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美國論語電影

美國論語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21 19:10:29

⑴ 電影 孔子 觀後感

我個人感覺這個不錯,觀點或者看法都很尖銳獨到,可以參考著自己寫寫,抄來抄去有什麼意思呢!祝學習快樂!

《孔子》觀後感
「通過電影這樣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願,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當代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電影人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這部影片的拍攝為明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一份寶貴的精神厚禮」
——張宏森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會為這部電影提供最廣泛的宣傳。提供最有保障的發行。總之,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會盡全力來推進這部影片,《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也希望新聞界的朋友們給予這部電影高度關注,為中國電影、中國文化宣傳和張揚,我們堅信這部電影會獲得成功」
——韓三平

「《孔子》的最大價值,是當做一部國學的課外輔導作品。於丹講《論語》固然講得活色生香,但畢竟仍是課堂。故事片的受眾群要廣得多,藉助劇情和明星傳播孔子的理念,論廣度會超過任何課堂。美國有一個笑話,說一名中學生跟他老師抱怨,說莎士比亞有啥了不起,整部作品全是用名言串起來的。咱們這部《孔子》也有這樣的效果,名言之密集,大有讓我省卻購買《論語》之必要,至少是省下買『《論語》心得』的錢。不過,我這么說可不是在抱怨,名言雖多,但用得基本恰當,不覺突兀。如果是五四前的學生們觀看此片,一定能夠給周潤發的台詞接龍。但我們這一輩經過數次打倒孔家店,真有補課的必要。一個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周黎明

「如果給這部電影一個評價,那就是人們需要一個筏子去到岸邊發現新大陸,電影《孔子》或許就是這個筏子,最終引向精深的論語和儒家思想。」
——張頤武

「看得出劇組在學術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但也許聽了太多專家的意見,反而束縛了創造力。前半部相當感人,後半部就比較粗糙,急於交待故事,而且好多細節都有問題。」
——孔慶東

「《孔子》上映能得到各界這么多不同的聲音,在我看來是好事。可見每個中國人對孔子的敬仰是從骨子裡。像《2012》、《阿凡達》都是經過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並成為一種社會性的話題。而今《孔子》也已經成為又一個熱題,我覺得沒什麼不好。因為孔子確實太偉大了,讓我們有點觸不可及,有點高不可攀的,因為孔子的思想太深奧了,所以我們覺得有點陌生。而通過這個片子,大家開始關注孔子,走進孔子,想了解孔子,我覺得這個片子的意義就存在了。」
——王斑

「《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啟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
——韓寒

「你這部電影出來了,你總得要有一個心理准備,因為你自己宣傳動靜弄得這么大,大家期望值也比較高,我本身就期望值很高,那麼看完以後你總得想別人有不同意見。別人的不同意見你不能用這種態度。他自己說寫過兩本有關孔子的書,也寫過這個劇本,你說他跟孔子也算接觸這么長時間了,怎麼還是這種風度,看來,也不是說學了孔子,修養就一定能夠變成特別好。」
——鮑鵬山

「孔子在那個時候也不被所有人接受,像屈原這么愛國當時也被趕走,歷史上很多可悲的事情發生在現在也是有可能的。」
——陳汗

「《孔子》是視覺和心靈的盛宴。」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⑵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⑶ 2003年北美票房

2003年對各大製片公司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截止到12月14日,美國全年的電影票房已經達到了84.78億美元。

總的來說,2003年是美國電影工業平穩發展的一年,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回顧。

喜劇片獨占螯頭

今年是喜劇片大豐收的一年,票房榜的前六名中居然有四部是喜劇片,它們分別是第一位的《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第二位的《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第四位的《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和第六位的《聖誕精靈》(Elf)。此外,像《以怒攻怒》(Anger Management)和《我的野蠻網友》(Bringing Down the House)也都擠進了前20名。

這么多的喜劇片成為票房明星,只能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人太需要放鬆一下了。很多美國分析家指出,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伊拉克戰爭。今年3月20日打響的戰爭,不僅是美國國內今年第一位的大事,也是所有電視台報道最多的內容,美國人一打開電視就必然看到各種各樣的戰爭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喜劇片就成為人們走進電影院的第一選擇了。

