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日本買電影票
就和國內一樣啊 去櫃台買啊 除非你日語不好~~~~~~~·
Ⅱ 到了日本是不是可以盡情買那種電影和漫畫,還可以帶回國,一部電影多少錢,一本漫畫呢
很貴的,特別是漫畫,一本好幾十,摺合人民幣——大概,我聽別人說的(●—●)。ps淘貨求便宜千萬別去秋葉原,巨坑,一般景點都貴嘛,雖說是聖地。淘貨還是建議你可以找一些小的手辦店。
Ⅲ 在日本柯南劇場版電影門票或影碟各多少人民幣
電影票是1300日元
DVD沒那麼早出來,估計要到9月份,大概2800到3000日圓左右
日圓和人民幣的匯率每天都變的,你去查一下好了,給你給參考,100日圓大概7塊人民幣左右,上下浮動一下。
Ⅳ 去日本玩幾天,要多少錢
那要看您,怎麼玩,玩幾天,住什麼樣的旅館,吃什麼檔次的飯了。
給您幾個日本的基本物價,您自己算算吧。
----
1。日本標准商務酒店的住宿費:8500日元/天/人
2。日本一碗拉麵的價格:800日元
3。日本公交的起步價:大約局寬130~150日元/每人
4。日本一罐飲料的價格:120~150日元/桐梁亮瓶
5。一場電影的價格:大約是1500日元左右
6。公園入場券的價渣備格:大約是1000~1500日元起。
Ⅳ 在日本買一張電影票要多少元
大約價位是1500-1800日元。特價的時候,1000日元左右。
在日本看電影要比中國,歐美都貴很多的。
Ⅵ 求電影市場定價策略的案例
在網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與此有關的文章,但太長了,摘抄部分如下,具體的鏈接過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電影放映市場現狀
電影,是一種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場,就要贏利。不僅僅如此。有了市場還要追求更大的市場,爭取讓我們的商品滲透到每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只有這樣,我們的商品才有價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健康成長。同樣,有了利潤還要追求更大的利潤,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利潤。只有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商品的價值。
但是,目前「電影」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卻越來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場在逐漸縮小,它的觀眾在逐漸減少,觀眾離影院越來越遠,電影正在與觀眾背道而馳。
為什麼?
主要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高,遠遠超出了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讓大批的電影愛好者望而卻步。調查發現80%的觀眾認為幾十元票價經濟上難以接受。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如果電影票價低一些還是願意經常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但是普遍認為花十元錢看平庸的國產片是不值的,偶爾看一些進口大片還可以湊合,更何況少則30元、40元,多則80元、90元呢?消費者說這些話表明他們對於電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實。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後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電影院掛出的《天下無賊》票價是48元,《加菲貓》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這兒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這還是普通票的價格,如果你想在貴賓廳看電影,價格還得翻番。此外,影城門口有告示牌,不讓外帶食品,消費影城的大杯可樂8元,爆米花10元,讓人感覺進了候機廳。
與票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為例,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這樣算下來我國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我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之間,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票價高了,觀眾怕了,進影院的人少了,觀眾人數自然大幅下降了。以電影重地上海為例,其電影觀眾人數上世紀90年代4500萬人次,但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電影院越來越留不住人,這已經成為困擾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瓶頸。
觀眾人數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價很高。1989年時,電影票價為每張0.25元,全國票房總收入為25億人民幣。現在,電影的票價上漲了大約100倍,全國總票房收入卻只有10億人民幣。而依我看來,考慮到物價指數上漲的因素,實際上現在每年的票房總數10億人民幣,只抵得上1989年時市值的5億元以下。也就是說,目前每年的票房總值還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這就是我國電影放映市場現在的生存狀況。票價居高不下、觀眾逐年銳減、票房無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壓在電影放映市場及其經營者的肩上。又像一個魔咒緊緊環繞在他們身旁使他們寢食難安。
我們的電影放映市場該怎麼辦?
