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電影產業屬於什麼國際貿易理論
就拿2012舉例子,是近年來第一部間接描述中國人拯救世界的電影,雖然整體劇情非常的好萊塢英雄模式,但是讓中國觀眾非常開心。 好萊塢的編劇們也意識到必須把眼界投向中國,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感覺就像國際營銷一樣。
另外,凡是巨獻大片基本就是全球同步,譬如中國電影監管部門審查時覺得片子某些不適合,製片方肯定會刪除相應部分。 這就有點像國際產品差異化(基於文化背景)。 打擊盜版方面,獨立電影市場方面都有些思考點。 我提出來, 希望樓主思考思考~
② 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③ 美國電影的特點
1)、好萊塢的大公司
在1900年的時候,好萊塢還只不過是離洛杉磯市中心十幾公里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小鎮。洛杉磯原來屬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被納入美國版圖後才成為美國的城市。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維爾克特斯買下了這里的一塊地,他的夫人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就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Hollywood是冬青樹林的意思)。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徵意義。諸如日落大道、貝弗利山莊、聖費爾南多河谷、聖莫尼卡和馬利布海灘等享有盛名的地方,這些地名都充滿了現代神話。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從1909年開始,著名的製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影片。當時,美國電影的中心在東部,紐約是大本營。從此以後,許多電影公司紛紛來這里拍片,開始了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1912年起,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到1928年,已經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八大電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
馬庫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於1920年收購了米特洛製片公司,後來又收購了高德溫公司,最後與路易斯·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建成米高梅公司。洛氏公司保留了電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則負責製片廠。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擔任董事長之後,塔爾伯格重新成為製片人。塔爾伯格於1936年去世,3年後,米高梅公司推出《亂世佳人》。1973年,米高梅公司受到財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棄發行並減少生產。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所有的聯美製片公司,組建了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1985-1986年,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老闆特德·特納收購了製片廠,後來又賣給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庫。1990年,義大利人姜卡爾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訊公司在時代-華納公司的幫助下,收購了米高梅公司。1989年,米高梅/聯美公司佔有6%的市場份額。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明星製片廠老闆阿道夫·朱克爾於1916年收購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幾經更名之後,於1930年改名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它的實力由於利用了華爾街的信貸收買了一些電影院而大大增強。1932年,曾發生導致公司破產的嚴重的金融危機。1933年到1936年,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領導下重整旗鼓。1946年,公司的利潤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3900萬元。當時,派拉蒙公司被最高法院強制賣掉其所屬的電影院。從1971年起,弗蘭克·雅布蘭斯、羅伯特·埃文斯、馬丁·戴維斯、弗蘭克·曼庫索相繼擔任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的四大公司,派拉蒙1989年佔有14%的市場份額,並試圖收購時代-華納公司,但在一場官司後失敗。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維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於1917年在好萊塢成立。1927年,公司投巨資開發福克斯有聲電影工藝,與反托拉斯法發生法律糾紛。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又遇到財政上的困難。威廉·福克斯去世後,公司於1935年與達里爾·扎納克和弗蘭克·申克的20世紀製片公司合並,成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馬文·戴維斯收購,他把一半股份出讓給了澳大利亞報業巨頭魯伯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於1989年處於第六位,佔有6%的市場份額。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華納斯兄弟於1923年組建華納兄弟製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並維太格拉夫公司,並投資其子公司維泰豐公司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發的音響技術。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1927)耗盡了薩姆·華納的心血,他於同年去世。華納兄弟公司於50年代轉向電視片生產。1957年,傑克·華納只保留了華納公司的少量股權,1967年,華納公司被七大藝術製片公司收買,1969年又被金尼國民服務公司收購。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羅斯領導,重新命名為華納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電影、唱片和電視部分保留華納兄弟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負責。1983-1984年,華納公司曾陷於嚴重的財政危機。在特里·西默爾的領導下,由於《小妖精》和《蝙蝠俠》等影片的成功,公司恢復了元氣。1989年,華納公司在八大電影製片廠中排名第一位,佔有19%的市場份額。此時,時代公司合並進來,成為時代-華納公司。
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簡稱RKO)
雷電華公司是好萊塢八大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1928年由戴維·薩爾諾夫和約瑟夫·肯尼迪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合並幾家公司後成立。沃爾特·迪斯尼、奧遜·威爾斯和塞爾茲尼克等獨立製片人都曾加盟雷電華公司,並未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48年,公司被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電華公司被一家輪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馬斯·奧尼爾的通用遠距無線電公司收購,把幾百部影片的攝制權讓給了可口可樂公司。1958年,在女演員露西爾·鮑爾的主持下,在德西露製片廠內開始恢復生產電視片。由於公司領導人的決策不利,致使雷電華公司最終從好萊塢消失。
