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美國美人」到底想表達什麼
看完《美國美人》,我忽然有一種撥亂反正的感覺。是對美國社會的。曾經看過不少的美國電影中講述的美國家庭,夫妻恩愛,母慈子孝,天倫之樂,真是幸福的寫照。這樣的電影看多了,難免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美國的家庭都是和睦的,不和睦的夫妻早就離婚了。哪裡像中國的婚姻這樣:即使沒有了感情還要勉強維持著婚姻。
《美國美人》中的夫妻給我們一個全面認識美國婚姻家庭的機會。中年危機,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似乎成了一種必然,而和諧美滿則變成了童話。男主人公和妻子之間的婚姻生活讓我看了窒息,父女、母女的關系也是那麼的淡漠,像是三個互不相乾的陌生人迫不得已住在了一起。而細想下去,若真是三個陌生人的話,也許反而會更快樂一些。就是因為彼此之間的關系註定親密無比,而心靈上卻又遙不可及,這種反差造就了悲劇。
不僅僅是這一個家庭,另一個家庭(主人公的鄰居)也是這樣。
我們能說他們彼此憎恨嗎?不能。事實上他們仍是彼此相愛的,可他們又實實在在的在彼此傷害。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每一個人又都是傷害別人的人。似乎自己受的傷害越大,就要變本加厲的將這種傷害輸出,去傷害對方。夫妻之間,父女之間,母女之間,父子之間,無一不沿襲著這個規律。真實的有些可怕,真實地讓人覺得不真實。
整部電影給我們展現的生活似乎都被扭曲了,正常的婚姻家庭危機重重。反倒是那對同性戀愛人和睦美滿,生活在碧海藍天之下。
還好,電影沒有灰暗到底。他給了那對年輕男女彼此,給了拉拉隊女孩兒信心與自我,給了妻子重新地思考,也給了男主人公思想的新生(盡管他最後還是死了)。
㈡ 求一部美國電影,名字貌似有美麗兩字的
美國麗人 American Beauty (1999)
導演: 薩姆·門德斯
編劇: 艾倫·鮑爾
主演: 凱文·史派鋒梁西 / 安妮特·貝南 / 索拉·伯奇 / 米娜·蘇瓦麗 / 克里斯·庫珀 / 韋斯·本特利 /轎櫻 彼得·蓋勒 / 艾莉森·珍妮 / 斯科特·巴庫拉 / 山姆·洛巴茲 / Barry Del Sherman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銀帆運: 英語
片長: 122 分鍾
又名: 美麗有罪 / 美國心·玫瑰情 / 美國大美人 / 美國少女 / 美國美人
㈢ 2014年出的一部3d的電影是關於睡美人的叫什麼名字
沉睡魔咒 (2014)
導演: 羅伯特·斯特羅姆伯格
編劇: 保羅·迪尼 / 琳達·伍爾芙頓
主演: 安吉麗娜·朱莉 / 艾麗·范寧 / 沙爾托·科普雷 / 萊絲利·曼維爾 / 艾美達·斯丹頓 / 更多...
