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回歸的影片評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題記
電影《回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是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處女作、金獅獎。2003年讀大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一直想看,只是各種原因一直法看到。而看到此片時,時間離上映已經過去了8年,但給我感覺就是這片子似乎還是在昨天剛上映的新片,有點感嘆歲月的流逝如此之快。
故事極為簡單,講敘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去俄羅斯北部的小島度假,一路上他們遇到各種困難,父親皆能順利解決,然而父子間的距離卻始終沒有拉近。他對待兒子們格外嚴厲,大兒子安德列對此小心應付,小兒子伊萬卻桀驁不馴。然而就在父子情感的隔閡中,父親突然死亡,給這次旅行帶來了無盡的悲傷,在這巨大情感之後,兒子們也開始漸漸明白父親,孩子們也在這痛苦之中的開始成長。至始至終,都是一部沉靜的悲劇故事,我們看到的了一種憂傷的美。
看完此片,讓我完全沒想到的這部片子居然是導演的處女作,這凜冽凝重的色調,細膩的情節,完美的畫面構圖,極其豐富的鏡頭語言,很唯美的攝影,倒像極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攝影師的作品展。不從思想藝術性的高度來說,就單從美術攝影的方面,我都要給此片評上5星。如果不加上故事情節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領略俄羅斯西伯利亞風光的紀錄片。
人們都說《回歸》是一部政治的隱喻,父親與兒子分開的時間恰好是12年的時間,正好和蘇聯解體的時間一樣長,我相信這不是簡單的巧合,想必是導演特意為之。沒有父親的孩子在這12年裡早已失去了方向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停滯,整個國家缺乏活力,就像茫茫雪海中迷途的北極熊,何去何從無人知曉,導演正是藉助電影對12年來俄羅斯民族和歷史進行反思。告訴人們俄羅斯民族正在努力找尋自己的精神回歸之路。作為一個大國,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他們既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歐洲人,也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亞洲人,而使俄羅斯民族具有了雙重性格,就如同影片中的兩個孩子一樣,一個逆來順受,一個桀驁不馴。而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孩子與一個威權的父親的情感沖突。突出反映了俄羅斯民族對於蘇聯解體後的孤獨和絕望。正是這種孤獨和絕望,迫使他們尋找著自己最後的歸屬。渴望整個民族精神的再次回歸。
影片在故事敘述有著極其巧妙的處理手法,比如說,影片從開頭到後面,一直很順暢,沉鬱而又平淡,有的觀眾很可能就在這種緩慢的節奏中,進入夢鄉。直到父親的墜落突然死亡,讓故事嘎然而止,這種看片的感受就像坐著被牽引的火車,突然之間來了個急剎車,讓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調整身體,直接跌倒在地。瞬間中斷的反差,造成強烈的情感沖擊,以至於在心中留下不能忘卻的傷痛感。讓我不得不贊嘆導演高明純熟的電影表現手法。
如果說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結尾的片段,連串的一組黑白照片,是大兒子在出行一路拍攝的照片,每張照片就像幻燈片樣,在屏幕上匆匆掠過,記錄著路上看過的風景,以及每個人的表情,記錄著路上的點點滴滴,有漠然的神情,有開心的笑容,有淡淡的哀傷.....但是一直沒有出現父親的形象,直到最後一張照片,出現了年輕的父親抱著孩子,也許這就是影片最後給我們的想像空間,告訴我們本片的主旨——父親的回歸,一種精神象徵似曾相識的歸來。 看片無數,娛樂至上,可是總有一些電影讓你揮之不去,藏留心底。
