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雙峰》、《我心狂野》、《美國史》、《心碎的夢想》影評
《雙峰》:
大衛林奇還真是厲害,弄出一部懸疑片竟然沒有結果,而我這個被福爾摩斯慣壞的孩子一定要知道最後結局才肯罷休,於是《雙峰》著實讓我吃驚了一把,也留給我無數發呆時的幻想主題。
故事從一開始就出現兇殺案,美麗動人的女高中生被殺,之後所有的調查又糾結出很多沒有結果的故事,這個看似安寧和諧的小鎮,充滿神秘詭異的氣氛,每個人安穩的感情背後都藏著不能告人的秘密。周而復始的生活使小鎮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每個人都開始猜測或者閃躲,他們每個人的舉動讓我想起《狗鎮》里那些虛偽的人們,一切的舉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對那個在自家旅店故意搗亂的女孩很感興趣,她在得知勞拉死去時的表情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悲傷,反而掛滿一臉得意,其中必有隱情。而且她的裝扮和左眉眼那顆痣,像極某位50年代好萊塢的明星。
看似神經兮兮的FMI探員,看到屍體就會哭泣的警員,說話聲音像嬰兒的接線員,喜歡和窗簾叫板的女人,故意把客人趕跑的任性女學生,瘋狂無賴的男孩,很多人物都和這個案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陳沖在這部電影里扮演鋸木廠的繼承人,那一片鮮紅的唇,充滿東方的神秘氣質,被警察叫做「全鎮最美麗的女人」,看到結尾才明白,原來他們是情人,難怪這么形容。
故事就這樣結束難怪會拍成電視劇,很多看過電影版本的人肯定都不甘心,沒有結局,還有很多細枝末節的暗線,讓人心癢癢,只剩下徹底的絕望,眼看就要知道誰是兇手,影片出現「劇終」的字樣,還以為會像《百慕大三角》那樣給我來個第二部,第三部的驚喜,把碟片前前後後搜索一遍,才確定,這次是徹底的結束。
也許大衛林奇根本就沒打算把結果告訴我們,因為內心陰暗的邪惡力量,不是抓到兇手就算結束,我們面對的是強大無影無蹤的惡夢,你能抓住夢的胳膊嗎?不能。
希望有機會看到電視劇版本,以此消減心中的疑團,也沒准,疑團會像泡沫一樣越擁越多。
《我心狂野》:
大衛&。林奇是一個執著地遊走於現代主義題材與好萊塢商業製片體制之間的「電影作者」。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一面能隱約看到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布努艾爾等現代主義電影大師的影子,另一方面也能輕易嗅到其中揮之不去的傳統好萊塢電影的氣息。《我心狂野》便是這樣一個極好的例證:在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上,可以看到歐洲電影特有的深度和批判力量;在視聽語言和故事敘述上,它又繼承了好萊塢電影善於講故事的傳統,林奇有能力把這個逃亡的故事講得一波三折而又驚心動魄。
從一踏入影壇,林奇的作品便打上了鮮明的現代主義的烙印。他早期的作品,從第一部短片《六人染病》到《字母表》,直至後來轉入好萊塢主流創作的《橡皮頭》、《象人》、《沙丘》,林奇醉心於探討人的存在危機及其本質,表達了對人的異化的極度不安與焦慮,其作品流露出一種混合了神秘主義、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味道。由此,歐洲電影對林奇的影響可見一斑。事實上,這一主題始終沒有從林奇的創作中消失,只不過在視商業利益與票房收入為至高目標的好萊塢,它往往與更為跌宕起伏和生動曲折的情節結合在一起,或者說被更為流暢和有吸引力的敘事所隱蔽而已。
「新好萊塢電影」與傳統好萊塢電影的一大差別,是它在美國電影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了把藝術表現的觸角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使美國電影在人物塑造上徹底擺脫了「平面化」、「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被重新演繹的耶穌基督(《基督最後的誘惑》)還是紐約街頭平凡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抑或是「佔山為王」的前美軍軍官克茲上校(《現代啟示錄》),這些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相對於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中千篇一律、「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來說,無疑是一種反叛與顛覆。
同樣,對人物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探索,始終是大衛&。林奇影片的重要主題。在《我心狂野》中,林奇堅持了他一貫的藝術追求,以非常電影化的方式把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孤獨與絕望、暴戾與恐懼、夢境與幻想交織、重疊在一起,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的母親瑪麗塔的心理,便是林奇極力營造的一個骯臟齷齪而又瘋狂的內心世界:她夥同桑托斯謀殺了自己的丈夫,又懷疑塞勒目睹了她丈夫的死而多次威脅和恐嚇塞勒。在指使殺手刺殺塞勒不成之後,又繼續派人追殺塞勒,極力拆散塞勒和勞拉這對「落難鴛鴦」。在意識到桑托斯可能會對她的另一個情人強尼下手之時,她掩蓋不住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在極度狂躁和絕望之下,她用口紅將臉塗成猩紅色,如同一個惡魔一般令人作嘔——導演以這樣一個非常「銀幕化」的方式將瑪麗塔內心的醜陋齷齪與惶恐不安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又令人心悸。同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女殺手驚懼的喊叫、猙獰的表情以及狂亂的場面,無不揭示出人物內心深處的瘋狂和慾望。
林奇真正感興趣的,是人物的「本我」(弗洛伊德)/「實在界」(拉康),而非「自我」、「超我」/「想像界」、「象徵界」,亦即他的影片往往聚焦於潛藏在人物內心的種種原始的、本能的慾望與沖動,而非僅僅描述人物之間的社會現實關系。他以少有的冷靜和耐心,不動聲色地描繪人物的本能和慾望,並用不無神秘色彩的故事和強烈的影像造型將其呈現,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在可以視作人性惡大暴露的《我心狂野》中,死亡和暴力場面比比皆是便不足為奇:打手鮑比&。雷被塞勒猛擊頭部,直至腦漿四溢死於非命;勞拉的父親被火活活燒死;強尼&。費內古特在一個神秘怪異、類似原始宗教的儀式上被槍殺;淫惡的殺手鮑比&。佩魯在一次搶劫中被從自己的槍里射出的子彈打飛腦袋而身首異處。在這些段落中,人物理智之喪失、人物動作之狠毒、場面之殘酷,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從本質上說,林奇是一個「造夢者」或者「幻想家」,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冷靜地,甚至是冷酷地審視、觀察這個混亂和荒誕的世界,他不斷地編織一個又一個夢魘一般的故事,以此對現代文明進行毫不留情地批判。林奇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混亂不堪而又充滿邪惡、暴力的世界,而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要麼無比醜陋齷齪——比如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等;要麼精神異化、扭曲——比如勞拉不經意談到的她的表兄戴爾:此人神經分裂、歇斯底里,每天期盼聖誕節的到來(喻指代表信仰和愛的「聖誕精神」的喪失),並且惶惶不可終日(擔心地球被外星人所控制),直到有一天無聲無息地消失,不知所終——就彷彿他根本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要麼徹底迷失在現代生活中無法自拔——比如塞勒和勞拉在去大圖拉的路上,遇到一個在一起車禍中倖存的女孩,她頭上血流不止,但卻不知道頭發上「黏糊糊的東西」為何物——她瀕臨死亡卻渾然不知,竟然在迷幻中喋喋不休、歇斯底里地堅持尋找自己的錢夾,否則會挨母親的責罵。導演的這一安排無意是非常有意味的:林奇眼中的人類,就如同這個女孩一樣——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壓制,以至於變得扭曲、麻木、遲鈍,早已喪失了人之為人的特徵,甚至不知死之將至,最後也只能落得一個「在絕望中死去」(薩特語)的悲慘結局。這不禁令人想到荒誕派戲劇大師貝克特的作品《啊,美好的日子!》:女主人公在老邁龍鍾、行將入土之際仍然在梳洗打扮,贊美這是個「美好的日子」,甚至唱起了一首輕佻的情歌——其渾渾噩噩、不知死活的狀態已經麻木到精神錯亂的程度。
二、風格:詭異與神秘
看林奇的影片,不由令人想起風靡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強調人的情感的赤裸裸的宣洩和最直接的表達,激情被無限擴大,甚至成為一個包容一切的存在,在對具體的經驗細節的舍棄中,表現主義建立了一個極度抽象、變形、失真的世界的幻象,從而暴露人存在的本質。以《卡里加里博士》、《蠟人館》等為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往往以瘋子、鬼怪為主題,通過誇張的造型、鮮明的色彩對比和離奇的情節,竭力表現人物內心的瘋狂與暴戾,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它不僅影響了舊好萊塢的犯罪片和強盜片,而且,在《我心狂野》以及林奇的其他作品中,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辨。
林奇與庫布里克一樣,善於人性惡的一面,但較之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子》、《全金屬外殼》等作品,其作品的支撐力量顯然多了一份無理性、無邏輯的因素;林奇與克波拉一樣,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現代啟示錄》、《對話》),但他的人物塑造中,似乎有更多的神秘與宿命在起作用;林奇與斯克塞斯一樣善於敘事,卻沒有斯克塞斯的俊朗和明快(《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而代之以一種羼雜了更多迷幻色彩的、夢境一般的敘事風格;即使較之與林奇年齡相仿的奧利弗&。斯通,即使是一部與《我心狂野》題材相近、同樣描寫逃亡和反叛、暴力的《天生殺人狂》,只要認真比較,不難發現兩者的區別所在:在《天生殺人狂》里,斯通想要營造的是一種近似「狂歡」的氛圍,追求「平面化」與「深度削平」,是在後現代語境下對「深度模式」顛覆的一次嘗試;而林奇在《我心狂野》則堅守了現代主義的主題,從「背景」與「前景」的關系看,影片的「前景」顯然是模糊而遮蔽的,「背景」則是深不可測,兩者共同構成了林奇迷幻和夢境一般的現代主義色彩濃重的藝術世界。
古怪離奇而又鮮明突出的影像造型無疑是這個奇特的藝術世界裡「標簽式」的特徵,甚至是林奇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事實上,這種極具震撼力和沖擊力的影像表達與作品的主題相得益彰,共同構築了林奇獨特的藝術世界。一張塗成血紅色的女人的臉;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一具塗著藍色口紅被塑料布包裹的女孩的屍體;一張套著絲襪獰笑的醜陋而恐怖的男人的臉;一輛折射著幽暗的殘光賓士在清冷的公路上的汽車……這些早已成為林奇作品「招牌式」的鏡語。
在《我心狂野》中,火的意象反復出現,儼然成為了該片最為顯著的造型意象。在林奇卓越的造型追求下,火已經不單單是交代情節的工具,它不僅是重要的造型元素,而且已經成為導演表意抒情的重要手段。片頭,黑色的畫面逐漸疊出演職員表,黑暗中,出現了特寫鏡頭拍攝的一支突然劃著的火柴;緊接著,隨著片名字幕的疊出,一片熊熊燃燒的烈焰伴隨著濃濃的黑煙徒然闖入觀眾的視野,占據整個畫面。這是火的意象在該片中的首度呈現。總體而言,片中火的意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打火機、火柴的火苗,或者燃燒的香煙。這種情形在全片中共出現了六次,通常是伴隨著火柴點燃的摩擦聲,用特寫鏡頭拍攝的打火機的火苗或者劃著的火柴,緩緩引燃一支香煙,然後火柴緩緩燃燒,逐漸熄滅。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我們可以發現此類意象的共同特點:火柴、打火機以及香煙一般都是置於特寫鏡頭中,並且用升格鏡頭拍攝;火柴一般是突然劃破周圍的黑暗,開始燃燒;大都伴隨著畫外的火柴的燃燒聲響。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意象的火,可以視為生命沖動的象徵:雖然燃燒得短,但是它卻能在瞬間打破黑暗的控制和束縛,釋放出所有能量,直到熄滅——儼然是劇中主人公的抗爭精神的視覺呈現。從中,能看到無法阻擋的生命的升騰與悸動。另一類火的意象,則是通過勞拉或者塞勒的回憶的方式多次在閃回鏡頭中出現的大火:比如,全景鏡頭中,用升格鏡頭拍攝的一輛燃燒的小轎車在夜幕中翻滾著墜入懸崖;被大火吞噬的房間;引火上身拚命掙扎的勞拉的父親……這里,火不僅是生命沖動的象徵,同時,火又是不可遏止、瘋狂蔓延的慾望的喻像,烈火可以吞噬一切、毀滅一切,那無邊無際、熊熊燃燒的大火,彷彿是死亡和毀滅的預兆。
