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涵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極具時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宗教文化和普世主義等。本文將通過對美國好萊塢部分影片的詳細解讀,試對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闡釋,以期對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文化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溯源和構建
美國,當初僅僅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卻在短短的幾百年歲月中從建立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將其成功的原因歸結於文化的優越性。追本溯源,美國主流價值觀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國精神是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機會平等、勞動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美國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也就誕生了。在美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爐般寬容的理念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美國處於上升時期的歷史階段,這一表現尤為明顯。美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於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在美國佔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及對個人自主的追求的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成了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構成美國文化的精髓。而「美國夢」是足以支撐起美國人奮斗中的失落與迷惘的力量,它不僅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種美好事物,更意味著一種崇高的信仰和價值觀。宗教是影響美國人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義在美國文化的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以上構建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系。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
作為宣揚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載體,無論電影工業如何發展,好萊塢電影中所體現的美國文化色彩不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堅守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作品中傳承發展。
(一)「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美國夢」是一個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術語,其產生和發展與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探險殖民,當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權利開墾佔有,他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難,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異常能幹、勇敢、有進取精神的人。正是這些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條件促成了「美國夢」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美國夢」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來看,「美國夢」是指個人通過自我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美國夢」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具體目標——享受高等教育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一群可愛的孩子,擁有昂貴的汽車和豪華的住宅,等等。「美國夢」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人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工廠」(DreamWorks),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將「美國夢」作為主題,它們揭示了普通人、動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個人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雖然敘事角度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國夢」的理念。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機會平等而並非結果的平等,強調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經濟結果的平等。正因為這樣,無數普通人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一理念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電影成功塑造了阿甘這一經典形象,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一個低能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功。正如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說的那樣:「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電影的開始和結束都用一片飄飛的羽毛來象徵命運的無常,然而主人公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不要向命運低頭,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功。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影片恰到好處地宣揚了「美國夢」的理念,體現了命運給每個人均等機會的文化內涵。
