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觀者國際影城購電影票

觀者國際影城購電影票

發布時間:2022-07-21 08:02:16

㈠ 哪位大蝦指導小弟一下:2011年8月12號-2012年的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報名時間、報名截止日期、

汪東城紫宅主創6月11日出席2011年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大東將在電影節上走紅毯。

開幕時間 2011年6月11號
地址:長寧區新華路160號上海影城等多家影院

直播:東方衛視全程直播開幕式及紅毯儀式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於每年的2月7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熊獎」;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於每年的5月10日至21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棕櫚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於每年的7月5日至1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
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於每年的7月16日至29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聖.喬治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於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3年,於每年的9月21日至30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貝殼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於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4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9年,於每年的11月6日至2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樹商陸獎」;

聖丹斯電影節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㈡ 我想十五以後入手一個家庭影院。大約萬元級的,兼顧hifi,請高手推薦下。

1.不要買飛利浦、三星、LG、索尼等內置DVD藍光碟機的套裝家庭影院,這些套裝的家庭影院音響普遍都不能連接、播放如高清網路播放器、硬碟播放器、HDPC、PS3等外接的5.1或7.1聲源,只能解碼、播放本機內置DVD/藍光影碟的5.1聲源,也就是說,只要本機內置的碟機壞了或淘汰不用了,那整套設備(5.1功放和那麼多的喇叭)也就基本壽終正寢了!對新添置的外部設備,根本沒有5.1或7.1的輸入,只有最基本的雙聲道輸入,且只有一到二組,等於根本不考慮外接設備----現在哪還有雙聲道的音源?!在影碟即將淘汰,HDPC、高清播放器等新一代影音器材興起之時,這些家庭影院也將隨之淘汰,連給新一代影視設備做配套音響都不能,根本沒有利用價值,除非你將它當做立體聲音響用。現在買家庭影院一定要注意以後設備的添加和擴展,這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是絕對肯定的!想想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買碟片看?都是網上下載電影或直接在線看的吧!
2.尤其不要買DVD套裝家庭影院,在網路高清播放器、HDPC等新一代高清影視設備面前,DVD已屬淘汰產品,現在的電視機基本都是高清的,解析度普遍達到1920*1080,用來看低清晰度的DVD,不覺得浪費?
3. 不要用無線環繞,無線的音質畢竟有損失,也容易受干擾,除非你家確實已經不能再排環繞線了。
4. 建議買不帶影碟設備(DVD或藍光影碟機)的家庭影院,就一個功放,5到7個音箱、一個低音炮,可以了,如雅馬哈家庭影院套件,或乾脆自己搭配:如天龍、安橋、雅馬哈、馬蘭士、哈曼卡頓的7.1或5.1家庭影院功放,配上JBL、天朗、博士、意力、B&W的7.1或5.1的家庭影院音箱,這樣可以搭配3D藍光碟機在內的任何影音器材。而且,如果3D藍光碟機壞了或不用了,家庭影院的功放音箱可以繼續使用。
5.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影音室夠大,資金充足),盡量一步到位,配一套7.1的家庭影院,這是次世代家庭影院的標准,效果遠勝老式的5.1家庭影院。
6.如果想實惠省錢,並充分考慮今後的升級,建議買不帶杜比和DTS解碼的家庭影院音響,因為現在的影視設備如高清網路播放器、HDPC、PS3、XBOX360、包括DVD和藍光碟機等很多都自帶解碼,許多還是次世代7.1的解碼,應該好於普通家庭影院的5.1解碼,但注意家庭影院功放一定要有5.1或7.1的輸入!最好是多組,有條件最好是7.1的環繞,這是家庭影院發展的必然方向!
7.影音源其實更推薦利用家裡的舊電腦,雙核以上,主板集成5.1或7.1音效卡,顯卡有DVI輸出即可(有HDMI輸出當然更好),4-5年內的電腦基本都達到或超過以上的配置,再加根內存條,喜歡看碟的再去配個藍光光碟機,齊活了,可以播放任何格式的視頻,遠勝藍光碟機和各種網路播放器!有興趣的可以利用電腦巨大的容量,儲藏錄制大量自己喜歡的電影、視頻,還可以利用電腦強大的功能,玩玩視頻剪輯配音編輯等,喜歡K歌的,下載安裝一個免費的「酷我K歌」軟體即可有KTV的享受,這些都是任何其它的影碟機播放器絕對無法做到的。

㈢ 我想知道現在國內外什麼牌子的家庭影院好點價格合理點的。謝謝指教!!

您對於選擇有什麼什麼其他的考慮呢?比如說外形或者材質方面
不知道您的預算是多少呢,音響是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慢慢來了解,集中大家的智慧會更有效率,讓自己成為高手,給您推薦下我喜歡的音響,首先惠威和麥博這兩款還是不錯的,好多朋友都告訴我,惠威價格高的,有一定的性價比,音質有保證,但是價格低的,聲音方便就會經常出問題;麥博一些用的是功率對管,功率大,看電影很震撼,但音色不夠細膩,給您說一下BT-audio紅號DG家庭影院,紅號DG屬於美國聲,音場系。採用360度全域號角揚聲器技術,由五隻號角揚聲器組成的360度全域球體音場,把音場的寬度和深度提到最大,整體音效出眾,高音通透,產生的真實臨場感會令人措手不及,讓觀者彷彿置身於一個全封閉的球體當中,體驗從未有過的超震撼音場感和精準的定位感。
設計師在紅號DG中讓中式美更加凸顯穩重與分量,詮釋了中國古代皇族的大氣,運用了中國情結,用艷麗的中國紅來突出中華民族的風韻情意。
希望回答能幫到您

㈣ IMAX是什麼意思

IMAX(全稱:ImageMAXimum),意指最大影像,為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解析度的電影放映系統。IMAX是大格式及需在特定場館播放的影像展示系統中最為成功的。

