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瑪索
1980年法國導演皮諾托,為電影《初吻》選女主角,蘇菲看到了招募啟事,於是她懇求家人能帶她去面試,在她的再三哀求下,最終父親帶著她去了面試。那時候導演已經面試了700個女孩,但還是不滿意,就在出現審美疲勞之際,14歲的蘇菲穿著一件樸素的藍色牛仔外套出現在眼前。
蘇菲的父親看著那麼多打扮靚麗的女孩,面對自家的「假小子」,心裡也不免打起了退堂鼓,他對女兒說:「我們還是回去吧,他們不會要你的。」
可是,就是這樣的女孩,卻讓導演眼前一亮,面試後他對製片人說:你必須馬上簽下她,這女孩百里挑一。就這樣,14歲的蘇菲瑪索出演了人生第一次影片《初吻》,蘇菲飾演情竇初開的女孩薇卡,影片中蘇菲對少女細膩的心思和勇敢的追愛演繹的恰到好處,再加上本身極具東方美的清純絕美長相,蘇菲瑪索一舉成名。
角色介紹
1、薇卡(演員蘇菲·瑪索)
13歲的初中生。剛進入青春期的薇卡已經開始有了朦朧的性意識,她認識了高年級的英俊男孩瑪菲,倆人彼此產生好感。他們分開的時候,薇卡在火車站品嘗到了初吻,彼此坦白愛意,開始了純純的初戀。
2、理查德(演員克勞德·布萊塞)
薇卡的父親。他經常跟妻子弗朗索瓦絲爭吵,一直不願意女兒深夜在外玩耍。因為理查德被情人糾纏,導致他屢次欺騙妻子。他甚至用假裝撞傷腿來掩飾早已出軌的感情。最終,理查德坦白事實真相,得到妻子的原諒。
3、弗朗索瓦絲(演員布麗吉特·佛西)
薇卡的母親。她對薇卡的管教很嚴格,一直對丈夫照顧有加。弗朗索瓦絲得知丈夫出軌,難以接受丈夫出軌的事實,將第三者教訓一頓後決定與丈夫理查德分居。倆人不知道如何和自己處於青春期的女兒說明事情的真相。
Ⅱ 法國電影初吻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女主角Vic的初戀彷彿一波三折,當這段感情漸入佳境的時候,她又意外地邂逅到另一段感情,幾乎是LOVE AT THE FIRST SIGHT,一見鍾情。
這個結尾是導演(是法國一個著名女導演)特別安排的,青春期青澀愛情的所謂刻骨銘心,不過是一種青春的萌動,深情的一眼便可以通通推翻。
Ⅲ 《初吻》:蘇菲瑪索的電影人生
本文圖片來自法國文藝電影《初吻》,蘇菲瑪索的成名作。
01
翻很久以前的電影《初吻》來看,這種輕松文藝的電影特別適合在下著雨的午後,慵懶卧在沙發里靜靜地看。
法國的文藝片總是以輕快的爵士和芭薩諾瓦音樂開場,故事的地點都會在巴黎,巴塞羅那這樣文藝的城市。一個城市有怎樣的氣質,就會發生什麼故事。
02
《初吻》是蘇菲瑪索十四歲的成名作,少女的微妙心境被演繹得非常准確。《勇敢的心》里勇敢的伊莎貝拉公主,《安妮卡列妮娜》里那個美麗又苦悶的貴婦,原來她的十四歲如此美好。
電影講述了十四歲的中學生維對異性有了朦朧的好感,她喜歡頌廳上同學馬修,因羞於表達製造各種相遇的機會見面,開party ,在海邊約會。
在舞會上馬修給維戴上耳機的時候,那首《reality》緩緩響起,彼此相擁的場景讓我心動不已。
想起自己的十四歲,放學後的那個午後,一人一根耳機聽著共同喜歡的歌,世界好像在一瞬間靜止了一樣。十幾歲的年紀,以為喜歡的人就是全世界。後來才明白,我們總會在那樣的年紀輕易喜歡一些人和事。
03
電影的最後,維離開馬修的懷抱接受另一個男孩的邀約,相擁跳舞,依舊美好如斯,電影畫面戛然而止。維喜歡馬修,也許只是單純的好感,要經歷無數次的心動與分別,才懂得什麼是愛。
長大以後再去回想從前的心境,覺得自己簡單又純粹,就是固執地喜歡一個人,不為了什麼,可能那天陽光正好,他穿了一件白襯衫。
