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賽德克巴萊》是真實的嗎
是真的。
賽德克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中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影片《碰臘賽德克·巴萊》講述的是1930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襪帶,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霧社事件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時期發生在台灣台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的抗日行動。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為不滿台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島,發生了血告吵蘆腥的霧社事件。這場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大沖突,在當時的中國大陸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因為此時台灣正處於日據時期。
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讓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對於台灣,日本也算是苦心經營,1919年開始,日本政府在這一美麗寶島上,開始建造各項基礎設施,比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等等,不過對於台灣的原住民來說,日本人的掠奪是多於建設。
《賽德克巴萊 》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s_Q4il-iLKCbVKMnCON59Q
⑵ 日本226政變是怎麼回事
二二六事件(日語: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
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世拿減,而同時增加了日軍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
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首相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
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首相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昭和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受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處以死刑,另有40人得到監禁判決。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
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
(2)日本1930年叛亂電影擴展閱讀:
影響
一、政府結構異動
盡管二二六事件的政變沒有成功,但依舊對整個日本政府和軍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月9日,岡田內閣解體,後由岡田的外務大臣廣田弘毅任新總理,組織新內閣。
不過因為受到新任的陸軍大臣寺內壽一的壓力,廣田不得不做出一些人事上的讓步,例如選擇有田八郎為外務大臣,而非自己看好的吉田茂。
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二二六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恢復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原先內閣成員中的陸海軍大臣職務規定必須是由退役的大將所擔任,而此一制度的回復使得現役的陸軍大臣和軍方利益掛勾。
只要與軍方的觀點相沖突,後者即可讓陸軍大臣請辭,迫使內閣進行重組,並拒絕派出該職位的繼任者。換句話說,內閣是否能維持全受到軍方所影響。事實上,後來廣田內閣組成不滿一年後,軍方即使寺內辭職,內閣也因此解散了。
二、陸軍內部的派系清洗
盡管高級將領里只有真崎一人遭控與叛軍勾結,皇道派仍因該事件而受到極大的損害,從此便一蹶不振。在寺內的主導下,「革新幕僚」們(尤其是石原和武藤最為活躍)開始在軍隊中進行清洗。
陸軍共12名大將中有9人於4月底退出現役,包括皇道派領袖荒木、真崎、川島和本庄。另外其他對皇道派和政變行動抱持同情態度的也同樣剝奪其現役身份,或調到離首都偏遠、無法發揮政治影響力的地區任職,如山下、香椎、小富士、堀、橋本虎之助和柳川平助等。
