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印度電影60年代

印度電影60年代

發布時間:2023-04-23 15:21:59

Ⅰ 《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62分鍾

英國高德溫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戴維·里恩(根據E·M·福斯特同名小說和桑撒·拉馬·羅舞台劇改編) 攝影:歐內斯特·戴 主要演員:朱迪·戴維斯(飾艾德拉·奎斯特) 維克多·巴納吉(飾阿齊茲·艾哈默德)佩吉·阿什克羅夫特(飾摩爾太太) 詹姆斯·福克斯(飾菲爾丁) 艾歷克·吉尼斯(飾戈德波爾) 尼格爾·哈維斯(飾隆尼)

本片獲1985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女配角、最佳作曲兩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國片金球獎

【劇情簡介】


19世紀20年代,英國女子艾德拉·奎斯特小姐與未婚夫隆尼的母親摩爾太太從倫敦去印度探望隆尼。那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隆尼在印度的錢德拉布爾城任法官。

兩位女士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錢德拉布爾。一路上,無邊的田野,絢麗多彩的異國風光吸引著她們。年過七旬但思想開明的摩爾太太對印度抱友好態度,渴望對它有真正的了解。艾德拉也希望認識「真正的印度」,但帶著西方人的獵奇心理,畢竟她從來沒有離開過英國。

但是自從抵達印度之後,幾乎所有的當地英國人都勸她們不要與印度人交往,說「東西方不同,這是文化問題」。隆尼到印度後也變得趾高氣揚官氣十足。事實上所有在印度的英國官員都如此。他們根本不把印度人放在眼裡,只生活在英國人俱樂部這個狹小的圈子之中,一切仍按照大英帝國習慣旁基行事。摩爾太太對於自己同胞的種族偏見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由於權力和優越感的緣故。

月夜,摩爾太太從英國人俱樂部溜出來獨自散步,不知不覺走進了伊斯蘭教清真寺。月色下,建築物的大圓頂、拱門,花園里的菩提樹、落葉,恆河裡的粼粼流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又神聖的圖畫。她遇到印度醫生阿齊茲·艾哈默德。阿齊茲是個中年鰥夫,熱情誠懇,與摩爾太太稍一接觸,他就感到她與當地那些飛揚跋扈的官太太完全不同。阿齊茲對她說,恆河裡鱷魚成群,有時還會漂浮著死人。摩爾首啟橋太太對美與丑竟會如此奇妙地混為一體感到不可思議。

錢德拉布爾的公立學校校長菲爾丁是個開明的英國人,他一貫主張英國人應該和印度人溝通。得知摩爾太太和艾德拉想了解印度,便請她們和阿齊茲及一位婆羅門教學者戈德波爾到他家見面。阿齊茲被這些英國人的真誠所感動,熱情地提出帶他們游覽著名的馬拉巴石洞。隆尼對母親和未婚妻與印度人交往大為不滿,他的種族偏見令摩爾太太很失望,也刺傷了艾德拉。艾德拉鑒於自己與隆尼的分歧愈來愈大,於是提出與他解除婚約。隆尼對此感到愕然。

一天,艾德拉騎自行車出遊,無意中到了一個古老寺廟的廢墟。只見雜草叢中有各種形狀的歡喜佛像,樹上野性的群猴向她襲來,艾德拉嚇得趕快離開。夜晚,她想起佛像,心猿意馬,她又主動與隆尼言歸於好。

阿齊茲游石洞的大膽建議使者猛他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為此他急得病了一場。幸好朋友們幫他准備好桌椅、餐具、食物、運輸工具,他的建議才能變成現實。

出遊的那一天,阿齊茲和眾好友天不亮就攜帶大包小包到火車站等候,生怕錯過了開車時間。兩位從來沒有那麼早起床的英國女賓准時到來。隆尼讓勤務兵安東護送摩爾太太和艾德拉出遊,但艾德拉把安東打發走了。菲爾丁和戈德波爾本來答應參加此行,可是由於戈德波爾晨禱時間過長而錯過了火車。其實,戈德波爾並不贊成這次旅行,但他沒有明說。阿齊茲十分失望。

火車抵達石山腳下,阿齊茲早已為客人准備了一隻大象,讓它馱她們上山,一路上還有樂隊奏樂。附近的村民跟在大象後面看熱鬧。一行人浩浩盪盪向馬拉巴石洞前進。

其實,馬拉巴石洞只是一個個空空的石洞,裡面既沒有佛像,又沒有浮雕,也沒有宗教色彩,它們惟一的價值只在於是陳年古跡。然而石洞產生的壓力卻不是人人都能夠承受——尤其是處於某種脆弱狀態的人。

旅客和看熱鬧的人紛紛進入陰陰森森的石洞。洞里回聲很大,甚至大家屏息的時候都能聽見雷鳴似的聲音。阿齊茲惡作劇地大叫一聲「摩爾太太」,把摩爾太太嚇得頭暈目眩。她趕快出洞休息。當人們接著去看第二個石洞的時候,摩爾太太沒有跟隨前往,並且建議不要那麼多人同時進洞。

阿齊茲和導游領著艾德拉三人前往,阿齊茲拉著艾德拉往上走。艾德拉忽然問阿齊茲愛不愛他的妻子。阿齊茲說,婚前兩人根本沒見過面,不過既然是男人和女人,又很年輕,因此感情很好。艾德拉又問他妻子以外有沒有別的女人。阿齊茲很尷尬,借故躲到一邊抽煙使自己冷靜下來。艾德拉等了一會兒,便自行進洞。待阿齊茲抽完一支煙,已不見艾德拉。他急得到各洞口叫她的名字。這時,艾德拉在漆黑的洞內看見阿齊茲的身影,聽到自己名字的回聲,突然沖動起來……

