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好看的國語印度電影,想推薦
印度經典老譯制國語片: 強權女人 愛的火山 海誓山盟 印度先生 義警神威 俠魂倩影 血洗鱷魚仇 鐵窗怒火 難斷絲絲情 獵豹降妖 奇異的婚姻
近些年印度經典國語譯製片: 贍養 神秘郵件 愛情團團轉 麻辣沙拉 父愛勝天 再生緣 黑幫老大佬和平夢 再續父子緣 一網打盡 熱舞青春 雨中的請求 雄獅辛汗 致勝一擊 功夫小蠅 午餐盒
可去優酷網看。。。
『貳』 印度神片《起跑線》,為了讓孩子上名校,父母傾盡所有!
第一時間跑去影院看種草已久的《起跑線》,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擇校問題簡直和國內如出一轍。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父母來說簡直再熟悉不過,而電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帶給我內心深深的觸動。
整部劇用喜劇的手法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父母擇校的故事,他們拼盡全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他們不想讓孩子跟他們上一樣的學校,他們希望通過選擇名校,讓孩子能上升到上層社會!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起跑線》英文電影海報寫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會不遺餘力,傾其所有讓他們的孩子進入正確學校的人。
國內的現狀也是一樣,父母殫精竭慮都是為了一件事——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於是從選擇幼兒園開始,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擇校戰爭持續打響,真的是孩子的比賽,父母的賽場。
「讀不了好的小學,就考不進好的初中,讀不了好的初中,怎麼去重點高中?重點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還用愁嗎?」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中文電影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擇校的困局,影片最終落腳在到底是要「起跑線」,還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線」。
電影的最後,父親拉吉的一段演講非常煽情:「你們想盡辦法讓他們進入這所學校,不是你們幫他們,而是他們幫你們。這個時代人們只重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雖然有人詬病說太過雞湯,強行煽淚,但我依然覺得精彩無比。
我們常說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像力、創造力、閱讀力、社會適應力、情商、逆商、財商等等。但我們卻不能忘記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記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裡,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3、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能贏得人生嗎?
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對大學教授父母,兒子4歲半上小學,19歲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兒子卻終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麼事都不想干,終日悶悶不樂。父母現在整天發愁怎樣才能讓孩子振作並快樂起來。
他們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卻沒有贏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頭學習,而今學位拿到了,父母給的任務完成了,人生卻再也沒有了方向和動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樂趣。
當然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所有的神童長大都會出現問題,孩子的成長之路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沒有那麼多的必然。
但我卻想藉此告訴父母,每個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
盧梭說:「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生活。 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用自己的節奏生長,積累實力,蓄勢待發,方能贏得人生的長跑。
4、起跑線折射出我們到底愛的是什麼?
《起跑線》帶給父母很多啟迪,更給予一場心靈的洗禮。 我們到底愛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是望子成龍的虛榮心。
回憶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時候,媽媽想提前把我的戶口轉入舅舅家,這樣就可以就近上學,直接升入重點初中。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特別不開心,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去那個學校。
媽媽說,那個學校教學質量好,校風好,你以後上重點高中的機會多啊!這樣你就有機會上重點大學,畢業有個好工作。
可我卻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不想入校後被人指指點點,說我是走後門來的。於是最終我不讓媽媽轉戶口,毅然決然地去了家門口的普通初中。
學校里同學們會嘲笑老師,上課不守紀律,下課拉幫結派,打架斗毆……但在這里,我卻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應該做什麼,因為我心裡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點高中。
對於重點高中的無限嚮往激發了我學習的鬥志,於是我成了這個初中里為數不多的佼佼者,老師對我青睞有加,常給開小灶,最終我參加重點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那所重點高中。
現在想來,父母給我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尊重我的選擇,但我回想起來不由得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我的內心是否能強大到允許他去一個如此校風的學校,我可能會無比擔心他學會抽煙喝酒打架。
而父母對我的無比信任讓我順利地在那所學校成長,我沒有沾染任何不良習氣,遇到任何的事情,他們都會告訴我,有他們在,一切都不怕。現在想想,好感恩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們學習,把這份信任給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那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呢?在我看來,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明年果果也會面臨擇校,到底是在家門口上一個普通的公立小學,還是買學區房進入一所重點小學,亦或者耗費巨資選擇一所國際學校。
當選擇擺在我面前的時候,幾年前的我也會無比焦慮,我生怕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導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時候我無限地放大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
在幾年的自我成長之後,我現在全然放下了,或許我會選擇公立小學,讓果果去參加國內的高考,或許我們不會選擇學區房,而會順其自然。
因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這個三角當中, 我不能改變社會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圍之內選擇合適的學校教育,我會盡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來之路該怎麼走就交給他自己。
作為母親,我會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他。至於階層,其實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因為我並不認為這是阻礙人發展的障礙,正如影片中的孩子們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堅信: 我們的命運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為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奮戰的創業者,我無力去改變社會的大環境,但我可以藉由書籍,把人生智慧傳遞給父母。
我相信,無論我們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為人父母一生的職責!
