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 | 白日夢想家
為了寫這篇影評,我前前後後,快進快退又看了三遍。驚喜的是每次都會發現一些之前未曾注意的關鍵幀和前後關聯的細節。所以好電影就像好書一樣,值得一看再看。
《白日夢想家》,英文名《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我覺得中文翻譯挺好的,沒有直譯,但很好的表達了電影主題。電影中,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們當中的大多數。我們生活在城市裡卻似一個個盒子人,水泥大廈、幾十平的房子、四四方方的辦公桌...一個個盒子限制了我們的生活空間,也限制了我們的思維空間。
慢慢地,我們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想像力。也慢慢失去了兒時的夢想,快樂和勇氣。我們只能從自己構想的「白日夢」里惋惜過往、憧憬未來、尋求當下的安慰。
然而這部電影讓我鼓起勇氣,積極面對未來的不確定。也讓我理解生活的本質,重燃生活的激情。
在生活面前,我們都是弱者
電影一開始,男主在婚戀交友網站上注冊賬號,准備為暗戀許久的女主發個「笑臉」。但是不知道多少次鼓起勇氣,又放下滑鼠。經過無數次心理掙扎,最終鼓起勇氣,結果系統顯示:發送失敗。
這個場景是不是似曾相似呢?很多時候,我們想做一件事情,但是總是下不了決心,畏首畏尾,始終都沒勇氣跨出那一步,錯失了最佳時機,也錯失了最佳的人,我們捶胸頓足,悔恨當初......
而當我們真正鼓起勇氣去面對,發現事情也沒想的那麼難, 很多時候,嚇死我們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自己 。
男主的注冊信息不完善,所以沒法給心儀的女生發送「笑臉」。個人信息中有一欄: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男主這一欄的信息空空如也。因為在男主看來,他的生活平淡無奇,除了每日按部就班的上下班,並沒有什麼驚艷的「驕人事跡」可寫的。
我們是不是也是一樣呢?我們為了養家糊口,一份安穩的工作,忙忙碌碌卻又碌碌無為,循規蹈矩卻又膽戰心驚,每一天都只是前一天的簡單復制。
在生活面前,我們都是弱者。是順從還是戰斗,這是一個 人生選擇。
起初每個人都是夢想家
男主在一家工作了16年的《LIFE》雜志社當膠片洗印經理,每天都在漆黑的工作室里洗膠片、選照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繁忙的工作占據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只能通過每天的走神,不分時間地點地自由發揮做他的「白日夢」,以尋求一絲慰藉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其實男主年輕時也是一個文藝青年,愛冒險,勇敢,有創意。他的滑板技術精湛,在冰島那段山路速降簡直帥到爆。他年輕時留著一個朋克頭,喜歡搖滾,也曾瘋狂。他曾經夢想過自己的生活,就是充滿冒險,充滿挑戰,無拘無束的生活。可是一切在他17歲時戛然而止。父親的去世,生活的重擔壓在他身上。作為家中長子,父親去世的第三天他不得不去「約翰老爹快餐店」打工,從此他不得不放棄自己曾經熱愛的滑板、搖滾,還有夢想。在「麵包」面前,「理想」顯得一文不值。
我發現人總有一種傾向就是覺得自己是那個「特殊」的一位,就好像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特別是小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可能就是某個「天選之子」,必有某種未被發現的超能力。我們時常想像自己有孫悟空的72變,葫蘆娃的隱身技能,我們天馬行空的想像著在現實生活中未能如願的虛幻的世界,我們還盼望著某一天真的理想照進現實,夢想成真。有股神秘力量的出現,最終證明「我」的獨特和唯一。
小時候我們不僅愛做白日夢,我們也敢於嘗試,敢於冒險。那時候的我們眼裡沒有經濟壓力,沒有危險,沒有因果關系,只有眼前的快樂和滿足。那時候的我們無拘無束,充滿了無限可能。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和一次次白日夢的落空,我們慢慢明白,「我」不僅不是什麼「天選之子」,我甚至就是那最不起眼的一位,在和同齡人的比較中我們也時常倍感自卑。我們慢慢接受了這個物質和現實的世界,我們也學會了各種物質和現實。
但是人生還是要有夢想的,如果人生沒有夢想,那和咸魚有什麼差別?
