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性別大錯位什麼時候上映
性別大錯位 Sam (2015)
導演: Nicholas Brooks
編劇: Nicholas Brooks / John Andrew Gallagher
主演: Natalie Knepp / Sean Kleier / Stacy Keach / Morgan Fairchild / Bryan Batt / 更多...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6
片長: 100分鍾
IMDb鏈接: tt1309379
㈡ 誰知道這是什麼電影啊,如下圖
◎譯名末日崩塌/加州大地震(台)/聖安地列斯
◎片名San Andreas
◎年代2015
◎國家美國/澳大利亞
◎類別動作/冒險/災難
◎語言英語/漢語普通話
◎字幕中英特效雙字幕
◎上映日期2015-05-29(美國)/2015-06-02(中國大陸)
◎IMDb評分 6.3/10 from 57,524 users
◎視頻尺寸1280x720
◎文件大小1CD 1.16Gib
◎片長114分鍾
◎導演布拉德·佩頓 Brad Peyton
◎主演道恩·強森 Dwayne Johnson
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 Alexandra Daddario
卡拉·古奇諾 Carla Gugino
雨果·約翰斯通-伯特 Hugo Johnstone-Burt
雅奇·潘嘉比 Archie Panjabi
科爾頓·海恩斯 Colton Haynes
艾恩·格拉法德 Ioan Gruffudd
保羅·吉亞瑪提 Paul Giamatti
凱莉·米洛 Kylie Minogue
李威尹 Will Yun Lee
瓦內薩·羅斯 Vanessa Ross
馬特·傑拉德 Matt Gerald
阿特·帕金森 Art Parkinson
羅賓·阿特金·唐斯 Robin Atkin Downes
艾倫D·柏溫 Alan D. Purwin
亞歷克·烏特戈夫 Alec Utgoff
摩根·格莉芬 Morgan Griffin
傑米斯·巴特勒 Jaymes Butler
艾倫·波普爾頓 Allan Poppleton
◎簡介
雷·蓋恩斯(道恩·強森 Dwayne Johnson 飾)正驅車前往舊金山,隨著一聲巨響,周圍的樹木與電線桿變得七扭八歪,緊急剎車查看狀況的蓋恩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公路被一條深不見底的裂隙截斷,甚至錯位,加油站被裂成兩半隔著「峽谷」遙遙相對。隨著這場超級地震毫無預 兆的來襲,整個城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高樓大廈相繼倒塌,到處都是驚慌失措的市民。更要命的是,如此強烈的地震,「摧枯拉朽」般粉碎了堅實的大壩,洪水如猛獸一般湧向已經水深火熱的城市,「天崩地陷」的景象猶如「末日」已然來臨……
◎幕後花絮
影片片名「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是指貫穿美國加州的斷層,長約1287千米,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都在這個斷裂帶上。其存在時間已經超過二千萬年,有地震學家認為這是由於一次巨大的地震造成的。
好萊塢此前也拍攝過「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之上的城市發生大地震的電影,比如1974年的《大地震》(Earthquake)還有羅蘭·艾默里奇的《2012》。
盡管在片中飾演父女,但扮演父親的岩石強森(1972年生)只比女兒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1986年生)大14歲。
這部影片是古奇諾繼《巫山歷險記》、《極速復仇》後與強森的第三次合作。導演佩頓此前執導過強森主演的《地心歷險記》第二部,並且計劃拍攝第三部。
影片2014年4月22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黃金海岸開機,拍攝歷時三個月,7月27日在舊金山關機。
㈢ 求一部美國關於女子監獄的電影!!!!!!!(30分)
《2029星球女子監獄》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V9fw-hXNRtd5C4iYV9vpg
《2029星球女子監獄》是一部由勞埃德·西蒙德爾執導的科幻動作片,喬許·巴克,David Fisher、卡特琳娜·布羅佐娃Katerina Brozova參加演出。
㈣ 這是一部經典的美國電影,求片名導演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於2005年上映,改編自1964年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電影由蒂姆·伯頓導演。
約翰尼·德普飾威利·旺卡,弗雷迪·海默飾查理·巴克特。這是在1971年的電影《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廠》之後的第二部改編自此書的電影,上一部《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廠》是由Mel Stuart指導。
http://ke..com/view/294889.htm
㈤ 找一部歐美的電影,大概情節是男女主人公都是只要發生關系後就會改變性別的
有兩部電影,但好像沒你說的那個情節,你看一下是嗎?
