音这一方面的要求,人们将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开始盛行,并成为30、4O年代的流行时尚,出现了一系列经典的歌舞片,如我们熟知的《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号街》等。50、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音乐之声》,70年代便开始萎缩,90年代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光影世界,世事浮沉,当科幻片、动作片、灾难片和恐怖片等轮番上阵后,往昔“歌舞升平”的时代虽然已经渐行渐远。
而歌舞片在印度则依旧美轮美奂。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歌舞电影电影生产国,每年拥有全世界36 亿观众,在它的市场上,好莱坞电影仅占6% 的份额。以孟买为中心的南好莱坞电影,以“无歌舞不成片”的传统为世界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从50 年代风靡中国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纪红遍全球的《印度往事》,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但印度电影依旧是歌舞升平、如梦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摆脱以前的模式,推陈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电影人的带领下,呈现出新的现代特征。
我国歌舞片的雏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单纯,没有好莱坞的豪华阵容,也没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发展不够成熟,加之数量又少、不成规模,观众自然也形不成对中国歌舞片的认识。1931年《歌女红牡丹》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为上海娱乐电影的一种主要形式。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闲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万里寻兄》清新感人;由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根据美国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改编而来,在上海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纪录,其中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没。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经开始在电影中闪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路天使》。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好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
我国的现代歌舞片比较有影响的是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如果爱》。陈可辛怀揣着“中国50年来第一部真正音乐剧电影”、“3 年来最盛大的中国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爱》终于在2005年末粉墨登场,一场豪华的歌舞盛宴刹然间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通览世界歌舞片发展史,美国和巴西的歌舞片从把简单的舞台剧搬上荧幕到现在的制作商业歌舞大片同为歌舞片,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而中国的歌舞片经过多年停滞之后,现在正在尝试改进注入新的活力。是巧合,还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过以新世纪好莱坞,巴西和中国歌舞片代表《红磨坊》,《巴西往事》,《如果爱》这三部影片艺术创作特色上的比较来探讨新世纪歌舞片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寻求当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备的基本要素。 《红磨坊》在叙事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新的东西。这部电影在片中讲述的正是一个传统好莱坞“后台歌舞片”的故事。剧情设置可以说毫无新意,简单老套的剧情都成了它被载入歌舞片历史的“拦路虎”。影片先是把红磨坊内颓废、奢靡、淫乱的狂欢场面尽其所能地铺陈在观众面前,营造出乌托邦式的气氛;紧接着,让莎婷(尼克·基德曼饰演)与克里斯汀(伊万·麦克雷格饰演)错遇并相爱,进而编织出乌托邦式的爱情诺言。公爵的出现预示着这对刚刚热恋中的男女将要在社会现实和理想之间艰难抉择。莎婷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杀害,赶走了克里斯汀,最后克里斯汀还是回来了,歌舞剧成功了,但是莎婷因为肺痨死了。所有情节铺垫都是按照典型的后台歌舞片的套路来编排,丝毫没有创新,所谓“后台歌舞片”是指在一个真实的舞台上表演歌舞节目,加上后台的爱情故事作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后台爱情”是常见的叙事设计,为歌舞表演提供形势和情绪的框架,这一时期好莱坞歌舞片对叙事和主题的处理还主要是为前台表演作陪衬的。在这种模式下,即使结局变为有情人终不能白头偕老, 《红磨坊》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了任何吸引力。
同样地,《如果·爱》在整体剧情上也未免于落入俗套。陈可辛导演运用“戏中戏”模式,讲述同一部戏的戏内戏外两个雷同的三角爱情故事。但它与《红磨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如果·爱》的结局是开放式,孙纳爱林见东,也爱聂文,但她的最终选择无人知晓,影片结尾并没有交代,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就使剧情丰富化,自由化,不会像好莱坞经典模式那样,将情节都设置成一个套路,看到最后所有人都能猜到结局。《如果·爱》留给孙纳选择的余地也便留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这是作为歌舞片的一个突破,情感纠缠的细腻充分融入于剧情的走向,把选择留给时间,把情绪抛给观众,把思索对比现实。 早在40 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期”,米高梅的梦幻王国将音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世界观,是对一种“态度”的视听表现,这种态度实质上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美妙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渗透着音乐的节奏与优雅。”