IMAX由三名加拿大人發明:GraemeFerguson、RomanKroitor及RobertKerr。由於在1967年於蒙特利爾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他們的多投影機式大銀幕投影系統出現不少技術問題,促使他們設計單投影機、單攝影機式的新系統。

首部IMAX電影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播放,而長期的IMAX系統則於1971年在多倫多安裝。

在1974年於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美國館展出了一塊27.3x19.7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面足以充滿整個視界。

共有5百萬人次觀看過,絕大部分觀眾認為它呈視了強烈的動感,少部分觀眾甚至產生暈船的現象。這個銀幕只展出了六個月,數年後,一塊標准尺寸的IMAX銀幕於RiverfrontParkIMAXTheatre安裝,並使用至今。

(4)觀者國際影城購電影票擴展閱讀:

為了加強電影的視覺震撼。在IMAX之前,出現了兩種大畫面放映系統:Cinemascope和VistaVision,這兩套系統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諸如安裝復雜、操作困難、畫面質量不穩定等影響了可觀性。

因此都沒有得到推廣,IMAX的三名加拿大發明者(GraemeFerguson、RomanKroitor和RobertKerr)早先也研究與Cinemascope相仿的多投影機大銀幕放映系統。

但他們在1967年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的試驗不夠理想,出現了不少技術問題,因而促使他們轉向研發新的單放映機、單攝影機式的大銀幕放映系統。最終催生了IMAX的問世。

IMAX的構造亦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分別。由於畫面解析度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傳統影院座位跨度可達到8~12個銀幕),此外,座位傾斜度亦較大(在半球形銀幕的放映室可傾斜達23度),便觀眾能夠面向銀幕中心。

㈤ 孤島驚魂好看嗎,楊冪版。

朋友看網評說不錯,拿著我的團購卷換了兩張電影票。
從來沒在電影院看過恐怖片的我,剛開始那個小激動,小恐懼。(現在想想真杯具- -)
慎重的挑了位置,買好了飲料爆米花零食,看的是晚上10點的,沒什麼人,我那個開心啊。
電影開始了,這雷人的音效剛開始確實嚇著了姐。
楊冪帶著個小孩跑啊跑,楊冪被什麼鬼魂似的東西吸走了,小孩跑到了樹窟窿里。
然後就是無盡的抄襲。死板的劇情,又是什麼冒險啊,一票年輕人啊。破屋啊。樹林啊。
一會英文一會中文一會日文,導演啊導演,你是多有才啊。
知道一個電影院的觀眾都在開口破罵是什麼概念嘛?
吵死人的音效,冒出來一個人,總是人嚇人,朋友啊,可有意思啊?
加起來可有一分鍾的比基尼和背全裸,和脫外套居然能成這個爛片的最大噱頭?
費解啊費解。為了不白花那幾十塊,我堅持看到了結局。
我很明白為什麼結局會那麼爛,因為前面拍的實在是拍不下去了吧?
什麼叫牛頭不對馬嘴什麼叫爛片之首,我今天算是領教了。
旁邊的陌生姐姐(受害同胞)氣的打電話罵人。
哈哈。。。悲催啊!
親愛的朋友們,那些給予我朋友看這個電影沖動的朋友們。
你們說這個片好的時候有木有摸著良心啊?
別說是花個百來塊去電影院看了,就是電腦能看的時候勸您都別沖動。
你會有很手欠的感覺,還特想抽自己。
事實勝於熊便。真的是熊便。

㈥ 什麼叫電影紀錄片啊

什麼是電影紀錄片?近十年來,紀錄片在台灣逐漸成為顯學。有興趣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大有人在,公共電視與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紀錄片常吸引許多知識階層觀眾,而在台北舉行的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影片放映,更常見一票難求的盛況。雖然紀錄片已在台灣建立起它的地位,但其實大家對於什麼是紀錄片,心中並沒有什麼定見,尤其是當許多觀眾看到一些平常不曾見過的紀錄片形式時,腦子里更是疑惑連連。這是因為全球的紀錄片製作,近一二十年來出現一股實驗表現形式的風潮。 2000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就出現許多混合真實紀錄、虛構、重演、戲劇演出等元素的作品。

這些擺在「紀錄片」攤子上的貨色,披上「紀錄片」的名牌,卻引起顧客(觀眾)的迷惑:『到底這算不算紀錄片?』或『紀錄片也可以這樣拍嗎?』最近中國時報一篇報導就提到本屆紀錄片雙年展所映演的一部《大都會討生活》,導演坦承片中許多段是他花錢請當事人重演他(她)們的生活;如墨西哥一位幾乎全裸的舞女,任由客人在她身上撫摸;一個紐約混混在鏡頭前洗劫陌生人。在討論會上,這位導演被觀眾抨擊,說他剝削、污辱被拍攝對象,說他是騙子。中國時報這篇文章的作者頗替導演抱不平,認為『片中人是在鏡頭前重新演繹,但表演這件事並不減少這部電影動人的品質,難道要導演用針孔攝影機拍出不清楚的畫面,才算誠實嗎?而「真實」與否又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這篇文章雖然立論與邏輯大有問題,不過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這篇文章倒是點出了一些關於紀錄片本質的關鍵問題,如紀錄片非「真實」不可嗎?(反過來的問題就是,表演或重演的就不叫紀錄片嗎?)以及紀錄片要「誠實」嗎?(反過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紀錄片才叫誠實?)本文就從這樣的紀錄片本質開始談起。

真實是什麼?

