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暴力美學。是什麼,其他國家電影特點,和國產區別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1]。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
暴力美學
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更注重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從早期電影人對暴力的敘述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吳宇森影片中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成為電影中暴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以往好萊塢對電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規都是針對暴力和色情提出來的,都是僅從道德層面出發將暴力當成一種對社會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這些限制是與當時電影中暴力的呈現方式密切相關的。吳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現使得他以暴力為題材的影片不再被當成是「暴力影片」來看,因為他給全世界觀眾提供了一種審視暴力的全新視角——東方美學視角,第一次使暴力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其後的北野武、奧利弗·斯通、大衛·林奇、昆汀·塔倫蒂諾等人對暴力進行的風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壇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掀起了一個「暴力美學」的熱潮。昆汀·塔倫蒂諾代表作品有《低俗小說》《殺死比爾》,中國香港赴美國發展的導演吳宇森的作品有《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沃卓斯基兄弟的代表作品有《黑客帝國》系列等。其中把 「暴力美學」這個詞眼發揮到極致的電影莫過於《罪惡之城》三部曲。
就像產生「暴力美學」的後工業社會的多元化特點一樣,「暴力美學」也因不同國家(地區)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呈現出一種同時包含同質因素和異質因素的多元化的風格樣式和精神內涵。
2. 怎樣理解影視作品中的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 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其特徵大致的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 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 意義的游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 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往往更注重發掘槍戰, 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 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
學概念.文藝作品當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 一
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 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 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國 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系的 設置也軟化了暴力行為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 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 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兩種暴力呈現方式
3. 所謂暴力美學的電影
1.黑社會2:以和為貴
導演 : 杜琪峰 Johnnie To
主演 : 古天樂 Louis Koo/任達華 Simon Yam/張家輝 Nick Cheung/林家棟 Ka Tung Lam/王天林 Tian-lin Wang/林雪 Suet Lam/安志傑 Andy On/鄭浩南 Mark Cheng/張兆輝 Siu-Fai Cheung/譚炳文 Ping-Man Tam/尤勇 Yong You
4. 暴力美學是什麼!
暴力美學一詞的由來,有待考證,但作為一種電影藝術的風格和表現手法,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學的方式,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觀賞者本身往往驚嘆於藝術化的表現形式,無法對內容產生任何的不適。
暴力美學不知道是誰最先提出的,但這個定義卻廣泛用於現代的電影,成為了一個流派。
吳宇森的電影中可以看到「暴力美學」的體現,其代表作,當然是它的《碟血雙雄》、《英雄本色》,到了美國以後,它把「暴力美學」的精神更加發揚廣大,最出色的表現是在它的《斷箭行動》和《變臉》,尤其是後者,成為了「暴力美學」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後的《碟中諜》第二集盡管也不乏經典的段落,但由於表現手法上缺少新的創意,因此使得它的美學理論缺少了新的元素。
日本的北野武也可以說是「暴力美學」的實踐者,他的代表作《花火》中,在復仇的暴力中也不乏人情的美,尤其是穿插了自己的繪畫作品,使作品具有的獨特的藝術效果。
美國的昆汀.塔倫蒂諾是「暴力美學」的又一體現者,可巧的是,他對香港和日本的「暴力電影」又非常傾心,因此他的作品就有集東方暴力與西方暴力於一體的味道。
5. 暴力美學的正面意義是什麼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
而重點從 電影美學 的角度看:這種風格化在電影史和當今世界影壇上已成為了一種較為成熟和普遍的具有電影美學意義的風格形態和創作潮流,讓大家都能認識到原來暴力也可以被美化、風格化,暴力成為一種「美學」已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電影理論界對於「暴力美學」的命名也更多地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而非倫理道德的角度, 電影中暴力敘述和「暴力美學」形成的心理機制、文化機制與社會機制任何文化現象的研究都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對「暴力美學」的研究也應如此。
受「暴力美學」的影響,近年來出品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對暴力(武打動作)的處理也出現了舞蹈化、詩化、表演化的傾向,人們在觀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
6. 暴力美學是什麼意思
「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相關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誇張的、非常規的暴力行為。文藝作品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國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系的設置也軟化了暴力行為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兩種暴力呈現方式審美價值不同,社會效果也不一樣。
7. 昆汀的10部電影,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你最喜歡哪一部
我最喜歡被解救的姜戈,因為主題很深刻。
筆者認為,該電影完全復刻了當時的場景,被解救的姜戈這個電影故事背景是19世紀中葉,那個時期黑奴貿易很猖獗,也不受管束。對於美國人而言,因為涉及到黑奴販賣,所以是個比較敏感也比較禁忌的年代,昆汀敢拿那個年代說事,可見昆丁藝高人膽大。在影片中,不但詳細描述了黑奴貿易,而且也生動刻畫出了庄園主們的殘暴和貪婪。在這部電影中,昆汀彷彿把我們拉回了那個年代,時時刻刻在感受狂野的黑奴貿易的美國。
3、昆汀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精彩:從解救姜戈,到收姜戈為小弟,最後認可姜戈成為朋友,還幫姜戈營救未婚妻。情節環環相扣,令人大呼過癮。尤其是後半段坎迪庄園主識破牙醫計謀把自己收藏的頭骨開顱,簡直是驚心動魄。筆者感到唯一不足的就是牙醫死了,要是牙醫和姜戈能一起血洗坎迪庄園就好了。
8. 什麼是暴力美學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是怎麼樣體現暴力美學的
在電影中,除為吸引觀眾以外,暴力元素可呈現為多種類型:暴力是對現實的反映,呈現暴力是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必然承受的命運,呈現暴力是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義的想像,呈現暴力是為了顯示生活的張力;暴力是一場荒誕的游戲,呈現暴力是為了顛覆暴力;暴力是一種啟示,呈現暴力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無論哪一種,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正是由於暴力在電影中的眾多表現,從而產生了電影特有的「暴力美學」。美國獨立電影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作為「暴力美學」大師,其作品風格突出,個性鮮明,創造出屬於其獨有的「暴力美學」色彩。1994年,昆汀的作品《低俗小說》就因為卓越的藝術個性捧得當年戛納金棕櫚大獎,並成為第一部票房過億美金的獨立電影,創造了影史神話。「暴力美學」作為昆汀電影的一個藝術標志,在他多部影片的反復實踐中,獲得了更豐富的發展。其內涵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暴力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