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黑人在一次實驗中被實驗變成了鋼鐵的身軀是什麼電影
一個黑人在一次實驗中被實驗變成了鋼鐵的身軀電影是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
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由大衛雷奇執導,克里斯摩根撰寫劇本,道恩強森,傑森斯坦森,凡妮莎柯比等主演的動作電影,於2019年8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2019年8月2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本片是速激系列的首部外傳電影,故事講述在速度與激情8事件發生兩年後,美國外交安全處探員路克霍布斯和前英國特種部隊兼國際刺客戴克肖必須共同合作,以阻止利用強化因子而增強的國際恐怖分子布列斯頓的全新威脅。
一個是美國外交安全局的忠誠特工,身材魁梧的執法者盧克霍布斯道恩強森飾,一個是前英國軍事特工精英,無法無天的惡棍德卡特肖傑森·斯坦森飾,兩人本是不共戴天的宿敵。
然而,無政府主義者布里克斯頓伊德瑞斯艾爾巴飾控制了一種可能永遠改變人類命運的生化武器,並且還打敗了特立獨行的軍情六處特工凡妮莎科比飾,她恰好是肖的妹妹。
為了扳倒這個通過高科技進行了基因增強的黑超人,霍布斯和肖這兩個不共戴天的宿敵不得不聯手抗敵。
2. 以美國大學的真實實驗改編的電影,一方扮演獄警,一方扮演囚犯。
樓主你好
你找的是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
絕對就是這部電影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3. 實驗電影的歷史沿革
19世紀20年代的歐洲,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日漸成熟,隨著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對大眾娛樂的抵觸情緒的日漸弱化,以及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先鋒藝術家的大力倡導, 實驗電影應運而生。.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也紛紛開始藉助實驗電影一展身手。
René Clair拍攝的Entr'acte就是當時一部讓人們發現除了那些瘋癲的大眾喜劇片以外也有莫測情節的藝術電影。像 Hans Richter, Jean Cocteau,,Marcel Duchamp, Germaine Dulac 和 Viking Eggeling當時也拍攝了不少經典的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的短片。
這個時期最有名的實驗電影一般認為是Luis Buñuel 和 Salvador Dalí's 合作完成的 Un chien andalou. 而更抽象的歐洲先鋒電影的代表則是Hans Richter的動畫短片和 Len Lye的 G.P.O 影片。
當時在法國的一些電影人也通過財政上的資助和通過在電影俱樂部來發行和放映他們的片子, 盡管這些電影還是偏重於情節敘事,而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先鋒派的學院電影。電影研究學者 David Bordwell 稱這些電影人為 French Impressionists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包括 Abel Gance,Jean Epstein, Marcel L'Herbier 和 Dimitri Kirsanoff. 在這些電影中 包含了對情節敘事的實驗探索 , 律動跳越的剪輯風格和鏡頭的搖移, 以及對角色自身主觀性的強調 , 這些也構成了這類片子的特徵。
1950年以 Isidore Isou的 Treatise on Slime and Eternity 在當年的嘎納電影節上的放映引發的騷動為標志代表Lettrists(字母派)先鋒藝術運動在法國的興起。
這項運動的發展以針對Charlie Chaplin (卓別林)的批評的不同態度而走向分裂 。其中的Ultra-Lettrists (超字母派)
顯然更加激進, 他們宣揚電影已死 , 把(超級書寫)(hypergraphical)的拍攝技巧展示給大眾。 這其中最為矚目的作品就是Guy Debord 拍攝於1952年的。
Howlings in favor of de Sade (Hurlements en Faveur de Sade)
與此同時,蘇聯的電影藝術家們也 在現代繪畫和攝影藝術之外展現了 他們獨特的蒙太奇理念。