『叄』 好像是印度愛情片,最後女主人公開車跳海的
應該是風箏
導演編劇
安拉格·巴蘇 Anurag Basu ....screenplay Robin Bhatt ....screenplay Akarsh Khurana ....screenplay 拉克什·羅斯漢 Rakesh Roshan ....story
主演
赫里尼克·羅斯漢 Hrithik Roshan ....Jay 芭芭拉·默瑞 Bárbara Mori ....Natasha 卡伯·貝迪 Kabir Bedi ....Bob 更多>>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愛情
國家/地區
印度
對白語言
英語-北印度語-西班牙語
劇情簡介
該片講述在惡劣的墨西哥沙漠中,一個受傷的男子在沙漠的烈日下瀕臨死亡。他叫J,曾經的街頭偶像,無憂無慮的年輕小伙,現在,他是一個通緝犯。唯一能成為他生存的目標的是找到他所愛的人:娜塔莎,一個已經和別人訂婚了的女子,但是命中註定屬於J的女人,一個進入他的生命的閃電,並將永遠《風箏》劇照(20張)改變他的生活。 他們語言不通,心靈卻相通。 影片採取的是邊走邊憶的敘事方式,三個月前,在拉斯維加斯打拚的印度青年J賣過爆米花,學過魔術,靠給人假結婚換取綠卡來賺取傭金,還在舞蹈俱樂部練就了一身好舞藝。正是憑借著一身好舞藝,他和黑幫大佬的女兒在一次街頭舞蹈SHOW中發揮出色,被黑幫家族看重,最後招致黑幫家族。 一開始,黑幫大佬的女兒在他所在的舞蹈俱樂部學習舞蹈,在親密的身體接觸下,黑幫大佬的女兒被這位來自亞洲的年輕帥哥所電暈,她甚至偷換了J住所的鑰匙,進了他的屋子,要幫他打掃,還坐在他的床上,SHOW出那雙被慾望驅使的大腿。可惜,他居然對這送上門的東西不感冒,要想,他可是結婚10多次的,什麼女人沒見過。他把大佬的女兒強行推出了門,隨後他就後悔了,他跟上她道歉,沒想到的是,此女身世顯赫,一輛加長的轎車來接她。這時的J感慨,「當幸運女神降臨的時候,而我卻在洗澡」。 隨後,J向大佬女兒展開了攻勢,就是前面說到的街頭舞蹈一幕。憑借著出色的舞技,他獲得了黑幫家族的信任,要招他做女婿。可大佬說的話嚴重打壓了他,說什麼在這個地區沒有人敢拒絕他女兒。有所目的的J答應了,他希望通過那個很傻很天真的大佬女兒實現自己財富的夢想。他參加了大佬女兒弟弟的婚禮的邀請,就是這次聚會,讓他走了一條逃亡之路。 本來,他在私家海岸底下潛泳,沒想到上空漂來了美人魚。這是這突如其來的美人魚,讓他一下子被電暈了。J遇到了LINDA,這個曾經跟他假結婚以拿到綠卡的女人,讓他一下子就對那個曾經拒之門外的大佬女兒一下失去了信心。