2003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俄羅斯影片《回歸》,就是一部被眾多電影評論一致稱贊的經典影片。
當這部影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時,看著電影海報里透露出的詩意的畫面,灰藍的色調,冷凝的氣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沒想到很快就在中央六台電影頻道看到這部電影。在一個很深的夜晚,眼睛幾乎沒眨一下看完了影片,那一夜我失眠了。
過了很久,我終於買到了這部電影的DVD碟片,像寶貝一樣捧回家,迫不及待的看了又看。我很想介紹給朋友看,但我還是把它當寶貝一樣珍藏起來。
影片表面所敘述的情節並不晦澀難懂,說的是一個離家十年的父親突然回到家裡,第二天就帶著兩個還不懂得父親概念的兒子出去旅行,一路上他使用了威嚴和震懾的手段,施與孩子特殊的父愛,結果大兒子因懼怕而聽話,小兒子因對抗而一步步使父子關系走到絕路。在一個孤島的高高塔樓上,小兒子威脅父親要跳下尋死,父親救子心切,在快爬到塔樓頂的時候不慎墜下身亡,當孩子們意識到已永遠的失去了父親時,終於悲絕的喊出第一聲「爸爸」。
影片描述父子失散多年後再度相逢所產生的親子沖突和情緒波動,情節真摯而感人。低沉喑啞的背景音樂,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深沉復雜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電影主題都具備了引人入勝的元素。影片的攝影使用的是很深的藍灰色基調,幾乎沒有別的色彩。自始至終讓人陰郁壓抑,而俄羅斯北方清冷荒漠的景色雖然美的攝人魂魄,但依然難掩其孤獨與冷酷的悲劇氣氛。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這是《洛杉磯時報》對該片的評語,並被很多媒體轉述。
而〈〈回歸》獲獎後,影片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認為自己的詮釋會影響觀眾對該片的觀感以及當中的啟發,所以拒絕回答相關問題。做為一個觀眾對該片的理解都取決於自身的閱歷,生活的經歷和思維的方式。
「作品即充滿吊詭和寓意,給予觀眾接近兩小時的情感波動,以及一個令人錯愕的高潮。」——《綜藝》。
「一部讓人驚嘆的心理驚悚片。戲中令人不安的影像,觀賞後仍會在腦中揮之不去。頂級作品。」——《娛樂周刊》。
這兩條評論讓我們知道影片還具詭異,懸念,驚悚的成份,僅從表相看也非常的吸引人,「電影要好看」這是好電影不能饒過去的一節,更何況影片具有各種深層的探索和寓意,使之成為無可置疑的經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兩段拍得很美的奔跑鏡頭,一次奔跑讓他們發現爸爸,另一次卻是失去。
這也是一部很美的俄羅斯的風光片,亞寒帶地區茂密的針葉森林、靜靜的湖泊,在導演的處理下,成一種灰藍色調,散發著冷靜幽邃的氣質。
更具有悲劇意味的是,《回歸》片中大兒子的扮演者弗拉迪米爾·加林,在聖彼得堡一個湖遊玩,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時發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這個地點,就正位於拍攝《回歸》時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更為本片增加了現實版的悲劇色彩。因而劇組當年獲得二十多個大小影展獎項時,導演和主創人員領獎時都難得露出一絲笑容。
影片「回歸」的寓意到底是父親的回歸,情感的回歸,還是前蘇聯的回歸都不重要。最珍貴的是讓世人再一次無可爭議的,欣賞領略那遠離很久的經典,是俄羅斯電影經典的回歸……
② 人物很冷酷的歐美電影
如果你喜歡帶點感人又浪漫的冷酷人物:剪刀手愛德華
如果你喜歡徹底耍酷到底的冷酷狙魔獵人:范海辛
如果你喜歡經典又家喻戶曉的冷酷殺手:這個殺手不太冷
如果你喜歡敢於放下一切勇於承擔的孤獨冷酷英雄: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
如果你喜歡外冷內熱的冷酷吸血鬼,那隻好:暮光之城系列【雖然我不推薦】
這么多優秀的冷酷主角,您喜歡哪個呢?
光影人生團隊誠摯為您解答!