音響和音樂在《我心狂野》中同樣是極為重要的構成元素。不論是烈火燃燒的聲音還是火柴摩擦和燃燒的聲音,抑或是人物的尖叫與呼喊,都很好地起到了營造氛圍、渲染環境,進而表達導演意圖的作用。本片的音樂也十分豐富,比如片頭的宴會上,背景音樂是較為輕松的爵士樂,當塞勒痛擊鮑比&。雷的時候,音樂驟然變為穿透力、震撼力極強的重金屬搖滾樂;在強尼被殺的一場戲中,背景音樂的構成始終動盪不安,渲染了一種恐怖的氣氛;塞勒和勞拉在曠野里起舞時,背景音樂是激憤昂揚的搖滾樂,此時鏡頭緩緩上升,並且對准了遠方一片夕陽和廣袤的曠野,音樂非常自然地轉為細膩抒情的管弦交響樂,讓人回味再三。
三、「美國精神」:反抗與叛逆
同樣是表現暴力與人物瘋狂絕望的內心世界,林奇不像另一位同樣是以展示暴力而聞名的日本導演北野武那樣——僅僅展現暴力的結果,而是以少有的熱情和耐心把暴力的整個過程擺在觀眾面前,並且以這樣一種直接和極端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到世界之混亂與狂暴。事實上,林奇與北野武的區別可以看作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區別。
在《花火》中,北野武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裹挾著暴戾的內斂與含蓄,這正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當阿西在車里猜撲克牌時說出「曲奇餅」的時候;當一輛路過的汽車破壞了兩人的合影,阿西推開了妻子伸過來的手臂的時候;當然還有影片的最後,阿西夫妻訣別的一場戲,當聽到妻子只說了一句「對不起,謝謝你」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日本人表達他們感情的方式——這就是他們的愛情和浪漫。
而我們在《我心狂野》等林奇的作品中看到的,則是美國人的精神與民族性格。美國人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骨子裡那種對自由的嚮往與渴望,以及那種與生俱來的叛逆。導演借塞勒之口說道:「它(指蛇皮夾克)是我的信仰與個性的象徵。」熱情洋溢而又放盪不羈的塞勒和勞拉在逃亡的路上,不停地聽搖滾樂、跳舞、做愛。一次,在行駛的公路上,勞拉打開收音機,聽到的無一例外——不是槍殺就是強暴,忍無可忍的勞拉和塞勒跳出車外,此時攝影機逐漸上升,在拉開的大全景鏡頭中,伴隨著一陣令人激昂振奮的音樂,兩人在廣闊無垠的西部曠野中瘋狂地跳起舞來。在他們身上,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美國人特有的熱情與反叛的個性,這是一種原始的、內在的生命沖動。片中的塞勒和勞拉還沒有被這個世界同化,或者說,他們是在以不懈的抗爭來擺脫加於自己身上的種種束縛和壓制,他們敢於為了自己的自由與任何壓制其理想的東西做毫不妥協的斗爭。
塞勒和勞拉就是這樣兩個被導演賦予了「美國精神」的人物:他們雖身處邪惡(以瑪麗塔、桑托斯、鮑比為代表)的包圍之中,卻從未放棄對個性和自由的追求,而是對邪惡勢力愈加疾惡如仇。無疑,林奇在這對叛逆的戀人身上寄予了自己的希望。《我心狂野》的結尾處,已經決定與勞拉分手的塞勒,在幻覺中受到《綠野仙蹤》里女巫的指引,再次回到勞拉的身邊與妻子、兒子團聚。雖歷經波折,他們最終克服惡的力量並得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可以說,塞勒和勞拉的勝利其實是「美國精神」的勝利。
另外,《我心狂野》還是一個「原型」蘊涵相對豐富的電影文本。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西方文論史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西方的文學藝術和人文科學出現了一種回歸原始的傾向。由於弗雷澤、榮格、弗萊等人的努力,起源於當代人對人類早期文化、原始思維以及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研究的神話原型批評一躍成為當代西方文藝批評中的顯學。「原型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早期生活的遺跡,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範式,它超越了時代與民族,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結構,並且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傳承和延續下來。榮格進而分析了眾多的原型,比如力量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救星原型、大地母親原型、巨人原型等。
在,《我心狂野》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原型」:最明顯的便是魔鬼原型,不管是內心陰暗險惡的母親瑪麗塔,還是心狠手辣的毒販桑托斯、雷迪爾,不管是瑪麗塔指使的打手鮑比&。雷還是淫惡的鮑比&。佩魯,無一不是魔鬼/邪惡的「原型」;再比如,母親瑪麗塔與勞拉的母女關系,不由讓人聯想到類似白雪公主與其後母的原型關系:勞拉單純、美麗、善良,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但是她就如同童話里的白雪公主一樣,是柔弱無力、受到傷害並且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而她的母親瑪麗塔則如同童話中的後母一樣:歹毒、邪惡,對白雪公主心懷妒忌並竭盡迫害之能事;而另一個主人公塞勒則可以被視為「英雄原型」:在一個充滿混亂、邪惡、暴力的世界,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英雄總是能夠挺身而出,與之做堅決的斗爭,並且最終拯救弱小者。無疑,片中的塞勒就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原型。
西方文論史上「原形批評」的集大成者,加拿大學者弗萊認為,原型是構成人類文學整體經驗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他進而把「原型」劃分為三大意象群:即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類比的意象。在《我心狂野》中,神啟的意象、魔幻的意象都有所體現:片中多次出現《綠野仙蹤》里的女巫的形象,她如同神一樣,總能在關鍵的時刻出現,並且給主人公以啟示——正是在她的指引和鼓舞下,塞勒和勞拉終於團聚;魔幻的意象是一個「痛苦、愚昧、廢墟、墮落的世界」,而林奇在《我心狂野》中所要著力營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
不好意思,其他兩部有些困難
2. 求點特黑暗的電影
樓主指的應該是人內心的陰暗面吧,那我首推大衛林奇的片子
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是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華麗、陰郁、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郁悶的精神癥候。其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自由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林奇尤為擅長充分利用類型電影的元素,將類型片打破/拆解成碎片再予以寓言風格化的混合重構,在游戲般的創作過程中顯示出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品格。
《橡皮頭》(Eraser Head )(1976年)
大衛-林奇是美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旗手,除此之外,這位多才多藝的導演還是一位攝影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游弋在黑色的超現實主義和唯美的虛幻風格之間,散發著獨特的個人魅力,人們甚至直接用「林奇風格」來形容他的電影。
《橡皮頭》是大衛-林奇的第一部公映的影片,旋即一鳴驚人。影片通過描述一名男子的對父親的焦慮和恐懼,營造了一個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境。影片中搖晃的鏡頭和充滿矛盾的情緒正是林奇風格的完美體現。影片不僅毫不掩飾林奇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更像一道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暗流,沖進了當時還相當傳統和保守的電影界,林奇走到了先鋒派電影浪潮的前沿。
《象人》(The Elephant Man)(1980年)
1980年,大衛-林奇執導的影片《象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八項提名,雖然最後一無所獲,卻標志著大衛-林奇也漸漸被好萊塢主流電影所接受。影片是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19世紀的英國一位天生畸形毀容的人,在一位好心的醫生幫助下,重拾信心的經過,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影片中出色地扮演了那位善良的醫生,也讓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應該如何才能真正幫助一個人,是醫好他的創傷還是幫他樹立自信?林奇博大的人道主義胸懷和尖銳的思想又一次展現在鏡頭下面。
《沙丘》(Dune)(1984年)
《沙丘》是大衛-林奇在導演風格上做的一次大膽嘗試。影片改編自弗蘭克-赫博(Frank Herbert)的同名科幻小說,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風靡一時的即時戰略游戲《沙丘魔堡》也源自同一部小說。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沙丘的行星上,在這個星球上有宇宙中唯一的能量元素,為了爭奪對它的控制權,邪惡和正義的力量都投入了跨越星空的戰斗中。影片雖然投入巨大,特技製作效果逼真,但是卻出乎意料並沒有獲得票房的成功,或許是因為太過沉重的氣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或許是因為影片太過形式主義。但無論如何,大衛-林奇都展現了他銳意創新的勇氣。
《蘭色的天鵝絨》(Blue Velvet)(1986年)
大衛-林奇又一部極端個人風格的影片。憑著這部電影,林奇再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但是人們對影片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批評者說這部影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崇拜……充斥著暴力、虐待、欺騙和濫性,贊揚者則說林奇是以一種面對著魔鬼的勇氣來面對著黑暗,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林奇用他的鏡頭毫無忌諱地反映了人性中很少有人觸及卻是真實存在的另一面,就像尼采曾經說過:當你望著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望著你,當你和魔鬼搏鬥的時候你也是魔鬼。
《雙峰》(1,2)(Twin Peaks)(1989年,1992年)
大衛-林奇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電影中。1989年到1992年,他還為ABC電視台導演了大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雙峰》和它之後的續集。林奇在劇中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生活在現實中的平凡人群,從高中的學生到古怪的老婦女……每一個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林奇把一部人物眾多的的肥皂劇駕馭得井井有條,而他的喜劇天才和獨特的處理手法更是在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雙峰》獲得了14項艾美獎的提名,並最終贏得了兩項大獎。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
1990年的《我心狂野》是大衛-林奇的個人的代表作,影片為林奇贏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金棕櫚獎。這是一部充滿林奇風格的公路電影,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讓人心驚肉跳的暴力場面,還有導演林奇的黑色幽默都讓人難於忘記。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在影片中是一位剛從監獄中出來的反叛青年,他和女友搭上了一輛前往德克薩斯的汽車,一路上他們遇到了種種惡夢般的意外和不可捉摸的邪惡,一切都似乎在把他們誘入一個毛骨悚然的陷阱……光怪陸離的鏡頭和令人窒息的節奏展示出了人類那種與生俱來的虛偽本質和恐懼的內心,林奇則把這種情緒推到了極點。
《盧米埃爾和他的夥伴們》(Lumiere&Company)(1995年)
就在大衛-林奇在影壇的地位不斷上升的時候,他卻突然沉寂了數年。這期間,他只參與拍攝了這部致敬性質的紀錄片。影片邀請了全世界40位著名的電影導演,每個人拍攝了一段52秒鍾的影片,根據個人的理解用鏡頭回答了三個問題:為什麼你願意參與拍攝這部影片?為什麼你要拍攝電影?電影是否將會滅亡?
