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才少女》影評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天才數學家的女兒在兒童時期發生的故事。
瑪麗是天才,閉鉛她很聰明。本該算加減的她卻連大學的數學題都解出來了——這就有了個難題,老師該怎麼教她?
男主也就是瑪麗的舅舅。他深知瑪麗的才能,但因為自己姐姐生前的意願,還是未能將小小的瑪麗送進高檔學府。這時候,瑪麗的外婆出現了,她想讓瑪麗去接受這些高等數學。瑪麗很小,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麼——她知道欺負弱小的同學是不對的,當朋友們受到欺負而挺身而出是對的。
伊芙琳帶瑪麗去了大學中學習,隨後伊芙琳和瑪麗舅舅產生了分歧——瑪麗是應該到大學學習還是在小學她應該在的地方學習?由於瑪麗舅舅沒錢沒勢,官司也輸了,最後和解讓瑪麗去寄宿(寄宿只是個幌子,實際讓瑪麗去宿主家學習數學)。瑪麗離開了自己的舅舅和自己的鄰居,瑪麗很不開心。
她的外婆伊芙琳在大學時智商達到了巔峰,很快就要將一道世界數學難題解出來的時候,她選擇了結婚生子。這就導致了她一生的遺憾。
於是在女兒出身的時候,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女兒的身上,不讓她談戀愛,不讓她出去玩,只能在家裡想著這些著名學者都想不出來的問題。種種壓力,最終逼迫她女兒自殺。
女兒自殺又怎麼樣,傷心一下自己失去了個親人,在去看看自己的外甥女?
外甥女剛出生就有著超出同齡人甚至高中生的智商以及超凡的數學能力——只是被自己那個沒用的兒子耽擱了。將瑪麗放到高等學府,完成御態慶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當我們也看見了孩子有這樣的天賦,特別是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天賦,作為家長,會怎麼做——一部分家長會讓子女去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因為子女有這個能力去完成,不去考慮孩子們是否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另一部分的就像瑪麗媽媽一樣,想讓孩子變得普普通通快快樂樂,不要去解什麼數學難題。
在影片的結尾,瑪麗舅舅將瑪麗媽鎮握媽在世時「沒解出來」的數學題給了伊芙琳,伊芙琳看到是震驚的,她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女兒,連自己女兒是否解出這個數學難題也不清楚……
看完《天才少女》,我就在心疼這個小小的瑪麗以後該怎麼辦,是去學習數學成為一個數學家呢,還是快快樂樂的呆在舅舅旁邊,上著普普通通的小學?只要瑪麗開心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就好。
B. 【天才少女】電影劇情
六年前,弗蘭克的姐姐自殺了,留下了親生女兒瑪麗給弗蘭克撫養。瑪麗的媽媽,也就是弗蘭克的姐姐,曾經是著名的數學家,擁有著超高的智商和數學邏輯思維。這也讓年幼的瑪麗遺傳了這顆聰明的大腦,幾歲的瑪麗就能分析出英國脫歐後衍生的經濟問題。
弗蘭克是個平凡人,她只希望瑪麗像其他孩子一樣平凡長大就好。可是瑪麗的聰明才智卻讓老師和校長震驚。不僅如此,瑪麗還把欺負別人的同學打進了醫院。對於這樣一個智力完全超出學校教育范圍的小孩,瑪麗被校長推薦去更好的學校,並且可以申請全年獎學金。
但是弗蘭克拒絕了。弗蘭克認為瑪麗最不需要的,就是強調她與別人不一樣。如果現在的學校無法給她提供相應的教育課程,那麼就把她教育成一個普通人好了。弗蘭克希望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氛圍中成長,成就價值並不是謹棗弗蘭克在意的東西。但有人卻不這么想,瑪麗的外婆伊芙琳找上門來,想要帶走瑪麗。
在外婆眼裡,讓孩子成為那萬中無一才是最應該在乎的事情。最終達不成和解的兩人用對簿公堂的方式來決定孩子的撫養權。為了得到最好的結果,弗蘭克與伊芙琳達成了折中協議,將瑪麗交給領養家庭,只允許弗蘭克每周探視一次,而伊芙琳也不再干涉瑪麗的生活。
原本以為瑪麗就如此生活在寄養家庭,伊芙琳會遵守承諾,不再干涉瑪麗的正常生活。可是弗蘭克卻發現,原來將瑪麗交給領養家庭只是一個幌子,伊芙琳依舊沒有放棄天才培養計劃,背著弗蘭克在領養家庭給瑪祥並拆麗上課。面對這樣的狀況,弗蘭蔽盯克終於忍不住發怒了,他把姐姐生前留下的數學方程式答案扔在了伊芙琳面前。並且告訴她姐姐其實早就解出了這個數學方程式,但是她的遺願就是等你死了以後才發表。
伊芙琳一心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世界頂級的數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她從來不曾過問女兒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直在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教育、培養女兒。最後,女兒再也忍受不了,選擇了自殺。
看到女兒留下的這份解題手稿,伊芙琳被徹底擊倒,她明白了自己冷血的行為帶給了女兒巨大的傷害,流下了懺悔的淚水。影片的結局,伊芙琳沒有再逼迫瑪麗,可愛的瑪麗回到了舅舅身邊,白天在高等學校接受教育,下課後和同齡人一起在游樂場玩耍,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ont>λ�К�n
C. 電影《天才少女》(轉)
我相信大家在中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一篇名叫《傷仲永》的古文,說的是仲永生來天資聰穎,但因為教育不當,最終落了個「泯然眾人矣」的收場。
這段故事讓王安石無比唏噓,也常被用來當做論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那麼天才到底如何教育?誰能決定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天才真的就要普通人的涇渭分明么?
