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六人晚餐》的導演是誰
電影《六人晚餐》的導演是李遠。
李遠,男,出生於1978年,浙江舟山人。2008年導演電影《大廚牛》獲得中國電影「夏衍杯」金獎, 曾執導新型犯罪懸疑電影《回馬槍》、《跑出一片天》。中國電影類型化運動旗手,被媒體譽為最有商業潛質的「映像作家」。畢業於北師大藝術系影視製作專業與同門師兄弟的寧浩、韓傑、應亮並稱為「周門四傑」,為中國影壇第7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貳』 有哪些在日本上映的中國電影
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影視行業以破竹之勢迅速崛起,並進軍全球各地。新世紀之初,中日關系平穩發展,我國電影進駐日本影視圈。
今天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有哪些國產電影在日本放映過吧。(以下電影大部分是個人所整理,如有錯誤,多多包涵。)
《十面埋伏》 2004.8.3在日本上映
本影片一在日本上映,就稱雄日本票房,金城武也受到了影迷的追捧。另外,日本友人受金庸武俠片的影響,對中國武俠劇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英雄》 2003.8.16日本上映
《無極》 2006.2.11東京上映
《集結號》 2008.10.23東京上映
《東邪西毒》 1996年日本上映
《大腕》 2005.10。25日本上映
《殺破狼》 2006.3.4
《獨自等待》 2004.10.26
《三峽好人》 2008.8.18
《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8.4.12
《梅蘭芳》 2009.3.7
《神話》 2006.3.2
《夜宴》 2007.6.2
《頭文字D》 2005.9
《少林足球》 2002.6.1
《無間道》 2004.9.18
《如果愛》 2006。11.11
《男兒本色》 2008.8.30
《七劍》 2005.10.1
《活著》 2002.3.23
《鬼子來了》 2002.4.27
《2046》 2004.10.23
.............
以上電影在日本都有上映,但是據日本的中國電影翻譯家水野衛子認為,日本電影觀眾多為女性或是學生年齡段,所以對中國多數內容現實的影片不是很感興趣。而中國的武俠動作電影在日本比較受歡迎。並且,從總的趨勢來看,日本民眾對中國電影的關注程度已急劇增多!
通過以上影片,我們還可以發現很多抗日影片沒有在日本上映,個人認為應該是日本對歷史的認識與我國有分歧的原因。
『叄』 人潮洶涌在哪裡拍攝電影人潮洶涌取景地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介紹
《人潮洶涌》也是在春節檔喲,這部電影是在上海拍攝,電影是根據日本的一部電影改編而成的,大家是不是還有一點點的期待呢。這部電影在上海很多地方都有取景,在這里可以看到九棵樹呢。
在上海拍攝,在舟山路310號的永好理發店取景一天。劉德華、肖央、萬茜領銜主演的饒曉志最新電影《人潮洶涌》,也在九棵樹小劇場取景拍攝。
《人潮洶涌》這部電影其實很多人都關注它是不是根據日本的一部電影改編的,大家說的就是沒錯啦。這是根據日本電影《棗沖旁盜鑰匙的方法》改編而成的,主要講述的是冷血殺手和落魄龍套再一次意外中交換了彼此的身份,從而引起一系列陰差陽錯的幽默故事。
《人潮洶涌》講述的是兩個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物經過一次意外的「相遇」,從而改變了各自的人生,一個是帥氣多金的頂級殺手,一個是邋遢不堪交不起房租的群演,兩人因為一次「意外」彼此互換了身份,殺手失憶成為了「群演」,兩個人物面對著不同的人生選擇了不同的生活,到頭來殺手通過小人物生活的體驗找到了自己的真愛,「群演」呢也感受到了殺手富貴奢華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結局最終是圓滿的。
人潮洶湧上映日期:2021-02-12
身處南上海奉賢1200畝生態林內的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宛如眾星拱月,其五大主場館包括三個室內劇場和兩個室外劇場。附屬設施涵蓋大中小各型排練廳、藝文空間等極具規模的展覽區域之外,依湖而建的水岸餐廳更是滿足人們藝術生活之下的悠閑與愜意。
1200座的大劇場,作為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的主場館,採用了先進的電子可變混響裝置。波浪紋的木質牆面更是將「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一美學概念詮釋得淋漓盡致,而細膩、富有層次感的聲場環境則能讓每一位觀眾都判扒體驗到「聲」臨其境的美妙。
500座的多功能實驗劇場,配備全伸縮式座椅和可移動側壁。打破思維桎梏,探索先鋒藝術變得如此觸手可及。
300座的星光小劇場,空間小巧精緻,其設計亮點在於末排可升降的電動移動門,劇場內的觀眾可由此門直觀賞室外「天水一色,鬱郁蔥蔥」的自然景觀。
除此之外,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還具備兩個室外劇場,包括可容納2000人的森林劇場和與主水景相連的水岸舞台。
森林中的基地
上海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選址於上海市奉賢新城核心區。新城核心區的規劃以生態人文為主要特色,依託城市河流水系密布的地域特點和人文條件,構建藍綠交融的綠色環形網路,將綠地系統與城市休閑遊憩、生態環境保護和景觀營建有機結合[1]。而藝術中心是區域規劃中的重要節點,旨在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生態環保且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地標。
藝術中心的選址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項目距離上海奉賢新城的核心景觀湖「上海之魚」僅2?km;其南側是藍線寬度30m的規劃河流,西北側是紅線寬度20m的弧形道路樹恆路,與生態林地無縫連綿達500m。同時,項目基地是一片以香樟為主的人工生態林,位於1200畝(800000m2)城市生態林帶中。2016年冬季,筆者及設計團隊對基地進行了勘探,陽光透過綠色的樹葉在松軟的、深褐色的土地上留下淺色的、殊形妙狀的斑紋,給人無限遐想。
巨大的文化綜合體
根據業主的訴求,項目的功能復雜,主要包括:三個觀演空間——一個1200座主劇場、一個500座多功能劇場、一個300座的主題劇場;服務於觀眾的門廳、休息廳,服務於演員的化妝間、排練廳等名目繁多的輔助用房;一所藝術創作交流中心和一所青少年藝術培訓基地,以充分挖掘非觀演時段物業的價值;餐飲、票房、停車場和物業管理、設備用房等綜合體的保障用房。總建築面積達71
700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52800m2,地下建築凳橡面積18900m2),規劃建築限高32m。戶外場地上,除了觀演類建築常規需要的人流集散廣場、道具卸貨場地以及滿足各種復雜流線的通道以外,還需設計一座室外森林草坡劇場、一座室外水岸漂浮劇場。
「建築由自然生長出來」的設計定位
觀演建築的特徵是功能復雜、體量敦實、空間高大,有著人定勝天的統領感[2-3]。項目作為文化綜合體,在尺度上缺乏與自然的親和力。場地的自然屬性給設計以啟發,設計希望建築對自然擾動較少,與森林和諧共生,有生長在自然當中的感覺,成為城市與自然聯系的紐帶,將森林、水系、人文、藝術融合為一體。如何營造具有群體美、環境美、親和自然之美的江南水鄉特徵的文化綜合體是筆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