③ 如何深度理解《教父》這部電影
《教父》里的黑幫不是我想像中的黑幫,我以為黑幫就是打打殺殺、義氣豪情、冷酷到底。
或許,所有黑幫的底層都有這種色彩,他們少不更事,甚至沒有家庭和親人,他們從打打殺殺中獲得快感,爭取組織的認同,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憐憫、什麼是同情。
但維托·唐·柯里昂和麥克·柯里昂兩代教父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手下要復雜和豐富得多。
簡介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柯里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④ 求一部電影,講的是美國和俄羅斯軍事對峙後要還要爆發核戰,影片最後有一個鏡頭是美國和俄羅斯的總統
這是電影《隔絕》
隔絕的劇情簡介 · · · · · ·
影片講述紐約市一場災難性的爆炸後,8個陌生人躲進了一座公寓大樓的地下室中。地下室由三個相連的房間組成,幸運的是裡面有食物和水儲備著,8個倖存者於是開始等待救援……直到一個身著核生化防護服的男子出現……他是來尋找什麼的?是什麼讓他如此殘忍冷酷?當生化防護服的一小隊人馬暫時退去,更糟的情況來了,幽閉恐懼症讓這次從避難所變成了牢籠……誤解及羈絆又如何化解?
⑤ 我想知道羽泉 拍的第一部電影
他們在一塊兒好像並沒有拍過電影!羽凡倒是拍過,沒出道之前,拍過《北京夏天》(好像是偶像劇),之後參與過《獨自等待》,但只是客串了一把!然後演了連續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電影來說,好像只有《獨自等待》了!
⑥ 冷酷到底是誰寫的
是 劉婕 創作的!
內地著名女歌手、演員、音樂人。
她是內地華語樂壇94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是繼酒井法子之後的松下電器全球形象代言人,並主演過多部影視劇。
1996年與著名歌手韓磊對唱《走了這么久》紅遍大江南北
1997年主演電影《愛情麻辣燙》
1998年推出自創歌曲《快樂新娘》《不了了之的愛情》獲得全國各大榜上好評,《快樂新娘》更是成為國內十大婚禮音樂之一。
2002年為國內著名組合羽泉創作歌曲《冷酷到底》廣為傳唱。
⑦ 俄羅斯電影主要特點是什麼 急需哦 要長點點的 作業啊
簡述俄羅斯類型電影的探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然而,在沒有做好預測的情況下,蓋達爾和丘拜斯等人的「休克療法」及私有化,不僅沒有創造出市場經濟,恰恰相反,私有化打消了提高效率的任何希望。人們期待的潘朵拉盒蓋打開了,然而釋放出來的卻是惡性的通貨膨脹。從1991年到1998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了49.4%,可以說是喪失了半壁江山。而1998年8月再度爆發的金融危機則使俄經濟幾乎跌到崩潰的邊緣。
在全國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中,俄羅斯生產滑坡,物價飛漲,國民生活水平下降,整個社會混亂無序,這給經濟市場化的實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到目前為止,真正自然的、正常的市場經濟在俄羅斯依然只是一個誘人的「期待」。而在這種期待中,俄羅斯的電影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幾乎全線崩潰。不過,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電影,在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在好萊塢高科技和純娛樂性緊緊吸引著人們眼球的壓力中,俄羅斯電影的探索之路一直在緩慢地鋪延著
1、「類好萊塢」電影:舶來品,找不到落腳點
俄羅斯取消對進口影片的限額規定後,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外國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蜂擁而至。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快餐」,美國電影及時有效地佔領了俄羅斯的電影市場。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俄本土電影的創作者們帶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借鑒或仿造。這其中,許多影片粗製濫造,少有藝術價值。但也有一部分影片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和個性,既能吸引觀眾,也不失藝術水準。