成人的世界可能會有很多復雜的關系,維的很多同學父母面臨離婚或分居的處境,維例外地可以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這樣的完整也只是一種假拆啟象,他們的婚姻早就出現裂縫。維的爸爸甚至在岳父的生日宴會缺席,幽會別的女人之後還編出摔斷了腿這樣的借口,而媽媽也在經歷丈夫變心之後,受到維的德文老師追求時開始動搖。雖然父母最後沒有分開,但隔閡始終存在。
維能以那樣一種純粹的心動去喜歡一個人,也是一種幸福。
04
正如戲外的人生,那時候的蘇菲還是乖巧的小女孩,舉手投足都是少女的美好,還不懂怎麼分辨真正的愛情。後來的蘇菲瑪索依舊驚艷,遇到過愛情也一次次重新找回自己。
《初吻》讓她聲名大噪,她沒有在名利場迷失自己,18歲的她就敢於用一百萬法郎違約金終止不合理的合約,她將每個角色都用最契合的方式去演繹。
三十一歲的時候她執導的《對我說愛》獲蒙特利爾獎,並出版了《說謊的女人》,法蘭西第一美人用氣質與才華征服世人。蘇菲瑪索在書里說:「一誤再誤,那是我在裝成另一個人,結果反而露出本性,我在揭示虛偽做作的同時,不經意間,在一秒里,倒回復了自己,更深層次的自我。」
她站在你面前,你就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舒服是一個人最高境界的教養。她是自如又坦然的美人,敢於做自己想做的事,愛想愛的人。
05
少女有一天都會變成白發森森的樣子,只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氣質不會騙人。亦舒寫道:「過了十八歲,誰還會為了一朵花一陣風一支玫瑰一句絮語而笑,都是牙膏筒里的假笑,適當的時候擠一點出來應用。」
有些人站在你面前,你無法想像她的少女時代是怎麼樣的?少女的明媚笑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給予的「假笑」。
十四歲的蘇菲瑪索即使過了二十年之後再看,依舊可以說是用氣質打敗時光,年輕時旅櫻如候人人說她很美,現在的她比年輕時候更美。那時候她有少女的美貌,多年以後,她有歲月沉澱的美貌。
受過風霜,依舊明朗。才是真正的歲月美人吧?
寫字不易,給個贊再走嘛
Ⅳ 10年前看了部電影,外國片。電影名字好像叫(初吻)有個情節是在水龍頭處女主角很俏皮的吻了男主角的舌頭
是這個吧?↓
Boum, La (1980) 初吻(又名:第一次接觸 )
【導演】 克勞德皮諾托 (Claude Pinoteau)
【編劇】 丹尼爾 湯普森 (Danièle Thompson)
克勞德皮諾托 (Claude Pinoteau)
【國家/地區】 法國/
【類型】 喜劇/愛情/
劇情簡介
法國玉女蘇菲瑪索在十四歲時主演的處女作,上映後所向披靡,使她成為八十年代最走紅的少女偶像明星之一。她在片中飾演情竇初開的小薇,因父母正鬧離婚而備感煩惱,她參加第一次舞會時認識了樂隊中的男孩,展開純純的初戀。男孩因要跟著樂隊四處表演,兩人只好透過電話傳情。導演克勞德.皮諾托以輕快手法處理一個其實並無新意的少女初戀故事,但因蘇菲.瑪索的表現清新自然,將少女的如詩心事生動地傳達出來,令人為之動容,此外,浪漫的法國情歌也對氣氛 醞釀生色不少。
Ⅳ 法國電影《初吻》最後一幕有何深意
揭示了青春期的愛情美好在愛本身而於愛的是誰無關。
最初看《初吻》,覺得劇情好拖沓,導演你拍了很多與初戀無關的人和事,爸媽的爭吵,出軌,奶奶的從容,閨蜜玩耍等,最近二刷,終於了解導演的用心了。
簡介
這些場景是為了還原生活場景,人們回憶青春總是帶著」青春一切都美好「的濾鏡,遺忘了青春期同樣有自己的小焦慮。13歲蘇菲有著溫馨而平淡的生活,爸媽有時候恩愛有時候吵架,媽媽忙於畫畫脾氣有點暴躁,對蘇菲的關注不夠,奶奶清閑而智慧,蘇菲向很多孩子一樣學德語,跳芭蕾。當然唯一的區別就是顏值高。