像 Dziga Vertov,Sergei Eisenstein,,Lev Kuleshov, Alexander Dovzhenko 和 Vsevolod Pudovkin這樣的電影就向我們展示了全然不同於1910-20年代的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拍攝模式和風格, 所以盡管他們不是實驗電影, 但也對豐富實驗電影的語言和促進實驗電影的發展傳播做出了貢獻。 The U.S. had some avant-garde filmmakers before World War II, but much pre-war experimental film culture consisted of artists working in isolation.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就出現了一些先鋒電影人,但當時的情況是這些藝術家彼此做著自己的電影,對美國來說並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和可以概括的實驗電影文化及其團體。在 Rochester和 New York ,James Sibley Watson 和 Melville Webber一同執導了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928) 和 Lot in Sodom (1933). Harry Smith, Mary Ellen Bute, 藝術家 Joseph Cornell, 和畫家 Emlen Etting (1905–1993) 在19世紀30年代就製作了不少早期的實驗電影傑作。而Christopher Young 也拍攝了一些明顯受歐洲影響的實驗電影。
1946年 , Frank Stauffacher開始為舊金山藝術博物館(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 )製作了幾部名為 「電影中的藝術」的系列電影。(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還有很多極有意味的實驗電影在放映展出)
而由 Maya Deren 和 Alexander Hammid 於1943年執導的Meshes of the Afternoon 被認為是第一部有重要影響的美國實驗電影。
它獨立製作發行的模式也為後來的實驗電影所沿襲, 而且也很快被 Cinema 16和一些類似的其他電影社團所採用。
不僅如此,這部影片同時也確立了一種實驗電影所能達到的美學典範。
這部電影的夢幻般的感覺溶繪了 Jean Cocteau 和一些超現實主義的色彩,同時又具有個人,新鮮和典型美國化的特徵。
類似的還有Kenneth Anger, Stan Brakhage, Shirley Clarke, Gregory Markopoulos, Willard Maas, Marie Menken, Curtis Harrington and Sidney Peterson這些藝術家拍攝的早期作品。
引人注目的是, 很多這些電影人都是洛杉磯Los Angles和紐約New York的一些有先鋒藝術傳統的大學開設的電影課程班的第一批學員。
當時在(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 (現在已不存在) 和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舊金山藝術學院)就開設了「非主流電影課程 。在Black Mountain College任教的Arthur Penn 提出一般大眾包括好萊塢和一些藝術家以為商業電影和先鋒電影互相排斥甚至是水火不容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一個有力的支持他的觀點的例子是 Nicholas Ray 和 King Vidor在他們各自離開好萊塢後的創作後期也拍攝創作先鋒電影作品。 主要參考文章 :《 結構電影》
電影社團和個人製作的模式在接下來的將近20年時間里一直發展。 到60年代初,一些美國的先鋒電影人帶來的一種新的理念,讓人們日益關注。
接下來的情況正如 P. Adams Sitney描述的, 像 Stan Brakhage和一些美國實驗電影藝術家們早期的的作品 著重的是作者的個人意識 ,如同文學作品中的第一人稱的敘述一樣, 將筆換成了鏡頭, 將紙換成了膠片。
而這時的 Brakhage 的 Dog Star Man則有所不同 ,這部作品不但從個人的自省轉向更加抽象的觀念,而且也明顯帶有抵制當時美國大眾文化的傾向。
另一方面, Kenneth Anger 則在 Scorpio Rising 加入了搖滾樂(後來這被看作預見mtv之作),作品對當時好萊塢的經典影片也是極盡挖苦,嘲弄之能事。
Smith 和 Andy Warhol 兩位更是在他們的作品中將這種對艷俗的挖苦和誇張模仿發揚光大, 這也是Sitney 說的 Warhol 和解結構電影的關系證據之一。
還有一些先鋒電影藝術家更將傳統電影的敘事框架拋離得越來越遠。
盡管新時期美國電影還是更多的傾向於保留傳統的敘事框架 但一些像Hollis Frampton and Michael Snow 這樣電影人還是將上述抽象理念, 極簡主義 ,對大眾審美戲弄的嘗試和解構唯物主義溶入自己的作品從而創造了一種後來被稱作高度格式化的電影的概念 -- 對記錄媒體本身進行再創作然後重新展示出來, 這包括對膠片, 投影效果, 還有最重要的--時間的再加工。
熟悉並習慣於好萊塢生產線上提供的那種夢幻電影的人們看到這種和自己審美趣味孑然相反而且還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的電影時自然對這種把電影解構成一堆單個元素的」胡亂「拼貼有不少爭論。 盡管像Frampton後期的作品因為 Edward Weston, Paul Strand 和他人參與攝影的關系而簡直可以說是一場迷幻的聖典了。
