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內改編電影和國外改編電影有哪些不同之處
實際上,我覺得差異在於中國電影創作跟先鋒哲學的聯系並不緊密,而西方不是。記得上次回答問題時說,「存在主義催生了法國新浪潮,又闡釋了法國新浪潮」。上世紀20年代胡塞爾發起「現象學」,改變了人們對自身、外在事物的看法,正像雷蒙-安龍對沙特說的,「如果你是現象學家,你就能談論(你面前的)雞尾酒。這便是哲學。
中國的所謂大片真的就是故事片,而不是藝術片。這也讓中國電影很難走出國門,因為,外國人更注重藝術性,藝術表現力,外國人將藝術當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追求而不願意將藝術當作為物質的一種形殲芹式。這恐怕是中外在藝術觀念上的一種很大的不同。
2. 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於電影發展影響有多大呢
1959年和1960年的電影生產特徵是,世界各國幾乎都涌現出一批新導演,他們紛紛與當時的美學相決裂,這種決裂通常是與法國「新浪潮」同時出現的,沒有受到「新浪潮」的直接影響。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決裂都是通過一兩位導演的新穎別致的處女作實現的,這些影片的發行放映與特呂弗和雷乃的第一部影片在國外的發行放映同時進行。這種巧合增進了外國電影作者的信心,在初戰告捷的「新浪潮」電影鼓舞下,他們力圖以法國同行為榜樣進行藝術探索,盡管他們的探索遭到了本國電影工業的抵制。根據巴爾德萊米•阿芒古阿爾的研究和分析,「新浪潮」噴涌而出之後勇往直前,即使是在1950年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在法國電影的影響下產生的藝術革新運動幾乎出現在任何國家:「這場發軔於評論界的新老之間的沖突,表現在美學、意識形態甚至道德方面。一家或者好幾家雜志為這場變革運動的勇士們吶喊助威,這些勇士通常是從旁門左道進入電影圈的:獨立製片,低成本,輕便簡單的技術設備,初出道的演員。對他們所有人影響最大的是新現實主義的榜樣(但是在東歐國家是被禁止的),紀錄電影的教訓,或者毋寧說是紀錄電影的經驗。他們的影片到處流傳,從國外傳來贊揚聲,媒介參與其中,新型的電影觀眾隨處可見,他們是由電影俱樂部、電影資料館、電影節、藝術與實驗影院、專業電影雜志培養出來的,電影學院和電影研究機構火上澆油,電影官員乃至電影製片人都妥協了,浪潮終於噴涌而出。它經歷了輝煌的階段,贏得了人們的理解,獲得了真正的成功,幾年之後就解散或歸入主流了。
3. 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網路電影行業主要相關上市公司:東方飛雲(839672)、光線傳媒(300251)、萬達電影(002739)、新片場(834630)、愛奇藝(IQ.NASDAQ)等。
本文核心數據:有效播放、網路電影上新數量、新片平台分布
2021年網路電影有效播放與2020年基本持平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數據,2019-2021年,中國線上影片有效播放不斷下降,與之相反的是,網路電影的有效播放並未減少,2021年累計達到112億,與2020年基本持平,且網路電影有效播放占線上影片的比例提升至25%。
騰訊2021年網路電影上新數量最多
從2021年網路電影新片的播放平台看,騰訊超過愛奇藝成為新片數量最多的平台,且2021年新片數量超越2020年。而2021年愛奇藝和優酷的新片數量較2020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別為47%和64%。
拼播網路電影新片數量增長
拼播作為一種較新的網路電鏈岩磨影播放模式,已經逐漸被視頻平台接受。2021年多平台拼播電影新片數量增加至39部,較2020年增加18部。
綜上所述,中國線上影片有效播放下降,網路電影有效播放保持穩定。2021年中國網路電影新片數量下降,但有效播放提升,騰訊視頻新棚斗增網路電影數量最多。拼播模式逐漸被接受,拼播新片數量增加。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4.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說明中西方電影的不同特點和藝術風格
電影風格組成的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對於風格的不同追求。我認為風格更適合去描述導演個人的指導風格和習慣,當然也可以去描述整個類型的電影。而對於整個世界范圍來說,多樣化的風格才會使電影更具色彩。
中國電影從來就是東方傳統文化和東方近代社會文化的影象呈現。就像法國電影對於藝術的追求性或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經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總體而言,中國電影的東方文化獨特風格偏於情感意味的靜態韻味,無論是注重內涵、偏向意義表達、還是欣賞柔靜的藝術美感等,都凝聚在鏡像的陰柔婉轉的東方色彩中,非常講求意境。如《林家鋪子》的片頭開始的一個精心選擇的船行場面,江南水鄉的特點如真如實。但那每一櫓每一道漣漪都是意味深長的,樸直的風貌與風情背景的真實化,傳達出的是歷史風雲的深長意味。同時傳統電影中咀嚼苦難、哀而不傷,沉靜中的隱忍爆發的特點最後歸結於樸直純真的表現形態和簡約的線性延展。新興的中國電影對傳統電影有一定的襲承,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電影對於國外電影不同的形式風格的學習並與傳統的融合還在期待中。
而國外電影,西方,好萊塢,日韓等,有諸如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主義電影,新好萊塢獨立製片,先鋒派實驗電影等諸多的發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認好萊塢還是主導當今的電影市場,不過時間的推移伴隨各種電影形式與風格的交匯於碰撞融合。中西方電影彼此之間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對於電影文化的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5. 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文化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也是當今電影的高產國,幾乎已經成為歐洲電影的代名詞。60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這場電影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法國新浪潮電影始末
「新浪潮」既不是一場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又不是一個集團,它只是一定的量,是報界創造出來的統稱,為的是把兩年來崛起於本行業中的五十餘名新手統歸一類。"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的昨天和今天
新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 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 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運動的 流派,作家作品我們通常意義上劃分為三個部分。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甚至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第五代電影也是踏著法國新浪潮的餘波走向國際影壇的。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消檔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新浪潮眼中的巴黎
游納1964年,正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六位電影大師有了個念頭——要拍一拍發生在身邊巴黎的故事。在很多電影找不到贊助商的時候,他們想出了個便宜的辦法:先用16毫米的膠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業發行。
「新浪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的創作確實有很多新鮮玩意,但今天看來大多已是歷史的一部分。看目前中國的情況,現實意義烈的,莫過於新浪潮曾經帶來的體制變革。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
她長期以來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譽。1956年,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數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帶著其中的百餘幅照片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參加法國電影回顧展北京站的開幕式。
新浪潮之果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的電影運動。這場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許多國家,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 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
狂野的青春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拿磨亂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
代表作家作品
特呂弗《四百下》(1958)
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
6.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左圖為特呂弗著名影片《祖與占》(朱爾與吉姆)劇照,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