紀錄片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捕捉真實世界人、事、物的一種電影類型。那麼,關鍵的問題便是:什麼是「真實」?中文的「真實」這個詞可用來表示西方太多不同的字的意思。到底「真實」所對應的是英文形容詞的TRUE、ACTUAL、REAL、FACTUAL、AUTHENTIC、GENUINE、VERACIOUS、 VERISIMILITUDE、TRUTHFUL,或名詞的TRUTH、ACTUALITY、REALITY、FACT、AUTHENTICITY、VERITY、VERACITY這些字眼所指各有其特長,但總的來說,大多用來形容或敘述人、事、物之確實存在或發生過的狀態。但是真實這個狀態,不僅指物理狀態,也適用於心理狀態;不僅是形而下的問題,也是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比如一個簡單的問題:「真實的世界真的存在嗎?」如果你覺得「真實世界當然存在」的話,那麼它是因為我們透過感官與經驗而知道它的存在,或是我們必須藉由智性的詮釋體系(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哲學的)才能理解它的存在?

這讓人想到莊周夢蝶的故事;人對世界的認定與蝴蝶(或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礦物)應該是不同的。那我們又如何得知蝴蝶所認知的「真實」世界是什麼呢?因此,「真實」世界到底是一件客觀的事實、或是人類主觀智性的建構、或甚至只是一種想像呢?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討論紀錄片與「真實」的關系,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由此可延伸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像紀錄片是否只能去捕捉到物理的(表象的)真實世界?或者,用各種手法捕捉到心理的(內在的)真實的影片也是紀錄片?

紀錄片是怎麼一回事?

先姑且不論「真實是客觀存在、或人類主觀建構或想像的?」,這樣的哲學思考。讓我們先假設它的確存在,然後我們才能再來思考:不管是物理的真實世界或是心理的真實世界,難道紀錄片就非捕捉「真實」不可嗎?首先,什麼是「心理的真實」?如何知道你所理解的「心理的真實」是的確存在的,而他所認定的「心理的真實」只是他的想像?這一點就有爭論了。而這樣的爭論其實也正彰顯一個事實就是──紀錄片在定義上存在一個很大的操作空間;或者說,大家對於什麼是紀錄片,其實從古至今一直沒有一個讓眾人信服的定義。

有關紀錄片定義的問題,請容許我在後面再討論,此地我們先來思考紀錄片的製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紀錄片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當然是透過電影或電子攝影機的透鏡(及錄音裝置),去捕捉他(她)所感知的真實世界的人、事、物。與其他藝術(照相術除外)不同的是,紀錄片工作者所捕捉的東西必須在透鏡前確實佔有實體(真的存在)。畫家可以憑想像去寫生,作家可以靠記憶去寫作,但拍攝火車到站的紀錄片工作者就非得真有那列火車、那座月台不可。在拍攝完畢之後,影片中的火車與真正存在的那列火車建立起的一種索引式的連帶關系。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紀錄片工作者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將可被攝影機捕捉到的真實世界,化成可用電子或物理化學方式再現的活動影像。

過往在數位科技未出現以前,人們對於用機械、化學或電子方式復制出來的影像(包括照片、電影、電子錄影),基於被拍攝對象與其影像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索引式的連帶關系,一直認為「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一定是真實的」。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影片中的人、事、物雖然與它所源本的真實世界之間,可以一一對應,但影片受限於鏡頭的涵蓋角度、紀錄的時間長度、放映的時間長度等因素,無法包含全部的真實世界。因此,影片所再現的世界,充其量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紀錄片工作者在這里所扮演的中介者的角色,因而就不是過往大家所認為的那麼中性或中立了。他將攝影機的透鏡朝向哪裡,而不朝向其他地方,就是一種對真實世界的選擇與詮釋;他將拍攝下來的影像用不用在最後放映的影片中,以及以何種次序組合成一部影片,也代表他對真實世界的一種選擇與詮釋。

而沒有在最後放映影片中出現的事物,不管當初有無被拍攝到,在影片所再現的真實世界中,觀眾都無從認知它們的存在。相反的,被捕捉到且呈現在影片中的事物,與真實世界的所有事物相比之下,不但被相對強調出來,而且這些事物從此脫離時間與空間原先對它的限制,永遠活存在虛擬的影像世界中。因此,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不但不可能是「絕對真實」,它其實只代表了某個觀點下的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詮釋。也就是以上這些現在普遍被世界紀錄片界所接受的對紀錄片的觀念,讓我們歸納出紀錄片的幾種要素:

(一)紀錄片是有觀點的,而且通常是有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的紀錄片才被當成藝術作品,否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宣傳片,減損其藝術價值;

(二)紀錄片必須源自用攝影機透鏡對真實世界的捕捉,因此任何對真實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甚至會引起觀者的強烈抗議,因為它破壞了「紀錄片」這個詞與觀者之間所共有的默契---- 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是「真實的」。

紀錄片非真實不可嗎?

西方電影史上第一個對紀錄片下定義的是英國紀錄片之父約翰˙格里爾生。他認為紀錄片應當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這個長期以來引起爭議的定義,具有創造性的模糊,自身也有相互矛盾之處,可是雖不能讓人滿意,卻也適用於所有的紀錄片形式(甚至也可應用於非紀錄片的作品上),因此過去六十多年來也沒有人能提出一個更讓人信服的定義。根據英國紀錄片學者布萊安˙溫斯頓的說法,這個定義含有三個層次,就是藝術性(創意)、戲劇化(處理)、與科學的證據(真實事物)。