這正是電影《天才少女》想要探討的問題。
影片中的小主人公瑪麗是一個數學天才,她不僅能在算術課堂上輕而易舉的心算出57乘135的正確答案而且能准確快速地計算出該數的平方根,除此之外,她在搞懂高等代數後,也正在自己研究微分方程。
擁有這樣的數學天賦,就連瑪麗的小學的校長都不得不承認——瑪麗非同尋常,學校的課對她來說已經失去了挑戰。
但是瑪麗的舅舅同時也是她的監護人弗蘭克則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瑪麗最不需要的就是強調她的天賦,他更希望她能成為一個簡簡單單的普通人。
沒錯,故事在開篇就直接丟出來了一個矛盾——學校認為天才少女瑪麗應當去接受特殊教育,而弗蘭克則認為瑪麗更需要一個普通的學習環境。那麼這就引出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弗蘭克會甘願讓瑪麗「泯然眾人矣」呢?
原來,小瑪麗的母親黛安就是一位數學家,她一生都在試圖尋找解決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一個描述粘性不可壓縮流體動量守恆的運動方程)的方法。
然而有一天她卻突然自殺身亡,而把年幼的瑪麗丟在了她的弟弟弗蘭克家裡。
之所以自殺,是因為黛安的母親——伊芙琳在年輕時為了愛情,放棄了自己的數學天賦,所以她將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黛安身上。而正是因為母親伊芙琳的嚴厲逼迫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持,導致了黛安心理的崩潰,從而選擇了離開人世。
所以,弗蘭克作為瑪麗的監護人,就絕對不允許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他想用這樣「隱藏天賦」的方法來保護瑪麗,並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她能夠獲得一個和普通孩子一樣的童年時光。
但是,一天,伊芙琳突然造訪來看自己的外孫女瑪麗。而她此行的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要奪得瑪麗的撫養權,讓外孫女去完成那個女兒生前沒有完成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問題」,以獲得非凡的成就,流芳百世。
這和弗蘭克的打算可以說是背道而馳,於是弗蘭克和伊芙琳就開始上演了一出母子倆對瑪麗撫養權的「爭奪戰」。
起初雙方的爭論焦點是——能否可以給瑪麗一個較好的成長環境?
對於這個問題,弗蘭克自知理虧,因為他辭掉了大學老師的工作來到了小鎮上給人修船。他和瑪麗現在住在一間破房子里,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並且沒有醫療保險。
而伊芙琳則非常富裕,她本就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不僅得到了瑪麗親生父親的授權,可以憑借自己的財力和物力去培養瑪麗,同時還有豪華的別墅房間以及瑪麗特別想擁有的鋼琴。
之後雙方的辯論焦點是——瑪麗的親生父親到底有沒有資格拿回瑪麗的撫養權?
伊芙琳的目的便是要借用親生父親的「最高級的」身份,從弗蘭克手裡奪回瑪麗的撫養權,以此來將瑪麗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下。
不過,面對這個突然出現而且對瑪麗一點不關心的親生父親,弗蘭克的律師通過層層發問和步步緊逼,輕而易舉的就獲得了這一輪辯論的勝利。
而最後雙方的辯論焦點是——各自的教育方法是否能給瑪麗帶來幸福,是否對她來說是最好的?
在這個問題下,雙方各有各的理由,並且都無法說服對方。弗蘭克認為——瑪麗的母親黛安想讓瑪麗去做一個正常的孩子,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生活、能有朋友一起玩耍,希望她能快樂。
而伊芙琳則認為——黛安明白要讓自己的天賦發揮應有的價值,並且沒有逃避,所以她放棄生命選擇自殺,絕不會是因為所謂的童年缺失。
到這里,影片就圍繞著雙方截然不同的觀點去進行更深入的挖掘,不再是簡單的探討天才少女的教育模式,而是從「孩子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角度去剖析現代社會教育觀念的不同,以及「長輩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是否真的是對他們好」等等,這樣更具社會普遍性的問題。
在這場官司中,兩方最終達成和解——把瑪麗送到一個能讓她健康成長的寄宿家庭中去,這樣既能給瑪麗一個相對自由的生活,同時也能讓瑪麗得到良好的教育。
年少的瑪麗自然是無法理解弗蘭克的舉動,對把她送到寄宿家庭更是難以接受。弗蘭克當然也不願意失去瑪麗,但兩人的分別好像已成定局。
所以,原本平靜的生活就因為伊芙琳的到來而被打破,舅舅和外祖母竟然最終都失去了瑪麗的撫養權,瑪麗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孤兒」。
弗蘭克因此消沉難過,一直溫文爾雅的他甚至爆出粗口來發泄心中的不滿。
瑪麗更是因為被弗蘭克「拋棄」而情緒低落。
事態發展到這里看似陷入了一個僵局,但是故事卻並不會就這么結束。
在影片最後,弗蘭克拿出了黛安的遺物——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證明——交給了伊芙琳,並告訴她其實黛安早就做完了證明,但要求在伊芙琳死後才能去發表。
這件事大大出乎伊芙琳的意料,她突然明白了黛安竟是如此的恨自己,以至於自己畢生想要得到的東西,黛安卻非要讓她無法如願。
於是,伊芙琳最終認清了自己當年對黛安所做出的「自私行徑」,終於放棄了對瑪麗成長的強制干預,讓瑪麗重新回到了弗蘭克的身邊,故事也以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畫上了句號。
估計看完這部影片,有的小夥伴會想到不久前院線的那部口碑佳作《摔跤吧!爸爸》。
如果說《摔跤吧!爸爸》所引發的核心爭論在於「父親讓改造女孩迫使她們練習摔跤是否合理,父親是否有權決定孩子的未來」,那麼《天才少女》則是從不同的切入點出發來探討類似的問題——長輩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價值觀是否都是必然正確的?
