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文化輸出有哪些
想必大家都曾聽過文化輸出這個詞語,而與之最有關的則為美國,那麼你知道美國文化輸出有哪些嘛。以下是我對美國文化輸出有哪些的觀點。
01. 快餐文化近些年來,我們不難發現周邊湧起了一股“快餐文化”的潮流,在街上更是處處可見炸雞店,亦或是手拿可樂雪碧的人們。炸雞、漢堡、可樂這些東西,就是典型快餐文化的代表物。孩童們曾以吃到這些為一種榮譽,有了顯擺的資本。這便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我們對食物的選擇,我們不知不覺的愛好了快餐文化,無形之中的改變著。
綜上所述,我認為美國的文化輸出有快餐文化、電影文化以及化妝品文化。
㈡ 娛樂圈小鮮肉橫行,女性化文化當道,實則是美國的文化輸出陰謀
中華民族悠悠的 歷史 長河中從來不缺乏民族偶像,我們敬重關雲長的忠義無雙,仰慕李太白的蓋世才華,傾佩岳飛的精忠報國。
新中國成立後,更是有 孔繁森 這樣的好乾部、 錢學森 這樣的偉大科學家值得我們崇拜和學習。
但是近年來,我們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崇拜一些女性化的男明星,這些男明星留著一頭長長的秀發,帶著耳釘,塗著口紅,甚至還在節目上堂而皇之的畫起了妝。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 偽娘風」 開始在 娛樂 圈盛行開來。
一些男明星穿著不倫不類的服飾,邁著扭扭捏捏的步伐在鏡頭前搔首弄姿,說著嗲聲嗲氣的話語,老黑聽了那是直呼受不了,全身都冒起了雞皮疙瘩。
但是這些個女性化明星卻大受歡迎,在 娛樂 圈那是混得風生水起,所到之處更是吸引無數粉絲瘋狂「接駕」。
一個個未經世事的少男少女們對他們趨之若鶩,將他們視作人生偶像,更有無數的女粉絲大喊「老公」。
其實,這一切都離不開美國人的暗箱操作。美國向來喜歡搞文化滲透,對前蘇聯的意識形態攻擊就有效地瓦解了前蘇聯的內部凝聚力,最終蘇聯的解體也離不開美國人的這種文化攻擊。
今天老黑就來給大家詳細聊一聊美國人的這種「軟性武器「,聊一聊面對美國人的文化滲透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說到美國人的這種女性化文化輸出,那還得追溯到二戰時期。
我們都知道,當年日本犯下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悍然發動了珍珠港偷襲。將美軍基地炸得是人仰馬翻,使得本來還在觀察戰局走勢准備坐收漁翁之利的美國不得不對日本宣戰,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開始日本海軍尚能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周旋,後來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已經沒有能力與美國一決高下。美國趁機瘋狂推進,眼看就要逼近日本本土。
這個時候日本能夠扼守得只剩下幾個小島,日本所剩的兵力也不多。但是日軍在天皇的感召下抱定了必死的信念開始了瘋狂的守島行動。
美軍在這幾個小島的登陸作戰堪稱慘烈,尤其是沖繩島,簡直是美軍的噩夢。日軍完全不怕死,「神風敢死隊」直接發動自殺式的襲擊,開著飛機就往美軍艦艇上面撞,這就是「人肉炸彈」的鼻祖。
美軍在島上和日軍陷入了血戰,日軍打光了最後一發子彈,最終導致美軍傷亡10萬餘人,3000架飛機損毀,300架戰艦被炸毀。
美軍在經歷了這場慘勝之後,痛定思痛,不能再繼續和日本這么「硬剛」下去,於是兩顆原子彈讓日本人品嘗到了 科技 的力量。
日本人哪見過這種玩法,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降維打擊」,這個時候天皇也扛不住了,選擇了投降。
美國順利地佔領了日本,並根據戰後的協議以盟軍的名義在日本駐軍,對日本進行實際管控。
雖然,美國人徹底地征服了日本,但是想一想和日本的海島爭奪戰還是心有餘悸啊。當時的日本人確實太猛,大家都知道,日本歷來深受武士道文化的影響,武士道的精神正是剛毅忠誠。
後來這種武士道精神被軍方所推崇逐漸形成了軍國主義作風,日本男人都以參軍為榮,都夢想著為國效力,為天皇盡忠。
而日本女人們都非常支持自己的男人從軍,她們也都非常崇拜軍人。本來好男兒就應當國效力馳騁疆場,只是日本人將這種精神扭曲化了,極端化了,最終造成了二戰慘敗的悲劇。
美國人也害怕日本這種軍國主義作風復辟,畢竟自己朝日本扔過原子彈,日本人不恨他們是不可能的。
於是美國的政客們就在思考一種削弱日本人精神的方法,想要從文化方面對日本人進行滲透,潛移默化的「軟化」日本人。
這時,美國一位叫做喬治·坎南的外交官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先從輿論上改變日本民眾的思想,然後再控制日本人。
於是,美國就找到了一些親美的日本專家,讓他們來鼓吹美國是如何如何的好,是如何如何拯救日本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但是,日本民眾完全不買賬啊,這些親美專家吹得越深,日本人反而更討厭美國。畢竟你老美在人家頭上丟了兩顆原子彈啊,幾十萬的日本亡魂能原諒你么?
