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美國電影在我們中國票房這么高就一兩個月變形金剛4票房都19億,而我們中國電影就沒那麼高
中國電影起步晚 另外導演也沒有大師級別的 特效也處理不好 技術太落後
相對變4這樣的純屬靠前三部名氣來的 個人感覺特效還不如終結者2
2. 一系列的美國電影占據各國票房榜前列,這是為什麼
因為美國發展在其他國家前列!有著歷史問題,當年血腥的黑奴交易,讓世界上有至少一半的黃金儲備在美國,成為了當時資本最雄厚的國家!還記得嗎?當我們的國家還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美國就差不多把全國的公路鋪好了,而且電動車都已經走進千家萬戶!你可以看看1970到1980這段時間的美國電影,他們居然都在拍城市裡的槍戰片,甚至是科幻片,比如《終結者1》《終結者2》!而當時我們中國的電影,看過《地道戰》不?那就是!
3. 好萊塢片商在中國以及其它國家的票房分賬是怎樣的
在好萊塢的眼中,只有兩種,一個是國內市場,一個是國際市場
國內市場:美國+加拿大,美國人毫不客氣的把加拿大當然了自己的後花園。
國際市場:分為三大區域——歐洲/中東/非洲(EMEA),亞太地區(亞洲/澳大利亞)以及拉丁美洲。主要以票房收入作為劃分依據。
好萊塢電影票房分賬方式——階梯式規則
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例如,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是對於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例如,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院線也有自己的底線,不會一味地妥協。總體來說,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4.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5. 2003年北美票房
2003年對各大製片公司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截止到12月14日,美國全年的電影票房已經達到了84.78億美元。
總的來說,2003年是美國電影工業平穩發展的一年,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回顧。
喜劇片獨占螯頭
今年是喜劇片大豐收的一年,票房榜的前六名中居然有四部是喜劇片,它們分別是第一位的《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第二位的《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第四位的《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和第六位的《聖誕精靈》(Elf)。此外,像《以怒攻怒》(Anger Management)和《我的野蠻網友》(Bringing Down the House)也都擠進了前20名。
這么多的喜劇片成為票房明星,只能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人太需要放鬆一下了。很多美國分析家指出,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伊拉克戰爭。今年3月20日打響的戰爭,不僅是美國國內今年第一位的大事,也是所有電視台報道最多的內容,美國人一打開電視就必然看到各種各樣的戰爭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喜劇片就成為人們走進電影院的第一選擇了。
《海底總動員》以3.40億美元成為票房第一名,就是順應了這種心理,同時也說明老少咸宜的溫馨喜劇片永遠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但是,該片如此成功,對製片公司迪斯尼來說也並非完全是好消息,因為它實際是由"蘋果教父"喬布斯的Pixar公司製作的,迪斯尼只是發行商。這幾年,迪斯尼出品的最賺錢的卡通長片都是Pixar公司的作品,而迪斯尼自己傳統風格的動畫片,在90年代中期的《阿拉丁》和《獅子王》之後都一直沒有突破,今年推出的《熊的傳說》(Brother Bear)、《森林王子2》(Jungle Book 2)、《小豬歷險記》(Piglet's Big Movie)市場反響都很一般。迪斯尼和Pixar的合作還剩下兩部影片,此後迪斯尼在動畫片上將如何發展,恐怕已經令公司高層費心不已了。
除了動畫片以外,今年還有兩部根據迪斯尼樂園中的游戲項目改編的故事片:《加勒比海盜》和《幽靈鬼屋》(The Haunted Mansion)。兩者的命運截然不同,後者票房慘敗,前者以3.05億美元成為了最大的票房黑馬。《加勒比海盜》的成功原因在於它將海盜故事、電腦動畫和喜劇元素溶為一體,這是歷史從來沒有過的,喜劇元素的加入使全片異常的輕松和富有觀賞性,看後使人耳目一新,男主角德普(Johnny Depp)也因喜劇天才被發現而迎來了演員生涯的第二個高峰。
續集依然走紅
去年年底的時候,《娛樂周刊》曾經評選出2003年最值得期待的10部電影,《黑客帝國》的兩部續集排在第一位。果然,它們上映後都取得了很高的票房,分別為2.82億和1.37億美元,位居全年票房榜的第三和第九位。這應驗了好萊塢一條幾乎百試百靈的定律,那就是熱門影片的續集穩賺不賠。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今年的續集簡直泛濫成災,初步統計至少有20多部。其中,《X戰警2》(X2: X-Men United)、《終結者3》和《絕地戰警2》(Bad Boy 2)算是票房輝煌,都進入了前10名。票房超過或者接近1億美元的續集有《速度與激情2》(2 Fast 2 Furious)、《非常小特務3D終結篇》(Spy Kids 3D: Game Over)、《驚聲尖笑3》(Scary Movie 3)、《美國婚禮》(American Wedding)、《霹靂嬌娃2》(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和《律政俏佳人2》(Legally Blonde 2: Red, White and Blonde),它們都讓各自的製片公司穩賺了一筆。
