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反映印度國內社會現象的電影

反映印度國內社會現象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3-09-16 23:26:50

印度電影《起跑線》反映出哪些社會現象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其中:國家公派3萬人,單位公派1.63萬人,自費留學49.82萬人。在考試這關上,我們從來都能毫無壓力的勝出。然而,即便你考得再好、再勤奮,也可能得不到頂尖大學的青睞。因為頂尖大學看重的,從來不只有考試成績。

以中國學生最自豪的考試成績為例,同樣錄取一批次的學生,擁有綠卡的學生SAT平均只要求1600分,而國際學生卻要求1800分,托福語言成績的要求更是達到95分。

對比世界名校哈佛大學2015年生源,可以很直觀看出,所錄取的中國學生僅僅佔到2.1%,是美籍生及綠卡生的1/43。大多數名校對國際生都有招生配額,而綠卡生完全不受配額的限制!大家都知道,赴美生子之後,寶寶出生是美國籍,那麼美國籍的寶寶如果將來去美國讀書有哪些優勢呢?

優勢一:學費便宜

美國公立中小學全部實行義務教育,即零學費,學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只需繳納午餐費即可。但是,美國公立中小學是不對國際學生開放的,留學生只能選擇昂貴的私立中小學就讀。移民美國之後,孩子就可以享受和當地學生同樣的免費教育,只需出示買房或租房合同,加上水電費單、電話費單、小孩接種疫苗的證明即可輕松辦理入學手續。

優勢二:學生貸款和獎學金

如果是一般的國際留學生,那麼就必須和來自全世界的優秀學生競爭數量極為有限的對外籍人士開放的獎學金類別,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對於擁有美國身份的學生來說,不僅可以享受多樣化的獎學金、助學金,還可以便捷地申請學生貸款,為留學生活免除了不少後顧之憂。

優勢三:讀名校

目前美國對其錄取國際學生的比例均嚴格控制,特別是入讀世界頂級名校更是競爭慘烈。例如美國排名前20名的大學,供全部國際學生(包括中國學生)競爭的名額只有10%,其激烈可見一斑。

優勢四:就業

根據美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在美國持F1學生簽證的留學生們,於畢業後60天內必須離境美國。如果想要合法在美國長期工作、生活,就需要拿到美國身份,也就是綠卡。但是,留學生想要拿到美國綠卡,需要經過OPT實習、H-1B簽證抽簽、申請綠卡等層層「關卡」,這一周期可能長達6-7年。而若已經取得美國綠卡,留學生畢業後可以不受身份和工作簽證限制,優先享受世界500強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的實習、工作機會,自由擇業,並獲得與當地人同等的薪資福利 。
孩子還沒出生就給他最好的禮物,赴美生子。

㈡ 印度電影體現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哪些印度電影是貼近現實生活的

印度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比較推薦阿米爾·汗,米叔的作品很多都以抨擊現實問題為核心,但是他又處理的非常戲劇化,不必讓你看得特別難受。觀後會意識到問題又不會絕望而是抱著會打破這個問題的興奮感,這跟韓國、日本的一些現實題材看完讓人絕望相比還是很值得推崇的。

1、《三傻大鬧寶萊塢》,教育制度與階級差距。

伊西亞有著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夢想成為一名歌手。但是伊西亞生活在一個不自由的家庭之中,性格爆裂獨斷專橫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拳腳相向,並且禁止伊西亞唱歌追求理想。 疼愛女兒的母親鼓勵她帶上面罩在網路上唱歌,這個主意讓她獲得許多粉絲。然而就在這時候,父親調換工作,要求他們跟著自已到另一個地方去。

㈢ 印度電影流浪者是哪年在中國播放的

《流浪者》1955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是中國公映的第一部印度電影。1979年重新上映。

庄嚴肅穆的法庭之上,險遭殺害的大法官拉貢納特(普利特維拉·卡浦爾Prithviraj Kapoor飾)義正言辭,道貌岸然。被告席上,神色頹喪的青年拉茲(拉茲·卡普爾Raj Kapoor飾)無依無靠,聽天由命。

拉茲自幼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後被拉貢納特當年的仇家引誘趕起偷盜搶劫的營生。按照這位大法官的說法,他就是一個天生的壞蛋與墮落者。

角色介紹

1、麗達(演員納爾吉司)

聰明伶俐,師從拉貢納特學習法律。曾是拉茲的童年夥伴,樂於助人,經常幫助拉茲。當她在大學時期內與拉茲再次相見時,已出落成一位美麗高貴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並逐漸升華為對拉茲轟轟烈烈的愛。因為愛拉茲,她自高奮勇擔當拉茲殺人罪的辯護律師。

