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0年之後有什麼電影可以稱得上經典
這年頭,什麼樣的電影都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大片。
好像只要有那麼幾個炫麗的鏡頭,就真成了大片一樣。
只是可惜,就算吹成大片,照樣口碑票房雙撲街。
類似這樣的畫面,片中還有很多。
截圖表現出來的,也不過萬分之一。
建議大家去親自看看,錯過這樣的好片,實在太可惜。
❷ 印度將翻拍《無間道》,你怎麼看
原版[無間道]已是港片中毋庸置疑的經典。在2003年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無間道]獲得15項提名,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7項大獎;在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上,[無間道]有12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影片等5項大獎。
❸ 5顆子彈影評
前,電影《五顆子彈》導演蕭鋒與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的一些青年專家學者及上海各大高校的大學生舉行影片座談會,大家就《五顆子彈》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對這部影片的新突破給予積極評價。
孫渝峰(上海電影譯制廠導演):這部電影使我想起曾經譯制過的許多國外影片,比較而言,我覺得《五顆子彈》中的特技做的相當好。山洪、斷橋等特技僅用了幾千萬就做得相當真實,美國電影中一個火山爆發就用掉一億美金,《侏羅紀公園》作特技用掉了兩億美金,我們四千萬就完成了這樣一部電影,我感到中國電影相當有希望。另外,蕭導演對電影的執著熱愛,全身心投入電影事業中的這種精神讓我非常感動。中國電影已經具備了走向世界的實力。這部電影絕對屬於主旋律,因為它刻畫的是人、人性,它講述了人性的回歸,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組成了這樣一部電影租敬緩,我覺得非常成功。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就是他的演員,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吃苦耐勞,出色的詮釋了這些角色。
整部片子藝術構思很好,人性刻畫得也很到位,這是一部很成功的主旋律電影,有更深刻的含義,可以感化和教育那些犯罪的人。所以我們該為這部影片叫好,為蕭導的執著精神叫好,為中國電影叫好。
陳立雄(影評人):二十幾年前有一部影片《一個和八個》為我們描寫出一個大寫的「人」字,今天《五顆子彈》同樣為我們展現了人性之美,展現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影片結構極具張力,用五顆子彈串起五個故事情節,每個情節都展示了一個「人」,張揚(blog)了人性。我們現在要拍影片,要拍人民大眾的。為什麼不可能有我們自己的大片呢?應該有這樣一種張揚人性的大片來給我們弊模的觀眾看。
看我們講述故事,也是看我們的導演如何去演繹故事。關於演員,劉佩琦就是我很欣賞的一位。從他過去的作品到現在,他完全擺脫了為演戲而演戲的感覺。就感覺他演的很像,不是一種高大全的人物。我們習慣於描寫讓他站在舞台的中央、銀幕的中央,來表現他那種稿薯司法人員的公正。槍在他手上起到兩個作用,一自衛。二,槍是對那些罪犯用的。但是在人性中,槍不是惟一的因素。唯一的因素是人性的張揚。最後他把槍含在嘴裡,表現出了一種自信在強敵面前他,既是沒有槍他也能把罪犯押送回去。而對這些罪犯來說,槍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但是最後,沒有槍他們也回去了。
藍懷恩(blog)(影評人):片名一打出來,我就被英文譯名《Gun of Mercy》(仁槍)給吸引住了,整場在獄警老馬押解三個犯人安全移監、伴隨著洪水的近身威脅中,讓人沒有喘息空間,娛樂刺激的效果十足,但也難得的呈現戲劇張力之外的人文關懷,是值得回味的好片。正如北京師范大學 王一川教授評價說「這部影片把國家意志、社會穩定、人性頌揚,附以儒學的倫理精神,提煉出『仁愛』的主題,在以往的同類影片中很少看到。」而警匪片兼災難片確實是中國電影里,少見的重在通過情節宣揚人本,應該也是處處刀光劍影、血腥殘斗,所謂「暴力美學」電影當道的反思範本。今後地球災難不斷毋庸置疑,惟有正念仁心才可能緩解之,我們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電影,真正做到寓教於樂,讓觀眾看後還能豐富的討論與贊嘆。
從五顆子彈省思人際仁義,從洪流中省思道法自然,這部影片可以提供給我們的遠遠不止一個故事、一部戲而已!
張萌( blog)(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電影《五顆子彈》的敘述結構別具一格,每顆子彈引出一個故事,看來清新流暢。整部影片沒有說教、沒有強加的教誨,有的只是慢慢舒展開來的人性的張揚。從一開始警員的意外殉職,我們的心就開始跟著電影入戲,每打出一顆子彈,心中的糾葛就多了一點點,大家都在猜測、尋找著下一顆子彈何時出槍,每一次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當所有的人認為五顆子彈應該在歸途中用盡的時候,最後一顆子彈成了觀眾心中最為牽掛的結點。第五顆,你在哪?謎底揭曉了——第五顆,含在了嘴裡!電影結束了,留在每個人的心裡的是久久都揮之不去的有關仁愛的回味。
桂興華(上海文廣集團文藝創作重大題材辦公室主管):電影《五顆子彈》是一次長征。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人性的長征,第二個是題材的長征,第三個是資金的長征。關於人性的長征。《五顆子彈》的細節比較好,比如,其中的「謝」字,一個打火機等等。長征途中不斷有懸念,這五個人能拉住我的注意力。關於題材的長征,全片沒有一句豪言壯語。這就是主旋律!但是我認為,其中這個經濟犯的角色,還可以推到更為極致。他有點還不夠壞,要更狡詐更兇狠。要把馬大爺搞得更為慘烈,最好要推的更為深遠。關於資金的長征,導演身兼製片人。這其中的甘苦我們能夠理解。我想這個電影肯定一片叫好。你是2008年的《一個和八個》!
