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世的電影大師還剩下誰
沒有在世的20世紀的電影大師了
如果羅曼·波蘭斯基是大師,那朱賽佩 托爾納托雷算不算?貝爾托魯奇算不算?這樣列下去名單就長了
❷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四個主要電影大師及其作品有哪些2015/9/29 18:56:48
.《橋》故事梗概:導 演: 哈•克爾瓦瓦茨 主 演: 斯•派羅維奇 瓦•濟活耶諾維奇 電影簡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2015/9/29 18:57:03
❸ 為什麼俄羅斯的電影業不發達是因為文化也不是很發達么
誰說俄羅斯電影不發達的。俄羅斯電影90年代之後由於思想解禁,異軍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外蒙古拍攝的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這次課上給學生放了投影,大銀幕體驗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感覺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陽》),同為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導演的揭露斯大林時期政治迫害的反思電影,獲得戛納評委會大獎。此外,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後蘇聯時期拍攝的《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漢》都有不錯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蘇聯極有個性和有爭議的女導演,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迷戀》(1994)和《契訶夫的主題》(2002),這倆個電影都來自俄羅斯五區版的穆拉托娃套裝。不知道這個套裝還有她的其它啥電影。
1996年,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母與子》,這位被譽為是「改革與公開化時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電影大師,迄今已拍攝了故事片17部,紀錄片20餘部。
值得慶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國內都能找到DVD。《母與子》,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一區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與子》我也有兩個版本,另一個是台三發行的。「人造眼」出版的這個套裝,還包括《父與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裝,除了畫質遠好於一區版本外,勝在花絮豐富,尤其是收入了兩個紀錄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對於理解索科洛夫的創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還有:「生死三部曲」開篇之作《第二層地獄》(1990)、《太陽》、一個鏡頭構成的《俄羅斯方舟》(2002)、來自西班牙二區的《金牛座》(《遺忘列寧》)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亞歷珊卓》。
至於索科洛夫的紀錄片,一區FACETS發行的索科洛夫紀錄片套裝算是較全的,我手頭有《大地的輓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輓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輓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區FACETS發行的《對話索爾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謝爾蓋·鮑德羅夫的《高加索俘虜》,一區米高梅發行的版本。這是第一部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類似大島渚的《飼育》或姜文的《鬼子來了》,說不清是誰受誰的啟發了。導演謝爾蓋·鮑德羅夫屬於移居國外的俄羅斯導演群體,他有韃旦血統,生於西伯利亞,用外資拍攝迎合西方觀眾的電影。最新的電影就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陸演員孫紅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該說新一代導演了。
首先應提到的是多產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諾夫。1997年,他導演的由俄羅斯最重要的民營電影公司CTB出品的匪幫片《兄弟》(《兄弟憐》)在俄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意見對立使得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電影領域的一個事件,也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事件。影片描寫的是彼得堡黑社會與僱傭殺手之間的事件。由於影片票房的大賣,《兄弟》2000年又拍攝了續集。評論界對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達尼拉的形象展開了激烈爭論。2002年,他導演的《畸形人與正常人》(《畸零與色情》),在戛納電影節上的展映引起普遍關注。2005年,巴拉巴諾夫又拍攝了動作大片《死人的騙局》,由大導演尼基塔·米哈伊爾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諾夫還拍攝了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戰爭片《戰爭》(《反恐戰爭》)獲得了俄羅斯塔夫爾電影節頭獎金玫瑰獎。這部電影我手頭有英二的版本,還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價淘來的。