但我們若仔細思考這個定義中「有創意的處理」這個詞,是有它嚴重的漏洞存在。比如說奧利佛˙ 史東導演的劇情片《誰殺了甘乃迪?》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所拍攝的一部影片;與完全同樣題材的紀錄片相比,它所不同的只是----由演員來演出所有的情節,而且所有的拍攝都在導演全盤控制之中。《誰殺了甘乃迪?》當然是對真實事物做了一次「有創意的處理」,但這部片絕不會被誤認為是「紀錄片」。由外觀形式上很容易辨識出----它乃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劇情片;若要說跟紀錄片有什麼關系,頂多有人會認為它也可稱為是「紀錄式戲劇」(docudrama)。以演員重演,照劇本操演,這就是一種戲劇,是虛構的。這一點無人可以否認。即使有一些影片用演員根據劇本演出拍攝,但把它的形式外觀拍得有如一部紀錄片那樣,它仍然不是紀錄片。在學術上把這種影片稱之為「假紀錄片」。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以「真實事物」作為拍攝的對象,乃是紀錄片最重要的一塊基石,沒有它,紀錄片就不成其為紀錄片了。比較麻煩的是紀錄片摻和了戲劇元素時的情況。比如關錦鵬的《阮玲玉》,片中有導演關錦鵬與演員張曼玉等人的訪問與對話,有劇情片的拍攝實況,有資料影片,看起來像是關於阮玲玉這位中國四○年代早隕的明星的紀錄片。但在比率上,張曼玉主演的戲劇部分卻又是整部片的主線,因此要說它是劇情片摻和了紀錄的元素可能比較接近實情;但若要說它是關於拍攝《阮玲玉》的紀錄片(the Making of "阮玲玉")其實也未嘗不可,問題只是,並沒有一部由關錦鵬導演、張曼玉主演的、完全虛構的戲劇片《阮玲玉》存在!有一些紀錄片因為必須處理無法用攝影機拍攝到的情境(比如法庭審判、比如自殺或強暴),會用重演的方式處理。

不管是當事人重演自己,或由演員(不論職業或業余)演出,只要不把它處理成講故事的劇情片方式,或者不故意魚目混珠讓觀眾誤以為是「真實的」,而且在整部影片中所佔的比率不會比真實拍攝的部分高,那麼一般人還是會接受這一類的「戲劇式的紀錄片」(drama-documentary)。以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部《大都會討生活》而言,是可以歸類為一部「戲劇式的紀錄片」。問題是,如果影片故意魚目混珠,在片中不提供線索給觀者知道哪些是重演的部分,那麼紀錄片工作者就違背了前述「與觀者之間所共有的默契」,當然會被認為導演不誠實。這是一種紀錄片工作者應該遵守的的「工作倫理」。

重演的問題

1922年美國導演佛萊樂堤在加拿大次北極地區拍攝了一部《北方的南努克》,被譽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紀錄片、第一部重要的民族志影片。當地一位名叫阿拉卡利亞拉克的夷奴依特族原住民(俗稱愛斯基摩人),被佛萊樂堤聘來演出這部片的主角南努克。整部片是由當地人重演過去夷奴依特族人狩獵的生活。這部片拍攝時,紀錄片的概念還未產生,整部片也是以劇情片的模式發行與放映。

因此《北方的南努克》被當成紀錄片看待、討論,甚至賦予紀錄片崇高的地位,那是後人的問題。但佛萊樂堤往後拍攝的每一部片都重施故技,找業餘人士來重演過去的生活,如《莫亞納》(關於南太平洋薩摩亞人傳統生活)、《愛倫島民》(關於愛爾蘭離島愛倫島民與海搏鬥的生活)、《路易斯安那故事》(關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沼澤凱俊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等。

而這些片子都被當成紀錄片經典在電影史中討論,問題可就嚴重了!同樣嚴重的情況出現在英國紀錄片之父格里爾生自己領導下的英國紀錄片運動。同樣被稱為紀錄片經典的一些作品,如《夜間郵遞》、《住宅問題》等,都有重演的問題。這些電影都是有聲電影;為了配合笨重的錄音技術,《夜間郵遞》把火車車廂內分送郵件的段落拉到攝影棚內拍攝 ----真的火車車廂,真的郵差,但對話則是經過排練,而為了製造火車在軌道上賓士的「真實感」,還將車廂架在可震動的平台上,三不五時將車廂震動一下,以增加「真實感」的幻覺。

這種戲劇化的做法,在三○與四○年代屢見不鮮。與格里爾生齊名的三○年代英國紀錄片工作者保羅˙羅塔甚至公然鼓吹「戲劇化」乃是紀錄片藝術的精髓。《住宅問題》是紀錄片最早一部在拍攝實景做同步錄音訪問的經典作品。由於錄音器材太過龐大笨重(載滿一大卡車),所有被訪問的貧民窟老百姓都要經過再三排練訪問的答案後才開始拍攝。就現代紀錄片不幹預、不重新要求被拍攝對象重做行為動作的拍攝原則而言,《住宅問題》也算是一部由當事人「重演」的片子。重演就不是紀錄片了嗎?這要看我們怎樣看待「紀錄片工作者--被拍攝對象--紀錄片觀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紀錄片工作者與被拍攝對象之間有一種相互看待、互相為用的關系;但通常這是一種偏向拍攝者的不平衡關系,因此紀錄片工作者往往被要求要取得被拍攝對象的拍攝同意,並善盡保護被拍攝對象的責任。拍攝者與被拍者之間可以在拍攝過程中互動,有的紀錄片工作者甚至會跑到畫面中與被拍攝對象互動(例如吳乙峰導演的《李文淑和她的孩子》),但也有所謂的「純粹主義者」認為紀錄片工作者完全不應該在拍攝時與被拍攝對象有任何互動(連眼神互望都盡量避免)。這些不同的做法就形成不同的紀錄片製作美學模式----觀察的(observational)、參與觀察的(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互動的(interactive)、反映自我的(reflexive)等等。如果紀錄片工作者以偷拍或非法的方式取得被攝者的影像與聲音,或改變原先告知的用途,將被攝者的影像與聲音改用在別的未經許可的用途上,其實就構成一種在倫理或法律上的問題。

紀錄片工作者與觀者之間則如前所述,有一種默契存在。當紀錄片工作者對「真實世界」有所干預(比如重演)、甚至重新創造時,他就有善盡告知觀者的義務,因為他違背了先前建立的默契。在一些模擬現實情境的電視節目,如《911》《急診室》《美國通緝要犯》《法醫奇案》等節目,當使用演員重演時,一定要打上字幕說明這是重演,即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在新聞、節目、與廣告三者之間差異愈來愈小的發展趨勢中,英國廣播公司嚴格要求他們的節目製作人,若在節目或新聞中有任何重演或虛構之處,一定要標示清楚,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至於觀者與被拍攝對象的關系,那就相當復雜,很難在本文中詳述。

