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幫我找一些關於韓國端午節的資料!
韓國有沒有端午?
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說實話,去年年末的這則新聞,讓我和我周圍的同學郁悶了很長時間,鄙視韓國的情緒也與日俱增,臭罵韓國厚顏無恥,偷了咱們的東西,還瞎顯擺,數典忘祖。不過來了這里,才知道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今天是端午節,可惜沒有放假,學校的老師也沒有一個跟我說過這三個字,可見他們對端午的態度。其實,韓國人知道端午節的並不多,真正過端午的地方也少得可憐,如果說前十年本就寥寥的話,現在就更鳳毛麟角了,只是集中在江陵這個地方。而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咱們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
韓國有沒有端午節,很明顯,肯定有,但是從哪裡來,韓國人自己說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都1000多年了。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十分懷疑韓國歷史的真實性,看過電影《韓半島》的人肯定有同感,偽造濫編歷史對於韓國日本這樣的國家已經司空見慣。我們都知道文化有暗合的元素,但絕對不會毫無緣由地出現同一個名字的節日,盡管內容大相徑庭,但是名字的借鑒恰巧就說明當初就是對我們端午節的移植或者照搬。
可話說回來,別人學了咱們的東西,應該高興才是,何必橫眉冷對,苦大仇深的架勢,文化本來就是非物質遺產,共享的資源就應該發揚光大,現在的少林功夫,川劇變臉,還有很多中國自己人都不傳的東西,不也是帶著拐著收個洋徒弟嗎?用抗日時期的關鍵詞,絕對是漢奸勾當。
來韓國這么多天,我很怕跟他們說話的時候傷害他們的感情,因為韓語中很多外來詞就是漢語,而他們的發音,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方言,其「方」的程度還遠不及閩粵吳楚。我能明顯地感覺到,當他們聽到漢語和韓語相同的詞語時候那種尷尬,緣於善意,我也極力地把這種尷尬迅速帶過。
話題再次回到端午節。韓國人不過端午節,為什麼還要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很多原因擺在這里:當地老百姓的確對江陵端午祭很重視;韓國有錢作秀;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韓國人為了極力擺脫漢文化的影響,先高姿態申請,成功了就說明那文化就是他們的了,好陰險的勾當。
我很慶幸生在中國,因為少了韓國人日本人的那種費盡心機的遮蔽,當然更幸福的是我能光明正大地寫我們的漢字,學我們的孔夫子,過我們的端午節
2. 韓國人也過端午節嗎有什麼習俗
韓國文化與中國楚文化聯系蠡探
--------------------------------------------------------------------------------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 文章作者:楊萬娟
今年6月中旬筆者應邀赴韓國江陵參觀考察了世人關注的端午祭。回國後翻閱大量有關文獻,一條令人震驚的線索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即:韓國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韓國,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韓國地名設置史料,這些地名設置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韓國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系。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韓國的幾個地名分布: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韓國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韓國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韓國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一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系。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韓國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韓國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系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對象。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韓國江原道的巫俗是韓國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里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探討一下楚羅國、盧國與韓新羅、辰韓之間的關系。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國在襄陽西南,據《左傳》杜預註:「羅,熊姓國。」楚武王並吞羅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羅被楚滅後,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後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盧國(也稱盧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於盧水上游,故名盧戎。姜姓屬古羌人亦稱民羌、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從春秋戰國至秦漢,民羌人活動在岷山以北的地區,岷江、漢水、嘉陵江諸水源頭,而這一帶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遷到三危去之後,一部分融入了西戎,還有一些繼續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紀出現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間,他們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後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盧國和羅國距離非常近,猶如唇齒相依。歷史上羅盧聯軍曾打敗過楚國軍隊的侵犯。公元前690年,盧國和羅國同時被楚所滅,之後,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後又遷到長沙。到長沙後,盧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現今湘西辰水中游鳳凰縣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們再來看看韓國古代的辰韓。辰韓,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這些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轉載,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里詳細地記錄了辰韓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有許多是以盧為國名,如莫盧國、駟盧國、萬盧國、捷盧國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為國名,如楚山塗卑離國、楚離國等。