環球公司(Universal)
卡爾·萊姆利在合並了幾家企業後於1912年創建了環球製片公司。1936年萊姆利去世後,環球公司被一個財團收購。擺脫了30年代的財政危機之後,環球公司於1946年與國際製片公司合並。1962年,環球國際公司被美國音樂公司收購。從1976年起,內德·塔南、弗蘭克·普賴斯、西德尼·申貝克相繼領導環球公司。環球公司1989年處於第二位,佔有17%的市場份額。1990年環球公司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和格里菲斯創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領導,1926年起由約瑟夫·申克領導。經過徹底的改組後,阿瑟·克里姆和羅伯特·本傑明於1951年取得了聯美公司的領導權。1967年,聯美公司被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收購。
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1924年由喬·布蘭特和哈里·科恩、傑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成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基礎上創建。在1927年至1939年間,由於弗蘭克·卡普拉的領導,哥倫比亞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愛倫·赫希菲爾德和戴維·貝格爾曼收購。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任命英國獨立製片人戴維·普特南為董事長。1987年,哥倫比亞公司與三星公司合並時普特南離任。哥倫比亞公司於1989年成為第三大製片公司,佔有15%的市場份額,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
2)、好萊塢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早期電影全是無聲電影,常被稱為默片時代。默片時代的電影多是喜劇,最著名的喜劇演員是查理·卓別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已經成為名垂青史的優秀影片。
1923年,有聲電影問世,給好萊塢帶來了滾滾財源。
1927年,在米高梅影業公司老闆路易斯·B·梅耶的指導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議設立學院獎來鼓勵並表彰那些對電影事業做出突出成就的電影人。於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酒店舉行了第一屆學院獎。學院獎的獎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錫銅合金的鍍金裸體人像。1931年,當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看到這尊金像時吃驚地說:"它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傳開了。從第七屆起,學院獎正式更名為奧斯卡獎。奧斯卡獎分為兩大類:成就獎和特別獎。成就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外語片等。在當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種電影大獎中,奧斯卡獎無疑是最具權威、最有影響、設獎范圍最廣的電影獎。它象徵著美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初,美國已經度過的經濟危機,好萊塢也開始了長達20年的黃金時代。從30年代初開始,洛克菲勒財團與摩根財團就開始了對好萊塢控制權的激烈爭奪,到1935年,兩大財團基本上控制了好萊塢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經濟後盾的好萊塢製片公司,也開始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創造並發展的類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觀眾歡迎。好萊塢在它的黃金時代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其中,《亂世佳人》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具魅力的經典之作;《公民凱恩》也總是名列歷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等,在取得巨額票房收入的同時,也都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也以電影為武器展開了與納粹的斗爭。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華納公司拍攝的《卡薩布蘭卡》最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麗·褒曼也因此蜚聲世界。此外,亨利·方達主演的《血雨腥風》、卓別林的《大獨裁者》以及《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納粹黨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納粹的丑惡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正當好萊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開始調查"混入到美國電影界的共產主義分子"。非美活動委員會於1949年10月20日開始審訊,"好萊塢十君子"被判入獄。一大批導演、製片人、演員和編劇被列入了黑名單,使他們淪為無業人員或流亡國外。這場風波整整持續了十年,使好萊塢元氣大傷。此外,50年代電影的普及也對好萊塢造成了沖擊,使好萊塢經歷了長達30年的危機。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譽為"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美國影片"。
70年代末,好萊塢再度出現新的曙光。從這時開始到整個80年代,《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金色池塘》、《雨人》和《為黛茜小姐開車》等影片,表現了普通大眾對家庭倫理的關注,將嚴肅的社會主題納入到了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中來,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是這類影片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
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七八十年代好萊塢涌現出來的兩位導演奇才。喬治·盧卡斯將喜劇片、西部片的類型與高科技和幻想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令幾代人痴迷的《星球大戰》系列。斯皮爾伯格在80年代拍攝了《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紫色》和《太陽帝國》,90年代又拍攝了《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經歷了80年代電影體系的趨向完善之後,90年代一開始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到達了它們的收獲期。從199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過億元的大片。90年代好萊塢既獲商業成功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有:《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傳》、《獅子王》、《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號》等。
3)、美國電影的經濟學透視