類型: 動作 / 愛情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4-06-20(中國大陸) / 2014-05-30(美國)
片長: 98分鍾(中國大陸) / 97分鍾(美國)
沉睡魔咒的劇情簡介 · · · · · ·
在寧靜祥和的摩爾王國,廣袤的大森林中,動物與精靈和諧相處,無憂無慮。那一年,天真無邪的小仙女瑪琳菲森(伊莎貝爾·莫洛伊 Isobelle Molloy 飾)邂逅了人類小男孩斯特凡(邁克爾·希金斯 Michael Higgins 飾)。他們兩小無猜,成為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更在萬物的守護下墜入愛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斯特凡(沙爾托·科普雷 Sharlto Copley 飾)褪去了往日的純真,被人類的貪欲所吸引。而瑪琳菲森(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飾)則成長為法術強大的仙女。愚蠢的人類向摩爾王國開戰,斯特凡為了成為王位繼承者,殘忍地割下了瑪琳菲森的翅膀。
肉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讓瑪琳菲森變成了滿懷仇恨的冷酷魔女,為了復仇她給斯特凡的女兒愛洛公主(艾麗·范寧 Elle Fanning 飾)施下了沉睡魔咒……
㈣ 電影《美國美人》到底要說一個什麼主題
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國麗人》是一幅並不美麗的美國風情畫。電影無情地打碎了獲得廣泛認同的「美國夢」的假想,鞭撻了現代美國生活的許多側面。這些側面的內部包含的很多社會問題都是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症結,諸如拜金主義造成的精神壓力、生活的單調乏味、個人的挫敗感、性、毒品、暴力等等。
㈤ 勵志電影《美國美人》
勵志電影《美國美人》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㈥ 北美電影的分級
美國的MPAA,它的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總部設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最初是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交易組織而出現的。如今它涉足的領域不僅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還有電視`家庭攝影(home video)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傳送系統領域。
MPAA在洛杉璣和華盛頓為它的成員服務。它的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由也是MPAA的會員的美國最大的七家電影和電視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他們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聲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21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環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華納兄弟(Warner Bros. )
MPAA劃分級別的主要依據是性、暴力、粗口、吸毒等內容在影片中被表現的尺度。不要誤以為限制級影片就一定是色情片。許多內容干凈的電影,由於思想灰暗不適合缺乏鑒別能力的未成年人,遭到嚴厲的定級。
MPAA分級制度如下:
G:GENERAL AUDIENCES,All ages admitted
(所有觀眾,適合所有年齡)
這種片子大多數是動畫片和兒童片。
劇情片如《公主日記》。
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Some material may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建議父母指導兒童觀看,有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
這種片子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場面,即使有也相當含蓄。暴力、血腥和粗口也被嚴加控制。
這個級別 只是「建議」, 並未設定年齡關卡,因此是製片商們喜聞樂見的級別,也是好萊塢大片最集中的級別,可謂老少皆宜。 驚險的如《佐羅傳奇》,搞怪的如《僵屍新娘》,嚴肅的如《傲慢與偏見》。
PG-13: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Some material may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向家長發出嚴重警告,有些內容可能對13歲以下兒童非常不合適)
去年的《哈立波特與火焰杯》因為在結尾處惟妙惟肖的表現了黑魔法儀式,斷肢、殺人,被定為PG-13,引起軒然大波。當年的《大白鯊》努力想得到一個PG的定級,以招攬學生觀眾。MPAA認為簡直是開玩笑,血染大海好幾次不說,斷胳膊斷腿層出不窮,給個PG-13都是輕的。製片方死纏爛打,說我們只是想表現大自然本來的殘酷,難道孩子看後會學鯊魚在水裡咬人嗎?MPAA拗不過他們,最終就範。《大白鯊》是典型的擦邊球,影片中有個人腿慢慢沉入海底的鏡頭,只要這個鏡頭再長半秒鍾,或斷腿觸到海底反彈一下,MPAA就有理由認為這是在渲染血腥,堅持PG-13的定級。所以無論如何《大白鯊》能拿到PG都是個奇跡。
R:RESTRICKED,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級,17歲以下需要父母或監護人陪同觀看)
處在這個級別的影片將含有較多、較直白的性愛、裸露、暴力、肆無忌憚的粗口。
比如《電鋸驚魂》、《美國派》、《美國美人》等。去年非常被看好的《斷背山》,就因為大膽的同性戀表露,得到了R級。這跟影片的品質沒有任何的關系。