伊芙琳控制了女兒黛安的一切生活軌跡,在法庭上,弗蘭克的辯方律師詢問她黛安是否參加過舞會,得到的答案是——「黛安沒參加舞會,這是因為她沒上高中」;
再問到黛安是否參加過夏令營,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沒有」;
問到是否去過社區泳池,得到的答案是「家裡有私人游泳池」;
問到是否參加過女童子軍,答案依舊是「沒有」。
所以,律師也問出來了我們想知道的問題——那黛安的那些時間都用來做什麼了?
伊芙琳的回答是——「都用來學習數學了」。
可見,黛安的生活被數學研究完全占據,幾乎失去了所有的閑暇時光。
在伊芙琳的高壓教育下,黛安被動接受了沒有任何樂趣的童年。甚至是在青春期和喜歡的男孩一起私奔滑雪,都要被母親抓回來接受「審判」,並且要她發誓從此和男孩斷絕聯系。
從這個角度來說,黛安不僅失去了人身自由,實際上也失去了精神自由或者說失去了去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權力和可能性。
她沒有任何社交經歷與實踐活動,這也讓黛安在遇到瑪麗親生父親時分辨不出「優質男」和「渣男」的區別,結果一番雲雨後她就被拋棄了,成了單親媽媽。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表層是在講天才少女的撫養權爭奪,但實際上是在探討成人世界中的父輩的教育理念與自由意志的關系。
所以伊芙琳與弗蘭克爭奪瑪麗的撫養權,並不是在要回一個「外孫女」,而是在要回一個「天才少女」。換句話說,伊芙琳對瑪麗這個外孫女並不是非常在意,不在意她失去了雙親,不在意她是否快樂成長。伊芙琳所在意的是——瑪麗能否繼承她對女兒的學術成就的期待。
於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伊芙琳便能夠用自己的「天才教育理念」來限定瑪麗的成長。
所以,這種「虎媽」式的教育不禁讓我們反思——孩子的成長到底需要的是「強壓式」的教育,還是更為寬松的「野蠻生長」?
不過,影片也並未因此就直接去肯定弗蘭克的「平庸」教育。
在整個故事設定中,瑪麗她自己是自知的,她明白自己就是一個「異於常人」的天才,所以在課堂上,面對老師提出來的簡單的數學問題,瑪麗顯得極不耐煩,甚至不屑於回答。
甚至是面對校長,瑪麗也直接站起來告訴她——她要離開。
可見,在這個普通的學校里瑪麗過的也並不快樂。這種不快樂不是壓抑了她的孩童天性,而是因為她的學識和能力已經遠遠比同齡人成熟得多,並且無法與當下的教育等級相契合,簡單地說就是瑪麗上學更像是一種「幼稚的折磨」。
於是,在影片結尾,弗蘭克也做出了改變。他將瑪麗送到了天才教育學院,讓瑪麗的天賦得到了發揮,更重要的是,這讓瑪麗找到了能聊得來的小夥伴,她終於能夠和同齡人打成一片。
這樣看來,外祖母伊芙琳的出現倒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個積極的改變——她讓弗蘭克不得不去接受瑪麗「天資聰慧」的現實,避免因為弗蘭克的「矯枉過正」而讓瑪麗陷入另一種不快樂中,也讓瑪麗沒有浪費自己的天賦,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天才少女》跳脫出了親子電影中的簡單說教,避免了在教育觀念對撞下的自說自話,而是通過「天才瑪麗」這樣一個情節設定,重新審視成人們所謂的「成熟觀念」。
畢竟,「成材」不應該靠一味嚴苛的教育來實現,也不應該以孩子失去自己心底的最純真的自由為代價,不是嗎?