幾十年以來,美國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在80年代初期之前,美國電影出口一直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電影出口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從1953年開始,美國電影進口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對這種進出口相背離的趨勢可以解釋為美國電影業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美國電影進口和出口之間這一差距的彌合反映出其貿易更加趨向平衡。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1948年的《貝魯特協議》規定取消教育用視聽材料國際貿易中的進口關稅,許可證和數量限制。1950年的《佛羅倫薩協議》注重對知識產品如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的自由流通。然而,這些國際協議沒有包含娛樂性文化產品或文化特徵。事實上,《關貿總協定》(GATT)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電影放映保留配額,以保持各國的文化身份。各國為保護其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把文化主權問題作為主要理由提出來。從實質上講,文化主權(Cultural Sovereignty)並不是關於藝術產品本身的消費問題,而是關於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政府會運用價值判斷來促進、刺激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因為這些文化產品表達了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國享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如作為共同語言的英語(雖然接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張把法語作為他們的母語),作為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和作為宗教的猶太教--基督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因為這些共同的文化價值,加拿大人認為他們的文化主權受到的最大危脅來自美國文化產品的支配,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Morris,1978)。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一些進口國抱怨市場規模的不平衡,如人口因素,為美國生產商提供了享有規模經濟的機會。這樣,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使美國生產商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因而,從90年代初開始歐洲和加拿大就一直關注美國電影的文化影響。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就對進口美國電影施加配額(Feldman and Nelson ,1977)。隨著德國把自己的電影用來進行宣傳,其對美國電影的限制越來越升級。實際上, 現在《關貿總協定》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都批準保留電影配額以維護各國的文化身份。根據Wildman和Siwek,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錄像製品施加了貿易壁壘(Wildman & Siwek,1988)。美國在文化產業中也一直使用有限的貿易壁壘,主要是關稅壁壘。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生業(Feldman and Nelson ,1977)。然而根據Wildman 和Siwek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通過對義大利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生產和貿易統計數據的研究,他們提出發展商業電視是增強當地節目製作者和電影生產者實力的關鍵。他們聲明,外國競爭所削弱的僅僅是國家控制和撥款的媒體(Wildman and Siwek ,1990)。
wildman 和 siwek還認為,對電影和電視節目貿易的限制,特別是數量上的限制,會使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從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的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盜版來滿足( wildman and siwek,1988)。新的復制技術的方便快捷和衛星傳播使盜版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最近,美國電影出口協會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國家都存在錄像帶盜版現象。美國電影出口委員會估計盜版使美國從與加拿大的貿易中受到的損失大約在2500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Wildman和siwek認為錄像盜版是由沒有知識產權立法的國家和對現有版權法執法不力造成的(wildman and siwek,1985)。例如,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利用電視錄像設備在家庭中出於非商業性目的復制廣播電視節目是合法的(Vogel ,1986)。
產品和市場特點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國習慣運用的電影產品分化的一種手段。在"大片"依靠明星出演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大牌明星稀缺,這樣的大片也就很少。這種狀況的結果是,每一家主要的電影製片廠每年都是靠一部或很少幾部電影來獲得其利潤。到80年代末期,每年發行60至80部主要電影,但有一部電影的片酬達到三百萬以上美元的實力的明星不到25個。到1997年,有些明星的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之高,這就造成了電影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相應地,各種大片的票房收入佔了全部電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地造成了生產費用和市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這就為新企業進入電影行業造成壁壘,最終導致這一產業的高度集中。據估計,在1965至1988年期間,美國前四位電影生產商在北美洲票房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一直在48%至69%之間上下波動。美國電影行業到底是寡頭壟斷控制下的競爭還是壟斷競爭還可以討論,1965~1988年期間,排行前四位大公司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平均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標為1236。(註: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簡稱HHI,為美國市場集中度指標,從38.2%至39。2%開始,每增加1%的商業市場份額,HHI指標便增加78個點。)這些數字說明。
雖然這一產業中確實存在大公司的市場支配力,但這一行業中獨立生產商的數量越來越多,四大公司的構成不斷變化,這一切都說明這一產業正在朝著競爭性的方向發展。一小部分獨立生產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也開始佔有較小的市場份額,如Orion。然而,獨立生產商把他們生產的電影交給大公司去做市場營銷和發行,因為要想發行成功必須要有大的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發行渠道,這些對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大公司則具有這兩方面的實力。此外,影劇院的集中度也相當大,有大約40%的影劇院掌握在排名前六位和大連鎖影院公司手中。為了加強這一集中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各大連鎖公司斥巨資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修建了大批的多銀幕的劇院(Vogel,1986)。1982年,全美國共有大約7300家從事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業務的綜合性公司,但其中年收入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只有11家(Trade in Service ,1986)。
