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聖母,白蓮花與瑪麗蘇這三者什麼意思
聖母婊,網路用語,指那些無原則底線的包容、原諒他人,對任何人事物都抱有博愛之心,不講求客觀事實,一切行動准則都只圍繞「愛」、「善」兩字為中心的女性。當然,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因為自身的職業體系(例如修女之類的)而十足包容、博愛的人,並不算聖母婊,而是真·聖母。
白蓮花不單單指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它的潛意識在網路上常常用來暗諷別人,意思類似於綠茶婊。白蓮花的第一個意思是外表看上去純潔,其實內心陰暗,思想糜爛,一味裝純潔、裝清高的人。
在文學上,白蓮花還有一個意思,是形容那些善良、無害、無辜、純潔、沒心機的人。這兩個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瑪麗蘇,是文學批評中,尤其是同人文中的概念。瑪麗蘇,即Mary Sue的音譯。瑪麗蘇一詞原出於國外的同人小說圈。1973年,保拉·史密斯(Paula Smith)創造了一個名叫Mary Sue的虛構女主角在自編的科幻同人文里盡情YY,名聲大振,這個虛構名字也成為了具有代表性的心態名詞。盡管瑪麗蘇一詞來源同人文,但現今,瑪麗蘇不僅出現在同人界也出現在原創界。
Mary Sue即在一些文學作品的同人文中虛構出一個真實劇情中沒有的主角,此主角往往十分「完美」,與真實劇情中的人氣角色糾纏不清,曖昧不斷,桃花朵朵開。現在,瑪麗蘇還不光指同人文作者的自戀心態現象,也指原創文作者的心態現象。另外,也不僅限於女性作者,對於男女作者皆有的這種心態現象,統一簡稱為 「蘇」(Sue),以男性為主角的蘇文被稱為「湯姆蘇」。[1]
瑪麗蘇原本是文學界的一個流行語,隨著網路文學被大量搬上銀幕熒屏,瑪麗蘇隨之也入侵了影視界
⑵ 「聖母思想」為什麼讓人覺得厭惡
聖母相當於就是滿口的仁義道德,只要事情未發生在自己身上,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可以原諒的。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立馬翻臉極力聲討咒罵,不成勝母表絕不罷休。
⑶ 小說里的聖母婊是什麼意思
聖母婊是一個網路用語,意思是那些無原則底線的包容、原諒他人,對任何人事物都抱有博愛之心,不講求客觀事實,一切行動准則都只圍繞「愛」、「善」兩字為中心,會因此傷害到他人的人。
中文名
聖母婊
外文名
The bitch who was the Moral
詞性
貶義詞
出處
網路
「聖母」明顯是褒義詞,而「婊」是貶義詞,這兩個詞是怎麼湊到一起的呢?聖母婊描繪的是一種思想體系,它有兩個要點:1、不論客觀事實,強烈主張愛護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直至形成對弱勢群體的偏愛和特權。2、主張用愛、包容等理念來解決一切社會沖突。跟中國的聖母婊對應的西方概念,是政治正確——說到底,聖母婊是個中國名詞,但它的思想體系來自於現代西方。
如果講歷史淵源,說聖母婊的思想體系來源於基督教,大致上是正確的,裡面的聖母部分也隱含了這樣一個意思,但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中,也包含有這種成分。然而,聖母婊占據人類社會道德制高點的時間並不長,也就是最近幾十年。在此之前,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快意恩仇的文化傾向還是大於聖母婊。
聖母婊總體而言作為一個貶義詞,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相當一部分人對其思想體系的反感。
聖母婊不顧客觀現實,空談愛與善良,一味保護和縱容某些反社會及違法犯罪行為,甚至去保護那些「弱勢群體」直到他們擁有特權的思想體系(例如:黑人、穆斯林的特權,給老人和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開脫)。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這個社會也會混亂、暴力到無法運行,當前在西方國家愈演愈烈的暴恐事件,即是凶兆。所以,聖母婊才在中國社會——一定程度上也在西方社會,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大的反感,被稱為婊。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聖母婊對於弱勢方的溺愛式保護,有可能最終害了弱勢方。溺愛的越過分,弱勢方往往會認為這種溺愛式保護不是強勢方的善意,而是強勢方的懦弱、愚蠢,從而肆無忌憚。而到了強勢方真正被徹底激怒的時候,處於無助甚至悲慘之中的就是弱勢方。而聖母婊彷彿起到的是一個欲擒故縱的作用。
⑷ 聖母婊都有哪些特質
「聖母」是褒義詞,而「婊」是貶義詞。這兩個詞怎麼會湊到一起呢?聖母婊主要有兩個特徵,1.不論客觀事實,強烈擁護社會弱勢群體,直至形成對弱勢群體的偏愛和特權。2.主張用愛和包容來解決一切社會沖突。
生活中,聖母婊也是隨處可見。比如說我們寢室就有一位,她外表柔柔弱弱的,對什麼都很熱情,給人一種心繫天下的感覺。她每次給我們分享零食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小美,這個蘋果是我剛剛買回來的,很甜的,你吃一個吧。」,因為我不喜歡吃蘋果,所以就一再拒絕,沒想到她這樣說:「哎呀,吃一個嘛,蘋果對皮膚好,就吃一個嘛,我就在這看著你吃,好不好?」,好不好?大姐,我謝謝你啊,我是真的不喜歡吃,您這不是逼我嗎?