隨後,只見艾德拉狂奔下山,她全身傷痕,歇斯底里地又哭又發抖,說阿齊茲想對她非禮。

事情急轉直下。阿齊茲還沒有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便以企圖 *** 白人的罪名被警察逮捕了。菲爾丁和摩爾太太都不相信阿齊茲會做出這種事。熟悉阿齊茲的本地居民也認為老實的醫生肯定是冤枉。這一事件幾乎使印度人和英國人之間發生正面沖突。

菲爾丁四齣奔走,為阿齊茲洗刷罪名,但徒勞無功。戈德波爾採取超然態度,因為他認為不管怎樣努力,結果都是一樣。摩爾太太受到很大打擊,心力交瘁,她早已訂購回程船票,便傷心地離開錢德拉布爾。戈德波爾在火車站默默地雙手合十為她祝福。然而還沒有抵達倫敦,她就在船上去世。人們為她舉行了海葬。

殖民當局認為,有色人種向來覬覦白人女子,阿齊茲更有犯罪動機,因為在他家的床下找到幾本有女人半 *** 片的雜志,他又給一個在加爾各答開妓院的朋友寫過信,說想去見識一下脫衣舞。而他在馬拉巴石洞口撿到的艾德拉的望遠鏡被說成是他的凶器,安東被艾德拉支使走也說成是阿齊茲的預謀。

阿齊茲的朋友為他從加爾各答請來一個主張自由運動的名律師。不過律師並沒有發揮作用,因為事情又峰迴路轉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艾德拉出庭的路上,汽車被憤怒的群眾包圍,還有人穿著猴子戲裝把臉貼在車窗上扮怪相。艾德拉失魂落魄地走上法庭。法庭外,群眾抗議隆尼把證人摩爾太太送走,高呼「摩爾太太」;窗外傳來隱隱的雷聲;室內又悶又熱。艾德拉彷彿又置身於石洞里。當檢察官問她話的時候,她說,與阿齊茲單獨進洞不是阿齊茲提議,而是摩爾太太提議的,事實上阿齊茲並沒有進洞。隨後,她撤銷了控告。阿齊茲無罪釋放。群眾把阿齊茲像英雄一樣舉起,並為他的勝利舉行慶祝。

艾德拉遭到白人和印度人雙方的鄙視,只有菲爾丁收留她並為她送行。

船上有位好心的乘客給菲爾丁拍來電報,告知摩爾太太的死訊。菲爾丁不忍在阿齊茲興高采烈時告知他噩耗,因此只說了另外一件事:要求他放棄向艾德拉的索賠。菲爾丁認為,整個事件其實是種族主義者煽風點火引起,艾德拉被人利用了,不過她知錯能改還是好的。阿齊茲聽了大怒,說英國人到底還是站在英國人一邊。

阿齊茲放棄了索賠,遷到遠離英國人統治的邊遠山區行醫。若干年後,菲爾丁帶著他的新婚妻子——摩爾太太的女兒去印度山區探望阿齊茲。阿齊茲十分感動。馬拉巴事件的陰影開始漸漸淡化。

一天,在倫敦孑然一身的艾德拉接到阿齊茲來信,信中表示馬拉巴事件的陰影在他心中已逐漸淡化,他告訴艾德拉他已遷到山區工作,那裡正在飄雪。艾德拉百感交集,抬頭望窗外,雨水正打在玻璃窗和磚房頂,雷聲隱隱可聞。

印度之行的噩夢終於結束了。

【鑒賞】

英國導演戴維·里恩以《相見恨晚》(1945),《孤星血淚》(1946),《霧都孤兒》 (1948),《桂河橋》 (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日瓦戈醫生》(1965)等經典影片震撼影壇。他在《瑞安的女兒》(1970)之後,沉默了14年,到1984年才重出江湖,執導了這部收山之作。《印度之行》是他最後一部作品,1991年4月一代電影大師離開了人世。盡管《印度之行》不如上述名片經典性強,但也膾炙人口,獲得該年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獎11項提名,與當年的 《莫扎特》提名數目相當。

戴維·里恩之所以挑選《印度之行》 為他重出江湖的第一部戲自有其道理。英國作家E·M·福斯特的小說《印度之行》發表於1924年,1960年被改編成舞台劇。不少電影家都想把它搬上銀幕。印度電影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60年代就想拍攝這部影片,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如願。1970年,福斯特同意英國製片人約翰·布拉德博恩把《印度之行》搬上銀幕。不料尚未簽約,福斯特便去世。又過了十幾年,布拉德博恩才買下版權並籌夠資金。有些公司非要在影片出現石洞里的 *** 鏡頭才肯投資,有些公司又不同意讓佩吉·阿什克羅夫特這位年屆77歲的老演員出演摩爾太太。總之,待一切就緒已是80年代。布拉德博恩請戴維·里恩出山。1983年底開拍,1984年底告成。

福斯特的小說充滿人文主義精神。他的小說被搬上銀幕者還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德庄園》。在《印度之行》中,英國殖民者滿懷種族偏見,傲慢無禮,印度人善良真誠,但又很幼稚。二者之間充滿矛盾,這鴻溝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日可以消除。戴維·里恩把小說搬上銀幕,80%忠於原著,不過他更大大加強了原著中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鞭撻。