來自電視和其他娛樂媒體的競爭越來越大,使得電影業不得不採取新的應付措施。除了對明星制度進行改進之外。還加大廣告投入力度,使電影得以進一步細分,分割電影市場。1980年,平均每部電影的廣告成本為54萬美元,到1991到增加到平均990年萬美元(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1)。1985年,電影業全部廣告開支為大約3.52億美元,佔全部娛樂業廣告開支(15億美元)的17%(leading National Advertisers 1985a)。在美國,娛樂業的廣告支出按行業排名第五位(Leading Nationd Aertisers 1956)。正如wildman 和siwek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國內市場的規模是該國公司在電影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相對優勢的外因的話,那麼相對優勢和巨額成本也只屬於那些享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的國家(wildman and siwek,1988)。
美國電影公司應對與日俱增的競爭的另一條策略是把電影的生產製作移向海外,以便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外國直接投資,不論是流入還是流出美國的投資,增長都十分迅速,從1977年到1993年,美國電影產業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的資產總增長了5.1倍,而同期的銷售額僅增長了6.4倍,同時,其他國家在美國電影業的資產增長了271.1倍,銷售增長了233.1 倍,然而,絕大部分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似乎都是有價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並且對電影生產和內容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歷史資料顯示美國在其他國家子公司的資產和銷售額也同樣不錯。例如,1984年好萊塢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獨立生產商共拍攝318部電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國家拍攝,估計價值達到20億美元,然而這些電影被認為是由美國子公司"進口"的。一此類似由在美國的外國子公司"進口"的價值達到了10億美元(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1986)。雖然這些數據是不全面的,但也顯示出在大多數年度,在資產競爭方面,美國也保持著巨大的優勢。
美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存在著第二市場或者叫作輔助市場。錄像技術的最新發展使這一產業從第二市場獲得的收入份額明顯增加了。第二市場包括錄像帶租售、付費家庭錄像、網路電視,付費光纜電視和辛迪加組織等。通過"分層的"或時間差銷售戰略,電影業在各個不同的銷售渠道採取隨機價格策略(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ment,1986)。在這一整套銷售環節中,電影院是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環節, 繼之以錄像帶、付費電視等。第二市場可以連續數十年為像《飄》(Gone with the wind)《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和《星球大戰》(Star wars)這類"大片"創造收入。計算機的影像處理技術可以防止流行電影膠片原版的損壞或老化,從而延長這些電影在第二市場上存在的時間。第二市場的強勁增長大大增加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收入,使居高不下的電影製作成本得到了補償(Block ,1986)。再者,第二市場的存在使電影公司可以瞄準各種市場細分,這樣就可以增加產品分化,降低失敗風險(Smith and Smith ,1986)。
簡單地說,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通過採用明星制,特殊效果和大規模廣告分化了它的產品,既使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做移向國外,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美國電影產業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致於只有幾家大型電影製片公司和連鎖影院主宰著這一產業,同時在競爭的狀態下也存在著市場的制衡力量。這一行業結構受到巨大的國內市場的支撐,而其國內市場是一個幾十年來受到明星制的培育,已經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這些獨一無二的產業特徵很好地說明了美國電影貿易的模式。
④ 論文《我國電影出口貿易現狀分析及對策》 求文獻綜述 開題報告 論文框架
論文框架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介紹
簡要地總結論文主題,說明為什麼這個主題有價值,也許還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結果。
2、背景信息(可選)
簡短地介紹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別是當你的論文涉及兩個或多個傳統領域時。
3、新技術回顧
這部分回顧了與論文相關的研究現狀。
4、研究問題或問題陳述
工程論文傾向於提到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其他學科則是用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來表述。在這兩種情況下,有三個主要部分:
對你的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的簡明陳述;
研究這個問題的原因;
闡述為什麼值得研究這個問題。
5、描述你如何解決問題或回答問題
論文的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個或幾個部分和子部分。
6、結論
結論部分通常涵蓋三件事,並且每一件事都應該有一個單獨的小節:
結論;
對成果的總結;
未來的研究。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的列表與第3部分中給出的技術現狀綜述緊密相關。所有的參考文獻都必須在論文正文中提及。參考書目可能包括論文中沒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錄
一般來說,太過具體的材料不適合在論文主體中出現,但可供考官仔細閱讀,以充分說服他們。
⑤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貿易國際競爭力
中國電影在2012年不斷開拓進取,繪就了新的歷史篇章。據統計,2012年國內共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國產影片票房,則達82.73億元,約占總票房的48.46%。其中,類型片創作趨向活躍,電影票房創下紀錄。國產影片創作在2012年的變奏、轉折與發展,和其它重要藝術現象一樣,是其所處的時代、現實和社會的創造物。中國電影創作及市場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很顯然已經融入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新語境的表現內涵、形式呈現出的交織關系中,中國電影的成就、矛盾與豐富性,蘊涵其中。
但是,就在國內市場快速崛起的同時,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的海外市場在逐年急劇萎縮,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大獲全勝,卻無法開拓海外市場。《赤壁》、《投名狀》、《泰囧》等都成為敗走西方主流電影市場的典型例證。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亟待改變。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間達成了一項擴大中國進口好萊塢3D等特種電影的協議,顯示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趨向。顯然,政策由充分發揮護航作用改變為更為開放的情況,類型電影生產、電影產業、市場及技術發展勢頭不減,迅猛異常。但與此同時,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無縫對接,卻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舉措與策略。