《海底總動員》以3.40億美元成為票房第一名,就是順應了這種心理,同時也說明老少咸宜的溫馨喜劇片永遠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但是,該片如此成功,對製片公司迪斯尼來說也並非完全是好消息,因為它實際是由"蘋果教父"喬布斯的Pixar公司製作的,迪斯尼只是發行商。這幾年,迪斯尼出品的最賺錢的卡通長片都是Pixar公司的作品,而迪斯尼自己傳統風格的動畫片,在90年代中期的《阿拉丁》和《獅子王》之後都一直沒有突破,今年推出的《熊的傳說》(Brother Bear)、《森林王子2》(Jungle Book 2)、《小豬歷險記》(Piglet's Big Movie)市場反響都很一般。迪斯尼和Pixar的合作還剩下兩部影片,此後迪斯尼在動畫片上將如何發展,恐怕已經令公司高層費心不已了。

除了動畫片以外,今年還有兩部根據迪斯尼樂園中的游戲項目改編的故事片:《加勒比海盜》和《幽靈鬼屋》(The Haunted Mansion)。兩者的命運截然不同,後者票房慘敗,前者以3.05億美元成為了最大的票房黑馬。《加勒比海盜》的成功原因在於它將海盜故事、電腦動畫和喜劇元素溶為一體,這是歷史從來沒有過的,喜劇元素的加入使全片異常的輕松和富有觀賞性,看後使人耳目一新,男主角德普(Johnny Depp)也因喜劇天才被發現而迎來了演員生涯的第二個高峰。

續集依然走紅

去年年底的時候,《娛樂周刊》曾經評選出2003年最值得期待的10部電影,《黑客帝國》的兩部續集排在第一位。果然,它們上映後都取得了很高的票房,分別為2.82億和1.37億美元,位居全年票房榜的第三和第九位。這應驗了好萊塢一條幾乎百試百靈的定律,那就是熱門影片的續集穩賺不賠。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今年的續集簡直泛濫成災,初步統計至少有20多部。其中,《X戰警2》(X2: X-Men United)、《終結者3》和《絕地戰警2》(Bad Boy 2)算是票房輝煌,都進入了前10名。票房超過或者接近1億美元的續集有《速度與激情2》(2 Fast 2 Furious)、《非常小特務3D終結篇》(Spy Kids 3D: Game Over)、《驚聲尖笑3》(Scary Movie 3)、《美國婚禮》(American Wedding)、《霹靂嬌娃2》(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和《律政俏佳人2》(Legally Blonde 2: Red, White and Blonde),它們都讓各自的製片公司穩賺了一筆。

即便是那些不那麼受到歡迎的續集,也能基本保證製片公司不虧損或者小有贏利,比較典型的有《古墓麗影2》(Lara Croft Tomb Raider: The Cradle of Life)、成龍大哥的《上海正午2》(Shanghai Knights)、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墨西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和《絕命終結站2》(Final Destination 2),它們的票房都在5000萬美元左右,基本上都能彌補成本。

今年最不濟的續集是《阿獃與阿瓜》(Dumb and Dumberer: When Harry Met Lloyd),它的第一集是10年前由喜劇天王金·凱瑞主演的,進入了當年十大賣座片的第六名。今年拍續集,金·凱瑞不願再接這樣的弱智角色,主演只好換人,觀眾自然也不領情,在市場上幾乎毫無反響。但哪怕是這樣,該片的票房依然有2600萬美元,排在全年票房榜的第88位。由此可見,對電影公司來說續集是風險小回報大的賺錢工具。

但是,事物往往都有兩方面,續集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叫座不叫好",像《教父》第二集還能拿奧斯卡的例子幾乎絕無僅有,大多數續集的命運是迅速被觀眾唾棄。以《黑客帝國》為例,它的第一集在權威的IMDB網站上的觀眾評分是8.5分(滿分為10分),第二集降到7.2分,到了第三集只有6.4分了。第三集的票房還不到第二集的一半,這說明有一半以上的觀眾看了第二集以後就不看第三集了。由此可見,續集效應衰弱起來也很快。

根據排片計劃,明年上映的最熱門的續集依次有《殺死比爾2》、《蜘蛛人2》和《哈里波特和阿茲卡班的囚徒》,我們不用看介紹,就知道它們依然會無比賣座。

怪力亂神和漫畫超英

《論語》里記載,孔子講課的時候"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不談怪異和神秘的事情,不談鬼魂和奇跡,不談體力勞動。可以想像,如果孔子能夠活到現在,他一定不願意走進今日美國電影院,因為那些"子不語"的東西正是目前美國電影圈裡最流行的題材。