美國人眼見這一招行不通,就開始轉換策略。既然這一代日本人的仇恨已經無法化解,那麼就把目標對准下一代。
於是美國開始採取策略影響日本的年輕人,怎麼影響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塑造年輕人喜歡的偶像。
在美國人的控制下,日本成立了很多 娛樂 公司,這些 娛樂 公司在日本的年輕人中物色一些「小鮮肉「,然後按照美國人的要求將這些」小鮮肉「進行女性化的包裝。
我們可以看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當紅的很多男藝人都比較嫵媚,他們畫著精緻的妝容,用女性化的溫柔口吻吸引著日本的少男少女 。
某位日本男星更是直接拍攝了一組口紅廣告,在鏡頭前直接往自己的嘴唇上塗口紅,而且姿態還相當嫵媚,舉手投足間宛若一個真的女人一般。
這則廣告播出後居然大獲成功,該品牌的口紅當月就賣出了300多萬支,足見這些女性化明星對日本年輕人的影響力。
正是在這些明星的影響下,日本的很多年輕人逐漸開始走向墮落。一時間日本流行起來了一種「偽娘」文化,年輕人開始效仿自己的偶像,穿著也逐漸女性化,開始化妝,開始打耳釘。
特別是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的興起,更是將這種「偽娘」文化推向了極致,一群男人穿著完全穿著女性服裝,頂著誇張的發型在台上盡情嘶吼。
一時間東京街頭出現了很多「視覺系」年輕人,如果你走在他們中間,你根本無法分辨誰是男人誰是女人。
而且,很多日本女性化明星的生活作風也存在問題,他們吸毒,亂搞男女關系,而且有的明星為了博取眼球還故意製造新聞。
年輕人則不加辨別地支持自己的偶像,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明星,無論做什麼都是對的。一段時間,日本還特別流行哥特風,宣揚一種頹廢的病態文化。
這也導致了很多日本年輕人開始走向極端,開始對生活失去興趣,這讓日本的自殺率一度排名世界首位。
可以說美國對日本的精神改造是成功的,日本人曾經充滿鬥志可以與美國「硬剛」,而現在鬥志全無,國民精神缺失,徹底淪為了美國的傀儡。
美國人一看這招在日本收到了奇效,於是又把相同的模式復制到了韓國。
大家想必對韓國明星也有一定了解,曾經火遍亞洲的「韓流」,其中不乏大把這樣的女性化明星。
韓國更是把這種玩法進行了發揚光大,韓國著名的 娛樂 公司SM就有一套專門的藝人培訓流程。
專門挑選一些「頗具潛力」的練習生來進行培養,他們的形象由公司統一打造,唱歌、跳舞都由公司進行嚴格訓練。總之一句話,就是培養出來的人一定要迎合市場的口味,就是一定要娘。
韓國這些練習生中不乏一些中國人,他們在韓國接受了這些女性化的培訓回到國內之後居然大受追捧,將日本和韓國的這種女性化文化帶回了中國。
於是,我們在屏幕上經常看到一些不男不女的明星,這些男人臉上擦著脂粉,嘴上抹著口紅,不時還拋著媚眼,對著觀眾撒著嬌。
國內的一些綜藝節目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也紛紛重金聘請這些女性化明星來錄制節目,甚至還舉辦選秀節目來公開選擇這種女性化藝人,這對年輕人的價值觀形成了極大的沖擊。
長此以往,這種女性化文化必將泛濫於我中華大地,中國的少年們必將受此荼毒。
反觀美國的明星則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熒幕上通常都是各種硬漢形象,像美國隊長、鋼鐵俠、超人等等。美國人一直以來都著力塑造美國英雄的形象,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國家的年輕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向他們灌輸愛國主義教育。
另一方面也將這些美國英雄輸出到全世界,在美國的電影大片里,通常美國人都會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在世界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力挽狂瀾,拯救地球。
通過這些文化輸出,美國人也在潛意識里影響世界,告訴其他國家的人,美國人可以保護世界。
面對美國人的文化攻擊,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能盲目跟風。
對於西方的文化,我們要審慎地對待,既要吸收其精華又要摒棄其糟粕。同時,我們也應當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我們的年輕人。
我們中國也不乏優質的明星偶像,也不乏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優秀作品,比如 《戰狼》、《紅海行動》、《中國詩詞大會》 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就很值的我們年輕人追捧。
總之,只要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夯實文化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定不會被美國人擊敗。
㈢ 《一剪梅》突然在國外火爆起來,這算是一種文化輸出嗎
文化輸出指的是一個國家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的灌輸,文化輸出的最開始的階段是在文化上的一種認同,就比如說美國的漫威文化對於我國的文化上的一種沖擊,我們都認為美國的電影是非常優秀的製作,所以說很多人都去追逐美國的漫威文化,而這一種文化中包含的就是美國所獨有的一種英雄主義文化。另外一很多外國人並沒有實際到中國旅遊過,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沒有接觸過中國現在都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就好像我在美國碰到的那個法國老奶奶那樣,很多歐洲人喜歡去日本旅遊。雖然日本吃的東西就這么幾樣,天婦羅,牛肉飯,拉麵,壽司,烤肉之類,但他們懂得把這些包裝好後輸出到其他國家,就和動漫一樣,所以在歐洲,美國很多國家他們都接觸過。而動漫中又有很多生活場景,所以他們更容易理解,我呆美國的那段時間,我的室友就在看火影忍者,他說他非常喜歡這個動漫,我想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好的文化輸出對一般人民的影響有多大了。
㈣ 美國為何成為世界頭號的電影輸出國
好萊塢在美國的全球化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電影的全球化不僅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創造美國式的"世界趣味"。 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世界各民族利益相互聯系的緊密,20世紀以來,以軍事佔領和政治顛覆為手段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政策逐漸被歷史所遺棄,一種新的世界圖景開始出現:當世界各國紛紛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後,資本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便成為可能,隨著跨國資本、跨國企業和信息工業、媒介工業的迅速發展,民族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前所未有的一體化世界體系逐漸相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依賴其經濟力量和文化力量進入不發達國家開辟更具活力的市場,獲得更廉價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創造利潤的同時創造一種消費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後殖民主義狀態。 