我們看到,一方面,進口大片數量的增加對國產影片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票房、技術、藝術以至文化內容上的沖擊明顯。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走出去」又面臨好萊塢的強勢話語。好萊塢對國產片創作無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國外商業電影,構成了全球化的市場競爭、藝術、技術與文化語境。
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及其實現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它包括對內通過華語電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國電影;對外採取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針對不同區域的特性制訂不同的競爭對策。電影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力,有力地證明了電影在時代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中的位置。中國電影海外競爭策略可行性所涉議題內容豐富,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和廣闊的探索空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現實針對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海外推廣以及兩岸多地積極開展合作、推進中國電影實現國際化轉型和提升傳播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進程,系統、全面、深入探討其在商業經營、內容、生產、融資、推廣及大中華地區的合作與融合諸方面新的發展、互動與創新,努力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尤其實現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意義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達1.01億元,截至12月31日,獲得5.71億元票房。但是李安的這部影片的成功,並非僅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藍天、發光的魚、斑斕老虎以至人與虎的離奇故事,它們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麗畫面所包蘊的人性、神性和東方文化問題,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成為美妙觀影的記憶。
李安的電影創作給我們提出重要的參照與警醒。很顯然,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改變中國電影內容生產的短板和總體競爭乏力的現狀,在世界電影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態勢,體現了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果說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是開拓海外市場的總體戰略,那麼明確區域化市場開拓、在內容生產、數字技術、投融資及推廣等方面實現國際化轉型則是具體戰術。中國電影需要積極應對社會、產業和文化發展挑戰,把握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確立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的坐標。面對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中國電影要在學習好萊塢國際化的經驗的同時開辟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影海外拓展與責任又該如何把握?在電影觀念與電影實踐發生巨變的當下,如何更好地進行中國電影的生產、經營、融資與推廣,華語電影需要做怎樣的合作與融合?這些都是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建構中重要的時代性命題。
面對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問題,需要進行系統、深層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場競爭策略的路徑。海外電影市場現狀與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深層問題聯系緊密。隨著中國國內電影產業的崛起,擁有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升級為電影強國的重要標志。擁有海外市場關鍵在於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以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場劃分為北美、歐洲、俄羅斯、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另外,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場的經驗,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俠片對東南亞市場的佔領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對國際市場的號召力。中國電影目前的海外市場狀況相比歷史上和好萊塢還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內容生產、融資渠道、推廣營銷等環節上加強海外市場的觀念。
國際化轉型涉及電影的內容生產策略。內容生產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觀眾情感的生產,觀眾看電影是為了體會他們自己的情感,因此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一定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或被認同。中國電影在類型上比較單一,只有武俠和動作片能夠走向海外,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新型中國電影將以武俠片、動作片為切入點,帶動類型多元化實踐,拓寬片種,積極進行電影類型美學創新。在影片敘事策略上也需要進一步國際化,用國際流行的電影語言、敘事慣例來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在商業類型片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重視藝術片的國際化,進一步鞏固藝術片在國際電影節中的位置。
電影的融資形式越來越豐富,電影的工程越來越龐大,這也就給推動、孵化這個產業留出了許多空間與可能。迅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在融資方面的需求、對基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因此,研究中國電影業融資特點、總體投融資結構以及融資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廣模式包括政府主辦、商業宣傳、民間活動和媒體傳播等,特別是以互聯網為首的技術進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電影應該在創作階段就結合不同海外市場設定推廣方案,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廣和宣傳,這是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無疑,電影轉型中的產業交叉為海外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動力。隨著新媒體、數字技術及業態的發展,傳統電影正在走向「大電影」。無處不在的影像與數字科技互為因果,「大電影」的數字化趨勢為其帶來質的改變和提升。數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動技術的運用,使得膠片電影生產的格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大電影」通過視覺形象、獨特的數字化手段和視覺意義創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進而通過數字化傳播與放映使它對業界和社會發生更為廣泛的影響。在「大電影」時代,傳播形式的多元使電影形態多元化,微電影、手機電影等多種視頻形式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影院電影形態。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影產業也出現復合化趨勢,電影與游戲、互聯網等其他文化產業的緊密交叉,完全改變了電影的業態特徵,這為中國電影的海外競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電影是新型中國電影的載體,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主要類型。