NC-17: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歲以下禁止觀看)
基本上一部電影到了這個層面也就無所顧及了。清楚直接的性愛場面,吸毒大特寫,足夠編本字典的臟話連篇。像《猜火車》這樣的以吸毒為主題的電影在美國也不過評個R級。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就是因為不肯剪去那些生殖器特寫才被評為NC-17的。
X:呵呵,就是大家俗稱的A片了
另補充幾種特殊的分級:
· NR OR U:NR是屬於未經定級的電影,而U是針對1968年以前的電影定的級。
· M,X OR P:這一級中的電影基本上不適合在大院線里公映,都屬於限制類的。
㈦ 美國麗人影評
下面是由整理的美國麗人影評,歡迎閱讀。
美國麗人影評(一)
少女潔白的肌膚,一雙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鮮艷奪目的紅玫瑰,由玫瑰、少女組合而成的電影海報中,透著一股純美,而且也讓人們對這部電影有一些遐想。但電影中所訴仿指說的故事,遠遠不是我們在海報上看到的銀中那樣輕松。這部電影的發展以萊斯頓尋找生活意義的心靈歷程為主線,從男主角萊斯特的自我救贖中,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真諦。
“我四十二歲,再有不到一年就會死去。當然,那會兒我還不知道。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已經死了。”電影的開頭男主角萊斯特如此訴說他的現狀。這讓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詩《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並不能拿人是否還能呼吸這一生理現象為依據,來籠統的判斷人的死活。當心靈之火熄滅,生活希望破滅,人生信仰迷茫時,那也是一種死亡。
萊斯特努力尋找逝去的激情,他決定不再循規蹈矩地維持這種生活。使他下定決心與往日生活斷絕的是他的新搬來鄰居里奇,在一次商業聚會中,萊斯特偶然認識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務生,同時兼賣大麻。在當班時里奇與萊斯特開溜去吸煙,不料被經理發現,當酒店經理呵斥他趕緊工作時,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會經理。當然,隨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頂撞經理的里奇不可能在這里繼續工作了。里奇的做法驚醒了萊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負擔已經抹殺了他對生活的全部熱情。萊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就得有所犧牲。
在經理暗示要將他裁掉時,萊斯特並沒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經理使他留下來。反而在經理沒炒他之前,他不僅先吵了老闆的魷魚,還在辭職書上狠狠地罵了老闆一通。失業後的他,反倒是一身輕松。他現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當一位甜點售貨員。不難想像,這種做法在他的家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強勢的妻子認為丈夫無能,給她丟臉。爭吵時,一貫忍讓的萊斯特不再妥協,他開始與妻子爭吵,他自己知道這只是個開始,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點代價也是值得的。
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他女兒的同學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感動,心中那種已經死去了的那種感覺好像又重新復燃了。從此萊斯特的生活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勇敢地開始追求安吉拉,雖然這種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認可的,但蠢蠢欲動的情慾,使她無時無刻想著擁有安吉拉。萊斯特開始注意他的形象,他發出了布滿灰塵的健身器材,開始健身。已過中年的萊斯特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陷阱中。同時妻子卡洛琳對萊斯特的變化,也產生了反應。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愛夫妻,早已同床異夢。卡洛琳開始與房地產商私通。
事態逐漸向著萊斯特想要的方向發展。當他發現妻子背叛了他時,他絲毫都不生氣。妻子的出軌反而使萊斯特更明目張膽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萊斯特看來,“美”就是一種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質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沖出圍困芸備搏配芸眾生的牢籠。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與安吉拉獨處在一起的萊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訴說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愛。安吉拉並沒有拒絕萊斯特,當萊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時,安吉拉告訴他這是她的第一次時,萊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麼似的,也許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許是瞬間洞察了生活的意義。他放棄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電影的最後,一個讓我們匪夷所思的萊斯特,正常了起來,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親般,與安吉拉聊著天。萊斯特已經被摧毀了的父親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來。