總的來說,大多數紀錄片觀眾對影片中的人物與事件,認知其為「真實的人與事」,因此會把自己的想法與感情投射到銀(螢)幕上的人與事,因而產生移情、同情、或甚至完全相反的效果。美國紀錄片導演佛烈德˙懷斯曼拍過一部《高中》,結果片中費城一所天主教高中的老師因為外貌,成為影評人與觀眾嘲笑的對象,逼得當事人向法院要求禁止該片在費城周圍五百英里的范圍內放映。紀錄片工作者在這個例子中,很明顯無法善盡他保護被拍攝者的責任,因為他根本無法預知觀者會對片中的人物有什麼樣的反應。

事實上,有一些紀錄片的運作模式就是在滿足觀者偷窺的慾望,例如一些偷拍不知情民眾被戲弄的電視節目( 注)。而抱持「牆上的蒼蠅」的美學態度拍攝純旁觀式「直接電影」的紀錄片工作者,所建立起的「被拍攝者--觀者」之間的關系,多半也是一種「被窺伺--偷窺」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說來,這種紀錄片與常見好萊塢劇情片之間,在本質上所差無幾。也正是在這種基礎上,一些「紀錄式戲劇」是受到觀眾相當的歡迎,甚至被認為影片所呈現的就是真實。前面提到的《誰殺了甘乃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但這也引起相當多紀錄片工作者強烈的反彈,甚至認為導演奧利佛˙史東不誠實。

誠實的問題

紀錄片工作者為何必須是良心與正義之師?這是三○年代格里爾生提倡紀錄片作為社會改革工具後,紀錄片的光環與包袱。九○年代是紀錄片朝全面個人主義以及多元方向發展的時期,但紀錄片作為替社會邊緣人代言的角色,始終還是許多紀錄片工作者自我期許的使命。

紀錄片工作者因為站在比被拍攝對象強勢的地位,因為他(她)以別人的影像、聲音、生活為踏腳板,可以得到社會的掌聲、地位、甚至利益,因此先天就具有剝削的性格。正因為如此,當紀錄片工作者在以社會邊緣角色的處境為拍攝題材時,他要更認真、更誠實處理他對被拍攝者的責任與關系。這種誠實的態度,對紀錄片工作者、對被拍攝者、對觀者都形成一種彼此尊重的新的連結關系。紀錄片工作者若無法嚴肅面對這種紀錄片的工作倫理,說老實話,他(她)就不配稱其所拍的是「好的紀錄片」。對紀錄片的觀者來說,看一部紀錄片是否誠實,也可說是對其評價的第一步。

註:最有名的就是美國老牌電視節目"CANDID CAMERA"。很奇怪的是,當被戲弄的民眾知道是被這個節目耍了的時候,絕大多數不以為杵,除了個人幽默感之外,這個節目謔而不虐,以建立起口碑,恐怕也是主因。

㈦ 現在影院有什麼好電影

Iron Man
片名:Iron Man
譯名:鐵人/鐵甲人
導演:喬恩·法夫羅 Jon Favreau
主演:小羅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特倫斯·霍華德 Terrence Howard
格溫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傑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塞繆爾·傑克遜 Samuel L. Jackson
類型:動作/漫畫改編/科幻
發行公司:派拉蒙/驚奇工作室 Paramount Pictures, Marvel Studios
上映日期:2008年5月2日
由派拉蒙和動漫大亨Marvel Entertainment共同出品的《鋼鐵俠》(又譯:《鐵人》)將於4月30日提前於美國本土領先上映,中國觀眾將和韓國、東南亞、歐洲觀眾一同先睹為快超級英雄「鋼鐵俠」的神奇力量。4月15日,《鋼鐵俠》在首爾舉行了亞洲首場點映,《鋼鐵俠》到底有哪些精彩看點,筆者為你一一解答。(友情提示:以下內容含嚴重劇透,觀者請慎入,後果概不負責。)

背景:平凡的超級英雄

《鋼鐵俠》改編自動漫大亨Marvel的同名漫畫,人物首次出現於1963年4月出版的《Tales of Suspense》。主人翁托尼-斯塔克是個製造武器的企業家和天才發明家,他富有、帥氣、風趣又有魅力,過著耀眼的花花公子生活。最重要的是,鋼鐵俠是Marvel系列動漫中唯一自助型的超級英雄,因為他的超能力都來自斯塔克自己製作的鋼鐵衣,而不是生物變種,或者是被什麼昆蟲咬到,也正因為如此,鋼鐵俠已經在美國風行了四十多年。如果非要說斯塔克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那就是由於心臟受損,斯塔克胸前安裝了一個透明的能量塊,能供給他日常生活的能量。

有趣的是,平凡的漫畫超級英雄也有一個真實的生活原型,當年Marvel創作斯塔克時就參照了美國娛樂界的傳聞人物霍華德-休斯,他是發明家、冒險家、百萬富翁、風流情聖,而且絕對是一個狂人,而且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也和霍華德-休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班底:完全奧斯卡級別

《鋼鐵俠》出身不凡,由派拉蒙和動漫大廠Marvel Entertainment共同出品,而主創人員名單上也是一串星光熠熠的名字。導演喬恩-法夫羅曾執導過大受歡迎的《精靈總動員》、《勇敢者游戲2》、《夜魔俠》,並以演員的身份在多部影視作品中客串,《鋼鐵俠》中他就客串了斯塔克的司機快樂霍根,觀眾有心可以仔細找找。男女主角托尼-斯塔克和波茲則由小羅伯特-唐尼和格溫妮斯-帕特洛扮演,前者曾因喬治-克魯尼執導的《晚安,祝你好運》獲得奧斯卡提名,後者則因出演《莎翁情史》而獲得奧斯卡獎,在戲里,帕特洛扮演的波茲是斯塔克的秘書,負責打點斯塔克生活中的大小事務,當然了,偉大的英雄和美麗的秘書之間總要發生點什麼,不過可別指望在這部影片里看到太多感情方面的描寫,畢竟,超級英雄的成長過程更有意思。此外,扮演羅德上校的泰倫斯-霍華德曾因出演《饒舌歌王》而獲得奧斯卡提名,施奧比則由曾四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傑夫-布里奇斯扮演,可以說,《鋼鐵俠》是一部完全奧斯卡級別的動漫巨制。

