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小男孩要死了,一個小女孩給他疊了1000個千紙鶴是什麼電影
我看過這個,忘了名了。。等我找找。。。小男孩是中國人,一次偶然闖入日本人的禁區碰到了小女孩成了朋友女孩一家都是日本人,小男孩被女孩的父親拿去做生化研究了女孩媽媽告訴她只要疊一千隻紙鶴小男孩就可以康復了小女孩就一直疊,但最後還是來不及缺了一隻,男孩臨死前她送了個紙鳶過去不過最後小男孩還是死了
⑵ 請問川端康成《千隻鶴》還是譯成《千紙鶴》或者兩個都可以是怎麼取這個名字的
《千羽鶴》。
據川端《獨影自命》中的說明,代表作《千羽鶴》得益於兩個契機。一是川端有幸欣賞到了德川義恭收藏的尾行光琳的千羽鶴香包,川端看到香包時被上面優美的畫面深深打動了,但當時並未購買,事後後悔不已。
二是,川端在月刊雜志《日本美術工藝》上看到過一副千羽鶴的裝飾畫,這是宗達畫的千羽鶴底稿。川端破費心思的想要購買這幅畫,也終於未果。
為了這心中揮之不去的畫面,川端讓小說中美的化身——雪子姑娘使用了一個有千羽鶴圖案的包袱。
其實「只」與「紙」都可,都是譯者的感受不一,但聯系創作背景與意境,還是「羽」更符合原著的意圖。
⑶ 跪求川端康成的《千羽鶴》日語原文!
千羽鶴で日中友好を
東近江の園児ら、市長に托し
中村功一市長に千羽鶴を托す園児ら(東近江市役所)
滋賀県東近江市八日市町のめぐみ保育園と八日市幼稚園の園児6人と園長らが16日、東近江市役所を訪れ、平和と友好の願いを込めて作った千羽鶴を、友好都市・中國湖南省常徳市へ送ってくれるように、中村功一市長に托した。
昨年、中國の反日デモをテレビで見ためぐみ保育園の園児が「中國の人と仲良くしたいな」と言ったことがきっかけで、同じ町內にある両園が一緒に千羽鶴を折ることになった。両園の5歳児約60人が3カ月かけて完成させた。
園児から「中國の友達に送ってください」と千羽鶴を托された中村市長は「送ります。園に帰ったら友達にそう言ってください」と、ご褒美にミニたこをプレゼントした。
千羽鶴は1月末まで同市役所ロビーに展示した後、常徳市の幼稚園などに送る。
⑷ 川端康成的《千紙鶴》的簡介
在川端康成的整個創作中,《千隻鶴》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這部作品從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創作的獨特風格。同時,《千隻鶴》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千隻鶴》和《雪國》一樣,是曾長期在報紙上連載的作品。這部小說共五章:《千隻鶴》發表於1949年5月《時事讀物》別冊, 《森林的夕陽》發表於1949 年8 月《文藝春秋》別冊, 《志野彩陶》發表於1950年《小說公園》,《母親的口紅》發表於1950年11~12月的《小說公園》,《二重星》發表於1951年《文藝春秋》別冊。
如果僅僅從情節上來看的話,這部小說寫的是不道德的亂倫。三谷菊治的父親是個著名的茶道師匠,他生前與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後來又鍾情於太田夫人,而且由於後者而疏遠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於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後的一天,在千加子舉行的一次茶會上,太田夫人與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戀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於他的兒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這一不道德的愛,在圓覺寺附近的一家旅館過了一夜。後來太田夫人似乎出於負罪感的恐懼而自殺。太田夫人的女兒文子在代母謝罪和以後與菊治的接觸中又成為母親的分身,繼續對菊治作了「奉獻」。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個女弟子雪子這位純潔的處女介紹給菊治,後來雪子渺無蹤影。最後只有那位左乳上長著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長著毛成了中性人的千加子仍按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顯然這種以情節為線索的復述會使得讀者對川端這篇作品產生簡單化理解的導讀,進而對這些內容會產生令人反感、作嘔的感覺。如果僅以社會批評的方法來評判川端的這部作品自然除了對他的頹廢的批評、否定很難得出其他結論。
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都很復雜的作家。《千隻鶴》也絕非僅用這種批評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讀者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接受屏幕而見仁見智。比如說歐美的日本文學接受者對於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這一小說的高潮的細節是這樣解讀的:「在北美的學生中把這一細節作為文子張揚個性來接受而進行闡釋的人很多:因為她認為自己是與母親不同的人,就必須斬斷母親的羈絆,讓把文子作為獨立的個人來對待,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註:鶴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術》,國文學研究叢書,明治書院,第131頁。)