在韓國史籍中,筆者找到了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如《三國遺事》:「《新舊唐書》雲,弁韓苗裔在樂浪之地。」目前韓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苗裔,同樣以蚩尤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羅建國,新羅是由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所建,所以也稱斯羅、斯盧。初期新羅地盤狹小,四世紀後,開始征服周圍部落,成為半島東南部的強國,公元676年新羅率先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並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勢,創造並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新羅在統一後的兩個多世紀內,出現繁榮景象,獨具特色的新羅文化在統治者的倡導下廣為傳播最終成為韓國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韓和弁韓居民均來自被秦滅國的楚國,是羅和盧戎之後。
那麼羅、盧兩氏族是怎樣從中國來到韓國的呢?秦漢及以前的戰國時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他們不僅通曉方術,而且熟知天文地理、醫術、農業及航海等知識。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秦始皇入海求葯。與徐福同時代的方士,還有韓終、盧生、侯公等,他們也先後為秦始皇訪求仙葯,這在史籍中都有許多記載。徐福一行人最終到了日本,這是現在中日學者一致的認識。韓終之屬出海後到了哪裡呢?我認為韓終是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的辰韓。
查找韓終的有關史籍可見,韓終乃齊國方士,煉丹采葯,修煉成仙。《後漢書·張衡列傳》「韓謂齊仙人韓終也。為王采葯,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關鍵的問題在於,韓終修煉的地方是楚國境內的長沙。可推想韓終在長沙時與羅氏、盧氏交往密切,在秦滅楚後,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在那裡重建家園。
韓國羅氏、盧氏的宗譜也有類似的記載。韓國羅氏被分為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韓國1982年版《羅州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說,「周代成王因大羅氏有功封羅國,為楚附庸,後被楚屈氏所滅,是為豫章羅氏」。韓國羅氏宗譜非常明確地記載著羅氏是「楚附庸羅國」、「祝融(楚人先祖)氏後裔」,由此可見,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國之地的羅國人。韓國盧姓一直認為出自山東,但究其盧姓歷史卻不盡其然。盧戎在商代是強大的部族,曾從周武王滅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領姜尚(即姜子牙)到營丘為齊侯,於是有一部分盧人也隨著同族到山東建立了盧子國(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但是還有另外一部分盧人輾轉南遷到了湖北襄陽,也建立了盧子國,這就是和羅氏一起遷到韓國的盧氏祖先。
筆者認為,韓國盧氏應是從楚國來的盧戎之後裔。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韓兩國的文化聯系不僅僅表現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韓終的率領下,楚國的羅、盧兩氏的3000多居民就遷徙到了朝鮮半島的東南部,並建立了辰韓、弁韓以及後來的新羅國。韓終應是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型。
3. 為什麼中韓兩國都如此重視端午節,爭相 申遺 呢
解放日報報道,「端午節」網上中文門牌號突然流失海外。日前,就在聯合國即將於11月公布申遺結果的前夕,域名注冊機構創聯萬網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傳出消息,「端午節」突遭韓流侵襲,韓國某公司秘密出擊,搶先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收入囊中。
繼「端午節」被國外搶先向聯合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事件發生之後,「端午節」中文域名又被韓國公司搶注。「端午節」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品牌為何屢屢遭搶?嚴格說來,其實這不是別人搶去的,而是我們自己丟失的。全中國的網站多如牛毛,怎麼就沒有一個中國人想起注冊這樣一個域名呢?是因為我們保護傳統文化品牌的意識還不夠。
這其實是對國人的一個警醒。不可否認,正在不斷掀起的對傳統節日的申遺熱會促進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挖掘,但這還遠遠不夠。讓我們從骨子裡尊重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因為,那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根。
事實上,外來文化對我們的侵襲無處不在。肯得基餐廳總是暴棚,讓孩子們從小對那個戴眼鏡的「肯德基」大叔記憶深刻。雙語幼兒園更是遍地開花,漢字還不認得幾個,孩子們出口就是「哈羅"。我們在接受到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則,一味的東施效顰會讓人貽笑大方。洋食品哈根達斯曾在小資一族中被奉為「時尚食品」,經調查卻是垃圾食品,人家歐洲人根本就不吃它。
記得在《神州大舞台》的一個節目中,有藏族一家人在無現代音樂伴奏的情況下,用本民族最本色的舞蹈和歌唱征服了觀眾,台灣著名藝人凌風的一句評價很到位:「在高原上沒有受到強勢文化的侵襲,保持了本民族最本色的東西,很本錯」。同樣,在世界的舞台上,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才不會丟掉中華民族的「成色」。
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如何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就拿安徽來說,筆者在宣紙的故鄉采訪時,當地人為宣紙在國內的銷路憂心忡忡,因為寫毛筆字的人越來越少。「徽州三雕」流淌著徽文化的神韻,但如今將這些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的人已乏善可陳。黃梅戲,可以說是安徽民族藝術的瑰寶,在年輕人中的知音卻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廬劇等別的劇種了。
而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互聯網也是一塊廣袤之地。互聯網專家認為,此事提出了一個如何保衛中華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國籍的問題。建立起一個中華文化品牌完整而統一的網路保護體系,包括其他傳統節日,甚至京劇等國粹,以及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都可以藉助中文域名建立網上文化品牌和宣傳平台。
傳統文化與互聯網聯姻,會顯示出獨特的魅力,發揮出巨大的價值。網路的創始人李彥宏,就用了辛棄疾的詞「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相信每個中國人在使用這個搜索引擎時,都會感到親切無比。