場景:美國驚現阿富汗山洞

和蜘蛛俠生活在高樓林立的紐約不同,鋼鐵俠把自己巨型別墅建在了美國西海岸,在有山有海的景觀中逍遙。這里就要說到之前提及的原型霍華德-休斯,本片的第一場戲,也就是斯塔克被綁架監禁的地方就在位於洛杉磯西部的普雷亞韋斯特平台,這里以前是霍華德-休斯的機械裝配工廠,也是他「巨無霸木製飛機」機翼製造的場所。劇組在這里挖出了囚禁斯塔克的山洞,打造出類似於阿富汗險峻山洞般的場景,連山洞裡的寒冷空氣都沒有漏掉。

位於加州羅莎蒙德的愛德華空軍基地則是影片的另外一個重要場景,美國空軍不僅給泰倫斯-霍華德提供訓練場地,還大方地讓F-22猛禽軍機、圓頭的全球鷹軍機及C-17貨機在影片中出鏡,臨時演員中也有不少真正的軍人。據說,影片拍攝時,一架F-16還曾無意中闖入了鏡頭,不過它的英姿觀眾是看不到了。

道具:武器殘骸拼成鋼鐵衣

既然被稱為鋼鐵俠,最重要的武器自然非無所不能的鋼鐵衣莫屬了,就像英雄有成長過程一樣,鋼鐵衣也分由簡到繁的製作階段,斯塔克的第一件鋼鐵衣(MarkⅠ)就誕生於「阿富汗山洞」,是斯塔克在敵人的監視下,利用武器殘骸創造出來的。影片設計師利用干凈的金屬片為材料,在設計中注入圖像化的科技元素,讓衣服看起來像是武器和軍事設備的組合物,仔細看可能還會在衣服上看到一些面板配件。這件衣服重約90磅,而影片最後,斯塔克的對手施奧比所穿的「鐵霸王」道具有10英尺高,重達約800磅,「鐵霸王」揮動雙臂時,至少需要5個人來操縱它。

MarkⅡ和MarkⅢ都誕生於斯塔克的「私人工廠」,裡面不但充滿了高科技和計算機操控裝置,還同時收藏著許多古董車和科技車、腳踏車,其中包括2008年的奧迪A8、Saline超級車、1967 年的Shelby Cobra、Tesla電動車,以及喬恩-法夫羅自己的1932年福特Roadster。

科技:鋼鐵俠變身完全分解

原版的漫畫《鋼鐵俠》創作於四十多年前,而電影則把時代背景移到了現在,於是原本美國類似題材影片中令人目眩的高科技展示更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特別是斯塔克的「私人工廠」里,到處充斥著各種新奇技術。在這里,智能語音對話機器人只是「低等生物」,斯塔克用得最多的3D模型轉換技術則可以把電腦里的3D圖紙轉換成由有空間感的3D模型人可以在其上隨意試驗、修改。

如果說《變形金剛》里的變形過程讓觀眾還覺得有些潦草的話,鋼鐵俠的變身過程則可以彌補這個遺憾,影片中,斯塔克穿上鋼鐵衣的過程被一一分解,細致到每兩塊部件如何搭配,每一個關節如何連接,眩目的色彩配上充滿韻律感的機械聲構成了獨特的觀影經驗。

【功夫之王】

【片 名】:功夫之王
【拼 音】:Gong Fu Zhi Wang
【別 名】: 雙J計劃
【英 文 名】:The Forbidden Kingdom
【導 演】:袁和平 羅伯.明科夫(Rob Minkoff)
【影片類型】:動作
【主 演】:成 龍 飾 魯彥 盧炎
李連傑 飾 默僧 孫悟空
邁克爾·安格拉諾(Michael Angarano) 飾 傑森(Jason)
鄒兆龍 飾 玉疆戰神
劉亦菲 飾 金燕子
李冰冰 飾 白發魔女
【上映日期】:2008年4月24日
【首映地區】:北美
【攝制公司】:Casey Silver Proctions,Relativity Media
【發行公司】:Blue Sky Media
【地 區】:中國內地
【語 言】:國語普通話 英語
【片 長】:94分鍾25秒
【色 彩】:彩色
【影片類型】奇幻 / 動作
【國家/地區】中國 美國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級別】Taiwan:PG-12 Singapore:PG USA:PG-13 South Korea:12 Malaysia:U
【製作成本】,000,000/estimated
【拍攝日期】2007年5月2日 - 2007年8月23日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

劇情介紹
影片主要講述了醉心功夫的美國小子Jason(邁克爾·安格拉諾 飾)偶然在古董店找到一支如意金箍棒,穿越時空返回古代中國,並在成龍和李連傑飾演的兩大功夫高手魯彥和默僧護送下歷險,最後戰勝邪惡勢力。

一個夏日,這個十七歲的男孩騎著腳踏車,到波士頓唐人街的一家當鋪尋找具有收藏價值的中國功夫片,但他總是在穿過自己家附近的巷子時遇到麻煩,因為傑森經常被一群混混盯上,並且常受到他們的欺負。傑森精通電子游戲,對於功夫片也是如數家珍,他總是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功夫高手,然而當鋪的老闆老霍卻認為,傑森根本不是這塊料,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功夫。