其他的軍官,即便不是皇道派者的權力也受到限制,以消除皇道派在軍中的剩餘影響力,幾乎每一位曾對叛軍表達支持的高級將領都受到影響。
三、歷史意義
二二六事件為日本在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推動了日本法西斯主義,也使日本逐漸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戰後政治學家丸山真男認為二二六事件標志著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第二階段成熟期結束(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二二六事件),展開了第三階段的法西斯運動完成時期,日本軍方以支持由上至下的法西斯主義。
創造了由官僚、壟斷資本家及政黨的統治聯空橡盟,執行了和歐洲法西斯政權類似的政治主張,如對外擴張、贊頌擴軍、反個人自由主義、反國會政治、反馬克思主義,但不同於歐洲搜虧搭的日本法西斯特色:「家-國」、重農主義及從西方殖民主義手中解放亞洲人民的政治修辭。
⑶ 一部電影,大概情節是原始部落的一群人對抗日本侵略者。
中文名
賽德克·巴萊
外文名
Seediq Bale
其它譯名
真正的人
出品時間
2011
出品公司
威視電影公司
製片地區
台灣
導 演
魏德聖
編 劇
魏德聖
製片人
黃志明,吳宇森
類 型
歷史,劇情,戰爭
主 演
林慶台,馬志翔,溫嵐,田中千繪,馬如龍,羅美玲
片 長
導演版276分鍾,剪輯版153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5月10日(中國)
對白語言
日語, 閩南語, 賽德克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2007993
1劇情簡介編輯
上集:太陽旗
上集以象徵日本的《太陽旗》為名,由1895年日軍佔領台灣開始,演至1930年霧社事件,並醞釀著眼於霧社公學校事件爆發前後的描述。
昭和5年10月27日(西元1930年),台灣總督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
海報
親王被殺,而舉行台灣神社祭,霧社地區則照例舉行聯合運動會。當聯合運動會開幕,所有日人、警察及其眷屬齊聚公學校之際,賽德克霧社群之馬赫坡、荷戈、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六部落賽德克族人,由霧社群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發難。
當日清晨,霧社公學校(現今台電萬大電廠霧社分部)運動會,由能高郡守小笠敬太郎主持開幕典禮,其他日本人都前來觀禮,這時候預先埋伏的賽德克勇士,在莫那·魯道攻擊號令下,立刻展開猛烈的突襲,在一陣毫無預警的混戰中,將運動場內134位日人一一撂倒砍殺。
另一方面,莫那·魯道命令次子巴索·莫那(Baso Mona)潛入馬赫坡山取材地、襲擊日警,並命長子達多·莫那(Tado Mona)潛入馬赫坡社警察駐在所,亦將日警及其眷屬全數槍斃。後分成數隊,切斷日人對外的所有電話線路,陸續襲擊各部落之警察駐在所,擄擭彈葯、槍械。藉此向霧社地區的各個部落宣告,反暴統治之聖戰已經開打,終致紛紛群起響應。
在震驚憤怒之餘,日軍旋即調度派遣駐扎台中、花蓮的步兵與警力,區分兩路向霧社方面挺進;莫那·魯道率領族人抗敵纏斗、輾轉退守馬赫坡石窟。一場雙方分別為了資源與報復圍剿、祖靈與靈魂尊嚴的異族戰端,就此揭開序幕。[1]
下集:彩虹橋
下集《彩虹橋》則進一步描述日軍大隊兵力進犯,與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並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後,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
接續上集賽德克族發動公學校沖突事件,致使日人遭遇殖民佔領以來最大的統治危機後,日本駐台陸軍少將鐮田彌彥銜命調動高達三千名以上的軍警,挾以山炮、機槍等優勢武力,聯合前往霧社討伐。
另一方面,原先對部落友善的巡查小島源治,也因自己的妻兒在運動場上死於非命,憤怒痛苦地完全失去理智,而強迫莫那·魯道的世仇、屯巴拉社頭目鐵木·瓦力斯出兵,協助日人打這場毫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
《賽德克·巴萊》角色造型照(20張)
然而,世代山居的賽德克族熟悉當地絕壁地勢,導致增援的日軍部隊始終久攻不下,傷亡無數。眼看清剿不力,日軍於是改以派遣飛機投擲毒氣彈,形成了原住民以獵槍、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對抗飛機、大炮的局勢。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對峙,抗日族人死傷慘重;賽德克婦女此時也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無後顧之憂,於是紛紛先行上吊自縊;殘存的男人們則在臉孔紋上賽德克記號,誓死抵抗、寧死不屈。