60年代末 P. Adams Sitney 發表於 Film Culture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才使得結構電影的概念和與此相關的眾多電影人為人們所知。隨後逐漸地眾多的電影人也開始拍攝更加」學院風格「的 」結構電影「。
與上面的Sitney文章積極鼓吹不同, 一篇登載於第2000期的Art In America.的針對結構主義的評論就把這種為結構而結構的電影風格批評為保守和形式大於內容。 70年代發展的觀念藝術給實驗電影帶來更近一步的沖擊。 Robert Smithson , 一位主要活動於加洲的藝術家拍攝的不少影片就主要是記錄了他本人製作的大地藝術及其相關的作品。
Yoko Ono 也加入了拍攝觀念電影的潮流.。其中反響最大的作品 Rape ,,用鏡頭跟蹤拍攝一位婦女的方方面面,記錄一切,完全侵入她的生活直到她躲入自己的公寓,背影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
大約就在這個時期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開始紛紛涉足這個領域,而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曾是早前的先鋒藝術家的學生 。
Leslie Thornton, Peggy Ahwesh和 Su Friedrich這樣出色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創做進一步拓展了構造主義藝術的表現內容同時不失其個人標志性的特色。 Laura Mulvey 的寫作和拍攝的電影作品極大地推動了當時女性電影的發展,,以她的作品為標志女性電影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這些女性電影反映了當時常見的好萊塢電影中加強的男性對女性的俯視視角及男女不平等的性別規范對女性的侵害。
對這種矛盾和不平等的現象的反擊和抵制是這些女性
電影的一大特徵:
Chantal Akerman 和 Sally Potter 就是7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2位女性電影藝術家。
Video art 在這時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出現在藝術創作的視野中,女性藝術家 Martha Rosler 和 Cecelia Condit 就 充分發揮了和展示了其優點和特色做出了出色的作品。
80年代, 女性主義,同性戀和一些政治題材的實驗作品相繼出現並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象
Barbara Hammer,,Su Friedrich,,Tracey Moffatt, Sadie Benning,Moira Sullivan 和 Isaac Julien 這樣的電影人就通過自己的實驗作品來尋求各自特異身份和政治
主張的大眾認同。
4. 求一部美國的電影,在一個地下實驗室里,一個人拿一個肌肉男做實驗,用刀把他的腹肌切開之後一會兒就好了
之前有這么一段視頻,好像因為違規,所以網路裡面搜不到了
5. 什麼是實驗電影如何理解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是個很有趣的電影形式,沒有特定的表達特定的框架,不是類型片的一種。以我膚淺的文藝鑒賞水準一般看到,哎,好神奇!哎,看不太懂耶的片子時十有八九就是高冷的實驗電影了!身為一介受虐成癮少女,我也因此非常喜歡實驗電影,喂!私以為,傳統電影講究的是講好故事讓觀眾看懂,實驗電影則是更注重創作者的表達。而現代電影也變得越來越注重創作者的意圖,而非單純迎合大眾口味。所以我覺得實驗電影的影響就是讓創作者們發現,原來電影真的可以作為他們思想的載體,而非僅僅是大眾的娛樂。以下介紹一些我看過的實驗電影:Ballet Méchanique (1924, Fernand Léger, France) 風格是十分高冷的Post-Cubism,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好多由生活中的物品衍生而來的形狀拼起來重復下換換顏色變成了美麗新世界喲!][教授請不要殺掉我!]突出的是對現實事物的[現實感]的強調。同期的實驗電影很多還受到Dadaism的影響,總體趨勢即為用不現實的手法表達現實。Un Chien Andalou (1929, Luis Buñuel and Salvador Dalí, France) 我最喜歡的兩部實驗電影之一。此片辨識度應該很高,在豆瓣上貌似還被列入[文藝裝逼青年愛掛在嘴邊的X大電影]。關於其象徵的意義在此不贅述,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當時看的感覺就是跟做夢一樣,各種荒誕的夢境里出現的反常現象一一被呈現。此片看一次絕對終生難忘!Meshes of the Afternoon (1943, Maya Derem and Alexander Hammid, USA) 我最喜歡的兩部實驗電影之一。夢中夢,怪誕的陌生人,鏡子,詭異的音樂……我才不會告訴你我看完之後兩天沒敢一個人睡呢!以及個人認為豆瓣上對此片的解讀跑偏了,所以如果有喜歡此片又不同意豆瓣上的解讀的請和我做朋友:喂!