1、《與冤家約會》主要演員: 蓋·皮爾斯(Guy Pearce) 、Claudia Karvan(Claudia Karvan) 、Matt Day(Matt Day) 、Lisa Hensley(Lisa Hensley) 、Pippa Grandison(Pippa Grandison)
(澳)情人節的聚會上,光彩照人的電視u星、節目主持人布雷特與嚴謹的科技記者塔茜相愛了。又是情人節時,布雷特拿著別的姑娘的贈花來找塔茜,塔茜很生氣。厭倦了成為妻子眼中完美人物的布雷特決定擺脫束縛,兩人就此分手一天,奇跡發生了,他們在睡夢中變成了對方,角色替換並未改變他們 的思維,這倒使壞事變成了好事...
2、《女男變錯身》
主演:薩米拉·阿姆斯特朗 凱文·席格斯 艾蜜莉·漢普雪兒導演:尼克·赫倫地區:英國上映時間:2006類別:喜劇愛情
簡介:伍迪(凱文;席格斯 飾)與妮兒(薩梅瑞;阿姆斯特朗 飾)來自背景各異的家庭,既是鄰居以外他們還在同一所學校.伍迪擅長橄欖球,妮兒則品學兼優,性格完全不同的兩人視對方為敵人.一天他倆在阿茲特克大神面前爭吵,第二天醒來後經發現自己的身體與對方調換了. 讓他們都十分困擾的是要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與家人朋友.盡管他們用盡了辦法要換會自己的身體.未果後兩人都決定要用這次機會敗壞對方的名聲,讓對方出盡洋相. 妮兒的高校面試與伍迪的橄欖球賽日子快到了,慌忙的他們只好互相合作,教會對方自己的本領.在這個相處的過程中,他們都發現了對方的特點,冰釋了之前的一切誤會,情愫漸生…
㈥ 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
《精神病患者》(這個很典型,已經是人格分裂類型電影的鼻祖啦。)
《極度瘋狂》(這部看似小成本電影,認真看,確實很不錯)
《致命ID》(很經典的人格分裂類型,11個人格。。)
《一級恐懼》(雙重人格殺人片)
《搏擊俱樂部》(被工作和生活壓抑的白領分裂出了一個強勢的領導人格。。)
《機械師》(也是恐怖的)
《秘窗》
《美色殺人狂》(雙重性格殺手)
《美國精神病人》
《第九部分》
《血色月亮》
《禁閉島》(這部是萊昂納多主演的。。)
《捉迷藏》(這個還不錯,驚悚的)
《沉默的羔羊之紅龍》
《美麗心靈》(偏執型人格分裂。。)
《閃靈》(這個比較經典)
《七宗罪》
《記憶碎片》
《猜謎殺手》
《黑天鵝》(新片子。。)
《鳥人》
以上這些都是歐美的,我覺得美國拍的人格分裂電影非常的不錯~
另外韓國的有 《女高怪談2:狐狸階梯》
香港的 《月夜閃靈 》 和 《妄想》
日本的 《多重人格少女》
電視劇有《雙面伊人》《愛殺17》等等,都很不錯~
㈦ 找幾個經典好看的美國電影 要好評高的那種
科幻跟驚悚類的其實你上網一收還真是太多太多了,好多人也都有很好的推薦。推薦幾部自己覺得劇情不錯,不用太費神去研究個中蹊蹺,口碑也不錯的電影。樓主參考參考。都算是高分大眾的電影。
懸疑驚悚的:
1、《恐怖游輪》講女主和朋友們上了一條游輪,被困在游輪里發生的殺戮故事。不過這個故事主旨講的不是殺戮,而是關於輪回。
2、《孤兒》這部小女孩的演技很不錯。故事發展也很扣人心弦。嗯,一對夫婦收養了一個聰明的(應該叫詭異)小女孩,之後給這個家庭帶來的驚悚變化。PS非鬼故事。
3、《致命ID》有關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的故事。個人是比較喜歡這類電影的。同樣的精神分裂片《搏擊俱樂部》也是很喜歡。前面那部人格分裂得有點多啊哈哈男女老少都有,結果主人格還真讓我意想不到啊~後面這部呢,嘖嘖,兩個帥哥的對手戲,如果沒看過簡介,本身觀影分析力也不強的話,結局會出意料啊~覺對的高分電影。
4、《萬能鑰匙》結局出意料。有關靈異、宗教、巫術的。
5、《蝴蝶效應》系列。有關穿越。結局真是不錯啊。
6、《靈異第六感》這部那個小男孩還入選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了,史上最小啊·····劇情很好,結局也是亮點啊。這部有鬼的。
另外,非美國的懸疑類,比如日本的《告白》——教師,青少年,復仇,殺人,一貫的日風,有些鏡頭拍得真美。泰國的《致命切割》——有關連環殺手,虐童,性別錯位,變性。韓國的《殺人回憶》——真實改編,連環殺人。還有新出的《聖殤 》——人性,救贖,亂倫。都是可以一看的片子。
科幻的:
1、《復仇者聯盟》及其眾主角各自的電影還有各種英雄系列。樓主估計都看了。
2、《X戰警》系列。這個估計樓主也不陌生。
3、威爾斯密斯系列的《獨立日》、《我,機器人》、《黑衣人》、《我是傳奇》等樓主大概也是看過。