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表現主題。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在「移植」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時,雖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能吸引觀眾眼球點擊率的純娛樂性場面描述,但有些影片仍不失藝術品位,印帶著俄羅斯人特有的高雅。《雨痕》(維·納哈勃采夫-姆拉德希依導演1991)是一個現代版的希臘神話。影片讓年輕的女音樂工作者和歸國的中年音樂家在未解的謎團中相識、相愛,直到謎團解開。影片繼承了希臘神話的傳統,流露出一種人受不可知命運擺布的痛苦。1998年,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的《愛情三重唱》放棄了對時代的思考,把表現的觸角伸向了當時時髦的三角戀愛上。作者雖然調用了俄羅斯式的懸念、諷刺、幽默、抒情等各種手法,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卻遠遠不及作者以前的《戰地浪漫曲》,以致「不知為什麼,觀眾對影片沒有反應」。[1]影片《12月的音樂》(德霍維奇內依導演1996)同樣出於商業考慮,描寫了一個出國僑居的男子回國後同一對母女陷入三角感情的糾纏之中的故事。影片最後的悲劇結局似乎從一個側面透露出了俄羅斯人當前的陰郁情緒,但陳俗的愛情模式卻把本來就心情不好的觀眾給趕走了。
黑社會勢力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表現素材。在俄羅斯,影片審查制度解構後,一大批表現俄社會動盪的黑社會片開始興起。1992年,導演甫·普洛特金拍攝的影片《為了活下來》,講述了一個退伍軍人在擔任登山營主任期間同黑社會勢力斗爭的故事。影片既借鑒了好萊塢影片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細致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良傳統。雖然情節簡單,但影片表達手法多樣化,既有紀實主義創作原則的運用,也有兒童電影的特徵,發行情況比較好。1997年,阿列克賽·巴利班諾夫的《兄弟》同樣以復員軍人同黑社會的斗爭為背景。影片主人公達尼拉為了救哥哥同黑社會勢力展開生死之戰,最後達尼拉幹掉了黑社會分子,拿了他們的錢,分給他認為需要的人,然後便坐車離開了彼得堡。影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達尼拉由一個朴實無華的小夥子變為冷酷的殺手卻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幫匪題材同表現黑社會勢力的影片緊緊結合在一起,但在俄羅斯,這一類效仿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多地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現實社會。1991年,瓦·契柯夫的《俄羅斯輪盤賭》把美國電影《邦尼和克萊德》的情節模式借鑒過來,真實准確地表現了俄現實社會動盪、混亂的情狀。影片中許多格鬥、槍戰的場面驚心動魄,極近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風格。難怪有些俄羅斯影評人稱它為「當代俄羅斯的邦尼和克萊德」。1998年,瓦·托多羅夫斯基的《聾人之國》通過兩個女孩的前途命運再次觸及到了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現實。影片故事情節簡單,但情節設置上運用了現代電影的諸多元素:愛情、友誼、金錢等等。敘事方式上,黑社會、毒品、脫衣舞等調料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盡管影片存在一定程度逃避現實的嫌疑,但卻典型地代表了俄羅斯「第二浪潮」電影創作者的風格和趨向。2000年,新成立不久的「煉金術電影公司」推出豪華電影《黑幕》。該片在普通的偵探、幫匪情節中加入了隕石墜落、日蝕等宇宙的天災的自然現象,以適應美國大片培養起來的新的消費群體,不過影片在藝術上沒有突破。
1998年,阿斯特拉罕導演了影片《死亡合同》,該片可以劃歸到恐怖片的范疇中去。創作者想以一個移植人體器官的秘密場所的殺人行徑來製造恐怖氣氛,但影片因為過於暴露的商業目的和迎合傾向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1999年,瓦西里·皮楚拉導演的最新影片《綴滿鑽石的天空》比較受歡迎,但整體上處理的略顯粗陋平庸。2000年,亞歷山大·澤利多維奇對昆延·塔倫蒂諾的效仿之作《莫斯科》做得比較好,但同真正的美國商業片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總體看來,俄羅斯的「類好萊塢」電影在樣式上「面面俱到」,而且有一部分在揭示社會問題方面也有一定的深度,但在吸引觀眾方面,卻不盡人意。除了還沒有掌握樣式電影的特點和規律之外,或許根本問題在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在俄羅斯的傳統中根本找不到落腳點。所以,好萊塢模式要確立自己在俄羅斯的牢固地位,還需要真正的時間。
2、喜劇片:本土品,讓人笑不起來