原本發誓要一天拿下霧社的鐮田彌彥,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莫那·魯道的驍勇善戰,深深感嘆:「三百名戰士抵抗數千名大軍,不戰死便自盡!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台灣山區見到我們已經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這里的櫻花開得太紅艷了嗎?」
為了靈魂自由,不懼犧牲戰死的賽德克族人與勇士,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旅程也於焉展開。
⑷ 那部日本人打台灣的電影叫什麼名啊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⑸ 這部電影叫啥
朴贊郁新作《小姐》確定於6月1日在韓國正式上映
《小姐》根據英國小說《指匠情挑》改編拍攝,以上世紀30年代被日本佔領的朝鮮京城為背景,講述了繼承了巨額財產的貴族小姐(金敏喜飾)、覬覦她財產的騙子伯爵(河正宇飾),受雇於伯爵接近小姐的女傭(金泰璃飾),以及小姐的監護人(趙震雄飾)之間圍繞金錢和情感發生的故事。
《小姐》是朴贊郁導演與《老男孩》(2003)製作班底時隔13年的再度合作。2004年,《老男孩》曾經在第57屆戛納電影節上捧得評審團大獎,而由原班底打造的《小姐》此番能否再度收獲獎項讓我們拭目以待。據悉,《小姐》將於5月14日亮相戛納電影節,朴贊郁將攜金敏喜、金泰璃、河正宇、趙震雄四位主演亮相紅毯。
⑹ 看完<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後有什麼感想謝謝
最近,國內推出了三部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而東京審判是上映最早,也是受評價最高的一部。一句話概之,是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影片開頭梅博士因排位順序問題,拒絕出席記者見面會,為捍衛祖國榮譽而斗爭。這一段在我觀看這部電影之前,已經聽我政治老師詳細解讀過。但當我看時仍然被他那種民族感,榮譽感所震撼。在他國審判官眼中這些是雞毛蒜皮的事,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獲得應有的利益和地位。而在中國審判官眼中,這是對中國200萬犧牲人民的不屑,對抗日戰士浴血奮戰的不公伍雀,對中國抗日成就的不理。所以當大法官最終調整順序時,他也領悟到這調整對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所在,並感嘆地誇獎梅博士為鬥士。
其後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讓我發我深思做出要數那出場作的假和尚那一段。面對前面三位大師殘被閹割,他為了求生而選擇了姦汙那姑娘。有人會抨擊他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但試問一下自己,你會選擇怎麼做。是捨生取義?還是苟且偷生?我的自問變成了自責,我不能捨生取義,不能像三位大師那樣能毅然以生命捍衛仁義,但難道就只因像假和尚這樣貪生怕死的行為,我們就從道德倫理等方方面面打倒他?試反過來想,如果當時他也義無反顧就死,誰又能在遠東法庭上鑒證當時在南京這殘忍的一幕。人總會有自己的弱點,當人被擊中的弱點,在那時人就不再是一個真正的人,只是他人的扯線玩偶。也許這是那人最本性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掙脫那根線,寧願就死也不舍義呢?也許抗戰年間大多數人會,我也從我父輩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品質。但當時不也有很多像假和尚一樣懦弱的人,何況我們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青年人。的確,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具有捨生守節意識的人畢竟不佔多數。突然,我腦海中浮現出一段魯迅說的話,一句讓我讀後很自卑,也很害怕的話,是魯迅先生寫來諷刺讀經者的:我看不見讀經之徒的良心怎樣,但我覺得他們大抵是聰明人,而這聰明,就是從讀經和古文得來的。……怎樣敷衍,偷生,獻媚,弄權,自私,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再進一步,並可以悟出中國人是健忘的,無論怎樣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後矛盾,撒誑造謠,蠅營狗苟,都不要緊,經過若干時候,自然被忘得乾乾凈凈;只要留下一點衛道模樣的文字,將來仍不失為"正人君子"。我有時會想,我在義務教育春風滋潤下,卻有時干出一些與教育主旨不符的行為。而在同齡人中,我還扮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也許我比同齡人更正人君子,可我仍然是一個類似假和尚那樣的人。我開始懷念魯迅,魯迅現在離我們太遠了。像我猶且讀上他幾篇文章。而我身邊大多數人則因白話文不易懂而不讀。我較同齡人更"正人君子",但仍是魯迅怦擊過的那種人,可見當代學子不少已淪為魯迅年間失去靈魂的人了。魯迅先生,您在哪啊!
