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奪冠》這部電影的影評怎麼樣
《奪冠》這部電影的影評,可以說是有好有壞。有人覺得選角比較好,演員演技也很不錯,不過也有人認為過於煽情,沒有解決電影本身的問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電影成功的主要因素,還是煽情成功。沒有女排這一因素的話,《奪冠》就算不上好電影了。不過整體也不差,最起碼比《八佰》純粹的情懷好多了。
這部電影拍攝的是女排的故事,就算沒有劇透,觀眾們也知道發生了什麼。這點陳可辛沒有處理好,觀眾看了就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整體過於平淡和冗長,在高潮已經被大眾所知的情況下,陳可辛沒有帶來新的感動和情緒。體育應該是有競技精神的,是可以讓人感到振奮的,可是這部電影完全沒有。要真說優點的話,就是選角和演技比較成功,情懷主題選得不錯。
㈡ 如何評價電影《奪冠》
國慶榜最棒的電影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近幾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從首次奪冠,到失去冠軍地位,再到重回冠軍寶座。
誠然,體育題材的電影,總是會輕易激起觀眾的求勝心,勾起所有人的熱血神經。單從這種冠軍失而復得的劇情,就可以輕易地打動所有人,更不用說其中的奮斗歷程何其艱辛。
影片中一次一次具體體現了比賽現場的激烈戰況。決勝局我方落後的情況下,隊員們相互搭著肩膀,聽著教練的鼓舞:“如果不獲全勝,我們叫什麼世界冠軍?”隨後,姑娘們在場上緊綳著神經,誓死捍衛每一個球,一記暴扣之後終於扳回一分時,那因為激動而暴起的青筋,那得分之時激動的嘶吼,都早已經刻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中。
有人說,電影里煽情戲份太多;還有人說,電影里背景性講述戲份太少。這兩種觀點我都不同意,我認為電影里文戲武戲的穿插很好,不多也不少。文戲讓人更能觸及人物內心情緒的流動,武戲更能撩起人物外在情緒的爆發,二者穿插進行剛剛好。
遺憾,是另一種完美
當然,這部電影並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遺憾。
比如,很多戲份被刪掉,很多台詞重新配音,提檔又撤檔,從《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
經由這么多曲折坎坷,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帶著一身的“傷病”。
影片前半段,因為刪減的緣故,觀眾們甚至不知道角色的姓名。不知道彭昱暢演的是年輕時的陳忠和,不知道吳剛演的是袁偉民,以至於討論劇情的時候只能說“那個老教練”,“那個陪練”。電影中從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叫過他們的名字,後來才發現這是刻意為之。
在對戰日本東道主隊的比賽前,其實女排已經贏下了很多場比賽。但電影中並沒有任何交代,直接跳到了總決賽的對局,顯得有些跳脫,沒有顯露出姑娘們刻苦訓練的豐碩成果。
對陳忠和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帶領女排贏得冠軍,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講述。
這些客觀原因帶來的小問題,並不能把這部電影的優點抹去。全片淚點燃點交替出現,非常密集,對觀眾的情緒調動非常到位;在國際比賽中贏得冠軍,大漲中國士氣,點燃愛國熱情的使命完成得非常到位;部分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真實再現了許多真摯情感,觀眾帶入感很強;一個橫跨四十年的事情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講述,取捨有度,情節張弛有力,非常精彩。
都說存在遺憾才是完美,我想《奪冠》就是如此吧。
反觀《我和我的家鄉》,全片強行升華主題的地方過多,有淚點和燃點,但較為鬆散。縱使一眾大牌明星的演技都在線,也沒辦法抹平影片中莫名存在的“尷尬”感。五個小故事中,UFO那段是最尬的一段……當然,這也是一部主旋律的好片子,只是相比《奪冠》來說,被比下去了。
㈢ 《奪冠》好不好看,自從這部電影上映以後收獲最多的評價是什麼
個人認為很好看,而且這部電影收獲最多的也是好評,當然會夾雜一些吐槽聲,但更多的是好評,畢竟很多演員也是詮釋的很好,把女排精神很好地傳遞出來了。所以說,《奪冠》這部電影確實值得大家去電影院看一看,即使你不了解女排,也會看的你熱血沸騰,開始對女排產生一點興趣。
一個影片經歷了撤檔,重新配音,重新剪輯,能夠呈現出這樣的效果已經非常好了。僅僅作為一個觀眾來說,它讓我更加懂得了女排精神是什麼,讓我看到了那些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的運動員們經歷了什麼,體育競技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看節目時的興奮和激動,還有反思和敬畏。