1999年的《木乃伊》的成功令好萊塢看到,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神鬼題材有著無比的生命力。於是,銀幕上開始出現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怪物,以前的恐怖影片都被重新翻拍。比如,《黑夜傳說》(Underworld)講述的是吸血鬼的世界裡一個羅米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驚心食人族2》(Jeepers Creepers 2)講述的是一個每隔23年就要醒來的長著蝙蝠式翅膀的吃人怪物,而且要一連吃上23天;最絕的是《弗萊迪大戰傑森》(Freddy Vs. Jason),他們原來分別是兩套不相關的恐怖電影的主角,都是變態的殺人狂,電影公司想出一個絕招,讓這兩個怪物在地獄里遇在一起,互相比試,看誰更厲害。

在這種環境下,變態的殺人題材也成為熱門。比如,《驚變28天》(28 Days Later)講述一種病毒襲擊倫敦,患者只有通過殺人才能緩解,28天後倫敦只剩下了4個人;《德州電鋸殺人狂》(Texas Chainsaw Massacre)講述5個年輕人渾然不覺間遭到一個揮舞著電鋸的瘋子的襲擊,《致命彎道》(Wrong turn)則幾乎是前者的一個翻版,也是講述的是幾個年輕人落入一個精心布置的殺人陷阱的故事,不同的只是這次沒有用電鋸罷了。

去年《蜘蛛人》超過4億美元的票房奇跡,直接導致了今年將漫畫中的超級英雄搬上銀幕的熱潮,由於這些漫畫大多荒誕離奇,所以也可以與前面那些電影歸在一類。主要作品有講述各種具有特異功能的人的《X戰警2》,一生氣就會變成可以將坦克扔上天的《綠巨人》(The Hulk),喪失視力的《夜魔俠》(Daredevil)和一群19世紀的英國超人的《LXG神奇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這些電影大多情節類似,表現手法接近,內容空洞,只靠視覺效果和一時的新奇感作為賣點。集中上映已經使觀眾開始倒胃口,票房一天不如一天,可以預見在今年的高峰之後,明年這一類電影就將迅速減少。

女性題材盛行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美國電影界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女性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到了今年暑假檔期,這種趨勢達到了一個高峰,單單以女中學生為首要觀眾群的作品就有好幾部,比如內容為母親和女兒互換身份的《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灰姑娘變成大明星的《平民天後》(The Lizzie McGuire Movie)、乖乖女學壞的《芳齡十三》(Thirteen)、窮姑娘尋找富爸爸的《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這些影片的票房成績還都很不錯,其中《辣媽辣妹》拿到1.1億美元,排在第17位,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想像的,要知道這部影片講的是母親和女兒的故事,沒有男主角!

除了純少女題材以外,還有不少以強力女性為主角的影片同時上映,如《霹靂嬌娃2》、《古墓麗影2》和《律政俏佳人2》。事實上,今年差不多接近一半的暑假電影是講述女性故事的。聯想到《終結者》系列中兇狠殘忍的機器人殺手,這次也由女性擔綱,強壯的施瓦辛格在她面前也只有逃命的份,我們不由得要感嘆這個世界真的是變了。

那麼多女性電影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女權主義思潮在美國社會日漸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在美國電影界控制的財富和權力越來越大。舉例來說,《霹靂嬌娃2》的主演之一德魯.巴里摩爾(Drew Barrymore)事實上是這部電影的製片人,所有的工作人員其實都是她的雇員,在這種情況下電影中出現三個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的女特工似乎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了。

今年另一部值得關注的女性電影是由大導演科波拉的女兒索菲亞.科波拉執導的《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索菲亞今年只有31歲,但有不少分析家認為,她依靠這部探討一個中年男子內心世界的影片,已經進入了大導演的行列。此片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的提名,更重要的是它的票房目前為3000萬美元,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因為《迷失東京》的成本僅僅為400萬美元,所以它已經是今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影片了,而且如果獲獎,它的票房還將成倍上升。

(完)