最終的作品是非常有趣的,大師們的回答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有的用鏡頭記錄了歷史的瞬間,有的拍攝了自己的經歷,有的關注於社會的變遷,有的則演繹了電影的發展……而從中看到的是大師們對電影的熱愛。
《迷失公路》(Lost Highway)(1997年)
沉默了多年之後,大衛-林奇以一部《迷失公路》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他的導演風格更加成熟和銳利,一如既往地將人性的對立面解剖得入木三分。影片中寧靜祥和的氣氛僅僅是一個開始,偷窺者、謀殺、輪盤賭……一件件離奇的人和事在之後接踵而來,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掌握著一切。大衛-林奇從來就是一個擅長營造氣氛的導演,他用影像喚起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又一次一次用意識告誡人們冷靜,就這樣行走在黑暗和希望,深淵和懸崖之間。
《斯特萊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1999年)
當影片《斯特萊特的故事》在戛納電影節上放映的時候,大衛-林奇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難以想像如此干凈、如此質朴的影片竟然是出自一位以黑色風格而聞名的導演之手。
斯特萊特是一位退伍老兵,有一天他決定駕著他唯一的一部機動車……鋤草用的拖拉機上路,去看望自己遠方的兄弟,一路上他露宿在繁星下,麥田旁,追憶著美好的往事和感人的親情……蜿蜒的公路在鏡頭下美得異乎尋常,單純如初生嬰兒般的情感更讓人不由淚下。
沒有隱晦的暗喻,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自始自終都流淌著感人的溫情,在斯特萊特滿是皺紋的臉上,見不到人性的虛偽和掩飾,只有歲月留下的睿智和真誠,原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天堂。
《穆赫蘭道》(DR. Mulhollad)(2001年)
《穆赫蘭道》是大衛-林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這絕對不是一部易懂的電影,散亂在各個角落的故事和來回跳躍的鏡頭像是在考驗著觀眾的心智和耐心,輪廓一點一點地清晰,如同一個人在早上醒來竭盡全力在回憶著昨晚的夢境。你必須一遍一遍反復留意那些看似毫不相乾的細節,但即使是這些獨具匠心的細節,比起影片深邃的主題、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和非凡的技巧也只能黯然失色。這次我又是誰?我活在鏡頭的裡面還是外面……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次一次地問著,也把你帶到了銀幕的黑暗面。也許戛納電影節上主持人的一句評論是最准確的:這是一部只有天才才能拍出的電影!-kamidi
大衛-林奇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用57秒來成長和燃燒,之後用3秒鍾嘔吐!」從出道伊始,他就毫不掩飾自己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勇氣和天才讓他在深淵和懸崖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林奇也有安靜的時候,只是悲天憫人的情懷讓他寧願一頭扎入黑暗之中,偶而地顯露崢嶸,卻足以將我們感動得一塌糊塗。
還有蒂姆伯頓,也是比較黑暗,偶爾有點小溫馨
七宗罪 不錯
3. 美國有哪些青年愛情電影
這里的大部分影片都是我曾經看過或不同程度接觸過的,感觸比較深的都寫了自己的觀感,現在加以總結和按時間歸類,獻給喜歡青春片的朋友,供你們尋碟提供幫助,我是費了不少時間才想起這么多並寫下,希望得到共鳴,希望有人喜歡。
九十年代中後期的美國青春片校園片代表(四十五部電影,兩部電視劇)
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1997)
Sarah Michelle Gellar,Jennifer Love Hewitt,Freddie Prinze Jr.,Ryan Phillippe主演的校園恐怖片,取得美國票房榜雙周冠軍,當時這四位演員可謂是紅遍了全美,也掀起了九十年代後期校園恐怖片的熱潮,續集是一部爛的不行的電影,主演包括當時處於事業上升期的黑人R&B歌手Brandy。本片第一集撮合了sarah和Freddie兩位演員若干年後的婚姻,後來二人又合作了史酷比狗系列,而Sarah最知名的代表作,就是「吸血鬼殺手芭菲"劇集,近兩年主演了美國版「咒怨"。
Scream驚聲尖叫系列
著名恐怖片導演Wescraven執導,此君曾創造了經典恐怖電影「榆樹街的惡夢",主角就是佛萊迪對傑森中的佛萊迪,Scream系列拍了三集,在當時反響非常大,捧紅了Neve Campbell,也成就了David Arquette 和Courteney Cox的婚姻,第三集是該系列的敗筆,不看也罷,該系列的電影原聲非常出色,收錄了當時紅遍全美的collective soul,foo fighters等樂隊的歌曲。
Urban Legend 都市傳說(1998)
在這股青春恐怖題材泛濫的時期的又一平庸之作,但是仍然取得票房好成績。
Wild Things 野東西 (1998)
Denise Richards最知名的電影,當然全因為片中她扮演的那個嬌縱蠻橫惡毒的富家女形象和暴露兩點的激情戲,Matt Dillon,凱文.貝肯,Neve Campbell等明星也加盟了此片,一部關於連環陰謀的驚悚電影。續集也是全部人馬大換血,我沒看過,可能還是賣弄性感為噱頭吧,而且第二部直接作了DVD發行,沒有公映。
Disturbing Behavior (1998)
「Dawson''s Creek道森的小溪",「the first daughter",「Pieces Of April",「Abandon",「Teaching Mrs.Tingle"等片的女主角Katie Holmes主演的校園片,我印象里好像是以校園暴力為關注點的電影,可惜沒有看過。
faculty老師不是人(1998)
「指環王"里的佛拉多的扮演者Elijah Wood主演的一部校園科幻片,其中不乏一些明星,這在青春片里是比較少見的強大陣容了,有人物雜志評選的最美的五十人之一的Jordana Brewster(後來主演過「速度與激情"第一集) ,Josh Hartnett(珍珠港),Famke Janssen(X戰警,黃金眼),內容是一群學生與被外星人附體的老師鬥志斗勇,娛樂性很強。
Teaching Mrs. Tingle(港台翻譯為:玩死Miss J)(1999)
又是Wescraven導演,Katie Holmes主演,內容和上面那部電影有相同之處,那就是都是講學生和老師作對的內容,哈哈,不知道中國的一些老師看了會有什麼想法,美國對電影題材是放得很寬的,這種內容也可以隨便拍的。不過這部更有趣,講述了一個愛跟學生做對的老師發現幾名學生的作弊行為後,發誓要整垮他們及他們的朋友,於是幾個膽小的學生為了保住自己不被降級,綁架了這個老師,然後對老師「百般折磨"用盡紅臉和白臉招數,希望老師開恩放過他們的故事。強烈推薦這部影片,太有創意了!
Drop Dead Gorgeous(1999)
Denise Richards的另一部青春電影,沒看過,無從評價。
She Is All That她是一切(又譯:窈窕美眉)(1999)
帥哥Freddie Prinze Jr.和美女 Rachael Leigh Cook聯袂主演的校園愛情喜劇,裡面有一首非常好聽的的插曲七便士樂隊演唱的「Kiss Me",一部浪漫的電影,值得推薦。
Cruel Intention殘酷動機(1999)
Sarah Michelle Gellar, Ryan Phillippe等人主演,翻拍自同名影片,後來扮演該片女主角之一的瑞斯威瑟斯蓬大紅大紫,出演了「情歸阿拉巴馬"等賣座影片,而日後她的丈夫也就是本片男主角Ryan Phillippe事業確走了下坡路,除了「槍之道"還算過得去,就再沒有什麼轟動的影片了。
Drive Me Crazy (1999)
Varsity Blues 校園藍調(1999)
運動題材的勵志校園片,當時反響不錯,可惜一直沒有看過。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1999)
Heath Ledger,Julia Stiles聯袂主演,沒有看過,就不加評論了。
Never Been Kissed從未被吻過 (1999)
Drew Barrymore 德魯巴麗摩爾這位有點胖胖的女演員主演的校園喜劇,本片明星雲集,包括日後因主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視劇「dark angel"而一炮而紅的「Jessica Alba",和ABC熱門電視劇「Alias"雙面女間諜的男主角扮演者「Michael Vartan"麥克.瓦唐,片中充滿德魯的各種出醜笑料,結尾處女主角終於得到真愛,很是感人。
The Skulls 骷髏(2000)
一部講述校園里一個秘密組織的校園驚悚片。曾經拍過幾部續集,還是推薦第一集。
What ever it takes (2000)
又一部青春喜劇,太多了,以致看了都記不清了。
Bring It On(2000)
(拉拉隊題材的校園片,取得全美票房冠軍,是Kirsten Dunst出演過的眾多青春片里非常好看的一部,後來拍過續集,演員全部大換血,也是平庸之作了。)
Down To You(2000)
Freddie Prinze Jr.和Julia Stiles主演的青春喜劇,曾經在我國上映過的「王子與我"和「伯恩的身份"中都有Julia Stiles的身影,另外她和Josh Hartnett主演過現代版的「奧塞羅"。
Boys And Girls男孩女孩(2000)
Freddie Prinze Jr.和氣質美女Claire Forlani主演的青春喜劇,演員Claire曾是美寶蓮的廣告模特,曾出演過the rock里肖恩康納利的女兒和meet joe black中愛上死神brad pitt的女孩,可惜這幾年少有作品問世了。
Final Destination死神來了(2000)
青春恐怖片里另闢蹊徑的故事題材,雖然很荒誕,但是卻讓人看的很過癮,片中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死神讓主角們一個個死於看似巧合又非常詭異的死法,誰也逃不出死神的安排。
Here On Earth (2000)
美國派1中參加合唱隊的那個帥哥Chris Klein主演的青春愛情片。
Loser失敗者 (2000)
美國派中兩位演員Jason Biggs(後後,就是男一號了,在家偷看黃色錄像和被父母捉姦那個)和Mena Suvari(米娜在「美國麗人"中飾演那個誘惑凱文.斯派西的拉拉隊員,他女兒的同學,後來弄得凱文神魂顛倒那個,呵呵)再度合作的校園喜劇片。
Road Trip公路之旅 (2000)
其實很多人知道的那部「Euro Trip歐洲之旅"是在這部「公路之旅"大獲成功後拍攝的續集,這是當時的票房黑馬,夢工廠的小小投資換來了近億元的票房,也是很搞笑的一部電影,有美國派裡面的Seann William Scott主演。講述了一個大學男孩誤將自己與另一女孩的一夜情錄像帶寄給了遠方的女友,於是他和夥伴要趕到女友收到錄像帶前攔截帶子,娛樂性很強的美式廁所喜劇,極力推薦!
