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部關於前蘇聯把核彈和軍人運到古巴,美國封鎖古巴的電影叫什麼啊
憶古巴導彈危機 電影《驚爆十三天》揭俄美舊瘡疤
由美國好萊塢攝制的一部描寫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影片《驚爆十三天》在美國、特別是在俄羅斯上映後,引發了俄美雙方有關人員對於影片背景真實性等一系列問題的探討。
美方當事人:布希應吸取當年教訓
4月11日,在1962年擔任美國國防部長的羅波特·馬克納馬拉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顧問西多·索倫森參加了《驚爆十三天》在俄羅斯的首映式。同時參加首映式的還有當年曾參與在古巴部署導彈的原蘇聯高級官員。
1962年的古巴危機是在美國的間諜飛機發現原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後引發的。整個危機大約持續了兩個星期,最後,在赫魯曉夫同意撤出武器裝備後,危機才得以結束。
羅波特·馬克納馬拉說,當時的古巴危機完全是美蘇雙方判斷失誤造成的。當時,原蘇聯認為古巴可能會遭到美國的入侵,而美國軍方則認為莫斯科不會在古巴遭受打擊時做出任何反應。他說:「雙方都犯了錯誤,並且判斷失誤。幸運的是,我們最終避免了一場大災難。這場危機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人類如果濫用核武器將會造成國家被毀滅的大災難。」他說,目前美國和俄羅斯都應該迅速、積極地削減自己的戰略核武器。索倫森說,布希總統應該吸取40年前的教訓,放棄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他說:「NMD將會被認為是一種挑釁,它是一種不顧後果的行為,最終會使雙方的關系處於更加緊張的狀態。也許觀看這部電影的人們會認為我們生活在英雄輩出的年代。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英雄。」
俄羅斯的有關專家認為,影片根本沒有表現出當時蘇聯方面的真實情況
原蘇聯的一位高級官員說,當時,美國人錯誤地認為在古巴大約有4萬人的蘇聯駐軍。但實際上,原蘇聯並沒有在古巴部署已經裝有彈頭和注滿燃料的導彈。那麼,為什麼赫魯曉夫當時要炫耀部署導彈的行動呢?這是因為當時每個人都認為美國的核力量佔有絕對優勢。因而,原蘇聯便炮製出了這次讓美國驚恐不安的大騙局。而這一騙局是由赫魯曉夫和當時的外交部長親自操作的,所以,其下屬外交官們對此一無所知。當時擔任駐美國大使館參贊的康尼恩諾克說,這場危機可以說是一次人為操作出來的經典範例。他說:「不過,我們也沒有想到這場危機會解決得如此容易。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美國總統是里根,國防部長是溫伯格的話,最後的結果會是一樣的嗎?我想,絕對不會。」
❷ 美國間諜和俄羅斯間諜叫什麼電影
《秘密特工》以冷戰為背景時代,講述了聯合執法指揮部的兩名美俄特工對抗恐怖組織的故事。
❸ 美國間諜在蘇聯被揭穿然後被抓住一大批的那個電影是什麼
摘要 電影《絕地追殺令》The Ice Runner
❹ 反映美國,蘇聯共同與徳國納粹的間諜片的電影名稱是
秘密特工
《秘密特工》是由蓋·里奇執導的動作片,亨利·卡維爾、艾米·漢莫、艾麗西卡·維坎德、休·格蘭特領銜主演 。根據60年代同名電視劇改編,講述了執法聯合指揮部的兩名特工對抗敵方組織"T.H.R.U.S.H."的故事。
劇情簡介
影片改編自同名電視劇。故事內容是關於「執法聯合指揮部」的兩名特工對抗敵方組織T.H.R.U.S.H.(Technological Hierarchy for the Removal of Undesirables and the Subjugation of Humanity)的故事。這個間諜二人組比當時的007還要顯眼,劇集中各種先進的槍支、間諜工具層出不窮,又兼美女雲集,幽默味道十足。