⑷ 誰能給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評

雖然這樣的消極論調並非知難而退的理由,但確實道出了「孔子」這一題材的難度。在觀影之前,我對這部電影持謹慎的樂觀,信心來源有二:一是發哥的個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裝正劇領域的穩定表現。我可以想像電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會招致很多人不滿,我甚至可以想像影片會小心翼翼繞開雷區從而塑造出一個略顯平庸的孔子。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

在一部名為《孔子》的電影中,我幾乎沒見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很簡單,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周遊列國,而影片對這段經歷的描寫卻極盡蒼白。我們想知道: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孔子究竟游離了哪些地方,有怎樣的具體經歷。我們很早就知道他四處碰壁,現在更想知道他究竟為何碰壁,如何碰壁。在游歷途中,他又如何與弟子們生活、相處,以何種方式教導弟子們何種思想,從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歸根結底,我們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沒有,統統沒有。唯一著力表現的,就是「子見南子」那段。專門挑出史書中原本只言片語的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動機一目瞭然。但我對此一則報以寬容,一則報以好奇:畢竟,如果能把這段演繹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會十分出彩。——然而結果是:媚俗談不上,庸俗逃不掉。且幾無道理可言,牽強之極。

其實這一段在邏輯上大體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鋪墊,表現得倉促毛糙。比如大家議論不休的那句台詞「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我大概能明白導演如此設計的邏輯、用意,但如果要讓這句台詞達到預期效果,我覺得需要預先解決以下問題: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達到了什麼境界;3.這種境界如何不為人所理解;4.南子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她能夠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這種劇情的交代、感情的積累。夫子不像個痛苦中精神升華的夫子,南子也不像個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這句台詞所期待的那種一針見血、正中下懷、感情釋放的效果也就並未表現出來。夫子之哭也就顯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對夫子的追憶更顯得莫名其妙。

這同時也把影片前半段的問題帶了出來:確實,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頗有些可圈可點處,差強人意。但當我們發現「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這句台詞完全達不到效果時,再反過來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樣的結構性缺陷了。

然後呢?「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作為一個文盲,我剛從網路里找到這句話,於是我才明白為什麼電影里會有那麼段莫名其妙的情節。這是一部處處「忠於史實」,幾近刻意的電影,而這段情節就是例證之一。但如果都這樣「忠實」下去,只怕電影還能不能稱之為電影,都很難說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電影中連「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這種細節都不惜給了幾分鍾,卻為何在墮三都中不見「誅少正卯」?難道這段公案不比「拔其樹」更重要?詮釋起來不比「子見南子」更有挑戰、更能出彩?

然後呢?困於陳蔡?是啊,追求理想,四處碰壁,瀕臨絕境。回到兩千年前那個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裡,他回想些什麼?反思些什麼?展望些什麼?是繼續保持樂觀,還是陷入痛苦絕望?那一刻,理想和現實如何在中國最偉大的人身上沖突碰撞?……我們多麼期待一場精彩的演繹啊!

沒有,還是什麼都沒有。影片僅僅展示了肉體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於史實」:

捧著最後一碗馬肉湯,孔子對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餓,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來,大家一人喝一口。」

顏回之死,我簡直不想說了。我想導演如果躲在觀眾席中,當時想必心中狂呼:「感動了吧?你們感動了吧?你們怎麼還不感動啊?」

導演,你有沒有聽說過「小小竹排江中游」啊?竹簡掉到水裡會沉底?就這樣還想搏感動?你欺負我沒文化咩?

就這樣,影片前半段講述孔子在魯國從政的故事,還算點意思。而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落在電影里是一片空白。彷彿孔子在那十四年裡,並非主動謀取事業,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動的四處游盪逃竄,無所事事,碌碌無為。而且所到之處不是兵荒馬亂就是冰天雪地,游盪都不找個好地方。腦子有病。

我本以為,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是為實現政治理想而艱苦奔波的十四年。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碌碌無為,無聊透頂的十四年。於是這部電影可以改名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來了!季孫斯眼看時日無多,終於幡然悔悟,讓兒子請回孔子。孔子面對闊別多年的故國,對著城牆跪拜,潸然淚下:魯國啊,生我養我的魯國啊,我終於又回來了!