(二)與以往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業開始復甦,看電影是人們娛樂消費的主流,那時電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場場爆滿。而在今天,電影「高票價」導致的電影消費貴族化,則在使電影觀眾嚴重走失。同時,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們分別從票價、觀眾和票房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來看票價:
建國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個別影院20元)
以均價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計,現在的票價較之漲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價格漲幅遠遠低於電影票價的漲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現在每市斤0.85元,漲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豬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現在每市斤6.5元,漲幅8倍左右。
再看觀眾數量:
1989年我國電影觀眾有293億,1999年只有3億人次,這說明1999年,我國看電影的人次僅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經降至2.2億。我國電影重地上海,電影觀眾上世紀90年代是4500萬人次/年,而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年。
最後來看票房:
198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5億元人民幣,1999年我國票房收入為8.1億元人民幣。票房收入為過去的1/3。據官方統計的結果,2004年一年,我國的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億圓人民幣,這其中還包括電影頻道給一些不在院線上映的電視電影的錢,如果單純考慮影院票房,連10億元都沒有。
票價、觀眾數量和票房的如此懸殊的對比,說明高票價已經成為困擾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三)與國外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的電影票房動輒上億美元;中國人也愛看電影,但中國的電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過2.5億元人民幣罷了。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人也有條件看電影,中國人愛看電影,但中國人卻沒有條件看電影。這真是讓人覺得可悲。
美國1990年電影票房是47億美元,以後連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經達到了94億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時也超過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紀錄—2002年的93億美元,從而創造了美國電影票房新的最高紀錄。而中國近年來則呈下降趨勢,1992年是19.9億元人民幣,1999年以後就一直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下徘徊。
美國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約3000美元,而美國的電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國人均年收入2004年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這樣算下來,中國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中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以上是我國和美國的比較,下面再看與其它國家的比較:
韓國:電影票價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韓國的票價由發行方、投資方及影院三方來維持,三方從市場經濟規律考慮提出一個適當的價格,根據地方差異有所不同,偏遠地區比這個價格還低。
日本:電影票價一般為成人票每張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為了留住觀眾,日本女人看一場電影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幣,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萬元,可以買1600張電影票。
法國:巴黎一般工薪階層的月均收入為2000歐元(1歐元約等於10.5元人民幣)。在香榭麗舍大道的UGC影院,三個放映廳的普通票價分別定為8.6歐元、8.2歐元和7.3歐元,學生票為6.7歐元,中午12時開映的影片票價為5.5歐元,12歲以下兒童票價為5.1歐元,另有三人聯票等優惠價。票價的靈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經營者經常用的手段,「辦卡觀影」活動在法國較為普遍,18歐元月卡和230歐元年卡很受觀眾歡迎。
義大利:羅馬已實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納一定量的購卡費用,在年內觀看任何場次的電影,只要每次交納1歐元即可。
著名影星成龍被問及票房問題時,則表現得非常激動。「我最不願意就是談到票房的問題,我們中國有13億人,票房上了1億元就高興得不得了,而韓國只有4600萬人,卻有1億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們中國人都去看盜版了。而看盜版的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貴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發達的地方,票價太貴,導致人們選擇看盜版。所以呼籲一些地方降低票價,讓更多的人去電影院看電影。」
票價高了,進電影院的人數就少了,在電影院進行消費的人數也就少了。在中國的電影院里經常可以見到只有8、9個人的情況。即便是100元一張票,也不過8、9百元。如果票價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買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會有1000元的營業額。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電影管理者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措施,讓更多的人能進電影院,讓人們能看到更多的電影。這可能是振興中國電影放映市場的一條必由之路。
Ⅶ 在日本 一張正版的電影DVD大概要多少日元
老電影的話一般2000-3000日元,新的話根據熱門和冷門還有商家的優惠程度來看6-8000也有可能,要是那種高級的dvd box或者blue-ray box那就得上1萬了
Ⅷ 移民日本的各方面真實生活快來看一看到底值不值
然而我也常常聽中國朋友說,哎呀,日本人這壓力好大呀,你看上班走路都跟跑步似的。但是,從中國回來的日本人卻對我說,你們中國人活得好累,什麼車奴、房奴,日本從沒聽說過的詞,在中國都成了流行語。於是,我想到一個問題:活在這個虧飢世界上,到底是中國人的壓力大,還是日本的壓力大?