自從《印度之行》一書出版以來,無論評論家或讀者都在猜測馬拉巴石洞里發生了什麼事,到底阿齊茲有沒有 *** 艾德拉。馬拉巴山洞一節是全書的 *** ,然而書中寫得很隱晦,並沒有明明白白寫出發生了什麼事,使這問題長期是個謎。戴維·里恩對原著的最大改動,也是比原著更直接抨擊英國殖民統治的,是明確告訴觀眾:石洞事件是冤案,是殖民者種族偏見的結果。影片交代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1) 在此之前艾德拉看見歡喜佛和群猴時曾有過性沖動;(2)是艾德拉把安東打發走,而不是像法庭上安東所作證的阿齊茲把他支使走;(3)是摩爾太太建議阿齊茲和艾德拉不要和許多人一起進洞,而不是像法庭上所說,阿齊茲有預謀地甩開眾人;(4)是艾德拉主動問阿齊茲感情生活問題;(5)艾德拉奔下山後,阿齊茲並不知道她已下山,還在一個個石洞口叫她;(6)法庭上說阿齊茲用望遠鏡擊倒艾德拉企圖施暴,實際上阿齊茲是在艾德拉狂奔下山後才在洞口撿到望遠鏡。最關鍵的鏡頭是,艾德拉獨自進洞後,在黑暗中看見阿齊茲在洞口的身影,他往裡喊:「奎斯特小姐!」艾德拉沒有回應,但從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到她正處於精神紛亂的狀態,與在此之前她看見歡喜佛時的心理狀態一脈相承。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股水在池邊沖出一個決口(其實是一頭大象在池裡嬉水)。這個隱喻表明了艾德拉這時生理上的變化。觀眾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艾德拉自己的性幻想引起(當然,少不了她周圍持種族偏見的人煽風點火)。這便為後來艾德拉在法庭上突然撤銷控告找到合理解釋。

《印度之行》和戴維·里恩的許多影片一樣,都是描寫遠離故國到異鄉的人通過一次旅行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識受到考驗。摩爾太太和艾德拉抱著了解東方的目的前去印度,結果一個心力交瘁而死,一個聲名狼藉返回英國。對摩爾太太來說,這是一次失望之旅。她剛抵達錢德拉布爾火車站,看見兒子隆尼,然而隆尼不是專門來接她的,他主要是來接他的上級長官。隆尼對當地人的趾高氣揚和對上級的諂媚奉承令她很不舒服。英國人俱樂部里完全保留大英帝國的一套習俗,每次活動開始都要全體起立唱《天佑吾王》,令她感到無奈。當她與她的同胞談起接觸不到當地人時,他們竟回答說:「這是你的幸運!」游園會上她要求印度貴婦說幾句印度語給她聽,可是她聽到的只是「海德公園」,「滑鐵盧」等外來語。幸好菲爾丁把她和艾德拉請到家裡,介紹她們認識當地兩位知識分子戈德波爾和阿齊茲,但隆尼又對此勃然大怒。艾德拉提出與隆尼解除婚約後不久又恢復婚約,令她感到迷惘。好不容易有機會去游馬拉巴石洞,又發生意外事件,加深了印度人與英國人之間的矛盾,對於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這一連串不快確實是難以承受的。善良的摩爾太太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對於艾德拉,這是一次不幸之旅。她自身的脆弱經受不起東方文化的沖擊。她到印度本想了解東方,卻不料近距離認識了自己的未婚夫。這次旅行正好與她的心路歷程並軌。她感到與隆尼的距離而提出解除婚約,又因東方文化的沖擊,而收回提議。但實際上她並不愛隆尼,因此在馬拉巴山洞上眺望錢德拉布爾時,她聯想到身邊這個印度男人不知道愛不愛他的妻子,於是提出了那個曖昧的問題。她並不是故意挑逗,但一連兩個曖昧的問題,造成了尷尬的氣氛,阿齊茲避開到一旁,好讓自己冷靜一下。艾德拉本人卻被自己的聯想搞得心慌意亂,一發不可收拾。她從山上狂奔下來之後,只見她臉上身上都是擦傷的痕跡,她已處於半昏迷狀態。觀眾並沒有聽見她控告阿齊茲,但她被一群英國官太太包圍著,從她們嘴裡傳出來的話,可靠性如何大有疑問。隆尼在這問題上成了主導人物。

《印度之行》的情節圍繞著六個人物的關系展開。除了上述二人,還有兩個英國人。隆尼是英國殖民者的典型,菲爾丁代表有正義感的英國人,反對殖民統治,主張與印度友好。而影片里的兩個印度人,戈德波爾和阿齊茲代表印度人中的東方哲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婆羅門教老學者戈德波爾認為人生有輪回,善惡有因果,一切都命中註定,抗拒是沒有用的。他預感馬拉巴之行凶多吉少,但不露聲色,僅僅獨善其身,設法拖長晨禱時間避免參加;他明知阿齊茲是冤枉,但不願抗爭,因為他認為結果反正都是一樣。也許正是這種忍的哲學使印度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

阿齊茲是個西醫,受過西方影響,具有民主意識。他對英國殖民者沒有什麼好感。他曾說,一個英國男人在印度呆上兩年就會變得作威作福,而英國女人只需六個月就夠了。片中有一場戲充分證明這一點:一個夜晚,英軍少校請阿齊茲去出診。路遠,阿齊茲雇了一輛馬車趕到少校家,僕人卻告知少校不在家。少校太太和她的女友有說有笑從屋裡出來,正眼都不瞧阿齊茲一下,徑直上了他雇的馬車揚長而去,把阿齊茲一人留在黑暗中,因為主人既然出門,僕人便把大門口的燈熄滅了。可以想像,在經歷了這么一次屈辱之後,阿齊茲自然把對他平等相待的摩爾太太驚為神人。而菲爾丁邀請他到家裡更使他受寵若驚——這是他第一次進入白人的家。因此,當菲爾丁的領帶扣突然斷裂,他毫不猶豫解下自己的領帶扣給菲爾丁用(致使隆尼又增加了一份種族偏見,他看見阿齊茲的衣領因此外翻時,鄙夷地對艾德拉說:「瞧,這就是印度人。穿得倒挺整齊,就是不懂得用領帶扣!」)阿齊茲在與菲爾丁幾次接觸之後便視他為知己,無保留地把珍藏的亡妻照片給他看,關心他的婚姻問題,甚至向他袒露自己喜歡大胸脯女人。阿齊茲太天真了,白人給他一分友誼,他就報以十分。他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條件,便貿然提出要請兩位女賓游馬拉巴石洞。成行時,他興奮得像個孩子。火車正在行進中,他竟攀身出車外,只用單手抓住車廂門,全身作「大」字形喊道:「我是道格拉斯·范朋克!」與兩位英國女士一起坐在象背上,他更飄飄然,說自己覺得像個皇帝。他的熱情不斷上升,然後一下子跌落到冰點。被捕後他冷靜下來,對所有英國人都感到失望。菲爾丁回國後給他寫過兩次信,他沒有回。直到看見他惟一尊敬的摩爾太太的女兒成了菲爾丁的妻子,他的情意結才被打開。