他的眼睛在她的身上游離著,這讓大佬的兒子都一下看了出來。 在遊艇上,兩對情侶交互傳情,J偷看LINDA,LINDA在和大佬的親密的時候,J心裡不是滋味,J和大佬女兒親密的時候,LINDA的眼神也不那麼自在,好一副眉目出軌圖。回到岸邊,J越來越控制不住情感,以至於管家的好心勸阻也聽不進去。J開著大佬送的高級敞篷跑車將LINDA拉到的城市的高處,在那裡J問她是否喜歡大佬,LINDA直言只愛他的錢,而LINDA問J是否喜歡大佬的女兒後,J只是笑著搖了搖頭,不置可否。這點看來,女人對自己的喜愛是容易溢於言表,很容易被男人們華麗的外衣和壞壞的外表所迷惑。 所以,當他們逃到樹林的時候,LINDA開始抱怨了,又冷又餓,她甚至真的有點後悔跟著這個身上沒有一分錢的窮小子亡命天涯了,她抱怨他當初勾引她,還吻他。他一愣,說我吻你,我吻你的時候你難道沒吻我嗎,你要怪的話,那你吻回去了。男人要是能做到這點,化女人的抱怨為浪漫,再容易庸俗的愛情也能保持雅緻而長遠了。 很長很長時間的逃亡,一次有一次化險為夷,毀壞了好多輛警車,那幫警察就是黑幫的雇傭兵,任大佬的兒子為所欲為。 J和LINDA在一起的時候,還是有不少溫情默默的場面,J教LINDA說我愛你的印度語為我是一個瘋姑娘,LINDA也教他我愛你的西班牙語為我要拉褲子里了,呵呵,後來,J在墨西哥LINDA的老家那邊的婚禮上說出來,鄉親們都笑了,而LINDA則在人群里朝他幸福地吐起了舌頭。 幸福的時刻總是短暫,大佬終究不放過他們。最後,LINDA被逼得開著車從懸崖躍進了湛藍的大海里,而J也在復仇後,被大佬的女兒開了一槍後,找到LINDA跳海的地方,也跟著跳了下去。那一刻,表演跳海的人,完成了欺騙和逃亡後的救贖,在湛藍的海水裡新郎J和新娘LINDA是美好的一對,這點題了開篇時的風箏畫面。 (引自: pippotang (我要走在我的路上) )
女主角為了救男主角開著車沖到了海里,但是等男主角清醒得之女主角跳海之後,也來到女主跳下去的地方去找女主了,很感人的愛情電影,拍出來的景色也很漂亮
『肆』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公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伍』 三傻大鬧寶萊塢,三個白痴中的ICE是哪所大學3個主演叫什麼名字他們的簡要介紹
學校是虛構的 阿米爾·汗 8歲時出演一部轟動印度全國的電影,但長大後他卻堅決不願從影,而一心去打網球,而且打得還不錯,曾經獲得過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網球冠軍。隨著年紀的增長,才拋棄網球重回大銀幕。字數限制!