2、拉貢納特(演員普利特維拉·卡浦爾)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道貌岸然,信奉「好人的兒子必定是好人,強盜的兒子必定是強盜」的執拗觀念。一天,他在家中險遭拉茲入室殺害。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㈣ 印度電影《星期四》講述了一個什麼內容這部劇口碑為何這么好

印度電影《星期四》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女孩劫持孩子的事情。女孩本身是一名慈祥的教師,但是卻聲稱劫持了16個孩子,故事情節非常緊湊,而且非常充滿懸念,最後,反映了印度社會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有很多婦女在印度遭遇性侵,這部劇一方面是良好的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另外一方面充滿緊張刺激感,所以口碑很好,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總而言之,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優秀的女老師,本身生活幸福每天開心,但是卻遇到了印度社會的一個大問題,於是這個女老師選擇傷害其他人來報仇,整個故事充滿懸疑和緊張感,所以口碑良好。

㈤ 電影《龍女孩》曝終極預告及海報,這部電影敘述了怎樣的故事

7月15日,電影《龍女孩》上映,在這之前,官方就已經曝光了影片的終極預告和終極海報,上映後觀眾反映這部電影的口碑反應都還不錯,票房也在升高,《龍女孩》是由石天龍,母其彌雅,普加·巴哈盧卡等人主演,講述的就是一個印度小女孩的故事,在他15歲時,她的姐姐因為性侵導致死亡,她開始害怕,自責,想要向中國師傅學習中國功夫,她的師傅就是由中國演員李小龍飾演,電影主要就是以這個女孩的成長展開敘述,在學習功夫的道路上,她也遇到了她無法承受的困難,遭遇了各種各樣的挫折,但她依然在努力生活。

影片雖然是給觀眾看的,但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是需要人們去思考並改變的,只有改變印度的現狀,才能提高印度女性地位,與印度男性公平地在一條賽道上成長並發展,也呼籲了女性要學會自立自強,要堅信自己是最強大的。

㈥ 印度反映社會問題電影中你最喜歡哪一部

印度反映社會問題電影中我比較喜歡《摔跤吧!爸爸》。

但那是在印度,在那個國家,女性註定了14歲就要嫁人,只能不停地生孩子操持家務的人生。看似暴君的父親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女兒,實際上,也是強行改變了她們被這個社會註定的人生軌道。

㈦ 《印度合夥人》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都折射出哪些社會現象評價到底如何

看完電影,突然對印度女權有了顛覆性的改觀,在印度電影宣傳下為印度的女權發展表示高興,從而對身處於如此幸福的社會心存感激。

縱觀這幾年的印度電影,總是從根本出發,揪住社會問題來反應,成功讓人們看到了印度在改變自我的態度上是當前不讓的。

㈧ 印度電影《星期四》中,描述了哪些社會問題看完後有何感觸

印度電影《星期四》中,描述了很多的社會問題。看完之後我們的感觸是非常的多的。首先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對於印度的很多的電影,其實都是非常的不錯的,讓我大家都看到了有不少的印度電影所講述的社會現實還是非常的不錯,而且,在這些電影之中,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社會現象。這個影片裡面的故事卻是非常的吸引我們,也揭露了印度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對於誰的發展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在看完之後,我們的感觸是非常的深的,也能夠看到的是,對於印度社會的發展來說,裡面的故事確實是非常的引人入勝的。讓我們看到了裡面的精彩的對決,讓我們非常的喜歡的。這部影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電影,而且其中也是一個以懸疑片題材為主的,也是一個有著全面的精彩的劇情,也讓我們大家看到了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㈨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1000字影評5篇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講述了生長在印度孟買貧民窟賈馬爾的奮斗史,故事就在一個又一個提問和懸念中展開。我為大家帶來幾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供大家閱讀。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一

《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部獻給孟買的影片,一部關於夢想 的電影」,導演是英國名導DannyBoyle,是風靡全球的《Trainspotting》(猜火車)導演。在我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並不知道是他執導的,但在序幕拉開之後我卻帶著「誰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的懸念,激動顫抖著至影片落幕。今夜,我將以這段文字,來紀念這一次深刻的影音旅程。

啊,此刻那印度音樂回響在我的腦海里,我便又重見傑瑪堅毅的目光和他眼裡深深的嘲諷。

這是一個被謊言蒙蔽的世界,揭開這層薄薄的面紗,即是你們一直最想看到的真相,但這真相會刺痛你,震驚你。正如傑瑪在拳腳之下對那對美國夫婦旅客所說的,「你想看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東西,這就是了!」那剛硬的童音里,赤裸裸的是印度貧民窟人民,或是全世界底層人民最憤怒的吶喊,最噴薄的爆發,對虛偽世界、強權與不公平的沉痛的控訴!只是一句話 ,卻分明讓人感受到那清堅話語里的血與淚,怒與悲。Boyle對細節和對白的掌握和拿捏,在在是簡約卻深刻的。