戴維·里恩素以偏愛異國情調著稱。《印度之行》是在印度、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克什米爾地區拍攝的。和他過去的名作一樣,這部影片的景色美得無與倫比。無論是遠山,近水,荒蕪的野外,綠油油的大地,岩石突起的山峰,月光下面的寺廟,暴風雨的夜晚,冰雪覆蓋的村落,都不是為獵奇而拍,而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幾乎就是一個角色,一個他描繪的混亂不可知的外部世界與人物內心世界的象徵。他的影片幾乎每一部都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難怪它們全都叫好又叫座。

《印度之行》全長近三小時,但觀眾絕不感到是一部這樣長的影片。全片一氣呵成,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這種功力與戴維·里恩的剪接師出身有關。早年他做剪接的時候,曾因剪得太過分而被製片人解僱。但這並沒有使他放棄苛刻的剪接習慣。經過他手保留下來的東西,一定非美得驚人便新得獨特。他曾說:「我可以毫不手軟地剪掉一個鏡頭,哪怕是一個很好的鏡頭,只要它影響了影片的流暢。」十多年剪接工作經驗,使他在執導時腦子里就開始進行剪輯。因此,他的耗片率很低,而拍出的影片既嚴謹又流暢。戴維·里恩的影片,含意主要不是通過對白,而是通過形象來表達。《印度之行》一片由他親自剪輯,自然是一部大師級的作品。

Ⅱ 還記得那些印度經典電影嗎

前年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參觀了世界著名的印度「寶萊塢」,印象極其深刻。在這之前,印度經典電影曾經在我國風靡一時,那些美妙的歌舞片,令人相當痴迷啊。可以說,我算是印度電影的Fans。所以,這次能夠和高群書導演一起被邀請擔任2010年印度影展的推廣大使,感到非常榮幸,極其開心! 說起來,印度電影的歷史真的相當悠久。據資料記載,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首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第一次把電影帶到了印度。此後在無聲電影時期的20-30年代,印度電影迎來了第一個繁榮時期,無聲影片的產量持續上升,1931年高達207部。 同時,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印度電影開始了新的發展。1930年印度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影片《阿拉姆·阿拉》。影片題材取自《一千零一夜》,場景瑰麗多彩,穿插了很多歌舞場面,上映後引起了轟動。這種歌舞片形式至今仍然是印度電影被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 除了我們熟悉的歌舞片外,印度也有很多現實題材的電影,早期的《大地之子》和《柯棣華醫生的不朽事跡》,都是印度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特別是後者,以柯棣華醫生投身中國的抗日戰爭並以身殉職的悲壯故事為題材,在中國也被很多人了解和喜愛。 1950年印度正式獨立,其電影也進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成長起來了,他們不願被娛樂片的洪流所吞噬,拍攝了很多反映現實的優質影片,開始了印度的「新電影運動」。我們熟知的《兩畝地》,就是這類影片的佼佼者。 進入60年代,印度影片的年產量已達300多部,而到了1985年,影片年產量更高達 912部。目前,印度電影的年產量都在千部以上,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印度的很多本土電影明星,雖然未必像好萊塢影星那樣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影響,但在本國,卻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超級喜愛,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次在中國舉辦的印度電影展,共有10部來自「寶萊塢」的佳作將與中國觀眾見面。在選片上也打破了觀眾對於印度電影「只有歌舞片」的刻板印象,選擇了印度近年來最為優秀的現代影片,類型多樣,包括喜劇、情節劇、歷史劇、兒童劇等,題材涵蓋了印度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適合各個不同年齡層及口味的觀眾。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回憶起那些經典的印度電影,《流浪者》、《大篷車》、《奴里》、《寶萊塢生死戀》等等,當那些美好的記憶令你溫暖而感動時,不如,去看看現代的印度電影吧。相信你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獲! 高群書導演和小車同學 鄭重推薦印度電影

Ⅲ 印度老電影有哪些

《靈魂奔跑者》、《偶滴神啊》、《地球上的星星》、《心歸何處》、《人生不再從來》。

1、《靈魂奔跑者》。

《靈魂奔跑者》囊括2014年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6項大獎及最佳女主角、最佳特效、最佳男歌手等4項提名。

2、《偶滴神啊》。

影片講述關於一個不相信神的古玩店主Kanjibhai因地震店面坍塌,面臨破產,妻離子散,求告無門,從而告神,上訴法庭,遇見神且神幫助他打官司,最後相信神的故事。

3、《地球上的星星》。

影片由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達席爾·薩法瑞,塔奈·切赫達,維品·沙爾馬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影片於2007年12月21日上映。

4、《心歸何處》。

講述了三位主人公Akash、Sameer與Siddharth在各自尋找愛情與友情的道路上殊途同歸的感人故事。

5、《人生不再從來》。

由赫里尼克·羅斯漢、阿布依·多爾、法拉汗·阿克塔爾等主演。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公路之旅、關於三個男人友情的故事。

Ⅳ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

13年看的吧好像,轉老貼中伙計們討論的內容:
當初看到55分鍾,以為不會有歌舞,結果馬上就開使唱了,「他們吸幹了我們的血汗。他們瓜分了我們的國家……」唱的那個歡,過節一樣。這段跟劇情融合得很好,而且終於唱出了「我們要翻身做主人」的句子。這在印度文化中太不可思議了,這可是延續了幾千年種姓制度的國家。這片子本來是知識分子在改良主義立場上的闡述,只是導演本身對於底層的同情,不自覺地加重了對於毛派斗爭正義性的肯定。片中反復出現的口號「Lal Salam」,是通行於南亞大陸的革命口號。「Lal」意為紅色,象徵共產主義;「Salam」意為致敬、敬禮。