『陸』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印度動作片是哪部為什麼
印度動作片大多風格比較獵奇,喜歡的很喜歡討厭的又很討厭,微博上經常有印度動作片各種神操作的動圖就是源於此。大家應該大概心裡有數了,印度的動作片動作設計都比較幻象化,或者說虛擬化並不像國內的動作片那麼實打實的拳拳到肉。所以如果想看比較理想化爽片,到是可以推薦推薦,個人比較推薦沙魯克汗的作品。
《寶萊塢之不可能的任務》男主Ram是一名身手不凡的軍官,他的父親負責一項非常危險的機密任務犧牲,父親臨終前告訴他還有一名同父異母的弟弟,希望他把自已的骨灰帶回妻兒身邊。這時候,Ram也接到一個保護將軍女兒的任務。將軍女兒與他的弟弟在同一所大學就讀,兩人個的生命都受到威脅,Ram如何在不暴露身份的同時保護他們呢。
因為不能暴露身份,就有了許多搞笑逗比的情節,沙魯克汗式耍帥還是蠻吸引人的。片中哥哥與弟弟由友情到兄弟情的設定也很感人。
『柒』 跪求這部視頻出自那部電影
片名《真假王子》
歌舞片《真假王子》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當代歐洲的故事,薩爾曼·汗(Salman Khan)、阿尼爾·卡普爾和扎耶德·汗在片中分別飾演一位億萬富翁的三個兒子。由於這三兄弟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所以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命運。
該片雖然延續了印度電影一貫的風格和特色,但片中音樂大量採用了西方音樂劇的表現手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真假王子》的男主角薩爾曼·汗(Salman Khan)的蠟像於去年落戶了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他曾出演過50部以上的電影,是印度寶萊塢成就最大的男影星之一。
『捌』 電影未知死亡詳細劇情
《未知死亡》劇情簡介:這是部印度電影,又一部現代版的王子與灰姑娘的故事。最初印度最大的手機電信公司為了架廣告牌的事找到女主角--一個天真善良活潑可愛的女模特。由於誤傳,廣告公司里的老闆和職員都誤以為她和電信公司的總裁談戀愛了,於是女模特在公司里的地位馬上提升,女模特為了維持這種地位,將謊言編到底。老總還沒來得急表明自己的身份,就被捲入了謊言的漩渦。於是未知的愛情在他們之間逐漸產生……一直延續到女模特生命的最後,他們的愛情承諾還沒能實踐。
未知死亡,是個很不好理解的名字。和電影風格只能說是匹配一半。這是一部奇特的電影,把暴力美學和愛情美學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你很喜歡看暴力片不喜歡看愛情片,或者反之,那麼你可以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跳著看,遇到你不喜歡的地方就跳過去,那麼它依然是部很不錯的電影。影片長達2小時,所以說,這應該算是兩部電影的合體。
說這電影老套,是這電影使用了很多老套的元素:
1、王子加灰姑娘
2、王子失去記憶
3、王子長得帥,又有錢有肌肉,看得連男人都羨慕。
4、灰姑娘長得美,活潑又開朗,是男人的都喜歡。
和老套童話不同的是,電影是以悲劇結尾,悲劇結尾的電影我也看過,但是那些結尾我都覺得為了藝術需要,情有可原,比如《勇敢的心》,如果沒有女主角的死,就沒有男主角追求自由的勇氣,他很可能會在鄉下終老一生。比如《阿育王》,如果沒有悲劇,可能就沒有對應的痛苦成就阿育王的歷史功績。《未知死亡》的悲劇可能不是用來成就某個人的藝術效果。據我估計,原因是:為了避免讓電影掉入到老套的最底層:王子加灰姑娘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使得電影總算不至於被人評論:這電影老套透了。同時!因為導演的大膽突破,不讓愛情老套,讓愛情變成悲劇,反而凸顯了他們愛情的純潔,特別是女模特到死還沒知道她的准老公是個印度數一數二的富翁,體現了導演的用心良苦。
這段凄美純潔的愛情,最優美的一段是:公司老闆擅自把女模特傳說中的男朋友列為晚會貴賓到女模特答應王子的求婚。這段我反復看了兩次,每次看都被她感動,印度女人怎麼看都是全世界最美的。後來女模特為了愛情可以把二手車賣了,把錢送給王子,那個時候王子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導演處理得很好,任何語言這個時候都是多餘的。讓人覺得上帝為了獎勵印度女人對愛情的信仰所以才給於她們無以倫比的容貌。