據調查,目前在俄羅斯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喜劇片,這或許契合了俄羅斯人生性善良和狂放的特點,也或許是因為沉重的現實生活使人們對喜劇樣式有所鍾愛。但是,現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中卻少有純粹的喜劇片,導演們每當涉足喜劇時,總會流露出一種陰暗的底色或是含淚的笑。
1991年,艾利達爾·梁贊諾夫自編自導的《天堂》以隱喻的手法表現了一群被時代遺忘的藝術家和不幸的老人們的艱難生活。影片最後,在外星人的幫助下,這群人乘坐一輛奇特的火車飛上了天。影片獲得1992年最佳故事片「尼卡」獎。但導演失去了他一貫的幽默感,影片中醜陋荒誕的環境和精神似不正常的人讓觀眾產生厭惡感。1996年,梁贊諾夫的《你好,傻瓜》登上了當年排行榜的首位,但是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笑料卻給人一種沒有生活根基的感覺。看來,有才華的梁贊諾夫面對凋敝的生活,也全然沒有了笑的慾望。
1995年,亞歷山大·羅果日金的《民族狩獵的特別之處》很是吸引觀眾,電影票房以及錄相帶發行的收入都達到了與西方大片不相上下的水平。影片把俄羅斯的傳統愛好:喝酒與狩獵融為一體,通過狩獵過程中的各種奇遇製造出大量笑料。然而,洋溢著輕松歡笑聲的《特別之處》同樣不是純粹的喜劇,影片透著尖銳的諷刺意味對民族生活中的「酒文化」進行戲謔。1998年,羅果日金的《民族垂釣的特別之處》則把意猶未盡的伊沃爾金將軍一幹人帶上了更加熱鬧的垂釣之旅。影片大膽杜撰了一些離奇的情節,讓伏特加酒的味道蔓延到了軍事演習中的軍艦上和非法侵入鄰國水域的潛艇中,搞笑目的十分明顯,影片向純喜劇的方向進了一大步。
1994年,俄羅斯第二浪潮的中堅人物謝爾蓋·里夫涅夫推出影片《鐮刀與錘子》。該片講述了通過改變性別將一個普通人變成時代需要的典型人的荒誕故事。影片是對斯大林時期文化與政治的滑稽調侃,充滿了尖刻與機智,但卻極端陰郁。1993年,富有幽默感和喜劇才華的尤里·馬明用《通向巴黎的窗口》表現了俄羅斯人在出國大潮中的心態。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探索了一種能夠表現俄羅斯人對國外生活復雜心態的藝術結構:通過在牆上開個窗戶,讓夢想去巴黎的人開開眼界,再回到現實中的俄羅斯來。該片獲得當年「震盪」電影節導演獎。不過,牽強附會的情境和並不可笑的打鬧卻使影片質量大大受損。1995年至1996年奧塔爾·約謝利阿尼推出系列片《匪徒列傳》。其中《匪徒列傳,第七章》是一部結構很好、充滿憤怒和嘲諷的電影。影片敘述自中世紀以來到蘇維埃政權時代直到今日這個槍械泛濫、黑幫橫行的污濁社會中人類的愚蠢和暴力。影片中有不少令人發笑的東西,但這種笑是板著面孔咬牙切齒的笑。
此外,一些本來很好的喜劇或情節劇由於過分沉溺於鬧劇手法而遭到損害。比如巴德爾·隆金敘述一個礦工小鎮里好人與壞人「斗爭」的《婚禮》(2000),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描寫1983年莫斯科的《眾神的妒忌》(2000)以及弗拉基米爾·福金講述一座房子里住過幾代人的《富人之家》等等。
在當前的俄羅斯,喜劇電影的創作還沒有真正步入到純喜劇樣式的軌道上來,許多影片無論是揭露過去蘇聯時期的風習或是譏諷當前的社會現實,創作者不是要我們發笑,而是使我們感到一種刺痛。而且當前俄國人對荒誕美學的熱衷太過痴迷,以致使本土的喜劇越來越趨向概念化。可能是現實太沉重了,電影工作者高興不起來,廣大的人民也同樣不能純粹地「喜劇」一回。目前,俄羅斯喜劇樣式的電影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
3、「新俄羅斯人」電影:新生兒,長大還需時間
「新俄羅斯人」電影是在俄羅斯新貴現象產生之後應運而生的。所謂「新貴」,就是那些在蘇聯解體後利用種種渠道迅速發家、過上優裕奢華生活的商人,他們多居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新俄羅斯人」影片以他們為主要表現對象,通過他們生活的場景及其經歷折射出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狀況。
1995年,阿勃德拉什托夫和明達澤導演的《一個乘客的劇本》,比較類似於「新貴電影」。該片虛構了兩個社會形象:法官和被審判者。年輕人在蘇解體前被牽連入獄,蘇解體後,他出獄並躋身於新貴之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火車上看到了曾經審判過他的法官(現在成為列車員)。於是他便開始了有計劃的報復行動 然而最後,死去的卻是年輕人。影片主要表現了一種報復心理。雖然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但在國內卻反映平平,可能是作者的虛構太過於一廂情願,人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1996年,阿斯特拉罕的《一切都會好的》給人們編織了一個似乎更不大可能的童話:一個發了財的俄羅斯新貴回到故鄉要建設一座娛樂中心;他的兒子獲諾貝爾獎並回國,還愛上了一個將要結婚的姑娘;而其他的幾對年老、年輕的戀人也最終走到了一起。影片是應時之作,因為過分地迎合「新貴」老闆的心思,過分地美化他們的形象,而使影片的藝術質量大打折扣。雖然影片比較好看,但卻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