4、斯皮爾伯格的《ET》、《人工智慧》·······也看了吧
5、去年還是前年的《人猿崛起》可以看看,嗯,個人認為這部一般,殺時間吧。
6、《十二猴子》這個講人類被12隻猴子的病毒折騰,後來主角穿越到過去,有關時間悖論的故事。
7、《源代碼》主角接受了一個任務,在8分鍾循環里找出炸毀列車的犯人。最後平行宇宙了。
8、《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個還真是只有死忠科幻迷才看得下去的,沒有高科技喲,只有幾個人在聊天,然後聊了整部劇······哈哈哈個人挺喜歡的。
好累,先這些吧,一時也想不到了,樓主網路一下就有很多介紹很詳細的推薦了~
這些真是我自己寫的呀~~絕不是復制黏貼的!!
望樓主採納呀~
㈧ 有部電影是講一個男孩想要當女孩的,請問這個是什麼電影
名字是《玫瑰少年夢》
《玫瑰少年夢》是一部由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國共同拍攝的愛情喜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生為男兒身卻懷女兒心的小男生-呂多維克的心路歷程。
《玫瑰少年夢》 - 劇情
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生為男兒身卻懷女兒心的小男生-呂多維克的心路歷程。在他看來,轉換性別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了。他是一個滿懷希望又情感特別細膩的孩子,因而真的相信終有一天,奇跡會降臨。毫無疑問,呂多維克想變成女孩子,而且他還戀上了自己的同學-同時也是他老爸同事的兒子-熱羅姆。故事由兩個小男孩被家人發現打算結婚開始展開劇情,當然這事無疑在他們那個平靜的市郊小區掀起軒然大波。逐漸地,呂多維克的家人驚訝地發現他想變成女生的念頭並非兒童的異想天開。於是他們相反設法改變他的傾向,但是絲毫未見成效。影片生動而又真實地展現了了鄰居及其老師面對這等離經叛道的激烈反應,但最終還是回復到皆大歡喜的結局上來。
《玫瑰少年夢》 - 關於影片
《玫瑰少年夢》「《玫瑰少年夢》其實講述了一個情節老套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在意鄰里街坊的閑言碎語,也不要因為自己異於常人而感到羞恥。」第一次執導故事長片的導演阿萊納·貝利內概括說。
劇中小男主人公由成穩且招人喜愛的新人Georges Fresne扮演,他扮演的呂多維克生為男孩,卻認為自己其實有著女孩的心思,並且天真的以為犯下這錯誤的上帝一定會改變他的性別。滿懷希望的他,再經由看過的那些童話故事的熏陶,堅信會有神力幫助他實現縹緲的願望:回復成他一直想要成為的女兒之身。當呂多維克說:「我現在是男孩,但是總有一天我要變成女孩的。」這句話對他來說理所當然。就好比說:「我總要長大的。」是一個道理。
電影劇照導演貝利內解釋說:「通常,很多影片都將性取向當作笑料處理。但我拍《玫瑰少年夢》,是想通過反映呂多維克的童真以及他那(對自己性別取向的)決絕,來讓觀眾對他的困惑有所觸動進而去理解這些異常的行為。電影中有很多搞笑的場面,但也不乏精心設計的戲劇沖突。」
當今的流行文化無疑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就像Berliner分析的那樣:「性別概念的區分已經跟過往不太一樣了。」但即使兩性之間的界限再模糊,甚至於說異於通常意義上的性別特徵已經能被大眾接受甚至某些人引以為榮,但是針對個人性質的性別錯位-尤其是發生在兒童身上時-卻仍然是個禁忌。導演說:「據我所知,沒有人在這個年紀之前談及這個話題,就說性別意識產生的年紀。」但他同時表示這部電影並非要指出對於幼童來說哪種行為是正確的,哪種又是錯誤的。「拍攝該片的時候,我們並不關心呂多維克的將來會變成怎樣。可能影片中的某些情節會引發一些事情,也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