❺ 《特工紹特》完整劇情
《特工紹特》劇情介紹:結婚紀念日當天,CIA特工伊芙琳·紹特(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飾)受命審訊一名投案自首的俄羅斯間諜。
對方聲稱自80年代便潛入美國,並且透露有一名間諜大師曾訓練數名兒童,將他們培養成間諜送入普通的美國家庭中,伺機刺殺美國總統。令在場所有特工震驚的是,這個俄國人竟指認紹特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
不顧CIA探員們的阻攔,紹特執意返回家中。經過一番驚險追逐,她暫時逃過昔日同伴的追捕。不久,俄羅斯總統訪問美國,紹特再次捲入各種陰謀之中,而她的真實身份也變得愈加撲朔迷離。
(5)美國間諜和前蘇聯官員的電影擴展閱讀
《特工紹特》主要角色:
1,紹特
中央情報局特工,被指認是一個俄羅斯的間諜。於是她開始躲避上面的追捕,因為上面堅信她將行刺總統。她不但要保全自己的家庭,還要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的清白,同時找出幕後真相。
2,泰德
紹特前CIA上司,同事兼好友,一直相信紹特是清白的,其實他的身份是比紹特還要早潛伏到CIA的俄國特工。
❻ 美國間諜在蘇聯被揭穿然後被抓住一大批的那個電影是什麼
小說《紅燕子》2012年六月份出版,講述了一位當代俄羅斯的美女間諜多米尼卡·葉戈羅娃(Dominika Egorova )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克格勃訓練成為一名「燕子」(克格勃色情間諜的代號,男性稱為烏鴉),之後被派去勾引一名美國的中情局特工內森尼爾·納什(Nathaniel Nash)以獲取美國打入俄羅斯內部的間諜名單。然而多米尼卡與納什這兩個年輕人卻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之後多米尼卡為了報復那些把她訓練成「燕子」的同僚,主動選擇成為一名為中情局服務的雙重間諜。在她的幫助下,俄羅斯安插在美國華盛頓和軍方的高級間諜紛紛被揪了出來,而她也將排除萬難,重回莫斯科,成為普京身邊的美國眼線……
❼ 有一部美國間諜化妝成蘇聯將軍潛入蘇聯克林姆林宮的電影
碟中諜4幽靈協議
由湯姆克魯斯主演。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在一次意外中被炸,而湯姆·克魯斯所在的特工小組被解散,他們必須想辦法洗去製造克里姆林宮爆炸事件的嫌疑。
❽ 求一部70是年代的說美國冷戰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前蘇聯克克保的電影.急!!!!!
英文名: Serpent, Le
中文名: 蛇
導 演: ( Henri Verneuil )
主 演: (尤爾·伯連納 Yul Brynner) (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迪克·鮑嘉 Dirk Bogarde) ( Philippe Noiret) ( Michel Bouquet) ( Martin Held)
上 映: 1973年12月13日
影片以冷戰時期為背景,記述了蘇聯克格勃骨幹分子偽裝叛逃西方的假象,利用所提供的假情報給大西洋組織和西方的諜報機關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混亂,紙終究包不住火,這個陰謀間諜的真實身份最後被甄別清楚,他的假面孔也隨之原形畢露。
世界大明星尤爾·布萊納、亨利·方達、德克·博加德、菲利普·努瓦雷等聯合主演,使得全片懸念迭出,至始至終充滿著詭秘的氛圍,是世界影壇有關間諜題材的著名佳作。
是不是這部經典的間諜題材電影呢?