戰爭題材,尤其是衛國戰爭是蘇聯電影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戰爭片歷來是蘇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曾引發幾次浪潮。隨著前蘇聯社會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電影在表現政治、表現社會、表現戰爭等方面開始出現新的不同的視點。個別電影創作者對以前未曾觸及的阿富汗戰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車臣戰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視點對戰爭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蘇聯解體後,後蘇聯的戰爭片也涌現出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車臣戰爭,當然,二戰的衛國戰爭依舊是一個永恆的題材。如尼古拉·列別傑夫的《星星敢死隊》和羅戈日金的《戰場上的布穀鳥》。這兩部電影,我手頭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導演新秀是安德烈·薩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歸》一舉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奪得金獅獎三十多年之後,再次獲此殊榮。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三區安樂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薩金采夫的新作《將愛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發行,手頭已有。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出身於電影世家的年輕導演,如岡查洛夫斯基、幫達爾丘克、米哈伊爾科夫、丘赫萊依、托多洛夫斯基、楊科夫斯基的兒子們,都一躍成為俄羅斯電影創作的中堅。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萊依的兒子巴維爾,他導演的成名作是《竊賊》(1997),關於父親的缺失與少年的成長。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台三元寶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還收集到了巴維爾·丘赫萊依的另一部電影《薇拉的司機》(2004)。
與格利高里·丘赫萊依同一時代的同學兼新浪潮夥伴謝爾蓋·幫達爾丘克,如今,他們的兒子也站在同一電影前沿。名叫菲多爾的小幫達爾丘克,不比父親遜色,拍攝了氣勢恢弘的戰爭片《第九縱隊》,票房評論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戰地浪漫曲》、《國際女郎》)的兒子瓦萊里,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電影《愛情》(1991)、《聾人之國》(1997)均無緣得見。不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情人》(2002)手頭有,是由主演過《鄉愁》的奧列格·揚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頭有DVD的還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舉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庫克的《尋找幸福的起點》(2006)。該導演今年的大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也發行DVD了。坊間有多種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納佐洛夫作品,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評審團特別獎。《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斯佐的愛》(2004),哈薩克導演古卡·歐瑪洛瓦戛納參賽作品。《死亡騎士》(2005),俄羅斯一部暗殺題材的動作大片。
《瑪莎》,謝爾蓋·特卡喬夫作品。俄羅斯五區發行的DVD。更新的作品還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馬諾夫的電影《敖德薩的三天》。大B那花一塊五淘來的。
最後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羅斯的呂克·貝松」提莫·貝克曼貝托夫,他導演的《守夜人》是俄羅斯電影歷史上首部純本土投資、完全好萊塢式運作、最終創造出商業奇跡的大片。《守夜人》讓全世界影迷見識到俄羅斯新電影「文藝復興」的威力。這部電影及續集《守日人》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兩部電影及導演的第一部好萊塢製作《通緝令》(2008),市面都有多種版本,前者還發行了藍光碟。
❹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
❺ 蘇俄電影發展史
簡論蘇俄電影
--用影像記錄歷史
電影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世界電影史上,蘇俄電影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蘇聯電影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也是世界電影兩大學派之一。
世界電影創作的發展為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時代和任務要求創立一種新的電影語言。隨著1908年俄羅斯第一部長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攝成功,俄羅斯電影誕生。
俄羅斯電影誕生初期的迅猛發展,為世界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俄羅斯電影人就創造了俄羅斯電影的多個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個公司,銷售電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個攝影棚;1911年—1912年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動畫片;1919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電影學院。
在這一時期,電影成為了一種宣傳手段。20年代初,俄羅斯拍攝的宣傳鼓動電影在戰後建設及生產中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前蘇聯電影在內容上,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前線戰爭,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現革命斗爭。如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表達革命主題成為了這一時期蘇俄電影的主要特點。
盡管創作題材比較狹隘,但是俄羅斯電影人對電影技術,尤其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發展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庫里肖夫理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庫里肖夫效應講究不同的電影鏡頭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義,單靠剪輯就能創造場景。愛森斯坦則強調節奏、音調蒙太奇。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電影大師極具實驗性的電影創作使得蒙太奇學派成為了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學派。