這片子和量產印度片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那股很二的假歡樂氣氛,而是很像是中國革命電影與美國商業電影的混合。珠希在警局被毆打強奸一段,拍得真實有力,一下子就讓人覺得痛苦。這片如同我們常見的革命電影一樣,對愛情做了淡化處理。沒有像普通印度片那樣無節制地玩情聖把戲,這點也很難得,珠希和卡比確有那種革命伴侶的感覺。珠希一個社會底層的女性,被地主及其武裝壓榨到無處生存,康長素曾言印度曰:「其國雖口兩億,全國命之所寄不過兩千萬人,其餘不過畜生,無能為役」,他們希望像人一樣活,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社會高層呢?警司的表現很符合他的階級定位,就是屁股問題。警司是個富二代,他對男主始終有種居高臨下、憐憫的友情,而不是正常的平等交往,而這也反映了他對待社會底層人民的態度,高高在上的同情、憐憫、施捨,而不是正常的平等理解。最後警司向媒體公開和卡比的關系,之前一直在渲染警司是個好人,而他這么干就是要讓朋友去死,再次證明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他的階級立場決定了他必然站在窮人革命者的反面。他和卡比決裂時候的對話就能看出,他能接受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因為改良不會觸及他這個階層的利益,或者是不會完全破壞他這個階層的利益。但是窮人革命是要焚毀一切舊體制,這種革命將砸爛寄生在印度窮人血汗身上的他和他的家庭。面對歷史車輪,這種改良主義者無處藏身,他的下場大家也看到了:革命尚未到來,他已被自己的階級拋棄。

而另一個社會高層,那個被抓的教授,片中出現這樣的人物,有一定原型。他的學歷那可不一般,是吉姆哈克校友,看年齡,弄不好在校時還見過面。另外、他念的中學是The Doon School,是世界頂尖中學,拼爹最牛中學,不是最高的克什米爾婆羅門基本沒戲。作為英吉拉甘地的校友,老教授被捕,內閣部長去做統戰沒准都不夠格,可能要索尼亞甘地出面。
毛派不但有高種姓富人家庭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加入,其本身就是高種姓知識分子發起組織的。教授是印度最高等級精英的模板,他們本可以在當前制度下生活得更好,那是什麼讓他們放棄一切,選擇為窮人去獻身和行動?

康有為1927年去世,我們的父輩、我們自己,是通過5、60年代畫質模糊的黑白電影,三毛流浪記漫畫去了解放前的社會,由於沒有親身經歷,我們對那個時代僅僅是一個朦朧的印象,很多人覺得現在的日常生活平淡,以為這是歷史常態,某些人甚至嚮往過去的地主。但是在康有為死後85年,在21世紀,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居然還能通過一部2012年出品的高清彩色電影,再次看到那個吃人的社會,那一刻有沒有人能理解當年的先烈呢?

這片子的很多元素看起來真的很有親切感,都是我們從小看的電影里出現過的:反動派既是紙老虎又是真老虎,革命群眾堅持斗爭永不屈服,叛徒和壞蛋最終得到應有下場。雖然最後敘述帶著一種改良主義的味道,講了和稀泥的大道理,但前面幾十分鍾的鋪陳和警司大人所代表的,維護現行秩序行為的徹底失敗,以及最後的那個長鏡頭,重申了影片中反復出現(甚至賦予了印度式合法性即綠林正義)的主題: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幾點
1.農村地區的壓迫描寫太少:比如種姓制度,比如燒死寡婦,比如文盲遍地,比如四大枷鎖
2.游擊隊官兵一體描寫太少:在訓練的時候,可以增加一些指導員、掃盲班工作的描寫(毛氏游擊隊居然不掃盲)片中卡比發現游擊隊員很多都是識數不超過20的文盲,這里沒展開描寫很可惜,本來文工團就有掃盲的職責,這樣也很容易接觸最普通的平民百姓
3.對毛的思想描寫不夠:游擊隊基地被襲擊之後,司令在城裡的領導那邊痛苦的時候,領導應該來一段(ง •̀_•́)ง「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然後背景音樂響起:太陽出來照四方……
4.別在意戰斗場面,印度人民就好這口兒。

