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karma印度電影

karma印度電影

發布時間:2023-09-05 19:01:23

1. 美國電影暖里飾演馬修的是誰

美國電影《Lukewarm》(暖)(2012年),影片講述了不一樣的人自己所走的不一樣的成長之路,他們當中有些曾經是孤兒,有些家庭不幸,有些在朋友的陪伴下走過,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在自己在選擇中走過來了。

劇中人物Matthew由BrettPack扮演,他是一名演員和作家,參演過電影《奧卡拉》Ocala (2015), 《暖》Lukewarm (2012)等。資料比較缺乏,油管上有一個關於他的視頻,「克服童年虐待,製作《奧卡拉》」。

2. 請問印度電影中的吻戲是不是被印度人認為「有傷風化」

可以的,我看過的90年代的印度片里就有接吻
上Google查了下,貌似沒有這規定吧,有這樣一條信息「Devika Rani kissing real life soul mate Himanshu Rai in the 1933 film Karma. This was officially the first on screen kiss in Hindi cinema.」就是說印度電影的第一個吻在1933年就有了……
倒是電視屏幕上好像貌似以前不可以的,「Small screen is no less than the silver screen in any territory now. So, the first liplock of Indian Television should not be far away.」這是07年的一條消息……

至於艾西瓦婭·雷的那事,就不清楚了,我覺得是個偶然事件吧,貌似那個是艾西瓦婭·雷的銀幕初吻,所以我猜測是不是她的崇拜者看不過去所以引發了這事?以上猜測純屬主觀臆想……

3. 《我的名字叫可歡》電影資料

譯 名 我的名字叫可汗
片 名 My Name Is Khan
上映日期 2010.02.12
國 家 印度
類 別 劇情/愛情
語 言 印地語/英語
片 長 122分鍾
導 演 卡倫·喬哈爾 Karan Johar
主 演 沙魯克·罕 Shahrukh Khan ... Rizwan Khan
劇情介紹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里茲瓦恩·可汗是一個穆斯林孩子,他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母親在一起孟買的波瑞瓦里區長大。成年後的里茲瓦恩(沙魯克·可汗飾)愛上了住在舊金山的一位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卡玖飾),雖然影片故事不是側重講有關911事件,而是探討了在那個事件之後的故事。當時,當局拘捕了里茲瓦恩,後解釋說是由於其病情而看上去行為「可疑」。被捕後,他遇到了醫生拉達哈,幫助他克服苦難。之後,里茲開始了尋找總統奧巴馬(克里斯托夫·鄧肯)的旅程,以確認他的名字叫可汗。
經典台詞

hasina: " 我的頭巾不只是表明我的宗教身份,它也是我存在的一部分,它是我."
可汗: 「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可汗: 「祈禱從不看地方和人,只取決你的信仰。」
Mandira:「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幕後

