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最喜歡哪部以巴黎為背景的電影為什麼
背景設在巴黎的電影:《亞特蘭大》,讓·維戈著,1934年《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Paradis),馬塞爾·卡恩(Marcel Carne)著,1945年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年):三個朋友在巴黎努力找工作。當他們兩個愛上了同一個女人,事情變得更加復雜。
《琪琪》(1958年):厭倦了巴黎社會的俗套,一個有錢的花花公子和一個年輕的實習交際花享受著一段柏拉圖式的友誼,但這種友誼可能不會長久。
伊爾瑪·拉·杜絲(1963年):在巴黎,一名前警察愛上了一名妓女,並試圖用她所有的時間來換取她的生活。
雨果(2011年):1931年的巴黎,一個住在火車站牆上的孤兒捲入了一場有關他已故父親和一台機器人的神秘事件。
《愛》,m·哈內克著,2012年弗朗西絲·哈(2012年):一名紐約女子(她還沒有真正的公寓)為一家舞蹈公司做學徒(盡管她並不是真正的舞者),她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夢想中,盡管實現夢想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2013年,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著私人購物顧問,2016年:巴黎的一名私人購物顧問拒絕離開這座城市,直到她聯繫上之前去世在那裡的孿生兄弟。當一個神秘的人通過簡訊聯系她時,她的生活變得更加復雜。
指控,2019年:1894年,法國船長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被錯誤地判以叛國罪,並在魔鬼島被判處終身監禁。
㈡ 電影《邊域之城》劇情介紹(只要劇情)
法國巴黎,右翼選舉如火如荼,不同派別相互攻訐,城中一片混亂。亞利克斯、湯姆、法瑞德、賽米和亞絲敏是一夥年輕的穆斯林劫匪。他們趁亂搶得一筆錢,計劃攜款逃往阿姆斯特丹。逃往途中,賽米中彈,其餘四人分成兩伙逃亡。
湯姆和法瑞德逃到位於國境線附近某偏僻森林的旅館中,性感耀眼的姬爾波特(EstelleLefébure飾)和克羅蒂婭(AmélieDaure飾)令二人醉倒溫柔鄉,樂不思蜀。不久,失散的亞力克斯等人趕來會合,卻發現他們陷入一個新納粹分子的血腥屠殺營,一場殺戮悄悄展開。
(2)騷亂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邊域之城》是2007年出品的法國驚悚電影,由澤維爾·吉恩斯執導,塞繆爾·拉·比漢、莫德·弗等主演。
這部影片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不是流於無意義的瘋狂狂殺,而是藉由狂殺者和被害者之間的瘋狂殺戮,來影射當今法國政局動亂的無謂抗爭。真正算的上是比較重口味和血腥的電影了,相比同類這種虐殺的電影,本片還是要出色一些。
有網友評論本片告訴觀眾:發現自己身處危險時不要一驚一乍,在敵方還沒發現的時候找機會開溜,意圖明顯只會激怒對方自尋死路。
㈢ 急求法國電影《郵差》影評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別是馬里奧向聶魯達學習如何寫詩——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創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風格。比如:馬里奧說,我想做一個詩人,聶魯達告訴他,你試著一個人沿著沙灘散步,走得越遠越好;聶魯達讓馬里奧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漁網,他脫口而出:悲傷——這是一個讓我無比意外的形容詞,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乾瘦的漁夫們的生活,又會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漁網是那麼的貼切;馬里奧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著暗喻和詩句,鏡頭的另一邊,他的父親在很仔細地舔一口鍋...
電影青年們對聶魯達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會陌生,他就是天堂電影院里那個放電影的老頭,那個目盲卻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結尾,他為多多拼接起來的接吻鏡頭深深地感動過我這樣的電影青年;而這部片子的結尾,卻是詩歌愛好者馬里奧為他錄制了小島上最美麗的一些東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聲,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懸崖上的風;第四,吹過叢林的風;第五,我爸爸傷心的漁網;第六,教堂的鍾聲,女士的憂傷,還有牧師;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這一切,只是因為聶魯達曾經讓他說一些島上漂亮的東西,而那時的馬里奧是這樣回答的:貝特麗絲.盧梭。
不可否認,馬里奧已經成了一個詩人。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貝特麗絲.盧梭美麗的胸部,個人感覺,要比莫妮卡.貝魯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鍾左右第一次出現的胸部絕對地令人傾倒)。我以為,貝特麗絲的胸部是影片的一個關鍵,是馬里奧產生詩歌靈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員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眾多中國導演所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試想,對著章子怡那張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麼可能讓一個憨厚的漁民之子、一個此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人,從嘴中喃喃道出這樣美麗的詩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貝特麗絲的姨媽也是片中一個重要的配角。她幾乎完全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粗壯的身材、惡劣的面容、庸俗的心靈,吐出的卻是雋永的妙語(至少我聽上去很雋永)。