1998年,影片《莫斯科》沒有迎合「新貴」心理,而是毫不留情地把批判的鋒芒對准了他們。在影片中,「可愛的」新貴們無聊空虛的形象被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2002年,影片《有一次在俄羅斯》可以劃歸到「新貴」影片中去。該片意在描寫俄羅斯經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
美國神話找到了西部片這一類型來表現自己200年的歷史,銀幕上出現了誠實的行政長官與狂暴的匪徒鬥法。而俄羅斯的電影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也試圖打造自己的類型品牌——俄羅斯新貴電影。美國的西部神話通過善與惡的沖突,迸發出了民族文明和社會規范的火花,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成為美國電影的標識。而俄羅斯新貴影片卻全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走的路。他們在打造本土品牌的時候,不自覺地走了兩個極端:要麼把「新貴」們美化得一塌糊塗;要麼把他們醜化得面目全非。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今俄羅斯社會的現實情狀,但卻由於缺乏客觀的描寫、冷靜的思索以及足夠的耐心,整體質量不高,「生長」還需呵護。
4、等待「後蘇聯」類型電影神話
在俄羅斯,除了30年代的喜劇電影以及60年代蓋達爾的影片之外,基本上沒有類型電影的傳統。因此,「以那種魅力四射的壞蛋為主人公的類型電影及恐怖電影在我們的電影中沒有根基。近年來有人企圖嘗試這些類型,但多以失敗告終。」[2]俄羅斯老導演彼·托多羅夫斯基似乎不太贊成民族電影走類型化的路子。然而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卻有不同的看法。Н·列別捷夫(1991年推出處女作《蛇泉》)說,「在今天的情勢下,類型電影的製作應該從零開始」。[3]對此,教師А·米塔似乎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最近幾年俄羅斯觀眾變化很大。十年前只有專家才能看到的影片現在每天都在電視上放映。 從接受信息的水平看,我們的觀眾已接近歐洲觀眾。 年輕人喜歡美國電影,他們偏愛不具俄羅斯特色的槍戰片、恐怖片。興趣愛好的改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因此,「俄羅斯電影必須先達到世界電影的質量和水平,掌握嚴格區分電影的類型原則,然後才能考慮其特殊道路。」[4]
目前,俄羅斯電影「國家定貨」的時代已經消亡,「蘇聯電影」以及它的「貢獻」也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局面是一份四分五裂的遺產和復雜無序的生存環境。在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態狀中,俄羅斯電影能否走上類型電影的發展道路,能否重新演繹前蘇聯電影的神話,我們不做預測,只有等待。
⑧ 導演王岳倫都有什麼代表作
其實提起王岳倫,大家都會叫他一聲王導,但是真正的要問大家他導演過什麼作品?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夠想得起來,因為在這么多年的時間裡面,他導的電影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少。我相信大家唯一有印象的應該就是很多年前的那部電影叫做《十全九美》了。這部作品當時是他的老婆李湘給他拉人投資的,而且自己也傾情出演了,雖然說口碑還不錯,但是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水花。
不過有一些人要說了,他拍MV的確還是不錯的,也獲得了不少的獎項。的確,一開始他拍MV還是不錯的,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據了解,他當初跟李湘就是在工作當中認識的,他給李湘錄歌,後來兩個人就對上眼了,然後開始交往,後來結婚。不過那些都是過去了,隨著兩個人宣布離婚,這段感情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⑨ 客機要是玻璃破碎會怎樣
一般的飛機客艙窗戶分三層,不是那麼容易破的。
飛機外層窗戶是耐壓的,並且可以承受一定的撞擊。在飛行過程中,由於高空空氣稀薄,必
須對客艙進行加壓,但是即使這樣,客艙內的壓力也只能維持在0.6-0.7個大氣壓(法規規定:在最高飛行高度上,客艙壓力不得低於相當於為8,000英
尺的外部大氣壓力,相當於站在2500米的山頂)
這樣為了避免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由於外部壓力的變換,導致三層玻璃中間產生長期的壓力差,在中間玻璃中留個通氣的小孔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如果是低空 或者沒有飛行 只是停在地面 問題不大。
如果你在3萬英尺(9144米)的巡航高度被吸入大氣層,會變成什麼樣?
