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反应日本人真实生活的电影或电视剧一定要反应真实
反应真实日本真实生活的电影是《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打工仔买房记》。
1、《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是由山崎贵执导,吉冈秀隆、加藤小雪、堀北真希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5年11月5日在日本上映。
2、《打工仔买房记》富士电视台于2010年10月19日首播的电视剧。由岚的成员二宫和也主演,香里奈、井川遥、竹中直人、浅野温子等合演。
(1)日本人电影扩展阅读
1、《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讲述了1958年,在东京下野有一间叫铃木的汽车修理店,店主叫铃木则文,他与妻子友枝儿子一平生活幸福和睦。一天,他们迎来了从乡下到大城市工作的星野六子到店里打工,满心以为会到大公司工作的六子来到店里之后非常失望,但她还是很虚心的留下打工。
期间则文对六子有过误会,但冰释前嫌之后4人成为了一家人。六子在圣诞节收到了铃木一家送的车票,她可以在新年期间回家,但她却哭着把票退给了铃木先生。
2、《打工仔买房记》讲述了三流大学毕业后就职的武诚治,因为无法适应公司生活、工作三个月后便辞掉了工作。一心以为自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诚治在求职路上却并不顺利,只得过着打工仔的生活。这使得严厉的父亲对他非常生气,父子俩的冲突不断升级。
⑵ 关于描写日本人的电影
可以看《七武士》,当然这个画面有点老。
还可以看《最后的武士》,好莱坞的,画面、剧情不错,思想上没有《七武士》深刻。
你还可以看一下宫崎骏导演的电影,反映了变革、发展中的日本社会。
比如《平成狸合战》、《岁月的童话》
其它,看大和剧(一种电视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反映了传统的日本文化,是一般日本民众所喜欢的,可以完整的反映民族性。
⑶ 日本人拍过描写二战的电影吗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这场战争是错误的”。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
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
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这些都是在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博客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⑷ 有没有日本人拍的,二战期间的爱情电影
《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望乡》《日本海大海战》《血战冲绳岛》等等。
《硫磺岛家书》推荐这个!
还有:《绝唱》(1982)、《伊豆舞娘》(Izu Dancer, The 1970)、《炎之舞》、《雾之旗》、《血疑》等电影
都是一些爱情、战争、历史题材的电影。
找的累死了,求采纳~
⑸ 有没有兄弟介绍几部日本人拍摄的关于日本侵华方面的电影啊
日本人拍的《日本鬼子》很出名的,还拿过大奖,日本百姓都觉得不错。票房不错。
一名日本老兵承认亲手杀害了328名中国人;一名前陆军军士描述了他将几个婴儿扔进火堆,然后浪声大笑的情景;另一名日本军官则表示,他杀死了一名中国妇女,并把她的肉割下来分给他的部下吃!这是日前在日本首次公映的一部长达3小时的纪录片中的几个真实镜头。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就叫《日本鬼子》,而其制作人员全部是日本人。
■影片记录历史真相
《日本鬼子》的片名源于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首映式是在日本东京一繁华商业区的一家艺术影院举行的,观众约有70人。虽然他们对这部片子的反应各异,但很显然,他们都受到了强烈感染。
据统计,在《日本鬼子》一片中亲述自己侵华暴行的前“皇军”士兵共有14人,他们的经历都发生在1931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导演蓝井在首映式记者会上指出:“那是一场历史悲剧,如果我在他们(日本老兵)的位置,或者你在他们的位置,我们或者也会做出那种事。发生那样的悲剧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回避谈论这场悲剧。”
对日本战争责任素有研究的山梨学院大学历史学家小菅伸子(译音)表示:“就我所知,有很多年轻一辈根本不知道历史的‘全部’,即日本曾侵略中国与中国士兵作战,及日本殖民朝鲜时令当地人民长期受苦。就是因为对历史无知,他们才无法明白国际社会为何对‘二战’问题如此敏感。”
■*妇女烹吃尸体