比如說,當貝特麗絲被馬里奧的暗喻打動心靈的時候,她說,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她還說,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里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傢伙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貝特麗絲糾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說,蒼蠅也飛,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是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簡直令人笑翻肚皮。當聶魯達離開義大利後,數年沒有音訊,她總是說,鳥兒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頭。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聶魯達的詩我讀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詩為主,早年沒有投入,現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㈣ 高智商犯罪電影,看完腦子不夠用了,不得不看的犯罪片有哪些
《大騷亂》是由喬·林奇導演,史蒂文·元、薩瑪拉·維文、史蒂文·布蘭德等主演的動作恐怖片[1],於2017年上映。
講述了主人公德里克·桑德斯被同事陷害並且被不公平地開除後竭盡全力奪回屬於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的故事。
劇情簡單易懂,場景血腥暴力,是個非常適合解壓來看的片子,並且男女主角顏值在線,行屍走肉里的格倫為了這部片子的拍攝,都死在了第七季,就這一點,也值得反復觀看這個片子,越看越發現男主的魅力真心強大呀,超級愛!!女主是辣手保姆里的性感保姆,二人從對立到結盟只不過在一瞬間,這也說明了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敵人。全片是男主站在事情結束之後角度,來給我們講述這個故事,很多人了能會認為旁白太過多餘,可是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觀影體驗那。男女主角並沒有什麼超人的打架技能,都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不公遇到獨裁者欺壓的普通人,兩個人分別說過本片最經典的台詞「no one riandrop thinks it caused the flood.」很多人就像水滴一樣,明明在助紂為虐,卻只想著把責任推給高層,他們自欺欺人覺得自己不過是生活所迫,其實沒有水滴的匯聚,哪來的洪水哪?!男女主角一路打怪升級,高層領導為了性命以各種方式誘惑下屬,每個人又都各懷心思,人性沒那麼容易把控,所以那個高高在上的獨裁者倒下了。劇中男女主角經歷生死後的相愛,也是很浪漫的,兩人在病毒的催化下,在如此緊迫的時間里,還要為愛鼓掌,最後二人學畫畫對笑時候,真的很甜。這是一部絕對解壓的電影,如果你受到老闆或者上級的壓迫有些不開心,看一下,真的很爽!!
㈤ 為什麼巴黎13區(華人區)在法國電影素材中是暴力區
要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沒有拆除,「已類/另類」的界限就始終存在,漠視和歧見會使無數的城市飛地成為醞釀仇恨和暴力的溫床。
巴黎北郊的騷亂令人猝不及防。
去年年末,法國本土上映了新銳導演皮埃爾·莫萊爾的法式功夫片《第13區》。影片虛構的是未來年代的法國故事,看起來卻像今天法國現實政治的寓言。導演當然不是預言家,但是卻對法國社會內在矛盾有深刻洞察。
影片中的2010年代,政府對郊區的暴力犯罪已經失去控制,無奈之下,只能用圍牆與鐵絲網、機關槍分隔出一個巴黎「第13區」。這里沒有學校,也沒有郵局與警察。這里是貧民與移民的聚居地,更是犯罪分子為所欲為的亂世。在「第13區」,暴力是唯一的生存法則——無論對於平民,還是對於罪犯——誰強誰就是老大。
「第13區」就像巴黎美麗肌體上的毒瘤,政府首腦決心鏟除這塊罪惡之地。故事最後,陰謀鏟除「第13區」的壞人被逮,「第13區」也將會有學校與警察。這是一個愉快的結尾,平等和公正終於被捍衛。然而,電影終歸是樂觀的政治寓言,現實政治卻充滿吊詭奇異的變數。在這次巴黎北郊騷亂中,政府強調在事件處理中要確保平等和公正,以安撫那些早就心懷不平、怒火中燒的「壞小子」。但是,巴黎市民對蔓延的暴力充滿恐懼,並且對政府不力充滿抱怨。政府如何承受這樣的雙重夾擊?在電影《第13區》中,政府的天平倒向了富裕而守法的市區公民,而把犯罪和貧困留在了被隔離的土地上。但是,分隔並沒有帶來安寧,卻使沖突加劇,這不能不說是法國電影人對社會現實的警醒。
事實上,19世紀以來,由於人口流動的加速,在共同的政治經濟體系內,出現了建立於形形色色基礎上的階層或族群分隔——「第13區」就是這樣一個分隔象徵。顯然,今天的法國並不存在柏林牆曾經分隔過的意識形態沖突,在以體面文雅的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法國,主要是由貧窮的外來移民、沒文化的底層平民形成的差異。援引這種差異,劃分「已類/另類」的界限,幾乎是所有人類社會的建構方式——只不過有些界限是看得見的,比如電影中「第13區」的圍牆和鐵絲網,現實中大量窮人聚居的巴黎郊區;有些界限則是看不見的,比如說在不同階層或族群間幽靈般游動的歧視和偏見。
面對上述人類社會必然存在的階層/族群分野,我們所該做的,並非是以「第13區」富於象徵意味的暴力分隔加固壁壘,而是要想法子拆除壁壘。對於目前正在蔓延的巴黎騷亂,法國政府一面加大警力撲火救急,一面允諾今後要為底層平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並在貧困街區開設更多學校,使得「人在邊緣」的「壞小子」們能夠融入主流社會。然而,族群熔融的「熔鍋理論」熬煮的並不是一鍋大白菜,而是帶有各自不同歷史經驗的社會人。就像那些在影片最後依然存在的路障與圍牆,只要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沒有拆除,「已類/另類」的界限就始終存在,漠視和歧見會使無數的城市飛地成為醞釀仇恨和暴力的溫床。
在中國現實中,來自鄉村的打工者聚居於城市邊緣,他們往往以籍貫和血緣為紐帶,形成建立於籍貫基礎上的原籍族群。在「起點公正」尚難保證的情況下,文化差異和階層分隔進一步使他們成為城市建構中的「另類」或「他者」。無論如何,這回的巴黎騷亂也該是為我們敲響的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