專家說,真的不樂觀。
「你很可能在幾秒內就沒命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理學家、內科醫師彼得·瓦格納說,「這涉及很多關鍵的生理問題。你沒有降落傘——連這個事實都不要緊了,因為非常、非常低的氧含量會讓你在3到4秒鍾的時間里除了拚命呼吸,什麼也想不起來。」
僅僅是大腦缺氧也能很快導致休克和死亡,此外,這個高度的攝氏零下57度氣溫和每小時805公里的風速還會導致快速冰凍,令人從皮膚、眼睛等表面組織開始「冷酷到底」。
為了應對如此極端的壓力,你的神經系統會失控,可能導致血壓和心跳出現致命的峰值。而氣壓突然改變會引起嚴重的減壓病,類似人們戴著水肺潛水時,因上浮太快而產生的「潛水病」。
還有一種危險是一飛出去就撞到機身,墜落下去是什麼結果就更不用說了。「你可能被切成兩塊,或者更多塊,這取決於你用身體的哪一部分撞到了什麼東西。」瓦格納說,「總之什麼可怕的景象都有可能發生。」
好在,機身出現洞洞這種事通常只發生在那些被襲擊的軍用飛機上。民用飛機中盡管也有先例,但十分稀少,比如1988年美國阿羅哈航空公司的某趟243次航班。它在7300米高空中弄丟了一大片頂板,將一名空服「噴」出飛機,致其死亡。
人會被噴出破損的飛機,是因為機艙環境與外部環境有壓力差,產生了吸力。飛機的氣壓通常被保持在海平面上1800米到2400米的氣壓水平。在大約9000米高的巡航高度,飛機外部的氣壓比乘客感受到的內部氣壓低2.5倍左右。
當飛機上破了洞,平衡內外氣壓的強烈趨勢會生成一個通風的隧道。越靠近這個隧道,空氣流動速度會變得越快,當空氣流出機身時,速度已經達到了音速。而在飛機內部遠離破洞的區域,風可能和緩得只會將紙片吹亂。
洞的大小決定了有多少空氣可以立刻流出飛機,以及情況會變得多危險。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物理學家傑弗里·蘭蒂斯的計算,當一架波音747上出現一個0.3平方米的洞,坐在洞旁邊的人會被大約半噸的力向外拉扯,直到100秒後飛機內外氣壓取得平衡。
要命的是,風力會飛快地將小洞扯得越來越大,給緊急迫降增添壓力。「但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蘭迪斯說,很多情況下,有經驗的飛行員能夠快
速反應並將飛機安全降落,就像月初西南航空的事故一樣。如果你不幸搭上了這樣一班突然漏風的飛機,趕快繫上安全帶,拉出氧氣面罩吧。
瓦格納建議,如果洞是由子彈等小東西造成的,可以一把抽出飛機上的雜志,狠狠拍上去。只要氣壓牢牢吸附住它,堵上這個洞,你就是個拯救上百人的英雄了。
⑩ 於榮光哪部電影里有首冷酷到底
狼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