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電影伊蓮娜的影評
一句話評論
灰藍色的色調,手持式攝影造成的失焦、晃動的現場感,讓影片顯得很生活化。而且安德烈·薩金塞夫在戲劇高潮時的沉默的處理,讓影片回味無窮。 ——綜藝雜志
影片的「低調的敘事」,賦予了全片一種耐人尋味的感受。尤其是結尾的「冷處理」的方式,的確讓影片顯得很有個性。
㈡ 如何評價俄羅斯電影 十二怒漢
看過一點。我喜歡1957版的十二怒漢😃
㈢ 俄羅斯電影推薦 俄羅斯好看電影推薦
1、《守護者:世紀戰元》
2、《女狙擊手》
3、《黑海奪金》
4、《火海凌雲》
5、《他是龍》
6、《冰雪女皇之冬日魔咒》
7、《奪命地鐵》
8、《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9、《利維坦》
10、《斯大林格勒》
11、《斯大林格勒 Сталинград 》
12、《戰場上的布穀鳥 Кукушка》
㈣ 如何評價俄羅斯根據車臣戰爭而拍攝的電影《煉獄》
看了煉獄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被影片中近乎實戰的鏡頭所震撼,該片的真實感可見一斑。電影的情節並不復雜。俄軍和車臣軍隊圍繞格羅茲尼的一家醫院展開爭奪,醫院幾度易手。一隊俄軍被車臣叛軍包圍,陷入困境。危急時刻,上級的救援部隊——一支特戰分隊及時趕到,並沖入醫院支援;一輛T-80坦克在接近醫院時履帶被炸斷,坦克指揮員拒絕了車臣叛軍的誘降,用炮火為被圍困的俄軍打開了勝利之門。
㈤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
㈥ 俄羅斯電影佳片大賞揭幕,將展映《太空救援》等片,你如何評價這部片
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當中所投入的資金是比較多的,選擇的每一個演員都非常的有價值。
㈦ 如何評價俄羅斯電影《花滑女王》
《花滑女王》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DBB2op8_c06UoZ_SS6Z1Pg
《花滑女王》是奧列格·特羅費姆執導的愛情片,由阿格萊亞·塔拉索娃、亞歷山大·佩特洛夫、米洛斯·比柯維奇聯合主演。
㈧ 對俄羅斯電影的總印象
看過好多俄羅斯拍的電影,《星星》,《莫斯科保衛戰》,《諜中諜》,等等,給我的印象是,似乎俄羅斯的電影拍的都是大喜大悲的,又象是在向人們敘述一段過往,一段歷史;雖說俄羅斯的電影從總體而言,效果與技術並不象往年的獲獎作品那麼老道,那麼豐滿,但每一部作品都能觸動人們的心弦,好多好多的電影讓人感到那種凄美,所以更多的是以人性美勝出.再加上沉寂的背景音樂,間隔隆隆的炮響,描述一個個戰場,一段段血腥,一段段聚散離合......
就拿《莫斯科保衛戰》而言,由於德軍的入侵,平靜的土地上平平的人們告別了寧靜的生活,奔赴戰場,就在這時,蘇聯中央下達了寸土必爭的指令,正由如此,眾多的年輕戰士上了前線,而大部分連武器都沒得配發就被送向戰場,他們便是德軍的炮灰,新手訓練營里的活靶子,整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在流血,每一片土地都有人死去,為了反擊,巴掌大的土地上留下了依疊如山的屍體,那麼多鮮活的生命,由此喪失,他們,必須沖鋒陷陣,不得後退,手無寸鐵的他們用拳頭,用牙齒對抗德軍的"美洲豹",用血肉之軀迎接他們的飛梭子彈,向前被德軍打死,後退,被長官槍斃,這就是他們的結局,沒有結局的結局,留給他們的只剩下了死亡,這些樸素淳厚的農民於是成了政治延續的犧牲品,他們有的在前一天剛剛離開妻兒的懷抱,今天就命喪於此,所以有好多好多的人在剛一沖鋒時就躺下來裝死,面對鋼鐵實彈,再堅強的人心裡都會有所畏懼,更何況是朴朴通通的呢?他們殘喘,拖者傷殘的身軀掙扎著,目光凝聚在遙遠的天邊,天那邊的家,那邊的小屋,那邊的妻兒,等他回家......