影片的一開始是一群貧民窟孩子在所謂的「私人領地」里玩棒球卻遭警衛(錢權的爪牙?)驅逐的一幕。即使是貧民窟,周遭也是被錢權分瓜的土地。當孩子們在貧民窟土黃色泥屋間,破落的扃巷中奔跑逃避警衛的那時,我想起了前不久才看過的《Cidadede Deus》(無主之城),一樣的土泥房,一樣的土泥巷,一樣奔跑的貧民窟的孩子,盡管逃避的緣由有所不同,但那最原初的根由又怎能不發人深省。貧富差距所孳生的罪惡,貧富差距所孳生的不公,世界罪惡之源,錢權的追逐和交易,宗教沖突,帶來多少的血淚,不公,善與美的墮落!

是的,正在這一刻,在地球的某些角落,還有槍聲,還有戰爭,還有硝煙,還有無數無辜、本可以安居樂業的百姓在槍火之中戰戰兢兢地,艱難地生存著。祈求遠離流彈,祈求兩餐溫飽,祈求不要在睡夢中無聲死去!!!有多少富饒的土地乾裂了,有多少豐沃的農田荒蕪了,有多少牆倒下了,有多少房屋被摧毀了,有多少孩子在戰爭中死去,有多少無辜的百姓在所謂的宗教中被焚燒,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有多少人刻著戰爭的烙印誕生或老去。我飛快地敲下這段語無倫次的文字的同時,想起了正在炮火之中的加沙地帶的孩子們在新聞圖片上的眼睛,我不能控制自己在模糊的視線之中,逃避他們驚恐的眼神。此時不禁又想起胡賽尼筆下的阿富汗少年,戰爭中的孩子,沒有童年。

我無意於在這里譴責戰爭和宗教之爭,但我一下筆,這個無意識的譴責和控訴就已經被賦予了。就如影片一開始,Boyle就打下了這個愛與和平的基調。不,或者他並沒有在這里強調愛與和平,但他在這部電影所攝取的細節,所安置的片段,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種無形的追求。他的基調是深刻的,他的目光是冷峻的,現實、回溯、記憶三者不斷穿插卻絲毫不混亂,畫面的切換緊密而微妙,隨著警察的質問,回溯「百萬富翁」節目的「答案」,推開記憶之門……

一個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十八歲青年,打破了百萬富翁節目的歷史最高記錄,他是幸運的,但他說這是命運,而我卻只能說,這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關於同一個問題的不同體知,也即是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階級里構建的不同的「常識」體系。梁文道在他的第一本大陸出版時評集《常識》中自序里寫到:「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確實,這是一個常識缺稀的時代,事實上,常識往往是因人而異。所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也即是這個道理,常識也是階級的產物,所以它必定也有它自有的信徒。兩個不同階級的人,他們各自歸屬於不同的常識體系,但往往,一個人的閱歷和經歷,常常打破這其間的界限。這種界限是微妙的,因此,當百萬富翁主持人提出那些對一個貧民窟的底層人民來說可謂是天問的問題時,傑瑪的正確答案讓他驚詫了,這種界限的突破讓他感覺到了某種威脅,或者說,赤裸裸鏡頭下千萬人面前一記耳光的侮辱。正如上層人士的舞會中,一個窮小子帶走了場上最美麗的備受尊崇的淑女那樣,讓在場的上層男士們覺得難堪。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是一個常識缺稀的時代。

繞開常識,節目的一問與一答之間,儼然是一個貧民少年不尋常但卻又是底層人民屢見不鮮的經歷,或悲慘的遭遇。這部電影以有限的畫面揭開了印度甚至是大多數國家的歷史和現狀,貧富的兩極分化,錢權的交易,宗教的沖突,國家機器的殘暴和黑暗。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宗教滲入到這個國家的政治與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於多種宗教並存,多少年來印度的宗教沖突越演越烈,沖突不斷激化上升,其中以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嚴重。在殖民地時代,宗教成為殖民者分化和掌控印度意識形態的工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為政治陰謀的無辜受害者。這一幕也正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片段,傑瑪在對節目提出的「摩羅神右手握著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中,回憶了童年的一段悲痛記憶,他對訓拷他的警察說,「如果不是因為宗教沖突,我的媽媽不會死去」,傑瑪的媽媽,不過是眾多宗教沖突其中一個微小的犧牲者。而千百年來,死於宗教沖突的無辜百姓,盡濃縮於這少年的這一幕回憶。他或許不知道印度紙幣1000元上的那個人是誰,是的,聖雄甘地。他也不知道甘地的非暴力學說為何物,但他卻是甘地非暴力學說失敗的最直接的受害者和見證者。一個題材的提煉,多麼精煉而富有的,一個執導者如此精準於題材的把握和情節、畫面的編排,是因為執導者對其歷史有著深刻的認識和人文意識覺醒,才得以在那2.35:1的屏幕上延伸更廣闊的畫面,鋪展至鏡頭之外。否則,那幾分鍾的畫面又怎能承載這么沉重的憂傷 和悲痛?