6. 美國一個電影是一個人經過實驗可以影身然後做壞事是什麼電影
透明人 Hollow Man (2000)
主演: 凱文·貝肯 / 伊麗莎白·蘇 / 喬什·布洛林 / 金·迪肯斯 / 格雷戈·格倫伯格 / 羅娜·邁特拉
透明人的劇情簡介 · · · · · ·
隸屬於美國軍方的某神秘機構,正在進行著一項隱形技術的研究。科學家塞巴斯蒂安·凱恩(凱文·培根 Kevin Bacon 飾)是這支小組的主要負責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的研究在動物身上已經初見成效。急功近利的塞巴斯蒂安無視葯物的不穩定性,執意在自己身上嘗試。該葯物的隱形效果非常出色,但是塞巴斯蒂安卻無法恢復正常。為此,他的搭檔琳達·福斯特(伊莉莎白·舒爾 Elisabeth Shue 飾)和馬特·肯辛頓(喬希·布魯林 Josh Brolin飾)抓緊解葯的開發,而塞巴斯蒂安卻越來越喜歡隱形的感覺,透明的狀態讓他可以為所欲為。為了保持現有狀態,他變得喪心病狂……
本片榮獲2001年美國科幻恐怖電影學院最佳特效獎、2000年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觀眾獎。
7. 50部人性實驗電影推薦
1:電鋸驚魂9:漩渦(2021)
經典系列的最新作品,依然是血腥人性游戲,加入了警局貪腐和復仇情節。評分不高但如果不是鑒於前作的震撼,本片也是部精彩的驚悚片。
2:狩獵(2020)
大逃殺題材,情節直白直接就是富人綁架低階層人玩獵殺游戲,特普朗曾親自發推文譴責。電影情節緊湊觀感很不錯,其中諷刺互聯網造謠部分相當給力,聯想到了2012年的同名電影《狩獵》,相比之下網路謠言的煽動力和扭曲程度更可怕。
3:飢餓站台(2019)
《心慌方》和《雪國列車》的結合版,小空間人性實驗,簡單粗暴的設定,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是人性的暴露和社會的隱喻,雖然重口但是很過癮!很有意義的電影。
4:太空生活(2018)
一部設定在太空的監獄電影,密閉空間,絕望旅程,意在探索人類本能和慾望的邊界。
5:塔巴德(2018)
比較冷門的寶萊塢電影,也是印度奇幻恐怖片里的翹楚,講述了一個充滿恐怖和黑暗的故事,直擊人性,視覺效果強悍。
6:幸福的拉扎羅(2018)
一則關於善良的神格寓言,打破虛幻和現實,時間和空間屏障,講了貧富、體制、人性。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有拉扎羅沒有變,他的眼神依然清亮,他依然任勞任怨。而人類,早已摒棄了善良,活在互相欺騙的輪回中。
7: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018)
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宗教信仰的沖突被人性化解,小蘿莉甜美可愛,全程愉悅的觀影體驗。
8:電鋸驚魂8:豎鋸(2017)
系列第8部,毫無意外的爛尾了,留作紀念。
9:死於獨特(2017)
兩個哥特打扮的情侶在公園被人襲擊導致一死一傷。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情基於大量事實,並得到了當事人及其親屬的合作與支持,盡力還原了整個事件。
10:美女與獵犬(2017)
一個穆斯林國家的女人被性侵後報警,一個夜晚內發生的如夢魘般黑暗的故事。導演用鏡頭控訴、批判這個國度赤裸裸的腐敗、骯臟、罪惡。
11:金礦(2016)
該片是根據1993年Bre-X金礦公司詐騙案創作的。雨林中一張破餐巾紙上兩個潦倒老男人寫就的合同,成就了一場善惡糾纏不休的騙局。
12:西部世界(2016)
西部世界是一個用克隆人打造的真人游戲區。2020年第三季已放出,克隆人走出禁區,混跡在人類城市。
13:一些怪人(2016)
怪人與怪人相互吸引,是因為彼此身上都散發著同樣需要憐憫的氣息。當其中一個怪人改變了,這種平衡就被打破。
