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票房是算人民幣嗎我們看到的全球票房是算美元嗎
一般在國內上映的電影票房都是用人民幣計算的,國內目前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泰坦尼克號》國內票房3.5億,要是以美元來算的話還不足6000萬美元
而一般歐美片票房相對會高的多,這些電影的票房一般以美元計算
其實你注意點應該就會發現,他會註明國內票房或者北美票房再或者全球票房,前者計算都是人民幣,後兩者一般都是美元。一般的票房表格也會註明幣種的
怎麼算?當然就是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所有人買電影票的金額的總額啊
B. 俄羅斯明星收入
90萬美元。2013年,俄羅斯電影大師和俄羅斯電影攝影師聯盟的負責人被從榜單上刷下。俄羅斯明星收入在90萬美元,自那以後,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一直名列榜首,成為收入最高的俄羅斯明星演員。
C. 國外的電影基金投資並運作國內電影,難點主要在哪裡
外商投資中國的電影,目前是受到國家政策限制的。這也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如此火熱,許多外資熱錢卻被阻擋在外的根本原因。但即便國家政策有所放開,國外的電影基金要投資運作國內電影仍然難度重重。我僅依據個人的淺見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 電影的盈利渠道不夠豐富。目前在中國,電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仍然是票房,這一數字占絕大多數電影收入的90%以上。如諸位所知,一部投資1000萬美金的電影,在中國,沒有2億人民幣的票房是很難盈利的。但是2億票房的國產電影,即使在當下這個市場,對於大部分中國電影,仍然是不容易達到的數字。
而除了票房之外呢,在線視頻能夠有少許收入(比起電視劇來卻是差之甚遠),電視頻道(主要是CCTV 6)的播放權銷售也算貢獻綿力;在之外,美國電影產業中收入佔比很大的部分,音像銷售、付費點播、付費和免費電視、海外版權銷售以及衍生產品收入等,在中國都還沒有真正成規模化。這些,都無疑會加大基金投資的風險。
其次,電影製作的標准化和規范化問題:其實本質上是人的問題。我很不喜歡的一個論調是,討論中國電影人的無能和無恥。中國的電影人普遍落後於好萊塢是肯定的,但中國電影人中也不乏有識和有才之士。而中國電影從業者的問題在於他們太喜歡通過傳統的、相對「圈子化」的人際關系,以及偏向人治和作坊化的方式來進行製片管理。而這種傳統思路已經形成一種壁壘和保護膜,即任何試圖破壞現有體系的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說國內主要影視機構中,最專業化的、相對與好萊塢標准離的最近的是華誼兄弟,甚至在北美上市的博納影業,都並非令人滿意。
目前國內的投資者,甚至國內部分已經成立的電影基金,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似乎都對這樣的現象有一定的包容度。當然,我所了解的情況,他們更相信品牌、團隊、Track Records。但是,中國目前真正具有穩定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不超過5位,而即使投資他們的電影,亦很難保證部部盈利(金陵十三釵、1942等),更毋寧說其他的導演和團隊了。一個健康的電影基金,要不要對團隊有所選擇,當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打造一個完善的體系,在保證創作團隊的自由度的同時,通過嚴格的監督和保障機制,健全製片人責任制(而不是導演責任制)以及完善的財務體系,以確保每一分錢花在合適的地方。而這個體系,與目前壁壘中的模式有太多溝壑需要填補,這就需要新的一批有識之士來解決問題。
我經常和別人說,最理想的投資電影製作流程應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但是,在這過程中,一定需要有既懂電影又懂金融的人,作為其中的橋梁和渠道,在製片方和投資人中間進行溝通,去磨合目前兩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如果把這個放在中國,問題就來了;中國不缺懂電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兩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同時又願意干這行的少之又少。何況,要改變早已習慣傳統流程的電影工作者們的思路,並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復制西方的規范化體系,勢必會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養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電影工作者,並真正在電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暫時還需要時間。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正在這么做,但遠未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更別說收成季節了。
再次,是電影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和政策配套的問題。當然,這方面已經有很大的進步,比如,中國目前已經不缺乏院線資源,亦有很多專業化的發行和行銷團隊。但是這還不夠。
舉個例子,這幾年國內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完片擔保或者說電影完工險的可行性。關於電影完工險(Completion Bonds)可以參見電影的完工保險在中國怎麼實現?其中Raymond Wang律師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贅述。而電影完工險的重要性在於,該制度能夠對於投資者和製片方的利益同時有極大的保障。該制度在國外已經成為許多電影製作公司和投資人默認的規則,以至於很多導演團隊或者投資人在製片方沒有確認購買電影完工險之前,都不會簽署協議。而對於習慣了該模式的國外電影基金而言,驀然到中國這個相對不規范的市場,是很有難度的。而要電影完工險體制的建立,除了保險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國內的製片方對於電影完工險或者說完片擔保的概念有透徹的理解。這又回到第二點所提到的規范化和人的問題上了。