Ⅳ cctv62010播出的印度電影。。。高分

譯 名 愛上阿吉·卡勒
[1] 片 名 Love Aaj Kal 年 代 2009 國 家 印度 類 別 劇情 語 言 北印度語 字 幕 英文 片 長 128 Mins 導 演 伊姆提阿茲·阿里 Imtiaz Ali 主 演 賽義夫·阿里·汗 Saif Ali Khan ....Jai 迪皮卡·帕度柯妮 Deepika Pakone ....Meera 里希·卡普爾 Rishi Kapoor 拉胡爾·可汗納 Rahul Khanna Elizabeth Tan ....Pei Fagun Thakrar Neetu Singh Toni Staniewicz ....Architect Jeremiah Turner ....Beautiful people at Fog City Diner Sheena Bhattessa ....Neha Dennis Ruel ....Santos Manjot Singh Kenyon Page ....Woman in San Francisco Tailor Shop Isa Magomedov ....Architect Luna LiVolsi ....Flower Niki-Simone ....Erum Shruti Tewari ....Counselor Leeshon Alexander ....Marley Phu Do ....Lee Zachary Culbertson ....Half of a Happy Couple Holding Hands by a Fountain (uncredited) Cindy Warner ....Architect (uncredited)
編輯本段劇情梗概:
《愛上阿吉·卡勒》是印度導演伊姆蒂亞茲·阿里繼《不能錯過你》和《忽然遇見你》之後的又一部愛情歌舞電影。影片由同一對男女主角演繹了兩段不同的愛情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小村莊,這時的男主角是一名軍官,他愛上了女主角。那時候人們只在心裡默默愛著一個人就覺得很幸福。人們相信一見鍾情,一切都小心翼翼、靦腆。包辦婚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持續了很久。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現代的倫敦,男主角風流倜儻,他認為要認識某個人是出自身體的吸引,沒有什麼可以保證愛情能永遠。主角們要面對更加復雜的問題。人與人的關系不同的時代有所不同,但是對於戀愛的體驗是相似的。過去的年代,有單純也有壓抑。現代生活,有歡樂也有絕望。 《愛上阿吉·卡勒》是一部學習如何去愛的電影。導演阿里一貫的風格就是用不同尋常的情景和精彩風趣的對話來打動人。 Love Aaj 愛上阿吉 倫敦,舊金山,德里-2009
住在倫敦的賈伊和梅拉是一對現代情侶,他們在一起非常開心但總是互相有些不信任對方會安定下來。於是當生活出現與之前不同的發展方向時,他們決定跟著感覺走。「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的愛情只會出現在故事書里」,賈伊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務實。 Love Kal 愛上卡勒 德里,加爾各答- 1965 當威爾.辛格第一次看到哈爾琳時就像被雷電擊中。不久之後,他站在一棵大樹下,並發誓說「我一定要讓她知道」。他登上火車旅行千里來到她的陽台下,只為見她一面。但是他什麼也沒有對她說。 Love Aaj Kal 愛上阿吉·卡勒 威爾不明白賈伊怎麼能夠沒有激情地對待自己的心事,就像金融交易。賈伊不理解威爾.辛格在他年輕的時候怎麼在哈爾琳的事情上如此天真和愚蠢。但是,隨著兩個故事的發展,我們認識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時代會有所不同,但是對於戀愛的體驗是一樣的。在現代生活中,有歡樂也有絕望。在過去的年代,有單純也有壓抑......
本片的音樂和劇情的配合非常到位,音樂表現令人驚嘆。本片的音樂不僅保留了印度歌舞電影一貫的民族特色,而且融合了更多的現代元素,節奏明快,張弛有度,對情感的烘托和升華功不可沒,這樣的印度音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感染。可以說,和奧斯卡最佳配樂相比也毫不遜色!

Ⅵ 印度電影發展的十分迅猛,其原因是什麼

印度電影題材寬泛,無所禁忌。印度電影的題材都比較新穎,力求大膽突破,無論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或者是宗教問題、或者國家政治都是其可以拍攝的題材。

政府支持和開放投資環境,早在十九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就資助一些導演拍攝印度主題類型的電影,從1999年開始,印度電影正式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導演可以從銀行貸款,同時也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國內投資,這使得印度電影解決了錢的問題,發展更加迅速。

Ⅶ 滿滿回憶,改革初期引進的電影,看過的最年輕的也奔35了

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當我們度過了文革的思想桎梏和文化飢渴後,急需得到心靈的慰藉和寄託。那個時代,看譯製片,和讀傷痕小說和朦朧詩一樣,成為時尚文化的代名詞。

改革開放初期,是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當年的一些經典譯製片,打開了我們看世界的一個窗口,成為一代人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義大利某個醫院里的老人臨終前,她美麗的孫女Olga飛車趕來。老人告訴她有一盒珠寶在俄羅斯。同時卻被兩個開救護車的,一個等妻子生孩子的大鬍子黑手黨,一個在醫院養病的瘸子和一個醫生聽了去了。於是,一票人殺往俄羅斯,又有個英俊瀟灑的導游來接他們。大家各顯神通,分兵前往。中間發生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醫生的護照被大鬍子從廁所塞下去了,因而只能在飛機上不停的飛來飛去。大鬍子總要和瘸子過不去,瘸子說:"我自己來,自己來"一腳踢斷了一根石柱子。導 游和救護車司機緊跟著美麗的Olga,上演了公路飛車,引爆加油站,汽車變潛水艇等一幕幕的好戲……

美麗的Olga和英俊的導游在這一幕幕的奇遇里情愫暗生,眼看是金童玉女,佳偶天成。卻被導游熱情的媽媽道破真像,原來他是文物局的警官……

雖然不是好萊塢出品,但是在1974年出品,絕對蓋過現在的所謂大製作。

《佐羅》

阿蘭德龍版本,

帥爆了。

阿蘭·德龍是一個兼具俊美外貌和出色演技,能夠勝任多種角色的演員,在《黑鬱金香》、《你是惡魔》等影片中,他都是一人演兩個角色,而且總是讓人感到兩者氣質懸殊,性格迥異。他的表演風格以瀟灑、英俊和矯健而著稱,他主演的《黑鬱金香》和《佐羅》等經典影片在中國有眾多的影迷。阿蘭·德龍有句名言:「我喜歡演主角掛大牌。如果是政治家,就成為戴高樂。」這就是他的抱負與性格。

佐羅曾多次被搬上銀幕,但本片是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一部,充滿原著中表現的西班牙風情、法國的浪漫。由造型瀟灑、身手矯健的阿蘭.德龍主演,著名配音演員童自榮為佐羅配音,斯坦利.貝克演強橫無理的許爾達上校頗為出色,加上精彩的劍斗場面,相當有吸引力。 阿蘭.德龍炯炯有神的眼神、迷人的微笑,加上他出色的表演,成為電影史上一代巨星的永遠記憶........