戰後,當時參戰的一位德軍俘虜說:"在戰壕里,我打的手都軟了,他們手無寸鐵."戰爭是殘酷的,到現在為止,我懷疑,當時蘇聯用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犧牲那麼多的生命,失散了太多的家庭,千百萬的人口,為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用男子幾乎死絕的代價來取得,是不是太沉重.
這凄美的電影或許把戰爭描寫的有點誇張,但卻在向我門講述一個事實,一個鐵一般的歷史,不容忘卻,這悲壯的美麗.
轉自:say雲
㈨ 俄羅斯電影影評
我是復制的!!!!《兵臨城下》難能有女人熱衷於在戰爭片中尋求自身的價值,權利永遠不是她們最終追逐對象,與此同時女性似乎往往在戰爭中扮演著浪漫因子的締造者。連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戰爭狂人,可是卻某種意義上極度痴迷著戰爭片,尤其在整個人傾頹殆盡之時,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這種名叫戰爭的男人游戲中絲毫無轉動之力。
兩年裡第三次看《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幾天感覺自己就要倒下了,被無形的槍林彈雨狂掃,心中大義凜然地高呼著:「向我開炮!」實則心知肚明子彈還沒上膛你丫準保第一個躺倒裝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個神槍手,最高稱謂,甚至遠高於歷史賦予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HERO。
一個原本烏拉爾地區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過獵槍的準星只有惡狼的賊眼,意念中祖父的一個聲音鳴響:「我是一塊石頭,我一動不動,慢慢地將雪含在嘴裡,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我的呼吸,我從容不迫讓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顆子彈,瞄準了它的眼睛,我的指頭輕輕按在扳機上,我沒有顫抖,我現在是一個大男孩了......」一槍擊斃的精準!
然而可笑的開場拉開帷幕,蘇軍沖鋒,指揮員大喊:「領到槍的人往前沖,沒有槍的從犧牲的人身上拿。」神槍手瓦西里竟然沒有配到槍,被發到的只有五顆子彈。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要槍!」
一片屍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顆子彈五槍擊爆德軍高官的五顆頭顱!
於是數十名德軍軍官的頭顱先後被瓦西里射開了花,在戰爭期間,敵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號稱「軍中第一狙擊手」的柯尼格少校來「獵殺」瓦西里,瓦西里終於棋逢對手。雙方暗地的廝斗甚比地對空的襲擊還來得動迫人心。
瓦西里發現對方的瞄準鏡反光,讓奮死營救的愛人舉起一塊碎玻璃,德軍少校從而暴露方位被擊中了右手,然而卻距瓦西里的目標頭顱還遠,較量還未完結......
瓦西里助手騰空一躍,被德軍少校一槍擊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過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擊手境界!
說實話,德軍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敗筆,他以為成功以後,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來了個明目張膽的射殺,這完全背離了狙擊手的原則。
自古「英雄救美」,這里偏來個「美人救英雄」,美麗的猶太姑娘塔妮婭勇敢執著,不但輔助瓦西里在一個回合中贏得了勝利,還為了鼓勵瓦西里英勇殺敵,半夜時鑽到了他的毛毯下面,倆人之間一番火熱的激情瞬間爆發,戰爭中的愛情以此種隱澀的形式賦予了更猛烈的實現,直另人感到世間單純貪圖肉慾快感的淺薄和蒼白。正如男同胞談及瓦西里的槍法自然會拿CS說事,女人看戰爭的視點自然會女人特色,危情時刻迸發的激情慾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亂世下的愛情定會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說,這種愛情模式飽含著好萊塢類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觀眾一看到朱迪勞和女主角同時入畫就會猜測到結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厲經戰爭磨難,最後在戰地醫院重逢,因為兩人必然會失散其中一個必然會受傷,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麼樣,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婭,鏡頭拉遠呈現大景深全景,誰的心裡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結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觀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場面調度,發現導演還是設計得用心良苦的,類型片也自有類型片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