進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前蘇聯也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前蘇聯電影界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聲音進入電影,紀錄片《頓巴斯交響曲》、故事片《生路》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蘇聯召開了全蘇第一次電影創作會議,為電影發現提出了明顯規劃。一批表現生活現實的影片走上銀幕。《一個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業與人們》無一不「真實的描寫生活的歷史的開放的體系」。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確立,使得3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進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陽》在現今看來仍具有借鑒意義。電影創作題材不僅限於革命主題,革命斗爭、領袖人物、普通人物、歷史人物等等大大豐富了創作題材。《帶槍的人》、《肖爾斯》、改編自高爾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這些影片都更具現實意義。這一期間的電影作品多採用現實題材,以敘事為主,手法比較樸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員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國電影新浪潮,日本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電影新浪潮似乎成為了很多國家電影步入新高度的一個有力階梯。前蘇聯50-60年代,前蘇聯電影在經歷斯大林後期的低谷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創作高潮,掀起了前蘇聯電影的新浪潮。
寬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動為文藝創作發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條件。首先在文學領域出現「解凍」文學,隨即這股風潮便漫延的電影創作中,電影界出現了「粉飾現實」的電影。這場「解凍」運動從胡齊耶夫和米隆涅爾的《濱河街的春天》開始,電影創作革新運動愈演愈烈。一批從戰爭中歸來的電影導演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創作力量推動了電影藝術走向變革,形成電影創作新高潮。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飛》、《士兵之歌》、《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給初生者以和平》、《我住過的房子》都體現出前蘇聯新浪潮電影導演都上過戰場,參加過戰爭和表現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特點。
前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經20年代的革命題材,30年代的現實題材,40年代遭遇戰爭,50-60年代的電影新浪潮,進入70-80年代後,社會生活穩定,創作平穩,各種流派,各種類型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題材探索也日漸多樣化。
當代前蘇聯電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電影、散文電影、作者電影。
思想電影又稱為「思考電影」。以米哈伊爾、謝爾蓋為代表人物的導演拍攝出《列寧在1918》、《列寧在巴黎》等電影。
散文電影主要表現當代社會,代表人物胡齊耶夫。散文電影既有散文的風格,又有詩的韻味。散文電影的發展,又從中衍生出「小說電影」和「詩電影」,長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說電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創作出《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你的父親如兄弟》、《紅莓》等優秀作品。詩電影則以帕拉讓諾夫、阿布拉澤為代表人物,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為代表作品。
作者電影以塔爾科夫斯基尤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陽系》、《鏡子》、《潛行者》、《懷鄉》、《犧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個人色彩。
拋開電影流派,當代前蘇聯電影創作的題材主要分為「四大題材」,即戰爭題材、政治題材、生產題材、道德題材。
戰爭題材的影片表現戰爭進程的全景式史詩電影,《解放》、《圍困》、《莫斯科保衛戰》、《他們為祖國而戰》等影片都突出了戰爭題材的影片規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戰斗場面多的特點。
政治題材和生產題材的電影以影片《外來人》、《獎金》、《伊萬的快艇》等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點應景之嫌。
道德題材的電影則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戀人曲》、《個人問題采訪記》、《莫斯科不相信眼淚》,70年代以來,以「積極因素」為主。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又出現了以「批判因素」為主的影片,《辯護詞》、《沒有證人》、《出嫁》等。
「問題片」《秋天的馬拉松》、《個人生活》、《兩個人的車站》等也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喜劇片在前蘇聯當代電影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涌現出《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影片。
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紀實美學」。回顧蘇俄電影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蘇俄電影的影像記錄不僅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歷史。歷史深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深深影響著藝術創作。中國近當代歷史與前蘇聯密不可分,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也深受其影響。學習回顧蘇俄歷史,對於把握現今中國電影創作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世界電影的長廊藝苑奇葩數不勝數,蘇俄電影始終以它獨特的自身魅力為世界電影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精品佳作。
❻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❼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四個主要電影大師及其作品有哪些