「端午節」中文域名遭搶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品牌所蘊涵的巨大商機。除了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外,象端午節、重陽節等這樣的傳統節日更值得中國商家們大作文章。一句話:「咱自家的寶貝,可別弄丟了」!(王慧)
香港
中評社香港11月25日電╱源自中國的端午祭「品牌」,被韓國搶去了!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
據韓國聯合通訊今天報道,韓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稱,由18名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審查委員團21日至24日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審查委員會,並在江陵端午祭等64個申報遺產中選定43個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據悉,「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認識到無形遺產在人類歷史上所佔價值和保存必要性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實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宣布無形遺產名單。
北京晚報今天報道,「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是每個國家每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所以才導致此次韓國搶先申報。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高教授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圍繞著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至今,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4. 韓國人為何要盜取中國的文化遺產他們是怎麼把端午說成是他們的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對此,今天上午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無形遺產屬於全人類共享,韓國申報成功並非壞事。
據韓國聯合通訊今天報道,韓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稱,由18名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審查委員團21日至24日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審查委員會,並在江陵端午祭等64個申報遺產中選定43個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據悉,「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認識到無形遺產在人類歷史上所佔價值和保存必要性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實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宣布無形遺產名單。
「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上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劉教授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是每個國家每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所以才導致此次韓國搶先申報。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高教授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圍繞著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至今,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5. 中國的端午節怎麼被韓國申請成世界文化遺產了
端午節申遺詳細》》》》》》》》》》》》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標志著我國端午節申報的失敗。起源於中國並與其古文明同步的建築風水在國外研究、實踐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以「山環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風和水」自然觀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建築風水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完美統一;建築風水申遺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讓韓國、日本、美國等國搶先申報,將會使國人的更大心痛,遠非端午節可以比擬的。
端午節申遺之爭
圍繞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至今,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在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搶先申報勝利而告終。網民、社會各界對此出現截然不同的情緒表達:憤慨、失望、淡然或反省……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為:韓國把傳統文化注入了現代元素,實現了傳統-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只是中國文明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建築風水伴隨中國文明的發展過程,是我國古都城、城市規劃、民居等建築與文化的體現。建築風水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所積累的寶貴文化結晶之一。我國古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都市,無一不是經過建築風水選址而營造;現存名古村鎮,如皖南徽州西遞、宏村,浙江金華蘭溪的八卦村等,也都是依建築風水原理選址營造。這些經典建築風水包蘊著豐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循環、平衡等文化理念。如果被其它國家優先申遺成功,將會在中國文明史上被楔上一顆釘,會讓大多數中國人感到痛苦,當然所謂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者」是個例外。所以,建築風水的保護與申遺,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如「某部主管教育的一個司長,主張要將風水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4月16 日,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上指出,當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多樣性正面臨著「嚴峻沖擊」,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的沖擊;建設部等相關部門也稱尊重建築風水的研究等。
