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1)法國音樂及電影的特點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㈡ 法國的電影有什麼風格或者特色
法國電影的特點就個人性、內涵性、創造性還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導演是戈達爾,他的電影政治傾向性很濃厚,同時他的電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極力反對好萊塢的拍片體制,他所崇尚的是電影的內涵,而不是「麥當勞」式的快餐電影。基本上他的電影很生澀難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國電影推薦你去看看《法國電影60年》。
㈢ 法語音樂劇的特點
舞台方面:
先從舞台整體風格來說吧,法國音樂劇很現代了,融合多種現代風格,比如鍾樓怪人中提取巴黎聖母院部分元素就開始舞台設計的創作是很大的創新,相比百老匯閃爍的霓虹燈舞台來說,法國音樂劇的舞台更讓現代人所接受。服裝而言更加現代。
音樂:
法國音樂劇的音樂很現代,也有融合搖滾風格的音樂劇產生。而百老匯音樂劇爵士樂佔多,還有康康舞XD
希望樓主真的不懂可以PM我,如果是求一答案,希望樓主認真思考編寫。困了~睡去了~簡短寫了一下
㈣ 求 法國電影的特點或規律
法國電影——充滿藝術氣息的另類
法國電影的特點:
法國電影有別於好萊塢,而藝術至上的這種觀點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法國電影多注重內涵,不屑拍過於商業化的東西。
法國電影更加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內心的表達。
通常來講法國電影多劇情緩慢,節奏沉悶。(其實換句話就叫細膩)
我們熟悉的一些法國人
讓·雷諾 : 代表作品:《暗流2:天使啟示錄》 《暗流》《浪人》 《事先張揚的身後事件》《職業特工隊》 《雲上的日子》《我們的故事》 《這個殺手不太冷》《閉嘴》
蘇菲·瑪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 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出演了法國經典影片《初吻》。在影片《初吻》中,憑借獨特地青春氣息,成為令法國為之驕傲的「法蘭西玫瑰」。
呂克·貝松:導演,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代表作 《地鐵》《碧海藍天》《聖女貞德》《第五元素》。
㈤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有什麼樣的風格與特點
善於表現個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強調個人主義的體驗。
熱衷於反映內心最強烈情感的愛情主題;傾心於帶自傳性的,不滿現狀的憂郁,孤獨者的精神。在描繪自然景色及現實形象時,也更強調主觀色彩的印記。
㈥ 法國電影都有什麼特點和風格
法國電影的特點就個人性、內涵性、創造性還有政治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導演是戈達爾,他的電影政治傾向性很濃厚,同時他的電影在有他的思想。他極力反對好萊塢的拍片體制,他所崇尚的是電影的內涵,而不是「麥當勞」式的快餐電影。基本上他的電影很生澀難懂。如果想真正的了解法國電影推薦你去看看《法國電影60年》。
㈦ 淺析法國音樂劇市場中的優勢 要求:1、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子 2、2500字 求大神。。。
法國音樂劇(spectacle musicale)的發展史,比起英美來要短得多,然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迅速發展,成為了倫敦和百老匯之外,另一個引人矚目的舞台。這段時間里,不僅曾誕生了完美的《巴黎聖母院.鍾樓怪人》,還有《十誡》,《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等等經典音樂劇,並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全法巡演的成功作品,前年有《陽光下的孩子》,去年有至今仍在巡演的《太陽王》。
這些音樂劇的成功,很大程度來源於法國和魁北克優秀的流行音樂土壤,許多有經驗的音樂製作人,戲劇及喜劇導演,法語流行樂歌手,現代舞蹈家都樂於參與這種文化形式的表演。大多由名著改編的劇本具有廣泛的觀眾基礎,法語的拉丁語系發音又適合於演唱大型曲目;沒有傳統舞台劇的表演束縛,法國人一開始就能接受現代的舞台造型和表現方式,耳麥,投影,甚至街舞被大量的使用,以及現場錄像和CD的同時發行,促成了法國音樂劇的迅速崛起。
由於法國音樂劇的情節或是耳熟能詳的名著(如《巴黎聖母院》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或是簡單隨意(如《小王子》),在角色塑造和敘事方面省去的挖掘,製作人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唱段的詞曲創作,布景的搭制,和舞蹈的選配上。在音樂方面,法國的創作不像英美,有固定系統的模式,而是直接運用流行音樂的元素,幕間的轉換和背景的投影也使用了不少電影手法(這里還有一個Specatale Musicale'音樂劇'與 Comedie Musicale『音樂喜劇』 的細微差別)。.