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我的名字叫罕》入圍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的非競賽單元,和其他印度愛情類型電影的最大不同就是本片匯集了相當戲份的現實題材,從美國的911後遺症到其他的現實社會背景。影片由在印度婦孺皆知的萬人迷影帝沙魯克·罕擔綱本片主演,值得一提的是09年沙魯克·罕去美國宣傳電影時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機場遭遇扣留,被問話達兩個小時,原因僅是他的伊斯蘭教名字,最後由印度大使館出面交涉才獲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節與現實驚人的相似成為一大看點。
觀後感
《我的名字叫可汗》由Karan Johar執導,Shahrukh Khan和 Kajol主演,福克斯公司發行。
該劇長達165分鍾,據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其實,聲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只是商業目的的表現之一,並不是本片的話語意義所在。看過該片的人都會覺得我們是無法排除影片中諸多故事和細節的真實性。
看過該片的人,都會大呼感動,都會給該片較高的評價,無論是從什麼角度出發。
雖然該片是印度寶萊塢的產品,但是它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用十個字概括---「美國主旋律,走紅全世界」。這種評價並不排除寶萊塢電影元素在電影里的巨大作用,如寶萊塢巨星沙魯克-汗的主演及印度歌舞元素在劇中的展現等。
嚴格界定美國主旋律為何物是學術大師們的工作。我只想泛泛而論。
在本片中,一字以蔽之,主旋律即為---愛。
導演很成功地把諸多愛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場愛的盛宴。我們看到,這里有戀人之愛、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等等。
這些愛的元素,如果放在其他國度,那裡的頂級導演如果想將它們比例協調地放在一起,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巧妙的是,Karan Johar從諸多現實事件取材,使故事從印度開始,在美國全面展開,將寶萊塢元素和好萊塢元素參在一起,雖是個大雜燴,但雜的相當精彩。
在劇中,Rizwan Khan是一個穆斯林,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單身母親及弟弟相依為命,母親死後,Rizwan Khan離開孟買,隻身去美國找功成名就的弟弟,因為他曾答應母親,要像弟弟一樣活的幸福。
Rizwan Khan在美國遇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Mandira,兩人浪漫地走在了一起。
之後的故事圍繞「911事件」展開。「911事件」後,在小布希的領導下,美國實行先發制人戰略,穆斯林在美國備受歧視和侮辱。Mandira13歲的兒子被小流氓在公共球場打死,只因他用了後爹的穆斯林姓氏。兒子的死,使Mandira得內心充滿了「怨恨」,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報仇」。與此同時,她開始將兒子的死歸罪於Rizwan Khan的伊斯蘭身份,後悔和他結婚。在和Rizwan Khan的爭執中,她氣急敗壞地「要求」他去見美國總統,並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於是,Rizwan Khan離開Mandira,踏上尋找總統的征程。
在這個征程中,Rizwan Khan經歷了身無分文的窘境,見證了種種種族歧視,得到了黑人朋友的情誼,和伊斯蘭激進份子論辯並試圖舉報恐怖分子,被美國安全部門當成恐怖分子並因此遭受拘押審訊待遇,其身份和故事被有良知的媒體人大范圍地報道,在好心的律師的幫助下得以無罪釋放,和颶風災區的黑人朋友們共患難抗天災,他提供的信息幫助美國安全部門抓獲幾名恐怖分子,被伊斯蘭激進分子刺傷入院。好在有驚無險,Rizwan Khan最終活了過來,在他的堅持和Mandira的陪伴下,見到了總統奧巴馬,並說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Mandira也說出了絕對感人的話---「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導演並沒有將鏡頭完全對准Rizwan Khan追尋總統的故事,也沒有完全對准Rizwan Khan和Mandira的愛情,而是用了一個很廣的鏡頭,將其他人的故事(黑人、流氓、媒體人、穆斯林、基督徒、軍人等等)也一並囊括在內。花開幾朵,各表一枝,主枝當繁盛,側枝亦芳香。
導演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將「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無形地融於「戀人之愛」中,使一部愛情片承擔了相當多的非愛情成分,成功地探討了「宗教、戰爭、人情、媒體正義、法律、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個人奮斗與社會抗爭」等沉重的話題,模植了好萊塢的敘事邏輯和方式。除了婉轉曲折的愛情故事,觀者往往會被影片中的「非愛情細節」觸動甚至震撼,思考不停於斯!
如果有人批評此片紀實的失真或者藝術的單乏,批評片中商業化元素和商業化推廣營銷行為。我不禁要問「難道閣下想阻礙中國電影的發展嗎?」
我們一直在提倡弘揚主旋律,可主旋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也許答案很簡單---「人性的,太人性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69043/

4. 一部香港的警匪片,裡面有一個印度人要逃走,在車站的時候裝在一個袋子裡面

《大隻佬》(英語:Running on Karma;中國內地片名《大塊頭有大智慧》,內容有嚴重刪改)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由杜琪峰和韋家輝擔任導演,以及由劉德華、張柏芝主演。

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一種哲學亦是一個心理過程,對於因果[1]由抗拒、企圖改變至接受的過程。人們應著力於當下,以宏觀及慈愛的心看待事物。

本片榮獲第二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三項提名,更奪得最佳電影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及第十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女主角獎。香港收獲2633萬港幣,位列香港年度華語片第三位。本片亦代表香港角逐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