寫至這里,先前的激動情緒已漸漸平穩,對於影片的思考也逐漸冷靜下來,但故事還沒結束。不公的控訴,悲痛的哀悼卻在無限的延伸之中。此時,影片巧妙切入故事的另一面。關於金錢的罪惡與愛情的美好。

失去親人的傑瑪和哥哥舍利姆,中途加入他們的第三個火槍手拉提卡,被利用兒童乞討斂財的犯罪集團首領普努斯及其犯罪團伙用一瓶汽水輕易誘拐,一瓶汽水帶他們進入了殘酷的生活。孩子們衣著襤褸破舊,像一群純真的小鳥湧入人潮之中,攤開他們的小手,以各種方式向路人乞討。最後,為了更好地博取路人的同情和施捨,普努斯以選拔歌唱優秀者的騙局,將被選中的兒童以極其殘忍的方式用葯水弄瞎眼睛。性情凶暴殘忍的舍利姆親眼目睹了這觸目驚心的一幕,他無法控制內心的激盪嘔吐了。正當普努斯要以同樣的方式誘騙殘害傑瑪的關鍵時刻,舍利姆將葯水潑向其中一個惡人,帶著傑瑪逃跑,而在一邊偷看這場新秀選拔的拉提卡見機也跟著逃跑了。兄弟二人跳上賓士而過的火車,拉提卡追奔而至,舍利姆卻最終松開了搭救拉提卡的手。拉提卡在夜幕的微光中孤獨的影,成為傑瑪永遠的痛和遺憾,同時拯救拉提卡也成為他一生的堅持和沉默的信諾。

逃離普努斯魔掌的兄弟二人,獨自開始了他們艱難而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旅程。Boyle以看似戲謔、輕松的黑色幽默,刻寫這對難兄難弟的求生之路,讓人在莞爾的同時,卻分明可以感覺到內心那股關於貧窮的無奈和現實的悲哀。生計漸漸平穩的傑瑪始終沒有忘記夜幕中小拉提卡孤獨的影,他最終決定回孟買尋找拉提卡。此時,影片中一把溫柔的女聲的輕哼,長長的管道,兄弟二人從遠處沿著管道走來,畫面切入記憶的回溯——尋找拉提卡。

此時的貧民窟已身處改建和城市規劃,鏡頭掠過高聳的樓層,捕捉其間的低矮泥房和偌大的垃圾堆,繁華與荒蕪,冷峻的視覺。傑瑪四處詢問拉提卡的下落,終於在一個地下通道遇到當初被弄瞎雙眼的歌者,除了得到節目提問的答案和拉提卡的下落,傑瑪的心中對眼前的盲歌者充滿了深深的歉意,彷彿當初傷害了他的人,是他自己。但,他畢竟是弱小的,對於這種不公平和罪惡,他無能為力。不是嗎?此時多少人的心中在控訴著種.種罪惡的行徑,但也只能是無聲的,或微薄的,無力的。這個世界缺少的豈止是一個公正的法庭,這個世界缺少的,是勇敢的正義。國家機器之下,正義早已被重新定義。

故事在繼續,傑瑪終於救出了拉提卡,兇悍的舍利姆幹掉了普努斯並投靠了與普努斯敵對的賈韋德犯罪集團。傑瑪以為從此就能和拉提卡過上正常的生活,豈料起了色心的舍利姆卻把槍口指向了傑瑪,要他放棄拉提卡。這時,拉提卡的小手按下舍利姆的槍讓傑瑪走。多年後,在電話服務公司當茶水生的傑瑪因為替代話務員幫忙接線的機會,搜索到了舍利姆的電話,並沿著這條線索找到了拉提卡。此時的拉提卡已經成為賈韋德的情人。一個愛情的夢想會以何種結局告終,此時Boyle在畫外音之中將鏡頭巧妙地切回到百萬富翁的節目現實中。

