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電影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2020年1月24日,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多家影院宣布暫停營業。所以2020年「互聯網+」深度融合電影產業,催生豐富多樣的新業態。
互聯網大數據為創作賦能、為宣傳發行升級,票務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和各種新媒體平台,擴展電影市場的消費半徑,延長院線電影的藝術生命。網路售票和在線選座服務全球領先,為中國電影產業結構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1)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如何擴展閱讀:
2019年的電影行業:
截至12月23日,2019年全國電影院總票房突破627億元,國產電影佔比超63%;年度新增銀幕8843塊,銀幕總數達到68922塊;全年票房過10億元的影片共15部,其中國產電影有10部,全年票房前十位中,國產電影佔八席。
在全球電影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指標再創新高,產業基礎穩固堅實。國產電影不僅牢固佔領國內電影市場,也不斷擴大海外影響力。作為全球票房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電影潛力巨大,活力澎湃。
電影院一系列向好數據,標識產業深度、事業廣度,也表明了作品溫度、觀眾熱度。2019年,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佳作,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折射中國電影聚焦講好「中國故事」、著力創新創造的繁榮圖景。
2. 中國電影現狀分析
分析中國電影現狀
現階段,我國電影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
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
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從資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經探索出了中國獨資、中外合資、民間融資、大陸香港合拍等多重電影投資渠道,並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這對於我國電影產業的又快又好發展是重要的進步。
從電影管理機制看,我國電影管理部門已經在電影指導、審查及監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這對於國產大片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國產影片的發展成績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認真關注和反思。
第一,影片主題過於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達主旨或主題過於直露地剝露出來,損害了電影美學的完整性,令觀眾失望。
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後面往往缺乏美學傳統蘊藉的支撐。中國電影美學的一種傳統在於,在通俗故事描繪中投寄深厚的興味蘊藉,讓觀眾在觀賞的愉悅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現階段的國產電影的「俗艷」下面缺乏足夠的興味蘊藉。致使觀眾難以投入足夠的理解力和共鳴感。
第三,對海外受眾心理和外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興趣不高。不少影片傳達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囿於國內需要,而在國際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難以進一步向國外推廣。
第四,不少電影劇本缺乏質量,導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蘊藉。
第五,推廣模式尚不成熟,推廣的專業化水平產低。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我們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我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我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我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我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鑒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第八,大力辦好國內和國際電影節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而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也在走過蜿蜒曲折的發展道路後厚積薄發。中國電影業目前面臨多種困難,從大的環境看是電影的崛起,從電影業內看,是改革的滯後。中國電影不僅是一項文化產物,也是我國歷史傳統和世俗文明的延續和傳遞。可以說,中國電影的新氣象是眾多創作者在現實生活題材領域內創新和探索的結果。
現實狀況
說當下的中國電影已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有點勉強。與西方電影業比起來,我國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設備、技術上的差距,此外,我國缺少拍娛樂片的經驗,資金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單就藝術水平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中國電影近年來在世界一些著名的電影節上頻頻獲獎。
在2010年,我國的電影市場生產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約1/4能登上電影院大銀幕。更多的銀幕則被僅有的幾部大片和賀歲片佔領,這就是銀幕壟斷。這種壟斷是資本投放的結果,資本和商業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裡所謂「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數。
5年前投資一億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經漲到3億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資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資有票房保證的商業大片,投資當下最顯赫的電影人。
例如《讓子彈飛》上映以來總票房突破5億元,姜文在劇中那句「站著掙錢」意味深長!資本推高了電影票房成本(有的賀歲片實行限價,實際上有的高達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銀幕。這種贏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單的狀況能持續多久呢?
