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灣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片(電影)有哪些
1 稻草人
導演:王童 主演:張柏舟、卓勝利、吳炳南
日本統治台灣的末期,佃農陳發、陳闊嘴兄弟倆除了撫養一群孩子,還要供養耳聾的母親和因丈夫戰死海外而發瘋的妹妹,加以田裡收成不好,家境十分貧困。一天,地主下鄉避難,兄弟倆盡其所有加以招待,誰知地主吃喝之後,聲稱所有旱田將出售他人。第二天,在兄弟倆那塊小田地上掉下一個未爆炸的大炸彈,全村震驚,卻樂壞了刑警,他認為上繳這個炸彈,可能因此而陞官。於是在刑警鄭重其事的押解下,兄弟倆恭恭敬敬地抬著這個「呈獻天皇"的禮物運往市鎮。途中山路崎嶇,炸彈不時出現險情,兄弟倆和刑警都發揮了「只要炸彈,不要性命"的勇氣,終於把炸彈抬入市鎮。豈料日本警察一見炸彈甚為驚恐,要他們立即丟入海中。兄弟倆絕望之下只好從命。炸彈一入海中應聲爆炸,卻見海面浮起死魚無數。兄弟倆沖入海中撿魚,脫下褲子裝魚,最後滿載而歸。兄弟倆看著全家人興奮地吃魚的樣子,覺得老天還是公平的,總會掉下些運氣來。
本片於1987年獲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最佳錄音獎(忻江盛),1988年獲第三十三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2 俠盜正傳
主 演:林志穎 徐若瑄 柯受良 羅時豐 釋小龍
俠盜正傳廖添丁是台灣日據時代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就像西方人眼中的羅賓漢,廖添丁劫富濟貧的義行,給那時代的貧苦大眾帶來多少生機!話說西元......
3 梅花
導演: 劉家昌
演員: 柯俊雄 、谷名倫 、甜狃、張艾嘉
簡介:
描述抗戰時期台灣同胞的經歷及悲壯故事。在高漲的民族情緒下,台灣同胞參加抗日工作,與日軍明爭暗鬥,不少因此而為國捐軀,家破人亡。亂世下衍生出一幕幕湯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亦造就了不少偉大勇敢的巾幗英雄
鄧麗君唱的主題曲《梅花》
還有電影《八百壯士》、《天字型大小密令》《黃埔軍魂》《賽德克·巴萊》都是
㈡ 血戰台兒庄電影簡介
《血戰台兒庄》該片講述了1938年春,國民黨軍在台兒庄與日軍正面對戰,最終告捷的歷史。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血戰台兒庄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佔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庄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
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庄,在這里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佔領了台兒庄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庄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庄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庄大戰告捷。
兩岸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電影《血戰台兒庄》拍攝和上映的台後幕前
丁曉平
江蘇徐州歷來為兵家要塞。侵華日軍在1937年12月分別佔領南京、濟南以後,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軍聯成一片,先後集中8個師團、5個旅團約24萬人,於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在1月至5月間,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2個集團軍和軍團約60萬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軍會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與侵華日軍進行了抗戰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會戰。其中台兒庄戰役是這次聞名中外的大會戰的關鍵環節,這就是著名的“台兒庄大捷”。而台兒庄這個彈丸之地也因為經歷了這場驚人血戰,聞名世界。1986年因為一部名叫《血戰台兒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兒庄推向世界。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電影《血戰台兒庄》的上映,竟然對改變海峽兩岸同胞的交往和溝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日前,著名電影編導、紀實文學作家陳敦德先生作為電影《血戰台兒庄》當年拍攝的具體組織者,向筆者講述了電影《血戰台兒庄》背後鮮為人知的往事。
1965年李宗仁海外歸根。周恩來在歡迎宴會上給大導演成蔭敬酒,說起拍“台兒庄”在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1985年,一部名叫《血戰台兒庄》的電影轟動海內外。這部具有恢弘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不僅獲得了“金雞獎”的數項大獎,還獲得了一個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據陳敦德先生介紹,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從海外歸來時,周恩來不僅親自到機場迎接,而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這次歡迎李宗仁歸國的宴會上,有一桌嘉賓是周恩來請來的新中國電影界人士。宴會時,周恩來特此來給電影界的同志們敬酒,並對著名導演、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成蔭同志說:“成蔭同志,你拍過《西安事變》,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台兒庄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成蔭始終牢記周恩來的囑托,但因為“「」”的爆發,拍攝“台兒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閣。1982年,成蔭對來自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在電影學院進修的陳敦德說起了這件事。因為李宗仁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屬於國民黨桂系,所以成蔭希望陳敦德將來回廣西電影製片廠後能配合他拍攝“台兒庄大捷”這部電影。可是,成蔭不久突然辭世,遺願未能實現。
1985年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就接過重擔,並取得了廣西自治區政府老主席韋純束及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大力支持。但是在電影界,當時的廣西電影製片廠是個小廠,很難完成這樣一部戰爭大片,陳敦德就北上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楊光遠執導。兩人一拍即合,楊光遠還向陳敦德推薦了田軍利和費林軍在《八一電影》上發表的電影劇本《血戰台兒庄》。