《玫瑰少年夢》而取而代之的,貝利內、編劇Chris vander Stappen以及女性製片人Carole Scotta試圖想證實得是兒童怎樣去影響父母、鄰里甚至於他/她所處的社會群體。「對做父母的人而言,要接受他們孩子性取向的異常需要擁有莫大的勇氣-因為最使人害怕地是想像他們自己與常人有異或者說被他人視作異類會怎樣。」本身就是兩個孩子父親的Berliner指出,「鄰里街坊就像n面鏡子:當它們中的一面反映出扭曲的圖像,你就會盡你所能將它展現出來。」為了保持事先預設的故事主線基調,導演找來了法國演員Michèle Laroque跟Jean-Philippe Ecoffey,分別出演劇中的媽媽與爸爸,在拍攝的過程中,前者還一直提醒自己:「我不停地對自己說,如果這種事情發生我身上,我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影片講述的正是主角與普通成長期的小孩不同的經歷:一個孩子怎樣去發現自己中意的舉動在別人眼中卻有悖倫常。呂多維克就發覺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結果去遭到成人社會的冷遇。這種冷遇並非是肉體上的,但卻更加令人痛苦。兒童在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世界中成長,在他們眼中這是個詩意的、開放的世界,在這個小世界裡面,夢想與現實幾乎混為一團。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另一方面,成年人的思維定時已經深受外表、社會道德以及固有的什麼是正確的、什麼又是錯誤的觀點所影響。大人總是固執地認為,男孩就該喜歡藍色,只有女孩才愛粉紅。
《玫瑰少年夢》正因為女生裝扮成假小子比男生男扮女裝更容易被人接受,編劇Chris vander Stappen才要選擇從小男孩的視角展開這個故事。「男性對這種行為(性別錯位)付出的代價無疑更高。一個認為自己其實是個女生的小男生在其他堅信男人就該陽剛的男性群體中會引發恐慌,」他解釋說。「vander Stappen的劇本之所以吸引我就在於成功描繪了一個無拘無束、夢幻神奇的兒童天地,在那片天地之中萬物皆有可能,」製片人Carole Scotta評說,他創辦的「Haut et Court」電影公司就是靠短片製作及發行起家的。她那希望同他人分享發掘電影天才的熱情指引她找到貝利內跟vander Stappen來合作拍攝她的首部長片。電影拍攝資金一度周轉困難,一個當然是因為影片本身涉及的話題相當敏感,二個則是因為為營造片中小主人公呂多維克的夢境所做的特效花費頗多,盡管如此Scotta卻將拍片比作結婚,說道:「你一旦結婚總希望婚姻能白頭偕老,所以當然得找個合適的對象。」
《玫瑰少年夢》很多觀眾後來都會發現Veronique Melery為該片設計的布景所採用的艷麗色彩被攝影師Yves Cape恰如其分地拍攝下來。影片開頭,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片明亮的顏色跟展現城市繁榮生活的一場慶祝活動。但是當呂多維克意識到自己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且其他人開始對他及他的家人評頭論足的時候,現實世界的顏色於是黯淡下來。事實上《玫瑰少年夢》的視覺效果符合故事主線,像及蒂姆·波頓的《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1990年)。戲一開場,什麼東西都是明亮的,開放的,愉悅的和色彩斑斕的。然後,之前被許可的行為後來被指明是禁忌,結果呂多維克的世界就逐漸黑暗起來了。影片前半部分選用的艷麗的暖色系與後半部分採用的以藍跟灰為基色的冷色調截然相反。當呂多維克一家中產階級的平靜生活被打破的時候,影片的結構逐漸鬆散。導演貝利內:「我大量使用高角鏡頭,因為我喜歡『我們是我們自己的觀眾,看著我們自己來來去去』這種說法,另外這對我來說意味著居高臨下。」
《玫瑰少年夢》拍攝呂多維克的戲分很難在抓住小演員注意力、按照緊湊的拍攝計劃表演跟同時又得避免任何使小演員入戲太深而受到劇中角色影響的可能之間把握平衡(畢竟那是個有異常性別認同的角色,而演員卻是尚處在成長期的正常男孩)。小演員Georges Fresne身上兼具的脆弱與決絕正是導演所想要的。「相對於他那個年紀應該擁有的思想,他表現的過於成熟,並且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注入了作為一個真正的演員應有的想法,還努力去探求為什麼他所飾演的那個角色會做出那種舉動,」貝利內贊賞到。「大部分試鏡的小孩都沒辦法勝任這個角色,因為劇本不僅很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還令他們渾身起雞皮疙瘩。」