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一條狗的回家路》,美媒:中國故意的
8月15日,阿富汗政府軍宣布總統加尼已離開喀布爾,權力將會移交到阿富汗塔利班手上。同時,在美國介入阿富汗內政20年後,美國緊急撤離阿富汗大使館的相關人員,並且焚燒機密資料,使館上方不時出現滾滾濃煙。網友也將美國落荒而逃的樣子與1975年美國撤離西貢時的樣子稱為「新西貢時刻」。隨後,CCTV6電影頻道的排片為《一條狗的回家路》,被網友戲稱「緊跟時事」。國內網友笑得開心,美國媒體卻「玻璃心」了。
據報道,美國兩家媒體注意到了CCTV6近期的排片情況。原來,CCTV6在8月15日,即阿富汗塔利班進入喀布爾的那一天,播放了英國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敦刻爾克》,該電影改編自 歷史 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講述了二戰期間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從法國撤離的故事,很難讓人不聯想到阿富汗當天的形勢。
此外,美國媒體「石英」注意到,8月16日上午,美國人從阿富汗落荒而逃時的樣子引發了中國網友熱議。恰巧的是CCTV6當天的排片是《開國大典》和《一條狗的回家路》。尤其是《一條狗的回家路》話題熱度很高,一度登到了實時熱搜榜單的第一名。
美媒還將國內網友的評論「搬運」了過去,其中很多網友暗示這部電影名和美國當天的行為以及阿富汗的現狀有關,其中也不乏將美國大名直接點出的評論。
《一條狗的回家路》是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的姊妹篇,主要講述了一條名叫貝拉的狗狗被主人公盧卡斯撿回家撫養,漸漸與盧卡斯一家產生了深厚的 情感 。卻因不慎走丟,導致貝拉和盧卡斯一家分開了。貝拉為了和主人團聚穿越了四百英里的故事。
美媒報道,中國的不少人都堅信美國已經走向衰落,尤其是新冠爆發以後,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的聲音。這次美國從阿富汗的撤離被認為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大敗筆,並且將此事與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同日而語。還有人認為,這件事可能會成為台灣的「前車之鑒」。
另一家媒體NBC也表示,CCTV6是中國官媒。官媒進行了大規模報道,是中國借機批評美國,並且直言「這也許不是巧合」。
其實許多中國官媒都對美國撤離阿富汗時的混亂場景進行了報道,並且發表了評論。其中,新華國社時評中指出美國倉皇而逃的身影映照了「帝國最後的黃昏」。
CCTV6總是被網友戲稱為「六公主」,這個外號還被官方「認領」了。首先,因為CCTV6的級別很高,與央視平級,直屬廣電。所以六公主不歸央視管,播什麼都是自己決定。其次,由於六公主有一定的自主權,所以播電影時也比較隨心所欲,也總被網友戲稱「跟緊時事」。例如,在上個月舍曼訪華期間,六公主播的電影為《孫子從美國來》。被網友戲稱「六公主又調皮了」。
在美國鼎盛之時,好像很少在乎其他國家對於其的評價,如此在意中國的評論,並且對號入座無非就是兩個原因:1、中國與美國之間特殊的競爭關系,導致兩國之間都格外在意彼此的風吹草動。2、因為美國逐漸沒有那麼自信了。
⑵ 007第二十八篇:推薦兩部美國政治電影
偶然的機會,我們重晌枝舉慶峰會上關注H3C微信微博可以送愛奇藝會員卡,我拿了兩張,然後充值到了愛奇藝賬戶,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看國外經典影片。
看電影是打發無聊時間的好辦法。以前微總沒有別的愛好,就是喝紅酒、踢足球、看電影,每次跟他出差,他都會帶上電腦,在飛機上看一部電影。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跟他一起在飛機上看《間諜之橋》。
看電影是對抗工作壓力的好辦法。平時工作煩心事多,容易左思右想睡不著覺時,就去看一部節奏緊張的國外電影,槍戰片或政治懸疑片,把自己帶入電影情節中去,忘掉現實中的不愉快。最近在愛奇藝上看了兩部真實事件改編的片子,都是講的美國大使館在國外遇險撤離的故事,推薦給大家,尤其是喜歡政治歷史宴碧的男同胞。
《逃離德黑蘭》
1979年,伊朗國王巴列維被國內革命推翻逃到美國治病,支持霍梅尼領的學生攻進了美國在德黑蘭的大使館,有6名大使館工作人員趁亂逃脫,藏身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館中(當年的伊朗人質危機)。CIA派了一位高手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以拍攝電影的名義,利用加拿大大使提供的假護照,把被困人員偽裝成導演、編劇等劇組人員帶離德黑蘭。
電影便是根據此真實故事進行的改編,獲得了奧斯卡獎。 佩服當年CIA的想像力,真正的高手都是創意之王,這個被譽為「間諜史上最不可思議的行動」成功了。
歷史的真實:過了一年多,里根總統上任第一天,人質被釋放。這種巧合,也難怪後來會有陰謀論,說里根用秘密談判延遲解決人質危機的時間。只要伊朗還扣著沒用的人質一天,美國人就不會原諒前總統卡特。
《危機13小時》