共同點1:鮮明的「演唱會」風格 抽象的布景
這兩部作品,在演唱形式上,都使用了放置在嘴邊的、非常明顯的耳掛式麥克風,同主流音樂劇求真實場景、求演員入境的風格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這雖然只是一個細節,但是,我認為反映了主創人員的藝術理念,也就是把流行音樂元素放到了一個更突出的位置上來。這表現在不只是大量的應用流行音樂的旋律風格、節奏、和聲效果,大膽使用各種電聲樂器的聲音,選用流行歌星,而是將整個舞台風格流行化。試想,如果所有《貓》,或者《歌劇魅影》的主唱們全都帶上巨大的麥克風,會是什麼效果。貓將不貓,魅影「穿越」時空。因為這兩部代表世界音樂劇主流的作品,他們雖然是以流行元素為基礎創作的(《歌劇魅影》我更願意說是借鑒了唱法,而音樂還是以傳統的歌劇模式為基礎的),但是在舞台上追求的都是戲劇化、逼真化、大場面的藝術理念。當然,這也是音樂劇這個詞本身想落腳的地方。不論是音樂劇,或者歌劇,詞根都在「劇」,所以舞台風格呈現標準的戲劇模式,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正是在與主流不同的創作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看到,這兩部作品的舞台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褪去了戲劇的風格。從布景到道具,無論是《巴黎聖母院》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都相當的抽象化、意象化。《巴》劇中,一面磚牆,牆前兩個石柱,就可以意會成聖母院;《羅》劇中兩層的背景建築更是被多個場景、環境以不同的形式運用。這樣,主唱們從傳統的戲劇環節中解脫出來,從而能夠將更多的經歷放在音樂的表現和人物的表演當中。同時,舞台更加空曠,無論是從主唱們的獨唱、合唱的表現,還是在群體劇情中方便了眾多的群舞,都凸顯了演唱會風格。
共同點2:歌者不跳舞,舞者不唱歌
這是這兩部音樂劇區別於主流音樂劇的又一大鮮明特色。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處理到底是優是劣,來分析一下這樣的目的是什麼。首先,將主唱從繁雜的舞蹈中解脫出來,能夠節省主唱的體力,使得他們的氣息更容易控制,從而能夠駕馭更難的旋律,從而增強音樂的表現力。這顯然是建立在上面已經分析過的「演唱會」模式的基礎上的。唱被放到了絕對的主角地位,以至於需要從舞蹈形式中脫離出來。這與以舞蹈為重點的《西區故事》、《貓》等音樂劇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僅以《貓》舉例,我們記住的不只是莎拉布萊曼飾演的那隻流浪貓,眾多貓的形象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火車員、魔術貓、廚師貓、小偷貓……這靠的都是精湛的舞蹈技藝。《西區故事》開頭更是大秀芭蕾(表示不喜歡這種風格)。而這兩部音樂劇中,所有的舞蹈都是為音樂服務的,推動音樂的發展,音樂氣氛的渲染,屬於附屬品,音樂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重要的演唱橋段,甚至都沒有舞蹈出現,這非常能說明主創非常看重此刻的旋律。在《巴》劇中,開場時游吟詩人的《大教堂時代》、游吟詩人和主教的合唱《佛羅倫薩》,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的部分獨唱,背景都是異常空曠的舞台。《羅》劇中部分男女主人公對唱傾訴愛慕的情節也是這樣。這一方面反映了曲作者對自己音樂旋律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放映了音樂被放在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地位。
共同點3:靠獨唱撐檯面 主旋律線索消失