14:完美陌生人(2016)
這是義大利版的《手機》,一個在密閉空間里的絕望故事,一次萬劫不復的人性試探。一張餐桌,七位好友,其中三對夫妻,還有一位單獨赴約的男人,大家吃飯聊天,有說有笑,直到有人提出既然大家都無法放下手機,那就一起玩個游戲——把手機都放在桌子上,從現在開始,無論任何人收到的電話和簡訊,都必須向所有人公開。
15:瘋人院十日(2015)
女記者卧底瘋人院的恐怖經歷,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我在裡面多久了?」
「你不知道嗎?10天。」
16:倖存者(2015)
末世生存片,一人,一屋,一槍,一塊地。
17:實驗者(2015)
影片根據1961年耶魯大學權利服從電擊實驗事件改編,實驗者毫無節制地提升懲罰電壓,電壓早已超過人類承受的極限。每個普通人只要服從了規則,則可能無意識地變成殺手,教授由此開始懷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縱的傀儡。
18:地球之鹽(2014)
本片關於巴西攝影師薩爾加多的傳奇人生和攝影作品,以黑白「幻燈片」形式展現,涵蓋巴西的金礦坑、尼日的窮困、剛果的難民、科威特油田、南斯拉夫內戰、盧安達屠殺等。閱盡人間苦難與殘酷後,後半部鏡頭轉向自然界,拍攝原始而美好的人與動物,療愈心靈的創傷。
19:緘默的迷宮(2014)
德國反思片,涉及納粹罪行及戰後恢復的真相。
20:彗星來的那一夜(2013)
小空間懸疑經典,在超自然的力量下面人類很容易暴露本性的缺陷,比如猜疑,魯莽,自毀。這部片子在平行宇宙的外衣下,更多講的是人性,在恐懼和生死存亡之際,人是怎樣去求生的。
21:囚徒(2013)
電影講述女兒被綁架後父親的舉動,片中幾乎每個人都是雙重意義的囚徒,或是身體被刑拘,或是心靈被恨與傷痛禁錮。然而他們卻都口說上帝之名。
22:恐怖直播(2013)
小空間大格局電影典範,一個演播室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人性/媒體/政治的可怕,美國都不敢這么拍,但韓國拍了。
23:阿修羅(2012)
日本恐怖動畫。講的是戰亂時期的一個失去人性的小孩,看完心裡會不平靜,有何寓意大家看吧。
24:狩獵(2012)
關於謊言和謠言對人傷害的電影,最傷人的不是刀槍,而是寒徹入骨的敵意。
25:殺生(2012)
黃渤主演的一部黑色荒誕劇,在一個封閉山村中演繹了一出熱鬧非凡的人性大戲,笑裡藏刀,話中帶血,看一幫「烏合之眾」如何除掉一個「異類」。
26:隔絕(2012)
講核爆災難後被困在地下室的人,末日與密室雙重壓力下人性的崩潰,偏愛此類型的必看。
27:黑暗面(2011)
女人,男人和小三被分割在單向透明房間的故事,密室懸疑,人性重現。永遠不要去試探別人,靠自己的自信和對他人無畏的信任,才能苟活於世。
28:殺戮(2011)
短小精悍的室內劇,四人從文明偽裝到歇斯底里,全片都在一個房間里進行卻沒有絲毫冷場,干凈利落,酣暢淋漓。
29:電鋸驚魂7(2010)
系列第7部,依然是人性游戲,3D版視覺體驗提升。
30: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2010)
女性復仇片,受盡凌辱的女人是什麼樣,走投無路的女人會怎麼樣,本片就是樣板,荒蠻是人性最真實的底線。
31:更好的世界(2010)
201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非洲和歐洲兩片大陸的雙線故事,本應有極強烈的反差,事實上卻闡述了相同的哲理。男主的形象充滿了人文情懷、悲憫、能讓整個世界都溫柔下來的光輝。(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32:戰略特勤組(2010)
這是一部講述美國對暴恐分子私刑逼供的電影,鏡頭直接展示整個行刑過程,不斷挑戰身體和道德底線。災難面前,重壓之下,所有人都現出了原形。(心裡承受能力弱的慎看!!!)