㈣ 電影奪冠在故事情節和人物選角上你覺得怎麼樣
先說優點:1,演員挑得好。我說年輕郎平怎麼這么像呢,原來是郎平女兒白浪扮演。人家本身就是美國排球少年隊成員,斯坦福校隊的職業選手。形象氣質酷似。2,部分細節考究。比如發球姿態,女排80年代都是側發球,90年後開始上手飄,2008年後基本都是殺傷力更大的扣發球。
缺點:1,對奪冠主題理解不到位。80年代奪冠,是因為中國缺冠軍,一切為錦標服務。剛剛走進世界的中國,全方位落後,希望以這種方式保留民族自尊。如今,中國早已不缺世界冠軍,更不用說女排的冠軍。奪冠,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冠軍。而是說中國女排能不能成為這種運動持續提升的引領者,革新者;女排運動能不能歸回運動本身,去啟迪更多年輕人對這項運動的喜愛,並建立一個商業與全民健身結合的全民運動體系。這才是體育強國。
反觀影片里,無論什麼時候,一表現奪冠,就咬牙切齒。所有影片人物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樣子。插一句,在1980年對陣日本女排時,當年中日正處於蜜月期,由於日本電視劇電影和日本動畫片的大量引進,人們對日本的印象相當好,哪裡會有主教練咬牙切齒的情況。當年,對陣日本女排時,淳樸的中國人只是把它當做一場體育運動來看,哪有那麼多復雜想法。陳可辛導演想多了。
㈤ 奪冠是真的排球運動員嗎
《奪冠》中的老女排演員都是排球運動員
導演陳可辛透露,除了朱婷、惠若琪等女排隊員出演了在里約奧運會中的「自己」,劇中的女排隊員大多數都不是專業演員,出演老一代女排隊員的演員,是從兩千多位不同省隊和校隊的運動員中海選而出,前國家隊自由人陳展也參與其中,飾演了孫晉芳。在電影中,她們再現了老一代女排在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的精彩表現,以及對陣日本那場激動人心的歷史大戰。
電影《奪冠》釋出的特輯中,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女子排球隊成員本色出演,其中不乏以往歷屆奧運會冠軍隊成員,真實再現女排奧運會巔峰時刻,全球「王牌奇兵」集結:
中道瞳,前日本國家女子排球隊成員,世界著名二傳手、親歷2012年奧運會;
洛根·湯姆,前美國國家女子排球隊成員,親歷2008年奧運中美之戰;
傑奎琳·卡瓦霍,前巴西國家女子排球隊成員,2008年奧運會冠軍成員、親歷2016年奧運中巴之戰;
瑪麗安妮·斯泰因布萊徹,前巴西國家女子排球隊成員,2008年奧運會冠軍成員;
帕烏拉·佩奎諾,前巴西國家女子排球隊成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冠軍成員及MVP,2012年奧運會冠軍成員。
對於這些曾親歷奧運會的女排前國手,她們懷揣著許多回憶重新回到球場,在拍攝中重溫奧運歲月。這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情景重現」,更是人生中無法復刻的「珍貴體驗」。
㈥ 電影奪冠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電影《奪冠》的細節有很多,比如電影一開始出現的訓練場,就是女排口中的“娘家”。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已經不是最初的竹棚館,而是在1976年翻新後的場館,雖然環境好不到哪去,但是已經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地板”。
可能有人看著場館比較真實,認為這是真正的原地,實際上原地早就改成博物館,這是導演完全1:1還原出來的。另外還有很多比賽場景,陳可辛都選擇了1:1還原,這也是電影內容不夠熱血,還受到觀眾喜歡的主要原因。
現在燙頭發的人有很多,可是遠遠沒有到“全民燙頭”的地步,然而在80年代不同,當時卷發風靡全國,燙頭已經成了一種全民時尚。這一點在電影里有體現,中國女排和日本女排都是卷發,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看一些老電影,當時的潮流差不多就是這樣,一手大音響、一頭卷發,絕對是風靡萬千少女。可以說《奪冠》場景和背景在還原上很到位,很多都是符合時代特色的。可惜電影終究是電影,不可能像比賽那麼有激情。
㈦ 《奪冠》分為五個階段是哪幾個階段
新聞更多頻道
電影《奪冠》真是高分電影?看到這幾點你就有答案了
五分鍾電影匯10-15 21:38
1熱評
電影《奪冠》作為國慶檔率先發力電影,加上中國女排情結這個事實,讓陳可辛這部電影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
超高的電影排片促就了優秀的電影票房,中國女排精神加上愛國情節是這部電影感情迸發點,也是電影獲得較好口碑的基礎。
然而,你是否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受:總覺得內心情感迸發有一種無力感?