關於金錢。有沒有不要錢的?沒有。但在愛情之前,傑瑪卻選擇了愛情,因此他始終沒有接受那五百萬元的獎金,繼續進入問答節目一千萬的挑戰。在這里,節目主持人提了一個傑瑪不了解的問題,但他卻在洗手間給了他一個「B」的錯誤答案。但從小在殘酷的真相中長大的傑瑪,早已看見了太多關於印度「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他怎會相信「代表性」制度下一個陌生人的答案,所以他通過排除法選定了「D」答案,最終獲得了一千萬獎金並選擇進入下一個問答環節。他不要錢么?不,他要的,他要很多很多的錢,帶著拉提卡離開這個城市,離開這個充滿太多「代表性」制度的國家。但在金錢與愛情之間,他深沉地選擇了愛情,因為他知道拉提卡和他的哥哥會在電視機前看見他,那是他最後的一線希望。

無欲則剛。節目的最後一個問題,「三個火槍手」第三個火槍手叫什麼名字,他不知道答案,但他卻有唯一一次機會——他與拉提卡最後的命運的懸線,致電給他的哥哥。當電話接通時,傑瑪終於聽到了被良心發現的舍利姆放出囚牢的拉提卡的聲音,他的第一句話並非問那個詢問那個答案,而是「真的是你嗎?」多麼美好。十五秒,答案未得,他卻是一聲「你在哪裡?」拉提卡嘴角一抹幸福的微笑,即使此時他們身遭不幸,他們也已然完成了此生的愛情之祭。拉提卡從來也不知道這個答案,但傑瑪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問題的答案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沒有慾念的果實,他的果實,在節目之外,等待他去摘取。然而傑瑪早已成為幸運之神的眷顧之子,在鼓聲陣陣之中,影片逐漸抵達高潮。歡呼聲躍起,他最終把答案蒙對了——兩千萬。而此時,舍利姆也在槍聲之中倒於撲滿鈔票的浴缸中。兄弟二人的命運,早已註定。

影片的最後,火車站站台,依舊執著地等待,女聲柔美的輕哼再次流瀉而出,傑瑪走向拉提卡,他們此前的生命時光飛快地紛飛成無數的畫面,那麼漫長,卻又那麼倉促,滑過去了……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結束前的那段長達三分鍾的印度歌舞,美得讓人炫目,不禁讓人懷念起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的音樂與舞蹈,那麼漂亮,讓人心醉神馳,心生美好。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二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獻給生活的一首贊美詩,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導演丹尼·保爾的神奇點化。貧民窟里的殘酷人生,印度這個亞洲新興國家的夢想和希望,通過克制的鏡頭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所以動人,在於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與殘酷,而又在這樣的殘酷中未曾放棄其理想與純真。

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在殘酷、沉重的社會現實面前,該片導演丹尼•博伊爾把鏡頭伸向了社會中隱秘的角落。這種殘酷揭露現實的拍攝手法運用到反映當前印度社會現狀時,挖掘出了種.種震撼人心的社會悲劇和人性悲劇,深刻揭露了社會中的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沖突。在人口超重、宗教沖突、資源匱乏的現實中,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們深深感到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這些貧民大都居住在垃圾堆旁,和靠乞討和撿垃圾生活。伴隨主人公傑瑪一生命運中的是飢荒、貧窮、戰亂、災難、欺詐、盜竊、謀殺、淫亂、黑社會和警察局的專斷獨行,而這些經歷卻是鍛煉他的「煉金石」。命運卻眷顧了他,讓他在後來的百萬大獎競猜電視節目中能輕松地給出正確的「答案」。

一個來自貧民窟的服務生居然能拿走最高獎項,甚至超越了節目主持人錯誤誘導而能正確回答所有的問題,不能不引起現實中人們的極大關注。這看起來是一個偶然,或者是奇跡,影片一開始就給人設了一個巨大的問號和感嘆號,感嘆之後,導演卻通過他平靜的敘述來向我們展示奇跡的背後卻是真實,也是現實。於是導演通過主持人的誣告、報警,使得傑瑪被悄悄的送進了警察局這一情節來深入剖析傑瑪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的深刻原因,一一解開觀眾心中的懸疑。在警察的拷問中,傑瑪闡述了每一個問題答案的來源以及每一個答案後面牽連著的傑瑪充滿血淚的幕幕人生悲劇。被歧視、被出賣、被背叛、被拋棄這些就是他的人生。這些悲劇沾滿了血與淚、辛酸與無奈。雖是個體的偶然,卻是社會的必然,這就是現實,影片通過主人公的人生悲劇與人生奇跡來向我們展示殘酷生活的真相,還原藝術於人生,體現了作者的人文訴求和藝術情懷。

