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在2030年超越日本,成第一大經濟體如今七千多萬人「返貧」
文:小娜
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很快。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就達到了26000億美元,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一些印度網民對此表示,按照這個速度,印度經濟總量將在2030年超過日本,甚至在不久的將來迅速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盡管目前印度經濟增長很快,但印度經濟總量與中國經濟總量仍有較大差距。以印度最發達的城市孟買為例。2017年,孟買GDP為224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4274.8億元;中國上海經濟總量為3033億元。差距不是很大,也就是說,只有兩個孟買才能等於一個上海。
在過去10年中,除2020年外,印度GDP增長率大多保持在5%至8%之間,年均GDP增長率超過6%。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國家。在此期間,印度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從第9位上升到第6位,最高時達到第5位。
然而,到了2020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印度的GDP下降了7.7%,其連續40年的增長記錄被終止。由於疫情下大量舉債,據報道,2020-2021財年印度政府債務將佔GDP的91%,創1980年以來新高。盡管如此,一些機構仍對印度未來經濟持樂觀態度。
近日,美國一家證券機構報告稱,到2031年,印度有望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經濟體。在樂觀的情況下,這一時間有望提前到2030年。
到2020年,由於經濟急劇下滑和貨幣貶值,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告春降到1.85萬億美元左右。如果未來印度國內生產總值能保持10%的增長率,預計將超過5萬億美元,到2031年將達到5.28萬億美元。日本未來10年的GDP估計在5萬億美元左右,因此印度的GDP有可能在2031年超過日本。
不過,疫情對印度的影響顯然非常嚴重。這次疫情的結果是,印度將有7500萬人「返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專家指出,從1978年到2001年,印度的貧困人口幾乎沒有減少,只有從3.2億人減少到3億人。與此同時,中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3.2億下降到2001年的6000萬。到目前為止,印度貧困人口的比例是中國的六倍。
2020年3月,印度發布行政命令,終止破產程序。到2021年3月25日,它已經正式到期。然而,一年多來,印度的行業風險急劇惡化。
除印度農業襪伏耐、金融服務等行業最新疫情報告外,風險形勢一直在惡化。簡而言之,印度企業破產廳燃率再次上升,這次同比上升超過30%。
除了企業破產,印度債務佔GDP的比例已經超過60%的國際警戒線。不過,由於疫情造成的減稅,印度政府仍需繼續舉債。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去年8月27日表示,邦政府需要再向銀行借款2.35萬億盧比(約合2200億元人民幣),以彌補財政缺口。看來印度的生活並不輕松。去年,印度民航部部長就表示,僅印度航空公司每天發生1.5億盧比(約合1396萬元人民幣)虧損。
盡管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表現良好,並相繼超過許多發達國家,但從印度的現狀來看,趕超日本、趕超中國的可能性不大。
Ⅱ 印度表示:2030年會建成空間站!理性分析這種可能性大嗎
根據印度一貫的表現來看,完全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為零,打個三折然後強行宣布勝利的可能性有10%。
先看個新聞:
中國科技部網站2006年11月15日的新聞:
網頁鏈接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召集約80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7日在班加羅爾開會。
維克拉姆·薩拉巴伊空間中心主任蘇雷什在會場做報告,介紹和分析對印度航天技術現狀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存在的技術困難。維克拉姆·薩拉巴伊空間中心副主任馬丹·拉爾詳細介紹了印度載人航天計劃。
根據載人航天計劃,印度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預計2014年實施,首次登月初步安排在2020年。