Coyote Ugly丑嬌狼俱樂部 (2000)
金牌製作人Jerry Bruckheimer (傑瑞.布魯克海默)製片,此君投資過「壯志凌雲" 「加勒比海盜" 「疾走60秒"「勇闖奪命島",是好萊塢名副其實的搖錢數,Piper Perabo 主演,名模Tyra Banks客串,原聲帶具有很強的可聽性,由Leann Rimes主唱的幾首插曲很動聽。這實際上不是一部校園片,而是有點勵志性質的青春歌舞片,喜愛此類題材的朋友不能錯過。
Saving Silverman拯救希爾曼 (2001)
Jason Biggs的令一部搞笑片
Sugar & Spice甜與辣 (2001)
Mena Suvari的另一部校園喜劇片,又是關於拉拉隊題材的。
Not Another Teen Movie這不是一部青春片 (2001)
看電影名字的噱頭就知道其實這還是一部校園喜劇。
summer catch夏日收獲 (2001)
Jessica Biel(日後的「德州鏈鋸殺人狂"「刀鋒戰士3"都有她的矯健身影。),Freddie Prinze Jr.聯手打造的青春愛情喜劇。
Get Over It! (2001)
蜘蛛俠的女朋友Kirsten Dunst主演的青春喜劇
Save The Last Dance留住最後一隻舞(又譯:舞出一片天)(2001)
MTV音樂頻道和派拉蒙(這兩家子的上家都是VIACOM這個巨頭,難怪會合拍)合拍的一部青春歌舞題材的校園片,里邊的舞蹈很值得看,全片充滿了各種黑人R&B和HIP-HOP音樂,原聲帶很好聽,影片主旋律采樣了「True Colour"這首老歌,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Valentine致命情人節(2001)
Denise Richards主演的青春恐怖片,對於這位充滿野性的性感花瓶,我們實在是太熟悉了,「野東西"中的蛇蠍美女大膽暴露演出,「星際艦隊"中的能乾的女艦長,「007"中的邦德女郎都是她,那兩年她的性感無處不在,可惜現在嫁給了著名演員Charlie Sheen後,就很難在熒屏上看到她狂野的身影了。片中的男主角扮演者David Borinaze也是位著名的帥哥了,「吸血鬼殺手芭菲"和「Angel"兩部劇集中那個被吉普塞人詛咒的善良吸血鬼angel,就是他。影片在美國的情人節上映這樣一部血淋淋的電影實在很有意思,但是在國內恐怕無論何時都不會上映這樣暴力的電影吧。
A Walk To Remember(2002)
偶像女歌手Mandy Moore主演的一部校園青春片,這是她比較成功的一部片子。
40 Days and 40 Nights(2002)
不算校園題材,青春片吧,帥哥Josh Hartnett主演的,也叫「禁慾40天",一部充滿美女的搞笑的片子,還算值得一看。
Abandon遺棄(2002)
又是Katie Holmes主演,校園題材的驚悚片,不過這次她飾演了一個心計頗重的女學生兼殺人兇手,利用自己的男朋友然後並殺掉,之後祥裝成受害者,然後再勾搭下一個犧牲者,呵呵,影片題材還是頗讓人回味的。
Orange County 桔子郡男孩(2002)
Colin Hanks主演,他是大名鼎鼎的tom hanks的兒子,票房和評論都還不錯的處女作。
Final Destination 2死神來了2 (2003)
雖然是續集,仍然有很強的可看性,新線公司的無限版系列DVD也推出了此片,內有大量包括化妝在內的花序。
Freaky Friday怪誕星期五(2003)
這就是令Lindsay Lohan在好萊塢真正大紅大紫的成名作,聽名字和出品公司是迪斯尼公司就知道又是一部搞笑片,Lindsay和母親在一次意外下交換了軀殼,母親現在實際是女兒,女兒的身體里則是媽媽,總之亂套了,自己看吧,2003年的票房黑馬,小製作換來巨額票房,難怪Lindsay現在都成校園片的新代言人了,片酬一路飆升到幾百萬了,又誕生一個小富婆。前不久她也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唱片,可惜在美國音樂市場teenage girl能成功的實在不多,她不算其中。
My Boss''s Daughter 我老闆的女兒 (2003)
被公認很有演技的帥哥Ashton Kutcher(你可以看看他演的「蝴蝶效應"反響不錯)和美國派里的女演員Tara Reid合演,如果不是對青春片太趕興趣的吧,不看也罷。
Just Married新婚告急(2003)
Ashton Kutcher和人氣女星Brittany Murphy(「小黑書"「uptown girl"「Sin City")主演的青春喜劇,但不是校園題材的,講述了一對新婚燕爾的年輕夫婦的不平凡的蜜月之旅,從頭搞笑到尾,從頭吵到尾,看這樣的電影,你絕對不會感到悶。
Honey熱舞甜心(2003)
這是我非常想向大家推薦的一部歌舞片,喜歡黑人HIP-HOP舞蹈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部影片,而女主角honey的扮演者Jessica Alba也是近年來青春影星中的後起之秀,長相自然不用說了,是個大美女,片中很多舞蹈動作是她親自完成,舞姿非常曼妙,顯露出她很好的身材,今年她有兩部片會公映,一部是眾星雲集的「sin city"罪惡都市,另一部是萬眾期待的科幻大片「4"神奇四俠,真是非常期待!
Blue Crush
這是一部關於女孩子沖浪的故事,陽光,沙灘,美女,比基尼,高高的海浪,神出入化的翻板動作你想看的一切這里都有,還有向「Cruel Summer(Remix)"這樣動感十足的音樂由Kate Bosworth和性格演員Michelle Rodriguez主演,Michelle也曾出演過「SWAT"「生化危機1"等影片。
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Drama Queen (2004)
Lindsay Lohan去年的另一部校園影片,有關校園舞會皇後的內容。
New York Time 紐約時刻(2004)
好萊塢著名的Ashton姐妹主演,雖然不是校園題材,但也是青春喜劇。
Coach Carter卡特教練(2005)
大概是派拉夢和MTV音樂頻道上次合作嘗到了甜頭,所以這次將真人真事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卡特教練的故事搬上銀幕,卡特教練在一所黑人學校任籃球教練,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為了學生的學業而關閉籃球館結束籃球隊的教練,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社會輿論關注。可想而之本片又會充滿了真正的HIP-HOP音樂和純正的黑人籃球競技場面。著名的murder INC廠牌旗下的當紅R&B女歌手Ashanti也出任
Man Of The House(2005)
老戲骨Tommy Lee Jones(「黑衣人"「亡命天涯"「獵殺")扮演的警官因為一起謀殺案而去保護一群大學里嘰嘰喳喳的漂亮美眉的故事,光看這個情節就想必又是很惡搞的一部電影。
最後推薦兩部在美國熱播多年的青春電視劇: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吸血鬼殺手芭菲(1997-2003)
校園背景下的吸血鬼題材電視劇,在美國熱播了7年,Sarah Michelle Gellar主演,其衍生劇集「Angel"也是大受好評,在美國造成了「芭菲熱",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芭菲迷,他們每年定期舉辦聚會,對於一部已經下線的電視劇,其至今仍有廣泛影響力。
Dawson''s Creek道森的小溪(1998-2003)
也是一部熱播了很多年的青春偶像劇,James Van Der Beek,Katie Holmes等人主演,劇中人物的愛恨關系一直牽動著美國很多觀眾的心很多年,是一部風格清新的青春言情劇。
4. 求一部歐美電影的片名。
<菲比夢游奇境>
劇情簡介
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兒菲比(艾麗·范寧飾)一直以來都渴望能夠出演學校里即將推出的經典劇目《愛麗絲漫遊仙境》。在同學間競爭激烈的小演員競選中,小菲比終於如願以償地被戲劇老師道吉爾小姐(派翠西婭·克拉克森飾)選中,並召入劇組之中。接下來,小菲比除了面臨絲毫沒有減少的功課之外,就是嚴謹嚴格的戲劇排練了。然而,這顯然給了小菲比不少的壓力。甚至小菲比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格外注意,生怕老師不滿意自己的表現而臨時換角。但事與願違,小菲比越是小心,越是出錯,在巨大的壓力下,菲比的表演狀態越來越糟糕,她的父母得知狀況之後也很替小姑娘著急,試圖幫助菲比走出困境。可倍感沮喪的菲比還是漸漸開始自閉,而她在重壓之下竟在腦海里幻想出另一個奇異美妙的「仙境」,並漸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能自拔……
有關「成長」的奧秘
《菲比夢游奇境》是於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的劇情片競賽單元里首次在大銀幕上亮相的,與此同時,它還是電影人丹尼爾·巴爾茲(Daniel Barnz)自編自導的處女作,內容所關注的是有關「成長」的復雜性的非常豐富的研究結果。整個故事詳細地描述了一個叫做菲比的小女孩的經歷,她的媽媽因為太過追求自己在學術事業上的成功,而忽略了她作為一個母親的職責和義務。另外還有一位戲劇老師,正在執導校園舞台劇《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而菲比則想盡辦法可以從中謀得一個角色……負責為聖丹斯電影節選片的傑弗里·吉爾摩(Geoffrey Gilmore)對這部影片給予的是極高的評價,他說:「《菲比夢游奇境》是一部非常真誠且很有深度的電影作品,算得上是一次對常態和瘋狂的情感徹底地檢驗,擁有的是一種現實主義風格和理智並存的講故事方式,同時還散發著奢侈、浪費的奇幻主義色彩,結合了比喻性的寓言故事之後去研究一下所謂的童年時光。我們企圖了解孩子的一切,即使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所採用的方法有的時候根本就是不恰當的。」
來自於費城的丹尼爾·巴爾茲在耶魯大學主修的是英語,畢業之後,又跑到美國南加州大學繼續進修,這一次他所選擇的是電影專業,並拿到了美術碩士學位,巴爾茲說:「讓我感到最欣慰的一點就是,自從我畢業之後,就一直靠寫一些電影方面的東西賺錢,足以養活自己了--雖然我在接下第一份創作的工作之前,確實過了一段時間不算太長的節衣縮食的日子,當時不覺得什麼,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挺可怕的。」
其實丹尼爾·巴爾茲最早展現出來的和藝術有關的天分,是表演,他甚至將自己描述成是那種一登上舞台就會進入表演狀態的天才型,巴爾茲說:「每個夏天,我都要去參加那些喧鬧異常、極其令人愉快的戲劇夏令營……直到上大學的時候,我才開始認真思考也許自己對導演這個領域要更加地感興趣,雖然我在耶魯大學主修的是英語,但那裡對於戲劇來說,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堂,我將所有的夏日幾乎都泡在了『威廉斯鎮戲劇節』上。大學畢業後,我搬到了洛杉磯,在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的劇團『演員同盟』里得到了一份工作,然後我取得了南加州大學的入學資格,從那個時候起,才算是正式並入了電影的領域。」
雖然有了南加州大學科班出身的正統身份,可是畢業後的丹尼爾·巴爾茲卻很清楚地認識到,可能很少有人會冒險雇他給影片做導演,所以他只能從創作開始一點點地探索和尋找,巴爾茲說:「我寫的第一個劇本就是《菲比夢游奇境》,然後在10年後的今天,它成了我的導演處女作……菲比這個角色對於我來說算得上是一個樣本,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幫助我接到了越來越多的創作工作。幾年以來,我和奈德·澤曼(Ned Zeman)一起搭檔,寫了一些電影方面的模板故事,很多都是以他在《名利場》雜志發表的文章作為依據的。對於我來說,這段時間的經歷讓我積累了許多經驗,受益匪淺。我們一起創作了一大堆專門為像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等這樣非常難以置信的明星量身定做的電影劇本,可是出於種種原因,它們中沒有一個最終被拍出來的。但是,每一次創作的過程,都是一個更好地理解講故事的方式的機會,我現在特別慶幸的是,沒有一寫完《菲比夢游奇境》就去為它做導演,經過了這么多年,我想自己已經成長為比當初更加優秀的講故事高手了。」