在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前發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後數十名武裝分子沖進領事館,示威演變為暴力沖突,最終導致包括美國大使死亡,這也是第一個被恐怖分子殺害的美國大使。恐怖份子接著去圍攻CIA在班加西的秘密基地,6位安保公司的雇傭兵以6:600的英勇戰鬥力保住了CIA人員。
影片重點突出6個保安的高風亮搭物節,超合同范圍營救大使館人員(他們的合同只是保護CIA頭目),反復確認對方手上是否有槍才能射擊(不然,會犯法),關鍵時刻國家救援沒來,全靠保安當軍隊用,臨走時卻還不能上政府飛機,只能坐自己安保公司派來的飛機。
該影片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國主旋律電影,沒有刻意渲染美國的救世主情懷,甚至還有點故意反諷。宣揚愛與和平的大使剛到利比亞就被暴民弄死,美國政府擔心國際社會影響對自己的情報機構大使館可以見死不救,CIA長官冷漠狂妄、官僚懦弱。除了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電影里也展現出了諸多的人性考量,是最近幾年難得的戰爭好片。
⑶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主要講的是美國大使館遭到暴民圍攻,前來支援的海軍陸戰隊軍官最終下令開火導致八十多
根據描述,這部電影是《交戰規則》
劇情簡介:
軍官庫·泰利·切爾德斯受命帶領一個海軍陸戰中隊去保護被大量示威者所包圍美國駐葉門大使館工作人員,他的職責是如果事態一旦激化,必須保護大使及家人安全撤離,在切爾德斯開始行動幾個小時後,大使的安全得到了保護,但是三個切爾德斯的人卻在行動中死亡,接下來超過80個葉門人包括婦女和兒童被陸戰隊的炮火殺死。
切爾德斯現在要面對著軍事法庭的審判,原因是他違背了交戰規則,殺死了不知名手無寸鐵的居民。他否認了這個指責,辯解說示威者擁有武裝並且向大使館開了火,但是看起來政府已經將此事作為了一個外交事件丑聞,那個可以能夠證明他利益的人已經在行動中陣亡了,一個目擊者之一似乎在說謊。並且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也銷毀了可能幫助切爾德案件的證據。面對這一切,切爾德斯絕保持沉默,他決定選擇律師為自己辯護。
他選擇了律師海斯·賀道格斯,一個在越戰中他曾經救過命的戰友。賀道格斯並不是服務機構中最好的律師,但切爾德象兄弟一樣的信任他,相信他會理解自己在戰斗中的所冒的生命危險;與此同時,海斯也面臨著職責和正義的天平的審判。
中文名:交戰規則
外文名:Rules of Engagement
其它譯名:火線沖突 / 烈血的規條 / 國際公約 / 交戰守則
出品時間:2000年3月31日
出品公司: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製片地區:加拿大/德國/英國/美國
導演:威廉·弗萊德金
編劇:斯蒂芬·加漢
製片人:Richard D.Zanuck Scott Rudin
類型:劇情/動作/ 戰爭
主演:
湯米·李·瓊斯,塞繆爾·傑克遜,布魯斯·格林伍德,蓋·皮爾斯,本·金斯利,安妮·阿徹
片長:128 min
上映時間:2000年3月31日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⑷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講的一個美國的白人逃犯逃在在非洲,最後為救一個黑人小孩,躲避叛軍的追捕,過境自首
24小時救贖
《24小時:救贖》的電視電影與電視劇一樣是採用實時模式,講述下午3時至5時的故事。電視電影於2008年11月23日在FOX電視台播出,並且在兩天之後出DVD版。劇情(注意:
下文涉及劇透,或許會降低你觀看影視時的欣賞度。
第六季之後,失去了一切的傑克-鮑爾離開了美國開始周遊列國,同時也逃避著國會調查團的傳召。他來到非洲國家桑格拉,在那裡幫助他以前的戰友卡爾-本頓拯救被當地叛軍擄走的童兵,建造教育和醫療設施。與此同時,當地叛軍在美國一個秘密的軍工集團的資助下暗中擴充軍備,擄走兒童充當童軍,意圖發動叛軍推翻親美的政府。故事發生時,傑克正准備離開桑格拉,卻意外碰上了軍事政變的開始,叛軍攻擊卡爾建立的學校想擄走裡面的兒童,傑克不得不繼續留下保護孩子們的安全,並且必須要應付危險的敵人,在一個小時內將孩子們送到即將撤離的美國大使館。
同時,當天也是美國新任女總統艾莉森-泰勒的就職日。就職典禮開始前,桑格拉叛亂的消息傳來,她與即將卸任的總統諾亞-丹尼斯就如何解決問題產生了分歧。丹尼斯總統拒絕了桑格拉總理的軍事援助請求,並下令撤離美國僑民;而泰勒則認為應該盡力維護桑格拉的民主政府,和避免種族屠殺的發生。而泰勒的兒子羅傑突然知道朋友克里斯-伍德里的電話,說他發現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信息……
觀後感
等待了將近兩年之後,終於聽到了熟悉的傑克-鮑爾的片頭音。《24小時:救贖》這次將鏡頭對准了非洲某國政變,傑克此時在一所學校幫工,他為了讓孩子避免被反政府軍要挾參軍而拔刀相助。這種劇情會讓人想起《盧安達飯店》。確實,飾演傑克-鮑爾的基弗-薩瑟蘭在采訪中說:「這部片子的靈感就是來自於盧安達慘案。西方世界有應該學會如何處理非洲問題,那裡或許沒有石油和金錢,但可能避免種族清洗。這或許是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為盧安達慘案道歉的原因。我想這部片子展示了部分。」所以,既然在這個悲情的故事結構下,《24小時:救贖》的風格相比《24小時》電影,雖然也有槍戰激烈處,但總體上風格趨緩,有傷感和反思之處。像最後的難民湧向美國的直升飛機,難免讓人想起當初美軍撤離南越時的情形。另一條故事線,即美國首位女總統參加就職典禮,則保持了《24小時》原有的風格,陰謀露出冰山一角,壞人總在暗處。