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隻鶴》和《山之音》獲藝術院獎時,曾在天皇面前陳述過對《千隻鶴》的思考:「小說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隻鶴圖案包袱皮,因而題名為《千隻鶴》。自古以來,千隻鶴的模樣或圖案,這是日本美術工藝和服飾方面所喜歡使用的。這是日本美的一種象徵。從總體來說,可以稱作日本式的。作者的心底,彷彿有一種觀賞千隻鶴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飛舞的憧憬。」(註:葉渭渠著《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3頁。)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辭《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又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的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
我們盡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話作為揭示這部作品主題的唯一定論而妨礙讀者各式各樣的解讀,但是,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把握這篇小說的切入點。不管對川端上述兩次談話會有多少紛繁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部作品是與日本傳統美有著密切關系的。但是,川端在作品裡不是對日本傳統美的簡單的褒揚,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裡繪制著想像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慾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藉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隻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55年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⑸ 千羽鶴怎麼樣
兩天前,讀了川端康成的《千隻鶴》。如今再回想起來記憶中似乎只有那一場雨,「雨滴敲打著樹葉」。 明明是一慢慢吞吞的故事,而且,是我第一次讀日本作家的小說,文化上隔閡太多,我不懂日本的茶道,不懂與茶道相匹配的插花藝術,不懂志野陶,也不知石竹花的樣子,即使有這么多的不懂,我在半夜看著他依舊不覺得睏倦。這才叫魅力吧! 看書的時候一直特別矛盾。是關於菊治和文子的矛盾。也許是川端康成的文字太有魅力太細膩了,我總能從他字里行間看似無關的描述中,感受到菊治對文子,文子對菊治的異樣,莫名希望他們之間會有美麗而細膩微妙的愛情產生;但像我這樣不大喜歡愛情的人,印象中最深的那一場大雨總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兩個知道對方秘密的人,彼此懷有歉意彼此關懷,不希望為對方的生活造成太大的麻煩的人,他們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裡在電話里傾聽對方的生活,將自己心中的細微的恐懼告訴他(她),傾聽對方電話里的雨聲。而且他們並不熟悉。他們之間如果只是朋友那該多麼微妙有趣啊,介於愛與關愛之間,介於含與露之間。而且心裡總是覺得菊治把文子看做夫人不舒服吧。 這樣的心緒與感懷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是覺得揮之不去。哀傷淡淡的縈繞,大片大片花開白色的夾竹桃彷彿是六角冰凌,翩躚易化,帶著它優美的舞姿上演最後的芭蕾,就連雪子包袱上的千羽鶴也彷彿是天際夕陽里的孤鴻, 我看不懂其中關於純潔愛情與世俗道德的關聯掙扎。所能體會的只有一滴一滴細膩的心緒,菊治希望可以在車上碰見文子的那種微妙真實,惡作劇的嘲弄近子,還有那一大片花開白色的夾竹桃。 希望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裡,我可以聽見遠方朋友電話里的雨聲
⑹ 天天有喜千羽鶴是好人嗎
天天有喜千羽鶴是好人。
千羽鶴最終被劇中的壞人金不喚打死了,79集有說明。
《天天有喜》由拉風傳媒出品的古裝神話電視劇。該劇講述了劉楓和白梅瑛李子峰,兩人婚後,在一次次經歷中學會包容,並共同解決婆媳矛盾、傳宗接代、教育後代等問題的故事。