影片中還有介紹關於日本人對戰時中國戰區士兵寫書信時,不允許提及戰事,而且國內媒體也控製得相當好,以至於在日本戰敗後,很多日本人認為是中國人的錯,並對中國產生了仇恨,有的甚至不亞於中國被害民眾對日本的仇恨。但影片中同時也有一個從中國戰歸士兵的角色,這個角色是與未上過前線的日本人作對比的。就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反應了日本人並不是沒有良知,也不是什麼天生就健忘的人。就那名士兵而言,他不但自己深深的懺悔,而且大義滅親,把自己殺人成性的弟弟給親手殺了。日本人自己都難以忍受那種殘忍的畫面了,很難想余橘卜象當時中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是如何煎熬的。但受過武士精神教育,有強烈民族優秀思想的軍事家們就已經不同於普通日本民眾。他們有大大的野心,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去侵略,有不肯反思的決對自我肯定。他們在法庭上的百般阻撓與挑釁讓全世界驚嘆,驚嘆的不是它的,而正是他們的無知與不悔改。日本民眾性本善,是一代又一代狂野的領導者扭曲他們的人生觀,善良的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決對忠實的天皇、內閣卻是十惡不赦的大惡魔。所以才有現在日本教科書被改,卻只有少數日本人提出異議。他們太相信他們的國家,他們的領導人。而我們現在中國施行義務教育,人們大多用抨批的眼光看待,不相它,說他不好、無用。我想我們義務教育就是十年後,也很難整體提高國民豎穗素質。因為我們紮根里的思想就不行。效仿明治維新時普及教育,像他們一天給後一代一杯牛奶一樣的做法是好的,但也應就我國國情調整一下。現在他們文化侵略太泛濫了,我們民族文化意識太薄弱了,徒有一身本領,到時別國一點金錢誘惑就離開中國,教育還是失敗的。怎麼辦?還是讓領導人想去吧!何必杞人憂天呢!
還有一處不明,就是為什麼法官們大多不贊同死刑。其中有些是宗教因素,而更多是自己讓為太過殘忍。但對比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沒有讓他們像墨索里尼一樣掛屍廣場示眾,只是曲曲死刑,已經夠仁慈的呢。也許是那兩顆原子彈讓西歐讓美國人都認為下手太重,以至於他們有同情之心,於是出
最近,國內推出了三部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而東京審判是上映最早,也是受評價最高的一部。一句話概之,是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影片開頭梅博士因排位順序問題,拒絕出席記者見面會,為捍衛祖國榮譽而斗爭。這一段在我觀看這部電影之前,已經聽我政治老師詳細解讀過。但當我看時仍然被他那種民族感,榮譽感所震撼。在他國審判官眼中這些是雞毛蒜皮的事,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獲得應有的利益和地位。而在中國審判官眼中,這是對中國200萬犧牲人民的不屑,對抗日戰士浴血奮戰的不公,對中國抗日成就的不理。所以當大法官最終調整順序時,他也領悟到這調整對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所在,並感嘆地誇獎梅博士為鬥士。
其後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讓我發我深思做出要數那出場作的假和尚那一段。面對前面三位大師殘被閹割,他為了求生而選擇了姦汙那姑娘。有人會抨擊他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但試問一下自己,你會選擇怎麼做。是捨生取義?還是苟且偷生?我的自問變成了自責,我不能捨生取義,不能像三位大師那樣能毅然以生命捍衛仁義,但難道就只因像假和尚這樣貪生怕死的行為,我們就從道德倫理等方方面面打倒他?試反過來想,如果當時他也義無反顧就死,誰又能在遠東法庭上鑒證當時在南京這殘忍的一幕。人總會有自己的弱點,當人被擊中的弱點,在那時人就不再是一個真正的人,只是他人的扯線玩偶。也許這是那人最本性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掙脫那根線,寧願就死也不舍義呢?也許抗戰年間大多數人會,我也從我父輩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品質。但當時不也有很多像假和尚一樣懦弱的人,何況我們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青年人。的確,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具有捨生守節意識的人畢竟不佔多數。突然,我腦海中浮現出一段魯迅說的話,一句讓我讀後很自卑,也很害怕的話,是魯迅先生寫來諷刺讀經者的:我看不見讀經之徒的良心怎樣,但我覺得他們大抵是聰明人,而這聰明,就是從讀經和古文得來的。……怎樣敷衍,偷生,獻媚,弄權,自私,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再進一步,並可以悟出中國人是健忘的,無論怎樣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後矛盾,撒誑造謠,蠅營狗苟,都不要緊,經過若干時候,自然被忘得乾乾凈凈;只要留下一點衛道模樣的文字,將來仍不失為"正人君子"。我有時會想,我在義務教育春風滋潤下,卻有時干出一些與教育主旨不符的行為。而在同齡人中,我還扮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也許我比同齡人更正人君子,可我仍然是一個類似假和尚那樣的人。我開始懷念魯迅,魯迅現在離我們太遠了。像我猶且讀上他幾篇文章。而我身邊大多數人則因白話文不易懂而不讀。我較同齡人更"正人君子",但仍是魯迅怦擊過的那種人,可見當代學子不少已淪為魯迅年間失去靈魂的人了。魯迅先生,您在哪啊!