「怪小孩」也有大作為
丹尼爾·巴爾茲之所以會產生要創作《菲比夢游奇境》的想法,還源於他自己在孩童時代曾經有過的真實體驗,巴爾茲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已經不止一次聽到有人稱呼我為『怪小孩』了……如果你在童年的時候有過類似的痛苦折磨,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你的生活和性格,但在我看來,我對於這樣的經歷其實是懷著感激之情的,因為是它把我變成了現在這般模樣、。我打小的時候想像力就特別地豐富,已經到了一種成癮成癖的程度了,雖然中間有過各種各樣的掙扎和挫敗,但是跨過了某一個障礙之後,反而更加激發了我的創作天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才決定以此為依據寫一個電影劇本,裡面的內容就是有關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小女孩的,她將會從自身的差異中成長,最終得到繼續下去的能量。後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心態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劇本所關注的方向也有了變化,開始向擁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小孩的父母的視角靠攏。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非常特別或不那麼平庸,但如果你的小孩真的變成了你期望的模樣,你又會心疼孩子因為特殊而產生的不適--如果你沒有小孩的話,是不可能對此有如此深刻的體會的。自從我愛上了戲劇,決定自己製作一部影片,我就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這些情感和認知全部傳達給那些曾經像我一樣『古怪』的人們。」
在拍攝《菲比夢游奇境》的過程中,丹尼爾·巴爾茲還從許多部專門描述孩子的影片中獲得了巨大的靈感,他說:「比如說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的《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吧,在我看來,這是對焦少女問題的電影作品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部,不僅完美地捕捉到了那種非常有感染力的孩子獨有的天真爛漫和輕率無知,而且還在孩子的想像力所營造出來的美感和恐怖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另外,我還非常欣賞《王者之旅》(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所坦露出來的真誠的表演,讓觀眾進入一個小孩的腦子里一探究竟的視覺風格,是影片的編劇兼導演斯蒂文·澤里安(Steven Zaillian)利用非常少見的遠景拍攝形式所做出的一種大膽的嘗試。當然,《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同樣也是這里不得不提的一部影片,它是如此地美麗,又那麼讓人心碎,而我之所以沒第一個就提到它,是不想令自己聽起來太過狂妄自大。最後要提一下的是在世界上很知名的怪異的時尚攝影大師大衛·拉沙貝爾(David LaChapelle),他對於色彩的運用和思考,也給予了我極大的啟發,你肯定能從《菲比夢游奇境》里的一些系列畫面中找到類似的影子。在為這部影片創造出視覺化風格的過程中,我要特別感謝幾個人,有攝影師波比·布高斯基(Bobby Bukowski)、藝術指導德海斯·德佩(Thérèse DePrez)和製片人雷奈特·豪威爾(Lynette Howell),如果沒有他們,就不可能製作出一個如此出乎人意料的作品。基本上而言,我們就是來到一間位於紐約的公寓,然後在那裡討論這部電影所涉及到的主題,進而研究幾百幅照片和圖畫,觀看來自於不同的電影作品的片斷--我們花了差不多一個周末的時間,就將影片的拍攝工作和日程徹底地定了下來。」
幾位電影人首先在電影的概念上達成了共識,讓這部影片所有的部分都能保持風格的一致,丹尼爾·巴爾茲說:「我們盡可能地處理好從故事主題所衍生出來的所有視覺想像,比如說學校,我們做了帶有圖解的台詞,盼望著每一個人可以更了解故事所切入的視角……然後我們需要支撐的是一個更加自由的環境,因為我們不斷地受到鼓勵,想要打破某些慣例。拍攝的時候,我們盡可能地給攝像機的運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畫面的色彩方面也要越來越具有某種刺激的煽動性。當然,我們之間發生過很多次爭論,但這也允許我們更加地開闊思路,完善所有的一切。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里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一定要銜接好現實和菲比想像出來的世界,我們不得不讓《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角色一個一個走進菲比周圍的環境中,然後變得更加地具有奇幻色彩,因為我們最不想做的,就是被CGI搞得心煩意亂,而混淆了真實與虛幻。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總是以我身邊的環境為基礎,去發揮想像力--所以我們希望保留住其中真實的那一部分,然後再將所有的一切轉移到菲比的思維當中。」
丹尼爾·巴爾茲還坦承,表示自己做夢也沒想到,在第一部電影作品中就可以集合一個如此優秀的演員陣容,巴爾茲說:「即使是在我最狂野的白日夢中,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菲麗西提·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和派翠西婭·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都是我的第一選擇,兩個人很早就決定簽約影片,而且她們的名字對於我們籌備拍攝資金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緊隨她們之後的是比爾·普爾曼(Bill Pullman)和坎貝爾·斯科特(Campbell Scott),最後,我見到的是艾麗·范寧(Elle Fanning)--比達科塔·范寧(Dakota Fanning)小4歲的親妹妹,我一看到她,就意識自己面前站著的正是代表著整部影片的中心內容的那個勇敢、充滿智慧的小女孩菲比。」
【本片的背後:強迫症與精神分裂】
其實菲比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強迫症患者。她為了出演主角而不斷地重復進行沒有意義的儀式化動作,比如不斷地在草地上轉圈,在樓梯上下跳躍……她還想從高處跳下,但她其實內心是知道這么做的危害的,這就是強迫意念的表現。而菲比在看舞劇時不斷說到的「醒來」和萬聖節看到胖女人就脫口而出的「河鼠」都體現了強迫症所帶來的不可控制的症狀。強迫症還給菲比帶來了精神分裂的幻覺,她認為存在的仙境其實就是她精神分裂的幻覺,而到了本片的最後,她還是沒有擺脫精神分裂——她看到她的戲劇老師和愛麗絲一起奔跑消失在走廊的盡頭……
5. 如何評價《觸不可及》這部電影
《觸不可及》帶給人的感動實在太自然、太清新了。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不帶價值判斷的電影。裡面有種族差異,卻不提種族差異;裡面有階級差異,卻不提階級差異;裡面有身體健康的人和高位截癱的人,但雙方在人格上沒有差異。高位截癱的富翁菲利普只希望別人把他當正常人對待,所以前來應聘陪護的眾多人員中,他只看上了大大咧咧、毫無經驗、甚至有犯罪前科的街頭小混混德希斯,因為只有德希斯沒有把他當殘疾人看待。
6. 大衛林奇所拍攝電影的風格以及什麼是公路影片
公路電影最初出現在美國,按照美國的電影類型細分法中,有種roadmovie,即公路電影,雖不能說出它的確切含義,但大體也明白那是怎樣的內容,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 公路電影身為類型片(genre)的一種,與西部片(frontiermovie)頗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美國文化特有的產物,兩者描繪的也都是對美國邊疆的探索。不同之處在於,西部片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片中的英雄們騎馬越過遼闊的草原沙漠,公路電影的時代背景則設定在20世紀,車輛成為冒險探索的工具;西部片影片強調人與自然搏鬥而勝利的過程,以及沿途所出現的種種困難險阻,如紅番、狼群、暴風、冰雪等,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奮斗克服的,自然或野蠻的目標。公路電影>則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與景觀,多半是在為本身的孤獨疏離作注腳;西部電影里的旅程,是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電影里的旅程,則多半是主角為了尋找自我所作的逃離,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發生的結果是這條路把他們帶到空無一物之處(nowhere),他們的自我也在尋找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了。簡而言之,西部片突出個人的冒險刺激,而公路片則反應人的內心情感。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670374.htm 另外推薦2部經典公路片《陽光小美女》《瘋狂的阿拉巴馬》
7. 請問美國當代獨立電影的特點請詳細,謝謝
獨立電影來源於英文「independed film」,又被稱為獨立製片電影,它是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眾所周知,電影發展成一個成熟的產業基本上是在好萊塢完成的,在大製片廠制度、明星制、類型片模式等逐漸成型以後,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也基本上成熟了;好萊塢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中心,其在美國本土的地位更是說一不二,已然成為電影工業的代名詞。但是電影的特性決不僅僅只能用商業來衡量,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其作為藝術形式和思想表達工具的一種,就不斷的被人們探索著、實踐著。當然,從整個電影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好萊塢電影工業對電影在全世界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矯枉難免過正,電影工業的過度發達,必然會損害到電影藝術的發展,因此,有一批藝術家們開始不考慮商業利益,僅以個人意志為標竿,自籌資金開始了電影創作,這種創作就被冠以了「獨立電影」的名頭。
獨立電影發端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最初僅僅是對好萊塢製片體制的一種反叛。但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現在的獨立電影,已經不能僅僅從製片體制上來區分了。在當今,獨立電影更加類似於「作者電影」,在形式上、精神內核上都呈現出某種內在的特性,是不是被製片商納入電影工業體系,倒並不重要了。也就是說,所謂「獨立電影」,更多的應該是從其藝術、思想特性上來考察,至於製片體制,則僅僅是個參考指標罷了。如果一部電影從一開始,就能保證按照藝術家的自由意志來進行創作,而製片商僅僅作為投資人的角色出現,並不幹預影片的具體內容,那不管該片在片頭加上米高梅的獅子還是派拉蒙的雪山峰,都不會影響其作為獨立電影的身份了。