千羽鶴的扮演者是李子鋒,1986年12月6日出生於湖南嶽陽,中國內地男演員、模特。年參加米蘭秋冬男裝周,正式進軍國際T台。2010年,參演青春系列電影之《L.I》;同年客串參演由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
⑺ 川端康成的<千羽鶴>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是千隻鶴,不過也見到過千羽鶴這種譯法
《千隻鶴》描寫富家子弟菊治在不經意間與父親生前的性人太田夫人發生肉體關系,而這段孽情最終導致了他所真正鍾情的姑娘文子 太田夫人的女兒自殺的悲劇。《千隻鶴》中菊治與太田夫人及其女兒文子的關系,在道德與非道德的矛盾沖突中,企圖超越世俗道德的規范,於是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這悲哀又是與愛情和同情相通的。作家藉此創造出一種幻想中的美,超現實的絕對境界,而且非常得當地運用傳統的茶室作為人物的活動空間,以傳統的「千隻鶴」包袱和茶具作為鋪陳故事情節的輔助工具,或者作為人物心理流程的的重要媒介,聯結各個人物的復雜關系,而且蘊含這些人物內心底里的情趣,象徵這些人物的命運。作家企圖將傳統的形式美與作家主觀認為的人物的心靈美統一,使違反道德的情慾變得合情合理,而實際上兩者是很不協調的,因為這種愛情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被人認可的。他僅僅是滿足和陶醉於一種畸形的頹廢的病態而已。盡管如此,作家將傳統的東西賦予生命力來加以裝飾,這不能不算是藝術上的獨具匠心的創造。
關於創作《千隻鶴》的動機,川端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一文中說過:「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心靈』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的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這一思想,與作家戰後對日本文化受到外國文化沖擊的喟嘆,以及對日本傳統的執著追求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作家在這部作品中雖沒有充分貫徹這一思想,但在其後另一部作品《古都》中卻很好地體現了出來,並且對現實生活作出更有深度的藝術透視。
⑻ 千羽鶴表什麼意思。
書籍
《千羽鶴》(せんばづる),又名《千隻鶴》,是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作品,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依序是《千羽鶴》、《林中落日》、《志野瓷》、《母親的口紅》與《雙重星》 。在《千羽鶴》這部小說中川端借茶道反映日本人心理,透過是茶道大師菊治在父親死後,為了尋找父親的形影,與父親生前的情婦太田夫人發生關系,事後太田夫人深感內疚,認為自己罪孽深重而自殺了。後來菊治對太田夫人的思戀之情轉移到她女兒文子身上,父親另一個情婦栗本智佳子則想撮合菊治羽和自己的徒弟稻村雪子,這時文子卻悄悄地離開了菊治,最後菊治甩開栗本智佳子的糾纏,出門找尋文子。日本評論家山本健吉說:「讀這篇小說,令人要問,究竟主角是太田夫人呢?抑或是志野的茶杯呢?好像是茶杯的妖精那樣,太田夫人冒出一種妖氣。夫人死後,菊治想要想起夫人的肉體,但是蘇生出來的,好像只有陶醉於香味的觸覺而已。」
編輯本段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廣島長崎被投放兩顆原子彈,幾十萬 千羽鶴
人在原子彈中喪身,上萬人雖然一時存活了,但都得嚴重的後遺症。有一位叫佐佐木禎子的少女,原爆發生時她才2歲。當時沒有任何外傷,很幸運地成為了倖存者。但在9年後她12歲的時候,突然得病,被診斷為白血病。她躺在病床上治病時,為了祈禱自己和自己一樣的人都能盡快康復,每天都靜靜地用吃完葯包剩下的白紙,折著紙鶴。經過8個月的和病魔斗爭,她還是靜靜地去了。這一事件得到了某傳媒的報道,懷著撫平創傷的心情,渴望世界和平,全日本的人都開始滿懷深情地折起了紙鶴,為自己更為別人。在短短的一年裡,1千萬只紙鶴聚到了廣島。 紙鶴也成了和平的象徵。它表達的是一種對人的祝福,也可用來進行裝飾。
編輯本段折紙方法
首先取一張正方形紙, 折紙方法
開始折。把紙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個大三角形。把它的兩個銳角重合,折成一個小三角形。然後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幾何術語)向外拉。再抓住這個折成梯形的紙的高(也是幾何術語)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後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時向里一折,變成了正方形。把正方形的上面折過來到中線,另一邊也這樣折。翻過來,也這樣折。折了四次後,把左右兩邊翻開,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後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