即便是那些不那麼受到歡迎的續集,也能基本保證製片公司不虧損或者小有贏利,比較典型的有《古墓麗影2》(Lara Croft Tomb Raider: The Cradle of Life)、成龍大哥的《上海正午2》(Shanghai Knights)、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墨西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和《絕命終結站2》(Final Destination 2),它們的票房都在5000萬美元左右,基本上都能彌補成本。
今年最不濟的續集是《阿獃與阿瓜》(Dumb and Dumberer: When Harry Met Lloyd),它的第一集是10年前由喜劇天王金·凱瑞主演的,進入了當年十大賣座片的第六名。今年拍續集,金·凱瑞不願再接這樣的弱智角色,主演只好換人,觀眾自然也不領情,在市場上幾乎毫無反響。但哪怕是這樣,該片的票房依然有2600萬美元,排在全年票房榜的第88位。由此可見,對電影公司來說續集是風險小回報大的賺錢工具。
但是,事物往往都有兩方面,續集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叫座不叫好",像《教父》第二集還能拿奧斯卡的例子幾乎絕無僅有,大多數續集的命運是迅速被觀眾唾棄。以《黑客帝國》為例,它的第一集在權威的IMDB網站上的觀眾評分是8.5分(滿分為10分),第二集降到7.2分,到了第三集只有6.4分了。第三集的票房還不到第二集的一半,這說明有一半以上的觀眾看了第二集以後就不看第三集了。由此可見,續集效應衰弱起來也很快。
根據排片計劃,明年上映的最熱門的續集依次有《殺死比爾2》、《蜘蛛人2》和《哈里波特和阿茲卡班的囚徒》,我們不用看介紹,就知道它們依然會無比賣座。
怪力亂神和漫畫超英
《論語》里記載,孔子講課的時候"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不談怪異和神秘的事情,不談鬼魂和奇跡,不談體力勞動。可以想像,如果孔子能夠活到現在,他一定不願意走進今日美國電影院,因為那些"子不語"的東西正是目前美國電影圈裡最流行的題材。
1999年的《木乃伊》的成功令好萊塢看到,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神鬼題材有著無比的生命力。於是,銀幕上開始出現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怪物,以前的恐怖影片都被重新翻拍。比如,《黑夜傳說》(Underworld)講述的是吸血鬼的世界裡一個羅米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驚心食人族2》(Jeepers Creepers 2)講述的是一個每隔23年就要醒來的長著蝙蝠式翅膀的吃人怪物,而且要一連吃上23天;最絕的是《弗萊迪大戰傑森》(Freddy Vs. Jason),他們原來分別是兩套不相關的恐怖電影的主角,都是變態的殺人狂,電影公司想出一個絕招,讓這兩個怪物在地獄里遇在一起,互相比試,看誰更厲害。
在這種環境下,變態的殺人題材也成為熱門。比如,《驚變28天》(28 Days Later)講述一種病毒襲擊倫敦,患者只有通過殺人才能緩解,28天後倫敦只剩下了4個人;《德州電鋸殺人狂》(Texas Chainsaw Massacre)講述5個年輕人渾然不覺間遭到一個揮舞著電鋸的瘋子的襲擊,《致命彎道》(Wrong turn)則幾乎是前者的一個翻版,也是講述的是幾個年輕人落入一個精心布置的殺人陷阱的故事,不同的只是這次沒有用電鋸罷了。
去年《蜘蛛人》超過4億美元的票房奇跡,直接導致了今年將漫畫中的超級英雄搬上銀幕的熱潮,由於這些漫畫大多荒誕離奇,所以也可以與前面那些電影歸在一類。主要作品有講述各種具有特異功能的人的《X戰警2》,一生氣就會變成可以將坦克扔上天的《綠巨人》(The Hulk),喪失視力的《夜魔俠》(Daredevil)和一群19世紀的英國超人的《LXG神奇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這些電影大多情節類似,表現手法接近,內容空洞,只靠視覺效果和一時的新奇感作為賣點。集中上映已經使觀眾開始倒胃口,票房一天不如一天,可以預見在今年的高峰之後,明年這一類電影就將迅速減少。
女性題材盛行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美國電影界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女性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到了今年暑假檔期,這種趨勢達到了一個高峰,單單以女中學生為首要觀眾群的作品就有好幾部,比如內容為母親和女兒互換身份的《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灰姑娘變成大明星的《平民天後》(The Lizzie McGuire Movie)、乖乖女學壞的《芳齡十三》(Thirteen)、窮姑娘尋找富爸爸的《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這些影片的票房成績還都很不錯,其中《辣媽辣妹》拿到1.1億美元,排在第17位,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想像的,要知道這部影片講的是母親和女兒的故事,沒有男主角!