看完這段新聞估計大家都要笑了,這不是印度人一貫的吹牛套路嗎?2006年吹的牛,2022年連個影子都看不到。換個人換個時間表接著吹。
但是這里我要替印度人說一句:嚴格來說印度的空間站計劃還沒有被正式批准實施,不管是2006年那一次還是2022年這一次,都還只是有關的官員出來許個願而已。有關的工作可能已經在做了,但是距離真正上天還是沒譜的事情。
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加甘楊」已經在各種場合由各色人等說了很多年,但是整個計劃被印度內閣正式批準是在2019年的1月份(莫迪在2018年12月份已經批准)。當然,印度政府批準的計劃是2020年開展無人飛行,2022年載人航天,目前看最快也是要到2022年(能否實現也要存疑)才能首次無人飛行。但總的來講推遲得也不算太多。
中國的載人空間站計劃首次公開披露是在2004年的5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在北京景山學校作「北京科技周-飛向天空」的主題報告時披露的。當時的說法是大約15年內完成,也就是大約2019年。但是空間站計劃被正式批准實施是在2010年10月27日,當時是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宣布這件事情。當時宣布的計劃是2020年前後發射核心艙。
目前打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官方網站網頁鏈接,月船二號計劃有一個獨立的頁虛攔面,也就是說月球探測目前還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但是ISRO官網的新聞裡面就有大量的加甘楊計劃的內容,也就是說載人航天的事情緊鑼密鼓的在搞。而空間站的新聞根本就看不著,按照印度人一貫的習性,只能說空間站的事情其實沒什麼新聞可報。
但繼續查看加甘楊計劃的新聞,就會發現在2022年1月份,GSLV3火箭的低溫發動機還進行了一次720秒的鑒定試車。網頁鏈接。從一般技術常識來講,這說明這種發動機還處於很不成熟或者存在嚴重缺陷的狀態。成熟的發動機上天前一般只需要進行個20秒左右的考核試車就夠了。長征5號的YF77發動機在發生事故後,在長達兩年多的歸零過程中就進行過這種長時間試車。GSLV3作為印度目前最大的火箭,發射載人飛船的運力是夠的,主要問題還是在可靠性存疑,當然他們的飛船的可靠性也非常可疑,但是依靠印度人的湊合精神賭一把也未可知。
回到空間站項目上來。
像和平號、國際空間站、天宮號這種由20噸艙段拼接起來的大型空間站,明確的說印度是沒可能在2030年前建成的,原因也不復雜:長征5號這一級別的運載火箭還沒開始研製呢。目前印度正在研製的最大運載火箭也才12噸左右的LEO運力。
目前比較靠譜的可能是:首先2025年左右突破載人航天;然後利用現成的加甘楊飛船搞一個類似天宮一號的對接目標器,先搞無人對接,接一個實驗艙段,再搞有人對接,接一艘加甘楊飛船。三個東西加起來一共20噸。
這個方案交給20年前的中國航天來說,8到10年是做得到的,但是對印度來說就要打個折扣,2035年前完成就算他們及格了。
以上是我在1月22日寫的,網路死活說我違規,反復發了十來天才發出來。接下來我再改一版,看看網路讓不讓我發。
2022年2月6日的最新消息,加甘楊計劃的首升譽敬次無人試飛已經推遲到2023年,2022年主要任務是月船3號和Aditya L1號太陽任務。
我們中國人很容易把中國的經驗代入到其他國家。就航天來說,我們國家會把一個項目分成好幾個階段,在各種條件基本成熟的時候宣布一個計劃,然後按部就班的執行。但在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就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他們也是先有一個計劃,但不會像我們這樣步驟明確、節點明確、責任明確的計劃,更多的是干到哪算哪。科研機構方面為了要預算,會不斷的在各種看上去正式的場合以並不正式的口吻透露出各種各樣的「計劃」;政府吵慎方面為了拉支持率也會釋放各種各樣的豪言(通常比科研機構說的話更不靠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把經費也撥了,科研機構把事情也辦了,但是請注意,他們「官宣」的這些都不是什麼正式計劃。他們只有在(他們自己覺得)准備工作已經做得七七八八的情況下,才會正式批准並公開宣布一個正式的計劃。
加甘楊計劃就是如此,前面十幾年的科學家、政府官員已經把整個計劃翻來覆去說了無數遍,但正式批准卻是2018年底2019年初的時候。批準的計劃也是2020年首飛(無人)。也就是說,加甘楊被正式批準的時候其實准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只是,印度人對自己能力估計過高,導致當初批準的兩年首飛計劃現在直奔五年去了。
印度的空間站計劃,肯定是存在的,准備工作也肯定是在做的,但是直到目前,印度人做的還是很前期的工作,正式計劃還沒影呢,就算正式計劃被正式批准了,也多半不能按時完成。
Ⅲ 印度放豪言稱2030年將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的第人口大國,目前已經是世界排名中的第六大經濟體。看塵悉脊到這個消息以後,很多人一定會產生疑問,什麼?我們看見的一定是一個「假印度」吧 ?