而第一點提到的盈利渠道的問題,又哪裡單是電影行業的問題。目前國人願意為在線影視付費的人群占互聯網用戶的比重很低(百萬級別的規模對數以億計的網民)。昨天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時候還提到,或者大家願意為《一路向西》這樣有爆點的電影付費,但如果把范疇再擴大一些,願意付費的人群就少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時候在線視頻公司和電影的版權方談的是買斷費用,而不是利潤分成。而買斷的費用呢?大部分電影的在線視頻版權賣價多在六位數,可能只是一些熱門劇集一集或者兩集的價格(因為在對視頻網站的點擊量幫助上,電視劇明顯要給力很多),遠不如一些熱門綜藝節目的售價。而對於成本動輒數千萬的電影項目而言,這樣的回報只是杯水車薪。至於付費電影頻道、海外版權銷售、衍生品和衍生產業的發展、版權保護等等諸多方面,亦都有太多需要其他行業配合解決之處。甚至提到電影媒體和影評人體系,不要說把好萊塢拿來做比較,真是連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都領先我們不少。
第四點,是電影基金本身發展方向的問題。我此前在其他回答里(3D 武俠片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電影類型片?)有提到過類似的話:
中國本土電影自九十年代後,除了馮小剛的喜劇片以外,本質上是缺乏類似的穩定輸出的電影品牌。這類電影品牌的好處是,藉助忠實的支持者和品牌效應,是極容易形成標准化和產業化的模式,形成穩定的商業價值;任一成熟電影市場都勢必有這樣的產品。而類似馮氏喜劇的壞處是,如果哪天馮小剛翹辮子了,這個品牌就結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系列,日本的寵物小精靈\柯南\哆啦a夢等國民動漫系列這樣的品牌,即使整個創作團隊換個一干二凈,亦仍然不會影響他們的商業價值。徐老怪寧可部分放棄品質,徹底更改主演陣容,也要把《神都龍王》拍出來的原因;某種程度,也是在試探市場風向。一個成熟的電影基金,不應該是滿世界的去找好團隊,好項目;今天投一部小妞愛情片,明天參與一部3D科幻片,這樣可能會一時盈利,但勢必不會長久。健康的體系,應該是建立一系列的穩定輸出的類型片和電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過於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電影。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產出一到兩部班底固定,講述黑人社區故事的偏喜劇類電影,投資成本在500萬美金至2000萬美金之間,品質相對穩定,票房產出恆定在4000萬~5000萬美金左右的范疇。當然也有大爆的時候,例如09年二月檔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過9000萬美金;也有不景氣的時候,例如今年暑期檔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萬美金。但是,自05年起,這一系列電影已經產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恆定的受眾群體,固定的院線資源,可靠的製作團隊和有效的宣發模式;這樣的電影項目,投資的盈利預測是不難估算的,也更易於在投資者方向上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模式。類似的還有當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獅門營業賴以成名的「電鋸驚魂」系列,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實錄」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電影基金的運作模式,雖不至於投資固定的製片團隊,但他們會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類型電影,驚悚片、動作片、喜劇片和愛情片都有一些專門的電影基金定向的投資和操作。因為這些電影的模式相對固定,成片質量有保證,預算可控性強,有穩定的受眾群,容易建立適合的分發渠道。
所以為什麼有許多電影產業的業界人士總是喊著,中國缺乏的並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國內外屢屢獲獎的「藝術電影」,而是中小規模的類型片。因為,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他們才是電影業界主力軍團。他們是製片公司真正的運營基礎,因為這系列的片子能有穩定收益,亦能夠培養可擔當大任的合適人才。這兩年大熱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電鋸驚魂的導演和製片。
回到中國,為什麼發展類型片在當下並不容易。一是缺錢,太多投資者要麼只願意投入小成本電影試圖再創一個泰囧或者北西,要麼則是盯著大導大團隊和大片,生怕沒個兩億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國外有資金願意搞,又回到此前的問題,缺人。每一種類型片,導演以降,還需要大量的熟悉類型片的製作團隊和宣發團隊,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訓練和實踐。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國的從業者的培養體系之問題了。(這一點我是真半句說不出,最好請教幾位真正的業內從業者)。
總結以上。為什麼國外電影基金在當下投資中國電影難度很大,一是中國電影市場盈利模式單一;二是中國電影製片體系還未規范化和標准化,說到底是電影業界人士的意識問題;三是電影之外其他行業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電影基金的健康發展方向,定向的發展電影品牌和類型片在國內時機尚未成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一時未能盡表。以上各大難題並非不能解決,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經在改進的路上;但凡事都還需要時間和積累。
身為非電影行業從業者,只是從圈外人士來說這些問題,我知道其中錯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個人這些年關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以及近來工作中向諸位從業者老師們請教的些許總結。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們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好基友為夢而生老師的這篇:在電影技術方面,美國究竟比中國先進多久?