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

細節是最感人的動力和源泉,無數的經典影片為我們提供了非常的樣本, 讓我們發現細節描寫對一部影片的重要性。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這部影片中同樣有很多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手的細節描寫:當賈馬爾兄弟從兒童犯罪團伙跑出來在火車上討生活時, 有一幕鏡頭, 導演對兩位小演員的手作了一個特別的細節處理。當時賈馬爾和哥哥在疾速賓士的火車頂上坐著睡著了, 兩人坐在車頂睡得很沉, 但兩個孩子的小手卻緊緊握在一起。相信看到這一幕, 很多觀眾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這一個手的細節描寫把兄弟二人艱難危險的生存處境、相依為命的真摯情感表露無遺。

還有一個與手有關的細節發生於他們返回孟買找到拉提卡之後。在他們要帶著拉提卡逃跑時, 卻不幸被黑幫頭目發現, 打鬥中哥哥開槍打死了黑幫頭目, 救出了拉提卡。但是哥哥薩利姆卻在酒後要強行佔有拉提卡, 對此賈馬爾心如刀割, 發瘋地要和哥哥決一死戰, 惱怒的薩利姆掏出手槍抵住賈馬爾的額頭要他在5秒鍾之內必須離開, 否則就要打死他。這時,伴隨著影片里憂傷的主題音樂, 拉提卡緩緩地走了過來, 導演把鏡頭定格在了拉提卡的手上,只見拉提卡用手輕輕地拿開了薩利姆拿著手槍的手, 並和薩利姆一起回到房間, 房間門關上的一剎那, 導演又對拉提卡的眼睛做了一個特寫, 我們看到了她眼裡的憂傷, 那裡透出了一個信息, 正如電影中常常出現的一句台詞:這是我們的命運。只能接受, 別無他法。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名字就是一個抵觸。

印度這個神秘的近鄰,畢竟是什麼樣子?北京奧運會上戴無框眼鏡的溫文而雅的射擊冠軍領有本人的射擊練習場,而那破舊的卡車上卻爬滿了人,整輛車只露出擋風玻璃像兩只宏大的方眼睛;佔有寰球當先的IT行業卻在大城市裡有著塵土飛騰的泥濘街道……

影片中的是繁重的印度,在一閃而過的鏡頭下,污濁的河水中撈貨色的人,巨山一樣的垃圾堆,襤褸邋遢的棚屋,混黃的河水裡洗衣的婦女,貧民窟里擁擠喧囂的白天,暴力血腥的宗教矛盾以及孤兒們偷盜、詐騙,如脫韁野馬個別摸爬滾打的童年。

看到哥兒倆在火車上做交易、在泰姬陵偷鞋這些情節時,我只有在心裡盛贊他們堅強的性命力,不了父母的單純孩子,在這個艱苦的世間存活,切實讓人心酸。

當歌星的直升機飛過原生態的池沼,緩緩下降的時候,身著破衣的窮孩子們一擁而上,衣衫襤褸與滿身齷齪的赫然對照;當賈馬走進演播室,面對主持人藐視的調侃的時候,世人鬨堂大笑,我驚訝雙方居然這樣司空見慣並以此為樂——鬨笑中必定有良多同賈馬一樣處境的貧民。或者事實就是這樣,多麼分歧理,都必需得接收。

影片的構造固然過於戲劇性,然而也不失為一個存在超強包容力的架構,片斷式的表示出印度社會的一個個掠影。貧富差距、宗教抵觸、黑道橫行、殖民創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淡與敵視。。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主持人的誤導。茶水工一夜之間變成達官貴人,躋身上流社會,是上流社會如許難以容忍的事件啊!

所以就不難設想,為什麼這樣一個競猜類電視節目會這樣火,由於他給盼望解脫現實窘境的人一個幻想。那樣的社會中,要轉變自己的運氣是如斯艱巨,當通過畸形的道路無奈實現的時候,人們投向了這種虛無的豪賭。當報名開端的時候,成千上萬的人爭著搶著去撥打電話……

實在貧民在這個世界上幽微地生存,也不僅僅是在印度。也許就是影片對此的一種控告跟對抗引起了我的共識吧。於是隨意寫下這些文字,抒發一下。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四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舉囊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配樂、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歌曲、最佳剪輯在內的八項大獎。可以說是奧斯卡最大的贏家。這樣的一個故事,融合異域風格,戰爭宗教,貧瘠富有,愛情親情多種元素。通過傑瑪參加《誰是百萬富翁》電視真人秀,穿插傑瑪個人的生活經歷,呈現給觀眾一個鮮活真實卻又帶著藝術加工特色的印度下層百姓生活全景。