食品,日常開支低
在日本吃東西貴,如果按絕對價格來看,日本的東西的確貴,但如果按月收入比率值來看,絕對比在中國的大城市便宜的多。再對比東京和北京、上海。一個三口之間的日本人,每個月的家庭火食費是在5萬日元至8萬日元左右,占這個家庭男性收入工資16%-26%。要注意,這只是按這個日本男人的普通工資標准,也就是月收入30萬日元。
但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日本公司人平均月工資是在40萬至50萬日元以上,這里的統計方式是扣除厚生年金、國民年金、國民健康保險以及每月的稅金後的最保守的數字。而在中國的情況怎麼樣呢?一戶三口之家每個月的伙食費更少要在500-1000人民幣之間,也有可能更多。每天支出了15元至30元人民幣的火食費,這樣算是便宜的日常開支了,但也要佔中國員工月工資3000元人民幣15%-30%。一般來說日本人非常注意節儉,在電視上經常有這樣一欄節目,給幾個人每人1萬日元,讓他們用一萬日元生活一個月,最後剩下錢最多的人是比賽的獲勝者。而在這檔節目中,用1萬日元生活一個月的人,通常都會剩下3千日元以上,最多的生活一個月只用3000多日元,相當於不到人民幣200元人民幣。這樣比較日本人的開支確實低。
日本人出去喝酒,通常在1萬日元至2萬日元之間,可以吃喝得非常好,按月收入算也就相當於中國的100人民幣至200人民幣,但如果中國人要出去喝酒,通常也要花二三百,在我的印象中比日本要貴。
休閑娛樂零壓力
說到玩,日本人旅行,比如去澳大利亞中檔的六日旅,費用在10萬日元左右,相當於月工資25%-33%;去加拿大、美國十五日游,費用在15萬-20萬日元,相當於每個人月工資的一半;去東南亞旅遊非常便宜,10萬日元可以游新泰馬一圈。
而在中國,去澳大利亞一個星期需要人民幣8千以上,比日本還要貴,而且是月工資的2-2.5倍。去美加十五日游,費用在1萬5千人民幣左右,是月工資的4-5倍。通過所佔月工資的倍率,可知,日本出遊消費要比中國低的多。在看另一個比較,在中國滑雪,是按銷做返小時算錢,一個小時便宜的20元、貴的50元,一天如果想滑8個小時,需要花160-400元,相當於月工資5%-10%;在日本滑雪,按天算錢,一天便宜的7000日元,貴的1萬日元,相當於月工資的2.5%-3.3%,而且從早上九點,可以滑到晚上九點,隨便玩、隨便滑一切零壓力。
在日本看一場美國大片,價格是1800日元,相當於月工資的0.6%,而像超過50歲的人,就「返老還童」為半價。
但在中國看一場美國大片,價格在30~50元人民幣,是月工資的1%~1.6%,也就是說在中國看電影的價格是在日本看電影價格的2~3倍。是日本很多博物館、展示廳對學生都是免費,但在中國對學生也只是優惠;在日本很多體育設施,比如籃球場、小足球場、網球場對民眾都是免費開放,但在中國除了學校,想找個踢足球打籃球的地方越來越少。即使其他地方有這些設施,也是要花錢的。
居住、胡並出行靈活
日本人的住房,大多日本人基本都是住一幢樓即日本人叫「一戶建」,也就是中國普通意義上的小別墅。價格在3000萬日元至5000萬日元之間,折算成人民幣是在210萬~350萬人民幣之間,是一戶家庭6~9年的收入總和。這個價格正是中國北京或上海同等面積的房價。
但在日本的收入卻是北京、上海收入的10倍甚至更高。日本人可以輕松貸款買房,比如一套4000萬日元的別墅,首期只有100萬日元,然後每個月還10至15萬日元的貸款,30~50年還清。
而在中國,貸款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條件,而且貸到款以後,一套40萬人民幣的住房,首期也要交10萬人民幣以上,然後也是幾十年還清。但還貸款的數額卻是一戶家庭超過10年的收入總和。但是,日本人住的是五六個房間、有私人停車場和小花園的家庭一戶建(別墅);而中國人住的是兩室或三室一廳。
日本的交通方便,只要到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交通環境比北京、上海要強上多少倍。而且交通費占收入比例也比在中國便宜,而且日本會社員的車費都是公司報銷。比如一個月收入40萬日元的普通會社的員工,月費用通常在1萬日元左右,占月收用的1/40,而且費用還由會社負責。但在北京、上海,普通公司員工每個月的通勤費用要佔月收入的10%,而且很多情況下都要由個人負擔。
高檔品價更低
在中國私家車並未真正的普及,買車也就只是一部分人,所以私家車就屬於高檔品系列。而在日本,私家車是很普通的東西,日本人的月工資是35~40萬日元左右,倘若工作地在銀行、大手企業、IT和IT關聯公司、商社、政府部門、自營業者的月收入更高。而日本一台普通家用車的價格不到200萬日元,折算成人民幣也不過12萬元。普通車型的價格與中國同價,甚至更低,也就是說用四個月的工資就可以買一輛私家車。當然日本普通的數碼照相機、攝相機的價格比在中國還要便宜。比如可以用3萬日元買在中國出售價格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相機。也就是說一個日本大公司的員工,可以用月工資的1/10,購買中國外企白領一個月工資才能買到的東西。