《天才少女》鏈接:https://pan..com/s/1i4IzvMH
D. 超級勵志!印度電影《超級30》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超級30》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超級30》這部電影捕捉了阿南德生活的考驗和磨難,以及他為建立「超級30」學院所面臨的挑戰。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講述了他的斗爭和成就,以及一個人如何改變貧困學生的生活。
E. 有什麼教育孩子的電影
1、《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是由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達席爾·薩法瑞,塔奈·切赫達,維品·沙爾馬等主演的一部兒童劇情型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這部電影通過誇張社會的秩序和學校的規則向觀眾展現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都是一個別人無法取代的角色。從影片中就可以看出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待我們發現。電影通過伊夏的例子配蔽,來說明了教育過程中家長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決定了其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真正的需求,釋放孩子的天性,讓人有很大的啟發。
2、《天才少女》
《天才少女》是由馬克·韋布執導,克里斯·埃文斯、麥肯納·格蕾絲、珍妮·斯蕾特、琳賽·鄧肯等聯合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小女孩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該片延續的劇情既老套又管用,舅舅和外甥女之間如父女般的相依為命,卻不得不向現實生活低頭,情感和現實的沖突讓觀影者很容易產生強烈的代入感。結局自然是皆大歡喜,但留下的思考卻值得讓人回味良久。孩子的未來到底該由誰來掌控,或者怎麼掌控?
3、《摔跤吧!爸爸》手岩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阿米爾·汗、薩卡詩·泰瓦、桑亞·瑪荷塔、法緹瑪·薩那·紗卡領銜主演的印度電影。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為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並贏得尊嚴的勵誌喜劇電影,在勵志的同時又不乏溫情,用一個簡單的體育題材,揭開了印度社會的一幅壯美油畫。
4、《小孩不笨2》
《小孩不笨2》是由梁智強執導,梁智強、畢賣御洪賜健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間發生的事件,探討家庭關系、小孩子自殺、教育制度以及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問題。《 小孩不笨2》以新加坡競爭激烈的教育文化為背景,真實反映青少年在學校及家庭里所面對的壓力。惟本片深入探討父母與子女之間因彼此缺乏溝通而產生的代溝、反映家長管教子女時所面對的困難的主題,永不落伍,放諸四海皆準。本片讓父母反思「天底下沒有教不會的小孩,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句話。 《 小孩不笨2》受到香港教育界的極大關注,並得到香港教育城大力支持,推薦為父母與子女必看電影之一。
希望對你有幫助。
F. 電影《天才少女》——孩子不是需要父母操縱的機器
1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智商超常的七歲小女孩瑪麗,在同齡孩子在學習加減法的時候,她已經在自己研究微分方程,所以她在學校顯得格格不入,自己也不喜歡學校。
瑪麗跟舅舅弗蘭克生活在一起,不知道誰是父親,母親黛安在她剛出生不久就自殺身亡,弗蘭克雖然沒有穩定工作,不過他們兩個一直像朋友一樣和睦相處。
直到有一天,小女孩的外婆伊芙琳出現了。
伊芙琳發現了瑪麗的數學天分,認為不能浪費,必須像孩子的媽媽一樣投身於數學的研究當中。在和弗蘭克商討讓瑪麗跟她一起生活失敗之後,伊芙琳請來律師爭奪瑪麗的撫養權。因為弗蘭克沒有穩定職業,也曾經因為暴力被拘留,他敗訴了。
之後,瑪麗跟著外婆伊芙琳整天研究數學,同時也因為弗蘭克最後放棄自己而感到傷心不已。
弗蘭克其實並不是沒有能力才成為沒有正當職業的人。
他也和他的姐姐,也就是孩子的媽媽一樣,智商過人,只不過想要反抗母親操縱他們的人生,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電影的最後,弗蘭克因為太想念瑪麗,所以鼓起勇氣找到他的母親,控訴她不能像操縱他姐姐的人生那樣,安排瑪麗的人生。他認為瑪麗雖然智商過人,但是仍然需要體驗平常人的人生樂趣,而不是過著除了研究數學以外還是研究數學的枯燥人生。
弗蘭克把一條數學方程式的證明過程交給了他母親,告訴母親是姐姐交代要在母親去世之後才公布於世的,而證明那條方程式是母親為姐姐設下的人生目標。
伊芙琳終於在痛苦中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2
電影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未出現的瑪麗的母親——黛安。
一個只出現在照片上的女人。
一個選擇了在剛生完孩子的就結束自己27歲生命的年輕女子。
一個終生投身於研究一個數學方程的數學家。
電影的剛開始一直沒有告訴我們她為什麼要自殺,一個前途無量的數學家為什麼會自殺,難道是因為男朋友拋棄了她和孩子嗎?