原來這才是孔子在外游盪多年的最終目的啊!當時我就震驚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抱負在哪呢?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當然了,在這部電影里,源於《論語》原文的台詞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幾乎可以成為「論語知識大測驗」。王小丫:「請問在剛才這部電影中,一共出現了幾處《論語》典故?它們分別是?」

大概導演覺得,這樣寓教於樂,就算把「孔子」拍出來了吧。

另一篇:楊瀾看完《孔子》說,如果從「失敗者」的角色來理解孔子,就會更容易接近這個人物,有孔家後人急了:你侮辱了我們的先人,我們的聖人。孔家後人有很多,這些如此急切地維護祖先形象的應該是少數,但論調實在讓人奇怪。而這種論調也不僅限於孔家的後人。有人指責《孔子》違背史實,類似的事情之前就屢見不鮮了,在我看來,這基本上跟蠟筆小新批評書店裡不賣便當一樣胡鬧。而由於電影《孔子》沒了孔子頭上千百年來至高無上的聖人光環,又遭不少指責。當年《梅蘭芳》和《葉問》上映,韓寒說拍這種電影,最好等主人公原型的後代都死了會好一點,其實當碰到《孔子》這樣題材的電影的時候,從遭到的蠟筆小新式的指責來看,你會發現國人骨子裡那種對權威的無條件尊崇的奴性幽靈始終綿延不絕。

孔子是個「失敗者」這種說法其實很客氣,因為之前有本《喪家狗:我讀論語》,作者北大教授李零直言孔子是「喪家狗」,而這個說法也不是李零嘩眾取寵褻瀆聖人發明的,而是孔子周遊列國到鄭國時的一次夫子自嘲。比起喪家狗這個說法,「失敗者」三個字確實好聽多了。其實所謂周遊列國,就是「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了……流浪遠方,流——浪——」,就是孔子在魯國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帶領眾弟子漫無目的的一次流浪。電影《孔子》把孔子自稱喪家狗這段還原得很自然,是這個比較嚴肅認真的影片里比較出彩的地方。

孔子已過知天命之年,與魯國政壇更善於權謀的季孫斯等權勢相比,這個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天真了點兒,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也是吃力不討好,只好背井離鄉在春秋列國之間流浪,當時孔子還不是後世那樣的國際巨星級的聖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過程肯定狼狽不堪,片中發哥的孔子造型到了周遊列國時也是衣衫襤褸,但神情堅毅,在鄭國一個村頭的樹林里講學,被村民砍樹驅逐,此時有人來問,您是不是孔丘?子曰何以得知啊,來人說剛在那邊聽說村頭樹林里有個老頭,臉型和身材長得跟堯舜禹湯差不多,就是狀態如同喪家之狗。子曰什麼鳥盛魚湯啊我就是個喪家狗。孔子本人應該遠比後代所謂儒家弟子要有趣些的,後代多少表面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要麼男盜女娼要麼權術陰謀的所謂聖人門下,而聖人都是被他們來消費的,被他們做當了婊子之後的牌坊的,要是都照著後人想像那樣頂著光環道貌岸然,那人生豈不是枯燥死了。

《孔子》選擇周潤發來演,當然有背後的商業考慮,但從影片本身來看,發哥除了演技精湛、態度認真,關鍵這個大明星身上有種難得的平民氣質,所以在演孔子自稱喪門狗這場不算重要的戲的時候,看起來親切自然而有趣,堪稱神來之筆。很多人覺得顏回之死很震撼感動,而那不過是從孔子最中意的弟子死掉的角度來刻畫孔子的虛筆,也就是「側面描寫」,雖然這一筆著實非常出彩,煽情得恰到好處,而自稱喪門狗這場戲,則是寥寥幾筆,讓孔子更加真實可感。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國為官開始,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一系列的從政治到軍事的作為可以看出這哥們確實有才幹,膽識過人、政績突出,被大老闆魯定公非常賞識,卻因觸犯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季孫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驅逐。孔夫子這一點也被後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國的知識分子天真地繼承,中國歷來的政治一向是一邊打一邊哄,一邊用法家斗你一邊用儒家哄你,學而優則仕這種說法一開始就是錯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為之後終於成了悲劇,但這段在魯國的戲因為符合劇情沖突的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宮廷斗爭一脈相承的,胡玫拍起來也駕輕就熟,把當時很多名字拗口難記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魯國流浪的時候,沒有了與孔子直接沖突的反面人物,劇情沖突並不激烈,如同很多媒體所說「後半段像散文」,其實從一個有理想卻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話,可以看出孔子輾轉漂泊的背後,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春秋亂世的時代。