利益相關:本人及所在機構亦在運作一個定向投資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基金項目。
還是花點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本人正在運作的電影基金項目吧,亦可作為答案的參考。(如果要轉載的各位可以不用復制以下內容)。知乎團隊如覺得以下內容不適宜,我亦會刪除配合。
該項目是與好萊塢專門從事動作片和驚悚片製作的電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資的亦是以上兩類影片。目前已經確定的參與該電影基金項目的團隊如下:
1. 300勇士的製片人Mark Canton將擔任首5部電影的製片人;
2. 好萊塢第二大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將擔任電影的選角並提供部分主要製作團隊成員
3. 該製片公司兩大股東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蘭桂坊之父」稱號,同時曾擔任香港海洋公園主席。
4. 該製作公司此前亦曾製作一系列包括傑森-斯坦森,傑夫-龍格爾,尚格雲頓等動作明星的系列動作片,及包括美國怪談在內的一系列中小成本驚悚片。
而與投資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資金的優先收益權(亦有簡稱優先劣後);
2. 所有電影都將購買電影完工險;
3. 基於已獲得固定收益,投資者的後端收益相應比例較小;
4. 投資者如果不退出電影版權,將根據商定比例持續獲得電影此後的收益分成;如若選擇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適價格買斷此後全部版權收益權;
5. 定期的財務報告以及關於電影項目的電話會議;隨時到片場監督拍攝的許可權;
6. 投資姓名將列入電影製作人名單中,投資人可對電影製作的重大決策有發言權,但避免涉足到具體的細節安排中。
我們在設計整個基金方案的時候,力圖將投資者的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時通過投資模式熟稔的電影類型片,以期更易控制電影製作過程,提供相對穩定的回報。同時,也盡可能的將投資人適度的從電影製作的流程中隔離出來。所期望的,依然是「電影的歸電影,財務的歸財務」。
又有一條分割線
最後說一些理想主義的話:我個人並不是學習電影專業出身;只是因為真心熱愛電影這件事情。從小到大看過的電影少說有大幾千部,大學時期也把圖書館能夠借閱的幾乎所有電影類相關書籍讀過一遍。這次電影基金項目,按說其實是我毛遂自薦才獲得參與的機會。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夠藉此機會,能夠更深入的接觸電影產業。也許有人會說,「拿著國人的錢,去投資洋人的電影,說甚英雄。」但是從這個項目開始談判至今,以及我與一些圈內人士接觸所獲知的一些行業情況,我深知好萊塢的這套成熟體系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有太多。我當然也期望著能夠通過這次的運作和學習,能夠真的熟悉這套體系;並且,或許在將來能夠回頭來為中國電影行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D. 國內很少能看到俄羅斯的影視作品,俄羅斯的文化輸出為何如此之少
其實,中國近幾年引進的俄羅斯影片並不在少數,甚至民間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在這方面你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俄羅斯的作品在中國的反響並不理想,俄羅斯《冰雪女王3:火與冰》豆瓣評分才4.7,票房僅為7400萬元,《斯大林格勒》,票房不到7200萬。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作品的題才和文化的差異,首先俄羅斯電影沒有美國大片氣勢恢宏的氣勢,也不像印度片那樣接地氣、能夠引人共鳴。其中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差異,俄羅斯電影大部分都是關於國家歷史戰爭,因為歷史和文化背景都有較大的距離,難以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俄羅斯也在這方進行了改變,如今的俄羅斯喜劇電影,基於蘇聯的基礎,擁有大量的傳統俄羅斯風情,本土風格十分突出。同時,在故事創意上俄羅斯電影一直關注本土風俗、蘇聯時代的集體主義精神、運動競技等大國文化仍能在電影中尋覓蹤跡,但比起早期喜劇片來說,俄羅斯電影也在向輕松愉快的喜劇風格逐漸轉變,少見陰暗沉重的社會批判內容,風趣幽默的情節開始越來越多。這一點在典型的體育電影《花滑女王》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E. 流浪地球2俄羅斯票房
