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聯電影《解放》為什麼是鏡頭黑白片段與彩色片段交叉的,是因為技術問題嗎
怎麼可能是技術問題!這部片子拍攝於1972年,那個時候早就已經普及了彩色膠片了,而且這種宏大的製作,蘇聯方面既然調動了大量的軍隊和人力物力財力,怎麼可能就用黑白膠片湊數呢……
應該來說,一般黑白影調在現代影片中一定是有意為之的,起碼有這么幾個作用:
1、造成過去和現實之間的時代距離感。比方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辛德勒名單》這些耳熟能詳的戰爭電影,都喜歡使用黑白膠片去拍攝戰爭環境,把和平環境用彩色來表現。
2、黑白片的光影對比十分強烈,特別適合去表現那種壓抑、黑暗、人性扭曲的時空場景。歷史上有個電影流派就叫做黑色電影,這個流派很多經典作品都是使用黑白膠片拍攝的。很多現代電影尤其喜歡把黑白的對比度調得特別高,專門來表現這種低光調的壓抑感,來實現風格化的創作,比方說弗蘭克·米勒的《罪惡之城》。
應該來說第二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符合《解放》的立意的。《解放》應該來說恢復了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宏大戰爭敘事的手法,但同時又有一些新意。確實不錯。
② 蘇聯電影 加加林登月,叫什麼名
蘇聯在上世紀拍過這么一部【黑白電影——加加林登月】。加加林坐著一個「單座火箭」嗖就來到了舞台中央,然後下來.....我也在找這部影片。忘記名字了,上世紀80年代在家中的忘記是黑白電視還是彩色電視上看到過了。蘇聯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拍了一部「登月片」
③ 怎麼評價前蘇聯電影鬼戰車t34
作為我個人來說,印象最深的俄羅斯電影就是2015年上映的《他是龍》。當時真沒想到外表粗獷的戰斗民族,竟然能拍出這么小清新的愛情電影。所以從這以後便開始關注俄羅斯電影,包括2018年上映的《T-34坦克》。而這部《T-34坦克》恰好就是根據前蘇聯電影《鬼戰車T-34》改編的,所以我去把《鬼戰車T-34》看了一遍。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雖然年代久遠,畫面模糊,但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特別是蘇軍俘虜逃生的時候,你的心跳也不跟著鏡頭不自覺的加快,喜歡戰爭題材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④ 前蘇聯二戰電影大全
前蘇聯二戰電影大全
1。 《星星敢死隊》(The Star, or Kryptonim Gwiazda, or Zvezda,《東部戰線1944》,俄羅斯,2004)
俄羅斯新二戰片經典。根據蘇聯作家同名小說改編。1944年蘇軍展開最後反攻前夕,為查明戰時邊境地區德軍的作戰意圖和兵力、裝備部署情況,蘇軍偵察排在兩支偵察小分隊深入敵後均遭圍殲後又派出了由中尉領銜的第三支偵察小分隊……最後終於圓滿完成了偵察任務,然而,七名偵察小分隊成員還是全部以身殉國了。其間穿插青春浪漫的女通訊兵與英雄中尉未曾展開和沒有下文的愛情。詩化的意境,信念的力量,內斂的情感,不朽的軍魂。
2。 《懲戒營》(Shtrafbat,捕擄大隊,俄羅斯,2004)
11集電視電影。1942年,蘇聯列寧格勒被困以後受懲戒的蘇軍官兵被送到戰爭前線贖罪殉國的故事,其間懲戒兵指揮員為在德軍行刑隊槍口下死裡逃生卻被軍中政治動物疑為叛徒、視為蘇維埃“敵人”,備受迫害、求死不得、痛苦不堪的蘇軍大尉。斯大林時代的專政和清洗使眾多災難深重的蘇軍官兵和蘇俄百姓在雪上加霜的苦難中開始求助於上帝……經典和精彩之處不亞於《兄弟連》。
3。 《裝甲列車》(последний бронепоезд,最後的鐵甲列車,俄羅斯、白俄羅斯,2006)
四集電視電影。1941 年,納粹德國全面入侵蘇聯之初,內部不和的蘇軍被穿上蘇軍制服的德軍打得稀里嘩啦、陣腳大亂,連秘密武器——火力超強的裝甲列車亦落入敵手……遭當局政治迫害、被發配到戰時邊關為祖國而戰的蘇軍上校率五名素昧平生、身份各異的“天涯淪落人”奪取裝甲列車,並將其駛向蘇軍預定的前線目的地配合蘇軍抗擊德軍……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敵我爭戰險象環生,更有兩位美女助陣,冒險、間諜、復仇、情愛並皆出色。