但該劇原作是以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為原型的,根據成蔭院長生前所述的周恩來的囑托,結合改革開放形勢及廣西的情況,陳敦德決定重新創作,將田軍利和費林軍請到廣西,提出讓他們將劇本改為以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庄戰役為主線,並得到了時任國家電影局局長石方禹和總編室主任鄒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當年參戰的黃埔將領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將軍的熱情協助,李宗仁原秘書程思遠先生也出任顧問給予積極指導。這樣,《血戰台兒庄》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多方研討,前前後後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影片震動海內外,因此也獲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在長達一年多的攝制工作中,沒有拍過戰爭片的廣西電影製片廠得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大力支持。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肖穆廠長還應廣西電影製片廠的要求,派出優秀戰爭片導演楊光遠執導,還同意楊導點將帶去各方面優秀主創人員。同時,拍攝工作還得到了台兒庄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將軍。還派出了在全軍都響當當的優秀部隊參加拍攝,使敵我兩軍拼刺刀的戲,拍得真實動人。當時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庄大捷”的荷蘭籍世界著名新聞紀錄片電影大師伊文思,也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庄》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如今,當年拍攝的外景地已經建成了“台兒庄戰役紀念館”,張愛萍將軍題寫了碑名,啟功先生題寫了館名。當年有名的德國式火車站,近年已經重修作為“李宗仁將軍紀念館”。
蔣經國在台灣看到《血戰台兒庄》後,說:“這個影片沒有給我父親臉上抹黑。”不久,台灣老兵赴大陸探親。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唯一的兒子李幼鄰在美國得知中國大陸拍攝《血戰台兒庄》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李幼鄰先生就向來機場迎接他的陳敦德說:“我先不去賓館,你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台兒庄》。”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系,我就想馬上看到。”拗不過李幼鄰的執著和迫切,陳敦德只好請示國家電影局的領導石方禹。在得到同意之後,李幼鄰就在陳敦德的陪同下觀看了《血戰台兒庄》的“台詞雙片”(即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鍾,李幼鄰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了。
1986年4月,《血戰台兒庄》在香港舉行了首映式。萬民爭看,轟動香港。台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說:“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個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台兒庄》,裡面出現了先總統(指蔣介石,筆者注)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電影《血戰台兒庄》中,蔣介石的這個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銘章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國民黨、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於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新華社有關負責人立即報告了中共中央,並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胡耀邦的批示同意。於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就復制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這樣,謝忠侯馬上帶著《血戰台兒庄》的錄影帶飛回台北。
一年後的1987年,程思遠先生在其家中告訴陳敦德,台灣方面反饋說:收到《血戰台兒庄》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影片《血戰台兒庄》,並請國民黨中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不久後,蔣經國終於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程思遠先生談起此事時非常激動,也贊賞陳敦德為該片所作的貢獻,欣然為其題字:“精心策劃,促進統一”。
《血戰台兒庄》上映後,深受海內外華人的普遍贊譽。白崇禧將軍兒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於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報》發表長文論述抗日戰爭和徐州大會戰,文中也專門談到“《血戰台兒庄》影片肯定國(民黨)軍將領貢獻”,說:“抗日戰爭八年,是全中國軍民,犧牲慘重,抵禦外侮,保衛國家的一場民族聖戰,這一段20世紀的中國痛史,所有的中國人都應銘記於心,汲取教訓。而台兒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戰中最具關鍵性的一場罕有勝利,中國兩岸的政府,不論其政治立場,理應大書特書,載入史冊。但因為蔣中正氏與廣西將領李、白之間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國大陸,台灣國民黨政府對抗戰史台兒庄大捷這一章,一向低調處理,台灣媒體對淞滬戰爭等役都曾大肆宣揚,反而對抗戰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兒庄會戰則有意忽略,因為這一仗是李宗仁指揮得勝的,大肆贊揚李宗仁,國府立場尷尬……
80年代後,中共對待民國史已逐漸走向實事求是,1987年(應為1986年,筆者注)廣西電影廠攝制《血戰台兒庄》巨型戰爭影片,相當合符史實,對李宗仁、父親以及其他國(民黨)軍將領抗日的貢獻,都持肯定態度。此片在大陸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人民頭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國(民黨)軍抗日的真相,以及國(民黨)軍將士英勇犧牲的形象。1987年此片上映,筆者正在上海,看到廣西電影廠攝制的《血戰台兒庄》,不禁感慨萬千,國民黨自己軍隊打的一個大勝仗,竟讓中共越俎代庖拍成電影,大肆宣傳。抗戰勝利迄今已有50年,國共兩岸政府都應該拋棄政治立場,嚴正對待中日戰爭這段中國軍民傷亡1000多萬的慘痛歷史了。”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戰台兒庄》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所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樊籬,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也為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語言——“愛國”。因為兩岸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㈢ 日據時期的台灣有什麼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
日治時期
1、影視 《莎勇之鍾》 《台灣實況紹介》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 電影《莎勇之鍾》劇照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2、台灣文學
《 日制時期台灣青年》、《南音》、《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
