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亚洲电影 > 印度告家长的电影

印度告家长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5-05-07 10:28:38

Ⅰ 印度神片《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父母倾尽所有!

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种草已久的《起跑线》,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择校问题简直和国内如出一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父母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而电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

整部剧用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父母择校的故事,他们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上一样的学校,他们希望通过选择名校,让孩子能上升到上层社会!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英文电影海报写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会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让他们的孩子进入正确学校的人。

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样,父母殚精竭虑都是为了一件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争持续打响,真的是孩子的比赛,父母的赛场。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考不进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怎么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还用愁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中文电影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择校的困局,影片最终落脚在到底是要“起跑线”,还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的一段演讲非常煽情:“你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进入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帮他们,而是他们帮你们。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虽然有人诟病说太过鸡汤,强行煽泪,但我依然觉得精彩无比。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社会适应力、情商、逆商、财商等等。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里,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能赢得人生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大学教授父母,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儿子却终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么事都不想干,终日闷闷不乐。父母现在整天发愁怎样才能让孩子振作并快乐起来。

他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没有赢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头学习,而今学位拿到了,父母给的任务完成了,人生却再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乐趣。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神童长大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多的必然。

但我却想借此告诉父母,每个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长,积累实力,蓄势待发,方能赢得人生的长跑。

4、起跑线折射出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起跑线》带给父母很多启迪,更给予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回忆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妈妈想提前把我的户口转入舅舅家,这样就可以就近上学,直接升入重点初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不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那个学校。

妈妈说,那个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风好,你以后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多啊!这样你就有机会上重点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

可我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不想入校后被人指指点点,说我是走后门来的。于是最终我不让妈妈转户口,毅然决然地去了家门口的普通初中。

学校里同学们会嘲笑老师,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但在这里,我却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点高中。

对于重点高中的无限向往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于是我成了这个初中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常给开小灶,最终我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现在想来,父母给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是否能强大到允许他去一个如此校风的学校,我可能会无比担心他学会抽烟喝酒打架。

而父母对我的无比信任让我顺利地在那所学校成长,我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告诉我,有他们在,一切都不怕。现在想想,好感恩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这份信任给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在我看来,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明年果果也会面临择校,到底是在家门口上一个普通的公立小学,还是买学区房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亦或者耗费巨资选择一所国际学校。

当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几年前的我也会无比焦虑,我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时候我无限地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在几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现在全然放下了,或许我会选择公立小学,让果果去参加国内的高考,或许我们不会选择学区房,而会顺其自然。

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三角当中, 我不能改变社会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学校教育,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就交给他自己。

作为母亲,我会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至于阶层,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人发展的障碍,正如影片中的孩子们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坚信: 我们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奋战的创业者,我无力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可以借由书籍,把人生智慧传递给父母。

我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为人父母一生的职责!

印度电影排行前10名

以下是综合评分、影响力等因素的印度电影排行前10名:

  1. 《三傻大闹宝莱坞》豆瓣评分9.2分,阿米尔·汗封神之作。以幽默讽刺教育体制,金句频出,近200万人评价,有“印度版青春启示录”之称。
  2. 《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9.0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父女联手打破性别偏见,热血与泪点兼具。全球票房破3亿美元,阿米尔·汗增肥暴瘦的敬业精神成影坛佳话。
  3. 《地球上的星星》:豆瓣评分8.9分,阿米尔·汗自导自演,聚焦特殊儿童教育,温情治愈,被誉“家长必看教科书”。
  4. 《杰伊·比姆》:豆瓣评分8.7分,由真实事件改编,揭露种姓制度之痛,律师为底层抗争到底,被赞“印度版《辩护人》”。
  5. 《误杀瞒天记》:豆瓣评分8.6分,悬疑佳作,父亲为护家人智斗警方,反转不断,结局精彩。
  6. 《调音师》:黑色幽默电影,盲人调音师卷入谋杀案,57次反转让人窒息,结局细思极恐。
  7. 《巴霍巴利王》:印度史诗巨制,特效媲美好莱坞,权谋与神话交织,是票房破纪录的视觉盛宴。
  8. 《我的个神啊》:豆瓣评分8.4分,大胆批判宗教迷信,以外星人视角揭露社会荒诞,阿米尔·汗喜剧外壳下藏犀利思考。
  9.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豆瓣评分8.4分,跨越宗教与国界的催泪神作,印度大叔护送巴基斯坦哑女回家,人性光辉战胜政治隔阂。
  10. 《神秘巨星》:少女冲破家庭暴力追梦歌坛,阿米尔·汗颠覆形象助力,母爱线催泪效果佳。