電影里伊芙琳對於女兒的離去和未證明的數學定理感到遺憾,她認為自己的外孫女可以繼承女兒未竟的事業。
可是兒子弗蘭克用事實告訴她,黛安早在去世之前就已經證明了定理。即使已經證明了,她還是不願意母親知道,甚至是希望母親活著的時候永遠都不知道。
這個時候,我們把電影裡面所有的細節串起來,終於知道黛安自殺的原因了。
黛安從小就在數學方面展現了極大的天分,用她母親的話來說,十億人才會出現一個這樣的天才。
於是,黛安從小就被母親安排了學習數學的道路,被告知證明一個一直沒有被證明的方程是她的人生目標。
這個目標其實是伊芙琳自己當年的遺憾。因為她年輕的時候也是研究數學的,只不過後來結婚生子,也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她放棄了數學。
所以她希望女兒,到後來希望自己的外孫女完成自己的夢想。
除了研究數學,她沒有經歷其他同齡人的樂趣,沒有參加體育活動,沒有同齡朋友,甚至唯一一次的初戀也被母親以強硬的手段解決了。
黛安過去的每一張照片,要麼是獨照,要麼是和母親的合照。這對於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軌跡來說太不正常了,可是伊芙琳覺得她的女兒如此特別,不需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來體驗平凡的人生,她女兒註定要過特別偉大的人生。
她很孤獨,盡管母親一直陪在她的身邊。她除了數學之外的任何意願都會被母親否定。她的母親並不是母親,因為她給予的不是給孩子純粹的愛,而是用愛的名義操縱自己的人生。
當她完成了母親為她設定的人生目標之後,她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做什麼。
她覺得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已經結束了,可是她又非常不甘心母親因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興。
她要用結束自己的生命和掩蓋她已經成功證明定理的方式進行她唯一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反抗。
3
黛安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直按照母親的意願活著的她,並不是心甘情願接受安排的,只是她後來採用了最激烈的方式來反抗,未婚生子和自殺。
她確實給她的母親以沉重的打擊了,可是她母親一直沒有真正明白她的反叛的根本原因。
她的母親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她認為女兒之所以自殺是因為黛安太軟弱。她也認為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軟弱,問題多。
總之,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
4
作為一名母親,擁有的權利和力量對於一個弱小的孩子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為了生存孩子會選擇服從。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他才慢慢學會爭取自己的權利,這樣我們就認為孩子變得叛逆。
很多父母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好孩子的標準是:是否聽話。
聽父母的話的就是好孩子,不聽父母話的就不是。
父母的話成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准。
然而父母的觀念就是正確的嗎?父母是人,也會犯錯。而且,即使跟父母的觀念不一致,是不是就代表不正確呢?
難道就沒有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嗎?
有的,有兩種。一種是已經習慣聽從父母的安排,不曾想過反叛的孩子。一種是在被父母尊重和民主對待的孩子,因為他不需要反叛。
當我們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孩子的不聽話是真的做壞事,還是只是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動呢?
電影的最後,瑪麗又回到了舅舅弗蘭克的身邊,繼續和弗蘭克一起生活。瑪麗在大學里和大學生們一起學習,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放學之後會和同齡的夥伴一起玩耍,擁有了自己的朋友。而且,瑪麗還是和以前一樣,和舅舅平等地談論人生的各種問題。
5
舅舅弗蘭克和瑪麗的相處有三幕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幕是夕陽下,他們一邊玩耍,一邊討論關於信仰的話題。弗蘭克表達自己的看法,不過也強調只是自己的看法,並不要求瑪麗接受,瑪麗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幕是弗蘭克和瑪麗發生爭吵,但是過錯方是弗蘭克。弗蘭克在冷靜以後發現自己的沖動傷害了瑪麗,所以他立刻真誠地跟瑪麗道歉,希望能夠得到瑪麗的原諒。
第三幕是瑪麗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對她沒有任何的關心而感到非常傷心。
弗蘭克帶瑪麗到醫院產房的門口,陪著陌生的孕婦的家人等待新生命的降臨。在產房外的家人得知孩子順利誕生的喜悅和感動也感染了瑪麗,弗蘭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瑪麗,瑪麗的出生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於那些人的喜悅。
瑪麗的母親是不幸的,因為她用了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報復自己的母親。
瑪麗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懂得尊重她的家人。
當我們把孩子也當作平等的人去對待,或者直接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你會發現,你不會去操控朋友的人生,不會強迫朋友,因為你這么做就會失去這個朋友。
孩子其實也一樣。
把孩子當作朋友來對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困難的。
因為作為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可是好不好的標准如果都來自於父母自己,而不參考孩子自己的意見,甚至孩子長大了做什麼工作,跟什麼人結婚,生幾個孩子等等決定,都要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那孩子終究只是變成了父母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因為父母希望自己在自己和世人眼裡是成功的父母,所以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電影里的三幕弗蘭克和瑪麗相處的場景其實已經告訴我們要怎麼做了。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鼓勵孩子自己獨立思考。
第二,成人也會犯錯,我們教育孩子知錯就改,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第三,愛孩子不是掛在嘴邊就可以,也不是我們認為是愛就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不是父母實現自己理想的繼承者,不是需要被操縱的機器人。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是可以擁有自我選擇權利的人。他們的人生我們可以支持,可以引導,唯獨不可以的是控制。
G. 《天才少女》教育啟示錄
每個孩子都值得有一個完整童年
天才少女也是少女!
強力推薦影片《天才少女》給各位年輕的的寶媽、寶爸們。
這不是一部勵志教育影片,而是充滿溫情和人性的教育理念沖突故事。
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期待是什禪世么?