除了純少女題材以外,還有不少以強力女性為主角的影片同時上映,如《霹靂嬌娃2》、《古墓麗影2》和《律政俏佳人2》。事實上,今年差不多接近一半的暑假電影是講述女性故事的。聯想到《終結者》系列中兇狠殘忍的機器人殺手,這次也由女性擔綱,強壯的施瓦辛格在她面前也只有逃命的份,我們不由得要感嘆這個世界真的是變了。
那麼多女性電影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女權主義思潮在美國社會日漸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在美國電影界控制的財富和權力越來越大。舉例來說,《霹靂嬌娃2》的主演之一德魯.巴里摩爾(Drew Barrymore)事實上是這部電影的製片人,所有的工作人員其實都是她的雇員,在這種情況下電影中出現三個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的女特工似乎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了。
今年另一部值得關注的女性電影是由大導演科波拉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執導的《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索菲亞今年只有31歲,但有不少分析家認為,她依靠這部探討一個中年男子內心世界的影片,已經進入了大導演的行列。此片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的提名,更重要的是它的票房目前為3000萬美元,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因為《迷失東京》的成本僅僅為400萬美元,所以它已經是今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影片了,而且如果獲獎,它的票房還將成倍上升。
(完)
6. 後來的我們真實票房是多少
到現在為止是13.59億。分析如下:
1、《後來的我們》,能獲得10多億的票房,肯定不全是假的。沒人能拿這么多錢來說造假。
2、《後來的我們》首日預售票房破1億,但是上映時遭遇大量退票。也就是造 假的方式主要是開始時候預定電影票,開映時候退票,一分錢不花,就可以吸引別人去看電影。這種方式,可以說是合理的利用了規則,不能說是完全的票房造假,因為不存在假票房的問題,頂多是弄了很多托——票托。
後來國家下來查,也沒有下文了,但是......性質惡劣。
7. 如何看待中國電影票房超北美成全球第一這件事
截止到北京時間10月15日零時,2020年中國電影的累計票房收入已經達到了129億人民幣,那麼如果摺合成美元大約有19.3億,現在這個票房成績已經超過了北美地區19.25億美元的票房成績。中國電影票房超越了北美地區,一躍成為全球第一電影的票房。這種成績的取得是近年來中國電影事業不斷發展的一個縮影和必然的結果,同時也是中國戰疫成果的表現。
同時,對於這次中國票房電影票房超越北美地區,那麼我們也應該理性的看待。不要因為僅僅只有一次票房的超越就因此沾沾自喜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國家的電影與美國它的電影的差距。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好的地方取長補短,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這種事情。我覺得這並不是自我的貶低,而是不斷提高自我、不斷進步自我的一種積極的表現。
8. 在美國票房很高的中國影片都有哪些
客觀來講,中國影片在美國的票房很高的有《英雄》、《卧虎藏龍》以及《霍元甲》三部,是對於中國電影在美國上映後的來講是票房成績中名列前茅的三部劇了。如今中國影視行業緊追美國的步伐,算是全球第二大的影視市場了,因此美國有不少的影片也會選擇在中國上映,而中國也不例外,有些電影也會選擇在美國上映,就如上述的三部電影,不僅讓美國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種種元素,更是獲得了很高的票房。
一、《英雄》美國票房:5371萬美元/大陸票房:2.5億人民幣《英雄》是張藝謀指導的商業國產武俠大片,由李連傑、梁朝偉等人主演,講述了秦國統一天下後,六國殘余勢力集結各路殺手試圖暗殺嬴政的故事。該影片一經上映就大受國外好評,因此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等榮耀,這是一部面相全球化的影視力作,在當年更是空前絕後,票房成績已經超過了國內,迎來了中國在國際影視市場的時代。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影片在美國票房很高的?歡迎在下方評論里留言。
9. 你認為哪十部美國電影在我們國家的票房最高
《魔獸世界》可以說基本上是80後一代人的記憶,當然也包括一些70後和90後,所以《魔獸世界》電影,我們其實可以參考《變形金剛》系列,這些都是承載著人們記憶的。與《變形金剛》那種80後父母帶著孩子去看不同的是,《魔獸世界》更多是大家組隊去看。居看過首映的同學們反應,電影本身的劇情和特效還是非常不錯的,至少與國內院線的爛片比起來,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既然那些爛片都能拿幾個億的票房,相信《魔獸世界》至少幾億以上問題不大。我覺得《魔獸世界》的票房,可以瞄著《變形金剛》的走勢看。
10. 一部美國電影,比如復聯,票房50億,最終能拿多少凈利潤回美國
進口片和國內電影利潤演算法有些不一樣
在1994年前 國內市場並沒有過於明確的規則和套路 對美國電影採取了買斷式播放的方式。
所以進口的好萊塢電影,國內以一定數額將影片進行買斷,國內市場負責影片的盈虧,無論電影盈利還是虧損都和好萊塢無關。這種方法卻引進不了真正優質的好萊塢電影。後來當時中影的經理吳夢辰提出了電影「分賬」的方法,使得《亡命天涯》成了第一部「分賬」受益者。當時好萊塢分賬只能分到13%,對此他們並不滿意。好萊塢在2012年與我國進行談判並簽訂了《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好萊塢的進賬也從原來了13%上漲到了25%。用此方式計算的話復聯50億的票房好萊塢大概能拿到12.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