獨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了。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所謂「獨立電影」的稱呼,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是游離於該國主流(商業/官方)電影體系之外的電影創作,都可以被歸入到獨立電影的范疇里去。這也就造成了獨立電影在質量上的參差不齊,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水準,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藝術精品,也有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但相對而言,獨立電影最為發達、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區恰恰是商業電影最發達的美國,所以,以美國獨立電影為例,能夠讓我們對獨立電影有一個相對全面和較為深入的認識。當然,單純從概念出發,紀錄片、動畫片都可以被算在獨立電影之列,但在實踐中,獨立電影一般只是指劇情片,在這里,我們也是從劇情片的意義上來指稱「獨立電影」的。
多元的靈魂
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在這里,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也是美國獨立電影之所以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主流的「權威」聲音還是存在的,但對熱衷於獨立電影創作的藝術家們來說,那些聲音只是「Bull Shit」罷了,他們所要做的,是發出他們自己的聲音。對獨立電影來說,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說了。
這種開放、多元的文化形態也直接造成了美國獨立電影的開放和多元。基本上,美國獨立電影的題材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政治、暴力、情色、科幻、犯罪,甚至莫名其妙的夢幻,都可以成為獨立電影的題材。因此,我們很難用某一種具體的類型來涵蓋獨立電影——那些類型片的劃分方法通常只對好萊塢商業片有效。
獨立電影的多元特徵甚至能從它們的創作者身上得到印證,如果你仔細考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獨立電影導演們往往出身於不同的種族、階層、地域,他們各自有最擅長的題材領域,這些領域交織在一起,就構築成了美國獨立電影的復雜景觀。比如約翰·卡薩維蒂,這位「美國獨立電影之父」,就是出身於希臘移民的家庭,希臘人對家庭觀念、家族關系的重視,也自然而然的影響到了卡薩維蒂的創作,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他對美國家庭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拷問,貫穿卡薩維蒂作品的,就是這種深入人物內心的對家庭以及由家庭所帶來的各種關系的反思;大名鼎鼎的伍迪·艾倫則是出身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猶太知識分子家庭,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得伍迪·艾倫的作品由衷的散發出一種知識分子的氣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總是在批判,從《安妮·霍爾》到《梅蓮達與梅蓮達》,伍迪·艾倫的知識分子責任感一點也沒有消退的跡象;同樣是出身紐約,同樣是大腕級導演的斯派克·李則站在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由於膚色的原因,種族問題成了斯派克·李電影中揮之不去的主題線索,平民家庭的出身又讓斯派克·李的電影街頭味十足,二者相疊加,所構制出的斯派克·李的電影風貌與伍迪·艾倫自然是大相徑庭,同是紐約城,但在兩位藝術家的眼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象;吉姆·賈木許的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伊朗人,這樣的血統使得賈木許的電影就多了幾分「異客」色彩,很明顯的一點就是賈木許的作品中所蘊含的非基督教的思考方式,顯然,作品中的這種特點與他的家庭出身——特別是他的那位伊朗母親不無關聯;大衛·林奇動盪的童年生活和他在費城貧民區生活的經歷,則讓他的作品總是黑暗色彩十足,而且充滿了對腐敗、暴力的恐懼感,這與其他導演的風格又是迥然相異的,有所謂「林奇主義」之稱。
即使是同樣一個題材類型,在不同的獨立導演那裡也往往有不同的視角和觀點。以性愛為例,在伍迪·艾倫的《性愛寶典》那裡,無厘頭的鬧劇解構了傳統的性愛模式,插科打諢的玩笑取代了原本嚴肅的討論,為了把這場鬧劇進行到底,伍迪·艾倫甚至親自扮演了一個喋喋不休的精子(天哪,也只有這傢伙能想得出來);而在索德伯格那裡,性愛又成為指代當代人精神危機的一個符號,所以在《性,謊言,錄像帶》里,性愛都是扭曲變形的,只會讓人們焦慮不安,而絕不會有伍迪·艾倫般的輕松搞笑;到了格雷格·阿拉奇的《三人同床》那裡,性愛則成為了年輕人標榜自我、張揚個性的有效途徑,它既不沉重、也不搞笑,甚至連既有的模式也沒有,幾乎走向了一種「性愛虛無主義」;而在理查德·科恩的獨立電影短片中,所有的性愛又都是變態、畸形的自我表達手段,是徹徹底底的淪喪和頹廢……總之,獨立電影的導演們,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主題,這種多元化的面貌混雜在一起,也就成了獨立電影的整體景觀。
當然,雖然多元,但相對的中心還是有的。從地域上看,美國獨立電影的中心是在紐約,這或許有些諷刺意味:紐約是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經濟中心,是商業化氛圍最濃厚的地方,怎麼會孕育出反商業的獨立電影?主要原因莫非如下幾點:一來從文化上看,好萊塢屬於西海岸的太平洋文化圈,紐約則屬於東海岸的大西洋文化圈,兩地在文化屬性上的迥異,為獨立電影在紐約的興盛,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礎;二來從經濟上看,紐約雖然經濟發達,但電影產業的中心卻是在好萊塢,紐約不能也不可能再樹立起一個商業電影的體系,這也就為獨立電影預留了生存空間;此外,紐約作為一個龐大的都市,其文化消費也是多元、多層次的,單一的好萊塢商業電影無法滿足芸芸「紐約客」的眾多口味,獨立電影的出現,也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不過,隨著近幾年獨立電影的發展,紐約的中心地位已經開始動搖,相信在今後的幾年中,美國獨立電影應當呈現出一種無中心的散亂發展態勢。
黑色幽默
美國獨立電影里的黑色幽默,更多的是一種心酸的幽默,用來作為那些邊緣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精神寄託。這種幽默所造成的情感效果,要麼是對他們自身的憐憫,要麼就是對那些虛偽的「大人物」的嘲諷。後者的主要代表就是伍迪·艾倫,這位知識分子氣十足的獨立電影導演,以誇張、嬉鬧的喜劇見長,而且大都是對傳統和權威的顛覆,特別是他的早期作品,如《香蕉》、《性愛寶典》和《傻瓜大鬧科學城》,就是對好萊塢的政治片、情色片和科幻片等經典類型片的嘲弄和戲仿。但這些嘲弄、戲仿絕不是無價值的、廉價的笑料,而總是發人深思,並讓人在笑過之後,頗感幾分心酸。在伍迪·艾倫中後期的作品中,這種黑色幽默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再僅僅是針對好萊塢,而是對整個社會和人性本身進行調侃、諷刺了。例如在《星塵往事》、《人人都說我愛你》和《子彈橫飛百老匯》里,人性、愛情、暴力、幸福等深層次的概念取代了好萊塢,變成了伍迪·艾倫的靶子。盡管聽起來有些玄乎,但伍迪·艾倫天才的喜劇本領總能抖出意想不到的包袱來,讓觀眾們捧腹。即使是那部被認為是向伯格曼致敬的最晦澀的《星塵往事》,還是清楚的能看到伍迪·艾倫的自嘲,他在這部影片中大肆模仿歐洲藝術電影大師們的技法,以致於被評論界語帶嘲諷的稱為是伍迪·艾倫的「9又1/2」,但伍迪·艾倫不僅接受了這樣的評價,還心安理得的把它當作自己最出色的作品。當然,對好萊塢的嘲諷是伍迪·艾倫永誌不忘的主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開羅的紫玫瑰》了,這部影片好萊塢電影工業製造夢幻進行了辛辣嘲諷和對抗。影片中真實世界和電影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也是片中各種噱頭笑料的來源,這無疑是在把現實生活和電影中誇張、粉飾了的生活做著對比,從而對電影工業提出兇猛的反詰。影片選擇的大蕭條時期的歷史背景,也是伍迪·艾倫用來刻意強調銀幕內外反差的重要條件。這是伍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對電影本身的思考已經使它具有經年不朽的獨特魅力。
而更直接的,對小人物自身的嘲諷,則是大多數獨立電影導演的常用技巧。如科恩兄弟就是個中翹楚,從他們踏入影壇的《血迷宮》開始,這種溫柔、謙遜而又略顯怪異的黑色幽默,便成了科恩兄弟作品的標記。尤其是《血迷宮》一片,它是獨立電影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這部影片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徵,影響了以後很多的美國影片,尤其是90年以後出現的大量獨立電影作品,幾乎在十年後成為一種潮流。不過《血迷宮》還只是科恩兄弟的初試啼聲,數年後的《巴頓·芬克》才使得科恩兄弟真正的蜚聲國際,同時,在這部作品中哥倆的黑色幽默也走向成熟。與伍迪·艾倫一樣,在《巴頓·芬克》中,也充滿了科恩兄弟對好萊塢的嘲諷,也許這是《血迷宮》成名之後兄弟倆切身感受的體現。對於那些好萊塢大亨們來說,《巴頓·芬克》中的電影公司老闆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金錢至上的態度使他可以跪下去吻一個編劇的腳,也可以把一個不符合要求的職員一腳踢開,毫無人情味可言,當然,所謂電影藝術更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在這之後,科恩兄弟的《赫德薩克代理人》、《法爾戈》和《謀殺綠腳趾》,都承襲了《巴頓·芬克》中的黑色幽默風格,藉由這種黑色幽默,科恩兄弟不僅延伸了他們在電影中對金錢、藝術的思考,更使他們在商業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2000年的《老兄,你在哪裡》則成為繼《巴頓·芬克》之後,科恩兄弟創作歷程的又一個里程碑,這部描述三個笨賊越獄的電影,竟然是改編自史詩《奧德賽》。在這個故事中,科恩兄弟對美國歷史和政治進行了隱喻式的探討,追尋著美國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眾心態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歷史性變遷,在這一點上,影片可以被稱為一部史詩而當之無愧。例如在這部影片的結尾,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讓影片本該具有的悲劇色彩最終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天降洪水救出了即將被處死的三個笨賊。看來,科恩兄弟在這里調侃的不僅是好萊塢的老闆,而是《聖經》的老闆了。
同樣的例子還有昆汀·塔倫蒂諾。這位迷戀中國功夫的美國電影奇才,也是以黑色幽默的風格而著稱的。從他的成名作《水庫狗》開始,這種以黑幫、犯罪、暴力等為主要對象的嘲弄和諷刺,就已然成為昆汀特有的標記;而在《低俗小說》里,所有的黑幫成員都被描繪成齷齪、愚蠢、缺乏正常思維能力之徒,他們在弱者面前往往虛張聲勢,而遇到比他們更強的角色,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甚至甘願接受人格、肉體的侮辱來擺脫窘境,十足一幫跳樑小丑,讓人忍俊不禁;在昆汀的近作《殺死比爾》里,這種「黑色暴力美學」更是發展到了極致,女主角揮舞著武士刀,與日本黑幫火並,殺個人比踩只螞蟻還簡單,這種場景,恐怕也是昆汀對好萊塢濫用中國功夫的嘲諷吧!