33:重生男人(2010)
未來殺手題材,講述未來器官公司的追債人強制收回器官的故事,展現科技與人性的沖突。簡單故事加上兩位冷峻男主,一起來體驗未來的冷暖人生吧。
34:電鋸驚魂6(2009)
系列第6部,依然是saw死後其追隨者設計的死亡游戲。
35:恐怖游輪(2009)
人生的死循環,任何眼淚或鮮血都無法比擬的恐怖電影。
36:不能沒有你(2009)
真實改編,源自2003年發生的一則父親抱10歲女兒跳天橋自殺的新聞事件。
37:終極面試(2009)
8名應聘者為了競爭一個待遇豐厚的職位,參加了一家神秘公司的特殊面試,利益面前大家都原形畢露。電影並不高深但值得反思,當大家都忙於競爭的時候,往往會在別人的套路中迷失自己,忘了工作的意義和人性的價值。
38:電鋸驚魂5(2008)
系列第5部,第四部中saw已死,本集是其「門徒」的設計,瘋狂游戲擴大了。
39:伊甸湖(2008)
影片講述一對情侶在鄉下旅遊的悲慘經歷,在「窮山惡水刁民」背後,是可怕的人性和教育缺失。
40:浪潮(2008)
真實改編,1967年,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市克柏萊高中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意在讓學生們體驗「獨裁體制」。在號稱「民主、自由、平等」的當今,培養納粹,只需五天!(同樣性質的影片還有《死亡實驗》,亦改編自真實案例。)
41:迷霧(2007)
大霧籠罩怪獸入侵,能見度10米讓人不敢有半點喘息,窗外是看不見的怪物,窗內是看得見的人性,詮釋困境和絕望的絕好電影。
42:這個男人來自地球(2007)
小空間談話類經典必看,認真聽故事,反正你也不信。
43:電鋸驚魂4(2007)
系列第四部,對前三部電鋸進行了補充,還原出jigsaw在經歷喪子之痛、車禍無恙、癌症重生之後心態的轉變,以及他為何要設計這樣的游戲。
44:男孩A(2007)
關於人生錯誤和心理陰影的電影,一把刀子,一次惡魔一次天使。可人們只記得你曾經是惡魔,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45:河童之夏(2007)
童年的鬼怪回憶,至純至美的鄉村夏日時光。
46:惡童(2006)
成人動畫,電影把人要面對的兩難選擇給拆分成白和黑兩個不良少年,一個代表純潔,一個代表黑暗。
47:電鋸驚魂3(2006)
系列第3部,血腥增強,劇情依然強悍。
48:天狗(2006)
真實改編,影片反映的是中國90年代中期農村(呂梁山)濫砍林木、村霸統治鄉鎮的殘酷現實。一個護林員在一天夜裡打死幾個惡霸,結果被判定為「兇犯」,處以死刑(與影片不同)。
49:竊聽風暴(2006)
影片通過描述東西德分裂時期一個竊聽特務的日常生活,反映國家高壓政策下所有人惶惶偷生的狀態,冰冷的國家機器是否能泯滅人性,是影片的主題。
50:電鋸驚魂2(2005)
系列第2部,第二部依舊能保持並且反轉不斷,最後與第一部呼應,緊張刺激的人性恐怖片!
8. 什麼是實驗電影
本片是一部非常明顯的實驗電影,具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實驗電影沒有特定的影像風格,按照每個導演的想法而異。大部分的實驗電影沒有台詞和劇情,原因是大部分的實驗電影導演的興趣在於視覺和形式的創新,不在於內容。美國結構電影(Strutural films)出現之前,大部分電影的風格都是按其時期相對應的視覺藝術流派所劃分,並不絕對,但大多數會受時期影響。比如達達主義(Dada),代表作有Marcel Duchamp的Anemic Cinema, Rene Clair 的Entr'acte (film) 。有再舉例子,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出名的作品有Germaine Dulac 的 The Seashell and The Clergyman,和上面說到的,達利的 Un Chien Andalou。,美國Structural films(1960年開始)受到當時Minimalism(極簡主義)的影響,電影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電影的形式(form),最機械的東西。說到Structural films一定要說起加拿大籍居美的Michael Snow,Snow的電影研究對象是空間和時間。他最出名的電影,Wavelength (1967 film) ,一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鏡頭固定不動地拍著一個巨大的studio,在最後使用zoom-in結束全片。他不剪輯,而是用真實的時間拍電影。這種只在乎形式的實驗電影,幾乎沒有任何的內容可言,但是卻帶領了一股潮流,跟以往的實驗電影和主流敘事電影都不一樣。他們反劇情,反假象(指傳統電影影像給觀眾帶來的代入感)實驗電影是個很有趣的電影形式,沒有特定的表達特定的框架,不是類型片的一種。私以為,傳統電影講究的是講好故事讓觀眾看懂,實驗電影則是更注重創作者的表達。而現代電影也變得越來越注重創作者的意圖,而非單純迎合大眾口味。所以我覺得實驗電影的影響就是讓創作者們發現,原來電影真的可以作為他們思想的載體,而非僅僅是大眾的娛樂。