發夢與魔力,這兩件呂多維克的祖母伊麗莎白-一位在上世紀女權運動高潮時期得到成長並為自己的女兒選擇的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深表遺憾的女性-給他的工具,成了小主人公生活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這位寬容的祖母在呂多維克的家人威脅說不要他的時候收留了小外孫,並一起觀看後者喜歡的一檔名為「Pam」的電視節目,這時,她叫他閉上眼睛,這樣的話,世界就會變成他想要的那樣。他幻想著成為變成像Pam那樣的擁有魔力和一頭亮麗長發的仙女。「呂多維克通過發夢跟想像來逃避現實。而且對他來講,這兩樣跟呼吸一樣天經地義。人年齡越大,限制各種可能性發生的障礙越多。我覺得生活就像某種意義上的漏斗,」貝利內說。「這就是我拍電影的原因,因為這樣我就能嘗試創造任何東西。」曾經為彼得·格林納威的多部電影以及布賴恩·迪帕爾馬的《碟中碟》(Mission Impossible,1996年)系列做過特效的Eve Romboz在該片中運用經過處理的合成圖像來賦予本無生命的木偶以靈性,同時在其中添加了簡短的動畫片段用來以呂多維克的視角創造出一片奇幻的天地。影片中人造的色彩斑斕的木偶世界,並且反映出當現實與夢境發生沖突時,那鮮活的色彩是如何褪去光澤的。
《玫瑰少年夢》在劇中扮演呂多維克的媽媽-阿娜-的Michele Laroque在讀到電影劇本時大為所動,表示被故事中力圖營造的輕松及幽默氣氛所感染。至於飾演呂多維克爸爸皮埃爾的Jean-Philippe Ecoffey戲分相對不多,他在詮釋這個人物的時候相當注意,以避免自己演成個反面角色。「皮埃爾對待任何事情都很激進。比如兒子出現異常的時候,他是家中表現地最不能容忍的一個人,因為他喜歡任何事都中規中矩、不得出格。但最終隨著時間的推逝,他還是想開了,」Ecoffey解釋說,「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家庭以及人際關系,並且告訴人們怎麼去化解矛盾。」片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無疑是小主人公的奶奶伊麗莎白,這個角色落入Helene Vincent囊中,她演過很多法國電影,稱得上是老戲骨了。Vicent自己評價說:「伊麗莎白是一個完全正面的女性形象,她一直堅持自己自青春年少時所信奉的處世態度,也是她千方百計幫助自己的小孫子面對現實。我認為,這個片子的可取之處在於促使人們不要對『異端』抱有恐懼心理,而是通過愛來理解和接納。」
《玫瑰少年夢》故事發生在布魯塞爾市郊一個寧靜的社區裡面,呂多維克的事兒令鄰里驚慌不已,因為這可能會威脅到社區的和諧。說到呂多維克的小意中人-熱羅姆,則對父母言聽計從,但卻被小呂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至於他的父母-阿爾伯特跟麗才特·布蘭夫婦在面對兒子的「出軌」時,絲毫不妥協,不僅對呂多維克一家冷言冷語,還想方設法疏遠、排斥他們。導演對此解釋說:「片中的成年人反應過激是因為在「我到底屬於這個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我究竟是誰?」這個本原問題背後還隱藏著其他令人困惑的東西。影片本身並沒有從心理學上去解釋呂多維克為什麼會做出異常舉動,當然這背後肯定有原因,不過也因為片中牽扯到的問題比較難去把握。」最後,戲中最讓貝利內感到吃驚地是,主要夢想的幻滅跟人物沖突最終都回復到皆大歡喜的路子上來。
《玫瑰少年夢》 - 關於導演
導演阿萊納·貝利內在給扮演呂多維克的小演員喬治·杜·弗亥斯尼說戲《玫瑰少年夢》是比利時電影導演阿萊納·貝利內的處女長片。Berliner以優異的成績從位於布魯塞爾的比利時國家表演藝術和傳播技術學院畢業之後,曾為法國電視一台打工,參與拍攝其播出的多部電視劇。他在法國電視一台參與拍攝的劇集包括:《維克多先生》(Monsieur Victor,1993年),《La guerre des prives》(1993年),《Extreme Limite》(1992年),《榮膺》(A l'ombre de la gloire,1992年),《Les Galettes de Maimie》(1991年)。1990年,貝利內執導的短片《賭場》(Casino,1990年)入選當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相關單元。除了自己的導演職業,他還在比利時名導Erwin Provoost創辦的製片公司中充任劇本的熱心讀者與參謀,並在位於法國里爾的北下加萊省影視學校里教授編劇課程。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跟兩個孩子。