這種黑色幽默在吉姆·賈木許的作品中也是司空見慣。例如他那部《鬼狗殺手》,影片的主角是一個以日本武士的方式做殺手的美國黑人,但賈木許找了個大胖子來演繹這個角色,看這個幾百斤的黑哥們在銀幕上大耍武士刀,展轉騰挪,本身就是一找樂的事,但這還不算,賈木許還讓殺手用「飛鴿傳書」的方式跟他師傅聯系,加上Hip-Hop音樂的襯托,更是讓人捧腹。除了《鬼狗殺手》之外,《天堂陌影》、《神秘列車》、《你看見了死亡的顏色么》,乃至最近的《破碎花》,如果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其中隱含著不少的黑色幽默的橋段。雖然賈木許的影片素來以冷峻、異樣和對美國文化的疏離而著稱,但其中的黑色幽默成分,卻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貨。
美國獨立電影中最典型的黑色幽默片的代表,還得數凱文·史密斯的《店員》。這部只花了2萬7千美元的獨立製作,足以讓1994年乃至整個90年代的好萊塢喜劇電影汗顏。故事很簡單,主角是兩位普通的店員,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導演匠心獨運,讓二位主角經歷了一連串看似啼笑皆非但又都在情理之中的糗事:開店沒有生意;關店去打高爾夫球,卻洋相百出;去參加葬禮,甚至打翻了棺材……影片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一天之內的,雖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卻演繹得絲絲入扣,導演編故事、講故事的能力實在是讓人佩服。故事稀鬆平常,卻飽含著深刻的哲理,在這樣一連串的小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被不斷的反思著,最後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常常被忽略的道理:善待你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時刻不要忘記。《店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要歸功於那些精彩的對白,凱文·史密斯天馬行空,不忌葷腥,牢牢抓住了年輕人的口味。
此外,在獨立電影中,往往會有一個或幾個出彩的喜劇角色,來貫穿全片的黑色幽默。如《木蘭花》中的湯姆·克魯斯,《我愛哈克比》中的達斯汀·霍夫曼,《為所應為》中的塞繆爾·傑克遜,等等。他們這些角色的設置,給原本嚴肅的影片增添了幾許輕松色彩,看似無足輕重,其實承前啟後、結構全篇,在表演上也有較大的空間,所以,欣賞這類角色,看著他們的扮演者大飆演技,實在也是一件過癮之事。
自由·反叛·暴力
對獨立電影來說,自由,應當是其最核心的特性所在了。這里的自由,不僅是指擺脫了商業羈絆的自由,更是指表達自我心靈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獨立電影」,其實也就是「自由電影」。當然,自由也就意味著沖破束縛,而沖破束縛,又意味著對既有的反叛。如此說來,獨立電影所特有的獨特精神內涵,也就是這種「自由的反叛」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許多獨立電影里,主人公們都是不為現有社會體系相容的,他們往往憤世嫉俗、放縱不羈,以此來作為反抗的方式。以大衛·林奇的《我心狂野》為例,片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對男女,他們為了沖破世俗的陰謀和阻力而在一起,不惜採用種種聳人聽聞的方式。在這部影片中林奇運用超現實的血腥暴力場面和色情幻想,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郁悶的精神狀態,充滿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詭異色彩濃重,但也不時流露出一種浪漫激情,是一種極其另類的愛的執著。《我心狂野》也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搖滾片,主人公最常見的狀態就是開著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馳,以一副叛逆搖滾歌手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爾後的《迷失的高速公路》則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我心狂野》的延續,影片的風格、特徵、影像手法甚至主演(尼古拉斯·凱奇)都沒有更換。只是這一次,《我心狂野》中那些抽象、概念化的世俗壓力被具象成了一盤盤揭人隱私的錄像帶,這是一部實驗性、夢魘般的影片,描述了人物黑暗、詭異、混亂的心理,是林奇影片中最怪異、最不明就裡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主人公的反叛不羈以外,這種直達人物內心深處的赤裸裸的揭示,其實也是獨立電影反叛的一種形式,藝術家藉由這種形式來釋放人物的心靈,實際上就是對好萊塢虛假的「造夢工廠」的反叛,這樣的情形在獨立電影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大衛·林奇這里,更明顯、更極端一些罷了。
不過跟奧利弗·斯通比起來,大衛·林奇就顯得溫柔多了。至少那部《天生殺人狂》的狂暴乖戾在《我心狂野》和《迷失的高速公路》里是絕對找不到的,《天生殺人狂》可能是整個90年代美國獨立電影中最暴力的一部作品了。在這部影片中,奧利弗·斯通砸碎了一切條條框框,甚至毫不顧及觀眾的觀影感受,把暴力對感官的刺激發揮到了極致。這不僅僅是對好萊塢的反諷,更是對美國社會、美國文化陰暗面的徹底反擊。然而,這種反擊是絕望的,相對於社會來說,個體的力量總是顯得那麼渺小,主人公只能通過大開殺戒甚至濫殺無辜來表達他們的憤怒和反抗。當然,對於暴力斯通也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美化,當男主角殺死一位慈祥的印第安老人後,影片對他的態度明顯轉向了貶抑,這與監獄暴動那場戲里對男主角英雄般的刻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天生殺人狂》的這種純粹、不加修飾的、赤裸裸的暴力與昆汀·塔倫蒂諾的黑幫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昆汀為數不多的幾部作品裡,暴力同樣成為貫穿影片的有力線索。特別是《殺死比爾》一片,在敘事上昆汀並沒有下多大功夫,但對暴力本身卻詳加描繪,甚至讓其呈現出某種詩意的色彩。這種極端的暴力美學在感觀上要比《天生殺人狂》讓人舒服得多,但在表意效果上卻並無二致。
值得一提的還有《槍擊安迪·沃霍爾》一片,這部由女導演瑪麗·哈倫在1996年拍攝的獨立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基本採用了白描的手法,對事件做了簡單而真實的復述,冷靜的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悲劇一生。對於安迪·沃霍爾這位在通俗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影片沒有太多的正面描繪,而是把視線集中在刺殺他的維米莉身上,而且著重表現這次刺殺的內在動機,把維米莉這個女性主義先驅人物推到前台。維米莉並不是多麼自覺的女性主義先驅,她的反抗更多的是來自於她的個人經歷,也正是因為這種情緒性反抗是來自深層次的沖動,才使得它沖擊力更強也更猛烈。維米莉身為一個大學生,在街頭乞討、賣淫,本身就是對體制的反叛。從這個意義上講,《槍擊安迪·沃霍爾》中的暴力並不是維米莉施加給安迪·沃霍爾的暴力,而是美國社會施加給維米莉的暴力。《槍擊安迪·沃霍爾》作為女權主義電影的代表,表達了美國現代女性對男權社會的控訴和反抗,意味著女性意識在上個世紀末的重新崛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槍擊安迪·沃霍爾》即使是在獨立電影中也算得上是反叛之作,因為該片所反抗和控訴的男權意識,不僅僅在好萊塢主流電影中,在獨立電影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槍擊安迪·沃霍爾》的成功也啟迪了後來者,此後不久,《男孩不哭》、《女魔頭》、《百萬美元寶貝》等女權主義電影相繼登上了大銀幕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並不是只有暴力才能作為反叛的手段。有時候,溫情脈脈也是一把無聲的手槍。例如《水牛城』66》一片,在這部由文森特·加洛自編自導自演自彈自唱的獨立電影中,幾乎沒有任何暴力鏡頭的出現,全片只是在低調哀傷的氣氛中,輔以淡淡的鋼琴、感傷的另類民謠和晃晃悠悠的踢踏舞配樂,給我們娓娓講述了一個落魄孩子回家的故事。但就在這種看似溫情脈脈的氛圍中,美國家庭人際關系的冷漠與疏離撲面而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和父母、女友同在一個桌上吃飯的戲,鏡頭故意生硬地只給餐桌上的四分之一的人,鏡頭里獨自的誇誇其談然後換人,然後下一個人誇誇其談,缺乏交流沒有感情的家庭尷尬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種簡單的鏡頭剪切中,觀眾可以強烈感受到一種「冷暴力」的存在,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雖然沒有任何強烈的肢體語言,但在這種木訥和無言中,主人公其實已經發表了他的反叛宣言。
與《水牛城』66》相仿,斯派克·李的《為所應為》也更多的採用了「冷暴力」的表現手法。這是一部關於種族問題的電影,從影片一開始,白人族群與黑人族群之間的尖銳對立就被清晰無疑的展現出來。但與其它街頭電影不同的是,斯派克·李並沒有讓這種對立很快轉化為強烈的肢體沖突,而是含而不露,將暴力化為一堆影像的碎片,並盡量拉長事件的瞬間,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戲劇張力,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自覺的投入到事件之中。在斯派克·李的這部《為所應為》中,暴力的反叛呈現出一條清晰的發展曲線,溫水煮青蛙式的層層推進,最終達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高潮,既沒有《水牛城』66》那樣溫情,也沒有《天生殺人狂》那樣暴力,可以說,斯派克·李的創作是獨樹一幟的,在他的手裡,暴力被拿捏得恰到好處,反叛和自由才是他作品中的主題,暴力決不會喧賓奪主。
思想的痛苦
決不是故弄玄虛愣充大尾巴狼,之所以使用「思想的痛苦」這樣酸溜溜的詞藻,實在是因為找不到比這更恰當的表達方式了。猶太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總還是有那麼一群人,固守著思想的蘆葦地。具體到美國電影來說,沒有所謂「藝術電影」、「詩電影」的群體,電影的思想、藝術功能,主要是由獨立電影來承擔的。當然,我並不是說主流電影沒有思想、藝術功能,只是相對於大多數商業片純粹的感官刺激來說,獨立電影在這方面的氣質,要濃厚得多了。
此外,與歐洲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藝術電影不同的是,美國獨立電影植根於當代西方的文化土壤,習慣於直接反映當下人的生存問題。不管影片採用何種題材、何種類型,這種對人性的深層次探索和對當下生存的焦慮,在美國獨立電影中是普遍存在的。
以約翰·塞爾斯的《孤星》為例。該片採用了警匪片的題材,而且結合了懸疑、西部、恐怖等商業片常用的因素,乍一開始,還真讓人以為這是一部稀鬆平常的商業片而已,但隨著影片的進行,獨立電影的氣質也就逐漸顯現出來。對故事抽絲剝繭般的敘述,帶給觀眾一個又一個的謎團,而隨著謎團相繼的解開,事實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就在這一過程中,影片對美國當代社會中政治的作用及其對普通民眾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可以說,《孤星》披著警匪片的外衣,實質上卻是一部嚴肅的政治片。
