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語電影《國際市場》讀後感
《國際市場 》是由尹濟均執導,黃政民、金允珍 、吳達洙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縱有抱負理想卻從沒有為自己認真活過一次的德秀,為了家人拼搏一生的故事。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入圍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該片獲得2015年第35屆韓國影評獎年度十佳影片。該片獲得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最高觀影人次獎。
故事背景設定在1950年爆發的韓國戰爭。
在6.25事件爆發後年幼的德秀一家逃亡到釜山投靠在國際市場開店的親戚,但父親和妹妹卻在逃亡中走散,從此德秀作為年輕家長照顧老幼挑起養家的大梁,不得已到德國當礦工。這時遇上了護士英子而相戀婚後回到釜山,但隨著孩子的出生,要養家的德秀不得不隻身到越南打工和想辦法找回父親和妹妹,一生都在為家庭奔波勞碌。
尹濟均刻畫出國民父親這個形象非常能引起共鳴。一向作品不缺幽默感的尹導演在片中處處布滿有趣橋段,配角吳達洙就是負責搞笑的活寶。而該片的內容適合一家大小觀看,尤其是對6.25事件深刻印象的老一輩,更是感慨萬分。雖然2小時內演繹了一個男人的一生,但它卻不會讓人有速度太快或者太狗血的感覺。不過反方面,導演處處細節都細膩來演繹的方面,有點太明顯刻意,想感動又感動不起來。
黃政民在影片中從出演別人的兒子到別人的父親到老年別人的爺爺,2小時內觀眾看到他橫跨了青年到老年的蛻變,不是普通男演員能演繹得像他那麼神韻,他憨直帶點傻氣的形象實在很有「國民父親」的影子。
㈡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史
1945 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余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溫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溫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說,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為什麼一定是柏林?
從柏林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1951年6月,西柏林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節。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的來賓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所有人都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柏林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及圍繞明星的狗仔隊來獲得關注,滿街是兜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托·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一流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
第1屆柏林電影節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Martay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他還希望舉行的時間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後,不然對新生的柏林電影節來說,吸引好電影參加就更困難了。幾乎就在柏林電影節創辦風聲剛傳出,東邊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舉辦一個國際青年電影節。所以西柏林這邊決定把會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東邊的人來參加,並不限於青年人。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辦不起來電影節的。
所以如果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掛帥的柏林電影節,就會發現,真相並非僅僅政治那麼簡單。
聽說要舉行國際電影節,德國的電影人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很希望有機會找到海外投資和發行的渠道。這種渴望在百廢待興的德國尤其強烈,所以柏林電影節的本地化特色從創辦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匯,最後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Bauer),他擔任了前幾屆柏林電影節的組織者。二戰中鮑爾在UFA工作,也擔任了戰後英國佔領軍的電影政策顧問。他想通過努力讓柏林重新回到歐洲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再度成為電影製片和發行的樞紐。
柏林的電影業內人士起初也是歡迎電影節的,既是繼承了柏林作為德國電影中心的文化遺產,也能讓製片廠有利可圖。由於當時德國的分裂,西德電影人無法進入蘇聯控制下的巴貝爾斯堡製片廠(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和約翰尼斯塔製片廠。他們的飯碗大都不穩固,於是許多柏林的從業者都跑到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來在德國國內可以說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成了新的電影發行中心,巴伐利亞人開始宣稱慕尼黑成了電影之都,這都讓留守的柏林電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電影工會向市長施加壓力,說柏林的電影工業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製片廠,有的還想西遷中,已經沒什麼人把新電影的首映禮放到柏林,長此以往,電影工業將從柏林消失!