4。 《戰場上的布穀鳥》(The Cuckoo, or Kukushka,布穀鳥、春天的杜鵑,俄羅斯、芬蘭,2002)
俄籍導演亞歷山大·羅高斯金驚世之作。1944年的蘇聯北歐邊境地區,發生在拉普族姑娘與她所救助的兩位不同國別軍人之間、超越戰爭仇恨和語言障礙的人性與愛欲故事。莫斯科電影節聖喬治銀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5。 《殲滅任務》(Peregon,俄羅斯,2006)
戰時的西伯利亞邊遠小鎮,天寒地凍、與世隔絕的蘇聯軍用機場,身份不同而處境相同的可憐的人們,平靜、單調、匱乏的生活與純朴、壓抑、苦澀的情感,美國給予蘇聯的軍事援助,無處不在的斯大林時代的政治……沒有“殲滅任務”。
6。 《狂魔希特勒》(Molokh: A Demon in the Shape of Man,摩羅神、莫洛赫,俄羅斯、德國、日本、義大利、法國,1999)
舞台劇式的滑稽劇,古怪、沉悶的冷幽默。1942年,德國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幽暗、陰冷、寂靜的要塞城堡,阿道夫·希特勒及其助手、隨從與愛娃·布勞恩的假日沙龍生活。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7。 《小偷》(Vor,or The Thief,我的爸,是你嗎、與盜同眠,俄羅斯,1997)
戰後的蘇聯,冒充軍官的小偷與美麗 *** 及其小兒的情感糾葛,小兒的視角與思維。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8。 《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毒太陽,俄羅斯、法國,1994)
悲愴的政治史詩。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戰前的蘇聯,斯大林清黨前夕的1936年,帶著妻子和小女到莫斯科鄉村別墅度假的紅軍師長兼戰斗英雄突然被克格勃以叛國罪逮捕了,而逮捕行動的執行人則是妻子的舊情人……政治的殘酷與人性的復雜、時代的瘋狂與命運的乖舛、民族的苦難與個人的渺小盡在其中。小女的視角。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9。 《愛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 or Ne Hlebom Edinym,人活著不單靠食物、愛情與理想,俄羅斯,2005)
具有史詩氣質的愛情題材經典黑白片。根據俄羅斯作家小說《人活著不單靠食物》改編。1948年戰後重建時期的蘇聯,美麗的俄羅斯女教師愛上英俊的前同事、醉心於管道鑄造設備發明的退伍軍人,決然離棄無愛的科研機構高階軍官丈夫,勇敢地獻身於所愛男人,並堅持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地承受背叛無愛婚姻後果的故事。
10。 《烽火孤兒》(Bastards,or Svolochi,戰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俄羅斯、白俄羅斯,2005)
俄羅斯新二戰片反省斯大林時代的新視角。1943年,蘇軍上校受命執行一項旨在“禁止”無家可歸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絕密計劃:將被拘禁的少年犯訓練為一組組特別破壞小分隊、空投到德佔區執行任務,並在完成任務後將他們殺人滅口……在執行任務中,兩位惺惺相惜的少年犯死裡逃生……
⑤ 電影長鏡頭 - 經典篇
每個導演都有一個長鏡頭的夢。
長鏡頭指在一個統一的時空里不間斷地展現一個完整的動作或事件。長鏡頭一般包括下面三點:一、拍攝時間比較長;二、含有起幅、落幅的完整過程的單鏡頭;三、包含推、拉、搖、移、跟、升、降等復雜運動形式在內的綜合鏡頭。但其實也不盡然,我們可以看到,下面討論的某些長鏡頭並不都符合上面三點。
同蒙太奇、正反打等一樣,長鏡頭作為一種鏡頭語言,除了技術上的作用外,一方面體現了一種上帝視角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鏡頭的移動速度和旋轉角度等手段,傳達給觀眾所想表達的情緒,這也是長鏡頭如此受人鍾愛和迷戀的原因。很多偉大的電影片段都是通過長鏡頭實現的。當然,長鏡頭也不是每個導演都能用得好。這也是導演功力的一種體現。
