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釵十三陵電影演員
▪ 約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貝爾飾)▪ 玉墨(倪妮飾)▪ 孟先生(曹可凡飾)▪ 孟書娟(張歆怡飾)▪ 李教官(佟大為飾)
十三釵
▪ 紅菱(張逗逗飾)▪ 怡春(韓熙庭飾)▪ 豆蔻(李玥敏飾)▪ 香蘭(白雪飾)▪ 小蚊子(袁楊純子飾)▪ 胖春花(孫佳飾)▪ 秦淮女(周夢喬飾)▪ 秦淮女(周羽飾)▪ 秦淮女(顧璇飾)▪ 秦淮女(鄧莉飾)▪ 秦淮女(蘇小妹飾)▪ 秦淮女(錢柳吟飾)▪ 秦淮女(李純飾)
教導隊
▪ 許大鵬(黃海波飾)▪ 教導隊隊員(竇驍飾)▪ 抗日戰士(聶遠飾)▪ 抗日戰士(高虎飾)▪ 抗日戰士(秦昊飾)
其他人物
▪ 陳喬治(黃天元飾)▪ 浦生(朱良奇飾)▪ 泰瑞(保羅·施耐德飾)▪ 長谷川大佐(渡部篤郎飾)▪ 加藤中尉(小林成男飾)▪ 朝倉中尉(山中崇飾)
㈡ 電影十三陵金釵女孩扮演者
倪妮是一個
㈢ 那位朋友可以告訴我明十三陵神道的簡介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
石牌坊 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遠,現已剝蝕凈盡。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俗稱虎峪),狀似 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中國古代道教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 說,「龍」、「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十三陵的大門。
大紅門 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面,門分三洞,又名大宮門,為陵園的正門。大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接著長達80華里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現在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碑亭 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齣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該碑碑文作於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卻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陰面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碑文詳細記錄了長、永、定、思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 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後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隻,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徵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 又叫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雲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後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㈣ 前些日子我去了十三陵,後來才知道有許多忌諱,我沒在地宮里拍照,在景區里拍了許多照片,沒什麼不好的吧
沒事啊,十三陵也是風水寶地,一般忌諱在地宮里拍照,只拍些外景沒什麼不妥,放心好了。
㈤ 明十三陵的概況和特點
留給世界的文明: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明朝皇帝的視野沒有越過長城,而當他們安葬在京郊天壽山南麓的幾百年後,這些蒙著神秘面紗的皇帝和他們的陵墓卻吸引來全世界的目光。
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北京時間4日零點,做出決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
7月2日,參觀者在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觀光游覽。長陵神道南起陵區南面的石牌樓,北至長陵陵門,全程7300米,依次建有石牌樓、三空石橋、大紅門、石像生、龍風門等墓儀建築。其兩側的立麒麟、立像、卧駱駝、將軍等18對石像生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是十三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藝術品。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南麓,陵區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明十三陵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治元年營建思陵,在長達200餘年間依次建有長、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思,共葬有十三位皇帝。它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葬墓群。其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跡遺存,不僅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成果,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立象。
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將軍。
明十三陵所以能夠讓世界矚目,因為它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也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至初年營建思陵,長達200多年間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陵寢建築具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和保存較為完整的特點。陵內計養有皇帝13人、皇後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皇妃。
除皇帝陵外,陵寢區域內還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監墓1座,以及行宮、神宮監、祠祭署等若干附屬建築。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還有飲食起居的需求。因此,這十三座皇帝的陵寢建築比擬皇宮,紅牆黃瓦,樓、殿參差,顯示了真龍天子的尊崇地位和君臨天下的浩大氣勢。
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明十三陵從公元1409年開始營建首陵長陵,到清初建造明朝亡國之君崇須皇帝的思陵,經歷了二百餘年的歷史。此後,又歷經清朝和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其歷史遺存,不僅是研究明朝陵寢制度、喪葬典制、祭祀禮儀、職官體制和建築技術、工藝乃至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也記錄著清朝和民國年間的滄桑歷史。