徐約維(上海女作家、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我覺得一個好的影片,不要用主旋律或者是商業來定位。電影本來就是一種夢幻,好的文藝作品都是會打動我們內心的,打動我們最柔軟的地方。我覺得這部影片做到了這點。影片中的一個細節很好,是煙花爆炸那場戲。煙花是很絢爛的,這就給本來很悶的災難片添加了一抹亮色。而且這個煙花爆炸給了後面的戲一個埋伏,後面飛機找到他們,以為是馬大爺給他們發出的求救信號。這個是很好的。還一個很好的是,這個片子對白很少。我覺得我們的國產片對白實在是太多太爛。這個片子對白少,好處是,往往人與人之間是不靠語言,靠默契、靠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果是小製作災難片,那麼對演員的演技就要求的非常高。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場合,如果要打動別人,必須要把自己的內心先掏出來,首先必須打動自己。但是那個經濟犯,整體說來,他沒讓我進入角色。最好的是馬大爺。經濟犯,就好像他始終不在這個角色里。小偷還好一些,殺人犯是最打動我的。
李果(上海電影資料館館長) 中國電影的現狀很艱難,在印度再窮的人也會走進電影院支持他們的國產電影,而中國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氣候。這部電影本身的主題很好,「心靈救贖,人性回歸」。以前我們靠說教感化,但現在要向馬大爺(影片中劉佩琦飾演的警察 )那樣靠行動。主旋律不能狹義的理解,認為只有打仗和教育才是主旋律,一個能協調好法律與人情對立關系的好警察也應該是主旋律的內容。我認為,電影中,人物越少,人物個性越鮮明,個個都要精雕細琢,影片就越難拍攝 。《五顆子彈》僅有五個主人公,但個個都有極其鮮明的個性。這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雖然蕭導的拍攝過程很孤獨,很艱難,但我們相信你支持你,將中國的電影進行到底。
言爽(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觀看過程中,幾乎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部主旋律電影,深深地被緊張的情節所吸引,為細節暗自叫好,從這個角度說來,這部影片算是一部較為出色的商業片。同時我也被影片中的人物所感動,被馬大爺那種尊重生命,但又恪守職責的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應該就是主旋律所宣揚的,所以這部電影也應該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但是它沒有說教,沒有口號,只是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卻留給我們深深的震撼,及對人性深刻的反思。縱觀世界各國宣揚其自己信仰精神的電影,歸根結底不過就是用故事講述人性,這是一條正確的方向,雖然我們在技術、資金等各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蕭導這些電影人的執著努力下,中國電影的精彩明天指日可待。
❹ 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都有哪些
一、《貓鼠游戲》
斯皮爾伯格導演小李子主演,電影改編自FBI史上年齡最小的通緝犯費蘭克的故事,17歲的Frank有著讓人嘆為觀止的反應速度,說謊不眨眼,高情商高智商高顏值(算是小李子的顏值巔峰時期),模仿能力超乎常人,先後喬裝飛行員、醫生、律師等社會上層人士。偽造學歷,偽造鈔票,每次都能在FBI的追捕下化險為夷,上演了一場上帝視角下的「貓捉老鼠」游戲。但也能從電影的處處細節里感受到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的Frank身上也有我們自己的影子,面對漫長未來的到來顯得措手不及,一味的揮霍時間逃避困難和懲罰,但與此同時責任也在開始朝你逼近。
二、《辯護人》
取自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當年身為律師為維護民主的正義,不懼憑一己之力去抗衡黑暗政治體系社會的故事。電影從主角(宋佑碩)努力考取稅務律師開始,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剛開始的宋佑碩根本不會去關注社會上事情,他只關心賺了多少錢,房子要買在哪裡。後來得知從前一直關照自己的大嬸兒子被叛為「左翼」抓走,宋佑碩才開始感受到社會體系正在傾斜,一種危機感直擊心頭:「想讓我的孩子們不要生活在因為這種荒唐的事踩剎車的時代。」放棄閑適的小資生活,走上為民主自由而戰困難重重的道路。電影最後宋佑碩發自肺腑講出「國家和人民」關系的那段證詞,令人振奮,就像網友說的「要是在影院看到這我會起來鼓掌。」
三、《我不是葯神》
去年華語電影的登峰造極之作啊,多少人在電影院哭的鼻涕橫流……改編自一位患有白血病的企業家陸勇的故事,02年的時候中國當時買一瓶「格列衛」價格要比黃金還貴幾十倍,一個月就得下來就花費了幾十萬。當時家境貧困的人一旦患上這種病,吃不起葯只有等死。電影和現實事件也如出一轍,暴露了當年中國醫療機構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也開始拍這種反應社會問題的電影,雖然和韓片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但也算是中國電影正在一步步的前進,未來可期。
四、《綠皮書》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電影主要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社會存在嚴重的種族問題,越往南種族歧視越嚴重,雖然「綠皮書」在電影中幾乎沒有體現出來,但是在當年綠皮書是一本專門為黑人寫的一本旅遊指南,書中收錄了黑人可以進入的場所地址。影片中的黑人鋼琴家雪利看似有著讓當時許多人羨慕的生活,因為自己種族問題一直備受社會的歧視,加之當時很多黑人飽受貧窮,雪利卻住著豪宅和其他黑人格格不入,他似乎是一個被黑白兩邊排擠的「異類」。種族歧視雖是一個很尖銳的話題,但在《綠皮書》這部電影中,雪利和白人司機托尼南下巡演這一事件展開,從剛開始的矛盾不斷到後來的兩人逐漸放下偏見,整部電影顯得輕松幽默還帶有些許溫馨,看完讓人不住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