要細數電影中的長鏡頭,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里分享一些經典的和我們耳熟能詳的影片。
一、經典篇
1、《奪魂索》,美國影片,1948年上映,是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第一部獨立製片並執導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希區柯克不但要用長鏡頭,而且要實現「一鏡到底」,但是當時的柯達膠卷一次只能拍攝不到12分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80分鍾的影片時長里,只拍了十個鏡頭,在鏡頭間的拼接上,盡量做到「不動聲色」,使觀眾察覺不到,看上去一氣呵成。
導演的本意是使鏡頭時長等於故事時長,但這點事實上還是沒有做到,這也使得希區柯克對該片非常不滿意,他買下了這部影片的放映權,並把它雪藏起來。30年後,該片得以重新上映,這時候,人們才發現這部實驗影片的偉大之處。這不是第一部使用長鏡頭的影片,但卻是最經典的。除長鏡頭外,該片的主題和隱喻哪怕是到現在也是不過時的。
2、《俄羅斯方舟》,俄羅斯影片,2002年上映,獲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這部電影實現了真正的「一鏡到底」,是電影史上最長的鏡頭,圓了希區柯克的夢想,影片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90分鍾帶你游冬宮,但,這是一部劇情片。
冬宮位於聖彼得堡,原為沙皇皇宮和私人博物館,現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聖彼得堡於1712年由彼得大帝定都,1924年改名列寧格勒(1922年莫斯科成為蘇聯首都),1991年恢復原名「聖彼得堡」。
影片用氣勢驚人的建築群,30多個展廳,2000多名裝扮各異的演員,3個交響樂團,各色的歷史展品,我們展現了俄羅斯曾經的輝煌,以及對昔日榮光的無限嚮往。「別了,歐羅巴,我將繼續前行」。
3、《地心引力》,美國影片,2013年上映,由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獲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開頭用近13分鍾的長鏡頭,來展現了太空壯美靜穆。這是我最喜歡的長鏡頭,其史詩程度當與《2001太空漫遊》相媲美。
這段長鏡頭採用燈箱加CG完成,為了拍這段鏡頭,阿方索-卡隆專門打造了一個巨大燈箱,全部表演、燈光、攝影都在燈箱里進行。由於其嘆為觀止的特效,以致於這個長鏡頭本身倒是少人提及。
4、《人類之子》,美國影片,2006年上映,導演還是上面的阿方索·卡隆,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這是一部科幻片,同時是一部動作片,還是一部文藝片。
西方的長鏡頭很少反映動作場面,這部影片卻是極少數中的一個。影片中有兩段高難度的長鏡頭,一段是戰爭戲,一段是動作戲,讓人印象深刻。從第26分15秒開始,有一場持續12分鍾的車內長鏡頭,車在高速行駛,車內有5個人,鏡頭在車內遊走,既要交待車內每個人的的射擊和動作,又要拍攝車外的爆炸、追兵,包括汽車和摩托的相撞,追兵沖到車上和車內人的血腥的打鬥。
為了拍攝這個長鏡頭,導演將汽車改裝得和變形金剛一樣,又採用了專門的攝像機,即便這樣,如何控制撞擊的精確及車輛視覺上的完整,仍然讓人匪夷所思。臨近高潮處的戰爭長鏡頭則展現了導演精確的控制力和調度能力。
影片結尾的長鏡頭則極富宗教意味,「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5、《我是古巴》,前蘇聯影片,1964年上映,黑白片。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俄羅斯人,確切地說是喬治亞人,語言是西班牙語。這部電影是長鏡頭真正的典範,任何一個鏡頭拿出來都可以作教科書使用,值得反復觀看。