(二)個人英雄主義(Heroism)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它所包含的獨立奮斗、開拓進取精神成為美國人的生命基調,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英雄是個人主義的化身,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英雄主義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生存環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恐懼。當個人自由被束縛、個人利益遭到損害,對權威、災難的抗爭隨之爆發,英雄便順應而生。在美國文化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要特點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別人認同,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傑出的行動中證明他們的勇氣、才智和領導才能。」③美國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模式是單槍匹馬拯救國家、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找尋到自我的價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徵為:(1)擁有絕對強壯的身體或者強大的特異功能;(2)擁有卓越的聰明才智、冷靜的頭腦和超強的意志力;(3)擁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優點,並且多數英雄都是與美國政府抗爭的鬥士。從1939年的《關山飛度》中靈果一個人拖住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得救,到《終結者》中來自未來,組織核戰爭的機器人,好萊塢電影人給現代英雄神話披上一層傳統的、簡單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的美國白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則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巫術。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數美國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家庭生活而控制國家。」宗教信仰通過影響美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人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責任,要負責把世界上所有人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美國白人文化中,影響著美國社會大眾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電影《阿甘正傳》蘊涵的宗教意識十分豐富。在影片當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她拉著阿甘向上帝做祈禱,祈求上帝給她一雙翅膀幫她逃離現在的痛苦;阿甘剛開始捕蝦的生活時,總是一無所獲,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禱,等等。
(四)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普世主義起源於歐洲,作為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美國的普世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繼承歐洲普世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在殖民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顯著美國地域特徵的普世主義觀念。④「上帝選民論」和「天定命運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普世主義重要內容。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闡釋了普世主義的內涵。2010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以科幻與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以「愛與永恆」為主題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震撼了我們,更讓我們體會到電影背後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當伊娃選擇部落首領和精神首領之後,實際上這星球上的各種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國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則成了美國之外的異族,薩利所代表的美國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國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過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國領土,薩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內化了的美國普世精神。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存在價值,世上的一切生靈應該平等對待。故而在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中,美國民眾本著平等、尊重的心態,開始接受外來人,並不遺餘力地將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給外來者,允許異於本族的聲音存在。這也是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文化態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輸出本國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共同的發展,正是普世價值觀的精髓。
三、結 語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其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為美國本土觀眾所追捧,同時也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可以說,好萊塢電影為全世界了解美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參考。通過對美國主流電影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各個層面。同時,在美國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萊塢電影的感官沖擊,幫助他們重拾那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傳達美國國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同。
㈡ 美國電影文化在世界上是怎樣傳播的
美國憑借好萊塢強大的媒體宣傳力量不斷向世界傾瀉所謂的「美國文化」 美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情感觀,民族國家觀等等潛移默化的傳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 美國式的民主無處不在 美國實行兩黨制,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換界選舉時總免不了互相漫罵揭短,以展現所謂的民主與自由。這種貌似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美國的文化之中(如《總統接招》)。它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完全是壟斷階級的政權卻要擺著民主的招牌:無論是誰當權,都是代表控制美國經濟的幾個財團罷了。電影中出現的遊行示威,民主辯論其根本上毫無作用。這種披著民主外衣的制度迷惑了不少中國人。 美國中產階級的富貴炫耀。 俗話說魔鬼的誘惑總是最難擋的。電影中的美國很大程度上都是獨立別墅,私家汽車,錦衣玉食。就連一個窮困失業的人事都有看似舒服的標准間以棲身,一輛老爺車可開。社會學家分析,就是耗盡地球上的所有資源,中國也普遍達不到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盲目的幻想與樂觀。 電影中的美國大兵。 他們雖然出口成臟,漫罵總統,但關鍵時刻無不英勇果敢,悍不畏死。電影中盡管表明美國以維和之名,行侵略之實的觀點。