自古至今,無論哪個國家,沒有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家長對孩子的普遍的教育期待。
願望都是美好的,但是,家長是千差萬別的,孩子自然也是千差萬別的。如果,用同樣的標准要求不同的孩子,那麼,有可能會發生讓家長對孩子失望的事情發生,因為,教育期待和教育結果,不可能完全對等。
為人父母,或許我們潛意識里總是習慣賦予孩子許多期望,認為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和理想都應該由孩子來實現,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殊不知過分的期望成了孩子最沉重的枷鎖,極有可能毀掉孩子本應無憂無慮的童年,而這又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癒不幸的童年。
面對天才兒童,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要面臨的不同選擇。
阿德勒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誠然,童年的生長環境,塑造了人的性格;其經歷,固化了人的思維模式和無意識的慣性。Diane的童年,終日與數學為伴,沒有朋友,沒有娛樂;正是因為姐姐的自殺,弗蘭克辭去了大學教師的工作,帶著外甥女Mary,力圖給她一個孩子該有的童年。
Be what you wanna be 中,第一句就是這句歌詞:
「Doctor, actor, lawyer or a singer, why not president, be a dreamer, you can be just the one you wanna be.」
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未來的日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對任何一個瞎數6、7歲的孩子來說都很簡單,畢竟本該是孩子有著自己夢想的年紀;可是Mary在影片一開場的第一節數學課上就暴露了自己。
上學的第一天,班上的孩子都在爭答1+1=2,2+2=4……等數學題,Mary顯露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她的數學老師Bonnie注意到她的表現,特意加大難度單獨對她出考題,小Mary均完美回答,最後Bonnie甚至還出了個「計算器」題, 想給Mary一個下馬威,沒想到小Mary仍是不慌不忙地答對了,與老師計算器算的結果一分不差。Frank被叫到學校接走Mary,因為Mary對校長大喊大叫,要她打電話給Frank來把她接走。Bonnie追出來告訴Frank,Mary很有天賦,而Frank卻故意表現的不以為然。說Mary只是知道一個公式,而他8歲就知道特拉亨伯格公式。
Bonnie特意谷歌了下特拉亨伯格,並發現Mary的母親Diane是位年輕的天才數學家,可惜早早就自殺了。而Frank是Mary的舅舅賀神肢。
Mary的身世被學校挖了個遍。「你女兒是個天才」,她們對日夜陪伴Mary成長的舅舅Frank如是說。
如果不是舅舅,或許 Mary 不會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舅舅把她送到幼兒園之後,老師和舅舅說Mary的智商完全超過所有的同齡孩子,要出跨年級的題才能把瑪麗難住,要求讓瑪麗轉校。舅舅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並沒有轉校,而是依然讓瑪麗在這個學校和普通小孩生活。
由此可見,舅舅是知道他的天賦的,但是是舅舅不想讓 Mary 過的特殊,所以才讓 Mary 繼續留在普通學校學習,也因此才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不是舅舅,或許 Mary 就被外婆帶走了。 影片中,Mary的外婆也知道了Mary超凡的數學天賦。外婆想要把Mary帶走讓她解開世紀數學難題,同時還給她請了很多的數學老師,想要把她帶走讓,她從小接受更特殊的教育。但是舅舅沒有同意,他和外婆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之後成功將瑪麗留在了自己身邊。
所以說,正是因為舅舅, Mary 才擁有了有個完整快樂的童年。 舅舅並不是不讓Mary走向數學研究的領域,只是舅舅深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孩子重要,不想留下像她母親那樣的遺憾。因此舅舅堅持讓Mary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回憶。
Frank為了Diane的願望,放棄了自己原本的事業,一心陪伴著Mary,希望她擁有快樂的童年,甚至僅僅希望她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如果是你,你贊同嗎?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天才總歸是極少數的,絕大部分人註定平凡。只是每一個平凡的人總會有屬於自己的特質。作為家長,你發現了嗎?作為老師,你又能做些什麼?呵護孩子的心靈與天份,需要你的愛心、智慧與耐心……你,准備好了嗎?