《流浪地球2》俄羅斯票房將創歷史新高。
製片人龔格爾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春節檔電影現象研討會上透露,《流浪地球2》將於3月6日在俄羅斯正式上映。目前俄羅斯的電影市場臨近寒冬,《流浪地球2》的出現,很有可能在挽救俄羅斯電影市場的同時,完成一次「俄羅斯票房神話」。這對「中國科幻電影行業」的輸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流浪地球1》還是《流浪地球2》,我們都能夠看到俄羅斯人的身影。而且,俄羅斯人的形象在電影中也是非常正面的。現在國際上的電影作品,幾乎很少有導演會把俄羅斯人拍成正面形象。而租升敬俄羅斯人給國際上的精神面貌,也因此不太高大。所以,《流浪地球》中對於俄羅斯人如此正面的講述,就非常耐人笑談尋味了。
《流浪地球2》劇情介紹
《流浪地球2》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郭帆(北京)影業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弊慎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郭帆執導,劉慈欣監制,吳京、李雪健、沙溢、寧理、王智、朱顏曼滋領銜主演、劉德華特別演出的科幻災難電影,於2023年1月22日在中國大陸及北美地區同步上映,2月9日在中國港澳地區上映。
該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是《流浪地球》的前傳,以提出計劃將建造1萬座行星發動機的時代為背景,講述了「太陽危機」即將來襲,世界危在旦夕,萬座行星發動機正在建造中,人類文明的延續將面臨巨大挑戰的故事。
F. 為什麼國內不引進俄羅斯電影
其實,中國近幾年引進的俄羅斯影片並不在少數,甚至民間組織和政府部門也在促進中俄兩國文化交流與溝通合作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只是,俄羅斯引進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表現上,成績並不太理想。
截至目前,純俄羅斯本土引進片票房最高的是《冰雪女王3:火與冰》(豆瓣評分4.7),但票房僅為7400萬元,並未破億。而真正的俄語電影內地冠軍,則是2013年上映的《斯大林格勒》,票房不到7200萬。
G. 外國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後票房是哪個國家賺錢
電影院賣票就是電影院賺的咯。
不過也分買斷和分成的方式。就是直接買下電影播放權,然後我這邊播放多少賣多少門票就與電影公司無關了。或者是有分成的,就是電影院票房收入一部分歸電影公司所有。
電影公司一般播放權賣一次,碟的銷售也會賣一次,可能海外也會賣一次。
票房高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買票去看電影。而好的導演和大牌的明星就是具有一定的觀眾和影響,會讓喜歡這些導演和明星的人買票看電影,從而提高了票房。當然,賣斷模式的,票房再高也和明星導演沒關系了,因為電影公司獲得收入是固定的,導演和明星拿的工資也是開拍的時候就說好的。恩,高票房對導演和明星的聲譽會有提高作用,那下次拍戲的時候片酬自然就多了。
如果是按分成的方式,電影院票的多少取決於電影院想多賺還是少賺,這是電影院自己的商業決策了。電影公司和電影院談判也是一家一家和院線談的,各家的價格不同。恩,其實多個電影院和在一起叫院線,比如太平洋、中影經典、奧納等等,他們都擁有很多家電影院,電影公司和他們談判以後,他們自己擁有的電影院票價就是相同的。電影公司應該是沒有統一收費的。不過各家價格應該相差不大,因為電影放映是有時間性和檔期的。
引自http://..com/question/127396390.html?fr=ala0
H. 俄羅斯奪周冠,反超國內票房,《龍牌之謎》印證了成龍號召力嗎
國慶節第一天,有三部主題獻禮片《登山者》、《中國船長》和《我的祖國和我》。他們創造了一項紀錄,可以說是票房聲譽的雙豐收。同時,據Box Office Mojo統計,《龍牌之謎》兩周前登陸俄羅斯/獨聯體市場,在1851塊銀幕上大規模上映,並以280萬美元(約2.02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登頂。
近年來,成龍的作品經常在俄羅斯/獨聯體取得驚人的成就,包括英國與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決斗和中印合拍的功夫瑜伽,這表明成龍多年積累的聲譽在海外市場仍有著極好的轉型空間。