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作者電影的倡導者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編導

作者電影的倡導者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編導

發布時間:2023-10-22 11:23:16

Ⅰ 求關於英格瑪·伯格曼的資料

伯格曼是世界電影藝術史上絕對頂級的大師,這個人,開辟了現代主義者里電影的先河,他最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一些復雜的電影語言手段去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的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1937年,伯格曼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他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他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余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這為他日後的電影編導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44年伯格曼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阿爾夫·斯約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1948)、《渴》和《監獄》(1949)等片。

50年代初,伯格曼在電影藝術上成熟起來。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術師》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沖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伯格曼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1977年伯格曼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台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伯格曼電影作品一覽表:

1953年,《小丑的夜晚》、《愛的一課》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執導電視劇。編導電影《野草莓》、《生命的門檻》

1958年,《面孔》(美國上映時改名《魔術師》)

1959年,《處女泉》

1960年,《魔鬼的眼睛》、《猶在鏡中》直譯為《穿過昏暗的玻璃》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這些女人們》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時刻》

1967年,《羞恥》

1968年,《儀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紀錄片

1970年,《接觸》

1971年,54歲。《喊叫與耳語》(《呼喊和細語》);

1972年,《婚姻場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對面》

1976年,4月,離開瑞典,過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編導《蛇蛋》

1977年,在挪威編導《秋天奏鳴曲》

1978年,60歲。與8個子女歡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亞歷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壇。

1983年,為電視台編導影片《排練之後》;拍攝紀錄片《卡琳的面孔》以紀念母親。

1984年,導演莎劇《李爾王》。

1985年,為電視台編導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寫完自傳《魔燈》;導演莎劇《哈姆雷特》

獲獎情況: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導演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處女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電影年譜: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瑪·伯格曼誕生在瑞典的烏普薩拉。父親埃里克是斯德哥爾摩一個教堂的副牧師,他的母親名叫卡琳。
1920年,3歲,全家遷往斯德哥爾摩。
1922年,5歲,妹妹瑪格麗特誕生。
1924年,7歲,父親埃里克被任命為索非亞皇家醫院牧師。
1934年,17歲,上高中。暑假期間以交換學生身份來到德國圖林根市。游覽柏林。
1937年,20歲,通過大學入學考試。
1938年,21歲,服兵役,接受短期軍訓。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5月,第一次排演舞台劇《遠航》(文恩);《幸福的佩爾的旅行》和《奧洛夫老師》(斯特林堡)等。
1939年,22歲,請求進入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工作,未被接受。
1940年,23歲,離開斯德哥爾摩大學。。
1942年,25歲,9月,他創作的舞台劇《潘趣之死》上演。進入電影公司。
1943年,26歲,在瑞典電影公司編劇部門工作。3月,同艾絲·費希爾結婚。
1944年,27歲,根據自己高中生活寫成的電影劇本處女作《苦惱》由阿爾夫·斯約伯格拍成影片。
1945年,28歲,7月,獨立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危機》。與第一任妻子離婚。隨後與愛倫·林德斯特洛姆結婚。女兒愛娃出生。
1946年,夏天,執導電影《雨中情》(又名《男人與一把雨傘》)。11月,導演加繆的舞台劇《卡利固拉》,獲得成功。兒子揚出生。
1947年,導演3部舞台劇。導演廣播劇《玩火》和《荷蘭人》(斯特林堡作品)。編導電影《慾望島》;導演電影《黑暗中的音樂》。
1948年,編導電影《港口的呼喚》和《監獄》。
1949年,導演電影《三種奇怪的愛情》;編導電影《喜悅》。
1950年,編導影片《夏日插曲》;導演影片《不該在此發生》。與第二任妻子離婚。
1951年,編電影劇本《離婚》。與甘·哈格堡結婚。兒子小英格瑪誕生。
1952年,編導影片《女人的期待》、《莫尼卡在夏天》。

——以下均為他編導的電影:
(同時還在從事舞台劇和廣播劇編劇、導演,從略)
1953年,《小丑的夜晚》、《愛的一課》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執導電視劇。編導電影《野草莓》、《生命的門檻》
1958年,《面孔》(美國上映時改名《魔術師》)
1959年,《處女泉》
1960年,43歲。《魔鬼的眼睛》、《猶在鏡中》(直譯為《穿過昏暗的玻璃》,是聖經典故)。同鋼琴家謝比·拉雷特結婚,謝比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這些女人們》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時刻》
1967年,《羞恥》
1968年,《儀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紀錄片
1970年,《接觸》
1971年,54歲。《喊叫與耳語》(《呼喊和細語》);第五次結婚。
1972年,《婚姻場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對面》
1976年,4月,離開瑞典,過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編導《蛇蛋》
1977年,在挪威編導《秋天奏鳴曲》
1978年,60歲。與8個子女歡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亞歷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壇。
1983年,為電視台編導影片《排練之後》;拍攝紀錄片《卡琳的面孔》以紀念母親。
1984年,導演莎劇《李爾王》。
1985年,為電視台編導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寫完自傳《魔燈》;導演莎劇《哈姆雷特》。

如果一個人生就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那樣的靈魂,究竟是有幸還是不幸?