同樣,斯派克·李的《山姆的夏天》也是一部犯罪題材的獨立電影。在這部影片中,故事同樣是由兇殺案引起,並由兇殺案作為情節助推器層層推進,影片的主人公捲入到這場由兇殺案所引起的風波中,但重點卻不在兇殺案本身,而是圍繞著兇殺案,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展開了深入的探討。隨著情節的進展,兇殺案最終只是作為一個背景被徹底虛化了。斯派克·李想要給我們講述的,決不是一個犯罪推理故事,而是在面臨危機時,親情、友情、背叛、忠貞交織在一起的倫理問題。在《山姆的夏天》中,這種痛苦的思考是可以明顯感受得到的,事實上,斯派克·李自己也沒有答案,他只是給我們指出了若干可能性,究竟該怎麼辦,恐怕還是留待觀眾自己思考。
《山姆的夏天》與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大象》里,格斯·范·桑特也是用冷峻的鏡頭語言來交待故事,雖然全片以校園槍擊事件為主題,但直接描寫這一事件的場景並不多,跟斯派克·李一樣,格斯·范·桑特也是引領觀眾自己去思考,他所做的,只不過是盡可能真實的還原事件的原本場景而已。
值得一提的還有麥克·菲吉斯的《遠離拉斯維加斯》,這部充盈著濃濃感傷色彩的獨立電影,從一開始就把觀眾帶入到了導演設置的思考情景中。在你觀看《遠離拉斯維加斯》時,絕不會體會到好萊塢「夢工廠」般的虛假刺激,而是真真切切的痛苦。菲吉斯給我們安排了一個妓女和酒鬼的愛情故事,但在影片中,不管是妓女還是酒鬼都沒有絲毫人性的缺失,相反,我們所感受到的,卻是整個社會對兩位主人公的壓制和束縛,在這里,妓女和酒鬼其實都只是身份的隱喻,導演真正想說的,是對當下人們生存困境的焦慮。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木蘭花》比《遠離拉斯維加斯》走得更遠。在《木蘭花》里,導演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惶恐、焦慮、頹廢的當代人群像,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篇幅里,安德森運用插敘的手法巧妙地將一天24小時內平行發展的9個事件連綴起來,以父母與孩子、憤怒與寬恕、電視里的虛幻世界與真實生活、期盼與迷失、機會與錯失等為切入點,真實的展現了人們的迷惘和抗爭。《木蘭花》的這種帶有濃厚的現代氣息表達手法,與好萊塢商業電影可謂是涇渭分明。
更為典型的現代派則要屬索德伯格的《卡夫卡》了,這部以著名作家卡夫卡為主角的影片其實跟卡夫卡本人並無任何關系,索德伯格重新編織了一個政治驚險片的故事,卡夫卡只不過是他所借用的表意符號而已。整部片子緊湊而節奏清晰,為我們清晰的展現了一個迷離、狂亂的妄想狂的內心世界。能夠把卡夫卡的故事改編到如此地步,索德伯格的編導功力確實令人嘆服。
講到這里,有一部電影不得不提。那就是吉姆·賈木許的《你看見死亡的顏色了嗎?》與其它獨立電影不同,該片的時代背景設置在19世紀末的美國,講述了一個無辜青年的逃往歷程,在逃亡的過程中,情節越來越超現實,人物的內心也越來越匪夷所思,該片使用了西部片慣用的場景與氣氛,精緻的黑白影像完美再現了西部的原始和蒼涼,也純化了影片在精神層面上的思考。當主人公在結局時躺在小舟中安然接受死亡的時候,影片便具有了一種啟示錄般的救贖情懷。《你看見死
8. 找幾部歐美電影名
第一部叫雨人
片長 133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拍攝日期 1988年5月2日 - 1988年7月28日
查理·巴比特是洛杉磯一名青年汽車商。經營著一家小型汽車行,憑著精明的頭腦和靈活的手腕,也算事業小成。今天查利又眼見著做成一筆生意,高興之餘,他帶著女友蘇珊娜——也是他僅有的兩個手下職員之一,去棕櫚泉渡周未。
路上,他接到留守在公司的助手倫尼的電話,通知他說他的父親剛剛去世了。查理表現得很漠然,不過他還是決定去辛辛那提參加父親的葬禮。
原來查理的母親在他兩歲時去世,而父親對他管教甚嚴。查利十六歲時,有次不顧父親的禁令,擅自將父親最喜愛的1949年產的"別克"牌白色敞蓬車開出去帶同學兜風,不料父親竟然故意報警說車子被盜,以至查理和他的同學被警察以"偷車"罪名拘留,查里的同學們很快被各自的父母保釋,而查理的父親為了給他一個教訓,故意讓查理在警察局關了兩天。由此父子反目,查理憤而離家出走,之後拒絕以任何形式與父親聯系。查理父親在遺囑里的說法是「讓他失掉了另一個兒子」。不過父親畢竟是父親,除了祝福查理一切如意以外,父親給他留下了那輛導致他們父子反目的白色別克轎車以及他獲獎的嫁接玫瑰花叢。至於他的房屋及其它共值三百萬美元的遺產,則被列為信託資金,由被委託人為這筆遺產的受益人託管。
查理大失所望,極其憤怒,他原以為自己是父親唯一的財產繼承人,誰想竟橫生枝節。不過,性格強硬頭腦精明的查理絕不打算就此罷手,他決定把父親留下的巨額遺產的去向查清,准備打一場捍衛自己天賦權利的遺產爭奪戰。 順藤摸瓜,查理和蘇珊娜找到一家叫做沃爾布魯克的療養院。並很快弄清楚原來三百萬美元遺產的託管人是院長布魯諾。布魯諾大夫是查理父親多年的老友。受命管理遺產,而遺產受益者是長期住在該療養院的雷蒙.巴比特。雷蒙患有自閉症,他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與人交往,不能適應通常意義上的社會生活。 查理這才知道他還有一個哥哥。面對這個「對數字沒概念」卻繼承了三百萬美元遺產的兄長,查理出離憤怒,笑了出來:「這筆錢對他(指雷蒙)有什麼意義呢?」他覺得父親在故意愚弄他,懲罰他,跟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將對父親的怨恨遷怒於眼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哥哥」,看著這個智力有問題的傻乎乎的兄長,查理又嫉妒又輕蔑。不過這個雷蒙看起來倒是容易擺布,查理決定利用他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半遺產。
未經布魯諾同意,查利私自將雷蒙帶離療養院,只要爭取到對雷蒙的監護權,也就爭回了父親的遺產。況且他還要趕回洛杉磯打理生意上的事。蘇珊娜對查理利用雷蒙的做法很不滿,憤然離開了他。
於是查理只得獨自帶著雷蒙踏上旅程。然而,跟這個心理有問題的哥哥相處絕非易事,雷蒙的生活刻守固定的儀式,他要在固定時間看某個固定的電視節目(大概因為他只能從電視里了解外部世界)每一餐都要按著療養院的步調要求固定的食譜,他也只穿從某個商店購買的平腳內褲,他還拒絕乘飛機,拒絕在高速公路行駛。。。在機場時他突然情緒失控大喊大叫,因為查理試圖強迫他乘飛機。。。 旅途中,查利被雷蒙這許多古怪的生活習慣和因不諳世事而出的洋相弄得筋疲力勁。不過,查利也很快發現這個低能的哥哥的高度才能:雷蒙記憶力驚人,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他可以准確報出飛行史上所有重大空難發生的航班班次、時間、地點、原因,他能迅速地數清掉落在餐廳地板上的246根牙簽。他也能記得電話簿上任意一個讀過的電話號碼。他的心算速度不輸計算器。 機靈的查理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對雷蒙做了一番訓練,又做了一番「包裝」,隨後帶著他來到賭城拉斯維加斯一家賭場,不負他的期望,雷蒙賃著驚人的記憶力靠賭牌贏了八萬六千美元。
而對於雷蒙來說,這也是一次不尋常的旅行,離開了療養院一成不變的生活,改變了他習慣的固定不變的生活儀式,這一切讓他感到不安,但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就連乘自動扶梯這樣的小事也讓雷蒙感到新奇有趣,他算牌替弟弟贏了錢,還玩了一回輪盤賭,與一位夜總會女郎有過一次短暫的談話,一廂情願地訂了一個約會,他堅持要求查理教他跳舞,以便赴約。雖然他的「女伴」最終沒來,不過,為了安慰他,善良的蘇珊娜在電梯里給了他接吻的體驗,也算補償得過。
也就是這充滿連串的磨擦爭執和別拗的旅程,使兄弟倆逐漸萌生出手足情,或者說找回了從前的親情。一次,雷蒙看到浴缸里注入的熱水,突然又一次情緒失控,大喊著:「熱水會傷到小寶寶,絕不能傷害查理巴比特」。查理才知道,原來存留在兒時模糊記憶里的「雨人」就是雷蒙,兒時,每當小查理害怕時,「雨人」會唱歌給他聽,安慰他。一直以來,查理以為「雨人」只是自己兒時幻想中的朋友,而眼前這個脆弱的需要被保護的人卻曾經保護過他安慰過他,也因為差點傷到他而被父親送入療養院……查理這才知道他曾經得到過多麼深切地關愛和呵護,父母和哥哥為他做出了怎樣的犧牲……雖然他對母親沒有一點印象,又不能覺察不擅表達感情的父親的愛意。可是,他曾經得到過多少來自家庭的關愛啊…… 一向冷竣的查理被深深觸動了,對父親的怨恨也冰消雪融……眼著的雷蒙,是他骨肉相連的哥哥,見證著他的家庭對他深沉的愛……而查理對雷蒙表現出的感情也使蘇珊娜看到查理真實的內心世界,他本來的情感和與生俱來的美德。他們的愛情也更深更濃了…… 查理最終沒能贏得雷蒙的監護權,不過,這回查理在乎的不是那筆遺產了,他擔心的是不能再次見到雷蒙了,雷蒙將頭抵在弟弟頭上。他用這種幼稚的方式表達他對弟弟的愛和依戀……
第二部叫道林·格雷
導演:奧利弗·帕克
主演:本·巴恩斯 科林·費爾斯 本·卓別林
國家/地區:英國
片長:101分鍾
上映日期:2009年9月9日
永遠年輕,是一個不分國度、不分時代的永恆話題,這中間所蘊含的誘惑力,是任何人都想像不到且沒辦法抵擋的……當擁有著令人側目的驚人美貌且天真率性的年輕人道林·格雷(本·巴恩斯飾)來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時,他迅速在擁有著超凡魅力的亨利·沃托(科林·費爾斯飾)的引領下,直接捲入了一場名流社交所引起的旋風當中--亨利負責將道林介紹給了這個城市所有快樂至上的享樂主義者,而道林也不負所望地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其中。
亨利的朋友,同樣也是一位社交藝術家的巴茲爾·霍爾沃德(本·卓別林飾)為道林畫了一幅異常傳神的畫像,捕捉到了這位年輕的美男子全部的氣質和能量,這也使得涉世不深的道林做下了一個輕率的決定--他發誓,只要能永遠保留住自己在畫像中的模樣,他願意付出一切,包括他的靈魂。
在亨利的引導和鼓動下,道林繼續著屬於他自己的狂野的冒險之旅,但是當他以一種永葆青春和美貌的姿態不斷地示人的時候,他卻把那幅畫像鎖進了不見天日的閣樓里。每當他對邪惡屈服並成為幫凶,畫像都會變得愈加地醜陋和恐怖--看起來,道林正在無所節制地縱容自己的每一個應當被禁止的慾望和需求,根本就不在乎如此做最終會給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而且當巴茲爾堅持讓他去看一眼自己的畫像的時候,道林卻殺死了他,然後逃離了這座城市。
25年後,道林重新回到了這片他一直在竭力逃避的土地,而且讓他的那些老朋友感到尤為震驚的是,他看起來還像以前那般光鮮亮麗,一點都沒變老--其實他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正在遭受痛苦折磨的男人,因為在他的生命中,愛與生存的意義全部都被剝奪了。道林不斷地受到自己的過去的困擾,還有那個隱藏在閣樓里的畫像中的畸形怪物的辱罵和奚落,然後,他遇到了艾米麗(麗貝卡·豪爾飾),一個聰明、迷人的美麗女子,讓道林深深地為她所著迷。但是,艾米麗卻是亨利的女兒,他肯定會想盡辦法,就為了讓女兒遠離這個半人半鬼的傢伙。當倫敦的好事者都在秘密地討論"道林與魔鬼訂下了契約"時,亨利也決定讓他女兒的那個不正常的戀人徹底地曝光……道林能夠把握住找回愛和救贖的最後的機會嗎?更重要的是,他能夠逃離自己的命運嗎? 最後,艾米麗使道林覺醒,在亨利發現了道林的畫像後,道林推走艾米麗和亨利,自己拔劍刺向了畫像。最後道林找到了真愛。道林「死後」艾米麗無法原諒亨利,不再聯絡她的父親。而亨利把那副在火中留下的畫像,安好如初的畫像,道林依然美麗的畫像鎖在了閣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