例如第一個故事開場的屋頂鏡頭,在3分22秒的時間里,鏡頭掃盪了整個屋頂的格局,然後下降兩個樓層(此時的高樓邊緣清晰可見),最後扎入游泳池而結束。先看它的難度,鏡頭有著平面的推拉,也有豎直的移動,還有水下的攝影,導演要將它們放在一個鏡頭里,還需要兼顧場景安排、演員表演。攝影機垂直下降是讓人驚異的部分,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看到了高樓陡峭的邊沿,以及坐在無圍欄陽台上的演員,這證明攝影機在懸空下降過程里有旋轉拍攝(即人為控制攝影機)。更重要的是,在技術條件相對落後的60年代,這個鏡頭成功實現了水下拍攝。這個長鏡頭傳遞的信息量極大,幾乎道盡了古巴上流社會奢華的一切,富麗堂皇,浮躁嘈雜。
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禮中,隨著緩緩前進的送葬隊伍,攝影機開始緩慢上升,到三、四層樓的高度,接著開始向右橫搖,從一扇窗戶進入屋裡,再往前推進,從另一扇窗戶中飛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這個鏡頭在6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幾乎可以稱之為驚世駭俗,大量利用吊索和傳送裝置,在沒有穩定裝置的情況下流暢的運動。其鏡頭語言、藝術手法足足超前了幾個時代。即便是在當今電影藝術領域中,能抄襲到這部作品中的一些鏡頭也足夠得上是先鋒之作。
這部影片命運多舛,電影拍攝完成後,蘇聯和古巴都不認可,蘇聯更是將其雪藏多年。1992年這部電影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重新上映,整個電影界為之震撼。
6、《雁南飛》,前蘇聯影片,1957年上映,黑白片。導演還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語言是俄語。這部電影獲第1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電影雖然是描寫戰爭,突出的卻是戰爭中浪漫的愛情悲劇。
導演對長鏡頭的運用相當純熟,甚至讓人難以察覺,如第24分鍾,女主人公在車站送別戀人的場景,攝影機先是跟著她從公交車上下來,擠過湍急的人流,最後鏡頭搖起,部隊入畫,整個鏡頭一氣呵成。該片在長鏡頭上的表現雖然如此不俗,但本片在運鏡、光影、剪輯等的表現更是教科書級的。很明顯,導演並不是很在意片中的長鏡頭,有幾處高難度的長鏡頭被導演剪成了蒙太奇。
7、《鯨魚馬戲團》。匈牙利影片,2000年上映 。黑白片,匈牙利語。導演是著名匈牙利大師貝拉·塔爾。電影原著小說《反抗的憂郁》。
影片共145分鍾,只用了39個鏡頭。最有震撼力的一個鏡頭是人們沖進醫院,鏡頭慢慢跟進,如一個旁觀者一樣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病人被暴徒們拖下床,暴打一頓,屋裡所有的東西都被掀翻、砸碎。但是,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一場戲里沒有一個人叫喊,痛哭,咒罵,我們只聽見金屬的敲擊聲,物品的破碎聲,暴徒和受害者都保持了沉默,但正是因為這種沉默才讓這場戲更有力度。當兩個暴徒把一條門簾扯下,鏡頭指向一個站在浴缸里骨瘦如柴的老人時,音樂驟然響起,暴徒們如醉初醒般,不約而同停止了毆打,慢慢地一個接一個的撤出了醫院。鏡頭跟著他們離開房間,進入走廊,然後離開這群人,向右搖,鏡頭裡面出現了躲在黑暗中的男主角的臉,他的臉上寫滿驚恐,眼睛一眨也不眨,鏡頭結束。其影像及配樂讓人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8、《鳥人》,美國影片,2014年上映。獲得第87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導演岡薩雷斯是墨西哥人。影片由15個長鏡頭組成,講述了一個過氣的好萊塢明星重新登上舞台的故事。其攝影和《地心引力》是同一人。
我一直沒有搞懂這部電影使用長鏡頭有什麼必要性,盡管技術上很純熟。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好萊塢的自嗨的產物,然後自己給自己頒個獎。當然這是因為我沒看懂,能得奧斯卡大獎自有其道理,當年和其競爭的是《少年時代》,憑心而論,確實不如《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