本片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沒有像大多數實驗電影一樣扭曲,內容呈現,思想表達,敘事手法都已經很完善了。
0 有用
9. 美國一個科學家,為了證明人類死後靈魂的存在,自己做實驗。是什麼電影
出自《靈異空間》。
相關劇情:
納爾遜是芝加哥大學附屬醫院的學生,為了探明人死後是否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他服用麻醉劑「死」去了一分鍾:脈搏探測器的熒光屏上顯示的波動曲線成為一根直線。
他的同事則動用一切醫療手段將其救活。復活的納爾遜說他在死亡時看到了令人激動的圖像,他的觸覺更加敏銳,但從此卻被夢魘所糾纏。
(9)實驗電影美國擴展閱讀
科幻心理恐怖片《靈異空間》闡述了這樣一個觀念:有罪的人一死亡即會受到過去犯下的罪孽的攻擊。《靈異空間》從一個傾斜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片中人物的經歷既非瀕臨死亡的人的體驗,也不是即將來臨的轉世生活,而是對過去生活中沒有解決的罪過的自我剖析。
影片中,五名醫學院高材生策劃探死亡奧秘,在一個夜晚進行實驗,他們輪流躺上手術室進入死亡狀態,再由守同學救活。但是當死而復生的興奮與成就感消失後,竟然揮之不去那段驚悸駭人的恐怖回應。
10. 一部美國電影,講述一群學生進行死後實驗
死亡實驗
由《勞拉快跑》男主角主演,講一次科學實驗:找二十個普通良民,隨機分成兩組,八個獄卒十二個囚犯,來模擬一周的監獄生活。開始時大家嘻嘻哈哈,後來獄卒開始使用權力維持秩序,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私刑、發泄個人情緒、最後組織實驗的幾個科學家都被「獄卒」們抓了起來,項目負責人被殺。
做為一個心理研究項目的科學實驗一部分,二十個應征者隨機分成兩組,十二人一組扮演在押犯,八人一組扮演獄卒。在這個被控制的類似監獄的環境中,「犯人」被監禁而且必須遵守制度規定,「衛兵」則接到命令維護這里的秩序。你將被進行兩個星期的「洗腦」,檢驗對角色分配的執行情況,權力和控制,而這個試驗在兩星期結束後,你將不再是你。但這僅僅是個模擬試驗,也或許不是……
莫瑞茲是一個前新聞記者,他混入這個試驗中(代碼A.K.A.罪犯#77)一心想揭開此中秘密,希望給他的編輯帶來一個有趣的故事。試驗開始時,罪犯們對自己的角色感到好笑和好玩,而衛兵則對自己的任務十分認真和緊張。但幾小時之後,當一個小小沖突和爭吵發生時,雙方都投入到了自己所擔任的角色中,而隨著沖突的升級,衛兵們必須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讓罪犯們保持秩序,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私刑、發泄個人情緒,最後組織實驗的幾個科學家都被「獄卒」們抓了起來,專案負責人被殺……
計程車司機Tarek看到一則報紙廣告:內容是徵求模擬監獄的參加者,獎金為四千德國馬克。他前去應征並被接受,在一所大學內進行模擬監獄生活的體驗。「體驗」是這樣進行的:20位參加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八個監獄看守,另一組是犯人,看守有制服、手銬和其它裝備;犯人則生活在一間很小的牢房中,只能穿一件長長的白外套,不允許暴力行為。看守制定了六條規矩讓犯人遵守。教授們使用監視器傳送圖象給控制中心,那裡有人監視犯人的一舉一動。這樣,「體驗」的第一天開始了。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兩組人之間先前的和平關系逐漸緊張起來,一些小毆打發展成大規模的嚴重的打鬥,甚至Tarek(現在是囚犯77號)的反抗,之前還是普通人的看守和犯人開始為權利而斗爭,看守利用不必要的手段折磨和羞辱犯人。「實驗」揭示了這樣一種殘忍的人類本性,在持續增長的壓力之下,人性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教授們的預計,每一個事件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災難……
本片根據1971年的真人真事改編,描述德國某研究院進行模擬監獄實驗:20個應征入選的男子,分別擔任獄警和囚犯。這計劃歷時二周,期間禁止使用暴力,由研究小組監察雙方的「人性反應」。他們最初很輕松,但逐漸假戲真做,終於釀成失控的大迫害和大反抗,因為獄警之一充滿權力欲,又是虐待狂,而做囚犯的卧底記者又故意惹事生非,以至惹出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