還需要看到,大中華地區電影的合作與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內外票房市場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份額,並進而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崛起,兩岸三地平行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與融合成為主流趨勢,華語電影無論作為一個文化發展共同體,還是經濟產業復合體,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華語電影的生存依賴於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觀眾的作品,背後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價值觀的傳播。從中國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的融合,再到與亞洲電影、歐美電影攜手合作、追求共贏的未來發展格局,這將是新型中國電影擁有海外市場的基本路徑。
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競爭與國際傳播,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把握中國電影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緯度,對推進中國電影國際化轉型和市場競爭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逐漸建立起新的多樣性的創作格局及新的國際化轉型趨向,為明天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藉此推動文化進步,造福人類,受到人們更多矚目和期待。
⑥ 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流程需要哪8個環節急!在線等!
我手邊的書里就說了他的交易過程:
1、交易前的准備
主要包括:尋找交易機會和夥伴;進行價格和成交條件的比較;
2、交易磋商和簽定合同
主要指交易雙方對所有交易細節進行談判,並以書面的方式和電子文件形式簽定合同。
3、辦理交易前的手續
主要指交易雙方從簽定合同後到合同開始履行之前辦理各種手續的過程,利用網路與有關各方(如銀行、海關、商檢、保險公司、稅務等)進行各種電子單證的交換,直到有可以將產品從賣方向買方發貨的一切手續為止
希望有點用
⑦ 比較進入國際市場的幾種模式
1、信息不同:出口模式是指產品在本國生產,但輸入到目標國進行銷售,或者說是通過產品輸出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
股權投資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在目標國獲得該國企業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權,達到部分控制或完全控制在目標國內的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目的。也就是通過資本的輸出來進入國外市場。股權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股權投資模式與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涉及到股權參與,因此,控製程度大,收益也高於後兩種模式。
2、優惠不同:與出口模式相比,進行股權投資在國外建立生產設施可以縮短生產和產品的信息反饋時間,從而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生產。股權投資不僅大大減少了出口模式中的運輸成本,也使企業能跨越東道國設置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有時股權投資還能得到東道國政府的優惠。
3、外部環境因素對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不同:
(1)母國與東道國社會文化的差異。如果目標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本國文化差異較大,則最好先採取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以避免由於文化的沖突造成的摩擦成本。
(2)東道國的管制。主要指政治和經濟環境。如果目標國家的政局穩定、法制健全、投資政策較為寬松、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匯率穩定,則可以考慮採取股權投資模式進入,反之則以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為宜。
(3)公司和東道國談判地位的演變。跨國公司的談判地位越強勢,就越傾向於控製程度較高的進入方式。
⑧ 中國電影現狀分析
分析中國電影現狀
現階段,我國電影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
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
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而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也在走過蜿蜒曲折的發展道路後厚積薄發。中國電影業目前面臨多種困難,從大的環境看是電影的崛起,從電影業內看,是改革的滯後。中國電影不僅是一項文化產物,也是我國歷史傳統和世俗文明的延續和傳遞。可以說,中國電影的新氣象是眾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題材領域內創新和探索的結果。
現實狀況
說當下的中國電影已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有點勉強。與西方電影業比起來,我國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設備、技術上的差距,此外,我國缺少拍娛樂片的經驗,資金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單就藝術水平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中國電影近年來在世界一些著名的電影節上頻頻獲獎。
在2010年,我國的電影市場生產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約1/4能登上電影院大銀幕。更多的銀幕則被僅有的幾部大片和賀歲片佔領,這就是銀幕壟斷。這種壟斷是資本投放的結果,資本和商業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裡所謂「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數。
5年前投資一億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經漲到3億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資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資有票房保證的商業大片,投資當下最顯赫的電影人。
例如《讓子彈飛》上映以來總票房突破5億元,姜文在劇中那句「站著掙錢」意味深長!資本推高了電影票房成本(有的賀歲片實行限價,實際上有的高達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銀幕。這種贏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單的狀況能持續多久呢?
