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電影為什麼這么好
無非就是幾點:
1、審核。這一點就不用說了。
我的神啊,諷刺了各種 宗 教,在中國就是破壞團結,第一時間就被pass了。
摔跤吧,爸爸,雖然在中國放映了,但是有些字幕採用星號代替。
2、印度電影直面社會當中所存在著的問題,而中國則很少提及,原因很簡單,中國一黨制。所有問題都是我黨的問題。自然提的就少了。
3、印度電影在中國風靡的,基本都是反映深刻社會問題,勵志、溫情等電影。而動作電影則是中國的強項,中印各有所長!
4、印度的其他電影,也不受到歡迎,例如巴霍巴利王1,在印度排名第一,但是在中國只有700萬,估計引進的公司賠死了。
4、印度電影在中國票房高的也就是三大汗的電影。其中摔跤爸爸(12.9億),神秘巨星7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8億)。
三汗代表印度電影最高水平,不能代表印度電影平均水平,拿三大汗的電影,跟中國的祖宗十九代這種爛片比,不恰當。
『貳』 印度片《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哲理
不過「大道理」里也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滴——以後遇到事情,我想我會不介意學學神聖智者蘭徹達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為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
我從未有過如此的震撼,你很難想像,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之中,竟然穿插著如此之多的人生智慧;人生價值觀,友情,愛情等等。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它早已超出了勵志電影的范疇,它不僅是傳達了一股人生的信念,更是提醒我們的人生需要自己掌控。需要自己堅持不懈的執著,故事主要講述的是3個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正如當今的大學生一樣,他們有很多的無奈,他們身上同樣寄存著父母對他們的希望,老師對他們的壓力,他們心中背負著各種負面的情緒;對承擔家庭的恐懼,面對不喜歡的專業的逃避,但是,他們心中仍然有著一份執著在心中。為了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一直努力著。
主人公曾說過這么幾句話:為什麼我會考試第一名?因為我真正喜歡我的專業,但你們為什麼卻是屢屢倒數?因為你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甚至是根本不喜歡現在的專業。只要跟隨著你們的激情所在,激情就會變成你的職業。這幾段話不僅反映了一種學習態度,更是映射出一種當今的社會現狀。身為希望的我們,當面對選專業時,總是受到父母的威逼利誘:這種專業很火啊,不選這個,你就會沒出息。。雖然父母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好,但他們可曾想過,我們心中也有自己想學的東西?也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時候總聽到身邊的人抱怨說:都怪自己倒霉,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等等一些抱怨社會的話。其實這並不是社會的錯,而是我們的內心不堅定,是對未來的空虛和迷茫。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怨恨這個社會的性質,更不要去在乎別人怎麼說,你想做什麼事,就勇敢去做。。就像電影說的一樣:當你把你做的事變成一種興趣,久而久之,你就會變得優秀。相反,如果你完全去相信現在的一些教育制度,你到最後無非就是個「學習機器」!
回歸正題《三傻大鬧寶萊塢》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翻譯?會不會是翻譯錯了?覺得名字好奇怪!這樣的電影真的可以和阿甘正傳去媲美!
自己欣賞吧!