顯然,建立在"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基礎上的世界體系,由於各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本來的不平等而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不公平的全球格局。正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分析,當今的世界格局主要由三類國家和地區組成:1、"核心國家"(core states):美國同盟國歐盟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擁有某種"不分地區的權力";2、"邊緣地區"(peripheral areas):具有依附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本屬於"毫無權力的地區";3、"半邊緣地區"(semi-peripheral areas):介乎於核心國家和邊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角逐之間。核心國家的優勢是建立在對半邊緣和邊緣地區的剝削上的,而半邊緣地區則在被核心國家剝削的同時也剝削著邊緣地區,邊緣地區則尋找機會超越半邊緣地區而靠近核心。就在這種"不分地區的權力"與"毫無權力的地區"的不均衡關系網路里,世界體系成為在核心國家的支配下各國各地區為本身地位而斗爭的領域 。而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和最主要的核心國家,其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所佔有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新經濟支持下強勁增長,其軍事力量在前蘇聯解體以後也舉世無雙,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甚至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國控制。正是這樣一種地位,促成了美國的國家政策和自我定位,美國政界和學術界不少人提出美國追求世界"單極化"是歷史必然。被小布希委任為安全顧問之一的華盛頓大學教授威廉·沃爾福思在2000年大選時發表題為《單極世界的穩定性》文章,明確認為"美國在目前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占支配地位的單極世界可以避免兩極世界或多極世界為爭奪領導地位而發生的無休止的爭奪"等等。從小布希與戈爾的三場電視辯論和競選綱領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代表人物對追求世界"單極化"的策略雖然不同但立場並無分別,雙方都認為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長期奉行的"國際道義"和"現實的國家利益"三大因素決定了美國在新世紀"領導世界"的地位。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棋子。當文化成為一種產業以後,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疊,文化產品的全球輸出不僅能夠擴展經濟市場,獲得大量的經濟利潤,同時也可以通過文化媒介承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通過文化來銷售商品,通過商品來宣傳文化,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文化商品在獲得現實利益的同時也在創造廣告意義,那些影像、聲音、文字、圖畫、造型都共同開發著美國政治經濟的廣大市場。正是因為文化產品具有這樣一種特殊意義,美國一直努力達成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特別是被看作最有國際傳播效果的電影的全球化。 早在30年代,美國政府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都不僅具有產業意義,而且對於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擴大經濟影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輸出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歷史意識、社團意識、宗教意識以及文化意識、甚至語言,淡化甚至重寫這些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從而創造新的民族文化記憶,促使其與美國的信念和價值融合。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便通過各種政治和經濟手段向全世界推銷電影和推銷電視節目、錄音唱片以及其他大眾文化產品。在羅斯福執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電影則成為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 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 來自: 免費論文網 www.paper800.com 由於媒介經濟和媒介科技是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產物,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發展過程,而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媒介發展的基礎遠遠不能於歐美國家相比。特別是80年代以後,少數跨國化、集團化、集中化的"音影恐龍"誕生,這些媒介集團以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主導力的國家機器為前導與後盾,更加促成了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東西方之間、南北之間、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平衡的信息流越來越明顯。以台灣為例,美國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佔領了70%以上的影院收入,5大音樂集團占據了60%以上的音樂唱片銷售,跨國集團所屬的各類電視頻道在約450萬有線電視用戶中普及率高達95%,而跨國廣告集團則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承攬了60%以上的廣告業務。 顯然,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戰略中,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如今全球100大音影企業集團85%都位於第一世界,特別是美國,其營業總額高達1100億美元; 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由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僅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最大500家企業排行榜中,美國娛樂業巨頭就佔了多位。
㈤ 美國電影是怎樣侵略我們的文化的