影片中還有介紹關於日本人對戰時中國戰區士兵寫書信時,不允許提及戰事,而且國內媒體也控製得相當好,以至於在日本戰敗後,很多日本人認為是中國人的錯,並對中國產生了仇恨,有的甚至不亞於中國被害民眾對日本的仇恨。但影片中同時也有一個從中國戰歸士兵的角色,這個角色是與未上過前線的日本人作對比的。就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反應了日本人並不是沒有良知,也不是什麼天生就健忘的人。就那名士兵而言,他不但自己深深的懺悔,而且大義滅親,把自己殺人成性的弟弟給親手殺了。日本人自己都難以忍受那種殘忍的畫面了,很難想像當時中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是如何煎熬的。但受過武士精神教育,有強烈民族優秀思想的軍事家們就已經不同於普通日本民眾。他們有大大的野心,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去侵略,有不肯反思的決對自我肯定。他們在法庭上的百般阻撓與挑釁讓全世界驚嘆,驚嘆的不是它的,而正是他們的無知與不悔改。日本民眾性本善,是一代又一代狂野的領導者扭曲他們的人生觀,善良的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決對忠實的天皇、內閣卻是十惡不赦的大惡魔。所以才有現在日本教科書被改,卻只有少數日本人提出異議。他們太相信他們的國家,他們的領導人。而我們現在中國施行義務教育,人們大多用抨批的眼光看待,不相它,說他不好、無用。我想我們義務教育就是十年後,也很難整體提高國民素質。因為我們紮根里的思想就不行。效仿明治維新時普及教育,像他們一天給後一代一杯牛奶一樣的做法是好的,但也應就我國國情調整一下。現在他們文化侵略太泛濫了,我們民族文化意識太薄弱了,徒有一身本領,到時別國一點金錢誘惑就離開中國,教育還是失敗的。怎麼辦?還是讓領導人想去吧!何必杞人憂天呢!
還有一處不明,就是為什麼法官們大多不贊同死刑。其中有些是宗教因素,而更多是自己讓為太過殘忍。但對比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沒有讓他們像墨索里尼一樣掛屍廣場示眾,只是曲曲死刑,已經夠仁慈的呢。也許是那兩顆原子彈讓西歐讓美國人都認為下手太重,以至於他們有同情之心,於是出手較輕。但最終該懲罰的還是懲罰了,該判死刑的還是判了死刑,結果還是讓中國人能接受的。但中西文化思想之別,還有待我自己琢磨一下。
"東京審判"的確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它留給人們很多思考,也許人們在思考中,會喚醒那顆沉迷的心靈。
手較輕。但最終該懲罰的還是懲罰了,該判死刑的還是判了死刑,結果還是讓中國人能接受的。但中西文化思想之別,還有待我自己琢磨一下。
"東京審判"的確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它留給人們很多思考,也許人們在思考中,會喚醒那顆沉迷的心靈。
⑺ 日本電影《大逃殺》的導演是誰
《大逃殺I:東京聖戰》(2000年),導演深作欣二
《大逃殺II:鎮魂歌》(2003年),導演深作欣二、深作健太
⑻ 一部關於台灣原始部落被日本人侵佔的電影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將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2012年5月10日內地也會上映此片,此版為魏德聖導演重新剪輯的版本。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影片於2012年5月10日正式登陸大陸各大影院。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