伯格曼終生處於內心混亂、糾葛的狀態。這些混亂和糾葛有來自具體的因素,比如情感紛擾、工作壓力、緊張或疏離的人際關系,等等,但更多的時候,他的混亂和糾葛完全出自他的生命本身。他的質地本身就是混亂的,糾葛的,也可以說,他的基因就是如此,於是,他在生命的每一個點上都站不穩,愛情不能固定他,功名不能固定他,自然的美好、日常生活的平穩、天倫之樂的溫馨、站在榮譽頂峰的輝煌,都不能固定他。

這樣的生命個體是相當不幸的。但是,他的混亂和糾葛,成就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一生持續不斷的創造能力,為世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我們感激他,感激他的痛苦,雖然我們的感激對他絲毫沒有作用。

伯格曼的電影自不必多說,他的文字也具有非凡的提煉能力和穿透能力。我認為,他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貫通這兩個藝術領域的人。這幾乎可以說他擁有兩個大腦。很多年前看過伯格曼的自傳《魔燈》。這是一部具有世界聲譽的自傳傑作,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自傳之一。前段時間,又看了廣西師大出版社「電影館」叢書推出的《伯格曼論電影》,在這部以其電影作品為經、個人心理歷史為緯織成的自傳性論著中,我讀到了這樣的一些段落:

「我在零散的時光中漫遊,事實上我一直住在夢里,偶爾探訪現實世界。」

「懷著幼年時期的飢渴,我投身於自己選定的媒介,幾十年來昏亂地供應夢想、感官經驗、幻想、神智不清的妄念、神經衰弱、受約束的信念和純粹的謊言,始終不厭倦。」

伯格曼還說,「我一向對混亂和秩序之間難以操控的平衡感深感興趣。」但是,「如果有很長一段時間,你都覺得自己在鋸一根支撐你全身重量的樹枝時,你也會感到害怕的。」

不,事實上,伯格曼從沒有在根本上感到害怕。這是他從世上所有靈魂混亂糾葛的人中間脫穎而出的原因。他的一生、他的電影、他的文字,每一頁上都印著一個水紋字樣:「不怕」。他在這「不怕」之上,疑惑、沮喪、疲憊、憤怒、傷心,甚至害怕。然後,他又在這些東西之上努力、努力、永遠努力。他同其他同樣生命質地的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被混亂和糾葛所控制,進而一天天貧弱下去。而伯格曼,他不。我喜歡他的一句豪言壯語:「我始終有能力把惡魔放在戰車前。」事實上,他做到了。

Ⅱ 作者電影的介紹

作者電影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又稱作者論或作者政策理論.其理論淵源,最早發端於法國著名導演亞.阿斯特呂克1948年發表的《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一文.該文認為,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電影導演可以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6年後,當時還是年輕影評家的著名法國導演弗.特呂弗,發表了針對當時陳陳相因的所謂「優質電影」而責難的《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一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電影作者」和「作者電影」的概念.嗣後數年中,「電影作者」與「作者電影」的觀念,得到「電影手冊派」評論家們的進一步闡釋和運用,從而發展成為一種高度肯定導演個性、貶抑流俗化創作現象的「作者」理論.「作者論」直接影響和助成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產生,並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電影創作,為鼓勵藝術創新、提高導演在製片廠中的地位、減少廠方對創作的干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②泛指具有明顯個人風格特徵的影片,有時與「藝術電影」的具體含義有所重合。

Ⅲ 20世紀50年代末電影新浪潮起源於哪個國家

20世紀50年代末電影新浪潮起源於法國。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左圖為特呂弗著名影片《祖與占》(朱爾與吉姆)劇照,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

閱讀全文

與作者電影的倡導者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編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兒童類電影電視 瀏覽:732
2019法國藝術電影 瀏覽:96
電影山楂樹之戀電視劇 瀏覽:352
劉德華天下無賊電影片段 瀏覽:420
天師斗僵屍電影有哪些 瀏覽:669
好看動漫推薦歐美電影 瀏覽:544
國外浪漫電影結果悲劇 瀏覽:866
石頭的故事電影網 瀏覽:979
七十年代的日本電影市場特質 瀏覽:850
75電影院 瀏覽:34
勁爆動作功夫電影 瀏覽:256
怎麼給剪輯的電影排順序 瀏覽:610
2018電影寂靜 瀏覽:888
日韓電影免費觀看網址大全 瀏覽:689
古天樂阿就是什麼電影 瀏覽:90
號大電影 瀏覽:947
2017新電影百度雲 瀏覽:480
韓國愛情動作電影迅雷下載下載地址 瀏覽:435
台灣八十年代武俠電影大全 瀏覽:184
黯然煲仔飯周星馳電影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