建築風水在國外
在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築風水的影響也不亞於中國國內。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如朝鮮、日本、寮國、泰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到地,都有建築風水的各種活動,以致演變成為滿足當地人精神需求的一種方式。中國風水文化在1000多年前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對風水學非常重視,許多專科大學的建築學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風水;日本一流建築師岡本先生的《配合陽宅學的間隔設計》一書,結合了宇宙氣場與現代建築;在日本2000多所高校中有 110多所大學開設了風水課程。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等國學者也對建築風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學者都相繼對此作了專題研究,一些風水方面的專刊也在國外大行其道。1994年9月,《紐約時報》幾乎以一個整版篇幅報導了我國建築風水在美國當今建築設計中所佔有的分量。
近年來,隨著建築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國際上又從新角度審視建築風水與家居環境所具的科學性,建築風水這門古老學科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東南亞,許多中國式寺廟的建造都明顯受到風水學的影響;許多賓館、高層建築都是按照當地華僑風水師的意見設計的。德國興起了生物住宅熱,房屋採用土木結構;生物住宅的選擇標准就是中國古建築風水。美國人原本不信風水之說,20世紀80年代末,宇宙氣場養生學開始在美國流行;一些政要、富翁和明星在買房時都要咨詢風水師;目前,美國有17所大學開設了易經、風水等課程;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風水學博士學位,被韓國人尹宏基從美國取得。
10多年前北大於希賢教授應邀去英國大使館講中國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館召集了駐京的38個國家大使來聽講,「英國大使點題要聽的就是中國的風水文化。」
2002年3月8-10日第一屆世界經典風水大會在德國科隆召開。一位居住在科隆附近從事風水研究已經18年的德國風水專家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替房子針灸」。韓國於2004年8月正式宣布了遷都計劃;多年來,韓國政府一直在為遷都做准備,迄今已經雇請了400名風水師,希望他們為新首都、包括為建築總統府尋找最理想的地點。與中醫葯相比,澳洲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風水。在英語里,「陰陽」和「風水」的寫法就是漢語拼音原樣;「陰陽」一詞在歐洲許多大城市的書店裡經常出現,通常是被印在名為《Yijing》(易經)一書的封面上。Fengshui(風水)學在歐洲更是風行。葡萄牙的建築工程師手中握有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中國《風水》書。
西方人崇尚中國文化的歷史悠久,從飲食、服裝,到中國功夫、中國建築,如今建築風水也頗受青睞,但這並非對中國文化盲目崇拜。建築風水雖然充滿迷信色彩,但它具有我國古代哲學、美學、地質、地理生態、景觀諸多方面豐富的內涵,並包含人如何順應自然的論述,這正是其流傳國外的真正原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是對待建築風水應有的根本態度。
中西方建築風水盛行的內在原因
2004年住宅領域最熱的概念是什麼?是中式住宅,在十幾年的西式風格之後中式建築突然崛起,僅在北京就至少有10個以上的新樓盤完全以純中式建築設計來吸引消費者。在這些中式住宅中又分為傳統和新中式兩種,它們都強調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與此同時,雖然西式建築依舊大行其道,但已不是古典式建築,而是比較現代和極其有特色的類型,傳統羅馬式建築被當成污染城市風景垃圾一樣受人唾棄。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說:「風水是建築和城市的傳統評價標准,打破傳統風水觀念許多年後,人們忽然發現城市和建築反而變得更加糟糕了,人們需要尋找新的信仰和規則。」「風水和科學兩回事,它是一種文化現象,反映著中國人協調人與環境的理想,是中國人幾千年經驗積累下來的感性認識。今天風水又熱起來只能說明我們發現缺少共同信仰和自信,並希望在風水傳統中找回點什麼,盡管它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西方工業的高度發展,「征服自然」的無節制慾望膨脹,人類與自然相互對立,從而演變成20世紀下半葉以來談虎色變的一系列環境危機和社會危機。在反省過程中,學者們感到了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重要性。開始有學者矚目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論哲學思想,並因此「發現」了風水思想價值,遂掀起了風水研究熱,希望在既有環境規劃和設計思想中,引入風水理論和方法,給後工業化社會以新活力,在這方面美國人走在領先的位置。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以史密森夫婦為首的青年建築師就認為只考慮人的接觸是不夠的,必須是「人+自然+人對自然的觀念」。196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麥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結合自然的設計》一書,書中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風景是由生態決定的,自然萬物均處於相互關聯之中,主張從整體有機角度去考慮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建立在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觀點,成為生態建築學產生的基石,對整個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建築生態學把人、建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看作是人工生態系統,建築只是系統中為滿足人某種需要而屬於人的部分,它必須跟人一起成為生態系統中一環,依生態規律行事,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建築風水講究選擇優良建築環境,適應自然,使人和建築、環境密切融合。從這種意義上,建築生態學與中國風水思想具有一致的步調。
1984年,托德夫婦《生態學設計基礎》一書出版。作者引述1982年《紐約太陽村會議》上孫保羅報告說:風水世界觀源於對天地仰觀俯察,它是一種大自然和諧、協調的方法,使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其聚居處擁有平實的生活。托德夫婦在書中詳細指出了風水與現代太陽能建築、覆土建築及地下建築等生態學建築形式的種種相同性,然後結論說風水確實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對大自然謙卑、恭順行為的指南。
總之,建築風水重新興起是人們對全球環境危機和社會危機反省的必然結果,其結果是必然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這與中國建築風水「天地人合一」整體論思想相一致,在新條件下重新煥發出生機。所以對建築風水認識,既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採用「揚棄」的方法,使其合理的內在成分古為今用,造福人類。
為什麼有人否定建築風水申遺?