《玫瑰少年夢》 - 主創人員
導演 阿萊納·貝利內
編劇 CHRIS VANDER STAPPEN
阿萊納·貝利內
製片人 CAROLE SCOTTA
攝影 Yves Cape
錄音 LUDOVIC HENAULT
布景 VERONIQUE MELERY
演員指導 BRIGITTE MOIDON
服裝 KAREN MULLER SERREAU
剪輯 SANDRINE DEEGEN
配音混錄 PHILIPPE BAUDHUIN
THOMAS GAUDER
特效 SPARX
音樂 DOMINIQUE DALCAN
發行公司 比利時WFE
RTBF
法國HAUT ET COURT
LA SEPT CINEMA
TF1 FILM PRODUCTION
英國FREEWAY FILMS
《玫瑰少年夢》 - 公映爭議
該片被美國電影協會評定為R級,然而全劇自始自終沒有任何有關「性」的內容。因此這樣的決定有點誤導觀眾,就好說性別界定與性取向是一回事似的。
《玫瑰少年夢》 - 所獲獎項
提名
英國電視電影藝術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法國愷撒獎:最佳處女片獎
澳大利亞電影評論圈獎:最佳外語片獎
約瑟夫·普拉泰奧獎:比利時最佳導演獎
金衛星獎:最佳外語故事片獎
聖保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觀眾獎
獲獎
卡布爾浪漫電影節:金斯旺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獎
佛羅里達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外語片評委會大獎
同志媒體獎:傑出影片獎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約瑟夫·普拉泰奧獎:最佳票房獎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水晶地球儀獎
烏克蘭Molodist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薩拉熱窩電影節:影評人費比西獎
美國西雅圖同志電影節:最佳影片觀眾獎
㈨ 關於好萊塢電影的身份認同
好萊塢對電影有著一套成熟的商業文化運作模式。電影在好萊塢,是一條慾望的生產和滿足的文化流水線。在多年摸打滾爬的歷練中,好萊塢掌握了一套「勾兌」大片、名片和「奧斯卡」影片的釀造秘方,就像可口可樂神秘的「7X」秘方一樣,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與眾不同、身價倍增,它能「化腐朽為神奇」,化平淡為「可口」和「可樂」。雖然好萊塢的這個配方是個高度機密,但裡面至少含有這樣一些基本元素:慾望、愛情、自由、正義、神話和美國夢等等,這些我們在幾乎每一部好萊塢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實上,這個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萊塢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它作為全球「夢工廠」和「印鈔機」的最大源泉。
憑借著這樣的核心競爭力,好萊塢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現代的傳奇。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猛推進和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元文化交融溝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觀眾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隨之多元化。好萊塢追求慾望和利潤的痴心腳步已經越來越追不上觀眾變心的翅膀了,他們渴望有更新穎、更奇異的視覺體驗來刷新自己的藝術期待,滿足自己高企的審美預期。他們急切地需要世界題材來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盈利能力的新邊疆。現在,這只文化大鱷開始向世界張開了大口,在世界各國開設「灌裝分廠」,開始夢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這樣的運作策略和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跨國公司有著驚人的相似。