Ⅲ 印度电影大篷车,要过年了,户户点灯,啥意思

这是印度电影《大篷车》里的一段唱前的念词。“要过节了、户户点灯、唯独我家……”这是印度电影《大篷车》里的一段唱前的念词,也是仿基清我们小的时候要过年前,在期盼春节要到来时,常常念叨的一句话,告诉自己要过年了,那轻松欢快喜庆的节奏似乎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节日的氛围里去。《大篷车》是由纳亚尔·胡赛因执导,阿莎备前·帕雷克、吉滕德拉、阿鲁娜·伊拉尼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71年在印度上映。讲述的是孟买一家大工厂主的独生女儿苏妮塔,新婚之夜忽然发现新郎拉加正是杀害她父亲的凶手,经锋卖历其父被陷害和丈夫的背叛后,假扮乡下姑娘,藏身于流浪吉卜赛大篷车中伺机复仇的故事。

Ⅳ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

温暖励志型的印度电影,看起来也很带感。

尽管大多数人对于影片的影响还是停留在搞笑的方面之上,但其实剧情背后藏着个励志感人的故事核心,第一遍看过了,开心过了,还能有更深刻的东西留在心里,观感极棒。

Ⅳ 印度电影皮胡小女孩死了没

这部印度电影叫《皮胡》,影片全程只有两个人露脸,一个是躺在床上的妈妈,另一个是三岁的女孩皮胡。这是一部特别的电影,适合那些刚刚成为父母的朋友看。

皮胡今年三岁了,昨晚,她的家里举办了一场热闹的派对,持续了一整晚。清晨小皮胡醒来,发现家里还是乱糟糟的一片。皮胡喊了喊睡在旁边的妈妈,妈妈没有醒来,爸爸也不在家,于是皮胡光着脚跳到地上,一个人在房子里玩耍。她拿了报纸,看了下电视,跟着电视里一起跳舞,皮胡叫妈妈一起来跳舞,可是妈妈依旧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皮胡开始着急地哭了。


只是可怜了小皮胡,在两岁的时候就要经历这样的危险,为爸妈婚姻的失败买单。

《皮胡》教给所有人的,是成家的道理。一旦决定生孩子,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安全幸福的家庭。

Ⅵ 印度电影《起跑线》:什么是公平的教育

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文/梦里诗书
《起跑线》以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妻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力想将自已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读书为引,妙趣横生的戏谑间,对印度社会现存的诟病做出了极尽能事的讥讽,而电影最终虽然无法去改变现实,却用人性真善的回归,一展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相信对于不少中国家长而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成为了一种信仰。而《起跑线》则正是戳中了这一痛点,且电影并没有将格局仅只是局限于单一的教育上,导演喜剧化的手法,所讲的故事却尤为艰辛,为了送孩子能进重点学校读书,白手起家的父母拉吉与米塔,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从买学区房到托关系走后门,再带无计可施下不惜搬入贫民窟装穷,看似荒诞不禁的故事,所着墨的是印度社会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教育不公的大环境下,电影所切入的视角其实非常巧妙,既不是大富大贵的顶层阶级,也不是穷苦潦倒的贫苦人家,而是有着一定财富和社会关系的中产阶级。他们一面渴望孩子能迈入更高层次的阶级,一面也惧怕孩子走入歧途,他们面对下一代人成长的焦虑成为了电影营造戏剧冲突的绝佳卖点,导演也正是透过他们,将印度社会所普遍存在的阶级固化,贫富悬殊,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得以了生动的体现。
一部电影的力量是有限的,《起跑线》所做的只能是呈现问题,却不可能去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但这部电影的深度却并非仅仅是对印度现实社会问题的侃侃而谈,随着最后拉吉与米塔放弃了凭借欺骗所获得的学位,电影也发出了最为铿锵有力的声音!用不正当手段所获得的一切,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一流学府并不见得能教育出一流的人。对人性真善之美的回归,使电影营造了属于自己的内在纵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有一条自己人生的起跑线,但这条起跑线却并绝不该是成人用功利之笔所划下的,这条线的原点是每个孩子心中那弥足珍贵的真善,而作为大人所真正应该去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住这条真正的“起跑线”。

阅读全文

与印度告家长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第一次陪孩子看电影文案 浏览:333
推荐好看的电影免费悬疑电影 浏览:568
讲日本歌舞伎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15
比高电影院团购 浏览:400
2017年李采谭最新电影 浏览:551
电影有推荐的么 浏览:825
400万粉丝电影推荐主播 浏览:695
戛纳电影节2016刘亦菲 浏览:479
宫韩剧电影网 浏览:704
吴镇宇哪些黑帮电影 浏览:874
动画电影雪城 浏览:285
日本义母爱电影 浏览:582
韩国爱情电影什么放来的 浏览:656
抖音电影票优惠券怎么没了 浏览:120
看小电影用哪个软件免费 浏览:782
游轮被大鱿鱼电影 浏览:41
西部酒城拍的电影大全 浏览:1
兰州太平洋电影城瑞德摩尔店 浏览:609
2017第一季度电影票房 浏览:381
武汉电影票兑换券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