日本人可以蒙住自己的眼睛,但历史是绝对不会被蒙住的。在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中,采访了多名满脸皱纹的日本二战老兵,他们亲述了各自在侵略中国时犯下的暴行,包括杀人、强奸、抢掠及煮吃人肉等,听后令人不寒而栗。
前军士长江本正与(译)看起来十分懊悔。他回忆说:“我军来到一个只剩下妇女的村庄。于是,我们将她们团团围住,然后将她们的衣服剥光,命她们躺在路边。强奸她们后再点火烧死她们。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要给敌人点颜色看看,同时也是为了娱乐,满足自己的欲望。”
其他人则讲述了如何在村庄放火,烧死屋里的老人、病人及孕妇,逃出来的则被枪杀;还有用活的中国战俘练习使用刺刀、斩首及活人解剖。前日军下士金子宁次(译)承认,当自己多次以绑在柱子上的活中国人做刺刀训练后,对杀人已感到麻木。另一名老兵则忆述如何烧死中国婴儿取乐:“杀人成了比赛,杀人的数目是衡量成就的标准。”江本表示,他已对杀人无动于衷,又确信中国人是次等人,因此就算将女子先奸后杀再烹煮供士兵食用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罪恶。
虽然这些老兵在讲述他们对中国人所犯下的暴行时态度冷静,但能看得出他们深感悔疚。他们纷纷表示,有责任向年轻一代讲述这段历史。“我会尽量讲得详细一点,让年轻一代知道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一名老兵说。
■ “七三一”罪行又有铁证
无独有偶,“七三一”部队总部遗址所在地的官员、哈尔滨市平房区区长石嘉兴率领一个四人访问团,于10月26日至11月9日,走访了名古屋、大阪、高知、东京等地的前“七三一”部队队员,以获取56年前从事生物战的最新直接罪证。7名仍然在世的前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队员,在良心和勇气的驱使下,向中国黑龙江赴日访问团首次披露了细菌武器试验的细节,并表示忏悔和请求宽恕。
“七三一”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高统治者下令组建的生物战秘密部队,由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哈尔滨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生物战研究中心,后来又在哈尔滨周围建立了多个类似的研究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侵华日军为掩盖罪行,炸毁了细菌研究设施,并把研究资料档案移交给美军,战后盟国起诉了约5570名日本战犯,然而却没有一个是因从事生物战而受到审判。
■揭露日军暴行遭受打压
在日本目前的形势下,制作《日本鬼子》这样一部深刻反省日本侵略历史的纪录片的确需要很大勇气,制作人员的这种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部真实地反映历史,甚至对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会产生微妙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的纪录片,在日本竟然受到冷遇。
据制片商透露,他们当初准备制作这部片子时,就对其发行前景做了悲观的预测。但当时制作人员仍认为,虽然在日本国内的市场很少,但哪怕有几家电视台同意播放,他们的心血便没有白费。但他们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估计还是太乐观了——当制片商向多家电视台推销此片,均吃了闭门羹,迄今未做成一桩生意!在经过了艰苦努力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家愿意举行首映式的影院。
对日本极右势力来说,《日本鬼子》肯定是“罪不可恕”。直到今天,日本右翼分子仍顽固地强调忠于天皇,认为日本人比其他民族优胜,而日本在“二战”的侵略行为,只是将亚洲人民从西方殖民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无过错。除了积极在国内鼓吹极右思想,推动美化侵略暴行的教科书外,他们还设法打击支持和平及正视历史的人。
不过与此同时,《日本鬼子》这部挑战右翼思想的纪录片却在海外获得不少奖项,包括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大奖、特罗尔国际电影节银海豚奖等。
⑹ 日本人拍过哪些“抗日电影”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书》的电视剧,主要讲述的就是日本妇女在红十字会的所见所闻,通过医生的口吻讲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