這個電影拍的就是一個人和這個時代的一種對立,一種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的悲劇。何況這不是簡單的生不逢時,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世態人心還是單純一點的,不然不會有顏回等眾弟子的傾心跟隨,後世的中國人的政治和人心,總是越會發變壞,從胡玫導演的歷史正劇《漢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來,儒家的政治思想歷來只是當權者的用來裝裱的紙而已。當一個人物傳記的電影拍出人與時代的關系的時候,就走對路了,而《孔子》這樣的電影,不僅面臨著拍出人與時代關系的任務,還有更大的難關,就是孔子的聖人光環,對於這個光環,夫子自嘲喪家狗的記載就是一個破解的利器。編導的聰明之處不僅在於選擇了一個破解光環的利器,還在某些關鍵之處與古人「精神往來」,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見南子那場戲,原本我所擔心的港式的過度戲說並未出現,而是點到即止,微言大義,也有幾分《史記》中記載該緋聞事件的古樸詩意。周潤發演出的那點微微動容,內心波瀾未平,南子則風情款款,看起來有趣,都恰到好處,令人會心一笑,比《論語》中所說的孔子出來豎中指對天發誓「子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要有趣,並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點教條的,這一點《孔子》在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撐,說教之處尚可容忍。

電影《孔子》比我預料得要好很多,起初聽說編劇是以《赤壁》雷倒眾生的陳汗,期望值降低很多,不料在眼下中國拍歷史正劇從未失手的胡玫的把握下,拍得嚴肅認真,編劇和導演,以及周潤發等主演都把孔子從千百年的神壇上請了下來,讓我們得以和這個千秋聖人面對面,感受他在那個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喪門狗》的作者李零說孔子其實是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很理想主義化,而不為時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只能流浪,即使不周遊列國,心靈也只能選擇流浪,在我看來,《孔子》所拍出的一個不為時代接受而能堅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遠比那個不苟言笑的聖人形象要可信得多。胡玫多年以來以歷史正劇為主業,此番執導這一歷史人物電影,把握得如此穩妥得當,在劇本扎實的前提下,遠比國內很多大導演能用影像語言去解讀歷史人物,這對於古裝和歷史題材豐富的中國電影來說,也有啟發的意義。周潤發的表演絕對是他新世紀以來最好的,遠勝《卧虎藏龍》那個端著架子的大俠,周迅的一笑一顰間的靈動正符合了南子,奚仲文的美術做出了那個古中國的古樸美感。倒是發行方到底不能跳脫大片思維,一直強調的春秋戰爭大場面,都一閃而過,很多特效看起來難免粗陋。

有意思的是《孔子》這個電影也總是跟「去聖人化」「反權威」有關,從一開始周潤發面對質疑反問「孔子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到網上盛傳的「下跪門」事件,這部關於一部分人的聖人的電影居然從內到外閃現著人性化、反權威化、去聖人化和說人話的「四化」精神光輝,我很欣慰啊。

至於遺憾,或者我所認為的不足,因為我所認為的孔子,很接近於王小波對他的評價:一個滿口大實話的老天真,他的講學處很像一個自由發言的俱樂部,很有趣,不見得能跟他學多少知識,但那種自由而有趣的氣氛,令人嚮往。這個片子讓我深化了孔子也是個杯具的概念,倒是除了自嘲喪家狗之外,孔子一直過於嚴肅,有趣之處不再有,尤其在魯國從政的一段,對白中經常加入《論語》中的「子曰」名句,夠生硬生澀的。而我最心儀者,則是孔子與幾名弟子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並沒有贊同想為官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嚮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這種浪漫令我嚮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著墨。

《論語》也不過是孔子和門下弟子的聊天記錄而已,孔子被神聖化、牌坊化了幾千年,還他一個真實的面目,讓老人家「重新做人」,來感動於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與時代的不妥協,他理想主義者的流浪事跡,何況隱約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韻味,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當年《墨攻》被內地多指責導演「為什麼要改編日本漫畫?」可在用現代藝術手法將古典通俗化這件事上,中國人甚至連意識都沒有,而日本漫畫《墨攻》能用如此通俗的故事來讓人了解墨家的思想,是很好的事情。只會說別人解讀得不好,自己不去解讀,只會把古人當牌坊然後在牌坊的陰影裏手淫中國文化意淫全世界,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孔子》的嘗試已經值得擊節贊賞。【已被《河北青年報》刊載,轉載註明】