這天,傑森偶然在當鋪裡面發現了一根神秘的金箍棒,竟然因此穿越「無門之門」來到了古代的中國!他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一個驚世預言中:一個使者要將傳說中的武器交還給它的主人,從而解救被困在石頭中五百年的齊天大聖。

在古老而神秘的中國,傑森開始了充滿艱險的旅途。他一路遇到許多來自武俠世界或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號稱是八仙之一及醉拳大師的吟遊詩人呂岩(字洞賓)(成龍飾),報仇心切的俠女金燕子(劉亦菲飾)與沉默寡言又神秘強悍的默僧(李連傑飾)等。一行四人共同前往五行山,傳說中的齊天大聖就被邪惡的玉帝督軍玉疆戰神(鄒兆龍飾)禁錮在那裡。玉帝督軍派出麾下第一殺手--惡名昭著的白發魔女霓裳(李冰冰飾),霓裳率領一眾殺手多番追殺傑森等人,令傑森在苦心領會中國功夫的同時還要面臨內心的恐懼。到底傑森的這一趟旅程是因為太過著迷功夫所作的一場幻夢,還是他真真切切的穿越時空去實現古老的預言?

功夫之王影評:《功夫之王》不失為一部有趣好玩的片子,而且可以看出,幕後的那些洋人確實對香港的功夫片歷史有著熟悉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鑒於華人世界兩大巨星終於碰撞,以及這部電影的充分誠意,它可以打到75分。
但《功夫之王》同樣充滿了缺點。相當凌亂的台詞,缺少新意和想像力,讓它在很痛快地雜糅了東方神話和香港功夫片樣板之外,沒有更多可以稱道的東西。假如雙J可以在15年前聯手,假如徐克有心拍此片,是不是一切都會上一個層次呢?
對於我來說,是抱著一邊期待和感動、一邊又遺憾和惋惜的心情來看《功夫之王》的。他們的臉上都皺紋深深,身手也不再利落,甚至連袁八爺的設計也乏善可陳。說實話,當我看到即便是雙J之間的對話都要藉助鋼絲,不免有些不滿和抱怨。所有的功夫片、武俠片粉絲們,等這一場已經等了多少年。
《功夫之王》的故事構架本身是完全西方的,通過一次歷險來完成一個男孩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有怪人,有導師,有美女,還有臉譜化的大反派。可以說這是很平面的想像,是對照著電子游戲和兒童故事描繪出來的模板。眾人尋寶的過程和五指山的存在,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指環王,魔幻色彩大於神話意識,時刻標榜著它的異族印記。
成龍( 聽歌 blog)和李連傑( blog),在文戲中承擔了不同的角色。成龍是外國小孩的身體導師,或者說更像是朋友,並肩作戰,相互開玩笑,沒有架子,也實際上成為本片的線索;李連傑這個默僧從頭到尾基本都很嚴肅,胸懷寬大,出塵脫俗,在精神上是一個引領者。論戲份,成龍更多;論位置,李連傑更高。
有些核心的東西挽救了《功夫之王》。在整體架構的內部齒輪上,有趣的模仿和致敬隨處可見,肆無忌憚的東拼西湊,雖然有些無序,但讓功夫迷們處處找到往日印記。成龍一出場,就是一套醉拳,幽默和瀟灑的派頭都還在;李連傑在竹林中追逐外國小男孩,讓人聯想到酷愛竹林背景的胡金銓。最好玩的是少林寺十三棍僧,又上演了一番「救唐王」的故事,想當年李連傑以《少林寺》成名,故事便由此而起。
成龍與那個小孩第一次深入交流,就是在一個酒肆。不論布景還是服裝,處處都體現出唐風。再聯想到此片的重要角色李連傑、成龍、劉亦菲( 聽歌 blog)的身份,分別是和尚、落魄秀才、歌女,恰恰是中國古代傳奇中最常見、最有故事的人。很符號化,也很有蘊意,讓人擊節稱贊。
實際上,這部電影很像香港八十年代大部分從流水線上走出來的半成品一樣,有佳句無佳章。走出電影院還是有許多可以琢磨的閃光點,可惜不論從全篇節奏還是整體故事上看,都屬於平庸的作品。洋鬼子沒怎麼看過功夫片,大驚小怪是肯定的,但華語圈觀眾這么挑剔,想必不會有太驚喜的地方。

功夫之王影響:網路娛樂訊 電影《功夫之王》從今天(4月24日)起正式在中國上映,而影片在4月18日就已經在北美放映。首日吸金755萬美元,首周末共進帳2090萬美元,勇奪單日和首周末票房冠軍,創下了華語片在北美上映的最新首周末票房紀錄,而西方媒體對《功夫之王》也評論頗多。
《紐約時報》:再掀功夫潮
A. O. Scott
乍一看《功夫之王》的故事,你也許會以為它又是個從西方人的角度膚淺地看中國的作品,這個西方人的代表是一個波士頓小男孩來。但看過本片後,你會發現,雖然導演民可夫和編劇的確是透過一個西方青少年角色(傑森)的眼睛來刻畫他們眼裡的中國,但在這部成龍李連傑首次碰撞大銀幕的電影中,羅伯·民可夫和約翰·福斯科確實是真心實意地向功夫片及中國電影致敬。
透過導演及編劇認真的構思,觀眾看到了一個迷幻的、充滿功夫片經典符號的中國神仙世界,及前所未見的功夫招式。而與導演一起設計這些魔幻場景和動作的正是《卧虎藏龍》的武術指導袁和平及攝影指導鮑德熹。
全片在中國拍攝,得益於正在起飛的中國電影的大環境,該片得天獨厚地獲得了中國的迷人景象及美術設計。成龍先生,在從香港知名演員發展為世界巨星之後,在此影片中同時飾演了兩個角色:21世紀的老霍,及古老神話中的醉八仙魯彥。李連傑先生在影片中同時也扮演了兩個角色,傳說中的美猴王及默僧。
全片的高潮從成龍李連傑兩位世界級功夫巨星首次的屏幕對打開始,二人聯手協助傑森拯救美猴王,大戰邪惡的玉疆戰神(鄒兆龍)及白發魔女(李冰冰)。
全片的主題清晰,角色個性鮮明,且場景設計只能以炫麗形容。
雖然也許很多觀眾已經看多了飄來飛去的威亞電影而產生了視覺疲勞,但是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及質量絕對足夠吸引及滿足所有的電影愛好者及功夫迷的期望。若你沒有看過此類型影片的話,「功夫之王」絕對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如果你是一個功夫片迷的話,相信這絕對是一部你不能錯過的電影。