但實際上還是為美國的霸權歌功頌德。像《黑鷹墜落》《士兵宣言》。電影從來不說,美國人如何殘殺當地平民,如何將人家的國寶據為己有。都只表示自己的戰士如何勇敢,如何將敵人消滅或者如何在被敵人消滅時的英勇。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雖然有錯,但當地的人民,政權錯誤卻更大(如《深入敵後》),我們美國人是真心誠意的來幫助你們的等等。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由世界各國人士組成的新國家。沒有多少歷史的沉澱,短短二百多年,美國的經濟是發達的,但文化卻稀少的可憐。本土文化大部分來源於歐洲。卻妄想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表面上說要博覽眾長,集思廣益。實際卻在宣揚精英白人主義,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仔細看美國的娛樂大片,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是英俊瀟灑的小白臉(如《超人》《蜘蛛俠》《黑客帝國》中的救世主尼奧)。這種種族偏見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的。美國的所謂民族主義其本質也是建立在白人至上的基礎之上。種族歧視的劣根與文化的缺失聯系緊密。
㈢ 為什麼美國會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出口國
相信把問題些轉換一下樓主便會明了——「米國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輸出國」
——一言蔽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然這樣說有點堂皇哈),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傳播猶水之就下,強勢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啊咧,不承認也不行~)有著類似蠶食鯨吞般的影響與滲透。
如果具體到產業內部,則包括完整的電影工業產業鏈(沒記錯的話,上世紀三十年代既已形成?明星制、製片人制度、飽經歷練的編劇隊伍、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響當當的品牌效應•••);適應觀眾各種需求,成熟的類型片模式(大眾市場內部相對穩定的分眾是收回成本並獲利的關鍵保障);配合發行強大的媒介宣傳攻勢等等。
另外,大國向心力對人才的吸引(雖然諸如呂克貝松吳宇森等各地奇才一被引入去便逐漸失去往日風韻,可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退一萬步,就算在吃導演當年風光的老本,可觀眾已然被賺進影院,票房才是王道);hero拯救世界、成就個人價值的神話模式與樂觀進取美國精神對當今信念缺失的補救(抑或是麻醉?)效用•••
凡此種種,使得美國電影並不一定要佔領品質(如果不只計算技術,同時將「精神維度」考量進去的話)至高,卻可穩坐當世電影輸出的頭一把交椅。
(ps:自忖雖對多數A國片無愛,然也做到了心態端平滴嘿~~)
㈣ 美國為何成為世界頭號的電影輸出國
好萊塢在美國的全球化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電影的全球化不僅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創造美國式的"世界趣味"。 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世界各民族利益相互聯系的緊密,20世紀以來,以軍事佔領和政治顛覆為手段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政策逐漸被歷史所遺棄,一種新的世界圖景開始出現:當世界各國紛紛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後,資本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便成為可能,隨著跨國資本、跨國企業和信息工業、媒介工業的迅速發展,民族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前所未有的一體化世界體系逐漸相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依賴其經濟力量和文化力量進入不發達國家開辟更具活力的市場,獲得更廉價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創造利潤的同時創造一種消費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後殖民主義狀態。 顯然,建立在"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基礎上的世界體系,由於各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本來的不平等而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不公平的全球格局。正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分析,當今的世界格局主要由三類國家和地區組成:1、"核心國家"(core states):美國同盟國歐盟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擁有某種"不分地區的權力";2、"邊緣地區"(peripheral areas):具有依附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本屬於"毫無權力的地區";3、"半邊緣地區"(semi-peripheral areas):介乎於核心國家和邊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角逐之間。核心國家的優勢是建立在對半邊緣和邊緣地區的剝削上的,而半邊緣地區則在被核心國家剝削的同時也剝削著邊緣地區,邊緣地區則尋找機會超越半邊緣地區而靠近核心。就在這種"不分地區的權力"與"毫無權力的地區"的不均衡關系網路里,世界體系成為在核心國家的支配下各國各地區為本身地位而斗爭的領域 。而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和最主要的核心國家,其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所佔有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新經濟支持下強勁增長,其軍事力量在前蘇聯解體以後也舉世無雙,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甚至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國控制。正是這樣一種地位,促成了美國的國家政策和自我定位,美國政界和學術界不少人提出美國追求世界"單極化"是歷史必然。被小布希委任為安全顧問之一的華盛頓大學教授威廉·沃爾福思在2000年大選時發表題為《單極世界的穩定性》文章,明確認為"美國在目前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占支配地位的單極世界可以避免兩極世界或多極世界為爭奪領導地位而發生的無休止的爭奪"等等。從小布希與戈爾的三場電視辯論和競選綱領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代表人物對追求世界"單極化"的策略雖然不同但立場並無分別,雙方都認為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長期奉行的"國際道義"和"現實的國家利益"三大因素決定了美國在新世紀"領導世界"的地位。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棋子。當文化成為一種產業以後,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疊,文化產品的全球輸出不僅能夠擴展經濟市場,獲得大量的經濟利潤,同時也可以通過文化媒介承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通過文化來銷售商品,通過商品來宣傳文化,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文化商品在獲得現實利益的同時也在創造廣告意義,那些影像、聲音、文字、圖畫、造型都共同開發著美國政治經濟的廣大市場。