『叄』 印度寶萊塢電影的崛起之路給中國的電影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不再局限與物質生活,於是更多的人走出家庭開始時享受精神上的快樂,所以觀影群眾大大增加,這一切都是因為國人逐漸將觀影當作一種主要的休閑娛樂。隨之後來的是國人觀影口味的提高和豐富。觀眾已經不再局限於喜歡打鬥的美國大片的刺激,更加喜歡欣賞的觸角逐漸轉向全世界,包括印度電影。而這兩年來引進的印度電影,一度成為狂攬票的黑馬。
想要發展中國自己的電影產業我們可以借鑒印度寶萊塢,印度電影的製作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工業體系,所以我們也應該盡早建立一套完善的電影行業。還有就是利用明星效應,知名演員成為電影的宣傳標志。還有可以借鑒的就是印度電影劇情貼近現實生活,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所以我們的電影題材盡量貼近生活,這樣才可以較多的引起國內外觀眾的共鳴。
『肆』 印度電影《起跑線》有什麼深意
對中國觀眾來說,《起跑線》反映的社會現實就像一面鏡子,或一個不祥的預言。除了笑中帶淚,還有一種喜劇叫笑中帶冷汗——笑點固然通俗易懂,表演也可圈可點,但主角們面臨的困境彷彿和自己重合。
處在所謂的上流社會的人總能發明出各式各樣的隔膜來差異化自己這個群體和社會上的其他人。中國雖然沒有這么嚴重,但是英語在國內的處境也的確有些走偏了。原本應該用來閱讀外國文獻,和外界交流,開拓視野的工具,卻正在逐漸失去它工具的屬性,變成了一種執念,一種魔障。
印度人以說印地語為恥,對文化認同感的打擊還只是表面,因為這實際上只是不同階層在尋找劃分彼此的依據。這是合情的,但是並不合理。
『伍』 看完印度電影你都會有怎麼樣的感受
要分兩個部分。從2000年到《三傻大鬧寶萊塢》,我只看過《阿育王》、《寶萊塢生死戀》零星幾部片子,對印度片的印象停留在:好長,又要跳了。就像一本講故事圖畫書,人物漂亮,角色臉譜,二元對立,情感單薄又膚淺。動輒三小時雖然也能讓人看下去,但看完也沒有再翻看的慾望了。這幾年印度電影真的讓你體會到一種奮起直追的可怕沖勁。新一代電影人試圖打破傳統的局限,盡量減少歌舞場面,或讓歌舞為故事服務,題材也不再局限於撒狗血的苦命鴛鴦了和亂七八糟的動作片。
『陸』 印度電影的思想
從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誕生至今,歷經80餘年的發展,印度電影業已形成了一個年營業額約12億美元,擁有近200萬工作人員。年產1200部影片的龐大行業。其中,電影製作中心"寶來塢"以年產900部影片的驕人數量成為當之無愧的電影巨人。這個數字約相當於我國電影年產量的8倍,是好萊塢的3倍。印度電影長期以來在發展中國家盛 行不衰,從新德里到南非的德班,人們無不為之深深著迷。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看好萊塢電影,那麼,另一半人則是在"寶萊塢"電影(印度電影)的歌舞聲中熏陶長大的。印度電影一度在中國流行一時,"流浪者之歌"傳遍全國。隨後的近二十年時間里,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電影在中國漸漸銷聲匿跡。進入2000年後,不甘心僅限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寶萊塢,打破印度電影傳統局限,更新製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印度電影。也就是我們所說"新概念印度電影"。
新概念印度電影在製作手法上吸取了很多好來塢的製作模式,這些電影既延承了以前的一些特點:出色的歌舞、細膩的表演、曲折的劇情等,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時尚的氣息、緊湊的節奏、輕松幽默的表演。再加上男演員俊朗,女演員漂亮,整個電影都非常養眼!
簡單來說,如果拋開特色鮮明的歌舞不看,那你或許分不清這是一部好萊塢大片還是印度電影,鮮明的民族特 色與好萊塢風格的完美結合,是新概念印度電影的一個顯著的特點與趨勢。
"寶萊塢"對先前一些影片 歌、舞、戲脫節的弊病做了較大改進,加強了舞蹈、劇情和人物感情之間的緊密結合。一些情節更為復雜、製作更加精緻的新概念印度電影開始在歐美電影市場上掀起風暴。例如,在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中,來自"寶萊塢"的大片《印度往事》(又名〈榮耀之役〉)被提名為最佳外語片獎;去年8月份在瑞士舉行的洛迦諾電影節上,由印度女導演魯帕麗-梅塔拍攝的《伊耶夫婦》被提名為"最佳亞洲影片",並在10月份的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上一舉贏得"最佳故事片"大獎;而由另一位印度導演邁瑞-奈爾執導、投資僅150萬美元的寶萊塢影片《季風婚宴》則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並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孟買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