⑸ 2016北美電影,講美國駐非洲大使館被恐怖分子佔領,請僱傭軍拯救他們
《危機13小時》,演的是2012年美國駐利比亞首都班加西的CIA秘密辦事處和臨時領事館。
⑹ 歐美 帶領大使館人員 逃離 什麼電影
電影《逃離德黑蘭》是本·阿弗萊克執導的傳記劇情片,由本·阿弗萊克,約翰·古德曼領銜主演。
影片講述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剛剛取得伊斯蘭革命勝利的伊朗人民團團包圍,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長達444天。期間,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門德茲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成功地將困在加拿大駐伊朗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
本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⑺ 碟影重重講的是什麼事
《碟影重重》影片主要講述了馬特·達蒙飾演的患有極端記憶喪失的男主角傑森·伯恩,試圖在逃避美國中央情報局追殺的同時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劇情介紹:傑森·伯恩(馬特·達蒙飾)在義大利被人從海上救起,他失去了記憶,除了臀部的瑞士銀行帳號之外,他完全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身份。
傑森從瑞士銀行找到了大量的現金,六本護照,一把槍,同時他發現自己格鬥,槍械,和語言等方面的能力,他開始追查自己的身份,並且把陌生女子瑪麗(弗蘭卡·潑坦特飾)也卷了進來。兩人從瑞士到巴黎,一路上受到神秘殺手組織的追殺,危機重重。
(7)美國大使館撤退電影擴展閱讀
《碟影重重》角色介紹:
1,伯恩
原名大衛·韋伯,是一名曾參加過海灣戰爭的美國陸軍,後加入特種部隊並晉升上尉。1999年,韋伯自願加入中情局主導的「絆腳石」計劃,經過嚴酷的訓練,變成心思縝密、擁有高超殺人技巧的傑森·伯恩,因一次任務失敗掉落海中,被救後已喪失所有記憶。
2,瑪麗·科魯茲
德裔女孩,與伯恩在美國領事館外相遇,駕車載伯恩去巴黎,並在與他一同出生入死中萌生了感情。與伯恩一同在印度生活兩年後,被俄羅斯殺手狙擊身亡。
3,亞歷山大·康克林
絆腳石計劃的指揮官,伯恩的上司,計劃失敗後銷毀一切資料,但因剿滅伯恩不成,被上司沃德·艾伯特搶先一步滅口。
⑻ 攻擊美國大使館是哪部電影
該影片是《危機13小時》。
《危機13小時》是由邁克爾·貝執導,查克·霍根編劇,約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羅·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貝吉·戴爾、馬克斯·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薩等主演的政治戰爭類電影。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六名士兵組成的護衛隊駐扎於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前對抗敵人的故事。該影片於2016年1月15日在北美公映。
《危機13小時》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前發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後數十名武裝分子沖進領事館。
示威演變為暴力沖突,最終導致包括美國大使約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內的四人死亡,這也是33年以來第一個被恐怖分子殺害的美國大使,影片《危機13小時》就是由這一真實事件取材。
(8)美國大使館撤退電影擴展閱讀
《危機13小時》劇情介紹:2012年9月11日,一場災難降臨利比亞班加西,恐怖分子突然對大使館實施了恐怖襲擊,空投炸彈、烈火焚燒、激烈槍戰等,利比亞領事館陷入空前的緊張局勢。為救出領事館中遭遇襲擊的倖存者們,原是前海豹突擊隊隊員或CIA探員的六位特遣隊員主動請纓參與營救。
《危機13小時》角色介紹:
1,映傑克·達席爾瓦
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六人安全小組」成員之一。在恐怖事件發生後,主動請纓參與營救。他是最後一個到達班加西的隊員。
2,克里斯·坦托·帕朗托
前美國陸軍游騎兵,後成為海軍海報突擊隊隊員,加入「六人安全小組」。1971年3月2日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阿拉莫薩。
3,泰隆·S·朗恩·伍茲
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六人安全小組」隊長。1971年1月15日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於2012年9月12日在利比亞班加西死於迫擊炮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