主流音樂劇,在演唱形式上和旋律創作上借鑒了很多歌劇創作的形式。表現為獨唱與合唱並重,全局音樂有貫穿始終的音樂線索。這兩點在這兩部法國音樂劇中都看不到。
先說演唱形式。兩部音樂劇的故事情節經常依靠一段獨唱接著一段獨唱的方式進展下去,即便是合唱,也是本來就不多的幾位主唱之間,而且篇幅不長,在全劇中並不佔據主要影響。合唱團的和聲基本都是事先錄制好的,沒有現場專門的伴唱出現。究其原因,我認為跟後面要說的一點是密切相關的。
作曲家一改以往音樂劇中交響樂式的系統創作模式,即精心設計好一個主題旋律,並不斷的變化或者重現,貫穿整個音樂劇。舉《歌劇魅影》的例子。這部音樂劇中,魅影的主題旋律幾乎每次魅影出現都要以不同的方式重現,而且在魅影的演唱中變化出現,或延續音樂形象的進一步發展,或者重復之前已經充分描繪的音樂形象。
而在這兩部作品中則完全不是這樣的。各段音樂相對獨立,沒有明顯的連帶關系,從而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上面說的,可以有很多獨唱,因為本來音樂就是相對獨立的,主唱一個換另一個。另一方面,從總體上,也非常契合「演唱會」的流行風格。流行音樂本來就是以一首一首動聽、有感染力的歌曲取勝的,自然創作起來要打破傳統創作方式。《巴》劇的開頭,從游吟詩人到艾絲美拉達的哥哥,到艾絲美拉達……這樣的好處是故事情節可以迅速展開,另一方面是給了主唱充分發揮的空間。
其實這也是曲作者給自己出的一道難題。他必須要對每首音樂的旋律都有充分的信心,每段音樂都要精心雕琢。從《巴》劇中,我認為作曲家取得了非常大的勝利。而《羅》劇除了「主打歌曲」,表現欠佳。
因為主旋律影子的消失,所以這兩部作品都是憑借精心雕琢的代表歌曲作為自己制勝的法寶。只需要看看他們返場的時候唱的安可曲,就能夠判斷出哪首作品是作曲家的得意之作。《巴》劇中無疑是一開場就讓所有聽者都低頭跪拜的《大教堂時代》;《羅》劇則是《愛》和《世界之王》。有意思的是,這些招牌曲目都出現在音樂劇的上半場的前半部分,抓住觀眾之意異常明顯。這三首都是欣賞這兩部音樂劇非聽不可的經典唱段。
寫到這里,明顯能看出,這又是流行音樂的運作形式了。歌星們不是都通過專輯中的主打曲目作為宣傳手段,開拓市場么?
共同點4:鮮明法國色彩的旋律、舞蹈、服裝
我認為這兩部作品都是法國藝術原汁原味的精彩展現。先說旋律,我非常的喜歡《巴》劇中的音樂。浪漫、悠揚,乍一聽好像是作曲家隨性的閑來之筆,再聽一遍,卻的確是感情飽滿,非常有特色,讓人過耳不忘,還要回去找來再聽。
舞蹈風格,這個我就不太懂了,但是跟國標隊跳的很多東西很像啊,具體叫什麼我就不敢說了,但是100%沒有了古典的痕跡,僵硬做作的芭蕾動作都消失了(開心)。
再說服飾,《巴》劇的服飾我認為非常符合劇情需要,既復古,又帥氣。相反《羅》劇的服裝我認為幾位家族長老的衣著過於華麗了,而且主唱的服裝,尤其是羅密歐等三位男主唱的服飾,反光的上衣面料,緊身的窄褲子,讓我怎麼看怎麼覺得特別現代,有穿越的感覺。而主教的服飾又太簡陋了……看著特別窮酸……
㈧ 現代法國各個方面藝術的特點
法國是一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的國度,文化底蘊非常的濃厚,藝術的歷史氛圍自古流傳到了今天,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跡,比如說巴黎聖母院,凱旋門,埃菲爾鐵塔,香榭里舍大街,盧浮宮等旅遊勝地。
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家,充滿了浪漫的色彩。法國的文化是很有多元化的,接下來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下法國的文化。從文化方面了解一下法國。
法國是一個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的國度,中世紀以來,一直是在歐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悠久的歷史為法國留下了非常多的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文化古跡,比如說巴黎聖母院、凱旋門等等好多。法國的文化底蘊非常的濃厚,藝術的歷史氛圍自古流傳到了今天,可以說法國就是因為游覽這么悠久的歷史,這么多令人神往的風景,這么多古樸典雅的建築還有法國人從小受到的藝術的熏陶,才讓這個美麗的國度充滿了浪漫的色彩。
