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十幾年前的電影,講一個老奶奶收留一個日本小孩,最後那個小孩當了和尚並到了日本
《清涼寺鍾聲》 http://ke..com/view/1025211.htm
㈡ 周末催淚日本電影推薦 講述父與子的深情《背負春天》
又到周末了,忙碌了一周。
周末時光,雖有些許沉重,還是想給大家再分享一部日本電影《背負春天》。
這一部,講得更多是父與子的感情,人與自然不可割捨的聯系,還有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的互愛。細膩之上,更深沉,也更博大,依然很治癒,
特別適合這樣的時刻,溫一點青梅酒,點上香薰,窩在舒服的角落裡靜靜地欣賞,默默流流淚。
片中的男主角在日本知名三山之一的立山連峰長大,母親經營著一間溫暖的民宿,父親經營的山中驛站叫「山小屋」。山小屋經常給登山者送去溫暖,協助救援,所以男主的父親深受大家的喜愛。
男主長大後就去了大城市發展,工作繁忙,父親去世的前一天給他打了電話,或許是叫他也時不時回來山小屋看看,可是男主卻因為太忙,沒接到。
沒想到,這卻成了終身的遺憾——第二天父親就為了救人,發生了意外離開了。
日本電影有個特點,很多溫情片都會開頭就出現葬禮,葬禮上的親人們,通常又都非常的平靜,哭泣的畫面很少見。
表面平靜之下的情緒暗涌,都靠著人物的台詞和表情變化來傳達,不可不謂是一種對演員的挑戰。
我想,這也是日本文化精髓「不給別人添麻煩」的體現之一吧,情緒都要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來消化。
兒子一路趕著回來參加父親的葬禮。原本工作繁忙,很快可以晉升金融高管的他,在回到山小屋看到充滿著回憶的父親舊物以後,下定決心,接手父親畢生的心血,將「山小屋」經營下去。
片中從未出現過父親和男主在一起的畫面,僅通過他人之口,幾個鏡頭就把父親的形象塑造得豐滿立體,也描寫出了父親和兒子的關系。
中間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男主和舊時的夥伴表達,父親其實一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稱之為「隨便挪一挪錢就賺了,算什麼男子漢。」
兒子覺得傷了自尊,不被理解,一怒之下回敬了父親更過分的話,沒想到,父親聽了以後,只是沉默了。
其實兒子也同樣不理解父親啊。
兒子長大以後,父子之間相互不理解,又不溝通,似乎一直以來都是常態。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感情,總不像母子之間,女人之間,那麼直接。
總是帶著點克制,隱忍,卻又十分的深沉。日本的電影把這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好像男人之間的感情都叫「男人有淚不輕彈。
互相之間的關心也都要調侃著表達,從不會開口說「兒子,我想你。」,更不會說「我愛你。」
可是愛卻寫在了每一個眼神里,每一聲你離開後的嘆息里,每一次獨自深望過去的照片里。
只有當兒子成為了父親以後,才真的能懂得父親對自己的愛,父親對世界的深沉吧。
這一部有關父子情,有關人與自然之愛的電影,周末的晚上,送給大家。
父親那一刻沉默的背後,你在影片中都可以找尋得到。
願逝者安息,願你們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願疫情早日結束,全世界人民安康。
㈢ 中國電影 講日本小孩與中國老人的電影
千里走單騎
㈣ 這個電影叫什麼(好像是日本的)
呵呵~是我說的這個么?
十五歲——學校4 (6 分/10分) 類型: 產地:日本 導演:山田洋次 主演:赤井英和
川島大介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但他拒絕去上學。一天,他突然想去九州屋久島看樹齡超過兩千年的繩文杉,便瞞著父母出門,開始了搭車旅行。 一路上,他結識了巨型卡車司機佐佐木、女司機大庭以及大庭的兒子登。到達屋久島後,川島遇到了一位登山人真知子,與她一起向險峻的山道進發,終於見到了古樹。告別真知子獨自下山的大介在一位獨居的老人鐵男家裡借宿。老人突然發病,大介自願留在他身邊照顧。不久後,老人的兒子滿男回到家裡,強行把鐵男送進了醫院。大介通過這次旅程學到了很多東西,回到家後,他與父親和解,准備返回學校迎接新的冒險
㈤ 求一部日本電影
《樽山節考》。
日本信州,因為貧窮遺留下來的傳統: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讓兒子背到山上丟棄掉。69歲的阿玲婆離上樽山的日子不遠了,可是她卻很為自己結實的身體而苦惱。
電影有兩個版本,1958年田中絹代主演,1983年清川虹子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