影視資源的枯竭和觀眾審美疲勞帶來的焦慮,是好萊塢「文化入侵」其他國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慾望工廠」的生產要得以延續,最重要的就是新奇。這不僅僅指電影拍攝技巧和電影明星的不斷更新。經過一個世紀的生產,西方市場出現了原料緊缺的狀況,好萊塢曾嘗試向太空、史前和未來等幻想空間進軍,雖然也取得了類似於《星球大戰》、《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動漫帶來的沖擊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於是,到異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尋找寶藏,尋找新的慾望原料,成了好萊塢的新戰略。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東方,盯住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好萊塢來了,留給我們最大的懸念就是: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題材會被美國人演繹成什麼樣子?他們將會「戲說」還是「正說」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記憶?
其實,慾望也好,想像也好,說到底好萊塢是一個文化工廠,他們挖掘新題材的沖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利潤的追求和攫取,是為了分食世界電影市場的大蛋糕,並不是在從事文化保護計劃,他們是好萊塢,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將會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准來打量和改造傳統的民族題材,並按照他們嫻熟的商業邏輯來進行運作,推向世界。首先,他們不會「正說」,其次他們也不會「戲說」——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想像,不符合他們的文化理解——但他們會「西說」,將一個東方的、中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題材處理成一個西方的、美國的、好萊塢的和後現代的電影文本。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傳統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邏輯的更改。
以此前運作的《花木蘭》為例,動畫片《花木蘭》並不是一個充分尊重中國人印象中那個傳統「替父從軍」的民間傳說的模式和版本,而是進行了大膽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習慣的藝術誇張和改編,片中花木蘭成了一個典型言談舉止大膽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動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沒有中國傳統封建社會里女子的矜持和謹慎。這樣的花木蘭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蘭,而非傳說中的花木蘭。是用自己的文化想像和演繹裝進了這個名叫「花木蘭」的瓶子里,然後大聲吆喝著,出口到中國來大賺其錢。這將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孩子們對這一中國歷史上經典的女性形象的認同和接受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而當好萊塢陸續對《楊家將》、《西遊記》、《孫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國經典完成「西說」時,中國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圖將會是怎樣的圖景?