戲劇與歌劇
法國的國家劇院、國家戲劇中心、國家舞台和其它私營劇場每年總計演出5萬多場節目,吸引8百多萬定期觀眾。除了巴黎市及其郊區和外省城市的戲院外,還有諸如阿維儂(Avignon)等地的著名戲劇節,全國各種規模的獨立劇團有一千多家。法國的大城市都有一個歌劇院,用於演出舞蹈、音樂會、古典和現代歌劇。
戲劇演出的票價因劇目和場內座位的不同而差異極大,可以從10至60歐元不等。所有劇院都對大學生實行優待價,並有各種預定優惠形式。許多城市還對同一天內看兩場演出者提供半價優惠。相關的信息可與當地城市的旅遊觀光服務處聯系。
音樂
法國全國共有16200名音樂和歌唱藝術家,250個音樂、抒情藝術與舞蹈節以及8700名綜合文藝藝術家。除那些最著名的藝術家在大型演出場所和知名俱樂部演出外,各種音樂藝術節、小型俱樂部甚至咖啡館則安排接待各類樂隊作輪回演出。每年夏季的第一天為法國的音樂節(FêtedelaMusique),各類專業和業余樂隊和音樂愛好者都會紛紛走上各大城市的街頭,以各種風格的音樂和歌聲迎接夏季的到來。
電視
電視是法國人的首選娛樂活動。法國人每人每天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15分。法國的電視業隨著近幾年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發展而發92To.COM生了很大的變化。全法國目前共有130多個電視台。
廣播電台
法國廣播公司旗下集中了所有法國國營電台,如:FRANCEINTER法國國內台、FRANCEINFO法國連續新聞台、FRANCECULTURE法國文化台、RADIOBLEUE藍色台、FIP台、LEMOUV台、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新聞報刊
法國的報亭和新聞書刊店裡共出售2300多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報刊雜志,其中包括全國性或地區性日報、周刊和專門雜志。地區性新聞報刊很受歡迎,因為從中可以獲得與當地生活相關的各類必不可少的信息。在大學校園里一般設有大學新聞報刊亭(OFUP),可按優惠價格辦理報刊雜志的訂閱。
法國人普遍喜歡閱讀。無論在上下班乘坐地鐵,還是在出門旅行乘火車、飛機或其它公共交通工具時,經常會隨身攜帶書刊,隨時抽空閱讀。據調查統計,36%的法國人每天購買閱讀一種日報。法國共有七大全國性日報-例如:《世界報》、《解放報》、《費加羅報》等;此外還有160份地區性日報和周報,全國每年的報刊發行量為90億份。
法國文化代表有哪些
埃菲爾鐵塔
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它是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埃菲爾鐵塔2011年約有698萬人參觀,在2010年累計參觀人數已超過25億人,每年為巴黎帶來15億歐元的旅遊收入。
巴黎聖母院
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香榭里舍大街
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一條著名的大街,聞名世界,她橫貫首都巴黎的東西主幹道,全長1800米,最寬處約120米,為雙向八車道,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側是平坦的英氏草坪,恬靜安寧;西段是高級商業區,世界一流品牌、服裝店、香水店都集中在這里,火樹銀花、雍容華貴。因此這里被稱為世界上美麗的大街每年七月十四號的法國國慶大閱兵都在這條大道上舉行。
盧浮宮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