話說回來,印度人總是很喜歡拍王子加灰姑娘的電影,這點和印度相仿的國家是大約只有韓國了。經常出現這種作品的社會往往具有這些共同特點:
1、社會兩級分化嚴重。
2、整個社會的人群喜歡幻想。
3、喜歡幻想的原因是:客觀上一是知識貧乏,二是沒有歷史或歷史斷裂;人為上言論自由被壟斷。
印度和韓國恰好都如此,在印度是財富和等級分化嚴重,在韓國是等級分化嚴重。印度有他們的傳統文化,但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的文化斷裂了,在很大程度上,印度的歷史幾乎是由兩個中國人在後來幫他們彌補完成,一個是唐朝的「唐僧」(口述了《大唐西域記》),一個是明朝的吳承恩(把《大唐西域記》寫成《西遊記》)。近代的印度就靠著兩本書還原出了他們已經模糊不清的歷史。韓國更慘淡,他們的國王幾乎都是古代中國冊封的,自稱帝王的只有兩個。他們的文化風俗乃至文字都照搬中國。
因此他們都很喜歡幻想,這不是他們知識貧乏,是他們發覺自己的歷史地位和知識高度配不上。於是在國內媒體頻繁貶低他國的基礎上,出現了集體幻想。幻想自己如何如何強大,幻想著自己從灰姑娘的地位有一天攀龍附鳳遇到一位王子……
這種老套的童話故事、神話傳說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等故事。很多評論說這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現在的社會為何不再有那些美好的故事產生了呢?那大約就是現在的兩極分化沒有過去那麼嚴重了,幻想也就少了,知識多了,生男生女一個樣了,見多識廣了,也就沒有幻想了,看來愛情也是需要保持神秘的距離才有美感。正是王子和灰姑娘的距離成為了美麗動人的階級基礎。
不過,印度人和韓國人不同的是,印度人很豁達,他們很能安貧樂道,即使生活不富裕、環境擁擠骯臟,他們依然不會仇富。他們的心態平和,所以很美麗。很多電影中表現了他們百姓的這種特點。比如《未知死亡》中,女模特「辱罵」一個男同事「白痴、笨蛋」,對方依然是很怡然自得地離開了。一個男模特接到了一個皮膚癬葯品廣告也可以興高采烈地離開。《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男主角獲得了大量財產,很多貧民都守護在電視機前為其歡呼,萬人空巷。這種現象在別的國家恐怕沒有。印度人不仇富,但是他們也渴望富裕,但是當他們現實無法達到,他們可以把這種不切實際的渴望從現實隔離,然後樂觀地、還能載歌載舞地面對現實不那麼富裕的生活。
印度沒能繼承歷史,但是歷史的血脈卻依然烙印在他們的軀體里,打一出娘胎,他們就知道合十,他們維持著這種善心,使得他們能安穩地過日子,從這點上說,中印兩國人民實在是不想打仗的。但是他們現在還佔領著我們三十萬平方公里,這片土地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面子問題。印度人繼續幻想著他們強大著佔領這些土地,中國人本著睦鄰友好又不願立刻撕破面子,維持著虛假的外交。
這些都說遠了,說近的,對比下來,中國和印度相比最缺少的就是他們的幻想。中國這個大醬缸什麼都不缺,因此唯獨缺少--幻想。現在小學生寫作文幾乎都是背範文的優秀描寫來完成老師的作業,因為老師總是這么教作文,拿優秀範文來讀給學生聽,而不是要求他們自己去找來讀。然後又加上社會的主旋律要求,使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導演一直趕不上國際水平,我們的電影和印度相比,缺少的不是金錢、美女、帥哥,缺少的是幻想的勇氣,和對生活的熱情。我從來沒見過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中國的醬缸則是因為稠得像膠水,讓所有的舞蹈都跳不起來。這些醬缸膠水還有很強的吸收能力,任何外國文化一旦沾染,很快被同化。這是西方人害怕中國人的原因,他們一旦被中國的醬缸膠水粘到手上,結局要麼是膠水變成你手的一部分,要麼是你的手變成膠水的一部分。
印度電影總不缺乏美女和美麗的舞蹈、動聽的歌唱,除了客觀原因是他們不缺少美女外,還因為他們注重生活熱情,艱苦苦不了它,勞累累不它,貧困困不了它,富貴誘惑不了它(為什麼我感覺這段話像某句中國古文啊)。