本來官方和電影業內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傳,我推廣我的電影,似乎可以在柏林電影節這個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電影人發現柏林電影節並非想像中那麼有利。西柏林當時有200多萬人口,七分之一失業,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電影節沒法去和戛納、威尼斯的豪華尊貴相提並論,他們不得已打出親民、大眾的牌,將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參與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設置了露天電影、明星遊行、簽名大會的單元,特別是加上政治考慮,把露天放映場所設在東西柏林交界處,想吸引東柏林的人來看(柏林牆1961年才修建)。 電影節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國很出名,他對東西柏林的觀眾都具有極大號召力,最後果然喚起了觀眾們共同的情感。
柏林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另一點是把獎項的決定權交給普通影迷,從1952年第二屆到到1955年第五屆,都沒有專業評委會。觀眾投票來決定把大獎給誰,1956年改成國際評委和觀眾一起決定獎項歸屬,那屆的主席是馬塞爾·卡爾內,1957年後才全部改為評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顯現出來。
但一開始的大眾政治路線就遭到了電影人的激烈反對,有人說盲目擴大放映規模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不是電影節的正道,因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錢的場次,片方更不高興。發行人說,普通觀眾對較為藝術化的電影接納程度並不高,此舉毫無益處,我們是在辦電影節,不是什麼白酒展銷會。但這一回合最終是政治贏了。
得不到本地電影人的支持,必然難以持久。德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聲明拒絕參加電影節活動,協會發言人表面上將不參與歸於德國製片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們無力和美國、法國、義大利競爭。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不過是電影人對美國佔領政策不滿而產生的抵制,他們尤其討厭美國人把持柏林電影節,制訂的政策說到底主要是為美國人的政治宣傳服務,然後為覬覦中歐市場已久的好萊塢商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德國電影的發展卻沒什麼益處。
製片人協會還認為:因為盟軍的電影政策,德國電影現處在一個很悲慘的境地。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極力將居於壟斷地位的德國電影公司UFI(納粹時期,由最大的製片廠UFA和其他公司合並而來的卡特爾組織)分解的政策,並限制德國電影公司同時涉足電影業中的多個分支,比如從事製片的不得同時經營發行或放映環節,這樣的後果是出現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勢單力薄。所以德國業內人士頻頻向有關機構游說,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許垂直經營,擴充實力和好萊塢巨頭展開競爭。
德國電影人在和電影節官方談判是否參加的時候,提出為了拯救德國電影,除非政府提供減稅優惠或者增加補貼。這個願望落空了,為了表示安撫,組委會同意在第二屆電影節設立一個特別單元,針對外國買片人和國際傳媒,宣傳30到40部德國戰後幾年中拍的好電影,幫助德國電影出口。鮑爾說電影節很願意成為德國電影公司和國外買家之間的橋梁,向外推介國產片,他希望勸服德國電影人,柏林電影節不僅是外國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國電影。 但事情並不順利,鮑爾向德國經濟部申請撥款被拒絕,計劃中的單元擱淺,一些製片人只好自己出錢做了個小型展會,把最有商業價值的幾部德國片推出去。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業內人的積極性被挫傷了,他們對電影節的壞印象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屆電影節上,德國電影的參與率還是很低。這種局面直到好些年後,德國電影恢復了生機和信心,商業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上升後才好轉。
面對電影界批評政府不扶持國產電影的批評,西德內政部舉辦了一個類似德國奧斯卡的獎項(bundesfilmpreis),由公眾、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評委會對全年德國電影進行評選,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國電影獎)的前身,這個獎代表政府,其實更類似中國的華表獎,1953年這個獎成為電影節的特別單元。而把獎項納入電影節范疇,是對外推廣的一招,有助於提高獲獎影片的國際知名度。
但德國影人卻指出這個獎的目標才不是為了復興電影業,其中存在嚴重的政治傾向,內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約的電影。面對質疑,官方人士稱這個獎是個禮物,我們想給誰,就給誰。