衣著典雅干凈
提起日本人的著裝,有人會想起素凈優雅的和服,有人想起自然清新的文藝風。但毋庸置疑,日本服飾總是能給人留下干凈整潔的印象,以至於在日本的寫字樓里一眼望去,身穿黑灰色套裝的白領們總是與周圍的隔板融在一起難以辨別。
相對到過日本的人都有感觸,穿著同一雙鞋在日本街頭行走一周,鞋子完全不會臟。因為有坐在地上的習慣,日本人十分注意腳下衛生,普通家庭里都要脫鞋才能進門。
學校里也是如此,日本小學和初中教學樓門口都有專門的鞋櫃,學生進教學樓之前要換上合適的鞋子或者帶上鞋套,有的學校還要求學生穿著統一樣式的軟底鞋。上體育課之前,學生還要再換上運動鞋,既能防止受傷,又保持了地面干凈。
子女讀書有優勢
日本擁有眾多世界的大學。因此,移民日本可以使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小學,初中的學費全免,高中學費只需要10萬日元/年。持有經營管理簽證的子女在就讀日本大學時,其學費只是國外留學生的1/3至1/5,而且不受留留學生配額的限制,因此進入世界大學的機會將遠遠超過國際留學生。
中國有高考每年都是900多萬考生,擠在一條大道,目的就是為了爭一個名校,爭一個未來。但是,日本每年也有高考,日本高考的情景,就沒有像中國那樣激烈,原因在於日本高考可以考兩次,一次是「全國統一考試」,還有一次是報考的大學的「學校單獨考試」,日本高考還有一個人性化的地方,那就是,你遲到的話,也可以進考場。如果因為下大雪列車停駛,那麼眾多學生第二天再組織補考。
也許因為日本人家庭獨身子女少,所以父母親並沒有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也沒有給孩子更多的學習壓力。而且日本從小施行的是興趣教育,而不是中國式的競爭教育。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就沒有小紅花競爭,到中學都不公布班裡同學的考試成績排名。日本每一年都有小學生理想調查,這么多年來,小女孩們長大以後的夢想,第一始終是「要做花店的賣花姑娘」,第二也始終是「要做蛋糕店裡的售貨員」。
所以,日本的中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育,什麼家政、縫紉、空手道、棒球、繪畫等各種興趣班全部開設,這樣一來的話,學生他的興趣就十分的廣泛,在許多的地方城市裡,高中*最喜歡報考的專業是護士,男生報考機械專業。並不是大家非得要考上東京大學不可。
日本就業率更高
從就業的角度來講,日本的年輕人一般從大二開始,就可以去找工作,日本對於大學生找工作,有一個特別的程序,叫「內定」。
也就是說,你在大四的時候,公司就已經發通知給你,告訴你畢業之後可以到我們公司上班。雖然日本和中國一樣,就業是大學生們的壓力,但是,因為就業活動的時間長,所以機會也多。
從日本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每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已經高達96%,也就是說大學生畢業以後,基本上都找到了工作。那麼,還有4%的人幹嘛去了你?其中有2個人考研,2個人在家呆著。
日本還有一個的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日本人重視你畢業於什麼學校,卻不怎麼在乎你的學歷。如果你告訴他「我是東京大學畢業的」,那日本人會說「すごいね(你真了不起)」。
享受日本的福利
您和您的家人在入境日本後能夠立即享有的社會福利:緊急醫療救護、短期,非現金的緊急救濟、傳染病的免疫和測試、社會安全法案規定下的特定的撫養和收養補助、高等教育和公共健康服務法案規定的學生補助、初高等教育下所享有的項目、工作培訓等。您和您的家人在入境後五年後能夠享有的聯邦社會福利:糧食券、貧困醫療援助、社會薪資補助、貧困家庭臨時援助等。
並且在日本每個人都有國民健康保險,所以去醫院只付擔30%的醫葯費。而在中國,雖然也有醫療保險,但去醫院後只能在的葯物中享受這個優惠,而在很多地方,連做個CT都不享受醫療保險,這就是差距。
老有存款可支配
中國公司員工退休了,什麼都沒有。而在日本,員工退休後,因為日本員工都在工作期間交納了國民年金和厚生年金,一般每個月可以從國家領到15萬~30萬甚至更高的退休金,而這個時候的醫葯費用只花10%甚至3%,這種待遇加上存款,足夠讓已經還清了住房等貸款的兩個老生安心地度過晚年。