這就被嚇到了么?排名第六算什麼,印度的暫定小目標是2030年成第三!而就目前的數據顯示,印度的「豪言」並不全無道理,印度還是有一定底氣的。這些年來在人們還停留在印度「貧民窟」這一意識之時,這個被人忽視的已經迅速成長成為一個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印度放豪言 2030年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的經濟事務秘書蘇巴什錢德拉加格在近期的發言中表示,印度經濟正處於起飛階段,預計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屆時將達到10萬億美元。
看到這里你一定認為他在說大話吧,其實不然,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已經普遍達到7%到8%,這樣算來,能夠穩定住這一增長勢頭,達到10億的規模還是很有可能的。根據排名來看,10億GDP的印度將遠遠趕超目前排名第三的日本。
雖然,這是現階段的一種理想狀態,但是並不意味著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因為在早前世界銀行統計中的數據也提到過這一點,印度如果能夠按照7%這個趨勢發展下去,2030年將會突破10億美元大關。
2017年度排名 印度趕超法國逼近英國
印度在過去十年間,在默默完成一場逆襲。2007年時,印度的財富總額還只有3165億美元,2017年時就已經達到8230億美元,增長率達到了160%。目前已經取代中國成為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
根據2017年4月發布的一份資料中顯示 ,在全球十大國際經濟體中,印度以2.45萬億GDP趕超法國,成為世界上第六大經濟體。法國以2.42萬億美元排名第七。而排名第五的法國也僅僅只比印度多了0.05億美元。
與此同時,印度還是擁有全球119位億萬富翁的,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目前已經趕超阿里巴巴馬雲的亞洲首富坐擁443億美元家產的商界大亨就是印度人--印度信實集團總裁穆克什安巴尼。這位新晉首富在兩個多月之前的排名中還僅僅只有420億的身價。陸肢
所以,總體來看印度放出這樣派滲的豪言並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一種對印度未來經濟前景的激勵和期望。雖然仔細看來,印度的貧富差距仍然觸目驚心,也一直是阻礙印度經濟繁榮的最大「蛀蟲」,但是我們也不能不得不面對,印度也正在以一股急速的力量飛速向前。
Ⅳ 印度申辦2030世界盃的意義
如果遲升2030年的世界盃的主辦權真的能夠被我國申請下來,能夠極大的帶動國民對於足球的熱情,對於足球事業在國內的發展和推廣能夠起到極大的好處。並且,舉辦世界盃還能藉此機會完善我國在足球方面的施捨和設備,要知道國內球迷最大的願望便是國內能有更多專業的球場。其碼哪老實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硬體設施已經足夠承辦世界緩隱杯了,但是由於競爭對手太多了想要脫穎而出也是需要花費一番功夫的。好在現在申辦世界盃的要求有所降低,不再要求必須承辦過,不然我國想要承辦世界盃最早都得等到2034年了。
Ⅳ 2030年的印度有可能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嗎
我認為印度在2030年根本無法建成自己的空間站。
隨著印度放出要建立起自己空間站的豪言後,印度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也受到了全球網友的高度關注,雖然印度對於自己建造空間站非常有信心,但是從實際角度出發的話,印度根本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自己的空間站。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空間站的建設標志著國家的航天工業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而印度這些年雖然在航天領域投入了很多的力量,但這並不代表著印度就具備了建造空間站的實力,由於印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足的地方,這導致印度根本無法依靠自己薯灶的力量建設空間數手扮站。
Ⅵ 印度2030年前或成第三大經濟體,這里怎麼就突然成為投資的資本樂園了
在印度辦工廠可是很便宜的,印度的租金比較低,而且人工費用是全世界最低的了,那裡相對於還是很貧困的。
Ⅶ 印度在當今世界格局中,屬於什麼水平的國家
印度在國際格局中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大國,只不過還遠遠不夠資格稱之為強國。簡單的講,印度的綜合國力不弱,但是受限制於文化傳統、工業水平與政治制度,無法從一個大國轉變為強國。根據美國著名研究機構大西洋理事會的排名,印度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我國,排行世界第三。甚至於,根據該機構的預測,印度將在2050年超過美國,成為綜合國力排行第二的國家。但是,就是這個綜合國力排行第三的國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高。例如,印度軍隊的高端武器裝備80%依靠進口,本國的軍事工業水平與綜合國力排名非常不匹配。
結論:印度在當今國際格局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但遠遠達不到決定國際格局的強國!