大篷車(Caravan)是一部1971年的印度電影,導演是納亞爾·胡賽因(Nasir Hussain),吉滕德拉(Jeetendra)和阿莎·帕雷克(Asha Parekh)主演,片長128分鍾。上海電影譯制廠1980年譯有該片的中文版本。

《大篷車》情節曲折,構思巧妙,引人入勝。它講述的是孟買一家大工廠主的獨生女兒蘇妮塔,新婚之夜忽然發現新郎拉加正是殺害她父親的兇手。 影片以大蓬車隊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吉卜賽人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印度著名舞女阿魯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著名歌唱家拉塔優美動聽的歌喉,使影片增添了耀眼的藝術光華,給觀眾留下了永恆不滅的印象。

那會的印度電影以歌舞為主,還不開掛。

男主帥,女主美。

無論什麼人都能載歌載舞。

葉塞尼亞,墨西哥1971年拍攝的經典影片。

19世紀熱情洋溢的墨西哥小鎮,吉普賽女郎葉塞尼亞和夥伴們暢快淋漓歌舞,她高傲聰慧,宛若一株帶刺的玫瑰,由於時常遭到白人的歧視,因此葉塞尼亞偶爾會偷錢懲治這幫勢力眼,卻不知道自己擁有怎樣曲折的身世。某天,葉塞尼亞在酒館算命,結識了自信滿滿的白人軍官奧斯瓦爾多。一來二去的交往,這對有情男女墜入愛河。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令他們飽受折磨。勇敢的奧斯瓦爾多請求吉普賽頭人同意他們的結合,在葉塞尼亞外婆的點撥和撮合下,這個狂野女郎最終如願和奧斯瓦爾多結為夫婦。

幸福總是短暫易逝,葉塞尼亞和丈夫迎來了長時間的生離死別,他們的愛情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

那會中國和日本的關系真真好啊,電視劇,電影,交流的厲害。

為人正直的檢查官杜丘(高倉健飾)被人控告犯有搶劫、強奸罪,自知清白的他為了洗清冤屈,開始了一邊躲避警察追捕、一邊查找事實真相的逃亡。途中,杜丘於山中冒險救下牧場主的女兒真由美(中野良子飾),兩人生出真情。在真由美及其父親的幫助下,歷盡艱險的杜丘終於撥開重重迷霧,在一家精神病院,他找到了誣告自己的橫路進二,但對方已神智不清。為了將其中隱情一一揭出,杜丘裝病住進這家醫院,開始小心翼翼的調查求證,巨大的政治陰謀遂即浮出水面。

本影片靈感源自於瑪麗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瑪麗亞·馮·崔普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帶,原本在本篤會的儂柏格修道院(Nonnberg)擔任實習修女,1926年因健康問題,被院長送到蓋爾·馮·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養,兼任爵士長女的看人墜入情網,於1927年結為連理,兩人並生有兩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經濟大恐慌影響,爵士幾乎失去了所有財產。於是他和瑪麗亞帶領七個孩子組成樂隊進行職業演唱,並於1936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贏得首獎。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爵士拒絕了納粹的徵召令。為了躲避追捕,他們以露營的名義搭乘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從此展開全歐洲的巡迴表演。1939年他們移居美國後,不但將演唱事業開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場舉辦各種音樂營隊。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瑪麗亞·馮·崔普出版了第一本書《崔普家庭合唱團》。不久,該著作被改編成德國電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並在歐洲引起轟動。

絕對是歐洲電影史上的奇跡。

對,不是美國拍的。這種歐洲皇家的故事,還是歐洲人自己拍,更接近歷史。

茜茜是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威滕斯巴赫家族的一個旁支)與威滕斯巴赫家族的路多維卡·維廉米娜(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女兒)的次女。她在施塔恩貝格湖畔帕薩霍森她父母的宮廷里長大,她的童年是相當無憂無慮的,因為她父母在王宮里沒有任何職務和義務。

1853年茜茜隨她母親與姐姐海倫赴奧地利伊舍,計劃的是海倫應當在那裡受到其表哥、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注意。出乎意外的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愛上了茜茜。兩人於1854年4月24日在維也納結婚。作為結婚禮物弗蘭茨·約瑟夫將伊舍的行宮送給了茜茜。此後這座行宮被改建成了一個E字形。

從一開始茜茜就很難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宮廷內所使用的嚴格的宮廷規矩,因此她在皇宮里非常孤立。她本人喜歡騎馬、讀書和藝術,而這些又是維也納宮廷無法理解的。婚後她很快生了三個孩子:索菲(1855年—1857年)、吉賽拉(1856年—1932年)和太子魯道夫(1858年—1889年)。但皇太後索菲不準對她的孩子的教育施加任何影響,她與弗蘭茨·約瑟夫之間的關系開始惡化。她的兒子出生後不久她就離開了奧地利長期旅行,其中去了馬德拉、英國和匈牙利。

茜茜始終對匈牙利民族持同情心,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達成後她與她的丈夫一起在布達被加冕為匈牙利女王。

此後不久她生了她的第四個孩子,瑪麗·凡內芮(1868年—1924年),她是茜茜與她丈夫弗蘭茨·約瑟夫在這段短暫的重新和好時期里的孩子,據說她是茜茜的愛女。但此後不久茜茜就又開始了她的旅行生活。1890年她開始在希臘的科福島上建一座宮殿。她稱這座宮殿為阿喀琉斯宮,並在宮前樹立了一座阿喀琉斯的像。茜茜非常喜歡阿喀琉斯,因為兩人同樣的倔強。但後來她對這座宮殿又喪失了興趣,1907年這座宮殿被賣給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虎口脫險》是一部經典的法國戰爭喜劇片,由傑拉爾·烏里執導,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爾維爾主演。

講述在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偵查任務中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機上的皇家空軍中隊長與四名飛行員被迫跳傘逃生的故事。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另外兩人被俘。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大鬍子中隊長雷金納德 被動物園管理員所救。而另外兩名士兵,也分別在油漆匠奧古斯德(布爾維爾飾)和樂隊指揮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費內斯飾)的幫助下掩藏好了。即便德軍展開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揮和中隊長還是在浴室順利地會面,幾經輾轉,英國士兵終於接上了頭。幾個原本並不認識的人,就這樣結成了生死同盟,與敵人展開了鬥智斗勇的生死游戲。同時,也鬧出了不少溫情的笑話。他們用微薄的力量對抗嚴酷德軍,險相迭生,滑稽搞笑,為了逃出虎口,共同戰斗。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瑞士的安全地帶。