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電影,就是看裡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間,兩個小時左右的光陰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逐一展現。如今,電影題材越來越有局限性。農村題材的片子越來越少,而一些之前拍農村題材電影的導演現在也不拍了,甚至丟掉了自己的長處,盲目追求時髦,以至於拍出來的電影令觀眾失望,真是令人擔憂。
小而雅的文藝片受眾群體也在逐漸遞減。而有的影片淡化情節,淡化思想,故事片沒有故事片的情節,整部片子放完觀眾還沒弄明白到底是想闡釋什麼主題思想,令觀眾一頭霧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說成是大片、好片。整個社會比較浮躁,在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裡,那些中產階層開始講究階層氛圍,什麼「好吃」吃什麼,什麼「好看」看什麼,靠資本運作的中國導演開始迎合這種取向,豪車、豪宅、美女等開始充斥銀幕,宣揚帝王般的尊貴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窮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塗脂抹粉,艷光四射,根本不考慮電影本身的背景。
市場上出現的所謂賺錢的商業片只顧賺錢,武打片、警匪片等沒有實質內容,而大打激情床戲作為賣點忽悠觀眾。看完電影,如浮華煙雲,羨慕嫉妒恨都有了,觀影快感盪然無存。
那些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在經歷種種困難之後,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在國際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在國內卻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如賈樟柯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像賈樟柯一樣執著的導演還有很多,他們的身體力行促使我們去思考當下的生活,重新審視我們的心態。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中國電影是如何在當今國際影壇造成巨大影響的?許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大的紅燈籠、京劇、中國功夫等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民俗風情。像電影《梅蘭芳》中,京劇這個中國的國粹在影片中以線索和背景出現, 京腔京韻的中國氣息在影片中異常出彩。並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為藝術,真正的藝術是能夠打動人的,也為人們留下一些思考和難忘的內容。中國電影背負著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使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賞能力也增強了。中國電影百花齊放,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與時俱進。在時間的長河裡,電影已變化了多種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的鮮明特質。
創造票房神話在中國不是難事;難的是,未來觀眾能看到什麼樣的好電影!只有在文化意識形態上進行准確定位, 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腳。
⑨ 國際影視貿易是如何盈利的
國際貿易公司可以從工廠買入商源品,可能價格比較低一點(一般工廠跟貿易百公司在同一國),然後公司把這些商品銷往國度外的公司,而賣出的價格比從工廠那邊買過來的高,這問從中就會產生差價,而答公司的利潤就是從這差價中獲得的
⑩ 跨國公司從事國際貿易有哪些基本模式
當今國際貿易活動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模式:一種是歐美跨國公司模式,以產業和產品為龍頭,集技、工、貿為一體;一種是日韓綜合商社模式,以貿易為主業,集貿易、金融、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第三種是各國大量存在的中小型貿易公司模式。
歐美跨國公司模式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競爭階段,西方國家首先出現了外貿企業組織專業化,形成了專業性外貿公司在國際貿易中佔主導地位的格局。隨著國際一體化帶來的生產國際化時代的到來,跨國公司逐步取代專業外貿公司成為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題,外貿企業制度走向實體化,組建集技工貿為一體化的企業集團,走「工業產品——占據國內市場——進入國際市場」的路線。跨國公司以產業和產品為依託,集技工貿為一體,推行強有力的品牌,憑借名牌產品開拓和佔領世界市場。跨國公司還利用遍布全球的生產、銷售、金融和研發網路,使各個分支機構相互協調,密切合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跨國公司在某一地區可以最好地進行部分價值鏈活動。
為克服國際市場的不完全性,跨國公司在內部兩個相對獨立的實體之間進行跨國商品和勞務交換,這種經營越來越普遍。目前公司內貿易密度最高的產品是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半加工製成品、產品零部件、設備和無形產品(如技術訣竅、管理經驗和新產品設計)等。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統計資料表明,公司內貿易額目前已超過美國公司貨物出口額的1/3和進口額的2/5。
日韓綜合商社模式
綜合商社模式初創於日本,後來韓國效法這種企業模式也獲得成功。日本的綜合商社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由於美國在佔領時期實行一些強制性的措施,日本戰前存在的大財團遭到人為的解散,因而國內壟斷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進而控制對外貿易的過程。綜合商社通過相互持股、金融和信息服務等紐帶與生產企業密切相連,目前綜合商社已經由單純的商業企業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集科工貿一體化的企業組織形式,以貿易為主,發揮本身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上的優勢,廣泛介入多種產業的經營服務,這使得商社經營業務綜合化、商社作用多功能化。