面對好萊塢的文化入侵,這其實才是最令人心驚和擔憂的。
與好萊塢咄咄逼人的文化擴張相比,國內影視人還沉迷在「戲說」版的宮廷戲、模式化的「警匪劇」等的製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負擠壓得喘不過氣來,藝術想像力蒼白無力,進取心和創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對這些已經融入我們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資源,我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與國外藝術家們對中國傳說題材的熱衷的態度相比,著實令我們的藝術家們汗顏。
此外,與國外同類的藝術作品相比,國內的歷史傳說影視作品,大多流於機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創意力度方面明顯有缺失。如《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孫臏與龐涓之間的鬥智並沒有很濃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艷的愛情故事,波瀾壯闊、波譎雲詭的智勇謀略淹沒在濃厚現代味的情感糾葛中,令人失望。創作思維的落後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對待歷史題材的創作態度,這些應該是好萊塢搶拍中國題材影視劇帶給國內同行們的一個重要警示和啟迪。
好萊塢挖掘的雖然是中國的歷史題材,但著意的卻是未來的市場和文化傳播。明白了好萊塢的真相,我們才能把握現在,為自己贏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風起雲涌,這是時代的現實圖景,但是如何讓延續了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煥發生機,如何接續傳統文化傳承的這根千年文脈,增進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國國民的文化認同,讓中華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獨特的民族旗幟,這將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永恆的話題
好萊塢電影裡面的主角是男人,因為它可以體現女性所無法體現的各種元素。各種性格特徵在女性的詮釋下,會不合邏輯,女性一開始就給人一種定性的感覺,比如母愛,慈愛,關懷等等,而男人可以自由詮釋各種性格的角色。
你說的女性喜歡看男人的電影,這很正常,絕大部分好萊塢電影都是描寫男人的。如果你以為她們性別錯位,那麼問問你自己,喜歡看那些女性的電影么?自己有什麼看法,比如梅麗爾斯特里普和凱特溫絲萊特,你會拒絕她們的電影么?至於她們認同誰那就看個人喜好了,大部分應該是男主角,我就喜歡康納利,克魯斯,馬奎爾等等。
㈩ 一部美國電影,講靈魂交換的。
《女男變錯身》
電影介紹
伍迪和妮兒雖然住在彼此隔壁,又上同一所高中,但兩人個性天差地別,彼此互看不順眼,是不共戴天的死對頭。伍迪是西達高中橄欖球隊里最閃亮的四分衛,他人長得帥、個性親切大方、極富運動細胞又十足超人氣,是學校里的運動明星風雲人物,眼看返校節橄欖球友誼賽即將到來,伍迪非常期待能代表學校出賽。而住在他家隔壁也跟他同校的,是功課名列前茅但社交笨拙的書獃子女生妮兒。對她來說,人生最重要的意義與目的就是要好好用功念書,然後進入夢寐以求的長春藤聯盟中的耶魯大學,才有光明未來。
某次校外教學他們又爆發激烈爭執,並且互相嗆聲,沒想到這次惹來淘氣的阿茲特克大神想要插手管管這對冤家。於是第二天他們一早醒來,竟發現自己被換成了對方的身體!
伍迪在妮兒的床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女生,讓他只想大呼歐買尬!他得住在那個整潔干凈、無聊到爆、秀氣兮兮,還養了貓咪的女生房間里。當女生他唯一想得到的最大福利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跟一群美女開整晚的睡衣派對。然而伍迪擔心著即將到來的橄欖球賽,但如果以現在這副樣子上場,他鐵定就要失去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了。
妮兒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當她醒來後發現自己變成臭男生,並躺在伍迪那個臟亂不堪的房間,耳邊傳來伍迪他媽催促吃早餐的隆隆吼叫聲時,她心想怎有人能待在這種鬼地方?雖然當男生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騎車上學不用再趕校巴。只是當她想到再過一星期就是耶魯大學的入學面試,如果她還不能變回自己的話,什麼學業大計、美好人生就都要泡湯了啦!
當他們發現可以把握機會利用這個「新身份」為所欲為,竭盡所能破壞對方名聲與形象以藉機報復時,真是件爽快的事!不過對方的生活其實與自己最初想像有所不同…。而當伍迪和妮兒學會互相合作行事之後,發現彼此來電似乎是比靈魂出竅更猛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