这种态度从最早的《爵士歌王》开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歌舞片的“风格”,却是在“融和歌舞片”将情节和歌舞融为一体之后才明确的。但是歌舞片发展到当代,开始转向多样和含混:《芝加哥》揉合了“黑色电影”的元素,采用阴影和低调光,一反歌舞片高调布光的明亮场景,将镜头转向街道、监狱、法庭等场所,表现“黑色电影”的经典主题——“性和暴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段落“监狱六重唱”引进女权主义色彩,在歌舞片的主题中是一大突破。被冠以“后现代激情主义”的《红磨坊》是一场拼贴和碎片化的游戏,这符合“后现代”的叙述特征。饱和色块的垒积、漫画式的表演、自由变化的摄影机视点,都体现了后现代“不建设一物”的狂欢式的信条,而歌舞本身的对位运用是对经典的嘲讽和解构。歌舞片不再是表演的标准和陈规了,变成了漫画化和游戏化的杂耍。
相比之下,《如果·爱》的画面全然是另一种风格。两位华语电影界著名摄像师鲍德熹与杜可风分担镜头工序。鲍德熹以热切及浪漫的角度负责歌舞场景的拍摄。但这次,导演和摄影师并没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惊喜,歌舞部分的拍摄和剪辑中规中矩,侧重保证画面流畅和叙事抒情。依据歌舞的意境和情绪,景别的运用比较局限。
以《忘了我是谁》为例,这首歌描述的是男主角与失忆的主角第一次在马戏团见面的片段。由于重点在于两人的对话,所以景别集中于中景,在两人的腰部以上转换。再以《人生蒙太奇》为例,这首歌是整部片子的开场歌舞,场景着重于热烈、欢乐的气氛,所以多用摇臂摄像机在旧上海的街道内拍摄。景别都是全境,包括正面全境、侧面全境和俯拍全景。比较出彩的是对于色彩的使用。在本片中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摄影风格。歌舞剧部分的画面呈现一种橘红色的暖色调:色彩浓烈丰富、场面宏大热烈,是侧重于视觉奇观营造的华丽风格;回忆部分除了主人公孙纳的服装选用橘黄、紫色等相对饱满的色彩之外,整体上呈现一种蓝灰色的冷色调,这种“褪色”感画面紧扣了“回忆”的主题,加上对雪景的运用,使画面有一种纯净抒情的唯美化色彩;现实部分则采用了生活化的摄影风格,在布光和色调运用上贴近自然。
《巴西往事》的整个的影片都使用肩扛摄影, 而且一直保持在同肉眼视距相同的焦距上, 摄影师并没有故意的晃镜头。这样的拍摄观念使得观众能够以更加现实的生活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领悟影片所传达的内在信息,并触发观众心灵深处的共鸣。肩扛摄影同时意味着灵活的机位和镜头调度, 一般的固定几个机位拍摄一组场面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被外在因素诱导的感觉, 而肩扛摄影的镜头转向随意、机位感模糊, 画面感觉会相对客观。影片进行到第11分钟时出现了情节的第一次高潮—女仆爱丽斯和工头杜比的初次邂逅, 当杜比碰倒了爱丽斯的托盘, 爱丽斯蹲下捡东西, 两人一上一下互相凝视, 此处摄影师采用肩扛、亚高速摄影在一个镜头内一气呵成, 完成了从俯拍到仰拍的过渡, 给观众以新颖、流畅、自然的感觉。 影片表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故事,但大部分音乐与歌曲选择的都是20世纪后半期的经典流行音乐,例如,在《红磨坊》里, 基德曼与麦克格雷格互赠的情歌有甲壳虫的《你需要的是爱》,U2乐队的《骄傲》、保罗·麦卡特尼的《蠢笨情歌》基德曼在“红磨坊”中被众人拥舞模仿了麦当娜《物质女孩》的MTV,而麦当娜的成名曲《宛若处女》则由“红磨坊”的经理泰勒拿来戏仿。这样的混乱使歌舞与叙事不能糅合在一起,但是与其后现代激情的主题是符合的。歌舞场面是对早期歌舞片的复兴。在歌舞片早期,华丽的歌舞场面是必不可少的,制片公司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华丽的布景和艳丽的服装,营造花团锦簇的盛景,呈现给观众的往往都是一派仙乐飘飘、奢靡繁华的梦幻场景。
红磨坊》在制作规模和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做到了“复兴”,而影片的核心———歌舞段落,却充满了华而不实的声色表演。在歌舞片的每一发展时期都有其特色与代表作,其歌舞表现形式也都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有许多经典歌舞段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例如,《雨中曲》里,金·凯利在雨中欢快地跳起踢踏舞,并唱起《雨中曲》的场面极具艺术感染力,是歌舞电影史上的经典。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鲍威尔执导的辉煌的歌舞电影《红菱艳》,片中著名的长达13 分钟的“红舞鞋”的芭蕾舞场面宛如流动的“西斯廷壁画”,光彩夺目,美丽绝伦。而作为力图复兴歌舞片的《红磨坊》,除了过度喧嚣疯狂的歌舞场面,与戏仿的段落,很难找出经典的段落能够在歌舞电影史上抹上浓重的一笔。
《如果爱》中的叙事和歌舞是分开的,歌舞没有参与叙事。影片是依据音乐节奏剪辑镜头,运用平行,交叉,对比等多种叙事蒙太奇,充分发挥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正因为有歌舞才有戏里戏外的真情假意。相比《红模仿》歌曲的随意和混乱,《如果爱》是纯净的,歌曲也是由演员演唱的新创作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参与,更能使人感受到歌舞片娱乐大众的的这一方面,吸引眼球。相对于音乐的雕琢,对舞蹈的细心安排在影片中也看得出来。通观影片,社交舞,新创舞,马戏班热舞竞相亮相,“伞舞”“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该嫉妒”等舞段各有特色。影片巧妙的用“戏里”的舞蹈表现戏外人物的心声,歌舞和剧情十分的契合。
《巴西往事》中的歌舞艺术则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得不承认,巴西是一个歌舞国家,婚礼上的歌舞场面让人激动不已,有位巴西电影导演曾说:“巴西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教堂,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既是比萨饼又是诗歌研讨会。”因此,巴西歌舞自身的特质使它能在世界歌舞片这个类型上力拔头筹。与传统巴西歌舞片不同的是该片不再营造梦幻,以前在巴西歌舞片里看到的华丽服饰,宏大场面,充满梦幻色彩的歌舞不见了,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巴西人的焦虑,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导演以冷静客观的镜头表述生活在歌舞片里是难能可贵的。《巴西往事》的女导演米拉· 奈尔曾说“ 歌舞的展现不光停留在美丽的乡村、豪华的公馆和清新的大自然, 它应该停留在人们的心中, 停留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将自己的话付诸行动。