片頭已經交代了主人公的結局,萊斯特註定要死去,殺死他的並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負責任的女兒。而是里奇的父親,影片看起來好似里奇的父親槍殺萊斯特,是因為懷疑萊斯特將他的兒子帶壞,以致父子矛盾升級,里奇離家出走。實則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親是個潛在的同性戀者,在誤會萊斯特也是同性戀後,他向萊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絕。明白萊斯特並不像他認為的那樣後,因羞憤將萊斯特殺死。
而就在萊斯特死前,他剛剛明白了他一直以來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死前的萊斯特,正在仔細端詳著家中那一張全家福,伴著一張張老照片,萊斯特回憶著,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那時候的女兒聰明可愛,妻子美麗能幹。當一個個幸福瞬間從萊斯特的腦海中閃現時,他的臉上已不知不覺洋溢氣了久違的幸福微笑。
找回生活真諦的萊斯特,還沒來得及憧憬未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時,已經死在了里奇父親的槍口之下。不過萊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觀眾感到一絲欣慰。從片子開始時,萊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尋找幸福的真諦,用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來刺激他已經埋塵的內心。最終再經過各種嘗試後,他准確的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國美人》這部電影,喜利得揭示美國日常生活中的“眾生相”,他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為觀眾們揭示了很多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也並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幸福和諧。為了生活,人們都在帶著面具生活。我們為了擴展自己的人脈,參加各種應酬,在觥籌交錯中,睜著眼睛說著瞎話。為了博取別人的好感,我們學會了虛偽的不切實際地奉承。在家中,妻子為了生活可以忘記已經多久沒有和丈夫親熱。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記自己已有多久沒有在家中吃飯。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記已經有多久沒有關心過兒女的學習生活。我們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可指責。理由是一切為了生活。
不知不覺中,家庭中沒有了熱鬧的交談已成常態,夫妻之間沒有了溫存的情話已成自然,將子女的疏遠和陌生歸結為兩代人的代溝,這樣不正常的生活過久了我們已然習慣,在單位,我們像狗一樣為了一口糧食充當著俯首帖耳的好員工。在家裡,親人間的距離已越來越遠。但至少在別人看來我們是幸福的。但是當夜深人靜時,當獨自一人時。我們問過自己過的幸福嗎?每日重復著相同的生活,為一口口糧,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書,做有用的運動。幾十年如一重復著一日的生活。
萊斯特的救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失敗的,因為在他明白之後,他很快就見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碼他有勇氣,有行動來改變生活,敢於挑戰各種常態,無視別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種“不正常”的方式去與人們習慣了的“常態”進行角斗。萊斯特雖然死了,但電影鏡頭中的萊斯特,在死之前臉上浮現著的那種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們去品讀的。
《美國美人》這部影片似乎在說明,美就是敢於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錮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輕鮮活的心,美就是跟著感覺隨性而活,美就是無拘無束的靈魂。然而萊斯特還是被一槍打死了,雖然他剛從丑惡的世界中走出來,剛剛體會到一點生命的美麗。
美國麗人影評(二)
我覺得看電影有四種境界,這是我看完美國麗人這部影片的最大收獲與感慨。下面,我就以此片談談是那四種境界?
影片中的男一號 萊斯特班寧,內心變態、扭曲、對家人大呼小叫、滿不在乎,竟然暗戀自己女兒的好朋友安吉拉。女一號 卡洛琳強勢、貪慕虛榮、追求完美,對自己的丈夫埋怨仇恨,對女兒要求苛刻。這些都是 看完電影後最直接的感觸、最表面的東西。此為第一境界。
接著,就會思考 人物為何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簡言之,是何原因造成的?我稱這樣的思考為“深入剖析”。人到中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危機?從影片中 可以看出 :萊斯特班寧在事業方面一無所成、在單位里也是可有可無;正因如此,他在家裡並不受到崇尚名利的妻子的尊重,女兒也看不起他,認為自己的老爸無能、好色、庸俗。他事業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與妻子、女兒之間的不和諧。換言之,如果萊斯特班寧是大富豪、成功者,那麼他的妻子卡洛琳還會瞧不起他嗎?