大家去火車站,高鐵站買票取票的時候可能都遇見過這種情況,「小姑娘,不好意思哈,我們的火車馬上要檢票了,可以讓我插個隊嗎?我媽媽還在那邊等我呢,老人家身體不好,我得快點取票」。自己班次的火車要開了,還帶著老母親,你就不知道來早點嗎?取票的哪個人不是趕時間的,要是真的心疼你媽媽,就早點把所以事情都弄好,別人老人家等你。
有次坐公交車的時候,旁邊是一位媽媽抱著一個小孩。小孩很調皮,一直在動,踢了我一下,覺得很好玩,然後就一直踢。我跟他媽媽說讓她管管她的孩子,這位媽媽卻說:「小孩子嘛,不懂事,踢的也不重,他鞋子也是干凈的,沒事的。」,踢的不是你,你當然沒事,我就翻了那個小孩一眼,結果她媽媽就對小孩說:「這個姐姐不喜歡你,你別碰她。」,小孩消停了一會,又開始拿手指戳我,我的脾氣不好,火氣就上來了,對那個小孩很兇的說了一句:「你再戳一次試試,把你送到警察局」,他立馬就哭了,然後就是她媽媽的破口大罵,他還小,你都這么大了,不知道讓讓他嗎?看把我們家小孩嚇得,你這個人不知道尊老愛幼的嗎?我當然知道應該尊老愛幼,但是前提是值得尊,值得愛,你的孩子好像完全不需要。
聖母婊,就是把一切的錯都加在別人的身上,卻一直樹立一個善良博愛的形象。道德高尚很好,但是你用你高尚的道德去約束別人就是一種酷刑。
⑸ 《傳奇之王》為什麼評分不高
電視劇《傳奇之王》評分不高是因為這部劇是用來渲染聖經的十字架,聖母婊,不符合主流價值觀。
劇中人小梅的結局也算是與她的老公夫妻同歸。天龍的仇人包括間接仇人,又舍她其誰呢。一樣的掛著牌坊的假貞潔,假公正,假慈悲。
劇中每一個銜接起來的錯誤鑄成其後而來的罪惡。因果往復,謊稱用錢可以贖回已經回不來的天龍,致使老爹去借高利貸。
這部劇好的地方:
1、場景氛圍渲染得非常好。
2、音樂配得很好,配合演員說出來的某些話,很有張力。
3、鏡頭表現,運用了多種電影拍攝手法,是一般電視劇不具備的。
4、不拖沓,鏡頭的剪輯和很到位。
5、雖然情節有拷貝基督山伯爵之嫌,但是能夠納入變成中國版,也體現了編劇的功底。
6、對白與台詞方面,還是有不少亮點。
⑹ 《巴黎聖母院》中,反映了什麼道理
《巴黎聖母院》中,反映了什麼道理?
讀巴黎聖母院的啟示?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巴黎聖母院》這部偉大的巨著,讓我讀懂了人海滄桑, 旅途坎坷,哪能沒有折不盡的荊棘藤蔓,哪能沒有踏不平的溝溝坎坎,哪能沒有碰不到的險阻艱難……假如你用青春的火花點燃心房的的希驥卻被颶風泯滅,假如一次次期待都化作秋天的落葉……那麼,請你要面對現實,珍惜你自己。
⑺ 網上的「聖母」在現實中都是什麼樣的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有一種人被人稱為「聖母婊」,這種人就是一副救世主的樣子,對人或事做出同情,包容的態度,無論是對是錯,都要站在固定的角度看問題。
「聖母」在網路中會扮演著老好人的形象,什麼事在那些人眼中都有合理之處,而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更是大噴特噴。我曾經看過一個漫畫,有個人在路上看到發生車禍,現場很嚴重,他也和好多路人一樣圍觀,不停的拍幾張照片,然後就回家去了,完全沒有要幫忙的意思。但回到家之後,就把照片上傳到網路上,緊接著就開始義憤填膺,狠狠批判當時在場的路人,罵人家沒有同情心,不上去幫忙。其實這個漫畫諷刺了一大批人,尤其是那些在網路中對他人的事指手畫腳,並要求他人如何如何的,很有意義。他們會在網路上大肆表述自己的觀點,批判他人,站在所謂的「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抨擊那些丑惡等我一面,顯得自己有多正直,多有愛心,可就是這種人最令人反感,只看到表面或只說不做,還要求他人去做,真的讓人心生厭惡。
這種人一般在現實生活中都是處於劣勢的,可能他們的生活很糟糕,又很不甘心,於是就在網路中尋求絕對的公平正義。他們會在現實中忍氣吞聲,遇到不公平等我待遇或者丑惡的事情,一般都會選擇沉默,不敢發聲,因為他們也害怕,不敢站出來,只有藏在人群中畏畏縮縮。而一旦到了網路中,那就是魚入大海,簡直就是個救世主,什麼事都要評頭論足一番,對於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更是義憤填膺,會毫不猶豫的指責人的過失,對於那些遇到丑惡的事情而不敢發聲的人,更是猛烈抨擊,會大力批判他們沒有人性,不出手救援,要是自己在場會怎樣怎樣,殊不知自己也是那種選擇沉默的人,也只有在網路扮演著「正義人士」,想想就覺得很可笑。
我們不需要「聖母婊」我們需要的是敢在現實生活中說話的人,如果自己也做不到又何必去強求他人呢?只要做好自己,能影響他人最好,不能影響也是自己為社會做了一份力量,沒必要什麼事都要求他人如何做,別人有自己的思想,會知道如何做的。
⑻ 聖母婊是什麼意思
聖母婊就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包容他人的過錯。
聖母婊是一個網路用語,指那些無原則底線的包容、原諒他人,對任何人事物都抱有博愛之心,不講求客觀事實,一切行動准則都只圍繞「愛」、「善」兩字為中心的人。
專指那些無原則、無底線的包容、原諒他人,不講求客觀事實,空談愛與善良,一味保護和縱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