針對美國大片,個人認為其吸引觀眾之處無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讓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地現代科技
第二,離奇曲折、讓人難以琢磨的復雜劇情
第三,搞笑、誇張的電影台詞
第四,極其逼真的血腥暴力場面
這四點構成了美國大片的最突出特色,凡是愛看美國電影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認識和體會,但如果我們深究的話,就會從中發現一些問題,這樣的作品雖然好看,卻無法讓一個普通老百姓從中學習和領悟到些什麼,大多數像我一樣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觀看完一部美國大片出來後,當有人問他(她)電影拍得怎麼樣時,他(她)很可能告訴你的是裡面的男(女)主角有多麼地牛B,身懷各路絕技,智商、顏值均爆表,孤身一人或聯合幾人潛入某某犯罪集團,將其成員及其頭目一網打盡,繩之以法,最後圓滿地與自己的家人、朋友重新團聚的過程。這樣的電影一般主角不是FBI、CIA,就是高級探員之類的,不是我們一般平頭百姓可以接觸到的人,只是看起來非常厲害和專業,至於電影裡面由主演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干練、沉穩及不凡身手,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學的來的,所以,看美國電影至多就是尋求一種感官上的巨大刺激,這恰恰融合了大多數普通觀眾的獵奇心理,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起一大批的鐵桿粉絲兒來,本人認為這也是現今時期以美國電影市場為導向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我們再來反觀一下前面所列舉的幾部優秀國產電影,拿本人最為欣賞的那部《老炮兒》舉例,「老炮兒」是一句北京俚語,翻譯成普通白話就是老混子的意思,片中的主角——六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混子。在本片中,沒有槍林彈雨,沒有奪目的爆炸場面及先進的科技裝備,只是講述了一個從小混到老的江湖大混子六爺想要尋找已經失散多年的親生兒子,不巧自己的親兒子因中途發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得罪了富家子弟,遭受到了綁架,六爺為替兒子圓事兒而身陷囫圇,結果救出了兒子,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㈥ 如何看待美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
美國文化,現在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影視、服飾、價值觀和婚姻等。例如街頭,隨處可見身穿歐美、日韓嘻哈風格服飾,耳朵上戴著超大式的耳塞,邊走邊哼;或頂著爆炸頭,戴滿金屬飾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批薩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音像店裡,搖滾、嘻哈等流行音樂被放在最顯眼的架子上,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被遺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電影院里好萊塢大片風頭最勁,其驚險的鏡頭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飆升;如今的節日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的隆重程度已經趕上了春節。。
尤其是媒體(電影、電視節目、圖書、音像製品和網路服務等)沖擊著中國文化市場(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文化沖擊變得更加明顯、更加強烈、更加趨於白熱化),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美國化。目前中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文化產業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標準的需求,使青少年對美國產生崇拜、嚮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價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這些青少年中深受歡迎。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的公開性、全球性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十分方便地突破國界和地域限制來推行文化霸權,滲透價值觀念,擴張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後,西方餐飲業大量進軍中國,沖擊了中國的餐飲業,部分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是快餐,這種飲食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麥當勞在神洲遍地開花。中國的快餐也就應運而生,一改中國人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面對美國網路文化的強大沖擊,中國青少年如果過多地接觸可能會產生親近感、信任感,甚至認同和依賴。這種文化侵入不僅會模糊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們成為崇拜美國文化的人。由於美國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在有關婚姻的問題上種種觀念變得更為開放,社會的容忍度明顯地增大了,離婚率、一夜情等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在吸取外來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時候也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時刻注意。外來文化沖擊使人們出現了求新和崇洋趨勢,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使傳統的道德行面臨扭曲變形的危機,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㈦ 為什麼美國會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出口國
相信把問題些轉換一下樓主便會明了——「米國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輸出國」
——一言蔽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然這樣說有點堂皇哈),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傳播猶水之就下,強勢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啊咧,不承認也不行~)有著類似蠶食鯨吞般的影響與滲透。
如果具體到產業內部,則包括完整的電影工業產業鏈(沒記錯的話,上世紀三十年代既已形成?明星制、製片人制度、飽經歷練的編劇隊伍、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響當當的品牌效應•••);適應觀眾各種需求,成熟的類型片模式(大眾市場內部相對穩定的分眾是收回成本並獲利的關鍵保障);配合發行強大的媒介宣傳攻勢等等。