前蘇聯蒙太奇電影流派的創立和發展應歸功於庫里肖夫、維爾托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這四位藝術大師。
庫里肖夫(1899—1970)早在1916年進入電影界之初,就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影藝術的規律。他在前蘇聯國立電影學校任教時建立「庫里肖夫工作室」,帶領學生進行剪輯實驗。1919年《黨同伐異》沖破反蘇封鎖,進入電影學校課堂。師生們反復觀看此片,仔細研究格里菲斯大膽而細膩的剪輯手法,他們甚至重新剪輯影片的片斷,觀察由此產生的效果,以確定格里菲斯的剪刀舍此取彼的理由。 庫里肖夫在課堂上所用的某些電影片斷已成剪輯的經典之作,著名的「庫里肖夫效應」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維爾托夫傾其大半生精力攝制政治性紀錄片及闡明其「電影眼睛」理論的藝術性紀錄片。他的代表作有《電影真理報》(雜志片)、《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帶攝影機的人》、《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4)以及反映紅軍作戰的新聞紀錄片等。維爾托夫的理論與創作,與其說對傳統的主流電影有一定的影響,倒不如說對前衛電影及後來的紀實性電影的啟迪更大。
愛森斯坦(1898—1948)他在大學主修過土木工程。愛森斯坦曾在劇院工作,擔任美工師和導演。1924年,他發表了一篇關於電影美學的論文《雜耍蒙太奇》,引起了藝術界的重視和爭論。同年,他轉入電影界。1924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罷工》。這部影片充滿銳氣,頗具創意。影片開場的蒙太奇段落就向人們宣告,一部獨具電影想像力的藝術作品誕生了:旋轉的機器、飛舞的齒輪、工廠的汽笛、展現機床連綿一片的跟拍鏡頭和流暢的、令人暈眩的其他運動鏡頭……此片一嗚驚人,愛森斯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接踵推出令世人矚目的佳作、巨片,終於成為蒙太奇流派的一代大師。
最能體現愛森斯坦理論的作品是《戰艦波將金號》(1925),這是一部美與力的傑作。在「水兵砸菜盤」、「敖德薩台階」等片斷中,愛森斯坦選用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手段,製造了富於震撼力的效果。可以說,人們觀看《戰艦波將金號》猶如欣賞一首回腸盪氣的古典名曲,它給人的感受不是從眼睛到頭腦,而是從眼睛直達心靈。《戰艦波將金號》確立了愛森斯坦的前蘇聯蒙太奇學派主帥的地位。
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將蒙太奇手法系統化理論化。發展了電影藝術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控制,通過對不同的鏡頭進行剪接拉長現實時間,突出電影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同時通過剪接鏡頭也表達出了與原有鏡頭素材的不同的概念。(蒙太奇觀中,鏡頭A不僅僅是與鏡頭B先後出現,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為「A+B」或「AB」,而是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意識「X」。)蒙太奇學派發展開闊了電影的創作手法,也突出了電影藝術與其它藝術種類的不同。他們相信一旦採用剪輯的手法,電影就有了無限的潛力,蒙太奇簡直就是支配觀眾思想和聯想的一個有益的指揮者。
❽ 有哪些關於父親的電影值得推薦
1、小偷 Вор(1997)
這是一個「認賊作父」的故事。一個小偷成了一個男孩的繼父,而那個男孩長大後既痛恨他,又無法擺脫他的影響。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拍了很多關於父親的經典電影,都與他們的政治歷史存在明顯的隱喻關系。
…………………………………………………………………………………………………………
先寫這么多,以後想到別的再補充。
❾ 俄羅斯電影 大師之書里的瓦尼亞叫什麼我要他的詳細資料
我只知道 他叫亞瑟·斯莫揚諾夫 代表作有 與我同在 我 人權故事 至高無上大師之書
❿ 安德烈·盧布廖夫的劇情
從樣式上看,《安德烈·盧布廖夫》是一部歷史片。它講述的是遙遠的過去,但從影片的敘事風格看,它又是一部極具時代感的作品。
像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一樣,這部電影也是由一連串獨立事件銜接而成。安德烈·盧布廖夫穿梭其中,是畫家,也是僧侶,有時充滿好奇心,有時滿心歡喜,有時在恐懼中畏縮不前,有時與他人一起承擔痛苦。
故事情節的發展延續了二十四年之久,電影包含了八個事件插曲,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獨立的標題和時間,第一段落題為「藝人,事件發生的年代是1400年,最後一段「鍾則在1423年。
安德烈·盧布廖夫所處的不僅是一個諸侯王公之間的相互殘殺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飽受韃靼人劫掠蹂躪和其他不幸災難的悲慘時代。
15世紀初,韃靼人的鐵蹄踐踏著大公割據的俄羅斯大地,黎民百姓在大公的暴政下水深火熱,聖像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在大公的邀請下,安德烈·盧布廖夫前往莫斯科為教堂作畫。但在創作的過程中,盧布廖夫卻對聖像內容產生了巨大的質疑,這種矛盾的心態使他聯想到現今俄羅斯民眾經受的磨難與自己為貴族服務的事實,最終,他毅然離開教堂回到了原先的修道院。
不久,盧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進行聖像創作,但這次他卻親臨了所有俄羅斯人的苦難。大公的弟弟勾結韃靼人篡位謀反,弗拉基米爾城的居民被無辜殘殺,教堂在戰火中摧毀,畫家的眼中全是地獄的景象……盧布廖夫再次陷入藝術與現實反差的困境,他又回到安德洛尼科夫修道院,將自己完全封閉,拒絕繼續作畫。
經過多年的反抗征戰,韃靼人的軍隊終於被趕出俄羅斯的大地。1423年,大公第三次邀請盧布廖夫到莫斯科作畫,在一個鑄鍾少年的感染下,盧布廖夫最終完成了《三位一體》的傳世名作。
《安德烈·魯勃廖夫》是已故蘇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影片以塔式特有的詩化電影語言描繪出偉大的俄羅斯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的一生。導演本人對影片的有關闡述是這樣的,「我想拍攝一部歷史片,但它同時又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我想使15世紀人們的精神與今天人們的精神接近起來,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要賦予那個時候的人和時代以生命,這樣他們更接近我們,使他們的英雄氣概成為我們所共有的。
這部歷時兩年才得以拍攝完成的宏篇巨作卻因政治原因而長期無法公映,在蘇聯當局的干涉下,影片被迫從戛納、威尼斯電影節退展,直到1969年初《安德烈·盧布廖夫》才在莫斯科進行小規模的放映,而當年的戛納影展也不顧蘇聯當局的抗議授予影片國際影評聯合會獎。相對於以「同性戀、誘人自殺等荒唐罪名被投入大牢的帕拉傑諾夫,塔爾科夫斯基與《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命運真是要幸運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