文學是時代的反映,在歷史的變化過程中,文學的變化亦有其復雜的過程,自此定論下,台灣文學自是無可避免的與其本身歷史息息相關。然而被認定相當年輕的台灣文學,脫離中國大陸、真正成為獨立個體發展,一般來說是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肇始。同時也無法否認的,此種脫離中國古文的新文學運動,卻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
白話文運動
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 ,並創辦《 日制時期台灣青年》雜志,因而展開了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而伴隨此過程而來的也有《南音》、《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文學刊物的相繼發行。這些擺脫古詩的近代文學,為台灣白話文運動的肇始者,也被學者認為與中國的五四運動或白話文運動息息相關。新舊不同的文學觀念及台灣特殊的文學、語言環境,促成為期甚久的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不過也因為牽涉到中國,台灣白話文運動興起不久,即遭台灣總督府廢止或箝制(但1937年6月1日之後,日報的漢文廢止後,仍出現5份漢文刊物,可見台灣總督府僅廢止日報的漢文欄,雜志的漢文並未全面廢止)。
文學論戰
1930年代,類似白話文運動的台灣文學再造,並沒有因為台灣總督府刻意壓制而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響台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台灣鄉土話文論戰正式展開。
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黃石輝於東京挑起了「鄉土文學論爭」。他在異鄉力倡台灣文學應該是描寫台灣事物的文學、可以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學、以及用台灣話描寫事物的文學。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來呼應黃石輝,並更進一步挑起台灣話文論戰倡言作家應當使用台灣話文來從事文學創作,此呼應並獲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全力支持。之後,台灣文學應該使用台灣話或中國話,描寫的內容是否以台灣為主要素材,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相關人士激烈爭論的焦點。然而由於隨後戰爭體制的出現,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滲透,這些論爭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終於在總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紛紛敗退。
後續與影響
1934年-1936年,張深切與賴明弘等人集結了台灣許多作家組成「台灣文藝聯盟」,且在同年11月創辦《台灣文藝》雜志。後來,楊逵和葉陶另起爐灶,成立「台灣新文學社」,創辦《台灣新文學》雜志。雖然表面標榜為文藝運動,實則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學結社。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台灣總督府隨即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並實施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用漢文,《台灣新文學》因而廢刊。台灣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為主的團體,如1939年成立的「台灣詩人協會」,或1940年擴大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
在文化而言,台灣文學主要探討台灣人的內心心靈以及台灣文化的本質,表面看似平淡,其實這是政治運動、社會運動所帶來的沖擊和反省,台灣文學界和藝術界人士開始思考台灣文化的問題,以及嘗試創立屬於台灣的文化。
參考文件來自網路
㈣ 關於甲午戰爭的電視劇和電影
1,《鐵甲艦上的男人們》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是由中央電視台、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鼎石影業有限公司、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由齊星編劇並執導,徐佳、李乃文、趙春羊領銜主演的近代歷史題材電視劇。
該劇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背景,通過描繪一群生活和戰斗在「定遠」艦上的普通水兵,反映出中華民族在大敵當前的危難時刻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捨生取義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
2,《台灣1895》
《台灣1895》是由韓剛執導,李雪健、潘虹、劉德凱、常戎等主演的戰爭歷史劇 ,於2008年11月6日央視一套、台灣緯來衛視同步播出。
該劇講述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廷在1895年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前後宮廷和社會演變的歷史故事。
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4,《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台灣客家語電影。1895年,甲午戰爭清政府失利,台灣割讓給日本。初夏,日軍登陸,准備接收台灣。台灣士紳紛紛召募義軍備戰。《一八九五》描述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後,客家人奮起抗日的過程。
5,《甲午風雲》
《甲午風雲》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人主演。該片於1962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在彈葯用盡後,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
㈤ 一部關於台灣原始部落被日本人侵佔的電影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將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2012年5月10日內地也會上映此片,此版為魏德聖導演重新剪輯的版本。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影片於2012年5月10日正式登陸大陸各大影院。
希望採納!
㈥ 有關日本鬼子侵略台灣或者講述了再台灣暴行方面的電影有哪些
《台灣1895》 《梅花》
㈦ 有哪些關於日本侵略中國或台灣的電影
南京!南京!,舉起手來,紫日,
老一點的革命抗戰電影好多,像地道戰什麼的。
㈧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台灣拍得戰爭片,最好的肯定是《賽德克·巴萊》,首先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台灣經歷的現代戰爭太少,本身就限制了他們戰爭片的拍攝。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盪氣回腸的史詩級戰爭片,導演魏德聖此前最有名的電影是《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光籌劃就有十二年之久,參與演出的演員超過2萬人。
那麼,《賽德克·巴萊》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部電影分上下兩部,上部叫《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下部叫《賽德克·巴萊:彩虹橋》,大陸上映的時候合二為一。個人感覺上部最好看,第二部有些拖沓,大陸上映版挺好,時間短了,節奏更加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