另外,大國向心力對人才的吸引(雖然諸如呂克貝松吳宇森等各地奇才一被引入去便逐漸失去往日風韻,可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退一萬步,就算在吃導演當年風光的老本,可觀眾已然被賺進影院,票房才是王道);hero拯救世界、成就個人價值的神話模式與樂觀進取美國精神對當今信念缺失的補救(抑或是麻醉?)效用•••
凡此種種,使得美國電影並不一定要佔領品質(如果不只計算技術,同時將「精神維度」考量進去的話)至高,卻可穩坐當世電影輸出的頭一把交椅。
(ps:自忖雖對多數A國片無愛,然也做到了心態端平滴嘿~~)
㈧ 你認為美國好萊塢電影輸入中國是文化侵略還是文化交流原因
文化全球化從根本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個性基礎L對人類文化共性的發揚和推廣,是在
保持差異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樣性和
統一性的雙向互動。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這種特有的文化已經成
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傳統民
族文化的同時接納現代性,吸收全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種既適應現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們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亟待解決之難題。
「一個民族要認識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牆,從外
面看。一個民族要認識別個民族,就要走進別人的牆,
從裡面看。其實,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是同時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並不是封閉的、保守的,而是開放的、發展
的動態概念,它在自己的歷史行程中總要吸納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於自己的血肉之中。中華文化的走向遠不
只是一個繼承並發揚傳統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國傳統文化境遇
理論研討
身是建築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基礎之上的,近來,隨著國
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經濟和從前的經濟結構以及經
濟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國民眾也正一步步邁向一
個現代化的社會巾去。眼下,進入公眾視野的文化產品
和文化門類眾多,能夠沖擊人的感官並且改變人的觀念
的東西也很多。網路、傳統媒體甚至公共場所部可以對
人的行為和觀念產生影響。在這種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們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為方式來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現實的。正像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的: 「全
球化並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附屬物,它是我們生活環境
的轉變,它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國傳
統文化唯有積極地進行文化整合,捨去消極的不合理的
因素,讓健康的、符合今天民眾行為習慣和理念的因素
積極加入進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
揚, 「保衛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才能平息下來。
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比,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和
軟環境,文化行為和文化生態的大規模變化在短時期內
是不會產生巨變的,但是長遠的看,唯其不容易徹底改
變,其改變之後的慣性爿『會更深遠。韓國的「江漢奇
跡」,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的
另一種結果。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並不矛盾,把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與現代化變革中的
需求結合起來,應是一個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最好選擇。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演進以
至變革的過程,永無止境,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的
歷史經驗都說明,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是文化
更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文化封閉則只能導致僵化、停滯
和落後。
總之,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種客
觀趨勢,文化全球化不等同於「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權上義」。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無論任何民族只有
積極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創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構建全球文化新體系。
㈨ 能不能談一下文化輸出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文化輸出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中,國與國之間的一種競爭手段,我們都要想辦法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輸出能力,只有高質量的,合格的,優秀的文化輸出,才能讓外面的國家更加了解我們,更加敬畏我們,只有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肌肉,別人才不會主動的招惹你。
這就是文化輸出的重要性,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文化能夠被世界所熟知,能夠被世界所了解,能夠被世界上的其他民眾所熱愛,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如果能夠做到,我們將獲得莫大的收益,還有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