否定建築風水申遺,以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為代表,其主要觀點為「我認為,風水問題沒什麼更深的內容,它就像圓夢、算卦一樣,是很低俗的迷信,沒什麼可以再多批判的了(來源:《科學與無神論》雜志社)。」
其觀點正確嗎?顯然是站不腳的。建築風水中確實含有許多迷信的成分,如占卜、算命等,但決不是建築風水的主流觀點,其主流觀點是「山環水抱、山清水秀」 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以建築風水中次要的部分或非合理性來否定建築風水的全部,顯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認識錯誤。西方建築界在學習中國建築風水正是抓住了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所以表現出極大的研究熱潮。如果否定者只看到了建築風水的迷信次要成分,而看不到或認不清其主流合理成分,那是水平與認識問題,而不能說明建築風水本身的問題。認識建築風水應該從科學觀、歷史觀、真理觀和辨證法全面認識,而不是片面的理解,這在我的相關文章「建築風水與現代科學」、「從歷史觀真理觀辯證法認識建築風水」等有詳細的闡述。
總之,「山環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以「風和水」自然觀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建築風水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完美統一,具有與現代科學的一致性,建築風水文化可以為構建全球和諧社會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所以建築風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讓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搶先申報,將會使國人的更大心痛,遠非端午節可以比擬的。
6. 中韓端午節之爭
韓國的端午節是來源於我國,所以才有了「中韓端午節之爭」。
韓國江陵端午祭於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這些都與中國端午節的內容有較大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陵端午祭博物館中,有一個收藏櫃,裡面的一些藏品來自中國,比如:羅店龍船木刻,還有一個龍舟的龍首,這些都是中國端午節賽龍舟習俗的標志性物件。
羅店龍船始於明、盛於清,重觀賞、輕競渡,是上海市寶山區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極具吳越地區特色。
據韓國史料記載,公元前108年,即漢武帝元封2年,漢朝曾派軍隊駐守在現在的韓國江原道一帶,這里就是韓國江陵市的起源。換言之,從那時起,中國人、漢文化已經開始在江陵紮根,端午祭極有可能在那時已經作為漢人憑吊祖先、懷念家鄉的一種方式。
這就難怪,韓國在「端午祭」申遺的文本中,第一句話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毫不諱言江陵端午祭的「根」正是中國端午節。文化就是一個連通器,中韓兩國古代交往甚密,註定了這種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解決了本源問題,其他都容易理解了。
中韓「端午」其實可「共存」
事實上,經過創新發展的江陵「端午祭」,與中國傳統端午節已大不相同,活動從釀制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
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意在驅毒辟邪。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亞塞拜然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批准。
換言之,中韓「端午之爭」,只是不了解「國際行情」的爭論,客觀上增進了中國人對本國傳統的認知,也推動了傳統文化國際化的進程。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端午怎會是「韓國特產」?
7. 關於端午節申遺的問題
從申遺之爭說起
每到端午節,如何弘揚節日文化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還記得在2005年,我們的近鄰韓國在端午節的問題上著實讓我們緊張了一把,而這場「端午申遺」的風波也讓我們真正開始關注起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當時,就在中國准備將所有傳統節日打包集體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時候,韓國也准備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本國遺產。在韓國,端午祭的時間與我國的端午節時間一致,都是農歷五月初五。最終,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審查委員團審查後決定,將江陵端午祭選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場中韓「端午申遺」之爭中,中國落敗。
面對這種結果,國內專家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其實並不是件壞事。首先,這不會對我們自己端午節文化產生多少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能稱之為壞事。中國民俗學會會長高丙中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其實並不相同,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時間上的吻合可以說是二者間僅有的相同之處。
高教授認為,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傳統文化中注入現代元素,使得傳統節日成功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國際認同,這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8. 為什麼韓國能夠把端午節申遺成功。韓國的申遺成功意味著什麼是中國默認了,還是中國不承認這個申遺組織
原因:因為端午說不重視其實也是很重視的,說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龍舟,能夠成為世界遺產,說明端午對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響的,正是基於這個因素,端午被韓國申請成功。
意義:端午不會因為被韓國人申請了世界遺產而變得陌生,中國所擁有的那些文化傳統,如果我們不能發揚光大,如果不能和現代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申請了世界遺產也不會有大的意義。
中國既沒有默認,也沒有不承認這個申遺組織。就比如: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江清和激動地告訴記者:按文化部安排,端午節由湖北牽頭申報世界非遺,成功了!
(8)中韓國際電影節端午擴展閱讀: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對此,今天上午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無形遺產屬於全人類共享,韓國申報成功並非壞事。
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說過,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
這次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迪: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