德國電影《英俊少年》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但直到80年代初才在我國上映。片中的小英雄海因切(有趣的是這也是小演員自己的真實名字),他純真的表演還有那動人的歌聲,給我們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所有歌曲都是由小主人公海因切一人主唱!主演、主唱、還有真名實姓的主人公,這在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歌手海因切(Heintje)原籍荷蘭,生於1955年。他5歲登台,後來演出了一系列電影,發行過許多唱片,是當時著名的實力派金嗓子童星。 他的歌聲甜美動聽,充滿了少年特有的感懷和陽光之氣,因此極大地影響了一大批影迷。劇中的插曲還被翻譯成中文在我國廣為傳唱,《小小少年》和《夏日最後一朵玫瑰》這兩首歌曲更是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每當不經意地聽到或哼起那悠悠的旋律,我的思緒彷彿就會在瞬間回到過去的歲月。海因切淳淳的歌聲撥動了我的每一根心弦,使我不禁懷戀起自己懵懵懂懂的少年時光。

還有秀蘭鄧波兒的電影系列

那時被這個小捲毛深深迷住,怎麼又這么可愛的小女孩。

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1928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電影演員,兒童時期為美國童星之一,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禮賓司司長。

3歲時鄧波兒在母親的安排下進入一所叫米格林的幼兒舞蹈學校接受訓練。1934年,6歲的鄧波兒成功出演了歌舞片《起立歡呼》,在隨後的一年中,鄧波兒出演了《新群芳大會》、《小安琪》、《小情人》等8部影片。在1935年,年僅7歲的她就獲得了第7屆奧斯卡特別金像獎。1999年,鄧波兒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8名。2006年獲得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終身成就獎。

2014年2月10日,在美國加州的家中去世,享年85歲。

那個時期的配音也好,讓這些外國人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口型,語氣沒有違和感。

比現在的所謂大碗配音,好的不是一點半點。

基本上都是上海譯制廠出品的,

相當懷念。

Ⅷ 印度電影流浪者拉絲的扮演者

拉茲·卡普爾

印度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生於白沙瓦電影世家。1946年編導並主演自傳體影片《火》和故事片《雨》,取得成功。1950年創建拉茲·卡普爾電影公司,自導自演《流浪者》,獲印度國家電影獎和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此後拍攝的多部影片都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感情與生活,並對社會弊端有所揭露。60年代後,主要致力於製片業。

庄嚴肅穆的法庭之上,險遭殺害的大法官拉貢納特(普利特維拉·卡浦爾 Prithviraj Kapoor 飾)義正言辭,道貌岸然。被告席上,神色頹喪的青年拉茲(拉茲·卡普爾 Raj Kapoor 飾)無依無靠,聽天由命。拉茲自幼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後被拉貢納特當年的仇家引誘趕起偷盜搶劫的營生。按照這位大法官的說法,他就是一個天生的壞蛋與墮落者。美麗的麗達(納爾吉絲 Nargis 飾)是拉茲童年時代的好友,同時師從拉貢納特學習法律。她自高奮勇擔當拉茲的辯護律師。

Ⅸ 70-80年代印度最紅的電影名字叫什麼

《德維達斯》、《玩具車》、《吉莉巴拉》、《地獄天堂》《眼鏡蛇》,《20世紀》、《新印度》、《罪行與懲罰》、《沙爾達》
《流浪者》是六十年代的吧!~

Ⅹ 印度老電影有哪些

《流浪者》
《啞女》
《永恆的愛情》
《海誓山盟》
《愛的火山》
《大蓬車》
《假戲真情》
《強權女人》
《情到濃時》
《忘情戀》
《哽嘎的故事》
《查德妮》
《孟買報》
《印度舞女》
《寶萊塢生死戀 》
《虎膽英雄》
《愛情騙局》
《血恨深仇》
《在劫難逃》
《愛的諾言》
《三位一體》
《血的代價》
《痴狂》
《善良的謊言》
《奴里》
《逐鹿人生》
《母親》
《印度先生》
《義警伸威》
《硃砂情》
《不能沒有你》
《純潔》
《心靈的貝殼》
《阿育王》
《逍遙法外》
《快樂單身漢》
《天外來客》
《丈夫的家》
《人世間》
《鋸刀鋒》
《 馬戲演員的遭遇》
《怦然心動》
《愛無國界》
《新娘與偏見》
《含情默默》
《印度鬼新娘》
《情字路上》
《天賜良緣》
《恭喜老爺》
《奇異的婚姻》
《溫柔的陷井》

閱讀全文

與印度電影60年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good電影在線經典電腦 瀏覽:19
騰訊視頻的電影怎麼傳到qq可以看 瀏覽:2
拍一部電影是不是導演付的錢 瀏覽:505
喝酒看哪些電影好 瀏覽:649
雲頂3d電影院1號廳 瀏覽:956
yy6080看電視劇看電影2020 瀏覽:976
手機vr眼鏡看電影怎麼快進 瀏覽:643
電影著名女主角 瀏覽:304
香港近期高分電影推薦 瀏覽:297
泰國什麼督察電影 瀏覽:575
什麼軟體看電影免費的 瀏覽:800
電視與顯示屏看電影 瀏覽:465
老高分電影推薦 瀏覽:764
19禁動畫電影 瀏覽:696
電影推薦國產動作槍戰片 瀏覽:415
關於成吉思汗的電影哪個最好看 瀏覽:11
韓國電影情事2014完整版 瀏覽:2
愛戀是2015類似的電影 瀏覽:55
和俄羅斯洛麗塔類似的電影下載 瀏覽:357
去年有哪些好看的電影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