⑸ 電影孔子內容簡介

《孔子》內容簡介: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

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

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5)美國論語電影擴展閱讀

《孔子》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顏回

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又稱顏淵、顏子。生活簞食瓢飲,貧居陋巷。13 歲拜孔子為師,終身追隨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只有他最得孔子「仁」的真傳。

⑹ 《孔子》這部電影怎樣

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處。但我覺得這沒什麼可非議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有之。漢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來解釋什麼叫「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里最讓我動容的,不是什麼八卦,而是南子對孔子的理解。「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這可能也是編劇和導演留下的一個巨大的諷刺,居然讓一個淫亂的女人成為聖人的知己。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從沒有中斷。電影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號稱「述而不作」,對《詩》、《書》、《禮》、《樂》四部經典只是傳習、授受,對《周易》也只是晚年的喜好,有沒有傳人還有懸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貴族之所習,只是魯國一國的史書,孔子卻對它情有獨鍾,在這部書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後人才能夠演說出無數的「微言大義」,孟子也說《春秋》一書使「亂臣賊子懼」。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使人們各安其位,在其位,謀其政。而這些思想都用「春秋筆法」加以體現。世人理解他,因為一部《春秋》;世人誤解他,也因為一部《春秋》。這使我想到了《論語》開篇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學到這句時,不能理解,孔子為何要將學習、交友與涵養功夫放到一起來說,好像是前言不搭後語。但後來才明白,「學而時習之」便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有朋自遠方來」便是世人對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便是後人對他的誤解。

看過這部電影,這四處最能令我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可能,真正令我感動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所能喚起的文化共鳴。

⑺ 電影《孔子》與事實的差距

首先,史實也無怪乎是《史記》,《呂氏春秋》這一類書的記載。這些書是為統治者記錄歷史的書籍,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至於那些稗官野史更是不可全信的。
我不是學歷史的,鮑鵬山號稱專家,和胡玫他們展開口水戰,提出了他的史實言論。
鮑鵬山說:「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可是電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鋰』。之所以叫『鯉』那是有故事的,是因為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一條大鯉魚祝賀。」

鮑鵬山說:「《論語》裡面出現子路、子貢是對的,但是電影里孔子怎麼會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呢?稱呼別人的字,這是對同輩的稱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長輩,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鮑鵬山還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顏回以及衛國南子的死都不符合歷史的記載。」

鮑鵬山說:「子路和顏回其實都是在孔子回魯國之後死的。而且顏回是因為太窮、營養不良死的,根本沒有電影里死得那麼悲慘。」
以上就是專家鮑鵬山和金牌編劇們所引發口水戰的言論。你自己分析下吧!
哪些經典又是史實?
子見南子
墮三都
陳蔡被圍
周遊列國
廢除活人陪葬

⑻ 求電影《家》,《大衛科波菲爾》,《巴黎聖母院》,《論語》

兄弟,我開始和你一樣,不過,只有,巴黎聖母院有電影。我們一定是一個學校的,

⑼ 侯漢廷說的有論語句子的好萊塢電影是哪一部

鐵道飛虎

8.9分加入收藏
主演:成龍徐帆黃子韜王凱
導演:丁晟
類型:喜劇動作
時長:124分鍾
年代:2016
地區:內地
簡介:

閱讀全文

與美國論語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寂寞人生插曲原唱 瀏覽:543
戀愛的滋味韓國電影 瀏覽:305
電影英國人保護一個法國女人 瀏覽:95
舞女大道電影插曲 瀏覽:630
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2017 瀏覽:649
快手怎麼上傳電影片段 瀏覽:463
電影誤殺在哪裡可以免費觀看 瀏覽:872
班夫山地電影節上海 瀏覽:777
播放劉德華的古裝電影 瀏覽:538
香港影意志電影節 瀏覽:203
掌趣電影院 瀏覽:452
孟男誕生記2017電影天堂 瀏覽:344
成龍電影爆炸 瀏覽:390
關於她們電影在線2015 瀏覽:630
199年美國電影 瀏覽:797
美國電影最美的少年 瀏覽:475
最新美國愛情電影2016 瀏覽:529
對初中學生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7
最近兩年美國電影 瀏覽:815
珍藏電影大全彩色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