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電影,就是看裡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間,兩個小時左右的光陰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逐一展現。如今,電影題材越來越有局限性。農村題材的片子越來越少,而一些之前拍農村題材電影的導演現在也不拍了,甚至丟掉了自己的長處,盲目追求時髦,以至於拍出來的電影令觀眾失望,真是令人擔憂。
小而雅的文藝片受眾群體也在逐漸遞減。而有的影片淡化情節,淡化思想,故事片沒有故事片的情節,整部片子放完觀眾還沒弄明白到底是想闡釋什麼主題思想,令觀眾一頭霧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說成是大片、好片。整個社會比較浮躁,在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裡,那些中產階層開始講究階層氛圍,什麼「好吃」吃什麼,什麼「好看」看什麼,靠資本運作的中國導演開始迎合這種取向,豪車、豪宅、美女等開始充斥銀幕,宣揚帝王般的尊貴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窮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塗脂抹粉,艷光四射,根本不考慮電影本身的背景。
市場上出現的所謂賺錢的商業片只顧賺錢,武打片、警匪片等沒有實質內容,而大打激情床戲作為賣點忽悠觀眾。看完電影,如浮華煙雲,羨慕嫉妒恨都有了,觀影快感盪然無存。
那些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在經歷種種困難之後,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在國際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在國內卻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如賈樟柯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像賈樟柯一樣執著的導演還有很多,他們的身體力行促使我們去思考當下的生活,重新審視我們的心態。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中國電影是如何在當今國際影壇造成巨大影響的?許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大的紅燈籠、京劇、中國功夫等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民俗風情。像電影《梅蘭芳》中,京劇這個中國的國粹在影片中以線索和背景出現, 京腔京韻的中國氣息在影片中異常出彩。並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為藝術,真正的藝術是能夠打動人的,也為人們留下一些思考和難忘的內容。中國電影背負著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使命,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賞能力也增強了。中國電影百花齊放,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與時俱進。在時間的長河裡,電影已變化了多種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的鮮明特質。
創造票房神話在中國不是難事;難的是,未來觀眾能看到什麼樣的好電影!只有在文化意識形態上進行准確定位, 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腳。
3.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及發展歷史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2、中國觀影人次情況:2020年下降近7成
從觀影人次的變動情況看,2020年全年觀影人次5.49億人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68.23%,降幅與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對比2019年全國約14億的人口總量,人均觀影次數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顯,若以8.48億的城鎮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為0.65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1.43次。
3、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疫情影響放映場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國影院共放映電影5658.4萬場,同比減少55.58%,降幅明顯低於觀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對比票房、觀影人次和放映場次的變化情況,隨著國內影院數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場次的增加速度始終能夠大幅高於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速度。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4. 電影行業的現狀以及就業前景是怎樣的
一、電影行業的現狀
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地區總票房均同比降幅超過70%。而此前一直占據世界電影市場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計票房僅20.89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18.45%,創40年來歷史新低。
2020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封城措施解除後人們對於外出娛樂的熱情高漲,盡管中國電影總票房因疫情影響比上年減少68.23 %,但中國電影票房仍然以29.83億元的好成績,遠高第二名北美8.94億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績。
二、電影行業的就業前景
電影學的就業前景很好,就業率也不錯。畢業生主要到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電影行業,娛樂行業等從事電影的製作、策劃等工作。
電影產業市場規模仍需時間恢復
2015-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前中國電影行業發展良好,電影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受到重創,2020年票房僅有約204.2億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後,電影產業將逐年回歸正軌。
5. 影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影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如下:
中國是一個影視大國,有著坦輪眾多龐大的影視機構和遍及各地的培訓學院和機構,每年就有上萬部影視劇搬上銀幕和熒屏。中國還有十幾億的觀眾,這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但是中國是個文化小國,甚至不及韓國。
韓國憑借15萬電視劇大軍在2005年使我國370多個電視台同時播放他們的電視作品。相比之下,我國目前有70萬人從事電影、電視劇的創作,但影視文化產業直到現在盈利還不及韓國百分之一。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枝咐強調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
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預示著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即將到來。專家預測,在未來猛信純20年中,影視文化產業將是持續高效發展的陽光產業。
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趨勢
在中國政策注重內容端輸出的背景下,影視行業創作者們將從創作立意、作品創作模式、作品篇幅、連貫性與協同創作等方面提升影視產品的質量,內容提質是行業的發展方向。根據影視作品契合的不同目標人群,影視作品的的篇幅、節奏、內容緊湊度會有一定的差異。
內容豐富度的提升將是趨勢所在。未來,影視作品的創作分工將更為明確。影視作品創作團隊將明晰作品創作排期及各個內容分工,包括潛在風險發現、影視作品政策合規性審核、突發事件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