舞會是點睛之筆。吵吵鬧鬧的背景音樂下,大家都玩兒瘋了跳舞,蘇菲汗流浹背地來倒飲料,太燥了太興奮,不停地甩頭發。斯斯文文的馬菲突然把自己的耳機戴在蘇菲頭上。背景樂立即轉為甜美而安靜的「dreams are my reality」,這正是小蘇菲內心對愛的呼喚,從躁動到安靜,從嘈雜到溫馨,恰如一灣和煦的春風,安靜了獅子,溫柔了大象。
Ⅵ 法國電影《初吻》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個鋪墊
最後肯定是薇克被那個男孩吸引了
那個男孩也是不眨眼的盯著她
一見鍾情唄
不然哪來的後續篇
總不能老是一個男主角……
而且那樣的結局你不覺得更吸引人
給人留一個懸念
好像真正的愛情才開始而已
一部電影都結束了才給人剛開始的感覺
不更能吸引下一部的觀眾嗎?!
Ⅶ 初吻電影里馬修扮演者是誰
《初吻(法文名:La Boum)》,又名《第一次接觸》,是由克勞德·比諾多執導,蘇菲·瑪索、克勞德·布萊塞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劇情簡介
薇卡是個13歲的女孩,已經開始了朦朧的性意識。同她周圍其他孩子的父母一
樣,她的父母不知不覺發覺孩子已經長大了,這似乎讓這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些措手不及。沉悶的德語與算術課、躲避著自己爭吵的父母、身旁走過的男孩子們,還有舞蹈房裡輕盈的身影,這一切幽雅講述了一個懵懂的少女的戀愛。在急速追趕的火車站,薇卡品嘗到了愛的激動。然而青春的戀情總帶著青澀,畢竟有了初吻。
初吻電影里馬修扮演者是
Alexandre Sterling
亞歷山大·斯特林,法國男演員,因在1980年上映的法國電影《初吻(La boum)1》中飾演女主角Vic(蘇菲·瑪索飾演)的初戀男友Mathieu而聞名。
亞歷山大·斯特林(Alexandre Sterling),出生於法國巴黎,演員出身,1980年與蘇菲·瑪索共同出演法國電影《初吻》,飾演其中的男主角Mathieu,並在1982年該電影的續集中繼續出演這一角色。
參演電影
初吻1(1980)飾演Mathieu
初吻2(1982)飾演Mathieu
Allons z'enfants(1981)客串
Ⅷ 法國電影《初吻》1,我有一點很奇怪,沒看懂。
不,最後的那個男的沒有出現過。
這個就是結局。
一開始維被瑪菲所深深吸引,她覺得自己愛他,然而在接下來的接觸中,這種感覺早已慢慢淡去,隨著了解的進一步加深,本性也暴露的越來越多,雙方都已麻木。但這樣的愛能堅持到影片的最後,是因為維(或許是所有人)對初戀的執著。她認為她還是愛的,她不願意就此舍棄自己的感情,於是還一直深愛著。
只是到了最後,這種愛已經變成了一種堅持。
當最後的那個男孩出現時,在和瑪菲相擁旋轉的維注意力早已被那個男孩所吸引,她突然發覺,瑪菲不是唯一的,好像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瑪菲,成為她的所愛。她的這種愛也不是唯一的,那不是愛情。
這樣之後,一切都釋然了。
她應該在為自己的釋然而幸福。
維的父母的愛情和維形成了一個對比,恰好也為作者所理解的愛情作了詮釋。
其實維所經歷的一切,恰恰也是很多的我們,常常緊揣著自己的感情不放,不承認這種感情早已盪然無存,終將其作為一種信念來崇拜。事實上,它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不可或缺。
或許是這樣的吧。
純屬我自己的理解。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