印度的僕人可以做世界上最好的僕人,《未知死亡》中女模特得志後,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個專門的僕人拿電風扇給她吹風,連老闆也瞬間變成了遞茶的僕人。扮演傳說中的男朋友的男模特,因為扮演得不出色,回歸到晚會上的僕人身份,盡管他有小許的嫉妒,但是他仍然可以施施然地去做僕人,如果換做中國導演來拍,可能這個僕人會在飲料里放上瀉葯或毒葯了。如果換做西方導演來拍,僕人可能會變成一個告密者或者一個半瓶醋的殺手。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印度可以做財富的忠實僕人,盡管那些財富不是自己的,但是他們認同財富。把這個細節進步放大,我們還可以看到王子的電信公司以能接下所有打往英國的國際電話業務為榮。巧合的是,歷史上英國就是印度的最大殖民國。但是印度人如今沒有敵視英國,以能做富人、有地位的人的僕人為榮--只要你不踐踏他們。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得他們能夠遠遠地和韓國、日本這些變態國家區別開來。
《未知死亡》和別的很多印度電影一樣反映很多印度社會的細節和民眾的生活態度,這電影最基本的要表達的只是用純美的童話故事描述人們對純潔愛情的嚮往和追求。這次,和老套所不同的是導演用打破美麗的辦法來把美麗推到無法前進的頂點,這部電影沒有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著實讓人忍不住寫篇帖子出來發他的牢騷。這么美麗的電影卻用這么暴力的名字,若可以,我希望應該改名成《未知愛情》會更加浪漫。
『玖』 流浪者拉茲扮演者因何病去世
拉茲是因為在晚年得了哮喘病而去世的。
拉茲·卡普爾,1924年12月14日出生,印度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
拉茲·卡普爾,生於白沙瓦電影世家。1946年編導並主演自傳體影片《火》和故事片《雨》,取得成功。1950年創建拉茲·卡普爾電影公司,自導自演《流浪者》,獲印度國家電影獎和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此後拍攝的多部影片都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感情與生活,並對社會弊端有所揭露。60年代後,主要致力於製片業。
(9)印度電影小靴子擴展閱讀:
演藝經歷:
1964年拉傑製作第一部彩色影片《合流》。描寫3個朋友之間的愛情、友誼與自我犧牲的故事,並採用了印度電影很少見的歐洲外景。該片在印度連映5年,創下印度電影票房史的最高紀錄。
1970年完成了他耗費6年心血攝制的《我是一個小丑》。這是他對自己藝術人生進行總結的自傳體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長的一部,長達3小時。但是一般觀眾當時未能讀解其中深厚的涵義,票房冷落,拉傑非常悲哀。
晚年他執導了《鮑碧》(1973)、《愛的升華》(1978),再次回歸創作《火》與《雨》時的浪漫熱情,以此獻給自己的母親——印度。
『拾』 印度老電影《大篷車》男女主角現在怎麼樣了如何評價他們的表演
印度電影《大蓬車》是一部非常好的精典影片,深受我國大陸觀眾所喜愛,其中,裡面的歌曲非常好聽,聽了之後,讓人熱血沸滕,情節也非常好,印象最深的就是司機「莫汗拿皮帶狠抽壞蛋:拉扎,抽的那傢伙滿臉是血,真解氣!童年的回憶啊,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印度電影了,沒有之一。
莫漢的扮演者,吉滕德拉,1942年生人,代表作《再生緣》《大篷車》《瘋狂世界》。吉滕德拉英俊瀟灑,舞蹈和演技功底深厚。人稱「寶萊塢第一小生」。他為人謙和,口碑佳,在印度人氣極旺。他有一雙兒女,兒子也從事演藝工作。目前他雖然已經步入老年,但風采不減當年,仍活躍在影壇。
阿魯娜·伊拉尼,妮莎的扮演者。1952年生於印度孟買,是印度著名舞蹈家,編劇、導演。出道至今已拍攝影視作品120餘部。
她兩次榮獲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女配角獎。她舞蹈表演精湛,被稱印度三大舞女之一。目前她從事舞蹈教學,積極培養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