故事的開場,是在一間審訊室里,傑瑪冒著虛汗,氣喘吁吁的臉。字母出現的是這樣一串文字:「傑瑪還差一個問題就能獲得兩千萬了,他是怎麼做到的。A. 他作弊;B .他運氣好;C .他是天才;D.命中註定。這是貫穿整部片子的問題。傑瑪參加《誰是百萬富翁》節目,一路過關直達最後一題,卻被懷疑作弊,抓入警署。傑瑪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為了回答開場的問題,開始訴說自己的生活,於是故事就從傑瑪的訴說里,慢慢展開了。

傑瑪和舍利姆是在貧民窟生活的一對兄弟,在一次穆斯林宗教斗毆中失去了母親,變成流浪的孤兒。在流浪中結識了與他們有同樣遭遇的小女孩拉提卡。在展示貧民窟生活的時候,丹尼鮑伊通過快速的鏡頭,將孟買大面積的貧民窟通過大全景展露無疑,它們像是印度的一個傷疤,橫亘在地平線上,突兀卻不容忽視。而成百成千和傑瑪舍利姆一樣的孩子們,在這片貧瘠骯臟的貧民窟里玩耍,追逐,奔跑,生活。傑瑪三人最終被人販子收養,開始做起了乞討兒的生活。人販子將孩子們收集起來,為了自己的利益,將他們虐待至殘,再流放到街頭乞討。舍利姆帶著傑瑪和提拉卡逃亡,在爬上火車的一霎那,舍利姆忽然放開了提拉卡的雙手,於是提拉卡又一次落入了人販子手裡。這是傑瑪與提拉卡的第一次分離。

與提拉卡分開的傑瑪和舍利姆開始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從火車小販到非法導游,從偷鞋子到偷錢包,為了生活,辛苦的奔波。日子一天天過去,傑瑪卻始終對提拉卡無法釋懷,於是兩兄弟再一次回到孟買,開始尋找提拉卡。此時的提卡拉已經被人販子訓練成孟買街頭能歌善舞的雛雞。在即將交出初夜的時候終於被傑瑪找到。三人正要逃離之際被人販子發現,在逃無可逃的時候,舍利姆掏出一支左輪手槍,一槍打死了人販子。舍利姆借酒醉,霸佔了提拉卡,傑瑪選擇獨自離開。

傑瑪離開二人之後,在電信公司做助理,負責茶水與衛生,而哥哥舍利姆在顛沛流離的生活里,得出的人生哲學在於以暴制暴,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與傑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投靠黑幫。提拉卡呢,順理成章成為黑幫首領的女人。通過電信公司的電話查詢,傑瑪與哥哥和提拉卡再次相逢,提拉卡出逃失敗,被抓回生死未卜。為了再次獲得提拉卡的消息,傑瑪選擇參加印度的益智類節目《誰是百萬富翁》,他希望提拉卡可以在熒幕里看見自己。

生命的奇跡在這樣的時刻,開始綻放光彩。傑瑪面臨的所有問題,都來自於生活給予的痛楚以及提示。媽媽的死亡,讓他記住了宗教的權杖;阿米達的簽名,讓他記住了《囚禁》的主演;人販子的殘忍霸道,讓他記住了歌曲的作者;被毆打獲得賠償的美金,讓他記住了100美元頭像總統的名字……說是湊巧也好,說是命運眷顧也好,傑瑪知道的東西不多,而這些問題卻恰好是他知道的全部。

最終的結局,向著所有人期望的樣子發展。舍利姆幡然醒悟,幫助提拉卡逃離魔爪;傑瑪答對最後一道火槍手的題目,贏得兩千萬盧比;提拉卡在火車站與傑瑪相遇,兩人終於得以在一起。整個孟買,整個印度,都在為這個堅韌勇敢的男孩子沸騰。或許人們沸騰的原因並不在於傑瑪,而在於傑瑪獲得最終大獎這一奇跡,喚起了所有人對於新生活的希望,只要心懷夢想,不言放棄,那麼想要的東西,想愛的人,都會完整地握在手裡。

黑屏之後出現這樣的文字。「D.命中註定。」這便是影片開場問題的答案。傑瑪獲得2千萬獎金原因是什麼呢?不是作弊不是運氣更加不是天份,是命中註定。很多人對於影片的結局有諸多不滿。好萊塢式的圓滿結局給人一種落入俗套的感覺。我卻認為,這是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結局。電影所要做的事情,除了揭露醜惡,引發關注與同情,更重要的是宣揚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小傑瑪為了得到偶像的簽名,不惜跳入糞坑,撥開人群,為著一個簽名仰天歡呼一樣,心底有堅定的信念和夢想,在經歷無數挫折與磨難之後依然不曾被摧毀,反而更加健碩和強大,那麼命運必將不會辜負這些從來不願放棄的人們。