1956年,柏林電影節被接納為A類電影節,但其聲譽卻被良莠不齊的競賽單元所削弱,影評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種太單一。
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個參賽權的問題,一比較戛納和柏林的參賽國家名單,很容易發現戛納的參賽資格面向所有國家,包括蘇東陣營,法國外交部會向所有建交的國家發送邀請函,法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也積極向蘇聯和中國發出邀請。
1958年,戛納將金棕櫚頒給蘇聯電影雁南飛,德國記者強烈要求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所有國家參賽,不管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有記者認為:電影節作為展示窗口的年代過去了,作為正宗的國際A級電影節,雖然不意味著不問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國家開放。在這點上,奧伯豪森電影節比柏林幹得好。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來說,柏林電影節太過壁壘森嚴,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獎給了南斯拉夫電影《第一次工作》。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㈢ 看了南朝鮮電影,《國際市場》,朝鮮戰爭,中國軍隊來了平民為什麼逃跑還要美國佬救。
未知好過已知,中朝兩國歷來戰爭不斷,對中國軍隊認可度低,並且當時南朝鮮殖民者思想宣傳下,美國軍隊戰無不勝被神話,本國軍事力量細弱,經濟軍事發展極度依賴美國。
㈣ 《國際市場》為什麼會被譽為韓版的「阿甘正傳」
第52屆韓國電影大鍾獎落下帷幕,電影《國際市場》成為最大贏家,總共拿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0項大獎。
原本我極為看好的《思悼》收獲並不大,於是特意找來資源看了一下。
也許是因為看的時候《思悼》先於《國際市場》,所以看完後雖然被電影感動到落淚,可我還是認為《思悼》高於《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這部電影一經推出便被譽為韓版的「阿甘正傳」,片頭的蝴蝶恰如阿甘開頭的羽毛,片中韓國時局變動,間或出場的歷史名人,以及與阿甘相似的主人公德秀,都可以看出《阿甘正傳》的影子。
不過,有珠玉在前,這種模仿便顯得有所不足,看不出創新,而且影片中幾個名人的插入太過生硬,顯得刻意。
當然,這部電影既然能在韓國贏得千萬人次的觀影量,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典型的韓式催淚大片。
德秀與其妹妹就是典型的父女關系。
妹妹為了結婚與母親爭執,母親談及德秀的辛勞,妹妹脫口而出:「那是因為他傻,他自願的。」一句話即可誅心。
這像極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㈤ 如何評價電影《國際市場》
從去年開始就期待這部號稱韓版阿甘的電影,雖然顯得有些流水賬和刻意煽情,但依舊感動了我。韓國影壇,每年年底如約而至的重磅催淚彈。取自導演父親名字的男主尹德秀作為一個普通人,縱有抱負理想卻沒有為自己真正地活過,為了家人和對父親的承諾犧牲了一生,拼搏了一生。小人物帶領我們展開歷史大時代的圖卷,隨著德秀的腳步,我們幾乎看到了韓國的半部近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史稱625事件,其實戰爭並非這一天正式爆發,這么稱呼只是為了規避各種歷史問題。
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這就接上了電影開始的興南大撤退。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我們稱作抗美援朝戰爭。
12月13日,德秀一家在碼頭登上美軍戰艦,其父親和妹妹失蹤。
1951年初,德秀一家來到了釜山的國際市場投奔開店的姑姑,並在此度過了其勞累的一生。
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議》,朝韓雙方正式停戰。此時,德秀和逗比基友達九正在大街上擦皮鞋,補貼家用。
其後的十年間,德秀一直在碼頭當搬運工,扛起了撫養家庭的重任。1963-1977,韓國興起礦工護士赴德潮,緩解韓國的失業難題和賺取大量外匯,為韓國經濟的崛起付出了大量的血與淚。
1964年,德秀為了考上首爾大學弟弟的學費而陪著達九奔赴德國挖煤,在那裡展開了一段幸福的初戀喜劇,結識了護士英子。
1966年,瓦斯爆炸引發礦難,德秀的達九九死一生,渡過難關。12月21日,第一批赴德礦工回國。
1967年3月,英子回國找德秀,奉子成婚。
1973年秋,德秀通過自身的努力拿到了海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離自己當船長的夢想近了一步。但為了妹妹的嫁妝和買下姑姑過世後留下的花粉之家小店,德秀不顧母親和妻子的反對拉著達九遠赴越南戰場做工人,又是大難不死。
1975年4月30日,越戰結束。德秀跛著腳和達九回到了韓國,妹妹結婚。其間他們買下了姑姑的小店,一直經營至今。
1983年夏,首爾認親活動,重磅推淚彈,兄妹相認,淚如雨下。
首尾呼應,德秀放下了一生的執念,放棄了用來等父親的花粉之家,從而和家人幸福地生活下去,並繼續見證韓國的歷史。
自古受中國儒家影響的韓國也對家國觀念尤為看重,長兄如父,德秀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的重擔。承載了太多歷史的釜山上空飄著的那一紙錄取通知書和飛著的那一隻蝴蝶在無聲地訴說著什麼。