而在中國,公司員工退休後還有多少什麼?現在的公司給退休員工支付退休金嗎?除非「人事關系」在公司的員工,多數合同員都沒有退休金,老了以後的生活保障很成問題,因為國家不管,要把這部分負擔交給公司,而公司又只負擔有「人事關系」的員工,對於普通員工只讓他們交養老保險,而這個養老保險交了以後,等到真的年老了,能從國家的社保局拿到多少?誰知道??而且,醫療費用怎麼辦?中國的醫療費用和葯品費用高得出奇,與人均收入絕對不成比例,中國的公司人老了以後怎麼辦?「有啥別有病,有病要人命」,這可能是在中國一般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沒有語言障礙
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不會講日語完全可以在日本生活,日本有一半文字都是繁體中文,即使一句日語不會的老人也會大概讀懂街上的漢字。如今,日本的旅遊業蓬勃發展,當地中文服務很多。目前據統計,至少有65萬華人在日本。
飲食安全放心
壽司、生魚片、鰻魚飯、抹茶蛋糕、櫻花茶……提到日本美食,相信所有人都會想起「精緻」和「清淡」兩個詞。日本的美食不僅貌美,更加環保。作為海洋民族,日本人喜食生鮮,飲食很少使用油炸、爆炒等重油重鹽的烹飪方法。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實在嚴格,在食品保質期上有「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之分。「賞味期限」指的是在此日期前的口味,「消費期限」指的是在此日期後的不可食用。日本的食品保質期也可以說是全球最短的,業內還普遍採取一種「三分法」,即將食品從製造日到保質期之間分成三個階段,一旦食品超過「賞味期限」的三分之一就得下架、扔掉。也就是說,「賞味期限」在一年的食品,從製造日算起,只要過了8個月,就必須下櫃、扔掉,然而這些食品在質量和安全上完全沒有問題。
綜合考慮,應該說日本還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在諸多方面,日本不但大,而且強。不要忘記1995年日本人均gdp是美國兩倍,同時gdp總量是美國67%,佔全世界11%。這個歷史記錄從二戰結束至今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打破。
一個人選擇不了他出生的地方,但是他卻可以選擇他喜歡,呆的舒服的地方生活啊。人活著都不容易,要活得比別人好,更不容易。所以,選擇一個生活條件更好,工作無壓力的日本會更好!
冷暖自知,不是么。
Ⅸ 怎麼看日本樂天的電影
這個要看你要看什麼電影了。
如果你只是想看一些正在上映的影片直接去電影院看就可以了,不過日本看電影還是蠻貴的,而且對於歐美電影的引入相對也回比較慢,不會像國內一樣很多大片都是全球同期上映,這種也不是說所有的大片都會被引入。日本的電影院一般主要還是靠日本電影為主,如果你喜歡日本電影的話,那麼就會很方便了。比如以我所在的地方為例,比較大的影院系統就是TOHO,如果你經常看電影的話,那麼可以申請一個會員卡,記憶中好像是滿6次就可以享受一次免費。一般而言,TOHO的普通電影是1800日元一場,如果是iMAX之類的,那麼就要更貴了。不過TOHO的周一的電影票就會便宜一些。所以你可以選擇周一去看,然後用會員卡,這樣也會相對便宜不少。
另外如果你喜歡一些歐美電影之類的話,那麼另外一個辦法就不是去電影院,在電視上或者你的電腦上看,就是你購買比如Amazon,樂天,Nexflit 之類的,一個月只要不到1000日元,就可以放題的觀看。不過日本好像並沒有HBO,這樣你看一些美劇,電影什麼的就比較方便了,比如我購買的amazon的 Prime,有很多比較老的電影和動畫之類的都可以免費的觀看,不過不是所有的都免費,比如比較新的電影,你需要支付一定額外費用購買,不過總比你購買DVD之類的要便宜很多,而且有很多的清晰度可以選。比如你可以選擇藍光,可以HD,價格也相對不同。
如果你想看國內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因為我們在境外優酷之類的是無法直接使用,安裝插件之後,也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觀看,或者你可以使用VPN,使用國內的IP訪問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限制。
另外如果你想看一些其他的電影,是的是其他,那麼你可以類似網吧之類的地方,裡面除了小電影之外,還有各種漫畫。
不建議BT下載,在海外因為版權意識非常的厲害,我之前也是在網上download,不過很快就收到了網路公司的警告信,所以之後就再沒有下載過了。
Ⅹ 在日本看電影貴么
日本通常的電影票價 — 1800日元
前売り券(電影放送開始日前一天為止購買) — 1300日元
學生割引(拿學生證) — 1500日元
レディズデー(每星期星期三) — 女性1000日元,男性通常價
每月1日 — 1000日元
預訂6部可免費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