正是因為文化產品具有這樣一種特殊意義,美國一直努力達成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特別是被看作最有國際傳播效果的電影的全球化。 早在30年代,美國政府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都不僅具有產業意義,而且對於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擴大經濟影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輸出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歷史意識、社團意識、宗教意識以及文化意識、甚至語言,淡化甚至重寫這些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從而創造新的民族文化記憶,促使其與美國的信念和價值融合。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便通過各種政治和經濟手段向全世界推銷電影和推銷電視節目、錄音唱片以及其他大眾文化產品。在羅斯福執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電影則成為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 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 來自: 免費論文網 www.paper800.com 由於媒介經濟和媒介科技是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產物,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發展過程,而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媒介發展的基礎遠遠不能於歐美國家相比。特別是80年代以後,少數跨國化、集團化、集中化的"音影恐龍"誕生,這些媒介集團以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主導力的國家機器為前導與後盾,更加促成了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東西方之間、南北之間、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平衡的信息流越來越明顯。以台灣為例,美國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佔領了70%以上的影院收入,5大音樂集團占據了60%以上的音樂唱片銷售,跨國集團所屬的各類電視頻道在約450萬有線電視用戶中普及率高達95%,而跨國廣告集團則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承攬了60%以上的廣告業務。 顯然,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戰略中,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如今全球100大音影企業集團85%都位於第一世界,特別是美國,其營業總額高達1100億美元; 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由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僅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最大500家企業排行榜中,美國娛樂業巨頭就佔了多位。
㈤ 為什麼美國好萊塢電影來中國票房總是大賣
每部電影都是為了名利雙收而創作的,既想要口碑爆棚,又想要超高的票房,最終可以在奧斯卡上贏得很多獎項。也許這是經典而偉大的作品。然而,這樣的作品很少。如果有一定的可能性,只有好萊塢能做到。因為他們已經在100年內完善了完整的過程和規則,他們只需要遵循這個過程。
最後,美國電影基本上是在世界各地發行的,因為它們強烈的文化認同使得全世界都願意效仿。然而,你很難想讓中國電影在世界上放映。例如,吳京的《狼俠2》沒有在美國上映。然而,當它上映時,只有53家電影院上映,最終它只贏得60萬票房。因此,中國電影實際上很難走出去。
㈥ 美國電影是怎樣侵略我們的文化的
針對美國大片,個人認為其吸引觀眾之處無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讓人眼花繚亂、五花八門地現代科技
第二,離奇曲折、讓人難以琢磨的復雜劇情
第三,搞笑、誇張的電影台詞
第四,極其逼真的血腥暴力場面
這四點構成了美國大片的最突出特色,凡是愛看美國電影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認識和體會,但如果我們深究的話,就會從中發現一些問題,這樣的作品雖然好看,卻無法讓一個普通老百姓從中學習和領悟到些什麼,大多數像我一樣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觀看完一部美國大片出來後,當有人問他(她)電影拍得怎麼樣時,他(她)很可能告訴你的是裡面的男(女)主角有多麼地牛B,身懷各路絕技,智商、顏值均爆表,孤身一人或聯合幾人潛入某某犯罪集團,將其成員及其頭目一網打盡,繩之以法,最後圓滿地與自己的家人、朋友重新團聚的過程。這樣的電影一般主角不是FBI、CIA,就是高級探員之類的,不是我們一般平頭百姓可以接觸到的人,只是看起來非常厲害和專業,至於電影裡面由主演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干練、沉穩及不凡身手,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學的來的,所以,看美國電影至多就是尋求一種感官上的巨大刺激,這恰恰融合了大多數普通觀眾的獵奇心理,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起一大批的鐵桿粉絲兒來,本人認為這也是現今時期以美國電影市場為導向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我們再來反觀一下前面所列舉的幾部優秀國產電影,拿本人最為欣賞的那部《老炮兒》舉例,「老炮兒」是一句北京俚語,翻譯成普通白話就是老混子的意思,片中的主角——六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混子。在本片中,沒有槍林彈雨,沒有奪目的爆炸場面及先進的科技裝備,只是講述了一個從小混到老的江湖大混子六爺想要尋找已經失散多年的親生兒子,不巧自己的親兒子因中途發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得罪了富家子弟,遭受到了綁架,六爺為替兒子圓事兒而身陷囫圇,結果救出了兒子,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㈦ 通過電影向國外輸出中國文化,還需走多遠的路
道路很漫長,畢竟很坎坷。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即便是現在的科技和網路的不斷進步,世界愈加緊密,但由於各種原因,諸如政治,地域,甚至不實的宣傳。西方世界始終對東方文明保有謹慎的態度,有的地區甚至是抵觸不接受。而對於我們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度來說,古代的一些事物通過電影來展示時,國人有的都不明白,更別提及國外了,這也是我們近代歷史的一些因素導致的,使得我們更適於接受西方的先進文明,卻對本國歷史的曾經的事物的陳舊無法接受的一個現象之一。其實這也是相對的,西方畢竟要比東方發展的早,文明進步的腳步也要比東方的快,我們也是偏向於新鮮事物的吸引,對西方從前的歷史也是興趣斐然。而電影中想體驗中國的文化,也是應證了這一現象,古老不代表創新,所以想輸出中國的文化,任重而道遠!
㈧ 美國文化輸出有哪些
想必大家都曾聽過文化輸出這個詞語,而與之最有關的則為美國,那麼你知道美國文化輸出有哪些嘛。以下是我對美國文化輸出有哪些的觀點。
01. 快餐文化近些年來,我們不難發現周邊湧起了一股“快餐文化”的潮流,在街上更是處處可見炸雞店,亦或是手拿可樂雪碧的人們。炸雞、漢堡、可樂這些東西,就是典型快餐文化的代表物。孩童們曾以吃到這些為一種榮譽,有了顯擺的資本。這便是潛移默化的在影響著我們對食物的選擇,我們不知不覺的愛好了快餐文化,無形之中的改變著。
綜上所述,我認為美國的文化輸出有快餐文化、電影文化以及化妝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