生命的精髓,生活的本質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用膠片相機的攝影師越來越少,甚至雜志社也面臨線上化的巨大沖擊。公司即將被並購,雜志需要做最後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找到狂野攝影師尚恩(西恩·潘 Sean Penn)的一張「生命的精髓」的25號膠片。為了尋找到這位攝影師,男主在女主的一首歌曲《控制中心呼叫湯姆少校》的鼓勵下開始了一段驚奇、冒險又唯美的歷險之旅。
Space OddityDavid Bowie;Kristen Wiig -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而這段尋找攝影師的驚險之旅是本部影片的亮點,鯊口逃生、火山噴發、喜馬拉雅腳下的基地組織,九死一生,勇往直前。大海、火山、冰原、喜馬拉雅山……一幅幅大自然的純凈畫卷在眼前展開,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渺小。
男主開始把白日夢真正變為現實。他不再唯唯諾諾,他開拓視野,沖破艱險;他看見世界,身臨其境;他貼近彼此,感受生活。他真正理解了《LIFE》雜志的座右銘,也找回了「生命的精髓」 25號膠片。
在喜馬拉雅之巔,當男主找到攝影師並看見稀有雪豹時,而攝影師卻遲遲不按下快門捕捉那千載難逢的機會。攝影師解釋說:「 如果我喜歡一個時刻,我不喜歡相機讓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在那個時刻,享受當下,享受現在。 」
而最後一期雜志出版時,封面正是男主認真觀看膠片的照片。我想這最後的照片一方面表達了攝影師對男主一直以來對《LIFE》雜志勤勤懇懇付出的感謝,一方面也詮釋了生命的精髓即享受當下,享受現在。
享受當下,享受現在。不是按部就班,得過且過,碌碌無為,而是拿出勇氣,大膽走向未知,去真正體驗豐富多彩的人生。 我想這就是影片所要表達的生命的精髓或生活的本質吧。而男主最後一段冒險經歷,也很好詮釋了影片主題。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重復《LIFE》的座右銘:「 開拓視野,沖破艱險;看見世界,身臨其境;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願這也成為我們人生的座右銘,拿出勇氣,勇敢的走向未知,享受生活,享受現在。
㈡ 《白日夢想家》表達了什麼
表達夢想並不遙遠,只要你勇敢去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白日夢想家》是一部故事結構並不復雜但充滿正能量的電影,具有濃郁的喜劇色彩和日常生活氣息,通過荒誕的喜劇情節引發觀眾的思考。本文將從影片的敘事結構、情感表達、表現手法這個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的與眾不同和帶給我們的啟迪。
《白日夢想家》中的愛情線帶有濃烈的奇幻氛圍,導演在影片中不斷穿插沃特想像中的畫面,增強了影片的喜劇效果,更體現了影片的浪漫色彩。
正是沃特的無厘頭的想像,推動了他和謝莉爾的愛情,讓影片中的愛情線變得曲折離奇,在歡笑和誤會之中展現了愛情的多姿多彩,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對愛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影片評價
看似沒有高潮的平直方法,令你感受到這個男人的人生主調,這便是一部好萊塢電影給你的感覺,你明知道這是以一個最大的白日夢來掩蓋你平常發的小白夢,你仍然覺得感動。
㈢ 關於電影《白日夢想家》
被朋友推薦看了電影《白日夢想家》,之所以說被推薦,因為我這人,總是喜歡先被動再主動的去進行一些事情。舉個例子,自己想看書了,從不會自己主動找書讀,而是請一些比較可靠的朋友推薦書籍,然後再從推薦的目錄中篩選出自己可能中意的去嘗試。其實,說白了,一是懶二是不想擔責任。一般啊,都是會攢上幾個推薦之後才去嘗試,但為何這次朋友一推薦我就立馬屁顛屁顛的去看了呢?還是被電影的名字所吸引。
白日夢想家,我常常做白日夢但從沒想過成為夢想家。這里如果斷句為——白日,夢想家 的人,請繞道,暫時不討論如何白日哈。接著說,白日夢。大多數普普通通的人,在年幼或者年少時,應該都有過白日夢。夢想自己成為超人,夢想自己成為白馬王子等,反正應該都朝著與眾不同能力超群的方向夢想,相信沒人成天夢想成為一個loser。但這個白日夢一般到了成年,做的人就很少了。能像《白日夢想家》男主這樣,年過四十還繼續「走神兒」做白日夢的奇人也是不多見了。四十多歲,未婚,無房無業,只剩下白日夢,大半生都沒有一件值得記錄的事,甚至連在婚戀網對自己心儀的女人「點贊」的勇氣都沒有,看著實在是讓人心酸。就是這樣的人,因為機緣巧合,竟然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體驗了別人一生都完不成甚至不敢想像的事。
以25號底片的追逐為線索,男主被迫經歷了跳飛機,斗鯊魚,火山爆發,攀登喜馬拉雅等驚險刺激的高難度挑戰。一路追逐肖恩,騎車追,跑步追,滑著滑板繼續追。這里要特別說一下,男主手綁石頭滑滑板轉彎飛馳的畫面實在是美哭了。這畫面中的男主,哪裡還是一個只做白日夢的廢柴,這分明就是一個朝著自己夢想自由飛翔的夢想家啊。此刻,已經沒有什麼能阻擋男主的,男主就是要找到25號底片,就是要找到肖恩。
但問題還是來了。當男主在喜馬拉雅山上遇到了心心念念的肖恩,那個送自己錢夾,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時,才發現25號底片就在自己身邊。男主這一路狂奔,似乎是鬼使神差。一生白日夢,一周就完成,也是奇了。電影我看到此刻,我是呆住的。這算什麼,我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你,本意為實現夢想,卻發現是自己鬧了烏龍,你逗我吧。好在肖恩是大boss,給出了這一切的意義——享受當下。 Sometimes I don't.If I like a moment...I mean,me,personally...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Just want to stay in it.Yeah,right there. 男主追逐的路上,內心是快樂的,追夢的路上無所畏懼,享受追夢的感覺,就是意義。
感謝肖恩給出的意義。男主之前一直是個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的小人物,工作努力從未出錯,但因刊物網路化的趨勢,男主的失業不可避免。肖恩選擇用男主挑選膠片的畫面作為刊物的最後一期封面,也是在感謝肖恩,紀念這一代人的付出。電影結尾,男主也因為這一路的冒險之旅,回歸到現實生活後找到了自我,終於結束了白日夢,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有勇氣拉住心意女人的手,也算是happy ending。
其實,結尾的感情戲略微讓人出戲。但還是學習男主,感謝肖恩。這電影,確實讓我這個白日夢患者,開始想推掉所有借口,向前邁出一步,追逐一次,尋找自己生活方式,活的精彩起來。還有夢,人沒僵,就算有救。
最後,感謝電影所闡述的生活意義: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this is the purpose of life.
㈣ 哪部電影中的景色,讓你產生了「說走就走」的沖動
1.《海蒂與爺爺》
瑞士,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的夏天,一大一小兩個身影。漫山遍野的花草,連綿不斷的阿爾卑斯山脈。大自然流露出來的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愛與善意。看到這幅景色,就不斷的告訴自己返枝,也要去一次,站在無人的曠野里,做一次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