其實,仔細分析電影,你會發現電影有些缺點並不值得這么高的評分,甚至還有一些槽點。
電影《奪冠》最大的成功點是打中國女排精神這張牌,這是它的成功之處。因為中國女排、中國女排精神在中國人內心有很高的地位,也有很深的感情。
而電影的另一個成功之處是選擇中國女排代表人物郎平作為電影主角。郎平在中國女排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地位無論是她作為球員還是作為中國女排主教練。
以上是電影《奪冠》優點,也是它的槽點所在。
1.情感鋪墊不足
在電影中,其實對於感情的鋪墊是欠缺的。在中國女排發展史,是一個跨越了兩個世紀的故事。而感情的代入也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電影感情第一個迸發點是中國女排在日本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時刻,這一感情點鋪墊只是前期的一些鍛煉與主教練的幾次演講。電影並沒有通過特別細的鏡頭描繪感情鋪墊,這么突然的安排日本女排世界盃奪冠稍顯突兀。對於經歷過的觀眾來說,這是經歷的回顧能夠引起共鳴,而對於大多數未經歷的觀眾來說卻顯得突然。
電影另一情感高潮部分是在巴西奪冠,奪冠之前的電影同樣沒有太多鋪墊。從郎平接手女排到改革,再到最後的帶領女排再次奪得世界盃冠軍,中間情感線太空洞,或者鋪墊不夠無法讓觀影者完全鋪墊好情緒。
其實電影之所以沒有做好感情鋪墊,導演想把女排精神產生到炫染女排精神,電影時長不夠選點太多導致無法做到細致,個人覺得可以把電影中間郎平成為中國女排主教練部分稍微弱化一點,或許效果更好。
2.人物刻畫不精確
電影《奪冠》是希望通過以郎平為縮影,去刻畫女排精神的產生與弘揚。電影也是通過運動員階段、教練階段來刻畫。
在運動員階段,電影大多數鏡頭給了陪練得彭昱暢飾演的人物(陳忠和),青年時期的郎平並沒有給出該有的電影語言。這樣沒有特點的人物刻畫,不僅算不上成功,更可以理解為失敗。
在教練階段的郎平,電影沒有給出明顯的鏡頭對郎平的貢獻作出描述。改革方案鏡頭太少,訓練場面也是幾次對隊員訓話,並不能看到她真正給女排帶去了什麼。相反,電影中黃渤飾演的陳忠和在女排隊員情緒低落的時候,起到了情感調節劑,讓大家再次振作起來。
㈧ 電影《奪冠》在哪裡看
截止到2020年11月15日,電影《奪冠》目前無法觀看,《奪冠》是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國家隊領銜主演的電影,該片原定於2020年1月24日上映,1月23日,《奪冠》官方發文撤出春節檔,目前上映日期未定。
1980年訓練賽,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女排負。但那一代女排訓練之艱苦,之刻苦,之永不言棄,已躍然銀幕。1981年大阪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贏得岩悉橘了中國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宋世雄那鏗鏘有力、極具辨識度的解說,一下子將觀眾帶回了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
(8)奪冠電影日本女排擴展閱讀:
《奪冠》用敘事的「真」和修辭的「誠」書寫了一場中國女排的奮斗史,心靈史。它以一種集體敘事,喚起了一段溫暖而充滿力量的全民回憶。
影像之下,「女排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這部更加註重展現女排群像的影片中,觀眾既唏噓於這股集體精神的流動與傳承,又能清晰地從中看到群體內每一位個體所具有的鮮明特點粗團。
《奪冠》電影珍貴的地方,它沒有停留於煽情,沒有對對集體主義的陸明完全服膺有過度的美化,相反,它傳遞的體育精神有著與時俱進的變化,能夠在以一個科學的、專業的、開明的、尊重個體自由和價值的胸懷去看待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