明十三陵的三個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第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其制導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制關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給其他時代帝陵留條後路,不加褒貶,只說不同之處。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系。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系。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第二,陵寢建築制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面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制,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的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採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台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於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築。
第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於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採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庄嚴和恢宏的氣勢。
各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的環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貌,有關管理機構對陵區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建檔、打著原有狀況。陵區的水系除陵區東南增建一座無礙陵寢安全大的改變。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是長陵陵宮地面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 殿內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撐,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築為世間罕見。
明十三陵定陵內通向地宮的金剛牆。
為保存十三陵獨特的景觀,北京市已經耗資1.7億元對陵區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宅和建築物8萬平方米;為保證色調一致,將公路兩側30米內可視房屋建築統一粉刷為灰色;拆除開放景區內的商亭,增設中英文標識牌;並將陵寢周圍的電線埋入地下。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投資3800萬的德陵搶修工程已進入尾聲,今年康陵、慶陵的維修工作陸續開工。預計在2008年前,將斥資4億元,完成7座殘破陵寢的修復工作。
明十三陵寶城內地下為安葬墓主的玄宮建築,各陵寶城除思陵系復建外均保持原有形制,且較完整。明樓,僅思陵已不存(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昭陵明樓於1986年修繕時,依明朝原制進行了修復。其餘各陵明樓均保存至今。
在各陵中,僅定陵於195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定陵玄宮內除加護必要的防護網罩,地面鋪設保護性橡膠皮,出土文物入庫妥為保藏外,其他陵寢墓室建築均保持著原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各陵寶城之前原制均建有祾恩門、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爐、欞星門、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築。
現祾恩殿、祾恩門和神帛爐除長陵完好保存,昭陵祾恩門、祾恩殿系1986年復建外,其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著建築基址,至今未再改變。各陵宰牲亭、神廚、神庫,除昭陵於1990年依舊址按原制進行復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遺址狀況。
各陵陵前設有神道,長陵神道設置的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主要建築保存較好,其中神功聖德碑亭、大紅門和龍鳳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進行修繕。其餘各陵神道、神功聖德碑亭於清代拆除,現存石碑及部分石橋。明朝時各陵陵宮內外及神道兩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樹,現陵宮內松柏樹長勢茂盛。神道兩側松柏多於清代被砍伐。各陵陵宮之外,明朝時均設有神宮監、祠祭署、朝房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中,神宮監在清朝時已變成自然村落,但圍牆、門樓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毀於清代,已無遺物保存。陵區內的妃子墳、太監墓在清末時相繼被墾辟為農田,其建築保存著地下墓室,地上陵寢建築保存有殘垣斷壁及部分石雕。行宮、九龍池及各山口牆垣毀於清代,現有部分殘跡保存。
總的來看,明十三陵經歷清朝中晚期、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數百年間雖遭受到風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損壞和局部的人為破壞,但各陵的主體建築仍保存較好,陵園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沒有受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
十三陵為什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它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在法國巴黎召開的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共有32個國家的37處遺產項目申報。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各類遺產一國一年只能申報一個。中國雲南的"三江並流"景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此次明十三陵作為增補項目不在申報名額限制之列,它和南京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認為,明十三陵能夠入選遺產名錄,是因為它符合入選所必備的諸多標准。