Ⅷ 印度宣布將於2030年建設空間站
#印度宣布將於2030年建設空間站#
印度宣布將於2030年建設空間站,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呢?據悉,印度媒體稱是跟隨中國腳步,符合 歷史 規律。印度對於此事看來很有信心。
空間站是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防、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模塊空間站和多模塊空間站兩種。單模塊空間站可以由航天運載器一次發射入軌,多模塊空間站則由航天運載器分批將各模塊送入軌道,在太空中將各模塊組裝而成。在空間站中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
我國空間站情況
我國在2021年4月29日將空間站成功發射升空,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空間站天河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後,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
北京時間2021年9月18日10時25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從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分離,並繞飛至前向埠完成自動交會對接,整個過程歷時約4小時。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輪做旁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1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2次載人飛行任務。
2022年1月8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地面 科技 人員的密切協同下,在空間站核心艙內採取手控遙操作方式,圓滿完成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
印度宣布將於2030年建設空間站
印度媒體《歐亞時報》1月17日報道,最近印度原子能和太空發展部長吉滕德拉·辛格在議會上宣布,印度的第一個空間站將於2030年建成,而期待已久的印度載人航天計劃「加甘揚」(Gaganyaan)於今年發射。
據悉,2019年早些時候,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首席執行官K Sivan首次介紹了計劃中的印度空間站的特點:該空間站可能重達20噸,安排在地球上空400公里的軌道上,宇航員可能在那裡停留15-20天。空間站將在「加甘揚」計劃實施的5-7年後開始建設。
印媒指出,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其網站上發布的2022年新年賀詞中提到,有一種觀點認為,在2021年,美國的NASA幾乎沒有發生什麼事——「主要是因為NASA的發射次數減少了。」,然而,首席執行官K Sivan指出,在這個「間歇期」,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則開展了各種技術發展計劃,並為未來十年的空間活動做了准備。
不過,印媒也指出,Sivan也曾強調,印度政府已經批准太空部門改革,以擴大其太空產業在印度乃至全球的存在。他也指出,印度太空部門的一些政策也在應對改革而進行調整,所以,盡管空間站是ISRO計劃的最雄心勃勃的項目,但在發射之前還需要一段時間。
《歐亞時報》總編輯,防務分析家尼廷·j·提庫(Nitin J. Ticku)寫道:「如果你把中國和印度的 歷史 記錄放在一起看,你就會對印度的空間站(發展進程)有一個更清晰的理解,這也是一種公平的想法。臘橡從核試驗到反衛星試驗,印度一直在非常快速地追趕中國。」
順著這個思路,尼廷寫道:「中國首次進行核試驗是在1964年,印度則是在1974年——是用了10年多一點的時間趕上;中國在2007年發射了首個探月任務「嫦娥一號」,印度在2008年發射了「月船1號」;中國在2007年進行了第一次反衛星任務,印度在2019年緊隨其後。所以理想情況下,既然這個亞洲巨人(中國)現在已經發射了自己胡或的空間站, 歷史 表明,印度可以像ISRO宣布的那樣,到2030年擁有印度自己的空間站。這是我們正在看到的這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