綜合商社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外貿與內貿相結合,內貿作為外貿的後盾,外貿作為內貿的補充。這一點日本綜合商社體現的最為明顯,日本九大綜合商社在國內市場的交易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國內銷售額大約佔到社會銷售總額的50%—60%。所以,日本綜合商社不僅是進出口公司,同時也擔當起國內市場的「主渠道」角色。韓國綜合商社是參照日本綜合商社模式,主要圍繞出口制定標准,由政府推動和扶持建立起來的。韓國綜合商社在內外貿比例上,外貿主導,外貿額占銷售總額的比例為70%—80%;在進出口比例上,綜合商社的貿易中出口佔主導地位,進口僅佔10%左右,主要是進口國內所必需的大宗原材料。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市場容量的急劇擴大,韓國綜合商社經營戰略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大力發展內貿,擴大內貿在銷售總額中的比例,加強商社在國內流通中的作用。
中小型貿易公司模式
第三種是各國大量存在的中小型貿易公司。這樣的貿易公司在美國約佔20%,在德國約佔45%。它們的經營活動為中小企業服務,做貿易代理,收取傭金;或是與跨國公司合作,通過投資或合作經營一部分進出口業務;也有一部分利用掌握的技術和品牌做許可貿易。我國的貿易公司大多是這種模式,以浙江、廣東最為典型。
浙江貿易模式
浙江的中小貿易公司走的是以專業市場、產業集群為依託,以一般貿易為主的模式(2003年,浙江外貿一般貿易占進出口的比重高達82.2%)。這種模式應該說是溫州模式的發展和延伸,其特點是依靠地區產業群和專業市場的大平台而發揮作用。共同發展是建立在處於正在成長或已成熟的產業集群的基礎上的,整個行業的變化和整個地區的集群環境對外貿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目前浙江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市場,如寧波的服裝市場、溫州的皮鞋市場、紹興的化纖面料市場、海寧的皮衣市場、蕭山的汽配零件市場、永康的小五金、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等。專業市場為浙江內部的區域之間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創造了條件,形成了以貿促工的發展機制。近年來浙江外貿正依託省內的大型專業市場這一基礎向國際擴展。目前浙江已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馬來西亞、象牙海岸等國興辦了9個商品專業市場,其中巴西的中華商城有限公司的經營額已達 7 000萬美元。通過這些專業市場的對外拓展形成了以本省國內企業為基地,省級窗口公司為核心,區域重點企業為緊密層,相互獨立,大小兼顧,層次分明,內外配合,呈放射性狀態的國際營銷網路。目前,杭州、寧波、義烏等經濟發達地區還通過開展會展經濟的形式,進一步把域內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專業市場的進一步外向發展,創立了一種開拓國際市場的新模式。
廣東貿易模式
廣東的中小貿易公司走的是 「前店後廠」,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合作模式(目前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有7萬多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2002年廣東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佔全省外貿出口總值的78.7%)。「前店後廠」是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合作的一種模式。80年代,香港產業結構升級,適逢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內地勞動力大量涌進珠江三角地區,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因此,香港的許多製造業往珠江三角洲一帶遷移,如紡織業可以轉移的加工工序已有70%—90%內遷,80%的製鞋商到內地設廠。內遷到珠江三角洲的香港製造業,在其整個市場營銷的鏈條中,加工生產在珠江三角洲,而「窗口」部分仍留在香港,於是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前店後廠」的通常做法是:香港的工商業者拿到訂單,帶著相應的使用技術和資金在內地設廠,使用內地的廉價勞動力在珠江三角洲加工生產;港方負責市場和營銷。「前店後廠」模式使雙方互利共生,各展所長,各得其所。隨著粵港經濟合作的發展深化,「前店後廠」模式已逐步演變為「廠店合一」的新模式。
國有外貿企業貿易模式
國有外貿企業由於早期實行的是特殊的政策,因此形成其獨特的經營模式——「買斷制」和「收購制」,這是幾十年來一直使用的模式。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國有外貿企業按傳統的經營模式,生存相對容易。這除了得益於改革開放使我國進出口迅速擴張的大環境外,國家對外貿企業的政策偏向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政策和外貿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外貿經營權放開,優惠貸款、出口退稅政策的變化等,給國有外貿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壓力。國有企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在1999年接近50%,而到2003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30%左右。與此同時,私營企業的出口卻在成倍增長。在新的經貿環境中,國有外貿企業的貿易運營模式急需做出調整。一些國有外貿企業進行了改革,如進行集團化、實業化,以及組建綜合商社等,但總體上看,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以上轉摘,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