由此看來,男人成功與否決定了家庭是否幸福。這里,我們會講 事業上的失敗、家庭的不幸福是導致他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可我卻認為,人生的迷惘、青春年華的逝去、追求夢想的心的死去 是導致他變態性格的根本原因。至於卡洛琳 導致其以上性格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內心就是一個要強的女人,對金錢、名譽、完美的追求 以及拿完美去要求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這些執著 在毀滅自己人性的同時,也把丈夫、女兒一同毀滅了。
從沒反思過自己的對與錯。總想得到別人的關愛,而自己從不去把愛給予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對他只有抱怨。同樣,其女兒也是如此,覺得父母從不關注自己,竟而喜歡上一直關注她的鄰居男孩瑞奇。做兒女的就不該主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嗎?難道父母把愛全部奉獻於子女就是天經地義嗎?豈不知,做兒女的欠父母太多,也許一輩子也還不清。試想,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去責備我們的父母,要求我們的父母呢?這是家教的缺失、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影片中,她的母親卡洛琳自己都是個自私自利、埋怨別人的人,更重要的是 她缺乏一顆關愛他人的心。
那麼,她的女兒怎會去尊重、關愛自己的父母呢?以上折射出當時美國小資階級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無盡的貪欲以及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忽視、家庭對子女身心成長的影響。此為第二境界。
影片讓我們反思、給予我們啟迪,這樣 我們就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影片美國麗人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學會知足、知足者方能常樂;追求完美、無盡貪欲終將毀滅自己。除此之外,我們應當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多年來陪自己走過風風雨雨的妻子、感謝多年來父母對自己的哺育、辛勞。要想得到別人的關愛,首先去關愛別人。愛妻子、愛子女、愛身邊每個人、愛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此第三境界。
明白應該做的事之後,就要去付諸實踐。否則,只是天方夜譚、千年神話罷了。此第四境界。
美國麗人影評(三)
“少年愛上紅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國麗人》,便想到這句歌詞,只不過少年換成中年人,愛上紅玫瑰的,是電影中四十歲的父親。愛上自己女兒的同學,真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可是對於父親來說,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愛情給了他勇氣,使他終於辭掉了討厭的工作,終於可以不再唯唯諾諾地做人。雖然愛情讓他最終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間,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點。“我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在死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問心無愧了。
四十是讓人沮喪的年紀,一切似乎都開始走下坡路。日復一日的工作,討厭透頂的上司,不再相愛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親一樣,在那個年紀,經歷著人生荒涼冷漠的一段。這時候,美麗的女中學生突然出現了。父親對她的嚮往,不只是性的期待,還伴隨著玫瑰的色彩。他想像著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脫下衣服,胸前飛出無數的玫瑰花瓣。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親對女孩的情感,不僅僅是肉慾,也閃爍著一點與他年紀不相稱的浪漫。落寞與誘惑的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記得有誰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碎片的時代。電影中的幾個人,就如同幾塊碎片,折射著現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機的父親。瘋狂追求成功的母親。感性而叛逆的女兒。冷靜而吸毒的男孩子。聽起來真是一個讓人喪氣的故事,可是導演卻將它處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劇,幾乎每個場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過之後,嘴角會留一點乾巴巴的味道,也會有些莫名的傷感,從黑暗中慢慢包抄過來。這種感覺很象美國畫家EdwardHopper的畫面。他的畫色彩總是非常明快,只是畫上的人物,在明亮中顯得異常孤單。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覺得並不能簡單地翻譯做“美人”或“麗人”之類,beauty在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東西。
每個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電影中,父親迷戀年輕可愛的肉體;母親追求成功,哪怕僅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兩個年輕人,則會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廢紙在風中飄舞15分鍾。這些美其實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歸根結底,美是一種被打動的感覺。在我們對一切變得漠然的時候,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的出口,讓我們忽然明白,原來自己也可以生動地存在。
《美國麗人》得到了奧斯卡很多獎項的提名,我覺得它極有希望最終得獎。在一個越來越商業化的時代,在我們日益脫離理性的時候,看一部這樣的電影,可以愉悅感官,同時又將我們推入到思考之中。畢竟,“思想的頭腦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語),雖然這樣的美,在我們看來顯得比較鄭重。
㈧ 電影《美國美人》的結尾主人公被誰所殺
個人同意樓上的觀點,但我覺得他本身就極度痛恨同性戀,但他覺得這是種恥辱,自己處於一個十分矛盾的心理,而他反對兒子同性戀便是不想讓兒子陷入這種境地,而他的妻子看起來是那個樣子可能是這個原因,而在兒子離開後內心十分痛苦才去找主人公尋求安慰,在被拒絕後感覺被凌辱且因為自己極強的自尊心而害怕他泄露這件事才殺人滅口,而他之所以沒有選擇前面兩個人而是主人公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報復。僅僅是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