中国拍摄的抗日剧不管剧情多么的雷人,它里面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说日语的。也有一些抗日剧会由一些日本人来饰演,不过在日本人的这一部抗日剧中,所有八路军的形象都是日本人饰演的。而且更为让人气愤的一点就是八路军并不是说的汉语,而是说的日语。这一点看起来也是让人比较奇怪的,既然饰演的是八路军,那么为什么不说汉语呢?不过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日本的这一部抗日剧当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⑺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日本电影
1、《青之炎》
接触这部电影,是上日本文学课老师把这部电影放给我们看的,初看画质真是一部很古老60年代的电影。电影是根据日本川端康成同名小说改编。我把这部电影归为纯爱电影,上了大学后对感情的浮躁让我这部电影里又回想起高中时候的篮球场女生给男生递的水,男生女生并肩走过的羞涩。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回不去的记忆。在这部电影中高中生川岛在自由旅行期间对十四岁的小舞娘一见倾心,在与他们相识相识的过程里,川岛和小舞娘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在他俩都后知后觉的年纪,这一情感直到分别之际也被悄悄压住,唯有冰冷的轮船带走满载的思念,和渐行渐远不断挥动的白绢,慢慢消失在视野极限之外。两个人注定只是彼此生命的过客。
⑻ 日本电影现在在世界是一个什么地位为什么日本人的电影拍摄的内容差异那么大
日本电影,领先亚洲的水准,其中不乏一些好片可以和奥斯卡获奖影片竞争。也许那些所谓的特效大片不如国外,但是日本的电影胜在剧情。可以说如果给世界家庭感情电影排名,十名里面有四名是日本的影片,不是开玩笑的,不谈之前老派导演,就是是枝裕和拍的几部情感片,很少有人能做到那种平凡之中不乏温馨情感,也不会让人觉得有视觉疲惫的效果。
⑼ 一部以一个日本人视角拍的抗日电影叫什么
《战争与人》 (1970)
导演: 山本萨夫
编剧: 山田信夫 / 五味川纯平
主演: 滝沢修 / 芦田伸介 / 高桥悦史 / 浅丘ルリ子 / 岸田今日子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70-08-14
片长: Japan: 197 分钟
⑽ 一部二战电影,日本人为了活命装死,最终难逃全军覆没
《太平洋的奇迹》
《太平洋的奇迹》改编自唐·琼斯《大场荣,最后的武士:塞班岛1944-1945》实录小说为蓝本,由日本导演平山秀幸执导战争片,竹野内丰、井上真央、山田孝之、唐泽寿明、尚恩麦高文等主演。
影片讲述1944年6月15日,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激战地区——塞班岛上,只有47人的日军面对着拥有4万5000兵力的美军,有一名被美国大兵称作“狐狸”日本陆军大尉大场荣处于绝望状态下的日本士兵生存到最后一刻的身影。电影于2011年2月11日上映。
该片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远在南洋的塞班岛迎来了最为残酷的时刻。美国7万大军登陆小岛,以压倒性的优势摧毁了日军的防守。败局已定,日本军官下令全岛军民“玉碎”效忠天皇,美丽的塞班岛瞬时成为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陆军步兵第18连队的大尉大场荣(竹野内豊 饰)率领2000名战士向美军发起自杀式攻击,一番肉搏之后两败俱伤。大场侥幸逃生,遇到堀内今朝松(唐沢寿明 饰)、木谷敏男(山田孝之 饰)等其他部队的残余同志。适值此时,“生存”的信念占据大场的内心,他决定保护幸存的军民直到战争最后 。
日本陆军步兵第18连队的大场荣上尉被派往距日本两千多公里的塞班岛。塞班岛是日方重要的军事据点。大场所属的日本陆军43师团受命死守这个小岛。此时的日本已经难挽败势,由于悬殊的装备和兵力差,美军轻而易举地登陆了塞班。守卫部队的干部在发出玉碎命令后自杀。接着,众多害怕被美军俘虏的平民相继坠崖自尽。
大场麾下的士兵接踵战死,他本人也做好了玉碎的准备。然而在被美军包围的危急时刻,大场不假思索地躲入尸堆中,此举让他突然察觉了内心对生的执着。救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婴儿后,大场更强烈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他本来是个地理教师,他很有人望,失去长官的士兵以及不少平民渐渐聚集到他身边。在黑道出身的一等兵堀内今朝松的协助下,大场带领残部潜入塞班岛中部的塔波查山,继续打击美军。
美国海军部队宣布占领塞班岛,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哈曼·刘易斯上尉却感到一丝不安。有一些日本人还在不懈顽抗。美军好不容易才知道捉弄他们、令他们头疼的残敌其实只是一支很小的部队。美方给这支神出鬼没部队的指挥官起了一个外号——狐狸。
大场部队不断利用地形打游击,让美军“出血”,美方高层终于决定进行大扫荡。然而对“狐狸”心怀敬意的刘易斯却不希望对方战死。
1944年11月,距离天皇颁布终战诏书还有九个月。大场上尉必须以微尘般的四十七人兵力应对美方四万五千大军,他将如何在绝望之境中继续保卫平民,和战友们一起活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