明十三陵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規模宏大、典制完備、選址審慎、設計精到、施工精細、用材考究。其布局經營,在滿足禮制功用的同時,與山川、水流等自然環境因素密切結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石牌坊、石像生、長陵祾恩門、祾恩殿以及定陵地下宮殿等建築,造型大方,材質精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精美傑作。
明十三陵定陵內宮由前、中、後、左、右五座石結構殿組成,其中地宮後殿面寬30.1米,進深9.1米,頂高9.5米。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陪葬品――金盆等器皿。
正在搶修中的明十三陵慶陵。
明十三陵既沿襲了前朝制度,又有創新,並對清朝陵的陵寢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主陵神道由前而後依序建造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的布局,以及各陵前方後圓的陵宮布局,寶城、明樓、石供案、兩柱牌樓門、三座門、隆恩殿、隆恩門縱向中軸布列的布局方式,均借鑒了明十三陵陵寢制度。清泰陵與明昭陵宰牲亭、神廚、神庫的布局幾乎完全一致。這表明,明十三陵在陵寢制度方面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十三陵記載著明朝的大部分歷史。明十三陵首陵長陵建於公元140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最後建造的思陵距今也有350多年的歷史,它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明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也紀錄了明朝文化、歷史、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狀況。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明朝16位皇帝中的13位,還涉及了23位皇後以及殉葬制度有關的皇妃。這13位皇帝中,長陵墓主明成祖朱棣御極期間在朝政上頗多建樹,如遷都北京、編《永樂大典》、派遣太監鄭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獻、景二陵墓主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戢兵養民,勤於政務,注重農桑,使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史稱"仁宣致治"。永陵墓主世宗朱厚熜在位時間長達45年,出現過戚繼光抗倭和海瑞罷官等人所熟知的史事。定陵墓主神宗朱 鈞在位早期出現過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推行改革的重大史事。思陵墓主思宗朱由檢是明朝的亡國之君,江河日下的明王朝到他即位時已回天乏術,終被農民起義推翻。
此外,在明十三陵營建中,還有明朝著名的工程技術人員蒯祥、陸祥等參與,明長陵的神功聖德碑上刻有著名書法家南雲書丹,明仁宗朱高熾御制文《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及清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的御制詩文。
專家評說十三陵
2002年8月,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官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李相海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察考察評估。他認為:十三陵是中國皇家陵寢的典範,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幽雅,陵寢建築規模龐大體系完備,整體系建築突出,陵寢制度獨具風格,各陵總和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突破了唐、宋時期陵寢建築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的格局,發展為一個嶄新的陵寢建築形制,是中國明朝200多年歷史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是陵寢規劃和建造的最高代表,其建築風格和形制影響了以後幾百年,並對之後的清帝陵產生巨大影響。清東陵、清西陵的陵宮布局與陵寢方式,均是借鑒明十三陵陵寢建築形制。
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領域內對建築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並能為一處現存的或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獨特的見證。作為一種類型的建築群,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中國明十三陵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定的諸項標准。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認為:明十三陵集中埋葬了明代主要帝王,陵寢據地形布置,整個陵區有中心,結合山陵平原,依山就勢,整體是經過非常周到的考慮的。
明十三陵建築價值極高,長陵的楠木殿其規模是全國唯一的,石雕精湛。因為明成祖以降,除景泰帝外,都葬在這里,展示了各個朝代建築的演變全過程,無論是建築形式,還是建築結構,或建築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築的實物歷史。
明十三陵還有特殊地方,如無字碑等。這些有趣的事情,包括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明十三陵古建公司的工匠在慶陵修繕明樓屋頂。
著名建築學家鄭孝燮認為:明永樂皇帝在南京即位後,決定"天子戍邊",將首都遷至長城腳下的北京,因此,遷都與建陵是分不開的。
明十三陵背倚天壽山,前面地勢開闊,溫榆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明十三陵之祖陵長陵正對著主峰,其它各陵也各對應山峰。從風水角度看,這是理想的風水寶地。
長陵中軸線也是十三陵的中軸線,各陵的中軸線相對來說是陪襯長陵的。長陵中軸線上布置了一系列建築,體現了"扶陰抱陽,一脈相承"。與河南宋帝陵每陵都 有石像生不同,十三僅長陵有石像生。
明十三陵各陵朝向並非都對著子午線,規模大小亦不完全不樣。明帝陵比宋帝陵氣勢大,用磚砌就寶城,寶城一般為圓形。地面建築完備,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各陵有太監防守,陵區周圍山口都有軍隊防衛。
明十三陵在中國建築史上是重要類形——當然,這套陵寢制度是在嘉靖時期形成的。明代宮殿建築、寺屆建築等比以往更為成熟了。
㈥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riuXpZDmEKt7CXtnRjbXiw
㈦ 1982年拍攝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圓明園,風景是從哪裡拍的
圓明園中大部分園景早已經被破壞,為了展現那些已經被毀了的園林景觀,在當時沒有CG特效技術的情況下,很多景物都必須實打實來做。
中國的「萬園之園」
是仿照圓明園格局樣式建造,園內分設100個園區,有皇家建築、管家建築、民間建築等各式建築,而每個園區種植的花草樹木達4000多種,一年四季滿院繁花,又稱為「萬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