本片是劉德華在中國星集團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之後便結束與中國星集團的14年賓主關系,加盟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故事大綱[編輯]

大隻佬(劉德華飾)在逃離探員李鳳儀(張柏芝飾)的追捕期間,遇上警犬,同時在警犬身後見到小童追打狗只的影像,警犬隨即被追捕歹徒的警員誤射死亡。大隻佬首次展現他看到因果的能力,接著,又在李身後看到日軍屠殺平民的影像。

大隻佬見李鳳儀生性善良,決定幫助李查一宗兇殺案,但誓言破案後,兩人便如同陌路。大隻佬在房中查看過屍首後,再次展現能看到過去的能力,稱之為「看到因果」。死者過去(前世)曾經出賣兇手,而兇手(前世)卻因臨死前救過獨角甲蟲因而遭殺害後,截斷了一隻獨角甲蟲的左手。大隻佬因而斷言(今世),將會有一位失去左手的女士會幫助兇手。最後,大隻佬成功幫助警方捉拿兇手,還救了李鳳儀一命,也阻止了怒不可遏的警長打兇手。大隻佬對警長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李鳳儀到五台山追查大隻佬的身世,得知大隻佬的好朋友小翠被一個名為孫果的逃犯打死。大隻佬曾經到山上追凶,錯手打死了一隻小鳥,便在樹下靜思。七日七夜後,大隻佬說看到了因果,還俗不再做和尚。

李鳳儀在另一次警方追捕飛賊的行動中,失足墜樓,幸好大隻佬及時出手相救。而大隻佬更將見到日本兵殺人的影像的事件告訴了李,李很震驚,以為自己前世是日本兵,今世要還債,會被人打死。但大隻佬卻解說,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不是前世今生的問題,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是因果法則。李反問:這是否公道。大隻佬說看到因果後,知道這是公道。

大隻佬和老師傅見面,說出因為李鳳儀善良而出手救她,所以老師傅說李已經努力救贖自己,但需要時間。李鳳儀和大隻佬再相遇,李問,這是否就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孽)隨身」。李鳳儀幫助大隻佬追尋兇手,親自上深山追尋孫果,結果遇害。老師傅說李鳳儀雖然很努力,做得很好,但始終惡業太重,結果日本兵是砍人頭者,人亦砍李鳳儀頭。大隻佬悲憤難名,跑上山找尋李鳳儀及追凶,結果在山洞遇到另一個衣衫襤褸的大隻佬。衣衫襤褸的大隻佬自稱是殺李的兇手,還挑釁大隻佬。大隻佬差點再因憤怒而開殺戒,大隻佬覺悟惡念的可怕後,就留在山上。五年後,他遇上孫果,大隻佬擁抱孫果,把他帶下山。最後,大隻佬再次穿上僧袍。

當日,大隻佬因為看到因果,感悟人的無奈,結果脫下袈裟還俗,今天,大隻佬對因果有更深體悟,這一切並不都是命定的,而有個人的努力因素在其中,所以再次穿上袈裟。

閱讀全文

與karma印度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倫理電影大全中文 瀏覽:981
哪裡能看成人童話這部電影 瀏覽:336
無憂無怖哪個電影 瀏覽:530
箭在弦上電影第一集 瀏覽:726
迪士尼電影手機怎麼投屏 瀏覽:123
電影在電視上搜不到怎麼辦 瀏覽:202
紅色電影插曲歌曲大全 瀏覽:752
一部科幻電影叫什麼的游戲 瀏覽:340
39香港電影節 瀏覽:461
第一次看電影推薦男生看 瀏覽:958
建德電影票 瀏覽:175
高倉健主演的動作電影 瀏覽:417
最新日本限制電影 瀏覽:821
theking電影豆瓣 瀏覽:62
有沒有跟飄花電影網一樣的 瀏覽:634
87電影院首頁 瀏覽:338
北京哪裡可以拍電影 瀏覽:520
電影票塑封褪色嗎 瀏覽:329
泰國電影城市獵人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803
日本百合電影全部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