演員介紹

成龍(1954年4月7日-),英文名Jackie Chan,族名房仕龍。籍貫山東臨淄,本姓房,自稱為唐朝宰相房玄齡之後。出生於香港,父親房道龍是一名國民黨的退役軍人。他是華人社會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演員和導演,是大中華地區的影壇巨星,但其私生活和一些公開場合的言談舉止亦經常受到很大的爭議。他以主演驚險動作電影為主,其中主演的《警察故事》便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故事片獎,他曾經擁有名下馬匹冠昌之星。

李連傑(1963年4月26日-),北京人,8歲開始習武,12歲為武術運動員,曾獲1975年第三屆中國全運會武術類(指定槍術與拳術項目)第二名,之後連續獲得五次中國全國武術大會冠軍。現知名動作片演員,電影明星。一九八二年張鑫炎所執導的【少林寺】,相中十七歲的李連傑,影片上映後,李連傑的武打功夫技驚四座,讓他一炮而紅,奠定其日後成為功夫巨星的里程碑。生於北京,英文名:Jet Li,是因為成名作《少林寺》在菲律賓上映後,為便於海外觀眾識別而取,取噴射機威猛迅速之意。

一九八八年李連傑移居美國,演藝事業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接連演出【龍在天涯】與徐克執導的【龍行天下】。一九九一年回到香港演出了【武狀元黃飛鴻】,為演藝生涯創下新的高峰,之後李連傑與徐克等導演合作多部武俠電影,成功帶動港台兩地武俠電影的潮流,一九九七年後,李連傑將事業重心移往好萊塢,正式向國際影壇進軍,拍攝多部賣座影片,包括【致命武器4】、【致命羅密歐】,以及【龍之吻】,而不同於過往他在華語電影中的武俠功夫形象,李連傑在好萊塢電影中展現了全新的動作片風格。二零零二年,李連傑與張藝謀導演合作的《英雄》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成功,再次向影迷展示了他深厚的演技和高強的武功。

李連傑氣質風范:穩重、剛毅、自信,以及更為內斂、更為深沉。李連傑蘊涵了中國悠久的武術底蘊,成為李小龍之後的又一個武術大家,作為國際影星成為中國武術和精神的象徵。

Michael Angarano(1987年12月3日—),譯名:邁克爾?安格拉諾,出生於美國紐約。他在五歲初就表演出鏡《七天》,《另一個世界》. 12歲左右的邁克爾接受更復雜的角色和挑戰,"這段時間他還領銜演出電視劇《掩護我》,該片是在一個真實生活的基礎上,顯示了聯邦調查局的家庭。

劉亦菲(1987年8月25日—),演員,英文名Crystal Liu,出生於中國武漢,自幼學舞,從小就展示藝術才能。 童年在武漢隨身為武漢大學教授的父親和國家一級舞蹈演員的母親劉曉莉度過。1997年10歲的劉亦菲從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小學退學,赴美國讀書。14歲回國被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錄取,18歲畢業。目前代表作有《神鵰俠侶》及《仙劍奇俠傳》。

李冰冰(1976年2月27日-),中國著名演員,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於1994年出道,拍攝過數十部的電影與電視劇。於2000年以電影《過年回家》獲第十三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與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鄒兆龍(Collin Chou,1967年8月11日-),又名倪星,是一名台灣出生的演員,最有名的作品是在《駭客任務》系列當中飾演賽洛芙的角色,在駭客任務:重裝上陣以及駭客任務:最後戰役或是電玩游戲駭客任務:重裝上陣。在香港片當中,鄒兆龍最著名的角色是九品芝麻官的大反派常威,也與李連傑或是洪金寶合作過,像是2006年的《霍元甲》。

這兩個應該是最好的....

㈧ 中國電影博物館在哪裡

1.要預約博物館的門票,每個身份證可以預約三張,你上中國電影博物館的官網就能預約,要提前一天至少。博物館的門票是不要錢的,但是電影票要錢,也不能預定,只能當時排隊購買。(目前挺不好買的,一早去吧)
2.博物館的票每天有一定現場領取的門票,但是建議還是提前預定。
3.電影票是購買的。官網上有價格。我記得有60,80,100的。學生票40.
4.最晚好像就是六七點,沒更晚的了。
5.不能帶,進入博物館的人必須有中國電影博物館的門票。
6.你是指的電影票吧?電影票不能提前訂的,只能買當天的票。

閱讀全文

與觀者國際影城購電影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作電影推薦格鬥外國 瀏覽:534
落日電影院 瀏覽:406
小學英語電影或動畫片 瀏覽:701
恍然電影院 瀏覽:174
高分動作驚悚電影 瀏覽:968
動畫與電影美術文學音樂的關系 瀏覽:961
第一部藍色外星人電影 瀏覽:285
國外電影人腦如電腦 瀏覽:493
台灣電影主角叫阿和 瀏覽:815
香港2021年最新動作電影 瀏覽:508
安鋪新開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117
愛的放射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701
海南島電影節賈乃亮 瀏覽:297
國外在地下槍戰的電影 瀏覽:277
周星馳演的朝廷電影 瀏覽:559
先鋒成龍電影下載 瀏覽:742
電影院的電影有 瀏覽:194
海草調電影網 瀏覽:500
電腦用什麼軟體看高清電影嗎 瀏覽:485
金雞百花電影節23屆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