秉承著韓國電影的慣性,又是笑中含淚,哭中帶笑。或許因為是歷史和文化都跟我們休戚相關的韓國,我們更能感同身受。歷史中總有驚人的相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國家的繁榮昌盛總會犧牲幾代人的幸福。希望真的能像電影中說的那樣:「忍耐是苦的,但那果實是甜的。」
㈥ 如何評價電影《國際市場》
尹濟均刻畫出國民父親這個形象非常能引起共鳴。一向作品不缺幽默感的尹導演在片中處處布滿有趣橋段,配角吳達洙就是負責搞笑的活寶。
而該片的內容適合一家大小觀看,尤其是對6.25事件深刻印象的老一輩,更是感慨萬分。雖然2小時內演繹了一個男人的一生,但它卻不會讓人有速度太快或者太狗血的感覺。不過反方面,導演處處細節都細膩來演繹的方面,有點太明顯刻意,想感動又感動不起來。
基本信息
《國際市場》是由尹濟均執導,黃政民、金允珍、吳達洙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縱有抱負理想卻從沒有為自己認真活過一次的德秀,為了家人拼搏一生的故事。
該片於2014年12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入圍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
該片獲得2015年第35屆韓國影評獎年度十佳影片。
該片獲得第3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最佳美術獎、最高觀影人次獎。
㈦ 大家是怎麼看待電影國際市場的
近年來,韓國電影能夠迅速崛起,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韓國電影不炫技,不浮躁,只是老老實實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得精彩,講得完美。看完《國際市場》,感覺又被韓國電影抽打了一次,不是因為韓國電影接連涌現了一部部高質量的作品,而是為韓國電影人的擔當所折服,為韓國電影人的勇氣所驚嘆。當他們用《太極旗飄揚》反思戰爭災難時,我們在做什麼;當他們用《熔爐》審視兒童保護時,我們在做什麼;當他們用《恐怖直播》控訴政府失位時,我們在做什麼;當他們用《辯護人》痛斥專制獨裁時,我們在做什麼。也許我們並沒有閑著,我們在忙著拉黑禁片,在忙著給武媚娘剪胸,在《小時代》中陶醉。作為一部展現小人物史詩的《國際市場》,影片確實不負「韓國版《阿甘正傳》」的美譽。影片以德秀為主角,講述了其經歷朝鮮戰爭、赴德挖煤、越南戰爭、尋找親人等一系列事件,展現了一個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奮斗,以及在歷史洪流中不屈不撓的抗爭。這次《國際市場》避開了韓國電影苦大仇深的主題,而是以一個小人物為切入點,以一個普通的家庭為中心,給我們重現了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年代。德秀作為家中長子,沒有辜負父親的臨別囑托。「忍耐是苦的,但那果實是甜的」,德秀用忍耐的一生體現了一個男人的擔當。影片雖然仍有韓國電影刻意煽情的痕跡,不過其中的真情流露確是這部電影最珍貴的部分,不管是與達九的友情,與英子的愛情,還是與妹妹的親情,都成了這部電影最感動人心的力量。正是因為這些元素的存在,才使得這部包容五十餘年時光的電影顯得充沛而有感情,不致於淪落到記流水賬的窠臼之中。
㈧ 煽情家庭電影《國際市場》,不僅是潸然淚下,更是勵志生活
初看片名並不吸引人,影片反應的是老一輩長兄如父的責任感,辛酸和無奈。不是潸然淚下,而是哭出聲來。《國際市場》對於老一輩人而言很有代入感,這不僅是一個男人的一生,也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史。正是因為一個個像男主角一樣的人的犧牲和奉獻,成就今天的韓精神。這樣的電影,太具凝聚力和煽動性,比任何意識形態宣傳都高明!總體來說雖然有點刻意煽情,但是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大時代下命如草芥式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命運多舛,男主內心充滿著對遺失妹妹的愧疚和對父親信守著諾言,努力掙扎著生存、養家,捨去任何自己內心的追求。從朝鮮戰爭到現代,電影從一個普通家庭的角度,以善良男主一人悲慘卻又美好的醫生,反應了從朝鮮戰爭到南北韓親人相認,50多年間的韓國的時代變遷。全片的苦難都沒有難到樂觀的男主,並且他也獲得了真正的幸福,這也是對韓國現狀的最佳展現吧。
㈨ 電影國際市場 開頭 為什麼是中國的軍隊來攻打朝鮮
朝鮮戰爭嘛。
南北內戰,兩大陣營各有支持。後來聯合國軍參戰,我軍也被迫捲入戰爭。
視角不一樣罷了,比如韓國一直稱之為「6.25」,我們則呼作「抗美援朝」
㈩ 電影歷史發展的不同,從何時開始國內影院成了美國大片的天下
應該在百年以前的時候,美國電影在中國就有著非常大的市場了。美國的電影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遠比其他國家更早,所以紮根更深,影響也更大,哪怕到了當今,美國電影的市場份額中國也占很大部分。
國產和美國大片齊驅並駕。當然總體來說,國產影片離美國大片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每年類似於復仇者聯盟這種電影,都是中國市場額度最大。好在國產片已經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也出了很多精品,比如唐人街探案等。雖然未來一段時間還是美國大片的市場更大,但是國產的潛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