或許,生命真的存在某種絕對,就像傑瑪和舍利姆,無論有過多少矛盾,在生死關頭依然相依為命;就像傑瑪和卡提拉,無論經歷多少次分離,最終都會在某個轉角相遇;就像傑瑪即使不知道第三個火槍手叫什麼名字,卻依舊堅定的選擇了阿拉米斯。

這就是幸福,必將命中註定的降臨的幸福。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觀後感五

前些時候經朋友推薦看了一部獲得奧斯卡大獎印度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看完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原來一直認為印度電影內容也比較單一,大都以愛情為主題。一般是以歌舞為主,從頭唱到尾,從頭跳到尾。但這部電影卻改變了我對印度電影的看法。它敘事流暢,懸念從生,驚心動魄,引發人對社會現象的更多思索。這部電影不僅客觀再現了印度社會現實,而且通過傑瑪的坎坷人生經歷、悲慘心酸的故事、跌宕起伏的遭遇,對「人性」做了深刻的詮釋和演繹,我想,這正是電影打動人心、感動世界的地方。正如影評人所言:《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之所以動人,在於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與殘酷,而又在這樣的殘酷中未曾放棄其理想與純真。

主人公傑瑪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從不放棄。為了一個偶像的簽名可以跳進糞坑,為了夥伴可以在出逃後重回火坑苦苦尋找,為了所愛的人可以不管時空、環境發生什麼改變,他都不放棄。傑瑪最終贏得千萬獎金之後,呆坐在牆角,貧民窟長大的他不因財富而變,而是繼續苦尋朋友和愛人。他雖然是平常人,但對理想和追求不放棄;他跨越貧富兩重天,但依舊那樣友愛、善良、厚道。

片中男二號傑瑪的哥哥舍利姆與傑瑪的性格截然不同,他相信適者生存。他有救傑瑪的勇氣,有殺死黑幫頭目的果敢,也有出賣友人的貪婪和殘忍,在常人看來,他代表著社會中的現實派。但在最後一刻,也被傑瑪的執著所打動,將自己埋在骯臟金錢中,從容赴死。這一畫面很有現實性。告訴了我們,金錢不是萬能的,世上有比金錢更有意義的東西,那就是「人性」。

影片中的眾多人物雖是平凡,卻栩栩如生。拉提卡也是貧民窟的孩子,經歷坎坷,雖然與傑瑪重逢,但逃亡換來的刀疤實在讓人心顫,畫面令人難忘。那個被黑社會挖了眼睛後成為乞討工具的孩子,當傑瑪回到孟買找到他,給了他一張鈔票時,他通過摸、吻確定了這是真的一百美元後,說:「傑瑪,看來你現在是大人物了,我為你高興,你很幸運逃了出來,而我比較倒霉。」這個孩子的善良和達觀讓人感動。

另外,影片的電影語言運用得朴實,人物的特寫、情景的創設、場面的造型都與故事、人物、環境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一部好電影,能長久給人們留下記憶、留下鏡頭和畫面,不是很容易的,可見導演的獨具匠心和深厚功底,奧斯卡就是不一般,藝術水準就是不一般。

好的電影如同藝術珍品,它會被人們所珍藏,而且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㈩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公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與反映印度國內社會現象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第一先站起來 瀏覽:122
大學觀上甘嶺電影觀後感 瀏覽:71
怎樣用普通電腦看3d電影 瀏覽:649
男主角叫浩然的校園電影 瀏覽:991
秀英尋嘗里電影院怎麼走 瀏覽:745
尹光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55
播放好看的校園電影有哪些 瀏覽:275
中國電影城門票 瀏覽:462
日本有哪些好看的電影近年剛出 瀏覽:368
電影動作導演李海龍 瀏覽:54
頂級愛情片電影推薦 瀏覽:46
霸道總裁動漫電影全集 瀏覽:561
2018國產電影排行榜按評分 瀏覽:532
愛情電影網有賀 瀏覽:72
平谷華聯電影院 瀏覽:943
90年代山東台播過的歐美電影 瀏覽:543
2018年電影上映時間表中國 瀏覽:611
電影血戰台兒庄觀後感 瀏覽:313
信用卡看電影哪個便宜 瀏覽:931
明天會更好電影男主角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