在笑與淚中,我們為影片中每一個善良的人們而感動著。
不用說帥氣的男主Frank,可愛的Mary了;更有好心的黑人胖媽;伯樂型的Bonnie老師;嚴肅又可愛的校長大人; 咄咄逼人的「狼外婆」;口齒伶俐的法官大人。每一個場景,都是導演的用心之作!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擁有極佳的數學天賦的小女孩的故事,作為一個「天才少女」,她的童年應該怎樣度過,她的舅舅和她的外婆對此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此後,接受天才模式的培養,還是和常人一樣過著普通的生活,Mary的姥姥Evelyn的出現開始讓Mary的未來飄忽不定。一口濃厚的英倫腔,為了孩子的撫養權一把拉上Frank坐進法庭,難見笑容的臉龐外加人們都認為她的性格比較fussy……整個角色充分利用了英音的抑揚頓挫,把這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決心展現得格外強大。姥姥Evelyn要帶走Mary的目的很明確:她來搶的不是外孫女,是一個「天才少女」。
從小一直撫養Mary的Frank沒錢,住破房子,沒鋼琴,靠在碼頭給人修船維生,收入低,沒有醫療保險;而Evelyn有錢,住好房子,有鋼琴,高收入,有醫療保險。而且她本身是劍橋數學系高材生,有財力、精力和意願好好栽培Mary,還得到了親生父親的指定授權。
在法庭上的這場官司里,親生父親的出現,外婆的力挽狂瀾,把以上已知條件代入「誰更適合撫育小孩」的題目,誰會贏得孩子,一目瞭然。可是,Mary說了,「He(指Frank)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誰知Evelyn還是不願放棄,在法庭上趾高氣昂地發表了自己的教育觀,挨個懟回Frank的律師拋出的各種問題。Mary因自殺去世的媽媽——數學天才Diane確實沒有娛樂,沒有夥伴,沒上高中,沒有體育活動,沒去過夏令營,沒當過女童軍……從小就被母親禁錮在家中研究數學。十七歲時,初戀對象帶她去私奔、滑雪,Evelyn冷酷地報警稱對方綁架。由於自幼零社交,沒有辨別能力,後來Diane跟一個不負責的男人胡亂發生關系,懷孕,生下了Mary……
但是,在法庭上這位可怕的女人像歷史上那些被誤解、被庸眾審判的先知和殉道者一樣,義正言辭地說:Diane跟普通人不一樣,她是十億人里才出一個的天才,所以我對她的責任不止母女。推動人類進步的偉大發現都出自極少數人,沒有他們,人類文明何以前進!至於親手扼殺女兒的戀情、導致她曾經自殺未遂,Evelyn昂起衰老的脖頸,加重語氣:「It was nothing!」,並且得意地說:「後來Diane感謝了我對這件事的干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從此,Mary的撫養權一事Evelyn和Frank達成和解,寄養到條件更好的家庭。
此時,全劇達到最高潮,也讓我完全破防。分別時,Frank強忍著眼淚,不斷地用各種理性語言安慰Mary,而Mary那撕心裂肺的哭喊:「You promised(I』m not going anywhere)!」催人淚下。
第一次探望時間,Frank早早地帶著東西來到了寄養家庭,意外得知Mary並不想見他,那是Mary和舅舅的分離後,一種極度思念後的失望和痛苦。
直到得知一直陪伴Mary的獨眼貓Fred正在收養所等待安樂死,Frank才嗅到了這件事背後的蹊蹺。沖進寄養家庭,Mary像個小囚徒一樣正被外婆和數學家們困在中間,蒼白的小臉陰沉苦悶。
終於,Frank像英雄救險一樣把她從Evelyn面前抱走。Mary諒解了舅舅,他們擁抱,痛哭,承諾永不分離。
這讓我們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產生了深深的思考。舅舅Frank堅決地認為成為天才不重要,過得快樂、感受生命的意義才更重要。他堅持讓她上最普通的學校,和同齡人一起學習、玩耍,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而不讓姐姐Diane的悲劇在年幼的Mary身上重演。
然而,深以女兒的人生為憾的外婆Evelyn,在Mary的身上看到了彌補女兒遺憾的曙光。當年,Evelyn一心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世界頂級的數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她從來不曾過問女兒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直在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教育、培養女兒。
高壓之下的Diane活得完全沒有了自我,她最終選擇了自殺,並留下一份已經解出的數學手稿,卻要求在母親死後才能公開。這份手稿徹底擊倒了一心要在Mary身上彌補遺憾的Evelyn,她不再干涉Mary的教育,而是讓孩子活得像個孩子。
這部電影已經不再講的是勵志教育, 而是人們面對教育的態度 。 一個人的生活不應該被別人任意擺布,作為每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有思維的人,自己要有自己的夢想與追求,那才是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H. 天才少女: 關於她, 我知道。
《天才少女》這部電影極具教育意義,講述的是一個天才小女孩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
佛羅里達中部的一個小鎮,七歲的小女孩瑪麗和她的舅舅弗蘭克以及一隻叫弗萊德的貓生活在一起,弗蘭克是一個修船工人,時不時接一些奇奇怪怪的活兒。瑪麗身邊有很多對她幫助很大、很積極正面的成人模範,包括弗蘭克的鄰居羅伯塔,還有她的老師邦妮。
片中不僅瑪麗是個數學天才,她的媽媽黛安同樣也是一個數學天才。同為天才,瑪麗和黛安的命運卻不同。