❽ 如何看待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风格

我觉得作为代表印度电影最高水平,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内外市场的宝莱坞电影,确实一开始就和歌舞结合在一起。早在 1931 年,宝莱坞诞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就包含了 7 首歌曲以及多场舞蹈场面。

时至今日,印度北部的许多电影院都是由波斯剧场转变而来。印度电影平均 160 至 180 分钟的超长播放时长,与十五分钟幕间休息的播放制度,也是源自波斯剧场流行时期,五到六小时多幕剧的时间安排。特别是对印度乡镇地区的民众来说,到波斯剧场看剧就如同如同中国农民看社戏一样,是值得全家出动,消磨一天的重要休闲活动。我觉得挺好的,跳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很乐意做。

阅读全文

与1931年印度的有声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海洋馆3d电影怎么播放 浏览:260
发生在日本高中丧尸电影推荐 浏览:417
去大猫电影网的宅男 浏览:608
2017丛林类电影 浏览:315
好看电影网手机版 浏览:172
日本肉体电影 浏览:812
北京环球国际电影城影讯今日 浏览:832
宫骏动漫电影 浏览:693
林由奈爱情电影 浏览:132
林正英僵尸电影全集大全国语 浏览:940
欧美人看电影的网站 浏览:543
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 浏览:269
贾玲导演过的电影 浏览:379
陈乔恩电影爱情 浏览:853
国产有关蛇类的电影大全 浏览:321
印度对女人不尊重的电影 浏览:954
秋霞电影网手机版最新人口 浏览:56
电影新婚之夜吻戏视频大全 浏览:21
一个女人的一生法国电影豆瓣 浏览:370
大风筝印度电影 浏览: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