❾ 如何評價《間諜之橋》這部電影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這是科恩兄弟寫的劇本,但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偏向於她的導演,也就是斯皮爾伯格。這部電影的各方面都是上乘,尤其讓我驚喜的是電影里對1958年剛剛樹立起高牆的柏林的描寫。距離二戰結束已經過去了13年,但東柏林這邊蘇聯人仍然不讓東柏林人清理戰爭的殘垣斷壁,時刻提醒著他們這是戰敗者的下場。
故事
湯姆漢克斯所飾演的律師多諾文所面臨的困境,是他需要為一個蘇聯間諜辯護。男主角的上司認為給予這個間諜基本的法律上的權力,是彰顯美國政治體系強於蘇聯的機會。但有趣的是這種已經把這個間諜至於有罪這個前提,再走審判這個過場的想法已經違背了美國人所信奉的無罪推論。他們沒有把這些自由民主公正的想法當做是信仰,而是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所以他們才是這部電影的反派,而不是那個蘇聯間諜。美國普通民眾的政治思維則更是低的可憐,幾乎所有人都覺得為這個蘇聯人辯護的律師也是他們的敵人,希望直接把這個蘇聯間諜送上電椅。同樣的事例在今天的中國也經常可以看到,為那些眾矢之的的犯罪嫌疑人辯護的律師都會成為網民攻擊的對象。可見民眾的思維都是簡單的,他們喜歡最直接的正義,最簡單的結果。但事實往往復雜的多。
這就是這部美帝愛國主義宣傳片升華的地方。男主角不是為了某一放的利益而戰(美國或蘇聯),他是為了美國人的價值觀而戰,即使在政府和公眾都反對他的時候。這也給美國觀眾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到底應該對誰忠誠?到底是美國這個國家,還是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美國不再代表自由和民主,抑或是中國成了世界民主的先驅,那他們應該忠於哪一方?這部電影的男主角選擇忠於自己的信仰而反抗當時的美國政府。這一看似作死的舉動之所以在現在看來很愛國,就是因為美國政府在通過不斷地批判自己的過去而鞏固當下自己作為民主世界代言人的地位。
影片最後的兩場同時進行的「間諜」交換非常扣人心弦,因為電影很好地交代了整個交換行動三方的動機,美國人,蘇聯人,和東德政府。美國人和蘇聯人其實在對於交換俘虜這件事上是一拍即合的,整個事件的變數在於東德政府的介入。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里對於東德政府情況和動機的描寫。在那個特殊的國際時期,東德政府特別渴望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又無奈於蘇聯的淫威。他們很希望獨立完成與美國的間諜交換,但最後也只得成為蘇聯的棋子。
人物
人物性格上,雖然我很喜歡漢克斯的演技,但我覺得男主角缺少性格發展。如果讓男主角在開始為蘇聯間諜辯護時也和眾人一樣敷衍,然後漸漸地發現這些行為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而決定為他的權益而戰的話,我覺得男主角的形象會更豐滿一點。個人感覺間諜之橋里的湯姆漢克斯和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湯姆漢克斯一樣都是偉光正到極點的美國精神代表,甚至你和我說這部電影是男主角在歐洲救了瑞恩後退役成為律師再為蘇聯間諜辯護我都不會覺得有違和感。
蘇聯間諜魯道夫阿伯是一個亮點。他那一副見慣大風大浪,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的性格被描寫的很好。印象最深的是當男主角問他為什麼不害怕時,他說「would it help?」(「害怕又不管用」)。男主角也說過,他是被他的國家派來完成任務的,他不但完成了任務還沒有在威逼利誘下變成叛徒。這個蘇聯間諜是值得尊敬的戰士,而不是一個叛徒。
其他的幾個角色都比較俗套。只會擔心家庭的妻子,利益第一的CIA特工,看上去城府很深的蘇聯官員都是間諜片的標配。
最後我想說,這部電影在結尾的時候有些用力過猛,把主旋律宣揚的過於直白了。男主低調回家後,妻子和孩子們在電視機里看到了男主幫助交換間諜的新聞,然後一副爸爸好屌老公你最棒的表情實在直接的有些突兀,尤其是他妻子那一副標准人妻的樣子,讓人不得不想她是不是現在要和他來一發。然後是男主成功交換間諜後,火車上的老太太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那慈祥又做作的眼神實在讓人瘮的慌。男主自己也說過,做某些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自己覺得正確就可以了。揮一揮衣袖,留下功與名,不是逼格更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