黛安的母親伊芙琳對數學有極大的天賦,卻因為結婚不得不放棄數學。後來婚姻不幸,使她對同樣對數學有天賦的女兒黛安寄託了極大的希望,並為此付諸全部精力來培養女兒黛安。黛安的生命都用來證明數學方程式「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如果成功解出,就可能會獲得菲爾茲獎並分享諾貝爾獎。母親如此強大的願景導致黛安從未參加過社交活動並被迫和初戀分手。後來黛安認識了她第二個男朋友,得知黛安懷孕後,男人離開了她。黛安還是生下了孩子,但因為自己的遭遇,對生活失去希望,割腕自殺。自殺前她託付弟弟弗蘭克照顧剛出生不久的女兒瑪麗。伊芙琳得知女兒自殺,非常氣憤,因為女兒沒有證明出「納維斯托克斯方程」。
弗蘭克從小也接受著嚴苛的教育,長大後成了知名大學的教授,不過弗蘭克沒有姐姐那樣的天賦,也就免去接受母親伊芙琳的嚴格教育。姐姐去世後,他開始反思這一切,為了不讓瑪麗重蹈覆轍,於是他辭去了教授的工作,帶著瑪麗來到了佛羅里達的小鎮。弗蘭克送瑪麗去當地的幼兒園,希望瑪麗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時,瑪麗的數學天賦展現出來,不甘的外祖母找到他們,伊芙琳相信瑪麗屬於更適合成人的特殊學校,要帶走瑪麗,讓她變得像媽媽一樣優秀,由此故事矛盾激發。但弗蘭克希望瑪麗擁有一個更常規的童年——他相信這么做是尊重他的姐姐——也就是瑪麗媽媽的遺願。這場爭論引發了一場關於瑪麗未來撫養權問題的法律官司。
經過幾次官司的審判,最終弗蘭克和伊芙琳都沒有得到瑪麗的撫養權,瑪麗最終被放到寄養家庭。瑪麗難過不已,還是被迫在寄養家庭生活。後來弗蘭克去看望瑪麗,被寄養家庭的夫妻拒絕說瑪麗不想見他。不久後邦妮老師在超市看見弗萊德的棄養信息並發給弗蘭克。弗蘭克這時才知道寄養家庭不過是幌子,他們早就和伊芙琳串通好爭得瑪麗的撫養權。
弗蘭克馬上去寵物收養中心帶回弗萊德,隨後趕往寄養家庭發現伊芙琳在給瑪麗補習。弗蘭克扔下一箱材料給伊芙琳,這箱材料正是黛安的遺物。這時伊芙琳才知道「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早就被女兒證明出來,但黛安要求在死後才能發表。伊芙琳不肯相信,因為黛安沒有發表任何方程式的信息,弗蘭克則指出,黛安說的死不是她的死。
最終弗蘭克讓伊芙琳選擇,方程式要不要發表。伊芙琳看著演算紙上一滴滴淚痕,還是選擇將方程式發表出來。而瑪麗則繼續和舅舅生活在一起。
故事到這就結束了。這也不禁讓人深思,
究竟是成為天才,還是先做少女呢?
相信大家看完後都有自己的感受。
I. 【天才少女】觀後感
很久沒有好好看過電影了,今晚下班回家後,不歷鬧灶想看書,也不想刷信息,找了部電影來看。
親愛的貞貞,是否有覺察到當我們寫下電影標題的時候,就開始有點緊張。這種緊張感源自於哪裡呢?我們對觀後感有些刻板印象,覺得要有肢扮些像模像樣的才能叫觀後感,怕自己的寫的感想會被別人評價。但親愛的,我們為何要去在乎別人的評價呢?那也僅僅代表他自己的觀點呀,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如同每個人都可以去追夢,可以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生活和期待里。
所以,親愛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可以與別人不一樣。這其實也是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天才少女》中想要表達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天才少女》講述的是一個七歲小女孩的故事。她是一個數學天才,她的數學天賦遺傳自她的媽媽。可她的媽媽在生下她之後便自殺了。於是,她的舅舅撫養她長大,一直讓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成長。但伴隨著她的成長,舅舅希望她如她媽媽期望的那樣,可以過普通孩子的生活,希望她能夠過得開心快樂,便送她到一所普通的學校去上學。她的數學天賦被她的老師看見,加上她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引起了她們校長的關注。她們校長想送她去一所更好的學校,以便讓她的數學天賦得以施展。然後,她的外祖母得到了消息。於是一場關於女孩撫養權的爭奪戰開始了。
她的外祖母曾經也是一位數學愛好者,後來由於結婚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把所有的寄託放在了同樣有天賦的女兒身上。她的女兒背負著母親的理想,沒有童年,不能參加其他兒童參加的娛樂和體育活動,連談戀愛也被母親阻止。於是,用一種決絕的方式來報復她的母親,她完成了一個特別難的數學猜想,但不願意讓她的母親知道,她讓自己的弟弟在母親去世後再公布她的猜想。
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1.對於父母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需要尊重她們的成長規律,而不要讓她們去背負不屬於她們的責任和理想,否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哪怕後來她去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她不幸福,甚至沒有了生命,那這一切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比如女孩的母親。
2.不管孩子如何,都應該無條件地去愛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她們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而對孩子失望,甚至惡言相向。為了爭奪撫養權,雙方在法庭揭露對方的短,讓對方難堪,除了傷害什麼也不會留下。
3.對於孩子而言,讓她感覺到被愛很重要。當女孩知道她的親生父親跟她就在一彎帆座城市,卻不願意來找她,來看她的時候,她特別難受,哭的撕心裂肺,有種被拋棄的感覺。此刻,她舅舅沒有讓她陷入埋怨父親的情緒中,而是帶她到醫院去等待和見證新生命的誕生。真的是超級棒的生命教育。
4.跟孩子在一起,你要陪她玩,陪她瘋,陪她鬧,跟她找共同話題,所以她會很喜歡她的黑人鄰居。
養育孩子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成長,不斷地去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